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16112-04501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16112-045015
論文名稱
Title
《老乞大諺解》與《朴通事諺解》派生詞研究
A Study on Derived Words of “Lao Qi Da Yan Jie” and “Piao Tong Shi Yan Ji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6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1-1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1-16
關鍵字
Keywords
詞綴、派生詞、漢語教科書、朴通事諺解、老乞大諺解
Lao Qi Da Yan Jie, derived word, affix, Chinese textbook, Piao Tong Shi Yan Ji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8 次,被下載 216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164 times.
中文摘要
  由司譯院編撰的《老乞大》和《朴通事》系列書籍,是朝鮮時代最具權威、相當重要的漢語口語會話教科書,也是學習漢語使用的識字課本。這兩部系列叢書使用時間長、流傳範圍廣,在歷史上曾產生巨大影響,反映出近代漢語在三四百年間音韻、詞彙和語法的若干變化,對近代漢語研究具有獨特的價值。
  由於漢語詞綴涉及詞彙、語法兩個層面,是漢語詞彙史、語法史上的重要現象,深具研究價值。自先秦以來,派生詞綴有隨著時代愈來愈多的趨勢,有愈來愈多的詞彙是藉由派生構詞法產生的,可見派生構詞法是漢語複音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本論文擬以代表元末明初北方漢語口語的《老乞大諺解》與《朴通事諺解》二書為語料,討論二書派生詞的種類、用例,以及變化。
  本論文共五章,除了〈緒論〉和〈結論〉之外,分別討論派生詞的研究現況,以及《老乞大諺解》與《朴通事諺解》二書中的前綴和後綴。簡單的說,除了少數非漢語習慣用法的例子之外,《老乞大諺解》和《朴通事諺解》雖然是域外材料,但因為是以實用為目的的教科書,所以書中的詞綴與本土材料中的詞綴大致相同,並且符合漢語共同語的現象。
Abstract
  Compiled by the Division translation " Lao Qi Da " and " Piao Tong Shi " series of books, are the most authoritative, and important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conversation textbook in Korean, but also the use of literacy learning Chinese textbooks. These two series use a long time, spread wide, in history has a huge impact, reflecting the three or four hundred years of modern Chinese phonology, vocabulary and grammar of a number of changes in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has a unique value.
As the Chinese affixes involve the two levels of vocabulary, and grammar, is the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vocabulary. It is tremendous and research value. Since the pre-Qin, “derived word” has been generated more and more with the time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terms is generated by the derived word formation, and derived word is one important way for polyphony of Chinese language. Therefore, this paper intends to represent the Yuan and Ming northern Chinese spoken " Lao Qi Da Yan Jie " and " Piao Tong Shi Yan Jie " two books for the corpus, the word derived from two books discuss the types of use cases, and change.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except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derived words are discussed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It also discusses the prefix and suffix for the two books of " Lao Qi Da Yan Jie " and " Piao Tong Shi Yan Jie". Simply, except for a few examples of non-Chinese idiom, the " Lao Qi Da Yan Jie " and " Piao Tong Shi Yan Jie " which are not the local material, but useful textbook, are in line with the common Chinese language phenomenon.
