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18106-02045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18106-020451
論文名稱
Title
無國界耕耘─臺灣非政府組織對外教育援助之比較分析研究:以慈濟功德會及臺灣世界展望會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id between Tzu Chi Foundation and World Visio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7-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1-18
關鍵字
Keywords
世界展望會、慈濟功德會、非政府組織、國際教育援助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id, Tzu Chi Foundation, World Vision Taiwa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0 次,被下載 328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280 times.
中文摘要
台灣在過去一直接受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援助,如今已經成為援助世界的國家之一,在台灣自立的過程中,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策略成功及教育皆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容忽視。本研究即在探討臺灣兩大基金會的國際教育援助工作,期能瞭解其間異同以及國內NGO的教育援助工作與國際NGO之異同。
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有三:(1) 探討國際教育援助的概念、重要性及其影響力,並分享各國際組織在教育援助上的重要經驗及做法。(2)瞭解及比較慈濟功德會、台灣世界展望會等兩大組織在國際教育援助上相同與差異。(3)透過慈濟功德會、台灣世界展望會等兩大組織教育援助現況的討論,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推動國際教育援助之參考。
在研究方法上以G. Z. F. Bereday的比較研究法為主要架構,輔以質性分析軟體NUD*IST 6進行文獻分析,研究結論凸顯國際的援助趨勢已從過去的經濟援助,到現今以永續發展為核心的社會開發計劃。至於慈濟功德會及世界展望會在教育援助的理念及模式方面有很多的共同點,唯慈濟功德會多以硬體設備為援助的項目,而世界展望會則以「兒童人權」為援助核心內容,不限定服務的方式。
Abstract
Having been the target country of the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for the past decades, Taiwan has survived and strived to be the giver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During the process, educa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e study used comparative method proposed by Bereday in addition to a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software, NUD*IST. Three major purposes were identified as follows:
(1) Discuss the conception and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id. (2) Compare the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id of Tzu Chi Foundation and World Vision Taiwan. (3) Give suggestions for other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id.
Finally, the researcher concluded that the idea of international aid had developed from economic aid toward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here existed several common features between the Tzu Chi Foundation and World Vision Taiwan and terms of general conception and model of education aids. Even though, the Tzu Chi Foundation more on the logistic equipmen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s, whereas the World Vision Taiwan proclaimed the human right for children as their focus of ai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三節 研究架構 1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8
第五節 研究限制 24
第二章 援助的基本概念 25
第一節 援助的概念 27
第二節 援助的目的與動機 29
第三節 重要的援助單位 32
第四節 援助概念的沿革 35
第五節 援助的相關理論 44
第六節 小結:援助與發展 49
第三章 教育援助的探討 50
第一節 教育援助的重要性 50
第二節 教育發展的現況 54
第三節 教育發展目標 56
第四節 教育援助的重要議題 60
第五節 教育援助的重點工作 63
第四章 慈濟與世展援助活動描述與解釋 67
第一節 台灣援外工作介紹 68
第二節 慈濟功德會之國際教育援助工作 78
第三節 台灣世界展望會國際教育援助工作 86
第五章 慈濟與世展教育援助活動並列與比較 93
第一節 慈濟功德會 93
第二節 台灣世界展望會 100
第三節 慈濟與世展兩組織援助活動綜合比較 11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結論 127
第二節 建議 133
參考文獻 135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48



圖 表 目 次

表 1 早期非政府組織對台援助工作一覽表 3
表 2 早期台灣受援之相關新聞 5
表 3 慈濟、世展組織之資料收集說明表 8
表 4 電腦輔助質性資料分析的角色及在本研究之運用方式 10
表 5 2015年教育目標政策查核點 57
表 6 國際救援發展工作一覽表 75
表 7 慈濟協助建校紀錄(未含台灣、大陸) 81
表 8 慈濟功德會文具用品及書籍發放紀錄 83
表 9 世展主要教育工作分類表 88
表 10世展會教育援助工作及計畫 90
表 11 慈濟世展教育援助比較表 128


圖 1 研究架構 17
圖 2 知識及經濟成長 51
圖 3 教育的重要性及投資成效 52
圖 4 各地區之教育現況及目標比較表 59
圖 5 最富有、中等及最貧窮學生完成學業的比例比較圖 61
圖 6 15~19歲男女就學比例圖(以六個國家為代表) 62
圖 7 2002年教育計畫投資比例圖 6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周琇環編(1995)。台灣光復後美援史料。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丁人傑(1999)。社為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台北:聯經。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主編(1998)。台灣對外經援之路。臺北:中華徵信所。
中華民國外交統計年報(2000)。外交統計年報85-87年.台北:外交部主編。
中華民國知風草文教協會。(2001)。http://www.tra.org.tw/.
