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17111-09404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17111-094041
論文名稱
Title
白先勇小說中男性人物的研究
The study of male characters in Bai Xian-Yong’s novel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9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12-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1-17
關鍵字
Keywords
青春、丈夫、父親、白先勇、理想、孽子、同性戀、男性
Bai Xianyong, man, homosexuality, ideal, youth, Crystal Boys, husband, fathe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07 次,被下載 398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0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986 times.
中文摘要
白先勇為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內容深刻、涵蘊豐富,包含民族歷史的變遷、中西文化的省識、異地人的鄉愁、性向的衝突等,寫作時將愛與關懷結合小說技巧,並透過人物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感情,建立小說的靈魂,而其所產生的藝術能量與動人力量,是他作品在文壇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本論文將以其小說中的男性人物為主要研究範圍,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筆者的研究動機以及相關文獻的分析探討,並藉由回顧的過程找尋可以突破或補強的論點,最後說明研究方法。第二章「《紅樓夢》與白先勇的文學創作」,從古典名著《紅樓夢》入手,分析其故事主旨與寫作筆法對白先勇小說的創作的影響,並進而找出本論文將男性人物分類的原則。第三章「懷抱理想的男性青春國度」,延續上章,找出以「對理想的態度」為標準來區分人物後,先分析對理想堅持的人物所產生的行為,與白先勇創作這些人物的用意與暗示。第四章「喪失理想的男性現實世界」,討論當理想與現實衝突,人物在灰心喪志後所產生的轉變或其抗拒的手段。第五章「丈夫與父親」,論述其作品中獨具意涵的丈夫與父親角色,並藉此看出白先勇對舊體制的不滿、對同性戀者的同情與對女性人物的關懷。第六章結論,總結其男性人物在作品中所呈現的意義,並藉由分析論述白先勇對男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呈現其對現代文學的貢獻。
Abstract
Bai Xian-yo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writers. His works deeply and emotionally discussed changes in national history, sexual conflicts, homesickness for a foreign country,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 etc. With love and care, the soul of the novels is established by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the characters he created. The artistic energy and moving strength coming from his novels explain why his work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terary world.
First,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motivation of this thesis and the review of related papers. Through the reviews, we can seek more opportunities to support our study.
Second, we start to analyze the main ideas and writing skills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which greatly affected Bai Xianyong's writings to find out the principles to classify male characters in his novels.
Continued from previous discussion, after male characters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ir attitudes toward ideality, we explore their behaviors to find out the meaning and implication of why Bai created these roles. Next, we discuss those characters’ changes or resistance when they feel depressed with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of the conflicts.
Furthermore, we find that the roles of husband and father in Bai Xianyong's novels reveal hi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social system at that time, sympathy with homosexuals and care for women.
Finally, the meaning of male roles in Bai Xianyong's works is summarized. By analyzing and discoursing the way he builds up the images of the male roles, his great contributions to modern literature are clearly presente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第一章 緒論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說明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8

第二章 《紅樓夢》與白先勇的小說創作9

第一節 《紅樓夢》思想主題的影響9
一、 兩個世界的營造10
二、 尊女抑男的觀點12
三、 宿命論者13
四、 拒絕成長的思想15
第二節 《紅樓夢》人物塑造的影響18
一、 賈寶玉之流18
(一) 詩性世界與叛逆性格18
(二) 陰柔外型與尋找同己19
二、賈赦賈珍賈璉之流21
三、賈政之流23
第三節 小結24

第三章 懷抱理想的男性青春國度25

第一節 象徵的人物25
第二節 執著的靈魂29
第三節 寂寞的同性戀31
第四節 懷舊的老者33
第五節 毀滅的肉體36
第六節 小結40

第四章 喪失理想的男性現實世界42

第一節 失根的族群42
第二節 留學的遊子44
第三節 逐慾的角色46
第四節 畸形的人物48
一、 戀母型的人物49
二、 憂鬱症的人物53
三、 退化型的人物55
第五節 舉足輕重的無臉人物56
第六節 小結58

第五章 丈夫與父親60

第一節 從婚姻關係看白先勇塑造的丈夫形象60
一、丈夫的形象61
(一)暴力的丈夫61
(二)無用的丈夫63
(三)需索的丈夫65
(四)絕望的丈夫66
二、小結69
第二節 從父子相處看白先勇塑造的父親形象70
一、父親的形象72
(一) 嚴厲剛強的父親72
(二) 驅逐子女的父親74
(三) 缺席與享樂的父親76
(四) 犧牲與接納的父親77
二、小結80

第六章 結論83

參考資料8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白先勇作品:(天下文化出版,2008年8月)
1. 白先勇作品集1《寂寞的十七歲》
2. 白先勇作品集2《臺北人》
3. 白先勇作品集3《孽子》
4. 白先勇作品集4《紐約客》
5. 白先勇作品集5《第六隻手指》
6. 白先勇作品集6《樹猶如此》
7. 白先勇作品集7《遊園驚夢》
8. 白先勇作品集8《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9. 白先勇作品集9《青春版牡丹亭》
10. 白先勇外集1《王謝堂前的燕子》
11. 白先勇外集2《現文因緣》
12. 白先勇外集3《白先勇研究精選》