Keywords :Lao Qi Da Yan Jie, Piao Tong Shi Yan Jie, Chinese textbook, derived word, affix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i
誌謝…………………………………………………………iii
中文摘要……………………………………………………v
英文摘要……………………………………………………vi
目次…………………………………………………………vii
表次…………………………………………………………xi
第 壹 章 緒論……………………………………………1
 第一節 域外華語教科書概述…………………………1
第二節 《老乞大》、《朴通事》諸版本之異同………4
 第三節 本文語料介紹………………………………19
 第四節 研究動機、目的、方法……………………33
第 貳 章 派生詞研究探討……………………………41
 第一節 派生詞概述…………………………………42
 第二節 派生詞判斷方法……………………………49
 第三節 《老乞大諺解》、《朴通事諺解》詞綴的
     語法功能……………………………………63
第 參 章 《老乞大諺解》、《朴通事諺解》前綴與
     類前綴探討…………………………………67
 第一節 前綴…………………………………………64
  一、老∼……………………………………………68
  二、打∼……………………………………………79
  三、第∼……………………………………………87
  四、初∼……………………………………………91
  五、可∼……………………………………………92
  六、所∼……………………………………………94
  七、小∼……………………………………………96
  八、相∼……………………………………………101
  九、廝∼……………………………………………103
 第二節 類前綴………………………………………108
  一、大∼……………………………………………109
  二、忒∼……………………………………………111
 第三節 《老乞大》、《朴通事》系列叢書前綴比
     較……………………………………………113
 第四節 結語…………………………………………121
第 肆 章 《老乞大諺解》、《朴通事諺解》後綴與
     類後綴探討…………………………………125
 第一節 後綴…………………………………………125
  一、∼們……………………………………………126
  二、∼家……………………………………………164
  三、∼子……………………………………………188
  四、∼兒……………………………………………215
  五、∼頭……………………………………………245
  六、∼麼……………………………………………258
  七、∼生……………………………………………271
  八、∼箇……………………………………………276
  九、∼然……………………………………………281
  十、∼當……………………………………………283
  十一、∼&#26422;…………………………………………286
十二、∼手………………………………………………287
十三、∼見………………………………………………288
十四、∼在………………………………………………289
十五、∼快………………………………………………290
 第二節 類後綴………………………………………291
  一、∼廝……………………………………………291
  二、∼漢……………………………………………292
  三、∼哥……………………………………………293
  四、∼殺……………………………………………296
 第三節 《老乞大》、《朴通事》系列叢書後綴比
     較……………………………………………298
 第四節 《老乞大諺解》、《朴通事諺解》「兒」
     綴和「子」綴的變化………………………301
 第五節 結語…………………………………………321
第 伍 章 結論…………………………………………325
參考文獻…………………………………………………33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論著專書
上海辭書編委會,1993,《語言學百科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
[日]太田辰夫著,江藍生、白維國譯,1991,《漢語史通考》,重慶:重慶出版社。
[日]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1987,《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
王 力,1958,《漢語史稿》,香港:波文書局。
王 力,1987a、b,《中國語法理論》,上、下,臺中:藍燈。
王 力,1993,《漢語詞彙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 力,2002 a、b,《中國現代語法》,上、下,香港:中文書局。
王雲路,2002,《詞匯訓詁論稿》,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王雲路,2010 a、b,《中古漢語詞匯史》,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 &#37704;,2004,《近代漢語詞匯語法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0,《海洋歷史與海洋文化》,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中山大學文學院,2011,《第四屆韓漢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發表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語言學專題研究室,1993,《中國語言學論文集》,高雄:復文圖書。
方師鐸,1970,《國語詞彙學.構詞篇》,益智書局。
方師鐸,1979 a、b、c,《國語結構語法初稿》,上、中、下,臺中:東海大學華語教學中心。
