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27103-16085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27103-160858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民主化下國家與媒體關係的變遷之研究
The CHANG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E AND MEDIN IN TAIWAN'S DEMOCRAT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2-12-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1-27
關鍵字
Keywords
國家、媒體、民主化
Media, Nation, Democratiz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2 次,被下載 698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6981 times.
中文摘要
論文摘要

台灣的媒體體系在民主化發展的過程中,國家與媒體的關係受到很多不同力量的影響而改變,因此本文概分為三個時期:戒嚴時期、解嚴後到政黨輪替前、政黨輪替後,三個時期國家與媒體關係的變遷。然而就這三個時期,分別以媒體外及媒體內,兩種視角分別來檢視國家與媒體的關係及受到哪些力量的成長而改變這兩者的關係。
本文研究的結果發現國家與媒體的關係,在台灣解嚴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商業力量快速掘起,市民社會逐漸萌芽,對於國家與媒體的關係開始產生變遷,在變遷中,國家、市場、社會這三種力量的相互消長影響了國家與媒體的關係。簡述如下:
在戒嚴時期,國家與媒體的互動關係探討,由於當時是黨國體制的威權體制,國家的領導是黨政一元化,對於媒體只存在著由上而下的單向關係,國家運用黨國體系的複合組織及動員,再配合多重的政策實施,官方對媒體,外力全面的介入操控加上對媒體內組織的控制把關,排除異議雜聲,剷除反對政府及需要被媒體宣傳說服的市民社會自主的勢力。所以戒嚴時期的媒體,是國家政令宣傳的教育工具。
而在解嚴後到政黨輪替前的國家與媒體互動關係的探討上。國家對傳播媒體的控制已經減弱許多,但仍然存在著隱性的控制,如國民黨的文工會仍對記者公會存在著媒體內的控制,對於無線電視台的所有權,仍不願鬆手,而媒體市場結構也因種種禁令政策的解除而趨向多元化的自由競爭市場發展,商業力量及地方派系力量趁機茁壯,快速掌握媒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此時的國家與媒體,才存在著雙向的關係。
政黨輪替後至今(2002年)的國家與媒體互動關係的探討上。除了正常出於道德及法律方面的原因對於內容有所制衡及出於技術原因對於基礎結構的控制之外,對於出於政治原因而對媒體內容的控制已大幅減少。但是儘管存在著取消管制的趨向,市場原則日益佔主導地位,但針對變化的形勢,還存在著新的控制形式,在這個時期,國家有企圖藉商業力量去影響媒體及利用社會的中道力量壓力團體去制衡媒體之嫌!


Abstract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has brought various impact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Nation and the Media.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changes resulted from the impacts in 3 periods: Marshal-law, Post-marshal-law and DPP Administration. They are viewed with the angle of Media both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Nation and the Media had a significant change when Marshal-law was lifted In addition, the rapid growth of commerce and the rising of the civil-consciousness had amplified the changes, especially when the three factors (Nation, Market, and the Society) evolved through time.

In Marshal-law period, the ruling was the political party and the administration combined. The Media was dictated directly and unilaterally by the government using the means of setting regulations and controlling the organization from within. In other words, the Media then was government-owned propaganda instrument.

Between Post-marshal-law and the new Party’s assuming the office, the controlling force has lessened. Only the KMT Intelligence Department was still shadowing over the Union of Journalists and the Television Broadcast Systems. However, the market diversification was also observed due to policy and regulation abolishment. And that was the beginning of interactive-relations.

From year 2002 onward, the new administration has withdrawn the control significantly. Nevertheless, this study has observed that the attempt to manipulate the Media by ways of us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merce existe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台灣民主化下國家與媒體關係的變遷之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研究時間範圍與研究限制………………………………………..3
第三節 文獻探討、研究架構、章節安排………………………………………………6

第二章 戒嚴時期—國家與媒體的關係……………………………………..25
前言……………………………………………………………………………………..25
第一節 主要媒體的發展……………………………………………………………...26
第二節 戒嚴時期媒體宣導政令的意識型態…………………………………………32
第三節 國家與媒體的關係……………………………………………………………35

第三章 解嚴後到政黨輪替前—國家與媒體的關係………………………59
前言……………………………………………………………………………………..59
第一節 主要媒體的發展……………………………………………………………….59
第二節 國家與媒體、政商緊密結合的互動關係……………………………………87
第三節 國家及社會因解嚴而影響媒體的新增組織……………………………….106
第四節 國家因解嚴影響媒體的相關政策…………………………………………..111

