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22103-11435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22103-114358
論文名稱
Title
臺灣地區解嚴後政治發展對 自主性工會組織興起與影響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on the Emergence of Autonomous Labor Unions Since the End of the Martial Law i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1-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1-22
關鍵字
Keywords
工會、政治發展、統合主義 、勞工政策
Political Development., Labor Policy., Corporatism., Labor Un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3 次,被下載 2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3 times.
中文摘要
根據政治發展理論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ory) 與現代化理論(Theory of Modernization)與民主轉型(Democratic Transition)的理論探討,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發展,往往係由極權(Totalitarianism)到威權(Authoritarianism),威權到半民主(Semi democracy) , 半民主到民主的過程。一般人都認為臺灣在兩蔣主政時期係為威權體制時期。國民政府播遷來臺之後,鑑於過去大陸工運的教訓與兩岸軍事對峙的緊張關係,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為避免勞資集體協商造成社會的不安,防止體制外自發性工會的出現,以維護政治與經濟的穩定,始終未擺脫消極性管制措施。工會組織功能因此受到壓抑;解嚴之後,國家支配力量減弱,自主性工會一方面依附在黨外反對勢力,以助長其聲勢;另一方面則透過體制外勞工組織(Labor union),奪取工會的領導權,以自力救濟手段,維護勞工權益,是以,此一時期的勞資爭議事件頻傳。
    1987年戒嚴令(Martial Law)的解除,可以說是刻劃出臺灣地區工會發展一道鮮明的分水嶺。解嚴前,由於國民黨政府致力於經濟發展基礎的奠定與政治安定及社會秩序之穩固,工會組織則在國家統合主義勞工政策架構之下,透過政黨運作與政策立法的限制,有效抑制了工會的發展,使體制外的工會活動受到限制,此一時期工會的確受到執政黨的滲透介入、干預、嚴密監控下,因此,弱化了工會的組織功能,充其量僅是國家經濟體系中,配合國家勞動政策與經濟發展的單位。在外貿掛帥和經濟成長為先的基本政策考量下,造成工會組織的力量薄弱與功能不彰,當然這也是日後自主性工會組織興起的原因之一。
解嚴之後,隨著政經情勢的改變,國家對社會的控制與支配力減弱,社會日趨多元化,各種社會運動勃然興起,自主性工會及體制外勞工組織紛紛成立,勞工權利意識逐漸抬頭,對於權益的爭取轉為積極,工會活動亦趨活躍,勞工透過工會與雇主進行集體協商抗爭事件亦時有所聞。在1987年底到1988年春天,臺灣各地陸續爆發解嚴後第一波爭取「年終獎金」的工潮,接連爆發客運界大規模罷工事件,1988年是臺灣工運最活躍的一年。
但是,國家機關自「苗栗客運」罷工事件起,開始主動、積極且有計劃的介入「勞資間」的爭議。在工運急速發展與激化程度升高的同時,政府與資方也開始調整對社運的位置與作法,並將工運作為特定目標加以鎖定、鎮壓;而後的中時工會事件、新光關廠事件及1989年5月的遠化工會罷工事件,都可以發現政府「國家公權力」介入的痕跡。從以上這些工運的案例中,特別是遠化罷工事件中,資方、官方聯手強力鎮壓工運,並開除工會領導者,政府也強調將以強硬的手段對付「工運流氓」,並將工運問題「治安化」選擇以鎮壓方式來壓制,解嚴後新掘起的臺灣工運事件,使臺灣工運遭遇到空前的重挫,1992年北部工運領袖曾茂興、南部工運領袖顏坤泉先後被判刑入獄,臺灣工運幾乎陷於沉寂。
  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新政府根據陳水扁總統的勞工政策白皮書之內容包括:保護工會發展自由,提升勞工社會地位;檢討民營化政策及落實產業(Industry)民主…等政策方向,提出一些有別於過去國民黨政府所強調的「經濟掛帥」、「市場機能(market mechanism)」之政策,採取向左修正的勞工政策。新政府為貫徹此一勞工政策,行政院勞委會爰盱衡當前政經環境及今後政治發展的趨勢,並配合臺灣地區現實環境之需要,期使各級工會能正常運作及發展,研擬「工會法修正草案」,以加強保護勞工之團結權及促使工會組織自由化、運作民主化與會務自主化,期有助於工會組織之健全發展。因此,今後臺灣地區工會組織與政治發展的關係有待進一步觀察。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is stepping as follows: totalitarianism, authoritarianism, semi-democracy and democracy. It is believed that in the times of both Changes was a period of Authoritarianism. D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rtial Law, the freedom of people’s assembling and party organizing were restricted. It was the period that only one party-K.M.T. governed the country. Obviously ope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was based on the profit of the party. Besides, going on strike was