史存直,1989,《漢語詞匯史綱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朴淑慶,1988,《《老乞大》《朴通事》詞彙演變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碧珠,1994,《關漢卿戲曲語言之派生詞與重疊詞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藍生,2000,《近代漢語探源》,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慶之,1992,《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臺北:文津。
向 熹,1993,《簡明漢語史》,北京:高等教育。
吳士勛、王東明,1992,《宋元明清百部小說詞語大辭典》,陝西:人民教育。
呂叔湘,1985,《中國文法要略》,臺北:文史哲。
呂叔湘,1992a,《呂叔湘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92b,《未晚齋語文漫談》,北京:語文出版社。
呂叔湘,2002,《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冀平,2000,《漢語語法基礎》,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佐豐,2003,《上古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
李泰洙,2003,《《老乞大》四種版本語言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李崇興、祖生利、丁勇,2009,《元代漢語語法研究》,上海:新華書店。
宋開玉,2008,《明清山東方言詞綴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汪維輝,2005,《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汪維輝,2007a,《《齊民要術》詞匯語法研究》,上海:上海教育。
汪維輝,2007b,《漢語詞匯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
汪維輝、遠藤光曉、朴在淵、竹越孝,2011,《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續編》,北京:中華書局。
何樂士,1994,《左傳範圍副詞》,湖南:岳麓書社。
周法高,1972,《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篇》,臺北:臺聯國風。
周祖謨,2001,《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國光,2004,《現代漢語詞彙學導論》,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
周碧香,1995,《《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
胡竹安、楊耐思、蔣紹愚編,1992,《近代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高名凱,1993,《漢語語法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高 明,2008,《中古史書詞匯論稿》,天津:天津古籍。
袁 賓,1992,《近代漢語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許世瑛,1966,《中國文法講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許仰民,2006,《《金瓶梅詞話》語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張永言,1982,《詞&#28377;學簡論》,湖北:華中工學院。
陳光磊,1994,《漢語詞法論》,上海:學林。
陳明娥,2004,《敦煌變文詞匯計量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陳俐后,2010,《《紅樓夢》派生詞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新雄、竺家寧、姚榮松、羅肇錦、孔仲溫、吳聖雄,1989,《語言學辭典》,臺北:三民書局。
陳寶條,1992,《國語構詞法舉例》,高雄:復文圖書社。
符淮青,2004,《詞典學詞&#28377;學語義學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康寔鎮,1985,《《老乞大》《朴通事》研究──諸書之著成及其書中漢語語音語法之析論》,臺北:學生書局。
曹廣順,1995,《近代漢語助詞》,北京:語文出版社。
張 靜,1994,《漢語語法疑難探解》,臺北:文史哲。
張嘉驊,1994,《現代漢語後綴及其問題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廷池,1988,《漢語詞法句法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湯廷池,1989,《漢語詞法句法續集》,臺北:學生書局。
湯廷池,1990,《國語語法研究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湯廷池,1992,《漢語詞法句法三集》,臺北:學生書局。
程湘清,2003,《漢語史專書複音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葛本儀,2003,《漢語詞&#28377;學》,濟南:山東大學。
楊吉春,2007,《漢語反義複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楊建國,1993,《現代漢語引論》,合肥:黃山書社。
