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17106-00583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17106-005830
論文名稱
Title
影像繪畫書寫的幾種化身─鍾文音及其作品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12-2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1-17
關鍵字
Keywords
影像、旅遊文學、家族史書寫、鍾文音
Wen-yin Chu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89 次,被下載 513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8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130 times.
中文摘要
鍾文音作品的四個重點,一以女性建構族史的自傳體小說、散文,二為圖文影像與文本關係,三為女遊書寫的日記體、書信體運用,四是對愛情、生死人間的懺情儀式;家族史、愛情身世或旅遊經歷鍾文音以女性觀點出發,無論是小說、散文、繪本、旅行書,其中不乏以上四個主題的延伸與連結,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使作者採用自傳獨白或日記書信,微細之物成為記憶的思念品,故而一個女子的生活史從物質到精神層次展現不同程度的需求,將原本擱置一隅的零碎小物,呼喚其聲音、氣味、年代、氛圍,於是共同記憶的張國周強胃散、虎標萬金油便輕易地在空氣中散發,或是作者個人銘記的軍用袋、DT摩托車,物件和肉身相依共度,由此寫作成《昨日重現》、《美麗的苦痛》,《情人的城市》中描述的三位法國女性則以作品、情人、母親、物質生活分別完成個人形象;依此,本文採西方女性主義為主,探討鍾文音作品中相關的女性議題,另就旅行、攝影、繪畫等元素在文本中形成的女性對話空間以及旅行�家,相片�已死等衝突又相生的矛盾關係互為參照。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文獻探討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3
第四節 論文結構 16
第二章 性別與家族史共構 19
第一節 關於家族史的記憶 19
一、我父的經典形象 21
二、呷一口氣的母親 26
三、回家之路 33
第二節 帶不走的愛情身世 38
一、情愛逆旅 38
二、身體異旅 57
三、消耗的記憶 60
第三章 散文紀行 66
第一節 儀式的療程 66
一、儀式轉換與告別 66
二、肉身儀式與紀念 70
第二節 在岸與岸之間 75
一、城市河流 75
二、移動與鄉愁 81
第四章 繪本書:自我身體與心的淺淺對話 85
一、與母同行 85
二、負重的想念 88
三、和「自己」好好地相處 89
第五章 經典的追尋:進階的旅程 92
第一節 寫作態度與體例風格 92
第二節 文學城市與文學血緣 98
第六章 《美麗的苦痛》:儀式過後 101
第一節 文字、照片(影像)與畫作的相互關係 101
第二節 《愛別離》的內在語言詮釋 104
第七章 結論 119
附錄 122
附錄一、鍾文音得獎記錄 122
附錄二、鍾文音手稿 123
附錄三、二○○五年第二十八屆吳三連文學散文獎評定書 126
附錄四、二○○五年第一屆林榮三文學獎決審會議記錄 127
附錄五、鍾文音作品簡介及相關著作書影 129
參考書目 13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鍾文音作品及相關著作
1. 鍾文音短篇小說集(依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一天兩個人》(臺北: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
《過去─關於時間流逝的故事》(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8月30日初版)。
2. 鍾文音長篇小說
《女島紀行》(臺北:探索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初版)。
《從今而後》(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4月30日初版)。
《在河左岸》(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2月20日初版)。
《愛別離》(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30日初版)。
3. 鍾文音散文集
《寫給你的日記》(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6月30日初版)。
《臺灣美術山川行旅圖》(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1日出版)。
《昨日重現─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2月28日初版)。
《永遠的橄欖樹》(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5月30日初版)。
《美麗的苦痛》(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0月30日初版)。
《中途情書》(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1月30日初版)。
4. 鍾文音旅行書
《遠逝的芳香─我的玻里尼西亞群島高更旅程紀行》(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第一版一刷)。
《奢華的時光─我的上海華麗與蒼涼紀行》(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第一版一刷)。
