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27103-14541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27103-145416
論文名稱
Title
從新制度經濟學論高雄市里行政區域調整制度之變遷
The adjustment of the Kaohsiung district change-from the New Institution Economics viewpoin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2-07-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1-27
關鍵字
Keywords
執行、非正式限制、正式規則
formal limitation, administration, informal limit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33 次,被下載 2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3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6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以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探討高雄市里行政區域調整制度變遷,同時以正式規則、非正式限制及執行三面向,分析高雄市里行政區域調整制度。
高雄市政府成立於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八日,沿用日據時期區會制,將全市編區,區之下再編為里,里為最基層組織。民國六十八年七月一日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計分為鹽埕、鼓山、左營、楠梓、三民、新興、前金、苓雅、前鎮、旗津、小港十一個行政區。
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全市人口急遽增加,但限於地理條件、經濟條件、傳統歷史等因素,造成全市各里間人口數之差距日形懸殊,里行政區域調整迫在眉睫。但因該制度之變遷除需滿足政治上公平原則,以提高行政效率及里資源之合理分配外,同時兼顧歷史沿革、感情包袱,因此在制度的變遷過程,遭遇到兩難問題。就行政機關而言,難以未來人口分布、區域發展前景等,綜合研判提出全盤系統適宜的調整方案,而只看到枝節更動;另調整方案需經民意機關的審議通過,才能進行實際作業,由於民意代表利已動機誘因,難以忠實扮演民意收發角色,亦造成該制度變遷的困境。
由於里行政區域調整在減輕市府財政負擔、加強為民服務、平均里資源公平分配等影響甚大,市政府應積極加速制度的變遷。公共政策何者為最佳方案,雖看法不一,但唯有不斷透過溝通、說服、辯論、協商的過程,取得民意機關的同意,才能夠增進整體社會利益。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test concepts of economics, this study is aimed at the adjustment of the Kaohsiung district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the change system on the basis of formal limitation, informal limit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was established on Nov. 8 1944. Continuing using under Japanese settlement, Kaohsiung city was separated by districts. There were many Lis under a district. A Li is the basic organization. Kaohsiung city was raised to a special municipality on July 1 1979, edited by Yencheng, Gushan, Zuoying, Nanzih, Sanmin,, Sinsing, Cianjin, Lingya, Cianjhen, Cijin and Siaogang District.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opulation of Kaohsiung was increased quickly. Due to geographical, economic, and historical factors, the population gap among districts will not be filled up. The adjustment of the district change has to be done without delay. This adjustment has to consider the political fair principle to raise administration efficiency and allotment of district resources reasonably. As the city government, he could not bring up a suitable adjustable project without the research of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vision of area development. But this project has to get an approval from the city council to execute. However, councilmen just focus on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They seldom play a role faithfully in the city council. This is the reason why the system could not be changed smoothly.
The adjustment of district chang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reducing the finance of city government, strengthening the service for people and distributing the district resource.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has to proceed to this project speedily. What is the best public policy? It depend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conviction, debate and negotiation, getting the approval from the city council, we could promote all social benefit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2
第三節 研究架構…………………………………………………………….2

第二章 文獻回顧………………………………………………………………….4
第一節 台灣地區行政區劃調整研究論文…………………………….…..4
第二節 高雄市政府委託研究報告………………………………….……..7
第三節 運用新制度經濟學分析論文……………………………….……..9
第四節 本章小結……………………………………………………………11

第三章 高雄市里行政區域調整之歷程………………….…………………….12
第一節 高雄市發展沿革…………………………….…………………….12
第二節 高雄市人口的變遷…………………………….………………….14
第三節 里行政區域調整法令規定………….…………………………….18
第四節 高雄市政府改制後迄今里行政區調整經過.…………………….27

第四章 新制度經濟學概說………………………………………………………38
第一節 交易成本……………..……………………………………………39
第二節 非正式限制……………………….……………..………..…….41
第三節 正式規則………………………….……………..……………….42
第四節 執行……………………….………………………………….…..43
第五節 制度變遷…..…………….……………………..……………….44

第五章 高雄市里行政區域調整制度變遷之分析…………………..…..……47
第一節 正式規則面的影響…………….………………………………….47
第二節 非正式限制面的影響…………………………….……………….61
第三節 執行面的影響……………………………………….……….……6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68
第一節 結論…………………………………………………………...….68
第二節 建議…………………………………………………………………70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72
外文部份…………………………………………………………………….76

