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13118-15130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13118-151300
論文名稱
Title
北宋以政治外王為主的孟子學研究
The research of Mencius Philosophy focus mainly on Political Outer King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8-01-0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8-02-13
關鍵字
Keywords
孟子、北宋政治文化、孟子學、外王、反孟、尊孟
Northern Song political culture, Outer King, Disfavoring Mencius, Respecting Mencius, Mencius Philosophy, Menciu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7 次,被下載 64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649 times.
中文摘要
孟子學在秦漢之後的發展停頓將近一千年,在唐宋之際才再度被提出來,至宋代逐漸成為學術主流,取代了周公的位置,以「孔孟」替換掉「周孔」一詞,孟子的地位上漲。同時,宋代皇權集中以及國家對外的處境局勢,使孟子思想在運用上與政治現況產生摩擦,因此有反對孟學的聲浪出現。尊孟一方努力調和孟子思想,試圖從理念和現實之間找尋平衡。在衝突與妥協下,孟子學在宋代被討論的層面越來越廣,在尊反孟之間成為政治理念的底本,進而影響了宋代政治的走向。政體與社會型態轉變促使學術發展產生變化。孟子學有突破性的成長,宋朝在改制後免去過往憂患,前者需要認同,後者追求穩定,兩者因此有了交流,誕生宋代理學與影響士大夫階層的文化意識。
本論文藉由分析孟子學與宋代政治的關係,讓學術思想除了理論探討外,還要擴及到實際面的運用,以及碰撞體制後的更新演變。使學術思想的樣貌從平面轉成立體,並真正感受到其存在於政治社會之中。
Abstract
After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development of Mencius Philosophy stopped for nearly a thousand years. It was put forward again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gradually became the academic mainstream in the Song Dynasty. It replaced the position of Zhou Gong, replaced "Zhou Gong and Confucius" with "Confucius and Mencius". Mencius's status has risen.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imperial power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Song made the thought of Mencius friction with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Therefore, there was efforts to reconciled Mencius thought, tryed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In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Mencius Philosophy was being discussed more and more widely in Song Dynasty. It became the basis of political ideas between Respecting Mencius and Disfavoring Mencius. Thus, it affected the trend of politics in Song Dynasty. Polity and social patterns change promoted the change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Mencius Philosophy had a breakthrough growth. Song Dynasty in the restructuring to avoid the past crisis. The former needs recognition, the latter pursues stability. Therefore, the both had an exchange and gave birth to Song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Cultural Awareness of Scholar - officials.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cius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in Song Dynasty. Let academic thought besides theorical discussion, but also extended to the actual use of the surface,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the update after the collision system. So that the appearance of academic thought from the plane into three-dimensional, and truly feel that it exists in political societ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學位論文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議題 4
一、研究動機 5
二、研究議題 7
第二節 文獻探討 8
一、孟子思想發展史的研究 9
二、宋代文化與政治的研究相關 10
三、宋代孟學的發展與孟子各項議題的研究 1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3
一、研究面向 15
二、章節安排與架構 16
第二章 孟子學在宋代的位置 18
第一節 宋代之前的孟子學發展 19
一、先秦兩漢時期孟學處境及評論 20
二、魏晉時期孟學之消長 24
三、隋唐時期孟學再起之復興 29
第二節 北宋初期的政策走向及潛在困境 33
一、政治:政治運作導致國家內實外虛 33
二、學術:知識分子對儒學價值的重建 35
第三節 知識分子崛起與時代的使命感 39
一、「重文抑武」的治國策略 39
二、門第社會消失走向平民化社會 40
三、知識分子的使命感 42
第四節 孟子學的興起 46
一、延續唐韓愈的復興儒學 46
二、與佛老思想的抗衡 47
三、宋代君主對孟子學的支持 48
第三章 北宋尊孟與反孟在政治上的對峙 50
第一節 孟子學在政治上的發揮 50
第二節 宋初的政治風氣 54
第三節 北宋尊孟的政治主張 60
一、宋初孟子學在政治上的運用 60
二、王安石與孟子的政治理想 67
三、王安石王霸論、聖人論與性情論思想與孟子的關係 70
第四節 反孟者的政治主張 80
一、李覯,尊孟風氣下的批評者 80
二、司馬光,新政的反對者 96
第五節 受政治排擠的尊孟者──二程 108
一、二程理學與王安石新學的關係 110
二、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113
三、二程與四書概念的建立 120
第四章 北宋時代關於孟子學議題之政治論辯 124
第一節 孟子王霸之辨 125
一、王道仁政在宋代政治的發展 127
二、王霸議題的紛爭及其隱憂 130
第二節 孟子的君臣關係 133
一、君臣關係在宋代政治的發展 134
二、君臣關係的紛爭及其隱憂 139
第五章 孟子學在北宋的走向 145
第一節 從余允文《尊孟辨》見尊孟與反孟辨爭的狀況 146
第二節 孟子學在北宋受到尊崇的原因 155
一、經史學之因素 155
二、反孟理論本身矛盾 159
三、理學建立的完整系統 162
第三節 北宋孟子學的發展對南宋政治與學術的影響 165
第六章 結論 170
第一節 本文研究的結論重點 170
第二節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 173
第三節 本文研究的後續展望 175
引用書目 17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引用書目
一、 古籍