illegal because of martial law. After the end of martial law, peripheral labor unions are striving to lie themselves to the offending party or labor unions, in order to get the leadership of traditional union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end of martial law in 1987 was a clear cut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Union in Taiwan. Before it, the operation of Labor Union interfered with and manipulated by K.M.T, and was closely adjo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In view of the priority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ole and the function of labor union had little opportunity to bring into play during the period. Not until the end of martial law, with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s as well as the rise of various social movements, the independent labor union and other labor organizations outside the system weren’t established. Gradually, these labor unions were aware of the rights of labor, and were more aggressive to fight for their benefits. Indeed, they were more active than before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y and their functions, gained more attention from labo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In the year of 2000, when D.P.P. replaced K.M.T. as the new government, the new leadership adopted the so-called Golden Mean Policy which included the freedom, democratization of labor organiza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ittee of Labor Arbitration to deal with arguments between labors and administers, and the fulfillment of the industry owner by private. All these are different greatly from “economic priority” and “market mechanism” accented by K.M.T. To execute new labor policy, and according to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trend of future development, Council of Labor Affairs began to breed the new act of reforming Labor Union with the view of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labor and promoting the freedom and democratiz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Labor Union. Therefore, the interaction of Taiwan’s labor organizations and the government in the future are still under investigating.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Ⅳ目  錄………………………………………………………………………… Ⅵ圖表目錄………………………………………………………………………… Ⅷ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取向與名詞界定…………………………………………………………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22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架構…………………………………………………………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29
第一節 國家、社會、團體關係的理論…………………………………………29
第二節 統合主義的意義與類型………………………………………………………34
第三節 威權主義與國家統合主義的組織架構……………………………………43
第三章 勞動支配體制的形成與轉型………………………………54
第一節 黨國支配體制的建立…………………………………………………………54
第二節 黨國對工會體制運作的介入…………………………………………………57
第三節 勞工運動的興起及對體制的挑戰……………………………………………62
