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19107-19403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19107-194039
論文名稱
Title
美國菁英報刊中的台灣形象—以1986~2005年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為例
Taiwan's image in American elite press- A case study on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7-3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1-19
關鍵字
Keywords
紐約時報、形象、台灣、美國菁英報刊、國家形象、華盛頓郵報
American Elitist newspaper,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shington Post, National Image, Image, Taiwa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65 次,被下載 84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6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46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藉由美國菁英報刊中關於台灣事務的新聞報導,探索台灣在國際上被形塑的形象。近年來傳播媒體發展日新月異,全球許多民眾正透過媒體瞭解國際事務,而一般民眾對於其他國家形象的看法也往往會被媒介報導的國際新聞所左右,台灣的國際形象也不例外,一篇篇對於台灣事務的報導,都可能程度不一地影響台灣在國際上所呈現的形象。

本文將以內容分析法針對1986 年至2005 年此20年間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及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中有關台灣事務的新聞報導、讀者投書及社論、專欄評論等為分析對象,由「LEXIS-NEXIS」資料庫以系統抽樣方式取得本研究512份樣本,進而分析每則樣本中的新聞主題類目、報導內容主要涵蓋區域類目、報導內容與美國相關與否類目、報導內容與統獨問題相關與否、報導內容與台灣領導人相關與否、方向(強度)類目及陳述型態類目,試圖探究此20年間台灣於兩大美國菁英報刊中所呈現的新聞主題分佈狀況、不同新聞主題之重大事件議題、內容報導偏向強度及其形塑的台灣形象。

本研究結果發現:(一)在新聞主題與報導內容主要涵蓋區域方面,以台灣全國性新聞居多。(二)報導內容與美國相關性方面,美國偏重於報導「外交」、「經貿」、「兩岸」、「國防科學」此四大類新聞主題時,將本身角色涉入台灣事務的新聞報導,換句話說,這些新聞主題正是美國對台灣最關注的焦點議題。(三)新聞主題內容與台灣領導人相關比例最高者,為「政治」類與「兩岸關係」類新聞,這說明了政治新聞與兩岸關係新聞這兩種主題之報導,可能是這二十年間台灣領導人涉入程度最高者。(四)新聞主題多數以中性報導居該主題內最大比例,正面報導比重次之,負面報導最少,不過政治類中的「憲政改革」、外交類中的「外交政策與關係」、教科文類中的「文藝休閒」,多半呈現正面的報導方向,唯獨外交突發事件、社會與法律、意外災難與其他三個新聞主題,是少數負面報導比例高於正面報導者。

此外,以新聞報導的樣本次數百分比觀之,佔所有新聞主題比例前三高的新聞主題類目,依序為:兩岸政策、國防軍事、國內政治,若再將大類目分出的細項合併,則是「兩岸關係」大類目佔最高比例,其次依序為「政治類」、「外交類」、「國防軍事類」、「財經類」,其中總和佔38.09%的兩岸關係大類目,以獨佔三分之一強之姿獨佔鼇頭,成為新聞報導最多的焦點主題。

最後,在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兩報的樣本統計中,台灣新聞報導累積篇數前五高者依序為:西元2000(72篇)、2001年(45篇)、1996(43篇)、1999年(41篇)以及2004年(35篇)。2000年關於台灣事務新聞報導數量居冠,主要是因為2000年台灣舉辦第二次總統民選,由陳水扁、呂秀蓮當選,就任中華民國第十任正副總統,由於這是台灣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國民黨首度成為在野黨,深受國際媒體矚目,報導篇幅增加顯著。另一方面,也由於這是台灣首度政黨輪替,將由一般認為傾向台灣獨立的民進黨執政,於是當年也引發了中國大陸高度關切,使得這個年份「兩岸關係與政策」、「軍事國防」、「內容與統獨議題相關」的新聞報導數量也增長不少。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ever-building international image of Taiwan by reviewing the news reports about Taiwan affairs from the American elitist publications. With the unprecedented advancement of communications and media developments,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has realized foreign affairs through media broadcasting. In the meantime, the perspectives about national images held by average people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media reports, especially international news. The forming of Taiwan’s image is no exception. Any piece of news about Taiwan has affected the projected image on the world stage one way or another.

