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26104-23584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26104-235847
論文名稱
Title
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之詞語、詞匯、時空比較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1-0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1-26
關鍵字
Keywords
紅樓夢、時間透視、語言藝術、張愛玲、空間藝術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99 次,被下載 595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9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954 times.
中文摘要
  從〈摩登紅樓夢〉到《紅樓夢魘》,張愛玲一生的寫作與研究以《紅樓夢》始,復以《紅樓夢》終,《紅樓夢》對於張愛玲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張愛玲以寫實的觀點研究《紅樓夢》,至於小說創作,除了受曹雪芹書寫技巧的影響,張愛玲另外發揮個人才性,結合傳統與現代,使小說形式與內涵呈現和諧的統一,散發豐潤且迷人的內蘊與感染力。「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裡有這惘惘的威脅。」張愛玲的時間意識使得她對於蠻荒世界、斷瓦頹垣的想像,與曹雪芹「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頹廢精神有著共鳴。小說沒有英雄或大人物,張愛玲只以一貫的「參差的對照」寫小市民庸俗的喜怒哀樂,因為這樣更能接近生活的「事實」,而這樣特立獨行的寫作風格,反讓她成為《紅樓夢》等世情小說的直系繼承作家。時至今日,張愛玲早期與晚期的小說,不論在思想上、文字上,仍然經常被拿來與《紅樓夢》比較,以說明兩者的血緣關係,本文即嘗試從詞語、詞匯、時空檢視兩者之相似與相異處。
  全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首先簡潔地整理出過去張愛玲與《紅樓夢》不同問題比較所得的研究成果,並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的方向、方法。第二章探索張愛玲小說的詞語、詞匯與《紅樓夢》的關係,以語言再現的功能解釋張愛玲為何大量襲用《紅樓夢》等舊小說詞語;至於張愛玲色彩與氣味的感官詞匯,雖承受曹雪芹的影響,最終仍以民國白話塑造出自己的風格。第三章論張愛玲小說的時間透視,兼論《紅樓夢》的循環時間觀。張愛玲特殊的時間意識,表現在小說裡,形成不和諧的時代氣氛。她與曹雪芹皆兼具循環式的時間觀與直線型的時間觀,文中還將比較流蘇與賈寶玉從出走到回歸的歷程。第四章論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的空間藝術,張愛玲將許多電影手法運用到小說裡,代表城市文明的發展,不過〈封鎖〉中的電車借助了夢幻敘述與封閉空間,討論天真失落的問題,又與《紅樓夢》互為相應。第五章為結論。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03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比較之問題史……………………03
  第二節 研究的方向與方法…………………………………………………………10
    壹、張愛玲與曹雪芹經營語言文字的手法探究………………………………10
    貳、張愛玲與曹雪芹時空書寫的哲學意涵探究………………………………11
    參、研究的方法…………………………………………………………………12

第二章 傳統與現代之結合──張愛玲小說的詞語、詞匯與《紅樓夢》的關係……………………………………………………………………………15
  第一節 張愛玲對傳統文學的記憶…………………………………………………16
  第二節 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皆擅長活用成語典故與俗語…………………17
  壹、奪胎換骨法以因應不同的時代環境………………………………………17
  貳、化俗為雅增添語言的本色與機趣…………………………………………19
  第三節 色彩與氣味: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崇尚感官的詞匯………………22
    壹、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用色濃厚的習慣………………………………23
    貳、《紅樓夢》的香氣與張愛玲小說裡香腥匯集的氣味 ……………………27
  第四節 張愛玲小說語言的功能……………………………………………………31
    壹、啟發性重於真實性…………………………………………………………32
    貳、語言再現的功能:〈連環套〉以舊小說詞句再現舊時代 ………………34

第三章 張愛玲小說的時間透視──兼論《紅樓夢》的循環時間觀……38
  第一節 張愛玲的時間意識及其小說的時代感……………………………………38
    壹、張愛玲的時間意識…………………………………………………………39
    貳、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45
  第二節 〈傾城之戀〉與《紅樓夢》的循環時間觀………………………………50
    壹、中國古典的循環時間觀……………………………………………………51
    貳、〈傾城之戀〉與《紅樓夢》從出走到回歸的歷程 ………………………54
    參、〈傾城之戀〉與《紅樓夢》裡宇宙的時間透視 …………………………60