第四節 政商關係的形成與轉型………………………………………………………65
第四章 工會組織之起源與發展……………………………………………68
第一節 工會組織之起源與階段………………………………………………………68
第二節 我國工會組織的現況與發展…………………………………………………70
第三節 我國勞動法規對於工會體制的規範與影響…………………………………71
第四節 我國工會組織對於勞動法規的回應…………………………………………77
第五章 自主性工會組織的興起與影響……………………………………79
第一節 自主性工會興起之因素探析…………………………………………………79
第二節 體制外勞工組織對自主性工會興起的影響…………………………………83
第三節 自主性工會組織之目標及策略………………………………………………87
第四節 自主性工會組織與政黨的互動關係…………………………………………94
第五節 自主性工會的角色扮演與轉換……………………………………………99
第六章 政府與自主性工會組織互動之關係………………………………103
第一節 藍領勞工-遠東化纖罷工事件的反省……………………………………103
第二節 白領勞工-銀行行員工會的自主性運動與發展…………………………109
第三節 國、公營事業工會-中華電信工會反民營化運動…………………………115
第四節 臺灣地區自主性工運的發展趨勢分析 ……………………………………121
第五節 我國工會組織功能的限制因素分析 ………………………………………126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34
第一節 研究結論……………………………………………………………………134
第二節 臺灣未來工會政策之興革意見…………………………………………… 137
參考文獻………………………………………………………………………141
附錄………………………………………………………………………15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丁仁方,1997,「產業工會及工會組織匯集經濟利益及執行政府經濟政策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NSC83-0301-H-006-042)。
丁仁方,1999,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臺北:時英出版社。
丁幼泉,1971,勞工問題。臺北:中華書局。
丁勇言,1998,新社會之夢-1998五一受僱者圓夢行動紀念手冊。臺南:全國產業總工會推動籌備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中國國民黨黨章政綱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中國國民黨宣言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中華電信工會,1999,中華電信工會自主發展史。臺北:中華電信工會。
中國勞工運動史續編編纂委員會,1984,中國勞工運動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理事會。
王振寰,1993,「臺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收錄於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臺北:唐山出版社。
王振寰,1996,誰統治臺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振寰、方孝鼎,1993,「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收錄於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臺北:唐山出版社。
王永慶,2001,臺灣社會改造理念。臺北:臺塑關係企業雜誌社。
田弘茂、李晴輝、丁連財,1991,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臺北:時報。
朱柔若,1996,政經發展與工運變遷之跨國分析。臺北:華泰書局。
朱柔若,1998,社會變遷中的勞工問題。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
朱雲漢,1989,「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收錄於蕭新煌等著,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臺灣研究基金會。
朱雲漢,1992,「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收錄於解剖臺灣經濟。臺北:前衛。
朱雲漢,1994a,「中國國民黨遷臺前後的改造與創新」,收錄於朱雲漢編,中國國民黨黨史論文選集(第五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朱雲漢,1994b,中國國民黨史述(第四篇)-保衛臺灣與建設臺灣。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
臺灣勞工陣線,1994,勞動者革新版第1期(總號七十期)。臺北:勞動者雜誌社。
臺灣勞工陣線,1999,勞動者100期紀念專刊。臺北:勞動者雜誌社。
臺灣勞工陣線,1999,新國有政策:臺灣民營政策總批判。臺北:勞動者雜誌社。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6,八十四年臺灣地區工會概況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全國產業總工會推動籌備委員會秘書處,1999,1999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全國十一縣市同步遊行資料彙整。臺北:全國產總推動籌備委員會。
何雪影、亞洲專訊中心等著,鄭村祺等譯,1992,臺灣自主工會運動史(1987-1989)。臺北:唐山出版社。
吳家聲,1997,勞資關係與產業發展。臺北:華泰書局。
吳若予,1992,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臺北:業強出版社。