This study applies the methodology of content analysis to the news reports, letters, editorials and column reviews about Taiwan in the American elitist newspapers of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ranging from 1986 to 2005. The research acquires the samples form LEXIS-NEXIS database and analyzes the theme, main covered area, US-related content, independence-related content, leadership-related content, direction (strength) category and statement category from every sample. The researcher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important issues of different news themes, strength of content reports and the ever-constructing Taiwan international image.

This research reveals: 1. In terms of themes and main covered area, nation-wide reports are the major. 2. In terms of US-related content, it is stressed on themes about foreign affairs, economy and trade,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national defense technology. It shows these news themes are the very issues about Taiwan the US is most focused on. 3. In terms of Taiwanese leadership-related content, politics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reports take up the most proportion. This shows political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reports were what Taiwanese leaders were most involved during the two decades. 4. Among the themes of the news, neutral reporting is the major, positive reporting the second, negative the least. However, Constitution Reform in the politics category, Foreign Policies and Relations in the foreign affairs category, Literature, Art and Recreations in the education, science and culture categories mostly appear positive reporting. Only foreign spot news, society and laws, accidents and disasters are the few with more negative reporting than positive.

Besides, in light of the quantitative ratio of news report samples, among all the news themes the most three categories are cross-strait relations, national defense and domestic politics. If we combine the small items broken down from the big categories, the category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makes up the most proportion, followed by politics, foreign affairs, national defense and economy. The category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totally takes up 38.09% and becomes the spotlighted issue of news reporting outstandingly.