附錄
高雄市行政區域圖…………………………………………………………..78
高雄市十一區位置圖.……………………………….……….…………….79
高雄市91年11月各里戶數排名..……………………….……………… 90
高雄市區里區域編組及鄰編組自治條例 ………………………..………105
台北市行政區劃及里鄰編組自治條例 ………………………..…………10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一) 官方出版品
1. 高雄市政府編印(1981),高雄市改制二年。
2. 高雄市政府編印(1981),高雄市政七年。
3.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印(1990),政府與民意(上、下)。
4.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印(1993),高雄市民政資料初編。
5.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印(1994),高雄市市政四年。
6.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印(1995),高雄市發展史。
7. 高雄市政府主計處編印(1990),高雄市改制十年來重要施政統計。
8. 高雄市政府主計處編印(1978一1987),高雄市統計要覽。
9. 高雄市政府主計處編印(1988一2001),高雄市統計年報。
10. 高雄市議會秘書處編印(1981),高雄市臨時市議會第二次大會議事錄。
11. 高雄市議會秘書處編印(1981),高雄市臨時市議會第五次大會議事錄。
12. 高雄市議會秘書處編印(1982),高雄市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定期大會議事錄。
13. 高雄市議會秘書處編印(1984),高雄市議會第一屆第五次定期大會議事錄。
14. 高雄市議會秘書處編印(1989),高雄市議會第二屆第八次定期大會議事錄。
15. 高雄市議會秘書處編印(1995),高雄市議會第四屆第二次定期大會議事錄。
16. 高雄市議會秘書處編印(1997),高雄市議會第四屆第六次定期大會議事錄。
17. 高雄市議會秘書處編印(2001),高雄市議會第五屆第四次定期大會議事錄。
18. 高雄市議會秘書處編印(2001),高雄市議會第五屆第五次定期大會議事錄。
19. 高雄市議會秘書處編印(2001),高雄市議會第五屆第六次定期大會議事錄。

(二) 專書
1.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 朱敬一、林全(2002),經濟學的視野,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 陳震東(1988),高雄市人口變遷之研究,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出版。
4. 張維迎(2000),賽局理論與信息經濟學,台北:茂昌。
5. 浦善新等著(1995),中國行政區劃概論,北京:知識出版社。
6. 劉楚俊譯(2000),A.Sen原著,倫理與經濟,台北:聯經出版社。
7. 劉瑞華譯(1995),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出版社。
8. 劉瑞華譯(1998),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出版社。
9. 顏愛靜主譯,黃名義等合譯(2001), Eric G.Furubotn & Rudolf Richter原著,制度與經濟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三) 論文與研究報告
1. 王致強(1987),高雄市所屬行政區劃重新劃分之研究一著重多元目標規劃探討最適規模,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朱志宏、陳德禹(1979),健全基層組織發揮功能以加強為民服務,內政部委託。
3. 何東波(1992),由公共財政收支觀點論台灣地區行政轄區劃分,國家政策與區域發展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4. 何金銘(1987),高雄市行政區域劃分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李淑惠,(1993),台灣地區行政區域調整發展過程與策略之研究:兼論台北都會區之發展經驗,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6. 吳美育(1999),台灣農業推廣制度分析,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7. 吳怡銘(2000),補助金制度下台灣派系政治穩定與變遷一新制度理論分析觀點,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邱展富(2002),新制度經濟學觀點論政府採購制度之變遷,高雄:中山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9. 陳文俊、劉楚俊、何金銘等(1997),高雄市行政區域劃分之規劃研究,高雄市政府民政局委託。
10. 陳文雄(2001),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一以台中縣市改制直轄市為例,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陳殿權(1979),台北市改制過程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12. 陳重廷(2002),台灣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一兼論大台中都會行政區劃之遠景,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張琬宜(2001),土地登記制度對財產權保障之研究一從新制度經濟學之觀點,台北: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14. 張嘉仁(1995),當前立法委員預算審議行為之研究,台北:中興大學財稅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張筳儀(2002),不完全契約與政府外包一從代理人理論分析台北市政拖吊業務,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黃敏恭(1974),大台北都會區行政區劃問題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黃政全(1992),台北都會區行政區劃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黃華倫(1986),台北市都會行政體系之研究,台北: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黃文彥(1998),立法院委員會審查預算功能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黃明勇(1998),台灣地區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21. 曹海濤(1998),新制度經濟學與中國大陸企業改革一以鄉鎮企業為例,高雄: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蔡建年(1987),高雄都會區最適都市規模分布之研究,台北: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23. 楊昌國(1999),從經濟分析方法探討法之實效性,台北: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廖順賢(2000),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一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1994-2000年,台北: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應宜珠(1991),我國地方政府層級與行政區域劃分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蘇淑娟(2001),高雄市二十年內人口規模預測之研究,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委員會委託。
27. 謝潮儀(1988),高雄市行政區域劃分研究,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員會委託。