《情人的城市─我和莒哈絲、卡蜜兒、西蒙波娃的巴黎對話》(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第一版一刷)。
《廢墟裡的靈光─重返印度的佛陀時代》(臺北:地球書房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一刷)。
《山城的微笑─尼泊爾的不浪漫旅程》(臺北:地球書房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一刷)。
《最美的旅程》(臺北:閱讀地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4月初版)。
《孤獨的房間──我和詩人艾蜜莉、藝術家安娜的美東紀行》(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3日第一版一刷)。
5. Nina的禮物書
《House》(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2月13日初版一刷)。
《Floewr》(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月1日初版一刷)。
《Dream》(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7月1日初版一刷)。
6. 鍾文音繪本書
《裝著心的行李》(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初版一刷)。
7. 鍾文音翻譯作品
Shel Silverstein(謝爾•希爾弗斯坦)著:《失落的一角》(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8月初版一刷)。
Shel Silverstein(謝爾•希爾弗斯坦)著:《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初版一刷)。
Jakbosen Kathy(凱西•傑考布森)著:《貝克的紐約》(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1月5日初版一刷)。
8. 鍾文音期刊專欄(依期刊筆劃順序排列)
(1) 《文訊月刊》
〈寂寞山川,寂寞旅路─「臺灣美術山川行旅圖」自述〉,第172期(2000年2月),頁97-99。
〈在衝突中找尋諧和與對話〉,第173期(2000年3月),頁57-59。
〈突破與創新「第三屆青年文學會議」實錄(四)座談會:「得獎的滋味」〉,第174期(2000年4月),頁79-81。
〈一種述說無盡的氣味─侯孝賢作品對我的影響〉,第211期(2003年5月),頁68-70。
〈傾聽年輕的聲音「第七屆青年文學會議」現場側記座談會:「創作者的幽微與私密情懷」〉,第219期(2004年1月),頁135-137。
〈時間之幕與空間之墓─讀陳映真《父親》〉,第238期(2005年8月),頁36-37。
〈有界無世,藉藝驅魔的旅程─讀施叔青《驅魔》〉,第243期(2006年1月),頁90-91。
(2) 《幼獅文藝》
〈與荒漠共生的聖地〉,第566期(2001年2月),頁30-35。收錄於鍾文音:《永遠的橄欖樹》。
〈漫步南方安逸城市〉,第567期(2001年3月),頁30-35。收錄於鍾文音:《最美的旅程》。
〈南方的雅典、節慶藝術之都─阿得雷德〉,第570期(2001年6月),頁25-29。收錄於鍾文音:《最美的旅程》。
〈畫家的奢華時光─高更大溪地之旅的歡愉與幻滅〉,第571期(2001年7月),頁25-29。收錄於鍾文音:《遠逝的芳香》。
〈虛實交錯的文化搏鬥旅程〉,第612期(2004年12月),頁133。
〈漂流在時間之河、告別那個荒山 我如犬之張惶〉,第625期(2006年1月),頁64-67。
(3)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
〈中場離席的暗影〉,第貳卷第伍期(2006年1月),頁102-106。
(4) 《行遍天下(臺灣版)》
〈鍾文音的誘惑者行旅圖─馳放在西濱公路上〉,第145期(2003年10月),頁20。
〈鍾文音的誘惑者行旅圖─幽黃的古都容顏〉,第146期(2003年11月),頁17。
〈鍾文音的誘惑者行旅圖─像貓般窩在風景裡〉,第147期(2003年12月),頁16。
〈鍾文音的誘惑者行旅圖─倦鳥歸林 花開蓮成〉,第148期(2004年1月),頁24。
〈鍾文音的誘惑者行旅圖─在臺北的法式魅惑〉,第149期(2004年2月),頁19。
〈鍾文音的誘惑者行旅圖─在畫裡看三峽今昔〉,第150期(2004年3月),頁18。
〈鍾文音的誘惑者行旅圖─溫泉鄉的幾帖光陰〉,第151期(2004年4月),頁22。
〈鍾文音的誘惑者行旅圖─我的亞馬遜森林〉,第152期(2004年5月),頁22。
(5) 《野葡萄文學誌》
〈挖掘,正以一種姿態進行著〉,第14期(2005年10月)。
(6) 《普門雜誌》
〈獨舞的溜冰鞋〉,第203期(1996年8月),頁150-153。收錄於鍾文音:〈有一年的臺北〉《過去•後記》。
(7) 《誠品好讀》
〈鍾文音VS.郝譽翔三十女子的家族溯源〉,《誠品好讀》第30期(2003年3月),頁56-57。
〈可我必須召喚幸福〉,第33期(2003年6月),頁15。
〈咖啡館光影─撒哈拉Café Tarzan〉,第33期(2003年6月),頁35。
〈在泡泡沫裡飛翔的文字氣味〉,第35期(2003年8月),頁8。
〈石康VS.鍾文音─在晃蕩與遊蕩之間〉,《誠品好讀》第40期(2004年1月)。
〈Amherst:孤獨的明室〉,第51期(2005年1&2月),頁17-20。收錄於鍾文音:《孤獨的房間》。
(8) 《經典雜誌》
〈臺灣美術山川行旅圖〉,第17期(1999年12月),頁158-172。收錄於鍾文音:《臺灣美術山川行旅圖》。
(9) 《數位時代》
〈一枝筆走天涯〉,第26期(2001年8月)。(網址:http://www.bnext.com.tw)
〈悼紐約靈魂與我流逝的青春〉,第28期(2001年10月)。
(網址:http://www.bnext.com.tw)收錄於鍾文音:《永遠的橄欖樹》,頁115-122。
(10) 《講義》
〈我讀書:鍾文音─靈魂幽微的痙攣碰撞〉,第194期(2003年5月),頁117。
〈我旅遊:鍾文音─感謝陌生人的慈悲〉,第197期(2003年8月),頁141。
