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26105-16080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26105-160808
論文名稱
Title
標籤理論與成人心智障礙者之照護歷程—母親的觀點
Labeling Theory and the Care-giving Experiences of Mental Retarded Adults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her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12-1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1-26
關鍵字
Keywords
照護歷程、心智障礙者、標籤理論
mental retarded adult, labeling theory, care-giving experienc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6 次,被下載 493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935 times.
中文摘要
身心障礙者一直是社會中的弱勢族群,且因其問題的多重性,及牽涉面向之廣泛,所以身心障礙者的照護工作是一件十分沈重的負擔。隨著社會注重人權保護之發展,身心障礙福利「去機構教養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之倡導也因應而起,而當論及「去機構教養化」或是論及「身心障礙者照顧」時,我們不能不探討其家庭的主要照顧者;亦指當某些人可以活得比較久時,相對地,某些人的生活品質也受到影響,政府的公共政策必須正視,應當要介入干預家庭照護或是女人照護的工作。也因此在討論「身心障礙者」福利時,我們也應當討論「身心障礙者」照護工作,尤其是家庭照護工作和婦女照護工作。
而心智障礙者因其先天的限制,鮮有婚姻關係存在,也因此女性照護工作多由家中的女性親屬或母親承擔,而欲呈現出照護的歷程,實以母親的感受較豐富且有意義。故本論文以母親為研究對象,深度訪問了大高雄地區9位實際從事照護工作的母親及一位父親,嘗試以標籤理論描繪出她們在社會中所遭受的烙印等不公平的對待。本論文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本研究和其他研究者之量化性研究相驗證,身心障礙者母親所遭遇之困境有生理上不適、心理上情緒之壓抑、經濟之困難及就學上的困境。
二、母親與傳統中國觀念的影響下,照護工作仍然是其不可逃離的枷鎖,當家中有照護需要時理所當然的就落在她們的身上,而這個決定的過程通常是未經過她們自身決定的。
三、母親在因為必須兼顧照護工作與職業時,所必須抉擇的是找尋較無技術性、工作具彈性且工資較低廉的工作,因此仍是限於女性貧窮化的沼澤中。
四、社會對身心障礙者之歧視及標籤化仍是存在於一些人的心中,而身心障礙者母親所採取的策略有正向及負向部分的,正向部分為強化自我之自信心,這部分大自是來自於身心障礙者母親藉由社會的參與所獲得的;另負向的部分為忽視及躲藏。
五、在標籤理論的啟發下,建構出四種身心障礙者母親類型,分別為自我責備型儀式主義型、自力救濟型及助人利他型。且由此發展出不同母親類型的照護歷程及因應方式。
Abstract
People with disability have been an underprivileged group in our society for long. As the problems that face them are multi-dimensional, the health care provided to them seems burden-heavy.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rights has raised the advocacy for deinstitutionalized welfare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y. However, it needs to note that the roles of family major caregivers can not be omitted when discussing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r the health care to people with disability. The government should look squarely at this issue in its public policies and address the family-based or female health care work.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seldom get married. As a result, the female relatives or mother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providing care work. The experiences of mothers therefore will enormously assist in investigating the process of care-giving. Mothers were the main participant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Nine mothers and one father within Kaohsiung metropolitan area who perform health care to thei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y were recruited. This study used in-depth interview in attempt to apply labeling theory to portray the stigma and unfair treatment they encountered in the society. Its particular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This study consistent with some previous quantitative studies supported the finding that the problems that mothers face include metal disorders、emotional depressions、economical difficulties and educational difficulties.
2.In tradition, care work is always viewed for granted as a responsibility to mothers. When health care work is needed, the responsibility undoubtedly will be distributed to them, but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does not always concern their willingness.
3.Because of the overlap between care work and paid work, mothers only seek those jobs that are un-technical, flexible and low waged. It is apparent that they still are trapped in so-called female poverty.
4.The discrimination and labeling against people with disability still exist in our society.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mothers tak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this. The positive strategy is to strengthen their own self-confidence which is always from their participations in the society. Ignorance and avoidance however were reported as negative strategies.
5.Four mother types were constructed as a result of the enlightenment of labeling theory in the study and they are self-blamed、ritualism、self-salvation and utilitarianism from which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care process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are developed respectivel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照護工作與女性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照護工作等同於女性工作……………………………… 3
第三節 性別與照護表現上的差異……………………………… 15
第四節 高雄市身心障礙福利服務及人口概況………………… 20
第二章 社會環境脈絡下之心智障礙者照護工作
第一節 心智障礙者之人格類型及行為問題…………………… 33
第二節 心智障礙者家庭研究…………………………………… 38
第三節 照護角色的影響………………………………………… 46
 第四節 標籤理論………………………………………………… 59
第三章 一個質化研究的架構
 第一節 選擇質化研究的理由…………………………………… 65
 第二節 研究執行步驟…………………………………………… 66
 第三節 受訪者的社會類屬分析………………………………… 74
第四章 照護歷程的展現
 第一節 知悉剎那與後續的調適………………………………… 77
 第二節 擔任照護角色的抉擇…………………………………… 81
 第三節 照護工作的壓力與正向感受…………………………… 85
 第四節 社會支持網絡之建立…………………………………… 94
第五章 社會標籤化及母親的類型
 第一節 標籤化的挑戰…………………………………………… 99
 第二節 標籤化的回應……………………………………………104
 第三節 母親的類型………………………………………………10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小結………………………………………………………115
 第二節 政策及研究建議…………………………………………116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120
 英文部份……………………………………………………………127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大綱…………………………………………………12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統局 http://www.dgbas.gov.tw/dgbas03/statn.htm

