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19112-11204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19112-112043
論文名稱
Title
臺灣民間故事報應觀研究
Study of the retribution in Taiwanese folktale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5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1-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1-19
關鍵字
Keywords
佛教、道教、善惡報應、果報觀、報應觀、臺灣民間故事
Buddhism, Taoism, Causal Relationship, Good and Evil, Retribution, Taiwanese Folktal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0 次,被下載 142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429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在於彰顯臺灣民間故事中的善惡報應觀,期望透過宗教與故事合力,能深度教化人心並促使人向善。本文主要從佛教與道教的觀點切入,經過綜合、歸納與比較,一一分析從606篇臺灣民間故事中慎選出的148篇善惡報應相關故事,透過與故事情節相符應的兩教教義,來突顯善惡報應之間的必然因果關係,希望藉此促使人們揚善止惡,有所為有所不為,遵循良善道德標準以規範自身言行,才能永保安康。
本文在第壹章緒論中概說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方法與文獻探討。第貳章界定民間文學與民間故事的定義及傳承方式與途徑,另外還包含閩臺民間故事的淵源與臺灣民間故事發展歷程的整理與分析。第參章為本文重點章節,筆者從古籍經典中整理出佛教與道教善惡報應思想,並透過臺灣民間故事中角色的善惡報應模式,來析解其中的宗教信仰思想,主要著眼於佛教的因果觀、地獄觀與輪迴轉世觀,以及道教的成仙觀、承負理論與司過之神主宰賞罰。第肆章則在探討臺灣民間故事中角色報應產生的原因、方式和結果,還有故事情節所反映出來的思想。最後,第伍章做全文總結。
儒家說忠孝節義,佛教說因果輪迴,道教說神明賞罰;儒家提供了善與惡的標準,佛教因果論則告訴人們為惡者死後變為禽畜甚至墮入地獄,行善者死後進入西方淨土世界或投胎個好人家,而道教察司系統則告訴人們神明評判記錄著人的一言一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幾千年來透過這兩教一家的宣揚,已構成了對世俗民眾的強大制約力,而這股強大制約力更透過民間故事大肆放送出去,或許這股力量在現今水泥叢林世代中些許減弱,以致社會亂象層出不窮,期許透過本論文再度喚醒人們心中沉睡的良善之心以及那曾經緊勒人心的報應制約力,也期盼這漣漪一起,能夠延綿下去。
Abstract
This paper’s purpose is to highlight the retribution of Taiwanese folktales and hope that through combining stories and religions together to educate people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behave good and honest. This paper uses the view of Buddhism and Taoism to analysis 148 pieces of Taiwanese folktales by synthesis, induction and comparison. Hope that in using of the folktales and the religion theory to encourage people to behave good and honest instead of evildoing. Regulating their own behavior by following the good and ethical standards, to make sure that they can live their life safely and healthy.
The first chapter includes research motives, methods, scope of the study and documents investigation. Second chapter defines the folk literatures and folk tales’ ways and means of transmission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ese folk tales and the process of Taiwanese folk tales development. Third chapter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First I sorted out Buddhist and Taoist ideas; which are retribution of good and evil, through their classic. Then I analyze the religious view through the pattern of the retribution which happens in the roles of Taiwanese folktales. The main focus is on Buddhism’s causal concept, hell concept and the concept of reincarnation. Taoist concept of celestial theory, remain-sustain theory and Gods dominate over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heory.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about retribution causes, methods and results of the role in the Taiwanese folk tales, as well as the meaning that folktales has on itself. Fifth chapter is to conclude the ideas and theory which we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Buddhism believes cause and effect cycle. Taoist believes that Gods dominate over reward and punishment. Buddhist theory of causation tells us that people who behave badly will become livestock or even fall into hell after death. People who behave good and honest will go to heaven or reincarnate to a good family after death. Taoism theory’s judge system tells people that Gods record each person's