Finally, based on the sample statistics gathered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top five accumulated amounts of Taiwan news reports are 2000 (72 items), 2001 (45 items), 1996 (43 items), 1999 (41 items) and 2004 (35 items). 2000 tops the list of reporting on Taiwanese affairs; it’s mainly because the second general election in Taiwan occurred on 2000. Chen Sui Bian and Liu Xiou Lien were elected as president and vice president. It was the first regime change ever in Taiwan’s history and the DPP took the rei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KMT was voted out of offic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became the opposition, which attracted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and le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n reporting. In addition, owing to the first regime change, the DPP that was generally perceived as pro-independence came into power and made China highly concerned,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increase on news about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policies, national defense and independence-related issues in this year.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美國人與美國報業 5
第二節 國際新聞流動 8
第三節 議題設定與國家形象之認知 16
第四節 形象與大眾傳播媒介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資料來源 29
第二節 研究樣本 32
第三節 抽樣方式 32
第四節 研究步驟 33
第五節 研究假設與待答問題 34
第六節 類目建構 35
第七節 信度檢驗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6
第一節 各類目分佈比例 46
第二節 新聞主題與報導內容主要涵蓋區域 50
第三節 新聞主題及報導內容與美國相關與否 54
第四節 新聞主題及報導內容與台灣領導人相關與否 56
第五節 新聞主題與方向類目 57
第六節 各類目交叉分析 59
第七節 西元1986~2005年新聞大事件與篇數分佈圖 63
第五章 結論 73
第一節 分析與討論 73
第二節 研究結論 77
第三節 研究限制以及後續研究建議 79
參考文獻 82
附錄一 編碼表 90
附錄二 編碼須知 9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維棟(1959)。《美國社會與美國報業》。台北。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旭(1985)。《中共傳播媒介塑造的台灣形象》。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73NCCU2383007。
王忠孝 (1987)。《從國際資訊流通問題探討我國電視之國際新聞處理—以台視晚間新聞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75SCU12383008。
王惠雅 (1998)。《國內報紙報導九七香港回歸相關新聞之比較》。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87PCCU0383025。
王端正(1969)。Hohenberg John著。〈美國新聞媒介研究〉,《新聞學研究》,6:177-209。
方雪巖(1997)。〈美國輿論對台灣開始轉向了!〉。《新新聞雜誌》,543。
汪琪(1984)。《文化與傳播》。台北:三民書局。
呂郁女(1981)。〈國家形象之塑造—從傳播之觀點談國際宣傳〉,《新聞學研究》,28:201-208。
宋長熾(2004)。《兩岸報紙對「2003年美伊戰爭」議題報導之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人民日報」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2SCUL0383008。
李少南(1994)。《國際傳播》。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李本華,楊國樞(1972)。《台大學生對他族或他國人民刻板印象的變遷》。台大心理系研究報告。14:138。
李金銓(1981)。《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明水(1986)。《世界新聞傳播發展史—分析、比較與評判》。台北:大華晚報出版社。
李佩味(2002)。《國際新聞呈現:現場採訪與外電編譯的落差 以「阿富汗戰爭」與「波斯灣戰爭」為對照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0NTU00383015。
李宗桂(1978)。《外交關係與報紙塑造他國映象之相關性研究─一項中美外交關係近年來演變期間我國報紙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66NCCU3383004。
李美華(2005)。〈從國際新聞流通理論探討台灣報紙國際新聞報導內容之轉變〉。《新聞學研究》,85:111-138。
李義男(1971)。《美新處「學生英文雜誌」內容分析-該刊傳播目的與技術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58NCCU3383009。
阮志強(1970)。《近年來「紐約時報」對中國問題言論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59NCCU3383005。
林美惠(1987)。《我國報紙的國際新聞分析:1980-1986》。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75PCCU2383002。
林家如(2001)。《分析柯林頓政府時期美國菁英媒體之兩岸新聞報導--以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89TKU00023008。
林俶如(2001)。美國媒體對「特殊國與關係論」報導之內容分析與立場傾向研究--以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89NTU00383001。
周力強(2005)。《運動新聞的國際傳播研究_以台灣主要報紙報導釜山亞運新聞為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1TPEC0421044。
周莉音(1885)。《國際關係中國際傳播之角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金士秀(1989)。《我國新聞媒介對中共的形象塑造》。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77NCCU2383007。
郁嬿如(1997)。《國際媒體對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的報導:以「紐約時報」、「國際前鋒論壇報」與「泰晤士報」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85TKU00023002。
席長安(譯)(1969)。《現代心理學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
凌澤沛(1978)。《「中央」、「聯合」兩報塑造的日本映象研究—中日外交關係友好時期與斷交時期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66NCCU3383003。
陳建宏 (2000)。《分析台灣報紙對「柯林頓/陸文斯基緋聞事件」的報導—
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88TKU00023002。
陳淑娟 (1993)。《我國報紙對波斯灣戰爭的報導: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立晚報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81PCCU0382002。
陳馥綺 (1992)。《我國電視國際新聞報導之分析研究 》。輔仁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80FJU02023004。
陳麗香(1976)。《傳播行為與「映像形成」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63NCCU4382007。
郭陽道(1979)。〈新聞媒介「議題設定」的理論及其研究趨勢〉,《新聞學研究》,24:153-167。
郭萍英(2004)。《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對重大國際新聞處理之研究─以美國對伊拉克戰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3NCCU5383014。
梁冠凱(1985)。《紐約時報報導中華民國形象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74PCCU2383002。
梁慧玲(2004)。《兩岸三地國際新聞報導之比較--以美伊戰爭期間的人民日報、蘋果日報、聯合報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2NCCU5383006。
許永耀(1984)。《中央日報、「人民日報」在中美斷交前後所塑造之美國形象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74NCCU2383020。
崔炯斤(1988)。《外國人對中華民國的形象研究-以參加一九八七年台北國際獅子年會的外國獅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76NCCU2092003。
彭芸 (1986)。《國際傳播與科技》。台北:三民書局。
曾虛白(1979)。《民意原理》。台北:華岡。
黃炎霖(1990)。《塑造中華民國國際新形象之研究──國際宣傳途徑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79PCCU2383010。
傅建中(1991年4月28日)。〈台灣屬於GATT〉,《中國時報》,第10版。
張秋康(2003)。《分析美國菁英媒體對「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新聞報導—以紐約時報與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1TKU00023001。
張華葆 (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慶祺(1980)。《紐約時報的對華政策(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69FJU04493005。
楊美姿(2004)。《台灣報紙對美伊戰爭的報導-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3PCCU0383005。
賈玉華 (1982)。〈第三世界的大眾傳播與國家發展—兼介媒介帝國主義再思考〉,《新聞學研究》,30:143-168。