李允傑,1999,臺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李英明,1990,馬克思社會衝突論。臺北:時報。
李守孔,1994,「中國國民黨改造的意義與價值」,收錄於李雲漢編,中國國民黨史論文選集(第五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頁499-532。
李雲漢,1994,中國國民黨史述(第四篇)-保衛臺灣與建設臺灣。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林大鈞,1987,我國工會立法之研究。臺北:工商教育出版社。
林大鈞,1994,勞工政策與勞工法論。臺北:華泰書局。
林嘉誠,1992,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林忠正,1991a,「勞委會與勞工政策的落實」,收錄於民主的重建與重創。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林忠正,1991b,「現階段臺灣地區勞工政策之檢討與應有之發展方向」,收錄於全國民間經濟會議實錄第一部分:公平。臺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
林鍾沂,1994,「論不可治理、統合主義、與政策作為的實務」,收錄於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踐。臺北:瑞興圖書。
周育仁,1993,政治與經濟之關係-臺灣經濟與其理論意涵。臺北:五南。
尚世昌,1992,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勞工運動:以建黨至清黨為主要範圍。臺北:幼獅。
若林正丈,1994,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出版社。
倪炎元,1995,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臺灣與南韓之民主化歷程。臺北:月旦。
夏林清,1993,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有關臺灣勞工生活的調查報告(1987-1992)。臺北:張老師出版社。
徐正光,1987,「統合政策下的台灣勞工」,第一屆勞資關係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
徐正光,1990a,「從異化到自主:臺灣勞工運動的基本性格和趨勢」,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徐正光,1990b,「中產階級興起的政治經濟學」,收錄於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臺北:巨流出版社。
徐振國,1991a,「組合主義與經濟發展:臺灣威權主義的銳變與發展」,收錄於中國的民主前途:臺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臺北:民主基金會。
徐振國,1991b,「國民黨改造期間若干基本制度和政策理念的探討的探討」,收錄於中山學說與國家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民主基金會。
徐振國,1997,民間公商業工會與臺灣政經體制的轉型Ⅱ,國科會專題計畫研究成果報告。
徐瑞希,1991,政商關係解讀。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許福明,1986,中國國民黨的改造。臺北:正中書局。
翁佳音,1992,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灣社會運動史、勞工運動、右派運動。臺北:稻香出版社。
馬起華,1978,政治行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馬起華,1991,當前政治問題研究。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1993,高雄市事業單位勞資雙方締結團體協約狀況之研究。高雄:高雄市政府勞工局。
張天開,1980,各國勞資關係制度。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張天開,1984,現代工會運動。臺北:文化大學出版部。
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臺北:國家政策資料中心。
張清溪,1985,中華民國勞資關係。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張清溪,1991,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臺灣公營事業之民營化。臺北:澄社。
理查•海曼著,馬康莊譯,1988,勞工運動。臺北:桂冠出版社。
許嘉猷,1994,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三民書局。
郭秋永,1993,政治參與。臺北:幼獅書局。
陳師孟,1991,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臺北:自立出版社。
陳文俊,1997,臺灣的族群政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金福,1999,勞工行政與勞工問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國鈞,1974,勞工問題。臺北:三民書局。
陳繼盛,1994,我國工會法制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彭懷恩,1991,臺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彭懷恩,2000,臺灣政治發展反思。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勞動人權協會,1999,「1998-1999臺灣勞動人權報告」。臺北:勞動人權協會。
黃越欽,1991,勞動法論。臺北:三民書局。
