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12117-04170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12117-041701
論文名稱
Title
晚清首屆駐日公使館員之使東詩作研究
A Study of the Poems of the First Legation Staff to Jap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58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7-01-0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7-02-12
關鍵字
Keywords
使東雜詠、使東詩錄、駐日公使、日本雜事詩、何如璋、張斯桂、黃遵憲
the poems of the Easst, RibenZashi shi, Zhangsi Gui, Make the East chant, Huang Zunxian, Ru-zhang He, The First Legation staff to Japa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80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8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摘要
中國自古以來以泱泱大國自居,其他鄰近的小國皆前來稱臣、朝貢,自然產生國家民族優越感,就算對一衣帶水的日本,人民或國家對於域外所知亦是極為有限,但到了晚清時期,中國被西方以武力轟開大門,中國不得不正視西方國家,與世界往來,為了要和西方各國溝通交流與維護海外等權益,派駐了駐外公使進而產生首屆駐日公使館員。這些駐日公使館員親眼見到日本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有了極大的變化與進步。本論文希望能透過駐日公使館員的使東詩作,瞭解當時他們如何與日本產生交流,他們眼中近代化的日本是如何呈現?對日本各種歷史地理的認識、典章制度的蒐集、風土民情的探討、社會文化的了解,能給國人作為借鑑,希望吸取日本的經驗與文化,進而放眼世界。在首屆駐日公使館員中,三位代表性人物:正使何如璋、副使張斯桂、參贊黃遵憲,從他們的詩作當中,透過駐日公使館員出使的行程來了解海上與陸上的地理途徑,包括日本的地理位置,行駛路線,沿途所經島嶼,增加地理知識的豐富性。海上地理途徑,除了輔以現今地理圖來掌握當時航行的路徑外,沿路的風貌以及海上看到的自然山水景致,也一併探討。陸上的地理途徑,包括了沿路的各城市風貌,以及人們生活樣貌。除了地理途徑之研究外,也從歷史文化來看日本,最後歸結出明治維新之後,駐日公使館員視域的轉變。這些駐日公使館員,透過他們的親身經歷,帶來知識的改變與文化的轉移,用他們的詩作來表現他們要讓國人認識日本這國家,進而作為借鑑,讓國人能學習異域不同文化風俗。最主要是維新之後日本產生改變,國富民強,駐日公使館員的詩作除了在城市風貌表現日本的特色外,也希望能在經濟、社會、政治、教育、科技各層面,帶給國人有一些反思,造成文化的轉移,學習使國家更進步的元素,這就是這些首屆駐日公使館員的劃時代意義。
Abstract
Abstract
In the ancient times, China treated itself as a great country. In comparison to other small neighboring countries, China was naturally national ethnocentrism. In its near neighborhood like Japan, both of people and country in China were extraterritorial limited to their knowledge. Bu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hina was opened by Western force and had to contact with outside’s world.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with overseas and maintain the equity, A Study of the Poems of the First Legation Staff to Japan was born. A Study of the Poems of the First Legation Staff witnessed Japan’s progress and changes under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this thesis, it hopes to see how Ministers to communicate with Japanese and to understand how the modernization of Japan was presented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s where give people more guidance to learn from Japan's experience and culture. Same to recognize Japan’s various history, geographical knowledge, culture and laws. A Study of the Poems of the First Legation Staff to Japan, there were three major representatives: Prime minister, Ru-zhang He; Associated minister Zhangsi Gui; Counsellor Huang Zunxian. From their poems, it described the ambassador to Japan mission trip and helped to understand the geographic route to sea and on land. Inclusive of Japan's geographical location, driving route, and the way through the island, the poems enriched the geographic knowledge. In addition to explain the navigation path in the geographic map, the geography sea route, the style,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scenery along the road were also discussed at all levels. In regard to pathways, the cities’ style and appearance of people's lives were also included. More than navigation pathway