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高雄市政府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kcgdg.kcg.gov.tw/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網站http://www.kcg.gov.tw/~socbu

王天苗(1994),心智發展遲緩幼兒家庭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19-141。

王天苗(1993),心智發展障礙兒童家庭需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73-90。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朱柔若譯(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揚智文化。

江家榮(2000),一位發展遲緩幼兒母親的經驗。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特學教育學系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吳忠吉(1988),產業就業性別結構的初步研究。經濟論文叢刊,16,439-457。

吳惠林(1988),專上人力勞動報酬的決定因素—台灣的實證分析。經濟論文叢刊,16(3),357-369。

吳惠林、苗坤齡(1991),臺灣專上畢業生初入勞動市場的工資差異。臺灣經濟研究論叢,3,205 -240。

吳聖良、林豐雄、張瑛昭、姚克明(1992),台灣地區殘障老人主要照顧者之壓力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公共衛生,19(2),166-176。

吳聖良、胡杏佳、姚克明(1991),台灣地區居家照護老人主要照顧者負荷情況及需求之調查研究。公共衛生,18(3),237-247 。

吳政裕(2000),鄉村社區成年智障者之照顧-以嘉義縣新港鄉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吳曲輝等譯(1996),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芝儀、林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何瓊芳(2000),探討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的照顧正向經驗。台北: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周月清(1996),成年心智障礙者對家庭的影響與未來安置模式選擇因素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45-66。


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秀芬、劉波兒、洪秀吉(1999),一位居家護理病患其主要照顧者負荷之護理經驗。弘光學報,33,3-19。

林忠正(1988),初入勞動市場階級之工資性別差異。經濟論文叢刊,16(3),頁305-322。

林美和(1994),智能不足研究-學習問題與心理輔導。台北:師大學苑。

林幸君(1997),台北市臨時托育服務對心智障礙者之主要照顧者影響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林美伶(2001),精神分裂病患烙印之生活經驗。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高長(1990),「職業選擇與性別工資差異:臺灣地區之實證分析」。台北市,人口變遷與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

高長(1991),台灣地區性別工資差異問題之研究:生命週期人力資本理論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2,71-108。

邱啟潤、呂淑宜、許玉雲、朱陳宜珍、劉蘭英(1988),居家中風病人之主要照顧者負荷情形及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雜誌, 35(1),頁69-83。