第四章 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的空間藝術 ………………………………65
  第一節 鏡頭之下張愛玲小說的空間設計…………………………………………65
    壹、一連串的蒙太奇……………………………………………………………66
    貳、仿照電影的開篇藝術:小說戲劇化,空間舞台化………………………71
  第二節 論〈封鎖〉與《紅樓夢》封閉空間的功能………………………………77
    壹、封閉空間的描寫手法:反映古典園林與現代城市迥異的文化背景……78
    貳、封閉空間的隔絕功能………………………………………………………81
    參、「大觀園」與「電車」的象徵寓意 ………………………………………91

第五章 結論……………………………………………………………………………96

參考書目……………………………………………………………………………………9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紅樓夢》版本

1. 《紅樓夢八十回校本》。上下冊。俞平伯校訂、王惜時參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2. 《紅樓夢》。上中下三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3.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校本》。鄧遂夫校訂。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
4.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精裝四冊。台北:宏業書局,1978年。

張愛玲作品集

1. 《半生緣》。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2. 《赤地之戀》。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3. 《怨女》。台北:皇冠出版社,1966年。
4. 《紅樓夢魘》。台北:皇冠出版社,1977年。
5. 《流言》。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6. 《秧歌》。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7. 《張愛玲小說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68年。
8. 《張愛玲文集》。金宏達、于青編。四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
9. 《張愛玲文集•補遺》。子通、亦清編。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
10. 《張看》。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11. 《惘然記》。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12. 《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13. 《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14. 《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15. 《餘韻》。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16. 《續集》。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專書論著

壹、《紅樓夢》部分

1. 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室編。《大觀園研究資料匯編》。紅樓夢研究資料叢書(甲編)(出版地、出版者及出版日期均不詳)。
2. 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3.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4. 宋德胤等著。《紅樓夢大觀》。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5. 俞平伯。《俞平伯論紅樓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88年。
6. (美)浦安迪(Andrew Plakes)講演。《中國敘事學》(Chinese Narrativ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7. 馮其庸、李希凡主編。《紅樓夢大辭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8. 張世君。《紅樓夢的空間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9. 盧興基、高鳴鸞編。《紅樓夢的語言藝術》。北京:語文出版社,1985年。
10. 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年。
11. 關華山。《「紅樓夢」中的建築研究》。再版。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貳、張愛玲小說部分