study,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oint of view Japan, it finally came down to the Meiji Restoration where drove ambassador to Japan’s transformation in all perspectives. These ambassadors to Japan, through their own experiences, brought the knowledge changes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their poetries, they wanted people to recognize country of Japan and learn guidance so that people can learn the exotic customs of different cultures. After the Restoration, the main impacts were inside changes, wealthier, and stronger country to Japan. Ambassador to Japan was not only to reveal Japanese urban landscape’s unique features, but also to bring people some learnings to the economy, society, politics,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sults became to be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and progressive elements to improve nation’s progress. These were the landmarks to the first ambassadors to Japan across the past ever.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4
一、 研究範圍 ……………………………………………………………………4
二、 研究方法 …………………………………………………………………… 8
第三節 相關研究文獻概況 ………………………………………………………………9
一、 群體分類 ……………………………………………………………………9
二、 個別研究 …………………………………………………………………… 11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論文架構 ……………………………………………………… 19
一、 研究步驟……………………………………………………………………… 19
二、 論文架構……………………………………………………………………… 20
第二章 使東詩作之歷史背景 ………………………………………………………… 27
第一節 古代中日關係 …………………………………………………………………… 27
一、 古代外交關係的形成 ……………………………………………… 27
二、 古代中日關係 …………………………………………………………… 32
第二節 清代中日關係 …………………………………………………………………… 43
一、 清朝前期 ………………………………………………………………………43
二、 晚清中日關係 ………………………………………………………………47
第三節 晚清之前文獻中的日本 ………………………………………………………54
一、 從中國正史中來瞭解日本 …………………………………………54
二、 從私人著述中來暸解日本 …………………………………………64
第三章 駐日公使館員之派遣制度與館員介紹 ……………………………71
第一節 駐日公使館員之派遣 …………………………………………………………71
一、 駐日公使館員派遣之過程 ……………………………………………71
二、 駐日公使館員派遣之制度 ……………………………………………74
三、 晚清駐日公使館員之外交問題 ……………………………………80
第二節 駐日公使館員之派遣機構 …………………………………………………85
一、 鴉片戰爭前之外交機構…………………………………………………85
二、 鴉片戰爭後之外交機構…………………………………………………86
第三節 首屆駐日公使館員…………………………………………………………………90
一、 正使:何如璋…………………………………………………………………90
二、 副使:張斯桂…………………………………………………………………96
三、 參贊:黃遵憲 ………………………………………………………………103
第四章 使東詩作之海上地理途徑研究 …………………………………………11
第一節 何如璋海上路徑之探索 ………………………………………………………117
一、 上海到長崎 ……………………………………………………………………118
二、 長崎到神戶 ……………………………………………………………………126
三、 神戶到橫濱 ……………………………………………………………………144
第二節 張斯桂海上地理途徑之探索 ………………………………………………159
一、張斯桂之海上路徑 ………………………………………………………159
二、張斯桂與何如璋海上路徑之比較 …………………………………166
第三節 海上到陸上延伸之議題觀察…………………………………………………176
一、 地形氣候 …………………………………………………………………………176
二、 自然山水風景 …………………………………………………………………180
第五章 使東詩作之陸上地理途徑研究………………………………………… 187
第一節 何如璋陸上地理途徑之探索…………………………………………………187
一、 長崎 ………………………………………………………………………………187
二、 神戶 ………………………………………………………………………………203
三、 大阪…………………………………………………………………………………213
四、 西京…………………………………………………………………………………217
五、 橫濱…………………………………………………………………………………225
六、東京…………………………………………………………………………………230
第二節 張斯桂陸上城市風貌之展現… ………………………………………………247
一、 城市風貌之呈現………………………………………………………………247
二、 生活樣態之重現………………………………………………………………254
三、 明治維新後之改變 …………………………………………………………259
第三節 黃遵憲陸上城市風貌之再現 …………………………………………………277
一、 歷史城市風貌之展現 ……………………………………………………277
二、 城市風貌之呈現……………………………………………………………… 287
三、 黃遵憲、何如璋與張斯桂城市風貌之比較…………………… 291
第六章 使東詩作之歷史文化研究 ……………………………………………………301
第一節 日本歷史之介紹 …………………………………………………………………301
一、 神話傳說…………………………………………………………………………303
二、 神話傳說人物…………………………………………………………………307
