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27105-16435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27105-164352
論文名稱
Title
兩岸軍備競賽對亞太的影響
The Influence of Arms Race of cross-Taiwan Straits on Asia–Pacific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0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12-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1-27
關鍵字
Keywords
權力平衡、軍備競賽、區域研究、集體安全
balance of power, collective security, arms race, area studi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3 次,被下載 782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821 times.
中文摘要
海峽兩岸長期的軍備競賽在持續對峙長達半個世紀後,不僅仍未見停歇,且有逐漸加劇惡化之勢,而此亦直接危及兩岸的國家安全。因此,本研究係區分「美軍協防時期」、「後中美斷交時期」、「後冷戰時期」及「後九一一時期」四個階段,深入探討海峽兩岸軍備競賽的演變關係,並預測未來兩岸軍備發展的軌跡為何?畢竟,現實的國際社會講究的是國家實力,而軍事力量卻是國家總體力量的最主要因素之ㄧ。
再者,本研究亦將環太平洋的亞洲地區納入區域研究的範圍,並針對東北亞及東南亞兩區域不同的歷史淵源與背景,且利用三角戰略關係及新現實主義觀點,試圖探究亞太國家個別對中共與台灣的外交角力互動關係演變。自台灣退出聯合國後,即採取「務實外交」、「彈性外交」或「雙重承認」等外交策略,惟外交工作仍一直走得非常艱辛。若以台灣對亞太區域內國家的外交歷程,有時不禁令人懷疑「雙重承認」的外交策略是否可行,令人疑慮。由於「雙重承認」的前提必須是「承認國」與「兩個被承認國」一致接受彼此,且兩個被承認國須為兩個國家方能成立。因此,每逢台灣在運用「雙重承認」的外交策略時,中共即斷然反對「雙重承認」,而台灣亦必須面對中共並不承認台灣為國家的困境。所以台灣強調「兩國論」的觀點,雖能理解卻易流於不切實際的空談,除非中共主動讓步。換言之,台灣不論是高舉「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一邊一國」的外交策略,皆無法擺脫被中共與國際社會拒絕的宿命。
是故本研究的主要命題,即是針對在兩岸軍備競賽持續惡化的前提下,對亞太地區內國家於政治、軍事與經濟等方面的互動影響為何?並提供台灣處理亞太區域外交政策上,值得參考的研究發現與建議。
Abstract
After having confronted for fifty years, arms rac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does not come to an end but rather deteriorate sharply in recent years. This directly puts national security of Taiwan and China in danger.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arms race with four phases: the US Defending ROC Era, the Post Era of Determination of ROC-US Diplomatic Relations, the Post Cold-War Era, and the Post 911 Era. In addition, this study will predict how arms rac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will develop in the future. After all, international society stresses national power, of which military forces are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s.
Moreover, this study will bring in those Asian-Pacific countries for discussion. By focusing on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of north-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Asia and by viewing with perspectives of Triangle Strategy and Neo-Realism, this study will examine the diplomatic development in the way each Asian-Pacific country interacts with China and Taiwan respectively. Ever since Taiwan withdrew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she has adopted diplomatic strategies such as “Realistic Diplomacy,” “Elastic Diplomacy,” or “Double Recognition.” Nevertheless, this way is never easy but full of challenges and predicaments. If considering Taiwan’s diplomatic process with those Asian-Pacific countries, we may wonder and doubt whether such diplomatic strategy as “Double Recognition” can be feasible, for “Double Recognition” exists only when the to-recognize country and the two recognized countries unanimously accept one another. Besides, “Double Recognition” works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two recognized countries must be countries. But whenever Taiwan utilizes “Double Recognition” policy, China strongly and unyieldingly opposes this move, putting Taiwan into a predicament that she is not recognized as a country by China. It may be understandable that Taiwan embraces the “Two Nations” theory, but it is no better than froth unless China concedes. In other words, Taiwan hardly gets away from being denied by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no matter how enthusiastically she raises the policies such as “Two China” or “One China, One Taiwan.”