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25111-17233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25111-172339
論文名稱
Title
聖嚴法師「人間淨土」之理念與實踐
Idea and Practice in Master Sheng Yen's "Pure Land on Earth'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1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1-2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1-25
關鍵字
Keywords
人間淨土、人間佛教、聖嚴法師、法鼓山
Dharma Drum Mountain, humanistic Buddhism, pure land on Earth, Master Sheng Ye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2 次,被下載 370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701 times.
中文摘要
臺灣的「人間佛教」是從地方性的區域化到全球性的國際化,由點到線至面的擴張。它也是在戒嚴體制中開展的,並透過自身的改造,以企業化的經營模式來管理,一方面打破佛教給人「與事無益」、「迷信有害」,甚至應該加以「廢止」和「淘汰」的印象;一方面採取「內部轉化」的策略,成功轉移了佛經裡艱澀難懂的文字,而變成簡單、易懂的條目,然後去做有效地實踐。目前「人間佛教」已經成為臺灣佛教的顯學,「站在現代人的立場說人話盡人事」。
聖嚴法師是當代臺灣佛教界的傳奇人物。他二度出家,身份之多元,當過軍人、比丘、作家、禪師、博士、住持、教育家及宗教家,無論在宗教界、學術界、教育界、企業界,或是政治界,都受了法師著作裡正信、正見的普施。
聖嚴法師把法鼓山所欲推動的「建設人間淨土」,解釋為「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即是以「建設人間淨土」,作為他實踐「人間佛教」理念的方法與目的。他以「人間化的佛教」,「佛教是跟人間結合在一起的」來涵蓋太虛大師、東初老人的「人生佛教」、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與法鼓山之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心靈環保」是法鼓山理念之主軸,由此而開展出人間淨土的建設方案──「四環」、「三大教育」、「心五四」及「心六倫」,並配合「一大使命,三大教育」,來呼應社會潮流,希望能「重整失序亂象,追求優質生活」。上述都可以視為聖嚴法師的「重量級的創意作品」。它們都是佛法的觀念,而這些觀念綜合為「建設人間淨土」的資糧,如此一來讓「人間佛教的全面推動與普遍落實」成為可能,也為臺灣的當代佛教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Abstract
Humanistic Buddhism in Taiwan has become a mainstream in recent 2 decades. It’s from local form t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uses the way of commercial management. On the other side, the Buddhist adopt a “inner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to turn difficult words in the Buddhist Scripture into understandable saying.
When Master Sheng Yen was a novice, he had already realized that “the Buddha dharma is so great, but many people misunderstand it and so few people are willing to accept it.” Therefore, he decided to develop and promote Buddhist higher education.
Master Sheng Yen held the religious spirit of universal delivery ,tireless in all his efforts. He established the Dharma Drum Mountain World Center for Buddhist Education in Jinshan Township, Taipei County, in order to practice the Threefold Education—Extensive Academic Education, Extensive Public Buddhist Education, and Extensive Social Care Education—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n which to realize the vision of “uplifting the character of humanity and building a pure land on Earth”.
The Master would like to spread the Dharma in language and ideas that people can relate to. For this reason, the Master proposed a series of social movements, hoped to provide concepts and methods applicable in today’s life. These methods include “the Spiritual Environment”,” Four Kinds of Environmentalism’, “the Fivefold Spiritual Renaissance Campaign”, and “the Six Ethics of the Mind”.
The Master is a legendary people. The vision of “uplifting the character of humanity and building a pure land on Earth” has opened a new sight in Taiwa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4
第三節 研究架構-------------------------------------------5

第二章 聖嚴法師的生平與著述----------------------------8
第一節 聖嚴法師生平小傳-------------------------------8
一、狼山出家---------------------------------------------10
二、上海學僧---------------------------------------------12
三、十年軍旅---------------------------------------------12
四、六年閉關---------------------------------------------16
五、負笈東瀛---------------------------------------------18
六、西方弘化----------------------------------------------20
七、法鼓開山----------------------------------------------26
八、美好晚年----------------------------------------------35
第二節 聖嚴法師之著述----------------------------------38
第三節 近人關於聖嚴法師的研究----------------------41
一、年譜、傳記-------------------------------------------41
二、口述、訪談實錄-------------------------------------41
三、攝影集-------------------------------------------------42
四、學位論文----------------------------------------------42
五、期刊、研討會論文----------------------------------43