〈我運動:鍾文音─運動是增能而不是消耗〉,第200期(2003年11月),頁144。
(11) 《聯合文學》
〈回家的路─鍾文音自述〉〈移居臺北前的南方憶往•特載〉,第219期(2003年1月),頁78-91。收錄於鍾文音:《在河左岸•後記》〈回家路遙,為亡靈奏歌〉〈移居臺北前、遺棄的跌撞•楔子1、2〉。
〈在情人的城市──尋找莒哈絲(上)•特載〉第227期(2003年9月),頁49-59。收錄於鍾文音:《情人的城市》。
〈在情人的城市──尋找莒哈絲(下)•特載〉第228期(2003年10月),頁133-143。收錄於鍾文音:《情人的城市》。
〈菲林公寓〉,第241期(2004年11月),頁10-12。
〈臺北後現代墳場〉,第242期(2004年12月),頁57-60。
〈父不祥的城市夏天〉,第243期(2005年1月),頁84-86。
〈神的使者〉,第244期(2005年2月),頁96-99。
〈失去男性友誼的關鍵時刻〉第245期(2005年3月),頁90-93。
〈真戲假做〉第246期(2005年4月),頁126-129。
〈我不相親〉第247期(2005年5月),頁108-111。
〈我的前情人的情人們〉,第248期(2005年6月),頁124-127。
〈偽妻〉,第249期(2005年7月),頁142-144。
〈羅麗塔上填鴨教育課〉第250期(2005年8月),頁118-120。
〈另一種車震〉第251期(2005年9月),頁151-153。
〈她不能沒有電視〉第252期(2005年10月),頁130-133。
9. 鍾文音作品選入
林志豪等著:《在夢想的地圖上─第三屆「華航旅行文學獎」作品集》(臺北:天培文化有限公司,2000年11月10日初版)。〈奢華的安息〉收錄於鍾文音:《永遠的橄欖樹》。
胡適等著,立緒文化編選:《百年文選家族書寫我的父親母親(母)》(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一刷)。〈我的天可汗〉收錄於鍾文音:《昨日重現》。
陳義芝主編:《新的寫作時代─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11月初版)。〈我的天可汗〉收錄於鍾文音:《昨日重現》。
陳萬益主編:《國民文選•散文卷Ⅲ》(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8月初版一刷)。〈我的天可汗〉收錄於鍾文音:《昨日重現》。
陳芳明主編:《九十三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3月10日初版)。〈國中女生的旅行與情人〉收錄於鍾文音:《愛別離》。
楊淑慧主編:《記憶的指紋─第一屆「臺北文學獎」作品集》(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8月1日初版一刷)。〈淪落的希望河〉收錄於鍾文音:《一天兩個人》。
簡媜主編:《八十七年九歌年度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年10月1日初版一刷)。〈咖啡館沒有女人〉收錄於鍾文音:《永遠的橄欖樹》。
鍾文音等著:《孤島旅程─第二屆「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得獎作品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初版)。〈補〉收錄於鍾文音:《過去─關於時間流逝的故事》。
鯨向海等著,木馬出版社主編:《作家的城市地圖》(臺北: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8月初版)。〈沉默的巨大喧囂〉收錄於鍾文音:《美麗的苦痛》。
10. 鍾文音為他人推薦、寫序及其單篇作品收入
Charlotte Bronte(夏洛蒂•勃朗特)著,宋兆霖譯:〈我愛•我恨•我要•我存在〉《簡愛》(臺北:商周出版,2005年7月6日初版)。
Yann Martel(楊•馬泰爾)著,趙丕慧譯:《少年Pi的奇幻漂流》(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8月初版一刷)。
王文華等著:〈繁忙臺北的公寓溫柔〉《一定要幸福》(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5月初版一刷)。
伊能靜著:〈碎片以完整 枯木成華枝〉《生死遺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8月初版)。
李心潔、劉若英、張艾嘉等著:〈一個女人一個世界〉《20、30、40 something》(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28日初版)。
許斐莉著:〈生命與感情的印記〉《一個人的旅行》(臺北:智慧事業體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一刷)。
陳斐翡著:〈啊!何等的奇遇─拾遺所失落的以及潛進所未知〉《女生邊走邊唱》(臺北:西遊記文化出版,2004年12月1日出版)。
黃秀如、張惠菁主編:〈馬奎斯小說裡的詩意和想像魅惑〉《詩戀Pi》(臺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出版,2001年12月初版一刷)。
黃秀如主編:〈玻里尼西亞的夏日熱情〉《去玩吧!Have Fun》(臺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公司出版,2004年6月初版一刷)。
歐陽應霽著:《回家真好》(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初版一刷)。
11. 相關女作家著作(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上海的故事》(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10月1日初版一刷)。
杜修蘭:《逆女》(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1月初版)
李昂:《漂流之旅》(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李欣倫:《有病》(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4月初版)。