words and deeds. People believe "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for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it has created a strong constraint among the people. Folktales also help build up this strong constraint force. Perhaps the constraint in people’s mind has grown weaker in this emotionless modern generation. I hope this paper can recall people's minds and the goodness of the heart once again, in hoping that this emotion and believe will last along in the futur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論文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 壹 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002
一、臺灣民間故事文本…………………………………………....... 002
二、研究方法……………………………………………………....... 004
第三節 文獻探討………………………………………………………… 006
一、關於道佛兩教報應觀………………………………………....... 006
二、關於民間故事研究…………………………………………....... 010
第 貳 章 臺灣民間故事內涵……………….................................................. 016
第一節 民間文學與民間故事…………………………………............... 016
一、民間文學與民間故事的定義………………………….................. 016
二、民間文學及民間故事的傳承……………………………..…........ 017
第二節 臺灣民間故事歷史脈絡…………………………..….................. 019
一、閩臺民間故事的淵源………………………………………........ 019
二、臺灣民間故事的發展歷程…………………………………........ 023
第 參 章 臺灣民間故事中的報應思想…………………………………........ 029
第一節 臺灣民間故事中的佛教因果報應思想………..………….......... 030
一、佛教之「自作自受」與「自業自受」……………………......... 031
(一) 非屬「自作自受」或「自業自受」的故事………….......... 041
1. 關於神明不關因果…………………………….................... 041
2. 有神明賞罰有禍福相承……………………..………......... 042
3. 關於風水不關因果………………..…………………......... 043
4. 關於唸咒施法卜卦不關因果……………………………… 043
(二) 「自作自受」型……………………………..…………… 044
(三) 「自業自受」型…………………………..……….…….. 045
(四) 「自作自受」兼「自業自受」型………..…………... 048
二、佛教之生死輪迴、三世因果……………..……………………...... 054
(一) 生死輪迴及轉世投胎…………..………………………....... 054
(二) 前世、今生、來世………………………………………..... 060
三、佛教之八大地獄觀…………………...…………………………..... 064
四、佛教之持齋戒殺…………………………………..……………..... 075
(一) 殺生惡報……….……………………...…………………..... 076
1. 殺生報死…………………………………………………..... 083
2. 報為所殺同類擊斃……………………………………..…... 084
3. 報誤殺親子……………………………………………..…... 084
4. 報屋宅鬧怪不已……………………………………..……... 085
5. 報貧窮或喪親…………………………………………..….. 086
6. 殺牛惡報………………………………………………….... 086
7. 其他(無期徒刑)…………………………………………….. 087
(二) 救生善報……………………………………………………... 087
1. 自救、救後代或兩者皆備………………………..……….. 092
2. 成神或受人景仰…………………………….……..………. 094
3. 獲子獲財……………………………………………………. 095
4. 功成名就………………………………………………...….. 095
5. 婚姻美滿家運亨達…………………………………………. 096
五、佛教諸神…………………………………………………...………. 096
(一) 釋迦牟尼…………………………………………………….... 097
(二) 觀世音菩薩…………………………………………….…….. 098
(三) 慧遠………………………………………………………..….. 099
(四) 惠能……………………………………………………………. 100
(五) 目連……………………………………………………….…... 100
(六) 十八羅漢…………………………………………………..….. 101
第二節 臺灣民間故事中的道教善惡報應思想……………………........ 104
一、道教之追求成仙、神仙仙人、仙器寶物………........................ 106
(一) 何以歸類為仙人故事………………………………...…….... 114
1. 故事人物以仙人稱之……………………………….…….... 115
2. 擁有仙術或寶物……………………………………….….... 117
3. 托夢後一語成讖……………………………………..……... 120
4. 指點迷津或令奇蹟出現…………………………….……... 122
(二) 故事中的仙人形象…………………………………………... 123
1. 白髮老人……………………………………………….….... 123
2. 乞丐……………………………………………….………... 123
3. 和尚…………………………………………………………. 124
4. 仙女……………………………………………………...….. 124
5. 動物精………………………………………………………. 124
6. 名見經傳的神仙……………………………………………. 124
7. 自然神………………………………………………………. 124
(三) 神仙出現的原因……………………………………….…….. 124
1. 賞善罰惡……………………………………………………. 124
2. 預告未來命運………………………………………………. 126
3. 為自己發聲…………………………………………..……... 126
4. 仙人紛爭……………………………………………………. 127
5. 指點迷津……………………………………………..……... 127
二、道教之察司觀念與神祇系統……………………..…………….. 127
(一) 玉皇大帝…………………………………………….……….... 134
(二) 媽祖…………………………………………………….……... 136
(三) 千里眼順風耳……………………………………………….... 137
(四) 土地公……………………………………..............………….. 138
(五) 城隍爺........................................................................................ 140