(四) 期刊
1. 立法院公報八十三卷三十三期,立法院第二屆第三會期內政及邊政委員會併審查「行政區劃法草案」第一次會議紀錄。
2. 立法院公報八十三卷三十九期,立法院第二屆第三會期內政及邊政委員會併審查「行政區劃法草案」第二次會議紀錄。
3. 立法院公報八十三卷五十九期,立法院第二屆第三會期內政及邊政委員會併審查「行政區劃法草案」第三次會議紀錄。
4. 立法院公報八十三卷六十五期,立法院第二屆第四會期內政及邊政委員會併審查「行政區劃法草案」第四次會議紀錄。
5. 朱楠賢(1993),<試從交易成本途徑淺論機關組織之型態及其管理>,人事月刊,14卷第2 期。
6. 曲祐寧(2003),<從制度經濟學研究中國的經濟改革一交易成本,制度,與組織>,http://ceiba.cc.ntu.edu.tw/cnc/article/tc1.htm。
7. 黃錦堂(2001),<行政區劃法律草案與實質方案簡介>,法令月刊,52卷1期,5-16頁。
8. 黃明勇(1999),<精省後行政區劃法之制定>,政策月刊,50-54頁。
9. 諾斯(1995),<制度變遷理論綱要>,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八十四年夏季卷,第11 期,183-186頁。
10. 徐仁輝(1999),<制度變遷與美國預算改革>,東吳經濟學學報,第二十四期,89-114頁。
11. 徐仁輝(1995),<新制度經濟學與公共行政>,世新傳播學院學報, 273-288頁。
12. 徐仁輝(1996),<制度與官僚的預算行為>,空大行政學報,第五期,43-66頁。
13. 陳敦源(2000),<誰掌握官僚體系?從代理人理論談台灣官僚體系的政治控制問題>,公共行政學報,第四期,99-129頁。
14. 劉淑惠(1997),<地方議會的自肥與自律>,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74期,16頁。
15. 劉瑞華譯(1995),<諾貝爾經濟獎一賽恩出現具深意>,North,D.C.著,中國時報九月十七日第十五版。
16. 黃英哲(1993),<與其反賄選,不如建立制度!>,經濟前瞻,第30號,八十二年十月,146-148頁。
17. 林伯勳(2002),<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衝突一以新制度經濟學解析職業舞團與學生舞團之衝突>,http://www.realestate.com.tw/duckhouse/DT4.1,htm。
18. 高雄市區里區域調整及鄰編組自治條例
19. 台北市行政區劃及里鄰編組自治條例

(五) 網路資源
1、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2、 台北市政府法規會http://www.law.taipei.gov.tw/
3、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http://cabu.kcg.gov.tw/default.htm
4、 高雄市區里人口統計資料查詢系統http://cabu.kcg.gov.tw/sanmin/home.htm
5、 高雄市政府主計處http://www.kcg.gov.tw/~dbaskmg/

二、外文部份
(一) Books
1. Alston, Lee J.; Eggertsson, Thrainn and North, Douglass C.( 1996) (eds) Empirical Studies in Institutional Chan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Berle,Adolf and Gardiner Means (1932),The Modern Corporation&Private Property.New york:Macmillan.
3. Drobak, John N. and Nye, John V.C.( 1997) (eds) The Frontier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4. North,D.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Williamson, Oliver.E.(1975).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Free Press.
6. Williamson, Oliver.E.(1996).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Williamson, Oliver E. and Masten, Scott E.( 1999) (eds) The Economics of Transaction Costs.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二)Papers
1. Coase, Ronald H.(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386-405.
2. Coase, Ronald H.(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1-44.
3. Epstein,David and Sharyn O‘Halloran(1994),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Information,and Agency Discretion’’,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38(3):pp.697-722.
4. K. A. Shepsle and B. W. Weingast(1987),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of Ccmmittee P ower ,American Potitial Science Review;(81):85-104.
5. March,J.& J. Olsen,(1984),“The New Institu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9,734-49.
6. McCubbins,Matthew and Thomas Schwartz,(1984) , “Congressional Oversight Overlooked:Police Patrols versus Fire Alarm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8:pp.165-79.
7. Moe, Terry (1984),“The New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8:739-77.
8. North,D.C.(1981),“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The Task of Economic History’’ Journal of Economics Litersture 16:963-78.
9. North,D.C. (1984a),“Government and the Cost of Exchang.’’ Journal of Economics History 44:255-6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227.239.160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227.239.160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