二、專書:
(一)傳統文獻(依朝代先後排序)
1.〔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2.〔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3.〔漢〕班固撰,〔清〕陳立(字卓人,1809-1869)疏證,吳則虞校點,沈嘯寰補校:〈三綱六紀〉,《白虎通疏證》(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4.〔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5.. 馮其庸等校注,(清)曹雪芹,(清)高鶚:《彩畫本紅樓夢校注》,台北:里仁書局出版社,1984年。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 Christopher P. Andersen著,施寄青譯《父親角色》,台北:遠流,2004年。
2. David D. Gilmore著,何雯琪譯《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 E.M.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2月。
4. Gerald Corey著,李茂興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 揚智文化,1996年。
5. Michael Thompson:《該隱的封印》台北:商周出版社,2000年。
6. Sigmund Freud撰,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7.Sigmund Freud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9月初版。
8..William著,張志澄編譯《短篇小說作法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11月台二版。
9. W.Kenny著,陳迺臣譯《小說的分析》,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6月。
10.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1995年10月。
11.王尚義《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台北:大林,1978年。
12.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1991年。
13.王晉民《白先勇傳》,台北:幼獅文化,1994年3月。
14.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2年。
15.朱芳玲《六0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4月。
16.任世雍《小說理論及技巧》,台北:書林,1981年10月。
17.任明華編著、杜貴晨主編《紅樓男性》,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
18.江寶釵《白先勇與當代台灣文學史的構成》,台北:駱駝出版社,2004年。
19.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20.杜景華《紅樓夢的心理世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10月。
21.佟雪《紅樓夢人物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10月。
22.李奭學《三看白先勇》,台北:允晨文化,2008年10月。
23.李曉東《中國封建家禮》,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2月。
24.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台北:東大出版,1989年3月。
25.林海音《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台北:純文學,1980年3月。
26.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27.侯吉諒總編輯《從大陸到台灣的「台北人」──白先勇》,台北:海風出版社,1992年9月。
28.柯慶明等著《白先勇研究精選》,台北:天下遠見,2008年9月。
29.胡文彬、周雷編《海外紅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0.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31.胡因夢《死亡與同女之舞:胡因夢自傳》,台北:圓神,1999年。
32.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1979年。
33.袁良駿《白先勇論》,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6月。
34.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2月。
35.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36.陳芳明、范銘如主編《跨世紀的流離─白先勇的文學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9年7月。
37.陳若穎、鄭文暉《從大陸到台灣的「台北人」─白先勇》,台北:海風出版社,2000年2月。
38.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年。
39.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40.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2年9月。
41.傅騰霄《小說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
42.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出版社,2003年。
43.楊明敏著,林玉華主編《克萊恩觀點下的男性特質─以佛洛伊德的個案「鼠人」為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年。
44.黃麗真《小說的創作鑑賞與批評》,國立編譯館,1983年2月。
45.葉維廉《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77年9月。
46.熊秉眞、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一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47.劉紹銘《小說與戲劇》,台北:洪範出版社,1986年5月。
48.劉俊《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11月。
49.劉俊《情與美:白先勇傳》,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12月。
50.歐崇敬《台灣小說史導論卷》,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9月。
51.隱地《白先勇書話》,台北:爾雅出版社,2008年7月。
52.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4月。

三、學位論文:(依出版年月排序)
1.林幸謙《生命情結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11月。
2.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3..鄭斐文《白先勇《臺北人》的敘事手法》,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4.常惠雯《白先勇《台北人》的創作技法研析》,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5.楊淑禎《白先勇短篇小說藝術技巧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6.黃詩倩《白先勇小說的女性人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年。
7.侯裕姫《篡弒與救贖、重逢與承擔──台灣六0年代以後小說中的父子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8年

