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24103-14042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24103-140423
論文名稱
Title
從新制度經濟學論台灣光復前後之經濟成長歷程
The Stud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fore and after Taiwan Resto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1-1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1-24
關鍵字
Keywords
新制度經濟學、經濟成長、正式制度、實施機制、非正式制度
executive func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mal institutio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nformal institu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96 次,被下載 6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9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61 times.
中文摘要
本篇主要是從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分析台灣經濟成長的歷程,將制度及制度變遷引入台灣經濟發展史實分析,從中得到制度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的實証。由於台灣在日據時代日本採行的是殖民地政策,而台灣光復後採行國父的民生主義經濟制度,故本篇研究將台灣經濟發展過程分光復前、後來分析。本研究針對光復前後的經濟成長史實和制度建立及變遷,蒐集相關資訊,並將資訊加以分析,從中檢討經濟成長與制度的互動關係,並進而評論制度與執行的績效。從本研究中發現:一、就新制度主義的國家理論分析:光復前為暴力性勝於契約性的政治組織;光復後政治、經濟體制兩層面皆由暴力性逐漸轉為契約性組織。二、就新制度主義的財產權理論分析:光復前明確界定財產權主要目的為藉機掠奪土地;光復後建立完善的財產權主要在確保私有財產權的安全以促進創造性活動的發展。三、就新制度主義的交易成本理論分析:光復前現代化制度的建立,主要在降低日本資本家投資殖民地的交易成本,再從殖民地掠奪更多的經濟成果;光復後經濟制度的建立,目的在於減少「交易因素」及「人的因素」所共同產生的交易成本使經濟穩定成長。四、就新制度主義之制度執行角度分析:光復前係由政治體運用各種手段扶植日本資本家;光復後則在力求執行代理人的中立性及執行效率的提高,以創造遵守契約的合作行為。五、就制度變遷的理論分析:光復前經濟制度的變遷屬強制性,光復後的經濟制度變遷初期屬強制性制度變遷,近三十年來則屬誘發性制度變遷。
Abstract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aiwan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o introduce institution and institutional transfer into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aiw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obtain the empirical significance of institution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Due to the Japanese colonized policy in Taiwan, and the economic theory of principle for the people by Dr. Sun, Yet-Sen after Taiwan Restoration, the analysis of this study in Taiwan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be conducted before and after Taiwan Restoration.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fore and after Restor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 establishment and its change, and will collect relevant data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 and comment 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 and its performanc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1、the national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Before Restoration, the political aspect of institution was more violent than contractual; rather, after restor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institution has been transferred from violent to contractual . 2、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Before Restora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defining property rights was to predate land; after Restora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property rights system was to assure the security of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activity. 3、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ransactional costs of New Instutionalism: Before Restor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ized institution was aimed at reducing the transactional costs of investing in the colony by Japanese capitalists, and predating more economic achievement from the colony. After Restor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nomic institution was aimed at reducing the transactional costs generated by both transactional factors and human factors, and stabiliz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4、th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aspects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Before Restoration a variety of political measures bas been done to assist Japanese capitalists; after Restoration, the endeavor of sustaining the neutrality of agents and promoting effectiveness of enforcement produced the cooperative behavior, subject to contract. 5、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transfer: Before Restoration,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al change was imposed, while after Restoration it is also imposed initially, but lately 30 years, inductiv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及限制……………………………………2
第三節 本文架構……………………………………………………5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6
第一節 經濟發展的意義…………………………………………….6
第二節 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8
第三節 結論………………………………………………………...25
第三章 新制度經濟學…………………………………………………28
第一節 制度的定義及分類……………………………………….28
第二節 制度的起源………………………………………………..31
第三節 制度的功能………………………………………………..39
第四節 制度的構成………………………………………………..44
第五節 新制度經濟學為建立經濟學新典範的基礎……………..53
第四章 台灣光復前的經濟……………………………………………56
第一節 日本佔據台灣實施殖民地經濟政策…………………...…56
第二節 日據時期台灣經濟演變的歷程…………………………...63
第三節 日據時期經濟概況………………………………………...69
第四節 日據時期經濟制度剖析……………………………………92
第五章 光復後的台灣經濟成長………………………………………101
第一節 光復後台灣經濟成長之回顧……………………………..102
第二節 光復後台灣經濟成長策略………………………………...112
第三節 光復後台灣經濟制度剖析……………………………….148
第六章 結論及建議…………………………………………………..159
第一節 結論……………….………………………………………15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60
參考文獻………………………………………………………………162
中文部分………………………………………………………………162
英文部分………………………………………………………………165

圖表目錄
圖1-1 研究程序………………………………………………………….4
圖5-1 1980年代中期經濟結構調整政策…………………………….147

表4-1 台灣於日據後期各種產業之產值變動及結構……………..….69
表4-2 台灣於日據時期常列為十位之農產物及其變動……………...71
表4-3 台灣於日據後期之各種工業產值佔總產值比率變動…...80
表5-1 主要經濟指標(按當年價格計算)………………………..103
表5-2 國內民間消費與出口……………………………………..111
表5-3 日據時代與光復後重要農工產品產量比較表…………117