第四章 政黨輪替後—國家與媒體的關係………………………………….119
前言…………………………………………………………………………………….119
第一節 主要媒體的發展………………………………………………………………119
第二節 國家在「媒體政治」中與媒體的互動關係………………………………..126
第三節 國家的「新中間傳播政策」………………………………………………..155

第五章 結論………………………………………………………………….16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61
第二節 期待與反省…………………………………………………………………..168
參考書目………………………………………………………………………173
中文部份
英文部份

表目錄

表 2-1 1950年至1987年報禁解除前各報發行數………………………………………….27
表2-2 歷任新聞評議會評議委員名單(不包含現任)……………………………………..39
表2-3 電影檢查法沿革………………………………………………………………………48
表2-4 電影片檢查標準修改之內容…………………………………………………………51
表3-1 報禁開放至79年台灣報業家數一覽……………………………………………….60
表3-2 報禁開放後主要報紙市場佔有率比較………………………………………………61
表3-3 《聯合報》集團旗下媒體創刊時間明細表………………………………………….64
表3-4 第4家無線電視台申請人背景一覽表………………………………………………67
表3-5 民間全民電視台申請籌設時之相關人員名單………………………………………68
表3-6 行政院新聞局民國83年有線電視區域劃分公告………………………………….70
表3-7 衛星廣播節目供應商一覽表…………………………………………………………78
表3-8 民國90年代台灣雜誌數量統計…………………………………………………….79
表3-9 政商勢力、第四台業者搶奪有線電視營運權調查表………………………………91
表3-10 和信集團所屬系統分佈概況(1997)…………………………………………………94
表3-11 力霸東森集團系統經營分佈概況(1997)……………………………………………95
表3-12 台灣民意代表經營有線電視相關行業概況表(1993-1999)……………………….96
表3-13 頻道生態表(1998)…………………………………………………………………..97
表3-14 五大有線電視頻道商分析比較表(1998)…………………………………………..99
表3-15 和信集團有線電視事業結構表(1997)…………………………………………….100
表3-16 東森力霸媒體事業群有線電視事業組織表(1997)……………………………….101
表3-17 政治人物介入媒體一覽表………………………………………………………….103
表3-18 國家補助《新聞鏡周刊》經費概況……………………………………………….108
表3-19 國家補助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經費概況………………………………………….109
表4-1 綜合報搶占娛樂消費報市場分析………………………………………………….120
表4-2 昨日閱報率變化…………………………………………………………………….120
表4-3 15歲至60歲讀者之昨日閱報率分析…………………………………………….121
表4-4 台灣廣告主協會宣言…………………………………………………………………132
表4-5 「台灣廣告主協會」發起人名單……………………………………………………134
表4-6 有線電視法第十九條……………………………………………………………….141
表4-7 蔡豪相關資料……………………………………………………………………….142
表4-8 【國安局秘密帳戶】監院報告VS.劉冠軍資料比較……………………………..147
表4-9 2000年政治人物介入媒體一覽表………………………………………………….150
表4-10 2001年底立委參選人與媒體經營關係一覽表…………………………………….150
表4-11 電視政論談話性節目一覽表……………………………………………………….151
表4-12 2001年立委參選人主持廣播節目一覽表………………………………………….153


圖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22
圖4-1 消費者、閱聽人購買媒體性流程圖…………………………………………………130
圖4-2 傳播生態四大系統關係圖…………………………………………………………..131
圖4-3 國家機器影響媒體的實際結構……………………………………………………..143
圖5-1 國家與媒體關係—戒嚴初期………………………………………………………..162
圖5-2 國家與媒體關係—戒嚴晚期…………………………………………………………163
圖5-3 國家與媒體關係—解嚴後到政黨輪替前……………………………………………165
圖5-4 國家與媒體關係—政黨輪替後……………………………………………………..167
圖5-5 國家與媒體關係—未來期許………………………………………………………..17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份:

1.書籍
(1)中文書籍:
王天濱,2002,台灣新聞傳播史。台北市:亞太圖書。初版。
王振寰,1993,「廣播電視媒體的控制權」,澄社編,解構廣電媒體。台北市: 澄社出版。
王振寰,1993,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4,台北市:唐山,初版,頁1-60、123-161。
孔行庸,1982,「台灣的新聞自由」,《明報》第195期。
田心喻譯,(Robert Bocock著),1994,文化霸權。台北市:遠流。初版。
朱全斌,1998,媒體:認同與傳播科技:關心本土傳播傳媒發展的文化研究。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初版。
江中明,「跨國雜誌,重視本土需求,台灣國際角川書店等集團,認為外資進出,可提升本土編輯水準」,台北:聯合報,1999年4月15日,第14版
李萬來,1993,電視傳播與政治。台北市:正中書局。台初版。
李英明,1993,晚期馬克思主義。台北市: 揚智文化。初版。
李瞻,1999,新聞學。台北市:三民書局。十三版。
余陽洲,1999,「大眾傳播的控制」。傳播與社會,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編,台北市:揚智文化。初版。
杜章智譯,(Alex Callinicos著),1994,阿圖塞的馬克思主義。台北市:遠流。初版。
杜麗燕、李少軍譯,(Martin Carmoy著),1995,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市:桂冠。初版。
林子儀、劉靜怡,1993,「廣播電視內容之規範與表現」,澄社編,解構廣電媒體。台北市: 澄社出版。初版。
林麗雲,2000,「台灣威權體制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灣產業研究編輯委員會,台北市:遠流文化事業,初版。
林佳龍,1999,「解釋台灣的民主化—政體類型與菁英的策略選擇」。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灣研究基金會,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台北市:月旦出版。初版。
林文益譯,(Brian McNair著),2001,政治傳播學。台北市:風雲論壇。再版。
吳涎祿,「周刊訴求深度與速度」,台北:《經濟日報》,2001年2月26日第23版。
吳進生,「台灣地區雜誌媒體的現在與未來」,中華民國83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4年11月),
涂瑞華譯,(Joseph Straubhaar & Robert La Rose 合著),1996,傳播媒介與資源社會。台北市:亞太圖書。初版。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市:生智文化。初版。
翁秀琪,「台灣的地下媒體」,鄭瑞城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台北:澄社,1993年)。
唐維敏譯,(Graeme Turner著),1998,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台北市:亞太圖書。初版。
陳炳宏,2001,傳播產業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初版。
陳國祥、祝萍,1987,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社。初版。
黃年主編,聯合報40年(台北:聯經出版,初版,1991年9月)。
曹爾東、王曉砡、劉北城、宋偉杰譯,(Juergrn Habermas著),1999,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初版。
張宏源,2002,媒體規劃策略與實務。台北市:亞太圖書。增訂一版。
張宏源,1989,「公共電視」,澄社編,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出版。初版。
張時坤,新聞行政時務(台中:台灣省新聞處,1976年8月)。
馮建三、程宗明譯,(Vincent Mosco著),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市:五南圖書。初版。
馮建三,1995,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析論1990年代台灣廣電媒體的若干變遷。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5,台北市:唐出版社。出版。
馮建三譯,(Robert G.Picard著),1994,媒介經濟學。台北市:遠流。初版。
曾枝盛,2002,後馬克思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初版。
彭懷恩,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台北市:風雲論壇。初版。
潘乃江,1963年,我國新聞自律運動的發軔」,報學,第3卷第2期,台北:中華民國編輯人協會。
潘邦順譯,彭懷恩校審,2000,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風雲論壇。二版。
管中祥,劉昌德「戰後媒體反對運動」,台灣史料研究,第16號,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史料基金會,2000年12月。
鄭瑞城,1988,透視傳播媒介。台北市: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初版。
鄭瑞城,1993,「頻率與頻道資源之管理與配用」,澄社編:解構廣電媒體。台北市:澄社出版。初版。
鄭陸霖,2000,「是誰惹毛了沉睡的貓?--台灣有線電視市場場域中的微視權力競爭」。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灣產業研究編輯委員會,台北市:遠流文化事業,初版。
蔡篤堅,2001,媒體再現與當代台灣民族認同形構的公共論述分析。台北市:唐山出版社。初版。
若林正丈,洪金珠、許佩賢譯,1999,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市:月旦出版社。初版。
賴光臨,「檢驗70年代報業的發展」,中華民國新聞年鑑80年版(台北:台北新聞記者公會,1991年8月)。
劉軍寧譯,(Samuel P.Huntington著),1994,第三波—二十一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市:五南圖書。初版。
羅慎平譯,(Patrick Dunleavy & Brendan O’Leary合著),1994,國家論:自由民主政治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初版。