三、 歷史人物…………………………………………………………………………316
第二節 日本古代傳統典章制度之呈現 ……………………………………………323
一、 社會組織 ………………………………………………………………………323
二、 政治制度…………………………………………………………………………325
三、 禮法制度…………………………………………………………………………328
第三節 日本民俗活動之介紹 ……………………………………………………………332
一、 日本祭典之活動………………………………………………………………332
二、 日本婚嫁之禮俗………………………………………………………………336
三、 日本喪葬之儀式 ……………………………………………………………341
四、 習俗節日之介紹 ……………………………………………………………345
第四節 日本生活藝術與文化之展現…………………………………………………349
一、 日本髮式 ………………………………………………………………………349
二、 日本服飾 ………………………………………………………………………352
三、 音樂戲劇 ………………………………………………………………………357
四、 技能藝術 ………………………………………………………………………367
五、宗教信仰 ………………………………………………………………………392
六、代表(象徵)…………………………………………………………………398
第五節 日本醫藥與日本漢學之中日交流 …………………………………………406
一、 日本醫藥之交流 ……………………………………………………………406
二、 日本漢學之演變………………………………………………………………413
第七章 使東詩作中駐日公使館員視域的轉變 ………………………………437
第一節 明治維新後新典章制度之呈現 ……………………………………………437
一、 政治外交 ………………………………………………………………………437
二、 財經制度 …………………………………………………………………… 443
三、 軍警法制度………………………………………………………………………448
四、 教育制度………………………………………………………………………… 455
第二節 明治維新後日本禮俗之改變 ……………………………………………… 464
一、 曆法制度 ………………………………………………………………………465
二、禮法制度 ………………………………………………………………………466
第三節 明治維新後日本生活文化之改變 …………………………………………472
一、 日本女性角色的多元………………………………………………………472
二、 日本休閒娛樂的興起………………………………………………………477
三、 日本生活起居的重現………………………………………………………484
四、 日本產業技術的改良………………………………………………………499
五、 日本漢學的衰落………………………………………………………………513

第八章 結論………………………………………………………………………………………………521

參考文獻 …………………………………………………………………………………………………… 525
附錄 …………………………………………………………………………………………………………53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古籍部分(先以朝代先後次序,再以作者姓氏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周〕左丘明著,(三國吳)韋昭注:《國語、周語》(臺北:廣文出版社,1979 年)
〔漢〕王充:《論衡》(上海:上海商務,1936年,初版)
〔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13版)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初版)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初版)
〔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等:《左傳正義》卷56(臺北:廣文出版社,1971年)
〔晉〕郭璞注:《山海經》(臺北 : 台灣商務書局,1983年)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版)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東夷傳》(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版)
〔唐〕房玄齡等:《晉書》《東夷•倭人傳》卷97(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姚思廉等:《梁書》《東夷•倭傳》卷54(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蘇鄂撰:《杜陽雜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版)
〔唐〕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再版)
〔明〕鄭若曾撰:《籌海圖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版)
〔淸〕尤侗撰:《外國竹枝詞一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淸〕文慶、賈楨、寶鋆等纂輯:《籌辦夷務始末》(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第1版)
〔淸〕王錫祺:《小方壺齋叢書》(成都 :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2002年,第1版)
〔淸〕郭嵩燾:《郭嵩燾日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清〕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 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1版)
〔清〕姚瑩:《東槎記略》(成都市: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版)
〔清〕席裕富、沈師徐輯:《皇朝政典類纂》(臺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
〔清〕崑岡等奉敕修:《清會典》卷100(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1版)
〔清〕張廷玉:《明史、日本傳》(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版)
〔清〕陳衍:《石遺室詩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初版)
〔清〕童華:《長崎紀聞》《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79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00年,據乾隆刻本影印)