曹伯森,1960,各國政治制度。臺北:三民書局。
趙建民,1994,威權政治。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趙剛,1996,「1987年的臺灣工會、國家與工運-以遠化工會的個案為例」,收錄於徐正光、蕭新煌編,臺灣的國家與社會。臺北:東大出版社。
劉昆祥,1983,勞資關係論文集。臺北:中國社會安全協進會。
劉鳳文、左洪濤,1984,公營事業的發展。臺北:聯經文化出版社。
劉進慶,1988,中日會診臺灣-轉型期的經濟。臺北:故鄉。
衛 民,1993,工會組織與勞工運動。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謝國雄,1997,純勞動:臺灣勞動體制諸論,臺北:中央研究院社研所籌備處。
蕭新煌編(1985),低度發展與發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蕭全政,1991,臺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蕭全政,1988,政治與經濟的整合。臺北:桂冠。
蕭全政,1989,發揮工商團體組織功能之研究,內政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蘇子琴,1992,權與錢-透視臺灣政商關係。臺北:新新聞文化。
龐建國,1993,臺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幼獅出版社。
鄭文義,1987,社會及工商團體研究論集,內政部社會司編印。
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1950-1969)。臺北:稻香出版社。
Dunleavy,Patrick & Brendan O’Leary著, 羅慎平譯1994,國家論-自由民主政治學。臺北:五南。
Goddens, Anthony著,廖仁義譯,1992,批判的社會學導論。臺北:唐山。
Lina, Juan J.著,陳文俊譯1989,「極權與威權政體」收錄於Greenstein&Polsby編,總體政治學。臺北:幼獅。
Wilson, Graham K.著,王鐵生譯,1993,利益團體。臺北:五南。

(二)論文期刊
Valenzuela, J. Samuel著,莫大華譯,1991,「民主轉化過程的中的勞工運動」,中山社會科學季刊,6卷1期。
丁仁方,1986,利益團體在政策過程中影響之評估-大宗物資進口與出口配額重分配比較分析,臺大政研所碩士論文。
丁仁方,1992,「臺灣的統合主義」,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卷4期。
丁仁方,1995,「民主化對經濟組織的影響-威權統合主義的轉型」,臺灣民主化回顧研討與展望研討會論文,84年6月7月至8日,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主辦。
丁仁方,1996,「民主化對經濟組織的影響」,收錄於陳文俊編:臺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丁勇言,1995,「全民健保與工運:一些路線上的思考」,勞動者。臺北:勞動者雜誌社,總號74期。
丁勇言,1998,「工會法修正案尖峰對話」,臺北:中華電信工會,8期。
中華電信工會宣傳組,1999,「勞工團結:公營事業大聯盟正式成立」,中華電信工會,16期。
王世榕,1985,「工會與政黨之互動關係」,勞工研究季刊,81期。
王時思,1995,「統合主義的再思考-戒嚴體制下的國家統合主義」,第七屆臺灣新生代論文研討會-臺灣學時代論文,臺灣研究基金會主辦。
王甫昌,1992,「結構限制、運動參與、與異議性意識:臺灣民眾政黨支持的社會結構基礎初探」,收錄於張芝雲等編:九○年代的臺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下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研所籌備處。
王振寰,1988,「國家角色、依賴發展與階級關係」,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卷1期。
王振寰,1991,「社會運動的政治化及其問題」,中國論壇,13期。
王振寰,1992a,「工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運動」。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卷4期。
王振寰,1992b,「遠化罷工事件的反省-國家與勞工關係的對峙」,中國論壇,331期。
王振寰、方孝鼎,1992,「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3期。
王振寰,1993,「國家機關與臺灣石化業的發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8期。
王時思,1995,「統合主義的再思考:戒嚴體制下的國家統合主義」,臺灣研究基金會「第七屆臺灣新生代論文研討會─臺灣學時代」,臺北:臺大法學院國際會議廳。
王惠玲,1996,「談體制外工會形成與發展」,勞資關係月刊,169期。
王惠玲,1997,「我國職業工會功能之探討」,勞動學報,6期。
王琴心,1995,階級經驗與階級意識:以臺灣第一代自主工會積極行動者為。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瑞榮,1995,臺灣勞資關係政經分析-國家機關之角色。成功大學政經所碩士論文。
王實之,1997,資本主義、父權社會下的紡織女工:臺灣工業化的案例研究。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銘仁,1987,我國勞工政策之研究:過程功能之分析。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木魚,1987,「臺灣勞動體制五論:邁向再生產政治學」,南方,14期。
朱雲漢,1992,「臺灣政權轉型期政商關係的再結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卷4期。
朱雲漢、黃德福,1989,政治民主與社會福址─建立臺灣的政治經濟新秩序,國家政策與社會倫理研討會論文。
李山仁,1988,「工會存在之目的」。中山社會科學季刊,3卷3期。