宋憶嬌:《創意居家》(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7月初版一刷)。
沈花末:《旅行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4月10日)。
周芬伶:《母系銀河》(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4月初版)。
胡晴舫:《旅人》(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出版)。
席慕蓉:《金色的馬鞍》(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2月10日初版)。
師瓊瑜:《離家出走》(臺北:平氏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5月初版)。
郝譽翔:《洗》(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4月初版)。
郝譽翔:《逆旅》(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3月初版)。
張愛玲:《對照記:看老照相簿》(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張惠菁:《告別》(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
張惠菁:《你不相信的事》(臺北:大塊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陳文玲:《多桑與紅玫瑰─這個叫做劉惠芬的女人是我的媽媽》(臺北:大塊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陳玉慧:《海神家族》(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初版)。
陳斐翡:《女生邊走邊唱》(臺北:西遊記文化出版,2004年12月1日出版)。
許斐莉:《一個人的旅行》(臺北:智慧事業體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一刷)。
黃寶蓮:《簡單的地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4月初版)。
黃寶蓮:《仰天45。角一個女子的生活史》(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5月初版)。
傅天余:《暫時的地址:格林威治村832又4�1日》(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1月1日初版一刷)。
鄭寶娟:《異國婚姻》(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5月初版)。
二、文學理論
(1)外文翻譯部分(依英文姓氏字母排序)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著,汪耀進、武佩榮譯:《戀人絮語》(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初版一刷)。
Simone de Beauvoir著(西蒙•波娃),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10月初版)。
Simone de Beauvoir著(西蒙•波娃),楊翠屏譯:《西蒙•波娃回憶錄》(臺北:志文出版社,1981年9月初版)。
Walter Benjamin(華特•班雅明)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1999年1月初版第二刷)。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克拉夫)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初版)。
Gayle Greene and Coppelia kahn(格蕾•格林,考比里亞•庫恩)著,陳引馳譯: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7月12日一版一刷)。
Vilem Flusser(佛拉塞爾)著,李文吉譯:《攝影的哲學思考》(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2月1日初版一刷)。
Laurie Lisle(蘿莉•萊爾)著,嚴韻譯:《如果妳沒有小孩─挑戰無子的污名》(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1月12日初版一刷)。
Joy Magezis(裘伊•瑪姬西絲)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臺北:
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3月8日初版一刷)。
Jean Baker Miller(珍•貝克•密勒)著,鄭至慧、劉毓秀、葉安安、顧效齡合
譯:《女性新心理學》(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5月初版)。
Richard E Palmer(帕瑪)著,嚴平譯:《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初版一刷)。
Arthur Rothstein(羅特施坦)著,李文吉譯:《紀實攝影》(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1日初版一刷)。
Chris Weedon(克莉絲•維登)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
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初版一刷)。