四、國內期刊論文:(依出版年月排序)
1.應鳳凰:〈白先勇的《孽子》〉,《中央日報》1983年5月第10版。
2.蔡源煌:〈《孽子》二重奏〉,《文訊》第1期(1983年8月),頁78-86。
3.謝家孝:〈黑暗王國的神話──訪白先勇探討「孽子」》〉,《中國時報》1983年9月12日第8版。
4.袁則難:〈城春草木深──論《孽子》的政治意識〉,《新書月刊》第5期(1984年2月),頁52-57。
5.袁則難:〈兩訪白先勇〉,《新書月刊》第5期(1984年2月),頁18。
6.龍應台:〈淘這盤金沙──細評《孽子》〉,《新書月刊》第6期(1984年3月),頁52-59。
7.詹益宏:〈白先勇小說中的同性戀世界〉,《文訊》第18期(1985年9月),頁197-199。
8.張月雲:〈評析白先勇的《孽子》〉,《臺灣新聞報》(1985年9月3日),第8版。
9.張火慶:〈白先勇短篇小說的同性戀世界〉,《鵝湖》第132期(1986年6月),頁35-49。
10.張紹杰:〈璉者,憐也─賈璉人物之我見〉,《錦州師院學報》第3期,(1989年),頁106。
11.裴元領〈從《邊城》到《台北人》側看愛情小說裡的愛欲糾纏〉,《聯合文學》第6卷第9期(1990年7月)。
12.劉淑慧〈荒涼美感的重現─試比較張愛玲與白先勇的小說世界〉,《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7期(1993年6月)。
13.劉俊:〈以殘缺的愛為視域揭示人類情感的困境──白先勇早期短篇小說主題透視〉,《南京大學學報》第2期(1995年)。
14.陳碧月:〈白先勇小說中男性人物的類型及其意義〉《崇佑學報》第5期(1995年12月)。
15.葉德宣:〈陰魂不散的家庭主義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中外文學》第24卷第7期(1995年12月),頁66-88。
16.江寶釵〈論《紅樓夢》對當代台灣兩位小說家的影響及其所啟示的意義──白先勇與瓊瑤〉,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
17.江寶釵〈論白先勇小說中的人物性格、社會關係與內在心理〉,《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
18.葉德宣:〈兩種「露營�淫」的方法:「永遠的尹雪豔」與「孽子」中的性別越界演出〉,《中外文學》第26卷第12期(1998年5月),頁67-89。
19.張小虹:〈不肖文學妖孽史──以《孽子》為例〉,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20.朱嘉雯:〈將傳統融入現代論白先勇與「紅樓夢」的關係〉,《國文天地》第15卷第7期(1999年12月),頁24-31。
21.梅家玲:〈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臺北想像──從「臺北人」到「孽子」〉,《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59-81。
22.葉德宣:〈從家庭授勳到警局問訊──《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體規訓地景〉,《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124-154。
23.白先勇講述,尤靜嫻紀錄:〈故事新說──我與臺大的文學因緣及創作歷程〉,《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180-188。
24.林幸謙:〈渾身散發對文學的熱情──專訪白先勇先生〉,《文訊》第195期(2002年1月),頁77-80。
25.李令儀:〈白先勇樹猶如此悼亡憶愛〉,《聯合報》2002年1月22日,第14版。
26.王明青:〈最敏感的傷心人──白先勇〉,《香江文壇》第23期(2003年11月),頁27。
27.劉俊:〈跨越與救贖──論白先勇的〈Danny Boy〉〉,《文訊》第208期(2003年2月),頁14-17。
28.柯慶明:〈《孽子》的「臺北人」傳奇〉,《白先勇名著《孽子》研討會手冊》(2003年3月),頁23-25。
29.陳文芬:〈白先勇的孽子終見光明的國度〉,《中國時報》2003年3月2日第14版。
30.畢恆達〈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書學誌:婦女性別研究》第15期(2003年5月),頁50。
31.林幸謙:〈第三性、原罪與救贖──白先勇談同性戀者的時代挑戰〉,《文學世紀》第3卷第8期(2003年8月),頁23-31。
32.林幸謙:〈白崇禧將軍的悲劇英雄形象--歷史記憶與白先勇的父親追憶〉,《文學世紀》第3卷第8期(2003年8月),頁37-40。
33.劉亮雅:〈在全球化與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中外文學》第32卷第3期(2003年8月),頁63-78。
34.蔣宜芳:〈聽「永遠的臺北人」說《臺北人》、《孽子》的故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3卷第2期(2004年6月),頁185-190。
35.傅少武:〈黛玉葬花在《紅樓夢》整體結構中的意義〉,《紅樓夢學刊》,2005年第三輯。
36.林本蕙:〈青少年同性戀的美麗與哀愁〉,《諮商與輔導》第230期(2005年2月),頁12-18。
37.呂永佳:〈苦的兩面鏡子─〈Danny Boy〉、〈Tea for Two〉〉,《文學世紀》第5卷第4期(2005年4月),頁55-63。
38.李奭學:〈人妖之間──從張鷟的〈遊仙窟〉看白先勇的《孽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135-151。
39.劉俊:〈訪白先勇──文學創作的個人˙家庭˙歷史˙傳統〉,《印刻文學》第2卷第7期(2006年3月),頁70-85。
40.黎湘萍:〈謫仙白先勇及其意義〉,《印刻文學》第2卷第7期(2006年3月),頁86-93。
41.郭玉雯:〈白先勇小說與紅樓夢〉,《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三期,(2007年,5月),頁117。
42.方秀娜:〈正邪兩賦美惡並舉─論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的人物塑造手法〉,《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第152期(2009年),頁39。
43.王業麗:〈論白先勇小說中的少年意象〉,《華文文學》第92期(2009年2月),頁56。
44.楊小敏:〈試析寶玉葬花的藝術價值與思想意蘊〉,《紅樓夢學刊》,2010年第一輯,頁249。
45.林家鵬:〈淺論當代海外小說中的國族想像:以郭松棻〈雪盲〉與白先勇〈謫仙記〉為例〉,《真理大學人文學報》,(2010年4月),頁1-12。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