表5-4 公共投資與經費成長…………………………………….14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文獻
1.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月報。
2. 行政院主計處,台灣地區國民所得動向統計季報。
3.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統計摘要。
4.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印,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摘要。
5. 于宗先,1984,「台灣的工業發展」,中華經濟研究院。
6. 于宗先,1998,「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出路」,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7. 王作榮,1978,「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時報出版公司。
8. 王作榮,1993,「台灣發展初期的通貨膨脹與對策」,收錄於「台灣經驗四十年」,高希均、李誠主編,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9.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New Institutionalism)」,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0. 毛育剛,2000,「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的兩個重要轉捩點:台灣經驗的剖析」,自由中國之工業。
11.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196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2. 朱剛、李洪鰲,1977,「經濟發展理論與策略」,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編印。
13. 李登輝,1976,「台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4. 李國鼎、陳木在,1987,「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聯經出版公司。
15. 余玉賢、彭作奎,1993,「農復會、土地改革與台灣經濟發展」,收錄於「台灣經驗四十年」,高希均、李誠主編,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6. 宋光宇編,1993,「台灣經驗(一)-歷史經驗篇」,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7. 吳惠林,1995,「自由經濟大失神髓錄」,遠流出版公司。
18. 周憲文,1958,「日據時代台灣經濟史」,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 林鐘雄,1998,「台灣經濟經驗一百年(增訂版)」,三民書局。
20. 林金田,2000,台灣經濟發展概述,台灣文獻,第五十一卷第三期。
21. 邱展富,2002,「新制度經濟學觀點論政府採購制度之變遷」,國立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袁穎生,1998,「光復前後的台灣經濟」,聯經出版公司。
23. 柯文德、盧承宗,1952,「日治時代台灣之電力」收錄於「台灣之電力問題」,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4. 侯家駒,1980,「經濟發展階段論」收錄於「經濟論集」,智勝文化事業有公司。
25. 段承璞,1994,「台灣經濟研究與發展經濟學」,收錄於「台灣戰後經濟」,人間出版社。
26. 胡文川,1995,「台灣經濟模式之研究-從經濟制度與經濟發展策略雙面向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27. 施建生,1999,「台灣經濟發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28. 徐育珠,1977,「經濟發展」,正中書局。
29. 秦孝儀,1983,「中華民國經濟發展史」,近代中國出版社。
30. 高隸民,1987,「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觀察台灣奇蹟」,洞察出版社。
31. 高希均、李誠主編,1993,「台灣經驗四十年」,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2. 高仙桂、徐如賓、左珩、鍾景婷,1999,「台灣經濟發展模式-亞洲金融危機的驗證與啟示」,自由中國之工業。
33. 翁翠霞,2001,「社經結構與經濟發展:台灣個案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1,「WTO和三通對兩岸三地經濟發展的影響及產業結構的變化。
35. 翁嘉禧,1998,「台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復文圖書出版社。
36. 黃秀敏、張勝彥、吳文星,2002,「台灣史」,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7. 陳博志,2002,「WTO與我國經濟發展」,立法院院聞第三時卷第二期。
38. 彭懷恩,1981,「台灣發展政治經濟分析」,風雲論壇出版社。
39. 張漢裕,1955,「日據時代台灣經濟之演變」,收錄於「台灣經濟史二集」,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0. 張正昌,1980,「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益群書局。
41. 葉萬安,1993,「台灣的經濟計畫」,收錄於「台灣經驗四十年」,高希均、李誠主編,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2. 葉萬安,2001,「李國鼎先生與台灣經濟發展」,自由中國之工業。
43. 楊大慶,2001,「最適人力資本、交易成本與經濟成長」,私立逢甲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44. 蔡宗羲,2001,「從日本經驗看八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策略之課題分析」,華岡社科學報第十五期。
45. 劉瑞華譯,道格拉斯•諾斯著,著,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時報文化出版。
46. 劉瑞華譯,道格拉斯•諾斯著,1995,「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時報文化出版。
47. 劉進慶,1995,「台灣戰後經濟分析」,人間出版社。
48. 蕭行易,1983,「論民生主義的經濟制度」,經濟日報。
49. 賴偉文,2000,「迂迴生產、交易成本與經濟成長」,國立中山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50. 謝森中,1993,「從經濟觀點看戰後台灣經驗」,東大圖書公司。
51. 薛化元,2002,「台灣開發史」,三民書局。
52. 邊裕淵,1972,「台灣農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之貢獻及地位」,台灣銀行季刊。
53. 嚴愛靜主譯,2001,「制度與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之貢獻」,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英文文獻
1. Alberto Alesina and Dani Rodrik, 1994,”Distribu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9.
2. Coase, Ronald ,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3. Coase, Ronald , 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4.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2001, “Economic Development: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2001”.
5. Douglass C. North and Robert P. Thomas, 1973,”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Douglass C. North,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Douglass C. North, 1992, “Institutions, Ideolog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TO Journal.
8. Dani Rodrik, 1995, “Taking Trade Policy Seriously: Export Subsidization as a Case Study in Policy Effectiveness”, in Ann V. Deardorff et al., eds., New Directions in Trade Theory.
9. Gary S. Fields, 1991,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from George Pascharopoulos, ed. Essays on Poverty, equity, and Growth.
10. Lance E. Davis and Douglass C. North, 1971,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11. LI Li-zeng, 2002, “Institution, Institution Innovation And China’s Reform”, Social Science.
12. Paul Milgrom and John Roberts, 1992, “Economic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Prentice-Hall, Inc.
13. Williamson, O. E., 1979,”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 The Governance of Constractual Rel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4. WUL-LONG LIN and THOMAS P. CHEN, 1996, “Management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in Transition:choice of methods and techniques in economic reform”.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4.73.125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4.73.125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