(六) 註生娘娘................................................................................... 141
(七) 袁天罡與桃花女........................................................................ 142
(八) 雷公電母................................................................................... 143
(九) 灶君........................................................................................... 144
(十) 鐵拐李....................................................................................... 146
(十一) 玄天上帝.............................................................................. 147
(十二) 北斗七星星神....................................................................... 148
三、道教之承負理論.......................................................................... 149
(一) 澤被後世型.............................................................................. 153
(二) 禍延子孫型.............................................................................. 154
四、道教堪輿宅葬之說、擲筊風俗與咒語符籙............................... 155
(一) 堪輿宅葬................................................................................... 156
(二) 擲筊風俗................................................................................... 158
(三) 咒語符籙................................................................................... 159
第 肆 章 臺灣民間故事所反映的現象............................................................ 165
第一節 報應類型......................................................................................... 165
一、報應產生之原因……………………………………………..…. 165
(一) 「忠」與「不忠」………………………………………….. 168
(二) 「孝」與「不孝」………………………………………….. 168
(三) 「義」與「不義」……………………………………….….. 168
(四) 「勤勞」與「不勤勞」………………………………….….. 169
(五) 「不殺生」與「殺生」………………………………….….. 169
(六) 「不偷盜」與「偷盜」……………………………………... 170
(七) 「不邪淫」與「邪淫」………………………………….….. 170
(八) 「不慳貪」與「慳貪」……………………………………... 170
(九) 「不瞋恚」與「瞋恚」………………………………….….. 171
(十) 「不愚癡」與「愚癡」………………………………….….. 171
(十一) 「不妄言」與「妄言」………………………………….. 171
(十二) 「不綺語」與「綺語」……………………………….….. 172
(十三) 「不兩舌」與「兩舌」………………………………..... 172
(十四) 「不惡口」與「惡口」………………………………….. 172
二、報應產生之方式……………………………………………..…. 173
(一) 「神仙賜福」與「神仙降禍」…………………………….. 173
(二) 「報恩」與「報仇」……………………………………….. 173
(三) 「鴻運當頭」與「咎由自取」…………………………….. 174
(四) 「意外獲寶」與「自食惡果」…………………………….. 174
(五) 「奇蹟出現」與「天災人禍」…………………………….. 174
(六) 「受人景仰」與「怨聲載道」……………………..…..….. 175
(七) 「重生機會」與「法律制裁」…………………………….. 175
(八) 「貴人相助」………………..…………………………..….. 175
(九) 「良心譴責」………………..……………………………….. 175
(十) 「誤殺至親」………………..……………………………….. 175
(十一) 「墮入惡道」………………..…………………………….. 176
三、報應產生之結果………………………………………………… 176
(一) 「獲美貌」與「變醜陋」………………………………….... 176
(二) 「家道興隆、生活和樂」與「家道中落、雞犬不寧」….... 176
(三) 「獲財得寶」與「失金、窮途潦倒」……………………… 176
(四) 「延壽善終」與「死於非命」……………………………. 177
(五) 「如願以償」與「身陷困窘」…………………………..….. 177
(六) 「獲子娶妻」與「喪親失婚」…………………………….. 178
(七) 「化險為夷」與「身陷囹圄」…………………………….. 178
(八) 「受人愛戴、後世緬懷」與「遺臭萬年」……………….. 178
(九) 「成仙成神」與「地獄審判」…………………………….… 179
(十) 「上榜得功名」與「落榜失名利」………………………..…179
第二節 臺灣民間故事所反映的思想…………………………………… 179
一、忠孝節義的道德觀………………………………………………. 179
二、誠信仁愛的處世觀………………………………………………..180
三、慈悲平等的生態觀………………………………………………..181
四、福善禍淫的宗教觀………………………………………………..182
五、勤勉知足的生活觀………………………………………………..183
第 伍 章 結論…………………………………………………………………. 184
參考文獻……………………………………………………………………… 189
附錄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以姓氏筆畫為序)(最左列數字為姓氏筆畫數)
2 丁毅華
2000 〈漢代民間故事與傳說的流播〉,《聊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
頁55—59。
4 王平
1995 《太平經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初版。
王世貞
1977 《列仙全傳》。臺北市: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
孔令梅
2006 〈道教承負說淺析〉,《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1卷
第4期,頁15—18。
王言鋒
2008 〈市民理想與晚明白話短篇小說的報應主題〉,《大連大學學報》,
第29卷第1期,頁39—42。
王明 編著
1997 《太平經合校》(上)(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初版5刷。
王秋桂、李豐楙 編著