第三章 臺灣人間佛教的歷史脈絡-------------------------46
第一節 原始佛教時代的人間佛陀----------------------46
第二節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49
一、人生佛教的時代課題-------------------------------50
二、「人生佛教」內涵----------------------------------54

第三節 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62
一、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62
二、太虛大師「人生佛教」和印順法師「人間佛教」之差異--------------------------------------------------------68
三、人間佛教的相關問題--------------------------------73
第四節 臺灣近現代人間佛教概況-----------------------78
一、戒嚴時代(一九四五~一九八七)-------------------79
二、解嚴後到迄今-----------------------------------------80

第四章 聖嚴法師人間淨土的理念與實踐應用-----------86
第一節 聖嚴法師對「人間淨土」之理解--------------86
一、人間淨土的典源--------------------------------------90
二、聖嚴法師對「人間淨土」的抉擇與進路--------94
第二節 聖嚴法師「人間淨土」的相關議題---------103
一、穢土即淨土------------------------------------------104
二、人間淨土的藍圖------------------------------------111
三、人間淨土在人的心念中---------------------------115
第三節 核心理念:心靈環保---------------------------122
一、心靈環保的立論來源------------------------------123
二、心靈環保的內涵------------------------------------127
第四節 聖嚴法師推動「三大教育」------------------134
一、大學院教育------------------------------------------135
二、大普化教育------------------------------------------141
三、大關懷教育-----------------------------------------142
第五節 聖嚴法師啟動「心五四運動」---------------149
一、心五四運動的內容---------------------------------150
二、心五四運動的意義---------------------------------161
第六節 聖嚴法師落實「心六倫」---------------------173
一、心六倫的關懷主題---------------------------------173
二、心六倫的內容---------------------------------------175

第五章 結論---------------------------------------------------189

參考文獻---------------------------------------------------------19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古籍原典
【周】李耳撰,【漢】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周】孟軻:《孟子•滕文公上》,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
【後秦】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四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四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五冊。
【後秦】佛陀耶舍譯:《四分律比丘戒本》,《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二冊。
【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北魏】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
【北魏】吉迦夜譯:《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四冊。
【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彌勒下生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四冊。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冊。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
【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
【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過去現在因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冊。
【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法鼓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
【陳】真諦譯:《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二冊。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七冊。
【唐】實叉難陀譯:《十善業道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五冊。
【唐】智慧輪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唐】宗密撰:《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 九冊。
【唐】法礪撰:《四分律疏》,《卍新纂續藏經》第四十一冊。
【北宋】延壽撰:《宗鏡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
【南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
【明】天機禪師編:《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卍新纂續藏經》第五十九冊。


二、法鼓全集
釋聖嚴:《致詞》第三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禪門》第四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禪鑰》第四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歸程》第六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悼念Ⅱ》第三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書序II》第三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禪與悟》第四輯,台北:法鼓文化,2001年。
釋聖嚴:《人行道》第八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人間世》第八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留日見聞》第三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學術論考》第三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學術論考II》第三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評介•勵行》第三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悼念•遊化》第三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禪的生活》第四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禪的世界》第四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拈花微笑》第四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聖嚴說禪》第四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學佛群疑》第五輯,台北:法鼓文化,2002年。
釋聖嚴:《佛教入門》第五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空花水月》第六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金山有鑛》第六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春夏秋冬》第六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行雲流水》第六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心經新釋》第七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找回自己》第八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法鼓家風》第八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台灣加油》第八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法鼓晨音》第八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菩薩戒指要》第一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第一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神通與人通》第三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動靜皆自在》第四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正信的佛教》第五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明日的佛教》第五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念佛生淨土》第五輯,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釋聖嚴:《兩千年行腳》第六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真正大好年》第六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抱疾遊高峯》第六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維摩經六講》第七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金剛經講記》第七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智慧一○○》第七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是非要溫柔》第八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歡喜看生死》第八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平安的人間》第八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歡喜看生死》第八輯,台北:法鼓文化,2009年。
釋聖嚴:《法鼓山故事》第十輯,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
釋聖嚴:《方外看紅塵》第十輯,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
釋聖嚴:《教育•文化•文學》第三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無量壽經講記》第七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四弘誓願講記》第七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法鼓山的方向》第八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法鼓山的方向Ⅱ》第八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法鼓全集總目錄》,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五百菩薩走江湖》第六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大乘止觀法門研究》第一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漢藏佛學同異答問》第二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學思歷程》第三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教默照禪》第四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四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心靈環保》第八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教話頭禪》第十輯,台北:法鼓文化,2009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第四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地藏菩薩的大願法門》第七輯,台北:法鼓文化,2001年。
釋聖嚴:《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第七輯,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第七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探索識界──八識規矩頌講記》第七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第七輯,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第十輯,台北:法
鼓文化,2009年。