1. 于青。《張愛玲傳──從李鴻章曾外孫女到現代曹雪芹》。二版。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2. ──。《天才奇女──張愛玲》。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
3. 于青、金宏達編。《張愛玲研究資料》。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
4. 子通、亦清編。《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年。
5.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1973年初版,1993年重排。
6. ──。《張愛玲未完──解讀張愛玲的作品》。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
7. ──。《拋磚記》。台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69年。
8. ──。《說涼》。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9.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10. ──。《眾聲喧嘩──三0與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11.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12. 王朝彥、魯丹成。《蒼涼的海上花──張愛玲創作心理研究》。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年。
13. 司馬新著。徐斯、司馬新合譯。《張愛玲與賴雅》。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
14. 任茹文、王艷。《沉香屑裡的舊事──張愛玲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2年。
15. 余彬。《張愛玲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16. 宋家宏。《走進荒涼──張愛玲的精神家園》。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
17. 宋明煒。《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18. 李元貞。《文學論評》。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19.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20. 李今。《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21. 李嶸明。《浮世代代傳》。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
22. 李岩煒。《張愛玲的上海舞台》。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年。
23.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24. 林以亮。《昨日今日》。台北:皇冠出版社,1981年。
25. 林柏燕。《文學印象》。台北:大林出版社,1978年。
26. ──。《文學探索》。台北:大林出版社,1980年。
27.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28. ──。《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29. 周芬伶。〈張愛玲小說的女性敘述〉。見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頁243─262。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30. ──。《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31. 金宏達。《中國現代小說的光與色》。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
32. ──主編。《回望張愛玲•鏡像繽紛》。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33. ──主編。《回望張愛玲•華麗影沉》。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34. ──主編。《回望張愛玲•昨夜月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35.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
36. 邵迎建。《傳奇文學與流言人生:張愛玲的文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37. 胡蘭成。《今生今世》(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38. ──。《中國文學史話》。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39. 胡辛。《最後的貴族•張愛玲》。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5年。
40. 殷允芃。《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41. 夏志清著。劉紹銘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再版。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
42.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第二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43. 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44. ──。《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45. 馬叔禮。《文明之劍》。台北:三三書坊,1980年。
46.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47. 陳炳良。《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48. 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49. 陳子善編。《私語張愛玲》。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
50. ──編。《作別張愛玲》。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年。
51. ──。《說不盡的張愛玲》。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52.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三版。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53. 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54.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55.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56. 楊義、中井政喜、張中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下)。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
57. 莊信正。《海天集》。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58. 張子靜。《我的姊姊張愛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59. 張健。《讀書與品書》。台北:國家出版社,1999年。
60. ──。《張愛玲新論》。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
61. 張健編。郭玉雯等著。《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62. 張漢良主編。《中國現代文學評論集》。台北:中華文藝月刊社,1977年。
63.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64. 張均。《月光下的悲涼──張愛玲傳》。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
65. 張素貞。《現代小說啟事》。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66. 鄭樹森編選。《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67. ──。《從現代到當代》。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68. ──。《藝文綴語》。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5年。
69.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70. 劉亮雅。〈張愛玲的世紀末愛情〉。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23─347。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71. 靜思編。《張愛玲與蘇青》。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
72. 魏可風。《臨水照花人:張愛玲傳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73. 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74. 蔡登山。《傳奇未完:張愛玲》。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75. 蘇偉貞。《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其他參考專書

1. (清)孔尚任。《桃花扇》。王季思等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2.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
3. 卡勒(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譯。《文學理論》(Literary The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4.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孟湄譯。《小說的藝術》(L′art Du Roman)。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5. 肖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6.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7. 吳士余。《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
8.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9. 林書堯。《色彩認識論》。三版。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10. (美)約瑟夫•弗蘭克等著。秦林芳編譯。《現代小說的空間形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11.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胡適文存/第一集•第一卷),《胡適作品集》③。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12. Richard Dyer McCann著。哈公譯。《電影:理論蒙太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5年。
13. 班固。《漢書》。二冊。臺六版。百納本二十四史宋景祐刊本影印,台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下冊。
14. (法)保爾•利科(Paul Ricoeur)著。王文融譯。《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時間與敘事.第2卷》(La Configuration Du Temps Dans Le Récit De Fiction:Temps Et Récit Tome II)。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15. (法)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著。趙興國譯。《文學行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16.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台北:宏業書局,1979年。
17. 張大春。《小說稗類》。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18. 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19. 劉若愚原著。杜國清中譯。《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20. 黎活仁。《現代中國文學的時間觀與空間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21. 盧卡奇(Georg Lukács)著。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Die Theorie Romans)。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22.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23. 羅勃C.赫魯伯(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Reception Theo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板橋:駱駝出版社,1994年。

博碩士論文

1. 邱昭瑜。〈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2. 林繡亭。〈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3. 林素雲。〈《潔妮德里》與《怨女》〉。輔仁大學法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4. 吳玉芳。〈張愛玲小說的情愛世界〉。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5. 沈文田。〈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
6. 馬冬梅。〈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7. 陳雅莉。〈《怨女》中人物對自我認識的追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8. 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9. 彭筠蓁。〈對照記──張愛玲的傳統與現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0. 溫毓詩。〈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1.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12. 劉靜怡。〈隱喻理論中的文學閱讀──以張愛玲上海時期小說為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3. 賴琇君。〈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4.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15. 鍾正道。〈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16. 蔡淑娟。〈張愛玲小說的諷刺藝術〉。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期刊論文