(2)英文書籍:
Alex Callinicos,1976,Althusser’s Marxism。
Brian McNair,1995,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Routledge。Denis
Carnoy,Martin,1984,The State & Political Theory.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ng Mau-Kuei etc.(張茂桂等),1993,Mass Media and Cultural Change in Taiwan,research report to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Taipei,Taiwan,R.O.C
Downing,John,1984,Radical Media: The Political Experience of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Boston: South End Press.
Goldstein, Carl ,1985,“The Stright & Narrow”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Dec.26,1985,pp.26-30.
Gurevitch, Michael & Jay G. Blumler,1979,”Linkage Between the Mass Media and Politics: A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Gurevitch and Janet Woollacott(eds.). Beverly Hills, Calf. :Sage.
Gitlin,Todd
1978,Media Sociology: The Dominant Paradigm, Theory and Society 6, pp205-53.
1984,”Making Protest Movements News Worth,” Doris A. Graber ed, Media Power in Politic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Huntingtion,Samuel P.,1991,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Habermsa, Jurgen
1984,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 1,(trans.) Thomas McCarthy. Boston: Beacon Press.
1989a, The Public Sphere: An Encyclopaedia Article, S.E. Bronner & D.M.Kellner(eds.), Critical Theory and Society: A Reader,(trans.) Lennox S. and Lennox F. New York : Routledge.
1989b,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trans.) Thomas Burger.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9c, The Public Sphere, in Steven Seidman (eds.), Jurgen Habermas on Society and Politics :A Reader. Boston: Beacon Press.
1996,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Mass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lloran, James D.; P. Elliott; G. Murdock(eds.),1970, Demonst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Harmonsworth: Penguine. Hansen, Ander & Graham Murdock.
Hansen, Ander & Graham Murdock, 1985, “Constructing the Crowd: Populist Discourse and Press Presentation , V. Mosco & J. Wasko (eds.), The Critical Communication Review, Vol.3.New Jersey: Ablex ,pp.227-58.
Issac, Jeffery C.1987, Power and Marxist Theor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Jacobs, J. Bruce, 1976,”Taiwan’s Pres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Link & Research Resource”, The China Quarterly, No. 68, Dec.,pp.778-788
McQuail,1994,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Sage Publication,Inc。Third Edition。
O’Keefe,D.,1975, Logical Empiricism and The Stud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Speech Monograph 42.3,pp.169-83.
Poulantzas, Nicos,1978, State, Power, Socialism,(trans.) Patrick Camiller. London: New Left Books.
Pye, W. Lucian & Wilbur Schramm,1963,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ew Jers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G.Picard,1994,Media Economics:Concepts and Issues。Sage Publication,Inc。
Robert Bocock,1986,Hegemory。
Rao, Y.V.L., 1966,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A Study of Two Indian Village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Rodger,John J.,1985, On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Political Studies, xxxiii,pp.205-17.
Rogers, Everett, 1976, Communication and Change : Critical Perspectives. Beverly Hills: Sage.
Samuel P.Huntington,1991,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th century。
Thomas McCathy,1985, The Critical Theory of Jurgen Habermas. Mass.,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論文
(1) 學位論文:
吳祥寬,1999,「政治、金權、線纜: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宏志,2001,「國家與電影—台灣電影政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于中,2001,「2000年總統選舉三組候選人競選文宣策略與電視廣告表現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龍,2001,「電視媒介與台灣的民主化:民間全民電視台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雲雪,1991,「我國新聞媒體建構社會現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湘容,「類型電台在台灣的發展及其經營策略—台北愛樂與人人電台的比較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96年12月。
劉貞萍,2000,企業集團經營有線電視競爭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鄭志文,1999,「台灣影視工業競逐區域中心下的政府思維」。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玫娟,1997,「新聞傳播媒介在台灣政治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解嚴前後新聞傳播媒介角色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孟儒,2000,「有線電視市場集中趨勢之研究—以東森、和信集團為例」。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研討會論文:
周陽山,1996,「制度化與民主化概念的省思」,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及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陳文俊編,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叢書(1),頁3-13。
徐振國,1991,「組合主義與經濟發展:台灣威權體制的蛻變與發展」。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民主基金會,頁11-31。
游盈隆,1997,「民主鞏固與台灣憲政體制的選擇」。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市:月旦出版社,頁49-74。