楊愛姣,2005,《近代漢語三音詞》,武漢:武漢大學。
楊憶慈,1996,《《西遊記》詞彙研究——論擬聲詞、重疊詞、派生詞》,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志翹,2007,《中古近代漢語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趙元任,1991,《國語語法》,臺北:學海出版社。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1994,《中國話的文法》,臺北:學生書局。
趙克勤,1994,《古代漢語詞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翟 燕,2008,《明清山東方言助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1986,《漢語大字典》,湖北:湖北辭書出版社。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1996,《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遠藤光曉、嚴翼相,2008,《韓漢語言研究》,首爾:學古房。
魯允中,1995,《普通話的輕聲和兒化》,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潘文國、葉步青、韓洋,1993,《漢語的構詞法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4,《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臺北:師大書苑。
蔣紹愚,1989,《古漢語詞&#28377;綱要》,北京:北京大學。
蔣紹愚,2005,《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學。
蔣紹愚、曹廣順,2005,《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 堅、江藍生、白維國、曹廣順,1992,《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魏郁真,2006,《「子」的語法化與詞彙化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平,1992,《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日]瀨戶口律子,1994,《琉球官話課本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羅杰瑞著,張惠英譯,1988,《漢語概說》,北京:語文出版社。
嚴廷德,1992,《古漢語詞匯學》,成都:四川大學。
嚴翼相、遠藤光曉,2005,《韓國的中國語言學資料研究》,首爾:學古房。
嚴翼相、遠藤光曉、張曉曼、朴在淵,2010,《韓漢語言探索》,首爾:學古房。
顧之川,2000,《明代漢語詞彙研究》,開封:河南大學。
二、期刊論文
力 量,2006,〈近代漢語中詞綴「子、兒」等的獨特用法〉,《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頁168-170。
于 秒,2005,〈也談現代漢語詞綴的判定〉,《遼東學院學報》,第7卷,總第45期,頁63-65。
孔凡濤,2004,〈試論漢語「們」及「們」字短語〉,《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頁110-112。
太扎姆,2008,〈現代漢語名詞末尾「頭」和「子」的比較〉,《現代語文》,頁36-38。
[日]內田慶市,2010,〈近代西洋人漢語研究的價值〉,《清代民國時期漢語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牙山:鮮文大學校中韓&#39132;譯文獻研究所,頁189-202。
尹海良,2008,〈現代漢語方位類后綴「-頭」和「-面」的認知考察〉,《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4期,頁120-128。
王克仲,2003,〈是詞綴還是助詞〉,《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2期(總第59期),頁39-42。
王茂春,2009,〈詞綴「者」和類詞綴「家」的對比分析〉,《教學實踐》,頁26-27。
王 娟,2009,〈漢字「然」的語言特徵與功能探議〉,《語言研究》,2009年第3期,頁183-184。
王素珍,2006,〈漢語詞綴和類詞綴的語法化過程〉,《語文學刊》,2006年第5期,頁124-126。
王 健,2006,〈漢語方言中與數量詞組合的詞綴「頭」〉,《漢語學報》,2006年第3期,總第15期,頁43-50。
王雲路、郭 穎,2005,〈試說古漢語中的詞綴「家」〉,《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1期(總第66期),頁29-33。
王媛媛,2010,〈「兒」字虛化問題研究〉,《語言應用研究》,頁20-23。
王福霞,2008,〈漢語「子」的構詞與構形〉,《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第32卷,總第147期,頁157-159。
王慶雲,2003,〈古代朝鮮、琉球漢語教學及教材研究引論——以《老乞大》、《朴通事》、《白姓官話》為例〉,《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卷第5期,頁48-50。
王 霞,2011,〈淺談《老》、《朴》詞匯方面的研究方向〉,《第四屆韓漢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發表論文集》,頁179-187。
王灃華,2006,〈日編漢語讀本《官話指南》的取材與編排〉,《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3期,頁66-72。