(2)中文著作部分(依姓名筆劃升冪排序)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0月1日初版一刷)。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0月1日初版一刷)。
李歐梵:《范柳原懺情錄》(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5月1日初版一刷)。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5月初版)。
李小江:《解讀女人》(高雄:宏文館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初版一刷)。
吳達芸:《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5月)。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1日初版一刷)。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1日初版一刷)。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9月29日初版一刷)。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7月初版一刷)。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1月1日初版一刷)。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一刷)。
洪漢鼎:《詮釋學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4月初版一刷,
2003年10月修定一刷)。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4月初版一刷)。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初
版一刷)。
范銘如、江寶釵主編:《島嶼妏聲─臺灣女性小說讀本》(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3月1日初版一刷)。
范銘如:《眾?奡M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3月1日初版一刷)。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初版)。
盛寧:《新歷史主義》(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8月初版二刷)。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0月初版)。
張素貞:《現代小說啟事》(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8月10日初版)。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10日初版一刷)。
張小虹:《性別越界》(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8月1日初版一刷)。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7月20日初版一刷)。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臺灣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6月初版)。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2月15日初版一刷)。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4月1日初版一刷)。
郭力昕:《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1日初版一刷)。
舒國治:《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1日初版一刷)。
彭瑞金:《歷史迷路文學引渡》(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一版一刷)。
楊宗翰主編:《臺灣文學史的省思》(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9月15日初版一刷)。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9月23日初版一刷)。
鄭至慧:《她鄉女記─閱讀女人的創作版圖》(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25日初版一刷)。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3月1日出版一刷)。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9月10日初版)。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初版)。
蘇芊玲:《不再模範的母親》(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5月10日初版一刷)。
蘇芊玲:《我的母職實踐》(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9月30日初版一刷)。
蘇偉貞:《私閱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初版一刷)。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9月20日初版一刷)。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0月10日初版一刷)。