三、釋聖嚴的其他著述
釋聖嚴:《禪門囈語》,台北:東初出版社,1993年。
釋聖嚴:《淨土在人間》,台北:法鼓文化,2003年。
釋聖嚴:《從東洋到西洋》,台北:東出出版社,1992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與宗教對話》,台北:法鼓文化,2001年。
釋聖嚴:《雪中足跡──聖嚴法師自傳》,台北:三采文化,2009年。
釋聖嚴:《法鼓山的新時代倫理觀:心六倫》,台北:法鼓文化,2009年。
釋聖嚴著、林其賢編:《紅塵道場》,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
釋聖嚴口述、胡麗桂整理:《美好的晚年》,台北:法鼓文化,2010年。
釋聖嚴著;釋常華、葉文可譯:《完全證悟:聖嚴法師說圓覺經生活觀》,台北:法鼓文化,2006年。
釋聖嚴等合著:《生命中的不可不讀──影響16位名家的一部經》,台北:圓 神,1997年。


四、中文專書 (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月清:《中國佛教倫理思想》,台北:雲龍出版社,2001年。
王順民:《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台北:紅葉文化,2001年。
江燦騰:《臺灣佛教史》,台北:五南,2009年。
江燦騰:《臺灣佛教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1992年。
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江燦騰:《臺灣佛教文化的新動向》,台北:東大,1993年。
江燦騰:《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台北:南天書局,1998年。
江燦騰:《聖域踏尋:近代漢傳佛教史的考察》,台北:博揚文化,2008年。
江燦騰:《當代臺灣佛教: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台山》,台北:南天, 1997年。
沈清松:《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5年。
邱敏捷:《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台北:法界出版社,2000年。
法鼓文化編輯部:《一缽千家飯:法鼓山攝影集》,台北:法鼓文化,2009年。
林火旺:《倫理學》,台北:五南,1999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七十年譜(上冊)》,台北:法鼓文化,2000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七十年譜(下冊)》,台北:法鼓文化,2000年。
林煌洲、林其賢等:《聖嚴法師思想行誼》,台北:法鼓文化,2004年。
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1993年。
孫震:《經濟發展的倫理基礎》,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台北:里仁,1983年。
符芝瑛:《傳燈──星雲大師傳》,台北:天下文化,1995年。
符芝瑛:《薪火──佛光山承先啟後的故事》,台北:天下文化,1997年4。
施叔青:《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
楊惠南:《當代學人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2001年。
楊惠南:《當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東大圖書,2006年。
歐陽教:《德育原理》,台北:文景,1992年。
潘煊:《聖嚴法師最珍貴的身教》,台北:天下遠見,2009年。
潘煊:《看見佛陀在人間──印順導師傳》,台北:天下文化,2003年。
彌爾布雷斯(Lester W.Milbrath)著,鄭曉時譯:《不再寂靜的春天》,台北: 天下文化,1997年。
藍吉富:《聽雨僧廬佛學雜集》,台北:現代禪,2003年。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續編)》,台北:大千,2004年。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1)佛法總學》,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70年。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2)佛法總學》,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70年。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3)五乘共學》,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70年。
釋太虛:《大虛大師全書(17)制議》,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70年。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18)學行》,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70年。
釋太虛:《大虛大師全書(20)宗用論》,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70年。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21)宗用論》,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70年。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24)支論》,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70年。
釋太虛:《大虛大師全書(25)書評》,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70年。
釋太虛:《大虛大師全書(26)酬對》,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70年。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28)講演》,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70。
釋太虛:《大虛大師全書(29)文叢》,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70年。
釋太虛:《大虛大師全書(31)文叢》,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70年。
釋印順:《華雨集》(第四冊),台北:正聞,1993年。
釋印順:《華雨集》(第五冊),台北:正聞,1993年。
釋印順:《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1992年。
釋印順:《勝鬘經講記》(《妙雲集○3》),新竹:正聞,2000年。
釋印順:《佛法概論》(《妙雲集○8》),新竹:正聞,2000年。
釋印順:《中觀今論》(《妙雲集○9》),新竹:正聞,1990年。
釋印順:《成佛之道》(《妙雲集○12》),新竹:正聞,2000年。
釋印順:《佛在人間》(《妙雲集○14》),新竹:正聞,2000年。
釋印順:《以佛法研究佛法》(《妙雲集○16》),新竹:正聞,2000年。
釋印順:《淨土與禪》(《妙雲集○17》),新竹:正聞,2000年。
釋印順:《無諍之辯》(《妙雲集○20》),新竹:正聞,2000年。
釋印順:《華雨香雲》(《妙雲集○23》),新竹:正聞,1994年。
釋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新竹:正聞,1989年。
釋東初:《佛法真義》(《東初老人全集之四》),台北:東初,1985年。
釋昭慧:《佛教倫理學》,台北:法界出版社,1995年。
釋星雲:《佛光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9年。
釋智者著、釋振法編:《天台導讀(一)》,台北:法鼓文化,2006年。
釋證嚴:《靜思晨語》,台北:慈濟文化,1997年。
釋證嚴:《慈濟的訊息》,台北:佛教慈濟基金會,1987年。
釋證嚴:《慈濟叮嚀語》,台北:慈濟文化,1994年。
龔鵬程編:《宗教與生命禮俗》,台北: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學研究中心,1994年。