1. 丁旭輝。〈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意象設計〉。《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4期,1996年12月,頁620─634。
2. 于青。〈張愛玲與中國當代文學〉。《幼獅文藝》,第83卷第10期,1996年10月,頁39─40。
3. 也斯。〈張愛玲電影的都市想像〉。《明報月刊》,第33卷第4期,1998年4月,頁25─27。
4. 水晶。〈雨過河源隔座看──張愛玲〈半生緣〉中雨的象徵〉。《聯合文學》,第7卷第7期,1991年5月,頁163─167。
5. 史書美。〈張愛玲的慾望街車:重讀《傳奇》〉。《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24期,1994年8月,頁124─134。
6. 王翟。〈看《張愛玲雜碎》〉。《書評書目》,總第42期,1976年10月,頁51─55。
7. 王健。〈黃金枷鎖桎梏的兩條女性生命──曹七巧與蟬阿姨形象評析〉。《國文天地》,第15卷第8期,2000年2月,頁53─57。
8. 王德威。〈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敘事學〉。《文學世紀》,總第9期,2000年12月,頁53─58。
9. 王安憶。〈隔代的惋惜──張愛玲描述方式的得失〉。《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24。
10. ──。〈世俗的張愛玲〉。《文學世紀》,總第8期,2000年11月,頁60─62。
11. 王曉明。〈張愛玲文學模式的意義及其影響〉。《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16─17。
12. 王大方。〈紅樓夢魘中的金瓶梅影〉。《明報月刊》,第30卷第11期,1995年11月,頁96。
13. 王美秀。〈張愛玲小說中的宿命論〉。《通識教育年刊》,總第1期,1999年4月,頁171─182。
14. 王基倫。〈紀念張愛玲──從《華麗與蒼涼》談起〉。《文訊月刊》,總第129期,1996年7月,頁16─17。
15. 古蒼梧。〈浮世的悲歡──評析電影〈太太萬歲〉〉。《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29─30。
16. 古遠清。〈邁向重讀之路──評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文學世紀》,第2卷第11期,2002年11月,頁85─86。
17. 白蘊華。〈走過三十年代的傳奇:張愛玲短篇小說欣賞〉。《文藝月刊》,總第204期,1986年6月,頁32─42。
18. 司馬新。〈張愛玲的今生緣──《張愛玲與賴雅》之外一章〉。《聯合文學》,第13卷第7期,1997年5月,頁64─85。
19. ──。〈張愛玲一生的摯友:宋淇夫婦──兼述張愛玲後半生如何維持生計〉。《明報月刊》,第34卷第4期,1999年4月,頁27─32。
20. ──。〈炎櫻細說張愛玲逸事〉。《明報月刊》,第34卷第3期,1999年3月,頁28─31。
21. 朱西寧。〈先覺者、後覺者、不覺者──談〈張愛玲雜碎〉〉。《書評書目》,總第42期,1976年10月,頁76─93。
22. 朱天文。〈花憶前身──回憶張愛玲和胡蘭成〉。《文學世紀》,總第9期,2000年12月,頁59─62。
23. 江寶釵。〈論張愛玲小說的通俗性〉。《中國學術年刊》,總第20期,1999年3月,頁535─551。
24. 江柏煒。〈殖民的都市再現:「張愛玲」文本的空間閱讀〉(上)。《空間》,總第88期,1996年11月,頁37─41。
25. ──。〈殖民的都市再現:「張愛玲」文本的空間閱讀〉(下)。《空間》,總第90/91期,1997年1–2月,頁139─144。
26. 宋邦珍。〈試論〈傾城之戀〉的蒼涼意識〉。《中國語文》,第85卷第6期,1999年12月,頁71─75。
27. 李歐梵。〈香港:張愛玲筆下的「她者」〉。《明報月刊》,第33卷第4期,1998年4月,頁22─24。
28. 李桂芳。〈凋傷印痕、蒼涼流眄──從「敘述話語」論張愛玲小說世界的存有情境〉。《問學集》,總第8期,1998年9月,頁20─49。
29. 林佩芬。〈看張──〈相見歡〉的探討〉。《書評書目》,總第70期,1979年2月,頁11─16。
30. ──。〈張愛玲研究〉。《中華文藝》,第12卷第2期,1976年10月,頁34─60。
31. 林美秀。〈張愛玲「怨女」的改寫意義〉。《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總第28期,1998年12月,頁559─578。
32. 吳達芸。〈臨水照鏡──讀《張愛玲與賴雅》〉。《聯合文學》,第12卷第10期,1996年8月,頁172─173。
33. 周芬伶。〈愛之憂鬱──張愛玲《半生緣》的文學價值〉。《中華文化月刊》,總第230期,1999年5月,頁85─101。
34. 周蕾著。劉逸竹譯。〈玫瑰的故事──再讀張愛玲的寫作技巧及其中之種種利害關係〉。《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135─155。