三、 期刊論文
朱崇儀:〈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中外文學》第二十六卷第4期(1997年9月),頁133-150。
李秀娟:〈航向帝國邊境:女性旅行與吳爾芙《出航》中的慾望版圖〉,《中外文學》第二十七卷第12期(1999年5月),頁50-78。
林怡君:〈愛麗絲的旅行:兒童文學中的女遊典範〉,《中外文學》第二十七卷第12期(1999年5月),頁79-96。
吳婉茹:〈相約天涯─羅智成談旅遊與文學〉,《聯合文學》第187期(2000年5月),頁68-73。
吳鈞堯:〈眾說紛紜──崛起九○得票說明〉,《幼獅文藝》第602期(2004年2月),頁91-95。
胡錦媛:〈繞著地球跑-當代台灣旅行文學(上)〉,《幼獅文藝》第515期(1996年11月),頁24-28。
胡錦媛:〈繞著地球跑-當代台灣旅行文學(下)〉,《幼獅文藝》第516期(1996年12月),頁51-59。
胡錦媛:〈回歸與出發點在旅行學中的重要性〉,《幼獅文藝》第521期(1997年5月),頁43-46。
胡錦媛:〈遠離非洲,遠離女性:《黑暗之心》中的旅行敘事〉,《中外文學》第二十七卷第12期(1999年5月),頁97-115。
胡馨云:〈回歸文學之路─鍾文音〉,《出版情報》第152期(2000年12月),頁34-35。
柯品文:〈屬於那些重生的家族記憶─鍾文音《昨日重現》〉,《文訊》第188期(2001年6月),頁34-35。
柯品文:〈探尋文本中照片、記憶與真實間的對位關係─論許綺玲《糖衣與木乃伊》〉,《書評雙月刊》第54期(2004年12月),頁14-20。
陳嬿文:〈伊能靜VS.鍾文音─百變精靈�不斷向昨日告別的女人〉,《聯合文學》第220期(2003年2月),頁46-56。
陳雪梅:〈走進鍾文音的旅遊冥想〉,《To Go旅遊情報》第66期(2002年11月),頁102-103。
陳玉玲:〈女性童年的烏托邦〉,《中外文學》第二十五卷第4期(1996年9月),頁103-133。
黃筱茵譯:〈重新上路:文化批評中的旅行隱喻〉,《中外文學》第二十七卷第12期(1999年5月),頁29-49。
張小虹:〈父親幽靈的悼亡書寫〉,《聯合文學》第十二卷第10期(1996年8月),頁62-64。
張惠慈譯:〈女性主義批評中的女遊書寫〉,《中外文學》第二十七卷第12期(1999年5月),頁6-28。
張瑞芬:〈流年暗中偷換──沈君山《浮生三記》、鍾文音《昨日重現》、桑品載《岸與岸》三書評論〉,《明道文藝》新書櫥窗之五第301期(2001年4月),頁53-63。收錄於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2月15日初版一刷),頁76-89。
張瑞芬:〈光陰的故事──林正盛《未來,一直來一直來》、mimiko《五年級同學會》、鍾文音《過去─關於時間流逝的故事》三書評論〉,《明道文藝》新書櫥窗之八第306期(2001年9月)。(網址:http://knight.fcu.edu.tw)
張瑞芬:〈高跟鞋與毛毛蟲的身世──黃寶蓮《仰天四十五度角-一個女子的生活史》評介〉,《聯合文學》第216期(2002年10月),頁167-171。收錄於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2月15日初版一刷),頁261-271。
張瑞芬:〈散文的下一輪太平盛世2000~2004臺灣散文現象〉,《文訊》第228期(2004年10月),頁27-35。
張瑞芬:〈絕美汝色─讀周芬伶《母系銀河》〉,《文訊》第236期(2005年6月),頁32-33。
張瑞芬:〈告別未來─讀張惠菁《你不相信的事》〉,《文訊》第237期(2005年7月),頁21-23。
張淑麗:〈出走到「未來」、「漫步」到過去─新世紀臺灣文學中的女性文學〉,《文訊》第229期(2004年11月),頁48-53。
鹿憶鹿:〈走看九○年代的女性旅行文學〉,《文訊別冊》第149期(1998年3月),頁29-36。
練美雪:〈一個會畫畫、攝影的作家,過著貧窮人的奢華日子─她是一棵會開花的樹:鍾文音〉,《新觀念》第176期(2002年11月),頁38-41。
羅葉:〈生命宛如幽靜的長河─我看鍾文音的《過去》〉,《文訊》第199期(2002年5月),頁32-33。
蔡雅雯:〈寫作群像─在文學廢墟裡,打造黑暗之光:鍾文音〉,《幼獅文藝》第578期(2002年2月),頁62-63。
畢恆達:〈家,自我之象徵〉,《誠品好讀》第27期(2002年11月),頁42-44。
阮慶岳:〈家非家,人非人〉,《誠品好讀》第27期(2002年11月),頁46-47。
林谷芳:〈儀式崩解與社會失序〉,《文訊》第228期(2004年10月),頁4-5。
郝譽翔:〈關於告別的,瓦解的,與正在誕生的……2000~2004年的臺灣小說〉,《文訊》第228期(2004年10月),頁36-42。
黃錦珠:〈訪尋個人�族群的身世之謎─讀陳玉慧《海神家族》〉,《文訊》第231期(2005年1月),頁24-25。
黃文儀:〈我的旅行──鍾文音〉,《幼獅文藝》第612期(2004年12月),頁96-101。
黃文儀:〈她的文學•返家的女兒〉,《誠品好讀》第51期(2005年1&2月),頁72-73。
李令儀:〈她的新聞•她還是那個人〉,《誠品好讀》第51期(2005年1&2月),頁74-75。
編輯室•王俊傑:〈她的戲劇•世界的秩序感〉,《誠品好讀》第51期(2005年1&2月),頁76-77。
楊芳枝:〈離「家」出「遊」:論旅行的性別政治〉,《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4期(2000年3月),頁5-7。
紫蘇:〈貼近生活,擊掌長吟─記鍾文音〉,《文訊》第157期(1998年11月),頁83-84。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第二十四卷第11期(1996年4月),頁56-68。
四、 論文集論文
石曉楓:〈解嚴後臺灣女作家散文中的性別書寫〉,《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9月初版),頁453-485。
胡錦媛:〈靜止與游牧─《印度之旅》中的兩種旅行〉,《旅行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月初版一刷),頁182-205。