3.雜誌:
王健壯,「朝野政治人物退出媒體!台灣記協九一記者會紀實」,目擊者雙月刊,第19期(2000年9月)。
王健壯,「誹謗、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目擊者雙月刊,第23期(2001年7月)。
王崑義,「解嚴以來編輯角色的重構—從國家利益服務者到報社意識型號詮釋者」,目擊者雙月刊第3期,(1998年1月),頁40-42。
王洪鈞,「台灣新聞事業發展證言」,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98年9月,頁39。
田習如,「記者需不需要旋轉門條款?對於司馬文武、蘇正平出任新政府官職的感想」,目擊者雙月刊,第20期(2000年11月)。
TNT電台,「TNT電台被抄」,目擊者雙月刊,第21期(2001年1月)。
李麗滿,「台灣廣告主協會誕生」,工商時報,2001年5月4日。
何榮幸,「朝野政治人物退出媒體!台灣記協九一記者節記者會紀實」,目擊者雙月刊,第19期(2000年9月)。
何榮幸,「媒體改造契機已經來臨?—全民監督新政府落實「新中間傳播政策」--」,目擊者雙月刊,第17期(2000年6月)。
何榮幸,「台灣記者的風骨—從對抗政治威權到釐清政治與基本分際」,目擊者雙月刊第3期(1998年1月),頁9。
呂雪慧,「施政透明,政院通過資訊公開法草案」,工商時報,2002年9月5日。
呂雪慧,「有線電視法,新聞局不擬提覆議」,工商時報,2001年1月8日。
李永得「台灣記者的風骨—從對抗政治威權到釐清政治與基本分際」,目擊者雙月刊第3期(1998年1月),頁8。
李光輝,「陣痛不斷的電視媒體—革命、衝擊與改變」,廣告雜誌,136期(2002年7月)。
林照真,「誰來觀察媒體—跛腳的媒體觀察組織」,目擊者月刊,第12期(1997年7月)。
林晨柏、鄭滄杰,「扁公布第二波國政顧問團名單」,中國時報,2000年3月13日。
林晨柏、張瑞昌,「總統府資政、國策顧問名單核定」,中國時報,2000年5月21日。
邱慧君,「反制泛藍軍,北社大會師,李扁呂將同台」,中時晚報,2001年6月13日。
林玲妃、何伯陽,「東森媒體今年底前在香港上市」,工商時報,2002年3月15日。
林聖芬,「誹謗、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目擊者雙月刊,第23期(2001年7月)。
林淑玲,「政院通過國家機密保護法草案嚴懲洩密」,中國時報,2002年3月28日。
社論,「政府組織再造後,廣電業務何去何從?」,工商時報,2002年9月1日。
陳玉華,「民間知識經濟委員會21日成立」,中國時報,2000年12月19日。
陳文芬,「台灣文化日,總統赴發軔地」,中國時報,2001年10月18日。
陳嘉宏,「廣電法修正案,朝野意見兩極」,中國時報,2002年10月11日。
陳玉華,「企業撩下去,不避諱挺扁系」,中時晚報,2000年3月13日。
陳玉華、陳鳳英,「扁政府新政商網路,隱然成形」,工商時報,2002年1月13日。
陳玉華、林文集,「群策會今成立,穩定政局拼經濟」。工商時報,2001年2月3日。
曹競元,「立法院下會期,新聞局決提案修正有線電視法」,中國時報,2001年1月10日。
紫嘯鶇,「高雄市新聞工作者組織發展源流」,目擊者雙月刊,第2期(1997年11月)。
張瑞昌,「五位遴選委員精挑細選,呼應跨黨派特色」,中國時報,2000年6月28日。
張國仁,「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游揆核定29位」,工商時報,2002年6月6日。
賀德芬,「誹謗、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目擊者雙月刊,第23期(2001年7月)。
馮建三,「國片輔導政策不應廢除」,中國時報,2001年10月19日。
楊舒媚,廣告主協會的成立,其實對媒體是有益的,新新聞,第740期(2001年5月),頁72。
楊憲宏,「台灣記者的風骨—從對抗政治威權到釐清政治與基本分際」,目擊者雙月刊第3期(1998年1月),頁8。
資料來源:目擊者雙月刊編輯室,「陳水扁傳播政策白皮書精節版」,目擊者雙月刊,第17期(2000年6月)。
趙文智,「高雄市記者公會改選傳外力介入」,目擊者雙月刊,第14期(1999年11月)。
管中祥,「國家安全VS.新聞自由」,第20期(2000年11月)。
蔡慧貞,「頻道開放牛步,交通部新聞局遭糾正」,中國時報,2002年5月24日。
應鳳凰,「雜誌如何面對未來的挑戰」,傳播媒體面臨的新挑戰(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94年9月)。
羅梅英,「動態平衡的雜誌媒體環境」,廣告雜誌,136期(2002年7月),頁98-99。
4.網站:
動腦雜誌網站(www.brain.com.tw)。
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
台灣教授協會網站(http://taup.yam.org.tw/content2.html)
范揚松,「紙本數位化的百倍效益—致雜誌出版業者公開信http://greatman.com.tw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