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how Asian-Pacific countries react with one another in terms of politics, military, and economy and how these interactions affect each country, given the premise that arms rac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has been deteriorating.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some useful research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for Taiwan to deal with Asian-Pacific diplomatic policie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兩岸軍備競賽對亞太的影響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理論與架構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8
第四節 名詞界定 9
第五節 文獻探討 18
第二章 兩岸軍備競賽的演變 23
第一節 美軍協防時期(一九四九年~一九七八年) 23
第二節 後中美斷交時期(一九七九年~一九九○年) 43
第三節 後冷戰時期(一九九一年~二○○○年) 59
第四節 後九一一時期(二○○一年~迄今) 90
第三章 兩岸軍備競賽對東北亞的影響 103
第一節 政治互動層面 103
ㄧ、強化睦鄰關係 103
二、靠攏強權勢力 107
三、雙邊彈性外交 110
小結 118
第二節 軍事安全關係 118
ㄧ、擴展戰略夥伴 119
二、海權戰略佈局 123
小結 130
第三節 經濟發展影響 131
ㄧ、兩岸經貿利益 131
二、兩岸經貿影響力 143
小結 145
第四章 兩岸軍備競賽對東南亞的影響 147
第一節 政治互動層面 147
ㄧ、共產赤化關係 147
二、懷抱強權勢力 149
三、務實外交成效 152
小結 153
第二節 軍事安全關係 157
ㄧ、鏖戰南海能源 157
二、搶佔戰略要津 167
三、區域安全牽制 169
小結 172
第三節 經濟發展影響 176
ㄧ、擴張東協市場 176
二、以經領政戰略 178
小結 180
第五章 結論 185
參考書目 189
























表錄
表2–1 共軍國防支出(1950–1978) 33
表2–2 國共空戰統計 35
表2–3 國軍國防支出(1956–1978) 39
表2–4 共軍國防支出(1979–1990) 49
表2–5 國共飛彈對照表 53
表2–6 國共軍事力量對比(1982–1983) 54
表2–7 台灣對美軍事採購額(1969–1986) 55
表2–8 國共戰鬥機演進 55
表2–9 國軍國防支出(1979–1994) 56
表2–10 一九九一至二○○○年中共向俄羅斯購買的武器裝備或技術
合作項目 59
表2–11 中共陸軍現役主力運輸直昇機 64
表2–12 中共多管火箭之比較 65
表2–13 中共戰術彈道飛彈性能諸元之比較 68
表2–14 中共洲際彈道飛彈性能諸元之比較 69
表2–15 中共巡弋飛彈性能諸元之比較 70
表2–16 一九八五年和一九九九年中共空軍戰力比較 78
表2–17 一九九一年至二○○二年中共國防預算統計 80
表2–18 二○○○年台灣與中共兵力裝備表之一 84
表2–19 二○○○年台灣與中共兵力裝備表之二 84
表2–20 一九九六年至二○○○年台灣防預算統計 87
表3–1 中共與東北亞國家建交時間 117
表3–2 台灣設東北亞國家的駐外機構 117
表3–3 東北亞國家駐我國機構 118
表3–4 一九九○至一九九六年亞洲的軍事預算變化表 129
表3–5 2003年台灣與俄羅斯雙邊進出口貿易情形 136
表3–6 2003年台灣與日本雙邊進出口貿易情形 137
表3–7 台灣對日本投資統計 138
表3–8 2003年台灣與南韓雙邊進出口貿易情形 140
表3–9 台灣對南韓投資統計 141
表3–10 2003年台灣與北韓雙邊進出口貿易情形 142表3–11 2003年台灣與蒙古雙邊進出口貿易情形 143
表3–12 東亞國家對中國大陸投資統計 143
表4–1 中共與東南亞國家建交時間 156
表4–2 台灣設東南亞國家的駐外機構 156
表4–3 東南亞國家駐我國機構 156
表4–4 南沙爭端國佔領南沙島礁狀況圖 166
表4–5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對東南亞國防支出統計表(1995–1999) 174
表4–6 東協國家國力概況表 174
表4–7 台灣對東南亞國家投資統計 177
表4–8 中國大陸對東南亞國家投資統計 178
表4–9 2003年台灣與東協國家進出口貿易情形 18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1.書籍
(1)中文書籍
上官戟。1987。中共武器剖析。台北:洞察出版社。
于化民、胡哲峰合著。1999。當代中國軍事思想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王良能。2000。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
王乃民。1998。「堅持積極防禦和現代化人民戰爭」,中共未來的戰爭觀。台北:三軍大學編。
平可夫。1996。外向型的中國軍隊。台北:時報文化公司。
朱張碧珠。1990。國際關係。台北:三民書局。
江一山。1965。中共軍事文件彙編。香港:友聯出版社。
江震。1994。兩岸軍備競賽。台北:朱衣出版社。
行政院研考會編。1996。亞太集體安全體系之建構與我國扮演之角色。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宋鎮照。1996。東協國家之政經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何至衡。1984。透視安全挑戰。台北:風雲論壇社。
吳玉山。1997。抗衡與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書局。
吳建德。1996。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狄縱橫。1984。透視安全挑戰。台北:風雲論壇社。
杜均裕。1984。透視安全挑戰。台北:風雲論壇社。
杜震華、盧信昌合著。2001。世界經濟概論—東南亞篇。台北:華泰文化公司。
林中斌。1999。「專文四:中共軍事現代化之進程和展望」,核霸。台北:學生書局。
林嘉城、朱浤源編著。1990。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碧炤。1990。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長盛。1996。解放軍的武器裝備。香港:明鏡出版社。
林宗達。2002。赤龍之爪。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林宗達。2000。戰區飛彈防禦與台海安全。台北:時英出版社。
林弘展。1996。中共人民解放軍X檔案。香港:本土文化公司。
林郁方。1995。台灣的國防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