〔清〕黃遵憲著;錢仲聯注:《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版)
〔清〕黃遵憲著; 沈雲龍主編:《日本國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初版)
〔清〕圖理琛 :《異域錄 二卷》(臺北市: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趙之俊:《東行述一卷》(臺北市,廣文書局,1968年,初版)
〔清〕薛福成:《庸庵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初版)
二、今著部分(以作者姓氏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梅州市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梅州文史》〈何如璋專輯第6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梅州市文史資料委員會》1989年)
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王建民:《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王建朗:《中日關係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王璦玲:《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年10月)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初版)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續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1版)
王勇:《中日關係史料與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王勇:《日本文化:模仿與創新的軌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王勇:《中日關係的歷史軌跡》(上海:上海辭書,2010年,第1版)
王勇:《中國典籍在日本的流傳與影嚮》(杭州市:杭州大學,1990年)
王彥威輯、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 南京:書目文獻,1987年第1版)
王曉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第1版)
王曉秋:《東亞風雲─近代中日啟示錄》(臺北 : 宏觀文化出版,1995年,初版)
王曉秋:《東亞歷史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12年,第1版)
王曉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版)
王曉秋:《近代中國與日本 : 互動與影響》(臺北:崑崙出版社,2005,8月,第1版)
王曉秋:《近代中國與世界 : 互動與比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第1版)
王曉秋主編:《中日文化交流大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王曉秋主編:《近代中日啟示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初版)
王曉秋、徐勇:《中日文化交流兩千年:回顧與展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
王寶平:《中日關係史論考》(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7月,第1版)
王寶平:《晚清東遊日記彙編─中日詩文交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王寶平:《東亞視域中的漢文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版第1刷)
王輯五:《中國日本交通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3月,臺四版)
王立誠:《中國近代外交制度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石曉軍:《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初版)
吳廷謬:《日本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版)
吳裕賢、吳振清編校整理:《何如璋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3月第1版第1刷)
吳寶曉:《初出國門:中國早期外交官在英國和美國的經歷》(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呂順長:《清末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第1版)
呂順長編著 ; 王寶平主編:《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集成:教育考察記》(杭州市: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
李兆祥:《近代中國外交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李廷江:《近代中日關係源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李寅生:《論宋元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響》(成都:四川巴蜀書社,2007年3月,第1版)
李華川:《晚清一個外交官的文化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李解民編:《中日關係史論考》(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7月,第1版)
李憲章:《明治維新:日本現代化的起點。西元1853年─1899年》(台中市 : 莎士比亞文化出版,2009年1月,再版)
李鵬年:《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概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第2版)
汪向榮:《中日關係史文獻論考》(湖南:新華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
汪向榮:《中日關係史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4年9月,第1版)
汪向榮:《古代中國人的日本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初版)
汪向榮:《中國的近代化與日本》(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