35. 於梨華。〈來也匆匆……──憶張愛玲〉。《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37─38。
36. 南方朔。〈從張愛玲談到漢奸論〉。《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9─11。
37. ──。〈蔥綠與桃紅的配對──閱讀張愛玲《對照記》〉。《聯合文學》,第11卷第2期,1994年12月,頁117─119。
38. 風信子。〈從《秧歌》看張愛玲小說世界〉。《古今藝文》,第23卷第4期,1997年8月,頁94─101。
39. 洪如玉。〈《張愛玲小說集》中的虛無主義〉。《書評雙月刊》,總第42期,1999年10月,頁18─26。
40. 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1–〉。《聯合文學》,第13卷第6期,1997年4月,頁45─58。
41.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2–〉。《聯合文學》,第13卷第7期,1997年5月,頁55─63。
42.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3–〉。《聯合文學》,第13卷第9期,1997年7月,頁52─60。
43.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4–〉。《聯合文學》,第13卷第10期,1997年8月,頁144─151。
44.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5–〉。《聯合文學》,第13卷第11期,1997年9月,頁68─79。
45.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6)──五、加州伯克萊一九六九年七月至一九七二年十月〉。《聯合文學》,第14卷第2期,1997年12月,頁94─103。
46.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7–〉。《聯合文學》,第14卷第3期,1998年1月,頁106─113。
47.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8–〉。《聯合文學》,第14卷第6期,1998年4月,頁142─150。
48.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9–〉。《聯合文學》,第14卷第7期,1998年5月,頁90─97。
49.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10–〉。《聯合文學》,第14卷第9期,1998年7月,頁138─145。
50.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11–〉。《聯合文學》,第14卷第10期,1998年8月,頁72─81。
51.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12–〉。《聯合文學》,第18卷第9期,2002年7月,頁155─158。
52. 馬森。〈誰來為張愛玲定位?──評《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中外文學》,第24卷第10期,1996年3月,頁155─159。
53. 馬莊穆著。于錫娟譯。〈由張愛玲看中國傳統在文學中的優點〉。《文季》,總第3期,1974年5月,頁128─132。
54. 徐志平。〈鬼意象在張愛玲小說中的運用〉。《嘉義農專學報》,總第44期,1996年2月,頁127─137。
55. 徐學。〈當代中文世界裡的張愛玲景觀──兼談大陸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12期,1998年12月,頁537─546。
56. 高全之。〈張愛玲的兩種時間旅行──〈浮花浪蕊〉的一種閱讀角度〉。《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8期,1997年12月,頁624─629。
57. 殷惠敏。〈張愛玲與左翼〉。《當代》,總第117期,1996年1月,頁36─41。
58. 孫立川。〈張愛玲的文學年表〉。《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42─43。
59. 康來新。〈評〈秧歌〉〉。《幼獅月刊》,第34卷第1期,1971年7月,頁56─61。
60. 陳炳良。〈〈傾城之戀〉的形態學分析〉。《嶺南學院中文系系刊》,總第3期,1996年,頁59─67。
61. 陳炳良、黃德偉。〈張愛玲短篇小說中的「啟悟」主題〉。《中外文學》,第11卷第2期,1982年7月,頁132─151。
62. 陳思和。〈張愛玲現象與現代都市文學──對五四情結的叛逆〉。《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14─15。