五、期刊論文(按姓氏筆劃排序)
朱芷君:〈專訪聖嚴法師:心可以打太極拳〉,《健康雜誌》第86期,2006年1月。
江燦騰:〈政治權威陰影下的台灣佛教〉,《當代》第110期,1995年6月。
江燦騰:〈台灣佛教五十年來發展史的回顧與檢討〉,《歷史月刊》第92期,1995年9月。
邱惠敏:〈心六倫,從心做起〉,《人生》第295期,2008年3月。
邱惠敏:〈深層生態學與心靈環保〉,《人生》第314期,2009年10月。
李志夫:〈聖嚴法師行誼簡介〉,《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年5月。
林恬慧:〈聖嚴法師「人間淨土」說之「治療學」詮釋〉,《彰師大國文學誌》第13期,2006年12月。
林其賢:〈尋求菩薩戒的新典範──聖嚴法師菩薩戒思想初探〉,《聖嚴法師思想行誼》,台北:法鼓文化,2004年。
林煌洲:〈台灣佛教高等教育的推手聖嚴法師──佛教學術教育之一例及我見〉,《聖嚴法師思想行誼》,台北:法鼓文化,2004年。
林鍾妏:〈利人利他的生活態度──顏美娟談生活倫理〉,《人生》第295期, 2008年3月。
林鍾妏:〈以自然為師,學習謙卑智慧──徐仁修談自然倫理〉,《人生》第295期,2008年3月。
阿爾內斯•奈斯著,鐘丁茂譯〈深層生態學的八大綱領〉,《生態台灣》第7 期,2005年4月。
高振農:〈聖嚴法師佛學著述簡介〉,《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年5月。
高煜玟:〈敬業是「精神」,不是技術──嚴長壽談職場倫理〉,《人生》第295期,2008年3月。
高毓婷:〈人間佛教的道家觀點──以聖嚴法師為例〉,《法鼓佛學學報》第5期,2009年12月。
徐慧媛:〈試析聖嚴法師之公案解讀〉,《問學集》第14期,2007年6月。
陳立驥:〈「人間佛教」研究的幾個問題之釐清與省思〉,《鵝湖月刊》第34卷第4期,2008年10月。
陳玉峰:〈台灣佛教之與環保、保育前論(1)──以1990年代兩次佛教研討會為例〉,《臺灣人文生態研究》第10卷2期,2008年7月。
陳宗發:〈重整校園倫理強化心靈改革促進師生良好關係問題研究〉,《訓育研究》第36卷第3期,1997年9月。
陳美華:〈法鼓十年(1989~1998)──從農禪寺到法鼓山的立基與開展〉,《聖嚴法師思想行誼》,台北:法鼓文化,2004年。
許育銘:〈民國以來留日學僧的歷史軌跡與聖嚴法師東渡留學〉,《東華人文學報》第6期,2004年7月。
許抗生:〈人間佛教是當今世界佛教發展的必然趨勢〉,《普門學報》第4期,2001年7月。
許鶴齡:〈從佛化婚禮看人間佛教的婚姻倫理〉,《哲學與文化》第12期,2006年12月。
許籐繼:〈民主化浪潮下的新校園倫理〉,《臺灣教育》第612期,2001年12月。
張錦德:〈用親情連繫家庭倫理──陳藹玲談家庭倫理〉,《人生》第295期,2008年3月。
曾濟群:〈「人文教育與校園倫理」綱要──本會「落實人文教育,強化校園倫理」學術研討會專題報告〉,《訓育研究》第40卷第2期,2001年6月。
游祥洲:〈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理想〉,《佛教新聞周刊》第27期,1990年1月。
楊郁文:〈人本的佛法與人本為中心的佛教──論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之本懷〉,《中華佛學學報》第17期,2004年7月。
楊惠南:〈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是「援儒入佛」或是回歸印度?〉,《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年5月。
楊惠南:〈當代台灣佛教環保理念的省思──以「預約人間淨土」和「心靈環保」為例〉,《當代》第104期,1994年12月。
業露華:〈從《佛說善生經》看佛教的家庭倫理觀〉,《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年5月。
蔡慶郎:〈永恆的智慧舍利子──新版《法鼓全集》〉,《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7期,2000年5月。
鄧子美:〈人間佛教理念在兩岸實踐中的差異與互補〉,《玄奘佛學研究》第4 期,2006年1月。
繆方明:〈注重「心靈環保」的當代人間佛教―─聖嚴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之探析〉,《宗教學研究》,2006年3月。
藍吉富:〈台灣佛教發展的回顧與前景〉,《當代》第11期,1987年3月。
藍吉富:〈臺灣佛教之歷史發展的宏觀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 年7月。
釋果樸:〈聖嚴法師「建設人間淨土」理念根源──法師大陸出家學習與近代中國佛教興革〉,《聖嚴法師思想行誼》,台北:法鼓文化,2004年。
釋果徹:〈聖嚴法師與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法鼓全集」之思想概介〉,《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第3期,2000年8月。
釋果禪、釋常濟:〈COP-15氣候變化會議:漢傳佛教對氣候變遷的觀點〉,《人生》第318期,2010年2月。
釋聖嚴:〈盡形壽獻生命〉,《人生》第307期,2009年3月。
釋聖嚴:〈印順長老的護教思想與現代社會〉,《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1991年7月。
釋德凡:〈證嚴上人•納履足跡〉,《慈濟月刊》第503期,2008年8月。