《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集說詮真》(一)。台灣:學生書局。
王強模 釋注
1996 《列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1刷。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
1998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初版。
王健旺
2003 《台灣的土地公》。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1刷。
王崇憲
2003 《臺灣閩南諺語的鬼神文化研究》。台灣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
所碩士論文。
王傳村 編著
2001 《文昌帝君陰騭文》。台南:慈恕基金會,再版1刷。
戶曉輝
2008 〈類型:民間故事的存在方式---讀祁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
型研究》〉,《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6月,
頁258—262。
5 台中蓮社 註譯
1992 《大佛頂首楞嚴經》。臺中:青蓮出版社,初版。
石峻、樓宇烈、方立天、許抗生、樂壽明 編著
1987 《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初版2
刷。
1991 《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三卷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初版2刷。
台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及美國大英百科全書公司聯合編輯
1988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第七冊)。臺北市:台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初
版。
白豔玲
2007 〈因果報應思想與中國古代小說敘事機制的成熟〉,《語文學刊(高
教版)》,第7期,頁126-127。
6 江肖梅
2000 《臺灣民間故事》第一~十四集。新竹:新竹市政府出版,初版。
任繼愈
1987 《中國佛教史》第一卷。臺北:谷風出版社,初版。
1985 《中國佛教史》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1刷。
7 沈文台
1998 《台灣鄉土傳奇》。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初版。
李生龍 釋注
1996 《新譯墨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李昉
1987 《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再版。
李玲玲
1995 〈台灣民間故事中的報應觀〉,《德育學報》,第11卷,頁151─157。
何添丁
1996 《人生寶鑑---玉歷寶鈔》。臺北市:牟尼文化有限公司,第29版。
何淑貞 釋注
2002 《新編抱朴子•內篇》。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初版。
杜新燕
2010 〈民間文學傳承方式簡論〉,《大理學院學報》,第9卷第5期,頁
5─8。
李萬壽 譯注
1996 《晏子春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1刷。
何綿山
2007 〈閩台民間故事源流探論〉,《文史哲》,第5期,頁100─111。
李獻璋
1989 《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市: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8 周大興
2004 《自然 名教 因果:東晉玄學論集》。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初
版。
邱少萍 釋注
1988 《法華經》。臺北市:文殊出版社,初版。
周忠元
2007 〈俗文學與民間文學研究的依附和分離〉,《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第14卷第6期,頁141─144。
林偉
2006 〈三世概念與善惡報應—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範例分析〉,《現代哲
學》,2006卷1期,頁90─95。
林朝成、郭朝順
2007 《佛學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初版3刷。
金榮華
1997 《民間故事論集》。臺北市:三民書局,初版。
林衡道
1991 《臺灣歷史民俗》。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版。
林藜
1995 《台灣民間傳奇》第一~十二集。臺北市:稻田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刷。
9 姜佩君
2001 《澎湖民間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淑苓
2004 《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臺北市:里仁書局,初版。
姚嵐
2009 〈從民間故事題材的比較看中西方文化差異〉,《赤峰學院學報(漢
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版第7期,頁80─82。
星雲大師
1995 《佛教.教理》。高雄:佛光出版社,初版4刷。
胡萬川
1993 〈台灣民間文學的過去與現在〉,《臺灣史料研究》,第1卷,頁
23─30。
1996 《民間文學工作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初版。
1998 《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市:台灣省政府文化處,
初版。
2002 《桃園市閩南語故事》,桃園市:桃縣文化局,初版。
2003 《楊梅鎮客語故事》,桃園市:桃縣文化局,初版。
《新屋鄉客語故事》,桃園市:桃縣文化局,初版。
2004 《臺南縣閩南語故事集》,臺南縣:臺南縣政府,初版。
2007 《龜山鄉閩南語故事》,桃園市:桃縣文化局,初版。
2008 《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臺北市:里仁書局,初版。
施翠峰
1988 《臺灣民譚探源》。臺北市: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3
刷。
洪興祖 釋注
1977 《楚辭補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五版。
洪邁
1982 《夷堅志》(第一~三冊)。臺北:明文書局,初版。
10 郜冬萍
2011 〈民間文學與俗文學的交融〉,《蘭州交通大學學報》,第30卷第2
期,頁91─94。
孫希旦 釋注
1990 《禮記集解》(上)。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初版。
徐明生
2008 〈承負與輪迴─道教與佛教兩種果報理論的比較〉,《江蘇科技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2期,頁10─14。
馬書田