郝譽翔:〈「旅行」?或是「文學」─論當代旅行文學的書寫困境〉,《旅行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月初版一刷),頁279-302。
陳雅書:〈何謂「女性主義書寫」?黃碧雲《烈女圖》文本分析〉,《挑撥新趨勢:第二屆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2月初版),頁367-384。
張瑞芬:〈昨日重現的記憶─台灣九○年代以降女性家族書寫〉,《兩岸現代文學發展與思潮學術研討會》(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編印,2004年10月),頁1-20。
五、 學位論文
許茹菁:《掙扎輿圖─女性�旅行�書寫》(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室如:《出發與回歸的辯證─臺灣現代旅行書寫(1949-2002)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曾煥玫:《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行經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劉維瑛:《八○年代以降臺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六、 報紙評論
丁文玲:〈在約旦、在埃及、在耶路撒冷─鍾文音、顏忠賢、褚士瑩看到了什麼?〉,《中國時報》,第22版,2002年6月16日。
王開平:〈老靈魂顯影〉,《聯合報》,第48版,1999年2月8日。
王蘭芬:〈採訪工作讓她們的創作有了生命力 鍾文音拯救了個人靈魂 師瓊瑜更貼近社會大眾 朱國珍進入真實人生〉,《民生報》,第4版,1999年10月18日。
王蘭芬:〈不幹記者 全心鋪陳《過去》鍾文音 痛苦換來純創作〉,《民生報》,第A8版,2001年8月21日。
王蘭芬:〈看塞納河畔人鍾文音憶淡水河邊事〉,《民生報》,第A10版,2003年2月19日。
王蘭芬:〈鍾文音散文新作 悼念袁哲生篇幅頗多〉,《民生報》,第A13版,2004年10月13日。
李美麗記錄:〈記憶與再現─臺灣當代小說中的譜系探討(上)〉,《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2月16日。
李美麗記錄:〈記憶與再現─臺灣當代小說中的譜系探討(下)〉,《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2月17日。
林怡君:〈時間在水面 留下刻痕 專訪鍾文音〉,《自由時報》,第47版,2005年5月31日。
吳達芸:〈世紀末女子返鄉〉,《聯合報》,第48版,1999年2月8日。
吳音寧:〈從今而後〉,《臺灣日報》,第31版,2000年6月15日。
柯裕棻:〈回憶、迷戀與恐懼─黃寶蓮《仰天四十五度角-一個女子的生活史》評介〉,《聯合報》,第23版,2002年7月7日。
徐淑卿:〈帶著文學的靈魂去旅行〉,《中國時報》,第43版,1997年4月17日。
徐開塵:〈姊姊妹妹走出去〉,《民生報》,第S21版,2005年6月12日。
范銘如:〈土地氣味的家族史〉,《聯合報》,第30版,2001年2月19日。收錄於: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初版)。
康俐雯:〈以「文學抒展」走出生命低潮 作家鍾文音開畫展〉,《自由時報》,第40版,2002年9月14日。
梁一萍:〈臺北上河圖─鍾文音的家族三部曲〉,《聯合報》,第B5版,2003年4月6日。
張殿:〈再創作家族三代囚禁史 鍾文音赴監獄私體驗〉,《聯合報》,第C6版,2005年6月19日。
陳靜雪:〈臺灣美術山川行旅圖〉,《中央日報》,第22版,1999年12月8日。
陳重光:〈大城小調的追尋〉,《中國時報》,第23版,2001年5月23日。
焦淑嫻:〈愛發呆.愛畫畫.愛阿媽的情調 鍾文音不做雅痞做自己〉,《中國時報》,第35版,1999年10月31日。
詹美涓:〈淪落的意義追逐者〉,《聯合報》,第48版,1998年10月19日。
愛亞:〈意外的記憶,是旅行文學的開始〉,《中央日報》,第22版,1999年3月26日。
雷驤:〈藉旅行鑒察自身生活〉,《中央日報》,第22版,1999年3月26日。
趙靜瑜:〈臺灣畫家鍾文音與法國民歌手凱瑟琳 穿越疆界展開內心風景對畫錄〉,《自由時報》,第40版,2001年5月15日。
趙靜瑜:〈鍾文音的另一支筆 油彩追捕「身之夢旅」〉,《自由時報》,第40版,2002年3月16日。
廖炳惠:〈地方•記憶•物象─鍾文音《昨日重現》〉,《中央日報》,第19版,2001年4月22日。
廖炳惠:〈臺灣文學中的飄泊意識〉,《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10月18日。
廖炳惠:〈旅遊與比較都會文化〉,《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12月13日。
蔡雅雯:〈鍾文音油畫「身之夢旅」〉,《中國時報》,第39版,2002年3月28日。
鄭至勤:〈鍾文音稱自己是精神浪蕩子〉,《中國時報》,第34版,2002年6月16日。
鍾適芳譯:〈自暗中傳來的光線〉,《中國時報》,第23版,2001年6月19日。收錄於鍾文音:《中途情書》。
鍾文音:〈旅行普及,誘發文學能量〉,《中央日報》,第22版,1999年3月26日。
鍾文音:〈文學我的一座修院 創作自述與得獎因緣〉,《自由時報》,第40版,2000年7月2日。
鍾文音:〈帶走人間事〉,《中央日報》,第20版,2001年1月1日。
鍾文音:〈祭物─保力達B、米酒頭、長壽煙和其他(上)〉,《中國時報》,第37版,2001年1月2日。
鍾文音:〈祭物─保力達B、米酒頭、長壽煙和其他(下)〉,《中國時報》,第23版,2001年1月3日。收錄於鍾文音:《昨日重現》。
鍾文音:〈時間的表演術─鐘錶的記憶〉,《聯合報》,第37版,2001年1月13日。收錄於鍾文音:《昨日重現》。
鍾文音:〈靠岸的異鄉人〉,《中央日報》,第20版,2001年1月15日。
鍾文音:〈我家的用藥事典(1)〉,《臺灣日報》,第31版,2001年1月30日。
鍾文音:〈我家的用藥事典(2)〉,《臺灣日報》,第31版,2001年1月31日。
鍾文音:〈我家的用藥事典(3)〉,《臺灣日報》,第31版,2001年2月1日。