毛 麗,2008,〈《老乞大諺解》中詞綴的用法〉,《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頁31-33。
毛 麗、楊豔平,2009,〈從《老乞大諺解》「們」「家」的使用看詞綴的界定〉,《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學報》,第9卷第5期,頁133-135。
白 平,1997,〈談漢語中的子尾問題〉,《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頁14-17。
占 勇,2006,〈漢語構詞法研究述評〉,《蘭州學刊》,2006年第9期,總第156期,頁86-90。
占 勇,2009,〈現代漢語詞綴的再思考〉,《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頁66-71。
史慧媛,2006,〈「老」綴新議——兼論「老鷹」的「老」不同于「老虎」的「老」〉,《現代語文》,頁121-122。
朱宏一,2004,〈漢語詞綴的定義、範圍、特點和識別——兼析《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的詞綴問題〉,《語文研究》,2004年第4期(總第93期),頁32-37。
朱亞軍,1995,〈現代漢語構形後綴的範疇與作用〉,《北方論叢》,1995年第4期(總第132期),頁107-111。
朱亞軍、田宇,2000,〈現代漢語詞綴的性質及其分類研究〉,《學術交流》,2000年第2期,頁134-137。
朱 娜,2009,〈位于詞尾的「家」的用法〉,《蘭州學刊》,2009年第3期(總第186期),頁174-176。
江碧珠,1993,〈派生詞在詞彙學中的問題初探〉,《中國語言學論文集》,頁153-168。
宋玉柱,2005,〈關於語素「們」和助詞「們」〉,《漢語學習》,第4期,頁44。
宋伶俐,2006,〈&#20174;漢語詞綴的定義看「詞綴化」〉,《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26卷第6期,頁90-93。
宋苗境,2008,〈&#20174;《老乞大》中看「們」的使用和發展〉,《語言應用研究》,頁28-31。
任志萍,2002,〈小議「類詞綴」的判別標準〉,《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第6卷第6期(總第38期),2002年第2期,頁48-50。
李 永,2003,〈漢語人稱代詞複數表達形式的歷史考察〉,《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9期(總第99期),頁106-108。
李冬梅,2007,〈淺論漢語詞綴的類化作用〉,《現代語文》,頁38-39。
李江豔,2009,〈陝北方言中「家」的用法考釋〉,《榆林學院學報》,第19卷第5期,頁27-29。
李作南、李仁孝,1993,〈論漢語第一人稱代詞的發展和蒙語對它的影響〉,《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頁55-64。
李 彥,2006,〈關於「們」的一點看法〉,《安徽文學》,第10期,頁74。
李得春、崔貞愛,2008,〈《老乞大》、《朴通事》及其諺解本在朝鮮王朝華語教育中的貢獻〉,《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42期,頁34。
李添富,1987,〈國語的輕聲〉,《輔仁國文學報》,第3卷,頁297-314。
李添富,1993,〈從意義的辨識談「輕聲」與「輕音」的區別〉,《國語文教育通訊》,第3卷第4期,頁49-53。
[韓]李順美,2009,〈釋「角頭」、「控」、「家」〉,《民族語文》,2009年第4期,頁72-76。
李 煒,2005,〈琉球官話課本中的與事介詞「替」〉,《第七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頁1-8。
李廣明,1997,〈關于現代漢語的綴〉,《天水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第17卷(總第39期),頁8-10。
李濤賢,2007,〈《醒世姻緣傳》方言詞綴釋〉,《現代語文》,頁119。
肖 嵐,2006,〈《湯顯祖戲曲集》附加式&#21452;音詞構詞法初探〉,《成都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5期,頁96-98。
阮緒和,2009,〈類詞綴的意義虛化與虛化等級〉,《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第8期,頁27-131。
汪維輝,2006a,〈《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評介〉,《語言科學》,第5卷第2期(總第21期),頁104-107。
汪維輝,2006b,〈《朴通事》的成書年代及相關問題〉,《中國語文》,2006年第3期,總第312期,頁266-267。
汪維輝,2010,〈《高麗史》和《李朝實錄》中的漢語研究資料〉,《韓漢語言探索》,首爾:學古房,2010年,頁119-162。
周一民,1998,〈漢語構詞后綴的識別和規範〉,《語文建設》,1998年第11期,頁8-10。
周錫純,2010,〈《元刊雜劇三十種》附加式複音詞研究〉,《語言文學研究》,頁31-32。
金文京,2005,〈漢兒言語考〉,《韓國的中國語言學資料研究》,頁83-90。
金迎喜,2005,〈中韓詞綴化現象比較〉,《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頁40-44。
金基石,2004,〈韓國漢語教育史論綱〉,《東疆學刊》,第21卷第1期,頁34-42。
金基石,2006,〈崔世珍與韓國李朝時期的漢語文教育〉,《漢語學習》第4期,頁76-80。
林君峰,2008,〈現代漢語詞綴的界定〉,《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專刊,頁39-41。