1996 《全像中國三百神》。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店有限公司,初版2刷。
2001 《中國道教諸神》。臺北市:國家出版社,初版1刷。
2001 《中國冥界諸神》。臺北市:國家出版社,初版1刷。
2001 《中國民間諸神》。臺北市:國家出版社,初版1刷。
2004 《中國佛教諸神》。臺北市:國家出版社,初版2刷。
唐高宗
《景印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經部第七十冊孟子類》
孫振聲
1998 《白話易經》。臺北市:星光出版社,第11版第7刷。
徐道
1989 《歷代神仙通鑑》。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1996 《佛學研究論文集(第四冊佛教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市:佛光,
初版。
11 婁子匡
1971 《臺灣俗文學叢話》。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初版。
陸玉林 釋注
1997 《成實論》。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
陳世崇
1965 《隨隱漫錄》。臺北縣:藝文印書館,初版。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2004 《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臺南市:國
家臺灣文學館,初版。
陳仕賢
2006 《臺灣的媽祖廟》。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刷。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1994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
張志磊
2010 〈淺議民間故事中女性形象的多樣性〉,《滄桑》,2010年4月份,
頁240─241。
郭建勳 釋注
1996 《新譯易經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張純一 釋注
1993 《墨子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2刷。
陳益源
1997 《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臺北市:里仁書局,初版。
1999 《台灣民間文學採錄》。臺北市:里仁書局,初版。
陳淑敏
2004 《醒世姻緣傳因果報思想與文學技巧探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
學系碩士論文。
郭象 編著
1983 《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4版。
陳慶浩、王秋桂
1989 《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灣民間故事集》。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1989 《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廣東民間故事集》。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陳麗桂 釋注
2002 《新編淮南子》(上冊)。臺北:國立編譯館,初版。
12 曾永義
2003 《俗文學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初版1刷。
黃伯祿
1989 《集說詮真》。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黃柏芸
2006 《臺灣的城隍廟》。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1刷。
彭衍綸
1998 〈淺論臺灣民間故事發展概況〉,《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
第5卷第2期,頁109 ─121。
焦循
1979 《孟子正義》。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四版。
13 葛兆光
1989 《道教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楊伯峻 釋注
1985 《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第2次印刷。
1987 《春秋左傳注》(一)(二)。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景印1
刷。
圓香 語譯
1997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臺北市: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
楊家駱 釋注
1974 《淮南子注》。臺北市:世界書局,第六版。
1988 《呂氏春秋集釋》(上冊)。臺北:世界書局,4版。
1989 《新語新書.春秋繁露注》。臺北:世界書局,4版。
14 趙春娥
2008 〈儒佛果報觀異同之比較─兼談佛教的本土化〉,《青海民族研究》,
第19卷第3期,頁79─83。
15 樓宇烈
1992 《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四卷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初版1刷。
劉守華
1991 《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初版。
鄭春元
2006 〈《聊齋誌異》中的善惡報應作品散論〉,《蒲松齡研究》,2006卷2
期,頁30─35。
鄭渺渺
2006 〈民間敘事與精神追求—閩南民間故事中的民間信仰〉,《文藝爭
鳴》,2006卷5期,頁145─150。
劉道超
1992 《中國善惡報應習俗》。台北市:文津出版社,初版。
16 錢宗武、江灝 釋注
1996 《尚書》。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初版1刷。
17 鍾宗憲
2006 《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臺北市:里仁書局,初版。
韓復智 註譯
2005 《論衡今註今譯》(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初版。
蕭登福
1995 《道教與佛教》。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謝慧英
2011 〈閩台民間故事中巧女形象的文化心理闡釋〉,《集美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頁1─5。
19 羅貫中
1994 《三國演義》(下)。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再版5刷。
20 釋厚重
2005 《觀音與媽祖》。臺北縣:稻田出版有限公司,初版。
蘇哲儀、邱一峰
2010 〈道教勸善書的道德思想及其教化方式析探─以《太上感應篇》、《文
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為例〉,《嶺東通識教育研
究學刊》,第3卷第3期,頁55─78。
23 龔煒
1983 《巢林筆談續編_筆記小說大觀》(卷上)。臺北市:新興書局,初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