周閱:《比較文學視野中的中日文化交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
俞政:《何如璋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1版)
俞桂芬:《西風東漸─中日攝取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臺北市:商務書局,2003年,初版)
姚旅:《露書》卷十《錯篇下》(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年)
孫科:《百年來中日關係論文集》(臺北:台灣大學孫科出版,1978年)
徐永瑞:《黃遵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初版)
祖金玉:《走向世界的寶貴創獲:駐外使節與晚清社會變革》(大陸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 版)
秦國經主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版)
郝祥滿:《朝貢體系的建構與解構─另眼相看中日關係史》(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第1版)
張永芳:《黃遵憲新論—文學革命的先驅》(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
張哲俊:《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日本形象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
張鵬一:《唐代日人來往長安考》(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盛邦和:《黃遵憲史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陳錚:《黃遵憲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版)
陳捷:《明治前期日中學術交流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3年)
陳小法:《明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2月,第1版)
陳傑:《明治維新─改變日本五十年》(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麥若鵬:《黃遵憲傳》(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1版)
黃升任:《黃遵憲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版)
黃俊傑:《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臺北:台灣大學,2006年,初版)
彭安玉:《典章制度》(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楊天石:《黃遵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
劉雨珍編:《清代首屆駐日公使館員筆談資料彙編》(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
蔣英豪:《黃遵憲詩友記》(香滿: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鄭彭年:《日本西方文化攝取史》(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鄭子瑜、實藤惠秀:《黃遵憲與日本友人筆談遺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鄭子瑜:《人境廬叢考》(新加坡:商務印書館新加坡分館,1959 年)
鄭海麟、張偉雄編:《黃遵憲文集》,(東京: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91年版,初版)
鄭海麟:《黃遵憲傳》(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版)
鄭海麟:《黃遵憲與近代中國》(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錢實甫:《清代的外交機關》(北京:三聯書店,1959年,第1版)
錢穆著:《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初版)
戴東陽:《晚清駐日使團與甲午戰前的中日關係(1876-189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3版4刷)
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市:嶽麓書社,2008年第2版)
簡錦松:《唐代現地研究》(高雄市 : 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社,2006年)
嚴和平:《清季駐外使館的建立》(臺北:臺北市 : 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53年)
嚴紹璗《比較文學視野中的日本文化─嚴紹璗海外講演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蘇靜:《知日、明治維新》(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蘇俊良:《漢朝典章制度》〈序〉(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釋東初:《中日佛教交通史》(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70年)
三、外人著作(以作者姓氏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美)惠頓著(Henry Wheaton), 丁韙良譯:《萬國公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初版)
(美)費正清編(John King Fairbank) ; 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1版)
(日)安岡昭男:《明治前期日中關係史研究》(福建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年8月,第1版)
(日)正宗敦夫編校:《信西古樂圖》(東京府:日本古典全集刊行會,1927年)
(日)本太郎等校注:《日本書紀》 (東京都:岩波書店,1968年)
(日)青木和夫等校注:《續日本記》(東京都:岩波書店,1990年)
(日)高木敏雄:《日本神話伝説の研究》(東京:岡書院,1936年)
(日)荻生待也編:《日本の酒文化総合辭典》(東京:柏書房株式會社,2006年)
(日)福田アジオ、宮田登編:《日本民俗學概論》(東京:吉川弘文館,1985年)
(日)河鰭實英編:《日本服飾史辭典》(東京:東京堂出版社,1985年)