林慶勳,2010,〈長崎唐話教本及其反映的唐人庶民生活──以唐人與唐三寺互動為對象〉,《海洋歷史與海洋文化》,頁19-42。
孟曉慧,2010,〈表複數意義的「們」的來源及性質〉,《語文學刊》,頁29-30。
祖生利,2005,〈近代漢語「們」綴研究綜述〉,《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4期(總第69期),頁49-55。
胡明揚,2008,〈《老乞大》單句句式〉,《語言學的理論與應用》,北京:商務印書館。
胡裕樹,1994,〈深化漢語的詞法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3期,頁131-134。
侯玲文,2010,〈從漢朝早期對應詞看曉母合口音的一個來源〉,《韓漢語言探索》,首爾:學古房,2010年,頁13-28。
苑春法,2000,〈漢語構詞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000年第1期,頁13-16。
祝建軍,2003,〈近代漢語動詞前綴「打-」演變探析〉,《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4期,頁470-476。
祝建軍,2004,〈「打V」之「打」的語法化探析〉,《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3期,(總第64期),頁38-44。
段 納,2004,〈現代漢語方位詞中「頭」的構詞方式辨析〉,《平頂山師專學報》,第19卷第1期,頁58-61。
姚偉嘉,2010,〈明清漢語北方方言第一人稱代詞研究補論——以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為考察對象〉,韓國:牙山鮮文大學校,清代民國時期漢語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5月,頁77-85。
姚鴻琨,2010,〈對詞綴能產性問題的再認識〉,《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頁123-128。
范璨璨、劉洪泉,2009,〈詞綴「老」的語義色彩分析及翻譯〉,《商業文化》,2009年第1期。
姜 蕾,2006,〈《儒林外史》中帶後綴「子」結構的研究〉,《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1期,頁19-21。
封鵬程,2004,〈漢語詞綴的語義分析〉,《語文學刊》,第2期,頁86-88。
徐小兵,2009,〈詞綴「兒」的語用功能研究〉,《咸寧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頁85-87。
徐世華,1999,〈稱謂詞中的「老」字和尊稱〉,《咬文嚼字》,頁7-8。
徐慧文,2004,〈漢語附加式構詞法淺析〉,《濱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3期,頁69-71。
徐鵬鵬,2006,〈《朱子語類》中的詞尾「然」〉,《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頁84-86。
高 航、嚴辰松,2007,〈「頭」的語法化考察〉,《外語研究》,2007年第2期,總第102期,頁7-11。
高婉瑜,2005,〈再論佛典的「子」結構〉,《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三期,頁121-142。
高婉瑜,2008,〈明初的小稱詞「子」與「兒」——以《老乞大諺解》和《朴通事諺解》為考察中心〉,《淡江中文學報》,第十九期,頁135-160。
高 豔,2006,〈近代漢語詞綴「老」「頭」「子」的發展演變〉,《太原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頁37-39。
袁友芬,2010,〈&#20174;「妻子」的詞匯化看加綴式合成詞〉,《文學界》,頁113-114。
袁 梅,1996,〈「們」的語法意義及其實現〉,《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總第66期),頁20-23。
孫錫信,1990,〈元代指物名詞后加「們(每)」的由來〉,《中國語文》,1990年第4期。
孫錫信,1992,〈《老乞大》《朴通事》中的一些語法現象〉,《近代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93-306。
夏鳳梅,2009,〈原本《老乞大》口語詞簡釋〉,《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8卷第6期,頁81-83。
唐 豔,2006,〈詞綴研究中需要考慮的幾個問題〉,《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4卷第7期,頁169-171。
陳小紅,2005,〈論「們」的語法意義和「N們」的指稱特點〉,《中山大學學報論叢》,第25卷第6期,頁125-136。
陳志武,2007,〈論「老、第、初」的詞與非詞的分歧〉,《現代語文》,頁10-11。
陳 豔,2003,〈小議「詞綴」的判定〉,《遼寧工學院學報》,第5卷第4期,頁75-76。
鳥云高娃,2007,〈朝鮮司譯院「漢學」與《老乞大》〉,《韓漢語言研究》,首爾:學古房,2007年,頁35-50。
梁冬青,2009,〈「喝」表飲用來源于元代蒙古語〉,《民族語文》,2009年第5期,頁30-34。
梁伍鎮,2000,〈論元代漢語《老乞大》的語言特點〉,《民族語文》,2000年第6期,頁1-13。
梁伍鎮,2005,〈試論《老乞大》、《朴通事》的文化史價值〉,《韓國的中國語言學資料研究》,首爾:學古房,2005年,頁91-128。
張冬紅,2008,〈詞綴「子」「兒」「頭」文化意義初探〉,《時代文學》,頁186-187。
張 征、楊成虎,2010,〈詞匯化與詞法化〉,《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第18卷第1期,頁50-52。