邱惠慈(1993),社區失能老人非正式照顧者的特性與負荷。台北: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邱毓玲(2001),自閉症者父母之照顧需求探討。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未發表碩士論文。

卓蕙蓮(2002),主要照顧者參與照顧過程中自我充能之初探─以失智症為例。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洪珮婷(2001),過動兒的母親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討。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0),性別、社會角色與憂鬱症狀。婦女與兩性學刊,2,1-18。

胡幼慧(1991),婚姻與家庭的社會觀角。臨床醫學,28,108-114。

胡幼慧(1992),兩性與老人照顧。社區發展季刊,58,170-183。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木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郭淑珍、王孝仙(1995),家人照護失能老人的困境:一項質化研究與量化整合的研究。公共衛生,22(2),99-113。


胡幼慧、郭淑珍、王孝仙(1996),老人長期病患照顧者對取代方案之考量:潛在需求與困境之分析。中華衛誌,15(4),275-288。

許靖敏(2002),發展遲緩兒童母職經驗與體制之探討:以女性主義觀點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組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徐育珠、黃仁德(1994),台灣地區婦女勞動參與綜合分析:理論、成因與對策。台灣銀行季刊,45(1),177-221。

徐亞瑛、張媚、楊玉玟、黃久美(1992),都市型及鄉村型社區中居家殘病老人照顧者之負荷及相關影響因素。護理雜誌,39(3),99-106。

常善媚(2003),自閉症青少年母親的枷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陳秉璋(1991) ,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信木、馬康莊(1995),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光達、陳素梅、俞智敏、張君玫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景寧(1996),女性照顧者角色之成因、處境及其福利政策分析-以失能老人的家庭照顧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陳毓秀主編(1997),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陳郁芬(1999),婦女擔負老人照顧與就業責任處境之初探。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陳凱琳(2000),影響發展遲緩幼兒家庭社會支持因素之研究。台北: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陳惠萍(2003),常體之外-「殘障」的身體社會學思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正向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華葆(1992),社會心理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張晉芬(1991),男女工資決定因素的差異及對台灣產業發展政策的啟示。台北市,勞工政策與社會發展研討會。

張晉芬(1995),產業性別職業隔離的檢驗與分析。台北市,美國與台灣社會結構研究研會。

張瓊月(1991),台灣的智障福利-家庭政策觀點的採討。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郭蒨茹(1992),智能發展障礙幼兒家庭動力之研究。台北: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莊竣博(2000),發展遲緩兒童之母親的孩童概念及其家庭關係。台北: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湯麗玉、毛家舲、周照芳、陳榮基、劉秀枝(1992),癡呆症老人照顧者的負荷及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雜誌,39(3),89-98。

溫秀珠(1996),家庭中女性照顧者角色形成因素與照顧過程之探討-以失能老人之照顧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劉芳助(1998),誰來照顧這群「隱形的病人」-被遺忘的女性家庭照顧者。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劉仲冬(1998),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文化。

鄭至麗譯(1994),對抗女人的戰爭。台北:時報文化。

鄭洵華(1987),智能不足母親壓力知覺與身心適應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潘明宏、陳志瑋(200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蔡淑美(2003),智障者母親之照顧者緊張、社會支持與憂鬱的相關性。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未出表之碩士論文。
謝淑楓(2004),婦女、照顧與非營利組織─以創世基金會「植物人媽媽」為例。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賴豐美、盧孳艷(1998),居家失能病患之女性照顧者的經驗。護理研究,6(5),372-382。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外文部分
Abbot , D . A . ,& Meredith, W.H.(1989). Strengths of Parents With Retarded Children. Family Relations , 35, 371-375.

Erickson,M.,& Upshur,C.C.(1989).  Caretaking burden and social support :comparison of mothers of infants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Retardation, 94(3),250-258.

Florian ,V. , Dangorr,N. (1994). Personal and familial adaptation of women with servers physical disabilities : A 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double ABCX model.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6,735-746.

Frey , K. S. , Greenbery , M. T., & Fewell, R. R.(1989). Stress and coping among parents of handicapped children :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Retardation , 94(3),240-24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