李建昌,1991,八○年代的臺灣勞工運動:結構與過程的分析。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誠,1974,「工會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應有的功用」,勞工研究季刊,35期。
宋興洲,1992,「國家概念初探」,東海學報,33卷。
宋鎮照,1993a,「依賴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一個理論研究架構的探討」,思與言,31卷2期。
宋鎮照,1993,「重商主義與國家資本主義之歷史與理論連結」,思與言,31卷4期。
沈宗正,1993,國家統合主義與臺灣經濟發展的經濟,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
沈宗瑞,1992,「國家統合主義與臺灣勞工的政治權力」,中山學術論叢,10期。
沈宗瑞,1994,臺灣工會的角色與發展(1950-1992):國家組合主義角度的分析。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汪可威,1997,國家、資本、與層峰組織:工業總會如何代表與實踐資本家的利益。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朝宗,1985,「工會運動與經濟發展」,勞工論叢,2期。
林大鈞,1988a,「我國工會之組織與任務」,勞工之友雜誌社,896期。
林大鈞,1988b,「我國工會組織立法之現況與展望」,勞工研究,90期。
林佳龍,1989,「威權侍從主義下的臺灣反對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卷1期。
林惠官,2000,「丟棄包袱開創新局,整裝待發攜手前進」,全總會訊,12卷4期。
金相淳,1994,臺灣和韓國在民主化過程中國家與勞動關係之比較研究,臺大社會所碩士論文。
邱天貴,1992,臺灣工會運動策略研究(1987~1990)。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花妹,1996,『自主』工會運作的性別政治:臺南紡織廠工會的個案研究,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毓斌,1998a,「曙光乍現,美夢將圓」,中華電信工會,8期。
邱毓斌,1998b,「曙光乍現,美夢將圓」,中華電信工會,9期。
吳育仁,2000,「政權交替對臺灣勞資關係的衝擊」,勞資關係月刊,19卷2期。
吳水郎,2000,「二十一世紀臺灣工會的省思」,全總會訊,12卷5期。
吳文程,1995,「臺灣政治轉型理論的分析架構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4期。
洪士程,2001,臺灣地區解嚴後政治發展與體制外勞工組織互動之研究,中山大學九十學年度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班甄試入學研究計劃書。
姚元智,1995,統合主義(Corporatism)之研究-理論之探討,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又平,1995,「臺灣民主化過程中國家與資本家階級互動關係之演變」,臺灣民主化回顧、研討與展望研討會論文,1995年6月7日至8日,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主辦。
鄭為元,1985,「臺灣的勞資爭議與勞動基準法的立法過程的研究」,中國社會學刊,9期。
俞行健,1977,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工會組織。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立明,1988,「論勞工結社權」。中山社會科學季刊,3卷3期。
夏林清,1989,「一個自主工會抗爭歷程的案例調查報告:結構性衝突與個人學習」,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卷2期。
夏林清、鄭村祺,1992,「站上罷工第一線:由行動主體的角度看1989年遠化5月罷工抗爭的發生及影響」,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3期。
孫登貴,1991,解嚴後臺灣勞工運動之研究-以工會為中心。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火炎,1996,「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三間的實證研究結果:臺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臺灣政治學刊,1期。
徐正光,1988,從異化到自主:臺灣勞工運動的基本性格與趨勢,臺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論文。臺北:清華大學。
徐振國,1988,「我國威權政體的發展及經濟的演變:其互動關係的初探」,政治學報,16期。
張茂桂,1992,「人民、資本與國家:立法院與公共政策」,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卷4期。
張晉芬,1998,「私有化符合誰的利益?:檢討公營事業私有化政策的提出和執行」,臺北市民營化政策在臺灣-社會學的觀點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張緒中,2001,「工會經營之現狀與困境」,收錄於工會的發展與展望「高雄-香港工會經營之展望」研討會。
許繼峰,1999,「我國工會組織參與政治過程之探討:以銀行員工會與勞動基準法擴大適用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卷3期。
郭正亮,1996,「李登輝現象:政治領導與政黨轉型」,東吳政治學報,6期。
郭承天,1996a,「臺灣的政治民主化與經濟發展-政治策略結構理論」,中國政治學會主辦「中華民國與亞太政經發展」研討會論文。
郭承天,1996b,「憲政改革與經濟發展」,民主化與政府體制學術研討會論文,六月一日,政治大學政治學系主辦。