六、會議論文(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雷泉:〈批判與適應──試論「人生佛教」的三個層面〉,《印順思想──印 順導師九稚晉五壽慶論文集》,台北:正聞,2000年。
林建德:〈漢傳佛教的展望與願景──以印順「人間佛教」為重心的探討〉,《印 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佛教學術研討會》,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的實踐與弘揚〉,《聖嚴研究──第一輯》,台北:法鼓文化,2010年。
林朝成:〈心淨則國土淨──關於佛教生態觀的思考與挑戰〉,《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6年。
侯坤宏:〈從太虛大師到印順法師:一個思想史角度的觀察〉,《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佛教學術研討會》,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年。
高毓婷:〈聖嚴法師四它教法研究〉,《聖嚴研究──第一輯》,台北:法鼓文化,2010年。
楊惠南:〈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6年。
樓宇烈:〈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佛教學術研討會》,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年。
賴賢宗:〈佛教詮釋學與人間佛教思想的哲學詮釋〉,《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2003年。
闞正宗〈善導寺時期(1952~1957)的印順法師──「佛法概論事件」前後相關人物的動向〉,《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稚晉五壽慶論文集》,台北:正聞,2000年。
釋果鏡:〈聖嚴法師淨土思想之研究──以人間淨土為中心〉,《聖嚴研究──第一輯》,台北:法鼓文化,2010年。
釋聖嚴:〈如何研究我走的路〉,《聖嚴研究──第一輯》,台北:法鼓文化,2010年。
釋聖嚴:〈以研究「聖嚴」來推動淨化世界〉,《聖嚴研究──第一輯》,台北:法鼓文化,2010年。