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01)。http://www.ccf.org.tw/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世榕(1997)。第三部門:美國亞洲協會與台灣。台北:亞太綜合研究院。
王世榕(2000)。台灣參與全球公民社會的策略:台灣如何營造對全球公民社會的影響力。邁向二十一世紀之台灣非政府組織研討會。亞太公共事務論壇,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王如哲(1999)。比較教育。台北市:五南。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王振軒(2003)。非政府組織概論。台中:必中。
王振軒(2004)。人道救援與國際非政府組織。高雄中山大學:「台灣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社會參與」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王振軒(民92)。人道救援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鼎茂圖書。
王彩雲(2003)。我國對中美洲經濟援助策略之研究—以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增勇、林萬億(2004)。愛,把這一切串成花環。中國時報九十三年二月八日,E6版。
台灣世界展望會(2000-2005)。展望會訊,104期-135期。(2000.10 -2005.05出版)共32期。
台灣世界展望會(2001)。 http://www.worldvision.org.tw/.
台灣基督教福利會(民71)。一九七二年年報。台北:TCS。
外交部(2001) 。國際合作與援助網頁:http://www.mofa.gov.tw/webapp/lp.asp?ctNode=765&CtUnit=111&BaseDSD=7
全球慈濟資訊網http://www.tzuchi.org/global/index.html
江文瑜(1996)。口述史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江明修審定(2003)。Hudock A. C. 原著。非政府組織(NGOs and civil society: democracy by proxy)。台北:智勝文化。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2002)。台灣非政府組織國際參與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 桂冠圖書公司。
吳英明、林德昌主編(2001)。非政府組織。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吳慧瑛(2003)。二十年來教育發展之經濟評估,1978-2001。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3(2),97-130。
吳聰敏(1988)。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 1:1, 145-158。
李文志(1988)。美援來華(一九四六--一九四八)之政治經濟分析--歷史結構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幼嵐(2002)。台灣非政府組織之援外活動---以慈濟為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世雄(2001)。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台北:亞太圖書。
官有垣(2002)。國際援助與台灣的社會發展:民間非政府組織角色扮演之歷史分析。社會政策與會工作學刊,6(2),131-171。
官有垣、邱瑜瑾(2003)。台灣民間組織與政府在國際救助事物的角色探析:現況調查及其政策意涵。中國行政評論,12(2),p55-90。
官有垣編(民92)。台灣的基金會在社會變遷下之發展。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林本炫主編(2004)。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林吉郎(2004)。我國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參與策略:國際行銷途徑的分析。中山大學:「台灣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社會參與」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嘉義: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德昌(2000)。結合非政府組織,強化我國的人到關懷與援助。邁向二十一世紀之台灣非政府組織研討會。亞太公共事務論壇,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邱秀芷(1996)。大愛—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孫碧霞, 廖秋芬, 董國光譯(2001)。非營利組織策略管理。台北: 洪葉文化。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碩泰(1980)。美援與七O年代美國外交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合會(2001)。 國家合作發展基金會網頁:http://www.icdf.org.tw/.
張芳全(2003)。影響開發中國家教育品質因素分析:國際觀點。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2),187-224。
張芳全(2003)教育指標、經濟指標與政治指標之關聯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1),341-378。
張芳全、余民寧(2002)。開發中國家教育與經濟發展、人口成長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25,507-542。
張芬芬(2002)。質性研究的評鑑規準:各派主張與發展趨勢。初等教育學刊,12,301-352。
張惠君(1994)。日本經濟援助政策與日本外交。中文學報。2(16)147-158。
張鈿富(1986)。行動研究法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莊奕琦、李鈞元(2003)。如何衡量人力資本:理論與台灣實證。經濟論文叢刊,31(1),51-85。
陳定銘(2003)。非營利組織行銷管理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02,218-241。
陳隆志等(民91)。台灣非政府組織國際參與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傅國華(2003)。日本對中共政府開發援助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慈濟文化志業中心(2000)。大愛無國界—海外援助簡介。花蓮: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慈濟文化志業中心(2001)。無悔—慈濟三十五週年紀念˙慈善。台北: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2000-2005)。慈濟月刊,407期-462期。(2000.10-2005.05出版)共56期。
楊思偉(1994)。教育依賴理論之應用與檢討。比較教育通訊。34,1-22。
葉姿瑩(2002)。法國的援外政策:以法語非洲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葛傳宇(2003)。國際對外援助新趨勢與台灣模式。育達研究叢刊。4,127-146。
詹盛如(2000)。世界銀行教育援助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既昌(1985)。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出版社。
劉世閔(2003)。裸體者QSR N6(NUD*IST)。教育研究月刊,115。140-141。
劉富本(1999)。國際關係,台北:五南。
劉達人、謝孟圜(2000)。我國對外援助概述。外交部通訊。23(2),37-43。
歐素汝譯(2000)。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勝天、程迺欣譯。尼爾遜原著(2001)。美國慈善事業內幕:大捐贈者的傳奇。台北市:典藏雜誌。
鄧中堅(1998)。台灣外交政策的政治經濟研究法:依賴/世界體系理論觀。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6(2),23-34。
鄧湘漪(2003)。進出邊境-以台灣某國際援助發展組織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新煌(1999)。台灣非營利部門的全球化取向-兼談從受援者到援助者的角色調整。國際援助與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花蓮: 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蕭新煌主編(2000)。非營利部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戴曉霞(2002)。從依賴和世界體系到全球化:觀點的轉變及其對高等教育的意義。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1) ,57-78。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政治科學論叢。18,23-52。
顧忠華(1991)。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跨世紀的台灣社會與會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東吳大學社會系。

英文及翻譯部分