1. ﹝漢﹞揚雄撰,朱榮智校注:《法言》,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0年10月,初版一刷。
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2年1月,初版二刷。
3.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8月,再版。
4.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2年1月,初版二刷。
5. ﹝南朝宋﹞劉義慶編撰:《世說新語》,臺北:臺灣古籍出版,1998年11月,初版二刷。
6. ﹝唐﹞皮日休著:《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1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
7. ﹝唐﹞韓愈撰:《韓昌黎全集》,《四部備要》集部冊449,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1月,臺三版。
8. ﹝唐﹞韓愈撰﹝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12月,初版。
9. ﹝宋﹞王安石撰:《王臨川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77年6月,三版。
10. ﹝宋﹞石介撰:《徂徠集》,《四庫全書珍本》第4集冊233-234,臺北:臺灣商務,1973年月不詳。
11. ﹝宋﹞司馬光撰:《司馬溫公文集》,《叢書集成初編》冊1917-1920,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月不詳,新一版。
12. ﹝宋﹞司馬光撰:《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一版。
13. ﹝宋﹞司馬光撰:《溫公易說》,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初版。
14. ﹝宋﹞司馬光撰:《傳家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3冊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月不詳。
15. ﹝宋﹞司馬光撰、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臺北:大明王氏,1975年8月,再版。
16. ﹝宋﹞李覯撰:《李覯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10月31日,初版。
17.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6月,三版。
18. ﹝宋﹞余允文撰:《尊孟辨》,臺北:臺灣商務,1966年3月,臺一版。
19. ﹝宋﹞柳開撰、張景編:《河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4冊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月不詳。
20. ﹝宋﹞范仲淹撰:《范文正集》,《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第22冊別集類,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月不詳。
21. ﹝宋﹞范祖禹撰:《帝學》,《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子部第3冊儒家類,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月不詳。
22. ﹝宋﹞孫復撰:《孫明復小集》,《四庫全書珍本》第8集冊148,臺北:臺灣商務,1978年月不詳。
23. ﹝宋﹞張載撰、朱熹注:《張子全書》,《四部備要》子部冊426,臺北:中華書局,1979年9月,臺三版。
24. ﹝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32冊目錄類,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月不詳。
25. ﹝宋﹞陸佃撰:《陶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56冊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月不詳。
26. ﹝宋﹞程顥、程頤撰:《周易程氏傳》,《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9月,初版。
27. ﹝宋﹞程顥、程頤撰:《河南程氏文集》,《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9月,初版。
28. ﹝宋﹞程顥、程頤撰:《河南程氏外書》,《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9月,初版。
29. ﹝宋﹞程顥、程頤撰、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臺北:臺灣商務,1978年11月,臺一版。
30. ﹝宋﹞程顥、程頤撰、楊時訂定、張栻編次:《河南程氏粹言》,《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9月,初版。
31. ﹝宋﹞歐陽脩撰:《五代史記》,臺北:臺灣商務,2010年6月,臺二版一刷。
32. ﹝宋﹞歐陽脩撰,楊家駱編:《歐陽脩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6月,四版。
33. ﹝元﹞脫脫:《宋史》,《仁壽本二十六史》,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0月,初版。
34. ﹝明﹞黃宗羲撰﹝清﹞全祖望續修、王梓柴校補:《宋元學案》,臺北:河洛圖書,1975年3月,初版。
35.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1月,初版六刷。
36. ﹝清﹞皮錫瑞撰:《經學歷史》,臺北:河洛圖書,1974年9月,臺景印初版。
37. ﹝清﹞全祖望撰,詹海雲校注:《全祖望《鮚埼亭集》校注》第二冊──《鮚埼亭集》內編,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12月,初版。
38. ﹝清﹞畢沅編:《續資治通鑑》,臺北:文化圖書,1971年4月1日,臺版。
39. ﹝清﹞紀昀編:《宋文選》,《四庫全書珍本》冊395,臺北:臺灣商務,1974年月不詳。
40. ﹝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臺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7月,初版。

二、 專書
1. (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2006年2月,初版五刷。
2. 王明蓀:《王安石》,臺北:東大圖書,1994年10月,初版。
3. 王明蓀:《宋遼金史論文稿》,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7月,再版。
4.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修訂八版,臺七刷。
5.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4月,七版。
6.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篇,臺北:允晨文化,2007年1月10日,初版三刷。
7.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7月。
8. 辛旗:《中國歷代思想史》【參】魏晉南北朝隋唐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一刷。
9.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7月,臺初版。
10. 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11.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肆】宋元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一刷。
12.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13. 胡適:《胡適文存》第二集,臺北:遠東圖書,1985年11月,初版。
14.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1982年7月,六版。
15. 夏長樸:《李覯與王安石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16.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2010年2月,初版。