七、學位論文 (按姓氏筆劃排序)
林其賢:《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以建立人間淨土為核心》,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林泰石:《聖嚴法師禪學著作中的生命教育》,台北: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2008年。
林長青:《以僧人精神統合生命:聖嚴法師的心理傳記》,台北: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2007年。
徐慧媛:《聖嚴法師禪法於哲學實踐之應用探討》,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郭靜如:《佛教與環保:台灣法鼓山的環保理念與實踐》,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2008年。
趙淑真:《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理念的詮釋》,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5年。
辜琮瑜:《釋聖嚴禪學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釋常慧:《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與實踐》,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八、法鼓雜誌 (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錦源:〈聖嚴師父南臺灣關懷迴響熱烈〉,《法鼓雜誌》第116期,1999年8月。
方薇茜:〈人基會推廣心六倫──心劇團首齣作品《餅乾冒險》巡演受好評〉,《法鼓雜誌》第249期,2010年9月。

李宜紋:〈後SARS──聖嚴師法、陳建仁、馬英九、葉金川心靈對話〉,《法鼓雜誌》第165期,2003年9月。
李果綵:〈智慧的算命方式──用「心五四」扭轉命運的契機〉,《法鼓雜誌》第157期,2003年1月。
邱惠敏:〈國防大學邀師父講心六倫〉,《法鼓雜誌》第227期,2008年11月。
邱惠敏:〈職場有倫理,遠景看得見──心六倫代言人嚴長壽強調責任與使命是企業自我提升的關鍵〉,《法鼓雜誌》第229期,2009年1月。
邱惠敏:〈重生的契機──自然倫理〉,《人生雜誌》第314期,2009年10月。
林鍾妏:〈法鼓山2007年亞非高峰會議特別報導〉,《法鼓雜誌》第216期,2007年12月。
林鍾妏〈開創法鼓山的文化財貢獻社會〉,《法鼓雜誌》第219期,2008年3月。
法鼓山編輯室:〈心五四運動──21世紀生活主張〉,《法鼓雜誌》第116期,1999年8月。
法鼓山編輯室:〈法鼓山安心服務團──撫平震傷的心〉,《法鼓雜誌》第118期,1999年10月。
法鼓山編輯室:〈一百萬份人心重建DIY安心手冊〉,《法鼓雜誌》第119期,1999年11月。
法鼓山編輯室:〈法鼓山災後人心重建運動專題報導:專案十──心五四運動〉,《法鼓雜誌》第129期,2000年9月。
法鼓山編輯室:〈法鼓山災後人心重建運動專題報導:──人心重建,不放棄的堅持〉,《法鼓雜誌》第129期,2000年9月。
法鼓山編輯室:〈法鼓山災後人心重建運動專題報導:──全面關懷總論篇〉,《法鼓雜誌》第129期,2000年9月。
法鼓山編輯室:〈SARS警報解除,法鼓山恢復共修活動〉,《法鼓雜誌》第164期,2003年8月。
胡麗桂:〈聖嚴師父榮獲文化獎殊榮〉,《法鼓雜誌》第133期,2000年1月。
陳果淳:〈聖嚴師父的感恩行─記聖嚴師父探訪沈家楨居士〉,《法鼓雜誌》第103期,1998年7月。
陳玫娟:〈漢傳禪法弘傳東西方──法鼓山推廣禪修30年特別報導〉,《法鼓雜誌》第239期(2009年11月)
梁金滿:〈八八水災,啟動三階段四安救災〉,《法鼓雜誌》第237期,2009年9月。
張莞真:〈感謝所有法鼓人的付出和辛勞〉,《法鼓雜誌》第192期,2005年12月。
張錦德:〈聖嚴師父傳承 果東法師接位〉,《法鼓雜誌》第201期,2006年9月。
張錦德:〈節能減碳模範生法鼓山上好環保〉,《法鼓雜誌》第226期,2008年10月。
張錦德:〈安心──三時繫念迴向受災民眾〉,《法鼓雜誌》第237期,2009年9月。
曾濟群:〈法鼓大學學術研討會尊重與關懷──為二十一世紀社會重建的心靈建設提供指標〉,《法鼓雜誌》第121期,2000年1月。
黃國媛:〈人心重建──你我的責任〉,《法鼓雜誌》第118期,1999年10月。
楊仁惠:〈祝福你平安手冊〉,《法鼓雜誌》第163期,2003年7月。
廖常益:〈超越SARS:為台灣人心再加油〉,《法鼓雜誌》第162期,2003年6月。
釋常法:〈找到向前「心」力量〉,《法鼓雜誌》第248期,2010年8月。
釋聖嚴:〈我們的共識──理念、精神、方針、方法〉,《法鼓雜誌》第21期,1991年7月。
釋聖嚴:〈心五四運動──新世紀的生活標竿〉,《法鼓雜誌》第117期,1999年9月。
釋聖嚴:〈法鼓山1999全球代表感恩大會特別報導──心五四運動:新世紀的生活標竿〉,《法鼓雜誌》第117期,1999年9月。
釋聖嚴:〈讓心靈平靜,讓痛苦不再〉,《法鼓雜誌》第118期,1999年10月。
釋聖嚴:〈心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下)〉,《法鼓雜誌》第120期,1999年12月。
釋聖嚴:〈「中東暨亞洲宗教領袖高峰會」開幕致詞〉,《法鼓雜誌》第204期,2006年12月。
釋聖嚴:〈提起共患難的心〉,《法鼓雜誌》第227期,2009年9月。
釋聖嚴:〈聖嚴師父遺言〉,《法鼓雜誌》第231期,2009年3月。
釋聖嚴:〈「六倫」運動的目的與期許(一)〉,《法鼓雜誌》第212期,2007年8月。
釋聖嚴:〈「六倫」運動的目的與期許(二)〉,《法鼓雜誌》第213期,2007年9月。
釋聖嚴:〈「六倫」運動的目的與期許(三)〉,《法鼓雜誌》第214期,2007年10月。
釋聖嚴:〈「六倫」運動的目的與期許(四)〉,《法鼓雜誌》第215期,2007年11月。
釋聖嚴:〈川緬賑災 法鼓山展開三階段救援〉,《法鼓雜誌》第223期,2008年7月。