張 明,2007,〈中韓後綴語法功能對比〉,“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第21期,頁201。
張 彬,2005,〈論漢語的詞綴化傾向〉,《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頁80-82。
張 爽,2009,〈東北方言詞綴「兒」的語義研究〉,《語文學刊》,2009年第4期,頁37-39。
張國豔,2002,〈武城方言的詞綴「家、價」,《德州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頁53-56。
張傳芳,2008,〈《宋書》中的詞尾「然」〉,《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期,頁125-126。
張新紅、劉鋒,2004,〈詞綴「老」的結構及語義色彩〉,《伊犁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頁66-67、81。
張新紅、劉鋒,2007,〈漢語詞根詞綴化〉,《昌吉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頁71-74。
張蔚虹,2010,〈《老乞大》諸版本飲食類動詞比較〉,《漢語學報》,2010年第3期(總第31期),頁89-94。
張曉曼,2002,〈試論中韓語言的接觸〉,《語言研究》,2002年特刊,頁202-205。
張曉曼,2005,〈韓國朝鮮時期的漢語&#30799;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6期,頁61-65。
張曉曼,2010,〈《翻譯老乞大》、《重刊老乞大諺解》右音對比分析〉,《韓漢語言探索》,頁253-268。
張 鵬,2008,〈《紅樓夢》中的詞綴「家」〉,《銅仁學院學報》,第10卷第3期,頁76-77。
郭作飛,2004,〈漢語詞綴形成的歷史考察——以「老」、「阿」、「子」、「兒」為例〉,《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頁50-56。
郭作飛,2005a,〈從歷時平面看漢語詞綴演化的一般規律——以「老」、「子」為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1期,頁121-125。
郭作飛,2005b,〈漢語詞綴歷時演化略論——以詞綴「老」的形成為例〉,《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2期,頁78-81。
曹保平,2004,〈漢語類綴研究述評〉,《曲靖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頁69-72。
曹瑞芳,2004,〈陽泉方言的動詞詞綴「打」〉,《語文研究》,2004年第4期(總第93期),頁55-57。
陶璦麗,2008,〈構詞成分不一定只是詞的標志——以「們」為例〉,《長江學術》,頁161-169。
惠紅軍,2008,〈《金瓶梅》詞綴的突顯功能和標示功能〉,《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頁41-43。
曾昭聰,2007,〈《老乞大》等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語言研究綜述〉,《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頁69-73。
童效杰,2007,〈「們」的性質〉,《語言學習》,頁64-65。
買澤林、王繼中,2010,〈現代漢語類詞綴的形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第8卷第2期,頁54-60。
彭澤潤、彭彬,2007,〈語素「-們(-men)」的詞綴性質和正詞法處理〉,《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5期,頁56-61。
曾曉鷹,1996,〈說「詞綴」〉,《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總第40期),頁33-38。
褚立紅,2010,〈論近代漢語時期「∼生」的詞性問題〉,《現代語文》,頁43-44。
褚福俠,2006,〈試析全元曲的詞綴「頭」〉,《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12期,總第136期,頁91-92。
董玉芝,2005,〈《抱朴子》詞綴研究〉,《新疆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頁66-70。
董秀芳,2005,〈漢語詞綴的性質與漢語詞法特點〉,《漢語學習》,第6期,頁13-19。
楊秋玲,2004,〈詞綴及類詞綴的「子」〉,《開封大學學報》,第18卷第3期,頁65-66。
楊振蘭,2007,〈漢語后綴「子」的範疇化功能〉,《山東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頁42-47。
楊 棟,2000,〈元曲研究失落的兩部珍貴域外文獻──對《朴通事諺解》與《老乞大諺解》的幾點認識〉,《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4期,頁73-76。
楊 賀,2003,〈試論前綴「老」的語法化歷程及其意義〉,《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2期,頁93-100。
楊 賀,2009,〈漢語詞綴的形成及其特徵〉,《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雙月刊>)》,2009年第4期,頁108-112。
楊貴敏,2008〈從「老」詞綴看漢語詞綴的演變〉,《安徽文學》,2008年第1期,頁53-54。
楊愛姣,2007,〈「小」詞綴化原因、詞綴化類型的語義學分析〉,《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0卷第3期,頁323-328。