陳乃菁,1988,「集體交涉的理論性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3卷3期。
陳競新,1992,政商關係與產業政策。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永昇,1998,我國工會聯合組織之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仲,1994,臺灣組合主義體制的形成與轉化。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武雄,1996,臺灣地區工會運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福,1985,「我國工會運動之回顧」,勞工論叢,2期。
陳政亮,1996,父權?兄弟關係:自主工會運作的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修敏,1988,「團體協約之理論與實際」。中山社會科學季刊,3卷3期。
陳淳斌,1994,「國家角色,勞動支配體制及勞工運動」,國家發展學刊,2期。
陳伸賢,2000,「新世紀臺灣工會的趨勢與走向」,勞工行政,145期。
陳月娥,1997,「臺灣地區工會組織未來的發展趨勢」,勞工之友雜誌,561期。
黃智輝,1989,「臺灣經濟發展歷程的探討」,中山社會科學季刊,4卷1期。
彭倩文,1987,動的興起與中產階級的關係:臺灣環境保護運動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2卷3期。
童富泉,1989,臺灣社會發展與工會性質之演變-自主性工會的發展趨勢,東海大學社研所碩士論文。
黃同圳,1985,英美兩國工會與政治關係之比較。我國工會運動發展的方向研討會論文。臺北:國際勞工資料研究中心。
黃英忠,1987,我國工會組織的變遷與功能運作之關係。第一屆勞資關係研討會論文。臺北:勞資關係協進會暨台灣大學。
黃程貫,1992,「強制入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3期。
廖達琪,1992,「美國國家與利益團體的關係初探-多元主義、組合主義或新綜合藝體」,美國政黨與利益團體研討會論文,1992年5月29日至30日,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主辦。
蔡徐修,1995,臺灣解嚴前後的政商關係。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劉思龍,1995,「勞工組織:集結勞工力量衝破金錢烏雲-1994年勞工組織評析」,勞動者雜誌,75期,革新版6期。
謝秋和,1996,體制外勞工組織的興起、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念祖,1988,「論罷工」。中山社會科學季刊,3卷3期。
楊泰順,1992,「利益團體的理論」。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卷4期。
葉倫嘉,1997,工會聯合運動形成及發展過程之研究:以臺灣區倉儲運輸業工會聯合會之個案為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川雄,1987,「民主與社會抗議:既非盲目服從,也非暴力反抗」。中山社會科學季刊,2卷3期。
衛民,1993,「英國衛博夫婦勞工運動的理論初探」,勞工研究,112期。
衛民,1994,「公共部門的集體協商-美國公務人員的經驗」,勞資關係論叢,2期。
鄭曉時,1988,「工會與政治」。中山社會科學季刊,3卷3期。
鄧學良,1988,「談勞工的權益與『自力救濟』、公力救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3卷3期。
盧瑞鍾,1987,「破壞或助長社會運動的外在措施:模型、解釋、後果與複雜性」。中山社會科學季刊,2卷3期。
蕭新煌,1985,「勞工、工會與知識份子」,中國論壇,229期。
戴筱瑛,1989,臺灣地區工會發展之分析。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孟瑜,1999,國家機器與勞動力市場。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科正,1992,「臺灣工會組織及其功能之研究」,勞動學報,1期。

二、外文部分:
Ahmand, Nesar & Weiss, Lawrence.1984.“The Role of Workers in Boycott Movements, 1905-1931 : A Comparison of India and China.” , In Labor in the Captialist World Economy, C. Bergquist ed. Beverly Hills : Sage Publication, pp. 289-309.
Alexander, Robert J.1965.Organized Labor i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 Free Press.
Almond, A. G. .1988.“The Return to the Stat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2, NO.3,pp.853-874.
Almond, A. G..1983.“Corporatism,Pluralism,and Professional Memory”World Politics. NO.35, pp.245-260.
Arrighi, Glovannl & Silver, Beverly. J.1984.“Labor Movements and Capital Migration :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ern Europe in World-Historical Persspective.”, In Labor in 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 C. Bergquist ed. Beverly Hills : Sage Publication, pp. 183-216.