17.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3月10日,初版七刷。
18. 黃俊傑:《孟子》,臺北:東大圖書,2006年11月,二版。
19.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10月,初版。
20.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1997年6月。
21. 黃俊傑:《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2年12月16日,初版一刷。
22. 葉繼業:《孟子思想研究》,臺北:黎明文化,1993年10月,初版。
23. 董金裕:《宋儒風範》,臺北:東大圖書,1979年10月,初版。
24.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初版。
25.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初版三刷。
26.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册,臺北:臺灣商務,1990年10月,臺十版。
27.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2月,第六次印刷。
28. 錢穆:《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5年9月,第七次印行。
29.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30. 錢穆:《國史大綱》下冊,臺北:臺灣商務,1990年3月,修訂十六版。
31. 蔣復璁:《宋史新探》,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2月,臺四版。
32. 謝善元:《李覯》,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5月,初版。
33.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3月,第四次印行。
34. 蘇新鋈:《先秦儒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三、 單篇論文
1. 王明蓀:〈王安石洪範傳中的政治思想〉,《宋史研究集》第十九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9年12月,頁49-66。該文原載於《紀念司馬光與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86年10月。
2. 王德毅:〈宋代士大夫的道德觀〉,《宋史研究集》第二十八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8月,頁1-28。該文原載於《勞貞一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1997年1月。
3.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之主流〉,《宋史研究集》第三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年1月,再版,頁103-121。該文原載於《大陸雜誌》第五卷第四、五兩期,年月不詳。
4. 吳康〈孟子之政治思想〉,收錄於《孟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1982年12月,初版,頁97-108。該文原載於《孔孟學報》第十九期,1970年4月。
5. 李震:〈論北宋國防及其國運的興廢〉,《宋史研究集》第四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8月,再版,頁469-500。
6. 林天蔚:〈北宋積弱的三種新分析〉,《宋史研究集》第九輯,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7年5月,頁147-198。
7. 林瑞翰:〈司馬光之史學及其政術〉,《宋史研究集》第七輯,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4年9月,頁59-82。該文原載於《幼獅學誌》第十卷第二期,1972年6月。
8. 林瑞翰:〈熙寧變法叢考〉,《宋史研究集》第八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年4月,再版,頁291-302。該文原載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五卷第一期,1972年1月。
9. 姜龍翔:〈論孟子聖人觀念的二元系統〉,《東華漢學》第九期,2009年6月,頁127-156。
10. 夏長樸:〈司馬光疑孟及其相關問題〉,《北宋儒學與思想》,臺北:大安出版社,2015年3月,一版,頁215-225。該文原載於《臺大中文學報》第九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1997年6月,頁115-144。修訂本刊於《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三輯,宋史座談會主編,2003年月不詳,頁167-214。
11. 許滸:〈王安石之人性論及其開展〉,《史繹》第三十七期,2012年7月,頁98-115。
12. 陳芳明:〈宋代正統論的形成背景及其內容──從史學史的觀點試探宋代史學之一〉,《宋史研究集》第八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年4月,再版,頁29-54。該文原載於《食貨月刊》第一卷第八期,1971年11月。
13. 陶希聖:〈北宋幾個大思想家的井田論〉,《宋史研究集》第一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0年2月,再版,頁273-278。該文原載於《食貨半月刊》第二卷第六期,1935年8月16日。
14. 黃俊傑:〈內聖與外王──儒學傳統中道德政治觀念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1982年4月,第二次印行,頁243-283。
15. 馮至綱:〈《孟子》升格的關鍵文本──析論宋‧余允文《尊孟辨》〉,《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二卷第八期,高雄:義守大學通識中心,2011年6月,頁57-78。
16. 雷家聖:〈北宋前期、中期儒學的多元發展──以柳開道統說與孫復尊王論為例〉,《中國史研究》第七十六輯,2012年2月,頁37-68。
17. 趙鐵寒:〈宋代的學校教育〉,《宋史研究集》第四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8月,再版,頁209-237。該文原載於《學術季刊》第二卷一期,年月不詳。
18. 劉子建:〈略論宋代地方官學和私學的消長〉,《宋史研究集》第四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8月,再版,頁189-207。該文原載於《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三十六本,1965年月分不詳。
19. 劉振志:〈李覯「國家戰略」思想初探〉,《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九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4月,頁439-479。該文原載於《東吳歷史學報》創刊號,1995年4月。

四、 學位論文
1. 方俊吉:《孟子學說及其在宋代之振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5月。
2. 王君萍:《余允文《尊孟辨》之思想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3. 吳秀琴:《司馬光史論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4. 林裕學:《王安石尊孟思想與北宋孟學》,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1月。
5. 施輝煌:《王安石與北宋孟子學》,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2月。
6. 洪靖婷:《北宋孟學思潮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14年8月。
7. 陳盈瑞:《宋代王霸思想研究──以心性觀點為主軸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8. 楊淨惠:《唐古文運動與孟學發展的關係》,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