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23106-11371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23106-113714
論文名稱
Title
邱心如及其《筆生花》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1-2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1-23
關鍵字
Keywords
彈詞、女英雄、扮裝、清代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6 次,被下載 300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002 times.
中文摘要
《筆生花》一書是邱心如花費三十年心血所完成的大作,涵蓋了對女性處境的同情,以及當時政治現況的反映,更是對陳端生《再生緣》的翻案之作,因此,本論文將站在女性作家的立場,穿插運用歷史研究批評法及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法、 榮格(Carl G. Jung)心理分析法, 先對《筆生花》的思想內涵、創作筆法加以分析,再比較兩部作品的異同之處,希望能夠使彈詞作品的承續特色更加彰顯。以下試圖呈現邱心如在書中所反映出傳統對婦女的期待,以及透過幾位才能不亞於的女子所傳達男女才能相當的思想,從這兩方面可以窺見邱心如思想上的傳統與新變。接著分析《筆生花》一書的因果輪迴宗教觀,再從花園意象的運用多元化以及深刻細膩地剖析家庭中的人際關係,來探討《筆生花》的創作筆法。最後,將《再生緣》與《筆生花》二書做一比較,希望能一窺邱心如匠心獨運的思想內涵,並將她個人透過此一鉅作所欲傳達的性別意識作一個整理與陳述。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邱心如的生平 13
第一節 閨中時期 14
第二節 婚後時期 21
第三章 反映傳統對婦女的期待 49
第一節 重視貞節婦德 53
第二節 承受生男大任 64
第四章 強調男女的才能相當 69
第一節 女子也可光耀門庭 70
第二節 女子也能修道成仙 77
第五章 《筆生花》的宗教觀 86
第一節 因果報應觀念 86
一、前世福報 90
二、今生惡報 91
第二節 相信仙佛顯靈 95
一、神蹟顯靈救人 95
二、仙佛預告未來 98
第六章 《筆生花》的創作筆法 102
第一節 多元運用花園意象 103
第二節 仔細剖析家庭人際關係 105
一、婆媳關係的對立 105
二、妻妾地位的懸殊 108
    三、女性自主意識的提高 114
第七章 《筆生花》的性別意識 119
第一節 對一妻多妾的看法 120
第二節 對男女扮裝的處理 126
第八章 結論 131
參考書目 136∼14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文本(依書名首字筆劃排列)

•《再生緣》,陳端生著,梁德繩續補,杜志軍校注,陳寅恪、郭沫若評,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筆生花》,(清)邱心如著,趙景深主編,江巨榮校點,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1版1刷。
•《筆生花》,心如女史著,黃明校注,亓婷婷校閱,台北:三民
書局,2001年11月,1版1刷。


二、古籍(依書名首字筆劃排列)

•《二十一史彈詞》,明•楊慎編著,清•孫德威輯註,烏絲欄鈔本。
•《十三經注疏•禮記》,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1版12刷。
•《女狀元辭凰得鳳》,明•徐渭編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8年,1版1刷。
•《女誡》,漢•班昭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版1刷。
•《養一齋集》,清•潘德輿著,《續修四庫全書》,冊151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1版1刷。
•《禮記集解》,清•孫希旦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


三、今人專書(依書名首字筆劃排列)

•《二十世紀國外中國文學研究》,夏康達、王曉平主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1版1刷。
•《小說閒談》,阿英著,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1版1刷。
•《小說二談》,阿英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1版1刷。
•《三百年中的女作家》,胡適著,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9月,遠流3版。
•《女權主義與文學》,康正果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2月,1版1刷。
•《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劉詠聰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1版1刷。
•《女性主義》,王逢振著,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7月,1版3刷。
•《女性主義批評與文學詮釋》,陳曉蘭著,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1刷。
•《女性與文學藝術》,周力、丁月玲、張容編著,瀋陽:遼寧畫報出版社,2000年2月,1版1刷。
•《女性文學百家傳》,龔顯宗著,台南:真平企業,2001年7月,1 版1刷。
•《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胡曉真著,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10月,1版1刷。
•《中國古代的女性》,李甲孚著,台北:黎明文化,1978年1月,1版1刷。
•《中國俗文學論文彙編》,劉經菴、徐傅霖著,台北:西南書局,1978年5月,1版1刷。
•《中國婦女生活史》,陳東原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1月,7版1刷。
•《木魚歌、潮州歌敘錄》,譚正璧、譚尋編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年,1版1刷。
•《中國婦女生活史話》,郭立誠著,台北:漢光文化,1986年5月,4版1刷。
•《中國婦女學》,李敏、王福康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1版1刷。
•《中國文學研究》,鄭振鐸著,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1版1刷。
•《中國民歌研究》,胡懷琛著,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1版1刷。
•《中國女性的文學世界》,喬以鋼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1版1刷。
•《中國俗文學七十年:紀念北京大學〈歌謠〉周刊創刊七十周年暨俗文學學術研討會文集》,吳同瑞等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1版1刷。
•《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何滿子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1版1刷。
•《中國婦女文化通覽》,宋瑞芝主編,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5年6月,1版1刷。
•《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譚正璧著,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5月,1版1刷。
•《中國婦女地位研究》,沙吉才主編,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8年9月,1版1刷。
•《中國古代婦女生活》,高世瑜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1版1刷。
•《中國俗文學史》,鄭振鐸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1 版10刷。
•《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鮑家麟編著,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5月,2版1刷。
•《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嚴明、樊琪著,台北:洪葉文化,1999年6月,1版1刷。
•《中國女性文學史》,譚正璧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2版1刷。
•《中國風俗通史•清代卷》,林永匡、袁立澤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1版1刷。
•《中國俗文化研究•第一輯》,項楚主編,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5月,1版1刷。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陳平原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1版1刷。
•《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吳光正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2版2刷。
•《古代女性世界》,洪丕謨、姜玉珍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1版2刷。
•《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孫康宜著,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4月,1版1刷。
•《古代女詩人研究》,張宏生、張雁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1版1刷。
•《再生緣與陳寅恪論再生緣》,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1版1刷。
•《曲藝叢談》,趙景深著,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2年12月,1版1刷。
•《西方文論語中國文學》,周發祥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1版1刷。
•《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林樹明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1版1刷。
•《宋元明講唱文學》,葉德均著,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1版1刷。
•《李家瑞先生通俗文學論文集》,王秋桂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1版1刷。
•《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