(日)金子清次:《日本工藝沿革史》(東京:共立社,1936年)
(日)重森完途:《日本庭園の美》(東京:井上書院,1969年)
(日)實藤惠秀(さねとうけいしゅう):《大河內文書 : 明治日中文化人の交遊 》(東京都:平凡社,1964年,初版)
四、期刊論文(以作者姓氏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王介蓉:〈詩歌與歷史神話與政治—《日本雜事詩》中神話詩論略〉《絲綢之路》6期(2014年)
王立群:〈從《日本雜事詩》的修改看黃遵憲日本觀的嬗變〉《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期(2006年)
王勇:《華夷變態與清代史料》《浙江大學學報》1期(2008年)
王蓉、樸美穎:〈黃遵憲《日本國志》在中日交流中的貢獻〉《寧波工程學院學報》1期(2012年)
王飆:〈從《日本雜事詩》到《日本國志》〉《東嶽論叢》2期(2005年)
孔祥吉:〈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新論〉《廣東社會科學》3期(2004年)
任雲仙:〈晚清駐外使臣的群體構成與知識結構〉《歷史檔案》第4期(2007年)
全昌煥、劉薇:〈域外漢字的傳播與影響——以日本文字文化現象為例〉《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3期(2015年)
朱亞飛:〈論明初外交使節〉《海交史研究》24卷2期(1993年12月)
朱玲莉:〈中日酒文化比說〉《吉首大學學報》32卷5期,(2011年9月)
江冰燕:〈淺析:《日本雜事詩》中的日本形象〉《牡丹》8期(2016年)
牟海濤:〈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精神解析〉《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6期(2014年)
呂玉新:〈尊王敬幕椇朱舜水暍德川光國之水戶學─從體制上倡虛君理論的儒學先聲〉《政治思想史》2期(2011年)
忻平:〈試論黃遵憲的比較民俗文化研究——兼論黃氏對中日民俗文化的比較研究〉《東南文化》3期,(1993年)
李文傑:〈晚清駐外公使的保舉與選任〉《清華學報》新43卷第1期,(2013年3月)
李卓:〈日本古代的訪妻婚及其存在的原因〉《日本學刊》2期,1994年
李玲:〈黃遵憲改曆觀的思想歷程〉,《學術月刊》12期(2004年)
李海冬:〈黃遵憲的宗教觀—兼談他的趨時實用主義色彩〉《客家研究輯刊》2期(2005年)
李慶:〈論黃遵憲的日本觀──以《日本雜事詩》為中心〉《復旦學報》4期(1994年7月)
李曉雪:〈論日本茶道的起源、形成發展及其現狀〉《湖北大學學報》3期,(2012年3月),頁74
周琦,劉敏:〈從“腹診”看日本漢方醫學的沒落〉《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第12卷6期(2010 年6月)
林瓊:〈甲午之前清政府駐外公使的選用〉《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3卷2期(2000年)
林瓊:〈清末早期駐外使節的西學實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6期(2000年
林瓊:〈清末早期駐外使節的國外交往與思想觀念的轉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4期(2000年)
林瓊:〈清末早期駐外使節對西方文化的傳輸〉《廣西民族學院學報》5期(2000年)
姚洛:〈不辱使命的何如璋〉《嶺南文史》2期(1983年7月)
夏曉虹:〈洋場水龍會變遷述略〉《尋根》4期(2008年)
徐興慶:〈近代中國外交官與日本文人的思想及典籍交流〉《台大日本語文研究》4期(2003年6月)
祖金玉、顏傑峰:〈早期駐外使節對西方近代文明的傳播及其特點〉《社會科學輯刊》6期(2004年)
張利:〈《就《日本國志》看黃遵憲對世界潮流的觀察》〉《許昌學院學報》3期(2006年)
張國霞,肖照岑:〈日本漢方醫學古方派的崛起與發展〉《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2卷1期(2003年3月)
張琳:〈早期駐外使節與西學東漸〉《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3期(2005年)
張萍:〈他者之鏡——黃遵憲《日本雜事詩》中的日本形象〉《國際漢學》1期(2016年)
張萍:〈黃遵憲《日本雜事詩》中的風俗日本形象〉《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6期(2015年)
張雅晶:〈何如璋駐日期間的外交活動〉《歷史教學》4期(2001年)
張德鴻:〈吟到中華以外天──談黃遵憲及其《日本雜事詩》〉《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期(1996年)
盛利:《駐日公使與近代清鮮關係(1877—1894)》《浙江學刊》1期(2009年1月)
閆敏:〈明清時期煙草的傳入和傳播問題研究綜述〉《古今農業》4期(2008年)
陳文麗:〈近代中國人所撰日本竹枝詞的互文性研究〉《雞西大學學報》6期(2013年)
陳國文:〈黃遵憲的《日本國志》及其明治維新觀〉《貴州文史叢刊》4期(1999年)
陳捷:〈黃遵憲與日本漢方醫學保存運動〉《中國典籍與文化》2期(2009年)
陸曉光:〈漢字傳人日本與日本文字之起源與形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4期(2002年)
傅醒民:〈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 〉《日本研究》185期(1970年5月)
曾民:《清朝第一任駐日公使何如璋》《廣州研究》5期(1987年)
賀錚:〈琉球事件期間的何如璋—兼論晚清駐日公使對外交近代化的影響〉《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期(2006年)
馮君:〈試論黃遵憲的日本觀〉《嘉應學院學報》7期(2010年)
馮祖貽:〈清末外交官與中日文化交流─以何如璋、黃遵憲、黎庶昌、楊守敬為中心〉 近代中國與亞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1995年
黃愛平:〈百年來黃遵憲著述整理編寨狀況述評〉《學術界》5期,(2006年9月)
黃漢青:《清朝駐日使臣的派遣和領事裁判權的行使》 《河北學刊》3期(2003年11月)
楊起:〈日本漢詩吟詠現狀及其與中日交流的關係〉《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第23卷第1期(2014年1月)
楊華、胡楠:〈黃遵憲的日本民俗研究〉《民俗研究》6期(2012年)
楊華:〈黃遵憲的日本研究〉《東嶽論叢》第33卷第11期(2012年11月)
葉翔鳳:〈中國晚清外交機構近代化的起步〉《山西大學學報》,3期(1994年)
賈熟村:〈中國首任駐日使節許鈐身〉《浙江學刊》6期(1998年)
劉凡夫:〈黃遵憲詩與近代中日間的語言互動〉《東北亞外語研究》4期(2014年)
劉常青:〈「西學中源」說與晚清早期駐外使節的文化心態〉《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6月)
劉程遠:〈中國典章制度與日本〉《新動力》第24卷1期(1972年)
鄧國琴:〈黃遵憲日本詩的改革創新思想〉《河池學院學報》1期(2014年).