李明峻譯(2004),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原著。援外的世界潮流。台北新店:桂冠。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J.A. Maxwell原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英陣譯(2000)。D.K. Padgett著。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光雄主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黃惠雯等譯(2003)。W. L. Miller原著。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Clandinin J., Connelly M.原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心理。
Adams ,Don(1977).Development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Arnold,Guy(1996).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id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Scarecrow Press:Lanham.
Ayres, Robert L.(1990).Foreign Aid and Poverty Reduction. Finance & Development. 27(3).
Browne Stephen(1990).Foreign Aid in Practice. London: Great Britain.
Bruns, B., Mingat, A. and Rakotomalala Ramahatra(2003).Achieving 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 by 2015: A Chance for Every Child.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Cassen, R. & Associates(1994). Does Aid Work? Oxford: New York.
Denzin, N.K. & Lincoln, Y.S. (2003).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Materials. Thouands Oaks, CA:Sage.
Denzin, N.K. (1989). Interpretive biography. Thousands Oaks, CA:Sage.
Geiger, T.,& Solomon, L.(1964).Motivations and Methods in Development and Foreign Aid. Washington DC: Societ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hosh,Pradip K(1984). Foreign Aid and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Greenwood:Westport, Conn.
Goldthorpe, J.E. (1996). The sociology of post-colonial societies: Economic disparity,cultural 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iemenz U.(1989).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Foreign Aid Policies for Low Income Countries in the 1990s. Germany: Institution for Weltwirtschft.
Hurst, Paul(1981).Aid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hetoric and reality. Comparative Education, 17(2), 117-125.
Jagannathan, S. (2001).The Rol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Primary Education: A Study of Six NGOs in India.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KAMIBEPPU TAKAO(2002). History of Japanese Policies in Education Aid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1950s-1990s. New York: Routledge.
King, K.(1991).Aid &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Hong Kong: Longman Group (FE) Ltd.
Lappe,Frances Moore. (1980). Aid as obstacle: Twenty questions about our foreign aid and the hungry.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evelopment Policy : San Francisco.
Lin,Teh-chang (1993).The foreign aid polic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theoretical analysis. University Microfilm International:Ann Arbor, Mich.
Mason, Edward, Sagendorph(1964).Foreign aid and foreign policy.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New York
Morrison , E.& Purcell, R. B.(1988).Players & Issues in US Foreign Aid: Essential Information for Educator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Kumarian.
Mosley P.(1987). Overseas Aid. Brighton: WheatSheaf.
Robert, M. & Orr, JR.(1990).The Emergence of Japan’s Foreign Aid Pow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Schafer, M. J.(1999).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and Third World Education in 1990: A Cross-National Stud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2, pp69-88.
UNESCO(1997).Educat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A Transdisciplinary Vision for Concerted Action. Paris: UNESCO.
Weinberg, D. (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Malden, MA: Blackwell.
World Bank(1999).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9/2000: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
World Bank(1999).Education: Education Sector Strategy.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World Bank(2000).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0/2001: Attacking Poverty.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World Bank(2001).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2: Building Institutions for Markets.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World Bank(2002).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Dynamic World.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World Bank(2002).Opening Doors:Education and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World Bank(2003).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4: Making Services Work For Poor People.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World Bank(2004).Education For All(EFA) : Fast Track Initiative.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Finger J. Michael and Schuler Philip (2003). Poor People’s Knowledge Promo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ashington, D.C.:Oxford University.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