詹志宏(1980)。《在台外籍人士對中華民國的映像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69NCHU4054006。
楊國樞等 (1993)。《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廖港民 (1980):《我國報紙處理國際新聞之分析研究—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及大華晚報為研究對象》。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69NCCU4382018。
潘家慶(1988)。《美國新聞雜誌對中共現代化報導的分析和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76NCCU2383008。
潘琪祿(1992)。《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有關台灣事務報導之
內容分析(1987/07/15∼1989/12/31)》。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80NCCU2011012。
鄭貞銘(1977)。《美國大眾傳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賴至巧(2003)。《我國國際新聞中的伊斯蘭─從九一一事件到阿富汗戰爭的中文報紙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1NTU00383001。
蘇正倫(1987)。〈國際資訊流通問題研究—以我國三家主要報紙的國際新聞為例〉,《報學》,7:162-173。
蘇蘅(1997):《台灣主要報紙新聞內容之轉變1950—1993》。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微縮小組。
羅吉尉(2000)。《台灣主要報紙對美國總統選舉新聞報導之研究—以1992 年美國總統大選為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89PCCU0232008。
羅森棟(1970)。《傳播媒介塑造映象之實例研究─「今日世界」塑造中國人對美國人良好映象之方法》。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58NCCU3383006。
〈華盛頓郵報:美應表明助台對抗中共攻擊〉。《自由電子新聞》,2001年3月26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2001/new/mar/26/today-p2.htm。
Kerr, George H.著。陳榮成(譯)(1991)。《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市:前衛。
Leonard Downie Jr.& Robert G. Kaiser著。黨生翠、金梅、郭青(譯)(2005)。《關於新聞的新聞—美國人和他們的新聞》。台北:五南圖書。
Martin L. John著。吳圳義(譯)(1968)。〈國際宣傳〉,《新聞學研究》,4:381-404。
McQuail Denis著。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
Meyer Berger著。何毓衡(譯)(1965)。《紐約時報一百年》。台北:新聞天地社。
Roger Wimmer & Joseph Dominick著。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Boulding, Kenneth E.(1956). The image.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oyd-Barrett, O. (1979). Media imperialism: 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of media system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N.Y.: Sage.
Bray, Howard (1980). The pillars of the post.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Cohen, B. C.(1963). The press, the public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ick, Karina Gomes (2004). Contimemtal bias and “The New York Times”: A content analysi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est Virginia.
Gaultung , J & Ruge, M. H.(1965).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News. Journal of Peace.
Gerbner, George & Marvanyi, George (1977). The Many Worlds of the World’s Pres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Winter.
Glad, Lotte M. (1994). A compar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ITAR-TASS’s and the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s coverage of the Russian referendum in April 1993.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Graber, D. (1984).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Hall, Edward P. Jr.(1980).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national image:Perceptions of modern and tradition China and Jap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arvey Feldman, Michael Y. M. Kan, and Ilpyong J. Kim (1988). Taiwan in a Time of Transition. New York: Paragon House.
Hoang, Ai Than (2005). Vietnam after “Vietnam”: A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verage in “The New York Tim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est Virginia.
Hohenberg John (1968). The news media: A journalist looks at his profess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Hynds, C. (1980). American Newspapers In the 1980s. New york: Hastings House.
John F. Copper (1993).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aiwan. London: The Scarecrow Press.
Lippmann, W. (199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MacMillan.
Lu, Wenxue (2003).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image of China in Europe from the 17th century to the mid-19th centur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nheim, J. B. & Albritton, R. B.(1984). Changing national image: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and media agenda set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s.
McCombs, M. E. & Shaw, D. L. (1972).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176-187.
McLuhan Marshall,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New York: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Inc.
Merill, John C. (1965 a). How Time stereotyped three U.S. presidents. Journalism Quarterly. 44:563-570.
Merill, John C. (1965 b).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9(2).
Meyer, Cordula (1996).Foreigb images: A content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verage in American television network new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Mohamad Tadayon(1980). The image of Iran in the New York Times. Gazette 26:218.
Mowlana, H. (1985). International Flows of Information. Paris:UNESCO.
Riffe, D. & Shaw, E. F. (1982). Conflict and Consonance: Coverage of Third World in two U.S. papers, Journalism Quarterly,59, 617-626.
Robert G. Sutter and William R. Johnson (1994). Taiwan in World Affairs. Boulder. San Francisco. Oxford: Westview Press.
Robinson, G..I. & Sparkes, V.M. (1976). International News in the Canadian and American Press. Gazette, 22(4), 203.
Sereno, Kenneth K. and Mortensen, David C. (1970). Foundations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Sun, Jung-Kuang (1999). Assessing the ‘model minority’ and the ‘yellow peril’ images of Asiam-Americans: A content analysis of major mewspapers coverage of Asaian-Americans, 1991 throughout 1997.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Wolfe, Wayne (1964). Image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Latin American press. Journalism Quarterly. 4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