63. 陳子善。〈張愛玲未發表的家書〉。《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41。
64. ──。〈翻譯英文作品的最初嘗試──最新發現的張愛玲佚作「謔而虐」淺說〉。《明報月刊》,第33卷第9期,1998年9月,頁18─21。
65. 陳岸峰。〈亂世、「大話」與「小」說──論張愛玲「小」說在現代文學史上的意義〉。《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12期,1998年12月,頁619─640。
66. ──。〈從壓抑到顛覆:論〈傾城之戀〉〉。《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16期,1999年12月,頁627─640。
67. 陳淑滿。〈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鏡子」淺析〉。《中國語文》,第84卷第6期,1999年6月,頁57─62。
68. 許子東。〈張愛玲與「五四新文學主流」〉。《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總第5期,1996年6月,頁75─82。
69. ──。〈物化蒼涼──再讀〈沉香屑•第一爐香〉〉。《文學世紀》,總第9期,2000年12月,頁63─69。
70. 范伯群、季進。〈論張愛玲的前期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10期,1998年6月,頁205─226。
71. 范智紅。〈在「古老的記憶」與現代體驗之間──淪陷時期的張愛玲及其小說藝術〉。《文學評論雙月刊》,1993年第6期,頁62─69。
72. 范銘如。〈文化•空間•閱讀政治──蘇偉貞的《孤島張愛玲》〉。《聯合文學》,第18卷第5期,2002年3月,頁116─117。
73. 張健。〈我看〈傾城之戀〉──張愛玲的典型戀愛故事〉。《幼獅文藝》,第83卷第4期,1996年4月,頁62─65。
74. ──。〈張愛玲的兩篇小說〉。《明道文藝》,總第247期,1996年10月,頁58─65。
75. 張鈞莉。〈張派小說中的男性世界〉。《新書月刊》,總第6期,1984年3月,頁32─39。
76. 張家平。〈論張愛玲的色彩詞語〉。《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9月第3期,頁41─43。
77. 張小虹。〈女女相見歡:歪讀張愛玲的幾種方式〉。《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頁31─47。
78. ──。〈兩種衣架子──上海時尚與張愛玲〉。《聯合文學》,第17卷第12期,2001年10月,頁86─99。
79. 張宏庸。〈傾城佳人白流蘇──論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華文藝》,第12卷第5期,1977年1月,頁30─41。
80. 傅正玲。〈俯照的眼眸──談張愛玲的人間觀照〉。《鵝湖》,第23卷第3期,1997年9月,頁43─49。
81. 彭筠蓁。〈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環境、人物及心理〉。《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13期,1999年3月,頁146─160。
82. 黃東陽。〈鬱鬱蒼蒼──張愛玲短篇小說〈等〉探析〉。《中國文化月刊》,總第210期,1997年9月,頁114─126。
83. 黃清順。〈試論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幸運」因素〉。《中國學術年刊》,總第24期,2003年6月,頁343─377。
84. 黃淑祺。〈解讀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之空間與權力〉。《文訊月刊》,總第206期,2002年12月,頁66。
85. 黃子平。〈更衣對照亦惘然──張愛玲作品中的衣飾〉。《文學世紀》,總第8期,2000年11月,頁53─56。
86. 馮祖貽。〈張愛玲小說中的現實世界──〈金鎖記〉的原型及其他〉。《聯合文學》,第15卷第11期,1999年9月,頁33─38。
87. 曾偉禎。〈如藕絲般相連──張愛玲小說與改編電影的距離〉。《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頁34─36。
88. 莊信正。〈「舊事淒涼不可聽」──張愛玲與《紅樓夢》〉。《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頁21─24。
89. 莊宜文。〈論《秧歌》中的色彩〉。《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9期,1998年3月,頁106─129。
90. ──。〈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14期,1999年6月,頁164─187。