鍾文音:〈我家的用藥事典(4)〉,《臺灣日報》,第31版,2001年2月2日。
鍾文音:〈我家的用藥事典(5)〉,《臺灣日報》,第31版,2001年2月3日。
鍾文音:〈我家的用藥事典(全文完)〉,《臺灣日報》,第31版,2001年2月4日。收錄於鍾文音:《昨日重現》。
鍾文音:〈誰的時代〉,《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1月31日。
鍾文音:〈天使的呢喃與孤涼─評介張惠菁《閉上眼睛數到十》〉,《聯合報》,第30版,2001年2月5日。
鍾文音:〈對話的凝視〉,《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2月13日。
鍾文音:〈寂寞的身軀〉,《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2月27日。
鍾文音:〈缺席的身體〉,《中國時報》,第23版,2001年2月28日。收錄於鍾文音:《昨日重現》。
鍾文音:〈奇遇,一場又一場─評介黃寶蓮《未竟之藍》〉,《聯合報》,第30版,2001年6月11日。
鍾文音:〈一只珍珠之魅〉,《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6月11日。
鍾文音:〈神秘居所〉,《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6月25日。
鍾文音:〈因為背影〉,《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7月5日。
鍾文音:〈卡布其諾咖啡館〉,《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7月31日。收錄於鍾文音:《過去》。
鍾文音:〈事物的狀態〉,《中央日報》,第20版,2001年8月10日。
鍾文音:〈拼湊移動中的愛之疑惑─評介陳玉慧《你是否愛過?》〉,《聯合報》,第30版,2001年8月13日。
鍾文音:〈如鴿之馴良〉,《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8月27日。
鍾文音:〈遠逝的芳香─來自大溪地的書簡(上)〉,《聯合報》,第37版,2001年8月29日。
鍾文音:〈遠逝的芳香─來自大溪地的書簡(下)〉,《聯合報》,第37版,2001年8月30日。收錄於鍾文音:《遠逝的芳香》。
鍾文音:〈移動的中的情書(上)〉,《中國時報》,第39版,2001年9月6日。
鍾文音:〈移動的中的情書(下)〉,《中國時報》,第39版,2001年9月7日。
收錄於鍾文音:《遠逝的芳香》。
鍾文音:〈異鄉客的悲與歡─鑿開生命的出口與熱情〉,《自由時報》,第39版,2001年9月7日。收錄於鍾文音:《永遠的橄欖樹》。
鍾文音:〈戲夢說人生─評介林正盛《未來,一直來一直來》、柯淑卿《一隻蝴蝶飛過》〉,《聯合報》,第30版,2001年9月10日。
鍾文音:〈格子生活〉,《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9月15日。
鍾文音:〈熱島嶼紀行─寫給尋找熱情的人(上)〉,《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9月29日。
鍾文音:〈熱島嶼紀行─寫給尋找熱情的人(中)〉,《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9月30日。
鍾文音:〈熱島嶼紀行─寫給尋找熱情的人(下)〉,《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10月1日。收錄於鍾文音:《遠逝的芳香》。
鍾文音:〈心閉門鎖〉,《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10月28日。
鍾文音:〈失眠人和遺棄物同枕〉,《中國時報》,第39版,2001年11月5日。
鍾文音:〈框住雲海〉,《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11月11日。
鍾文音:〈在城市中湧現的恐懼〉,《中國時報》,第39版,2001年11月16日。收錄於鍾文音:《奢華的時光》。
鍾文音:〈 八里•巴黎〉,《中國時報》,第E7版,2004年2月15日。
鍾文音:〈 棄貓與男人〉,《聯合報》,第E7版,2004年10月12日。
鍾文音:〈 貞節牌坊、八三妖與阿兵哥 〉,《中國時報》,第E7版,2004年10月18日。
鍾文音:〈情愛原路〉,《聯合報》,第E7版,2005年1月4日。
鍾文音:〈有你的機場、餘生的遺忘〉,《聯合報》,第E7版,2005年3月9日。
鍾文音:〈魔幻的革命激情─墨西哥映象〉,《中國時報》,第E7版,2005年5月21日。
鍾文音:〈文學的鼓舞,從獎開始〉,《自由時報》,第E7版,2005年6月13日。
鍾文音:〈旅人的雜學百科─評介《中途下車─旅人一年記》〉,《聯合報》,第E4版,2005年10月2日。
鍾文音:〈 流浪工 〉,《中國時報》,第E7版,2005年11月7日。收錄於鍾文音:《山城的微笑》。
鍾文音:〈 野宴「上菜」深情於QQ食〉,《中國時報》,第E7版,2005年11月12日。
鍾文音:〈 在麥迪娜三公里〉,《中國時報》,第E7版,2005年12月10日。
鍾文音:〈 母女的後花園〉,《中國時報》,第E7版,2005年12月13日。
鍾文音:〈 雞肉與門牙〉,《中國時報》,第E7版,2005年12月19日。
鍾文音:〈 蜃樓〉,《自由時報》,第E6版,2006年1月2日。
顏忠賢:〈臺灣美術山川行旅圖〉,《中國時報》,第42版,1999年11月18日。
蘇林:〈苦難的家族,不同調母親〉,《聯合報》,第29版,2001年11月26日。收錄於蘇偉貞:《私閱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初版一刷)。











本文圖片與書影資料來源取自:誠品網路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
(網址:http://www.eslitebooks.com)(http://www.books.com.tw)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