鄭大華:〈《瀛寰志略》與《海國圖志》之比較〉《晉陽學刊 》6期,(2008年)
盧劍秋:〈談中國雜技藝術的發展〉《戲劇之家》6期(2016年),頁39
霍有明、黃遵憲:〈《日本雜事詩》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意義〉《安康學院學報》5期(2009年)
戴東陽:〈何如璋與早期中日琉球交涉〉《清史研究》3期(2009年8月)
鍾淑河:〈論黃遵憲的日本研究〉《九州學刊》3卷4期(1990年9月)
韓小林:〈黃遵憲與日本〉《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期(2002年)
簡錦松:〈高麗詩人李齊賢成都紀行詩詞現地研究〉《漢學研究》第32 卷第4 期(2014 年12 月)
羅玲:〈日本佛教的實用主義色彩及其成因〉《牡丹江大學學報》3期(2010年)
蘇明:〈亦新亦舊:《日本雜事詩》中的“新名詞”〉《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期(2015年)
蘭毅:〈《茶經》的茶藝觀研究〉《時代文學》11期(2008年)
顧永新:〈《孝經鄭注》回傳中國考〉《文獻》3期(2004年)
龔纓晏:〈張斯桂:從寧波走向世界的先行者〉《寧波大學學報》6期(2008年)
五、學位論文(以作者姓氏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王璐:《清末中日駐外使節的交流及其影響—以晚清駐外使節日記研究為中心》( 湖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朱升芹:《晚清駐日公使與中日外交(1876—1911)》(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4月)
周文海:《洋務時期駐外使節群體及其中西文化觀研究》(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林智素:《走向中國近代化的嘗試——張斯桂研究》(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夏泉:《中國早期駐外公使的群體研究(1875-1894)》(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0年)
孫洛丹:《黃遵憲的駐日外交活動和詩文考論(1877-1882)》(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12月)
馬一:《晚清駐外公使群體研究(1875—1911)》(大陸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張明:《張斯桂研究》(浙江:寧波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6月)
張勇:《晚清駐外使館的歷史考察》(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新宇:《何如璋的日本認識》(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
張豔:《晚清出使日記對西學的記載與傳播(1875-1895)》(安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郭鑫:《在古典與現代的斷裂處:黃遵憲與近代性體驗的發生》(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劉冰冰:《在古典與現代性之間:黃遵憲詩歌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鄭海麟:《黃遵憲《日本國志》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1987年)
錢雅倩:《黃遵憲日本觀的轉變》(浙江寧波大學日語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謝靜:《中國首任駐外使節遊記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六、參考網站
中日關係(本論文第二、三章)
1、 李啟彰(民國100 年6月)。近代中日關係的起點─1870 年中日締約交涉檢討。取自

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1413.pdf
2、中日修好條規(2012年9月26日)。

http://baike.baidu.com/view/653415.htm
3、易惠莉(2007年2月13日)。清代中前期的對日關係認識。取自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261.html
4、林暐恩。清季中國外交機構沿革。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取自http://archives.sinica.edu.tw/wp-content/uploads/8-1-1-1.pdf
地理途徑(本論文第四、五章)
5、中央研究院服務處製。(2015年7月20日)。中央研究院資訊服務處製兩千年中西曆轉換。取自http://sinocal.sinica.edu.tw/
6、 Googled地圖。取自https://maps.google.com.tw/
7、 何如璋。(2015年2月5日)。取自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457561
8、 五畿七道。(2014年7月30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7%95%BF%E4%B8%83%E9%81%93

9、庫頁島。(2016年10月17日)。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A%93%E9%A1%B5%E5%B2%9B
歷史文化(本論文第六、七章)
10、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黃遵憲日本雜事詩二百首。取自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504749
11、西鄉隆盛。(2015年4月11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9%84%89%E9%9A%86%E7%9B%9B
12、竹添進一郎。(1983年)取自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505
13、1844年朝鮮親日力量「開化黨」「甲申政變」【每日頭條】。(2016年2月9日)。取自https://read01.com/azO62O.html
14、清末幼稚園教育發展日本化透視(2015年10月22日)。取自http://i.niubb.net/article/1193545-1/1/
15、日本刀(2016年12月4日)。取自http://baike.baidu.com/item/%E6%9D%91%E6%AD%A3/2774932
16、日本和服的傳統意義(2015年9月14日)。取自https://read01.com/dOELxK.html
17、本草學(2015-2016年)。【台灣word】。取自http://www.twword.com/wiki/%E6%9C%AC%E8%8D%89%E5%AD%B8
18、海內十洲記(2013年11月23日)取自https://read01.com/RdBLk.html
19、鄭毓瑜(2009年)以黃遵憲《日本雜事詩》中的典故運用為例。【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王璦玲編專書(論文集)之一章。取自http://ccs.ncl.edu.tw/f0001/conference2007/24.pdf
20、曹旭(2016年2月26日)。日本米。取自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70&&kno=001&&no=0005
21、人力車(2016年10月28日)。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5%8A%9B%E8%BB%8A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7.104.120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7.104.120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