91. 楊昌年。〈人生荒涼與人性蒼涼──由張愛玲創作中的「月」意象談起〉。《國文天地》,第11卷第5期,1995年10月,頁4─8。
92. 銀正雄。〈評唐文標的論張愛玲早期的小說──兼談其「實事求是,不作調人」〉。《書評書目》,總第22期,1975年2月,頁67─74。
93. 微雲。〈《張愛玲短篇小說選》中的女人性情與主題〉。《書評雙月刊》,總第23期,1996年8月,頁5─8。
94. 趙淑琴。〈張愛玲小說〈金鎖記〉、《怨女》──對女性自主思想的探討〉。《豐商學報》,總第6期,2001年6月,頁40─63。
95. 廖珮君。〈張愛玲和秧歌〉。《傳習》,總第11期,1993年6月,頁255─259。
96. 董挽華。〈從〈封鎖〉看〈封鎖〉的境界〉。《幼獅月刊》,第35卷第6期,1972年6月,頁82─83。
97. 劉再復。〈張愛玲的天才特點和她的悲劇〉。《明報月刊》,第35卷第12期,2000年12月,頁40─43。
98. 劉麗娟。〈〈傾城之戀〉的兩種類型──張愛玲與張系國小說創作藝術之比較〉。《傳習》,總第11期,1993年6月,頁203─212。
99. 劉叔慧。〈荒涼美感的重現──試比較張愛玲與白先勇的小說世界〉。《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總第7期,1993年6月,頁101─116。
100. 劉俊。〈評《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楊澤編《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林幸謙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總第21期,2002年9月,頁479─485。
101. 鄭樹森。〈夏公與「張學」〉。《聯合文學》,第18卷第9期,2002年7月,頁153─154。
102. 鄭仁佳。〈細說張愛玲〉。《傳記文學》,第69卷第4期,1996年10月,頁89─98。
103. 駱志伊。〈張愛玲的傳奇寫照〉。《歷史月刊》,總第153期,2000年10月,頁29─33。
104. 蔣翔華。〈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手法──試析空間〉。《聯合文學》,第10卷第7期,1994年5月,頁149─155。
105. 龍應台。〈一支淡淡的哀歌──評張愛玲的「秧歌」〉。《新書月刊》,總第16期,1985年1月,頁45─47。
106. 鍾正道。〈從譬喻與示現論張愛玲「流言」裡的想像〉。《古今藝文》,第22卷第4期,1996年8月,頁8─15。
107. ──。〈試析張愛玲散文中的女性意識〉。《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總第5期,1998年5月,頁97─111。
108. ──。〈張愛玲的散文創作歷程〉。《明道文藝》,總第275期,1999年2月,頁164─175。
109. ──。〈張愛玲散文的對照筆法淺析〉。《中國文化月刊》,總第227期,1999年2月,頁81─91。
110. ──。〈蔥綠桃紅中的白色鬼影──論張愛玲小說中的白色〉。《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總第9期,2002年9月,頁47─65。
111. 戴晴。〈從小說看土改──解讀張愛玲的《秧歌》和《赤地之戀》〉。《明報月刊》,第31卷第9期,1996年9月,頁52─55。
112. 蔡美麗。〈以庸俗反當代:讀張愛玲雜想〉。《當代》,總第14期,1987年6月,頁105─112。
113. 蔡登山。〈張愛玲與許地山的相遇〉。《歷史月刊》,總第181期,2003年2月,頁63─69。
114. ──。〈張愛玲〈色,戒〉的背後〉。《歷史月刊》,總第174期,2002年7月,頁115─121。
115. ──。〈張愛玲的「林語堂夢」〉。《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總第44期,2002年8月,頁6─10。
116. 蕭關鴻。〈尋找張愛玲〉。《聯合文學》,第12卷第1期,1995年11月,頁170─173。
117. 嚴紀華。〈張愛玲〈傾城之戀〉裡的愛慾世界〉。《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總第5期,2000年3月,頁93─107。
118. ──。〈一篇小說的構成──以張愛玲的〈色,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總第7期,2002年3月,頁229─251。
119. 蘇偉貞。〈不斷放棄,終於放棄──張愛玲奇異的自尊心〉。《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21─23。
120. 蘇曉康。〈門裡窗外的黝暗與光亮──以海明威和張愛玲為例〉。《聯合文學》,第17卷第3期,2001年1月,頁36─38。
121. 蘇童。〈張愛玲讓我想起了林黛玉〉。《文學世紀》,總第8期,2000年11月,頁63─6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