九、網路資料
法鼓山落成開山大典:
http://www.ddm.org.tw/event/1021ddm/index.htm

香港鳳凰衛視《鏘鏘3人行》2009年2月12日播出http://news.joy.cn/video/281236.htm)

《文化大觀園》2009年2月3日播出
http://v.ifeng.com/v/news/20090204/3314/index.shtml#8339ac12-03c3-4849-ba7f-74140c1f0c0a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星雲法師著《星雲日記•說空談有》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books/delectus/diary/20-4.htm

法鼓山人文教育基金會〈家庭倫理:聖嚴法師的期許〉http://ethics.ddmthp.org.tw/ethics_contents.aspx?cat_id=8&id=8

法鼓山人文教育基金會〈四個幸福家庭的法門〉http://ethics.ddmthp.org.tw/ethics_contents.aspx?cat_id=8&id=28

法鼓山人文教育基金會〈生活倫理:聖嚴法師的期許〉http://ethics.ddmthp.org.tw/ethics_contents.aspx?cat_id=15&id=38

法鼓山人文教育基金會〈你不可不知的五種GOOD生活態度〉http://ethics.ddmthp.org.tw/ethics_contents.aspx?cat_id=15&id=40

法鼓山人文教育基金會〈職場倫理:聖嚴法師的期許〉http://ethics.ddmthp.org.tw/ethics_contents.aspx?cat_id=18&id=56

法鼓山人文教育基金會〈奠定職場的十個基石〉http://ethics.ddmthp.org.tw/ethics_contents.aspx?cat_id=18&id=58

法鼓山人文教育基金會〈族群倫理:聖嚴法師的期許〉http://ethics.ddmthp.org.tw/ethics_contents.aspx?cat_id=20&id=44

法鼓山心靈環保部落格「悅讀新聞」
http://www.wretch.cc/blog/ddmecotrain/1016150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