楊錫彭,2003,〈關于詞根與詞綴的思考〉,《漢語學習》,第2期,頁37-40。
楊憶慈,2009,〈也論《訓世評話》裡的授與動詞「給」〉,《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第三卷第二期,頁1-18。
楊憶慈,2010a,〈《訓世評話》「打」字結構初探〉,2010異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5月,南榮技術學院人文休閒學群,頁123-137。
楊憶慈,2010b,〈明初朝鮮漢語教科書飲食義動詞探討〉,2010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輔仁大學。
楊憶慈,2011a,〈明初朝鮮漢語教科書「打」字綴探討〉,第三屆博碩論壇研討會,中山大學。
楊憶慈,2011b,〈明初朝鮮漢語教科書派生詞探討〉,第四屆韓漢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頁187-206。
楊憶慈,2011c,〈明初朝鮮漢語教科書「數量詞+家」結構探討〉,第十屆中國訓詁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頁163-176。
楊憶慈,2011d,〈淺論《訓世評話》裡的「們」綴〉,《2011南榮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1-90。
慎鏞權,2010,〈關於《&#39132;譯老乞大》中左右音的性質〉,《韓漢語言探索》,首爾:學古房,2010年,頁213-252。
翟穎華,2004,〈旁指代詞「人家」的構成及其語用狀況考察〉,《修辭學習》,2004年第4期(總124期),頁32-34。
趙曉馳,2004,〈中近古新興詞綴例析〉,《語言學習》,頁95。
趙曉馳,2005,〈詞綴功能爭議〉,《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頁106-107。
趙豔平,2005,〈「家」釋義獻疑〉,《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1期,頁91-92。
遠藤光曉,2008,〈韓漢語言史資料概述——總論〉,《韓漢語言研究》,頁445-454。
遠藤光曉,2010,〈「饅頭」一詞在漢韓日語中所指的事物及其演變過程〉,《韓漢語言探索》,頁479-492。
劉玉屏,2002a,〈《世說新語》「子」的用法考察〉,《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頁112-114。
劉玉屏,2002b,〈《世說新語》的詞綴「阿」、「子」、「頭」〉,《牡丹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頁18-20。
劉志生,2000,〈論近代漢語詞綴「生」的用法及來源〉,《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2期,頁108-110。
劉洪傳,王修生,2009,〈詞綴「打」拾補〉,《現代語文》,頁19-21。
劉春蘭,2011,〈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研究綜述〉,《漢語學習》,2011年4月第2 期,頁98-105。
劉 堅,1992,〈《訓世評話》中所見明代前期漢語的一些特點〉,《中國語文》,1992年第4期,總第229期,頁287-293。
劉雪梅,2006,〈古今詞綴探析〉,《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第26卷第五期,總第43期,頁90-91。
劉雲平,2009,〈關于「頭」的認知演變〉,《邢台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頁25-27。
劉靈敏,2010,〈淺析類詞綴〉,《語文學刊》,2010年第1期,頁154-155。
蔣宗許,1996,〈論詞尾「當」〉,《綿陽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3期,頁39-45。
蔣 斌,2001,〈關于「詞綴」確定的幾個問題〉,《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第17卷,頁23-25。
蔣 斌,2003,〈「子」、「兒」的指稱變化及構詞功用〉,《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第19卷,頁52-54。
鄧紅葉,2009,〈「手」一詞詞義發展原因初探〉,《語言研究》,頁75。
魏兆惠、鄭東珍,2007,〈論古漢語詞綴「頭」〉,《語言研究》,第27卷第2期,頁110-112。
魏培泉,2003,〈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語法的重要發展〉,《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頁75-106。
謝 暉,2004,〈漢語詞綴的特徵〉,《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1卷第5期,頁37-40。
薛 蓮,2006,〈漢語詞綴界定問題研究述評〉,《宜賓學院學報》,第3期,頁109-111。
戴黎剛,2009,〈仙游話后綴「哥」小議〉,《莆田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頁84-87。
韓陳其,2002,〈漢語詞綴新論〉,《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頁42-46。
嚴戎庚,1996,〈論現代漢語詞綴及其與助詞的區別〉,《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頁81-86。
權裕璃,2000,〈漢語與韓語的複數表示法比較〉,《語言學習》,2000年8月,第4期,頁39-4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