Barrow, Clvde W .1993 .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 Wisconsin : Wisconsin University Press.
Bergquist, Charles.1984.“Placing Labor at the Center: Introduction.” , In Labor in 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 C. Bergquist ed. Beverly Hills : Sage Publication, pp.7-22.
Block, Fred .1987.“The Ruling Class Does Not Rule :Notes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State”, In Revising State Theory-Essavs in politics, and postindustrialism, Block ed. Philadelphia : Temple University Press,pp.51-68.
Carnoy, Martin .1984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eng, Tun-jen & Stephan Haggard .1992.“Regime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Theoret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in Politacal Change in Taiwan, Tun-jen Chen & Stephan Haggard eds. London :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pp.1-29.
Deyo, Fredric .1984 .“Export-Manufacturing and Labor : The Asian Case.” , In Labor in 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 C. Bergquist ed. Beverly Hills : Sage, pp.267-288.
Freeman, Richard B. & Medoff James L .1984 .What Do Unions Do? New York : Basic Book Inc.
Friedman, L, & Harvey, R. J . 1986 .“Factors of Union Commitment : The Case for Lower Dimensional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Galenson, Walter .1959 .“Introduction.” , In Labo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 Galenson.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pp.1-18.
Haiao, Hsin-huang .1993 .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State-Buniess Relations : A Critial Analysi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my.No 74, pp.1-32.
Hall A. Peter .1986 . Governing the Economy. N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m C. and M. Hill .1984. The Policy Process In the Modern Capitalist State. Sussex : Wheatsheaf.
Jessop, Bob.1990 . The State Theomy: Putting States in Their Place.London : Polity Press.
Katzenstein, Peter J. 1983 .“The Small European State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 Economic Dependence and Corporatist Politics.”, In The Antimies of Interdependence : National Welfare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Ruggie, John G. ed. N.Y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pp.91-130.
Krasner, Stephan D .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Comparative Polics .No.Jan , pp.223-245.
Laski, Harold J .1949 .Trade Unions in the New Society. New York : The Viking Press.
Lindblom, C. E .1977 . Politics and Markets : The World‘s political-Economic Svstems. New York:Basic books.
Lowi, Theodore J .1969 . The End of Liberalism New York : W.W.Norton.
Maier, Charles S .1984 .“Preconditions for Corporatism ”in Order and Conflict in Contemporarv. Capitalism, John H.Goldthorpe ed.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39-59.
Malloy, James M .1977 .“Authoritarianism and Corporatism in Latin America : The Modeal Pattern ”, in Authoritarianism and Corporatssm in Latin America, James M.Malloy ed. London :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pp.3-22.
Nordlinger, Eric A .1981 . On The Autonomv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Donnell, Guillermo A . 1977 . “Corporat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Stae”, In Authoritarianism and Corporatism in Latin America, James M. Malloy ed. London :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pp.47-87.
Offe, Claus .1981 . “the Attribution of Public Status to Interest Groups : Observation on the West German Case ”, In Organizing Interest in Western Europe, Susan Berger,ed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23-158.
Panitch, L .1977 .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ism in Liberal Democracies”.Corporative Poitical Studies, Vol.10, No.1,pp.61-90.
Panitch, Leo .1980. “Recent theoriztions of Corporatism : Reflections on a Growth Industry.”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31, No.2, pp.159-187.
Poulantzas, Nicos .1980 . State, Power, Socialism. London : Verso.
Sharma, Basu .1985 .Aspects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ASEAN. Singapore :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Tomlins, Christopher L .1985 .The State and the Union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isty Press.
Ubeku, Abel K .1983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The Case of Ni-geria. London : Macmillan.
Waisman, Carlos H .1982 .Modernization and Working Class : The Politics of Legitimacy. Texas, Austin :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7.171.46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7.171.46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