姚祖德。2002。變革與玄機––跨越式的中國軍備發展。台北:時英出版社。
胡遜。1987。不要讓馬奇諾歷史重演–台灣防務省思。台北:聯豐書報社。
胡國豐。1984。透視安全挑戰。台北:風雲論壇社。
孫震煌。1998。中共未來的戰爭觀。台北:三軍大學出版。
浦興祖、丁榮生、孫關宏、胡金星合著。1995。中華民共和國政治制度。香港:三聯書店。
畢英賢。1994。俄羅斯。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陳俊章。1996。國防經濟分析。台北:形象國際文化公司。
陳明寬。1984。透視安全挑戰。台北:風雲論壇社。
陳東龍。1999。中共軍備現況。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陳義哲。2002。兩岸軍力研析。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陳欣之。1999。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文化公司。
陳必照。1995。台灣的國防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
陳水逢。1977。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社會動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鴻瑜。1996。台灣—邁向亞太整合時代的新角色。台北:台灣書店。
郭壽航。1989。鄧小平國防現代化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郭明。1992。中越關係演變四十年。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張虎。1999。剖析中共對外戰爭。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張耀秋編著。1989。中華民國之國際關係。台北:正中書局。
張錫鎮。1999。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國家安全局編。1975。匪偽基本百科彙編--科技專輯。台北:國家安全局。
國防部。2000。二十一世紀台海兩岸的軍隊。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1992。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1994。中華民國八十二–八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200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黃錫煌。1999。南海風雲。南投:領航文化出版社。
彭懷恩。1984。透視國共軍力。台北:風雲論壇社。
趙伏雲。1986。台灣軍事備忘錄。台北:風雲論壇社。
趙國健。1984。透視安全挑戰。台北:風雲論壇社。
趙雲山。1997。中國導彈及其戰略。香港:明鏡出版社。
趙大龍。1986。國共空中武力。台北:風雲論壇社。
詹皓名。1997。國軍武器報告書(上)。台北:雲皓出版社。
楊承恩。1984。透視安全挑戰。台北:風雲論壇社。
楊志恆。1996。台灣的國防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
楊志恆、林正義、孫光民、顏建發、鍾堅、張中勇、宋燕輝合著。1996。我國應有的南海戰略。台北:業強出版社。
鄭海瀾。1999。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社。
鄭祥娣、王酈合著。1995。中俄關係的發展與前景。北京。
潘克寬。1984。透視安全挑戰。台北:風雲論壇社。
潘世偉。1993。投身亞太新合縱的韓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盧曉衡編著。2003。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鍾堅。2004。爆心零時—兩岸邁向核武歷程。台北:麥田出版社。
蘇進強。1996。國軍兵力結構與台海安全。台北:葉強出版社。
蘇進強。1995。台海安全與國防改革。台北:業強出版社。
(2)外文翻譯書籍
余忠勇、吳福生、李育慈、黃俊彥譯(Richard J. Ellings, Aaron L. Friedberg)。2002。2001–2002戰略亞洲。台北:國防部。
林郁方等合譯(Steven J. Rosen and Walter S. Jones)。1983。國際關係。台北:正中書局。
林玉佩、周素芬譯(岡崎久彥﹐中嶋嶺雄﹐渡邊利夫﹐小島朋之﹐江佃謙介)。2001。2005年美中日決勝台灣。台北:先智出版公司。
胡祖慶譯。1992。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洪秀菊等譯(James E. Dougherty等著)。1983。爭辯中之國際關係理論。台北:黎明文化。
國防部譯(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2001。2001東亞戰略概觀。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譯。1995。中共軍事問題論文集-中共兵力投射之潛力。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譯(Michael Pillsbury)。2000。共軍的未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譯(Kenneth W. Allen)。2001。下下一代的共軍-中共空軍的作戰能力與現代化。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譯。1999。1998–1999亞洲的安全保障。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譯(Wilfried A. Herrmann)。2000。亞洲的安全挑戰。台北:國防部。
張同瑩、馬勵、張定綺合譯(Kenneth W. Allen)。1999。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社。
張保民譯(Inis L. Claude Jr.)。1990。權力與國際關係。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張自學譯(Hans J. Morgenthau)。1984。國際政治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鈕先鐘譯(龔培德)。1981。核子武器與世界政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等譯(Andrew Heywood)。2002。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戴保羅譯(考爾德)。1998。亞洲致命危機。台北:經典傳訊文化公司。
2.期刊、論文
丁樹範。1991。「波斯灣戰爭對中共解放軍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34巻第12期,頁31–34。
丁樹範。1992。「論四十餘年來共軍的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12期,頁33。
方略。1997。「面攻武器FAE武器的作用與發展」。全球防衛雜誌,第154期,頁64。
何文。1994。「第二代Su–27簡介」。全球防衛雜誌,第120期,頁88–93。
何文。2000。「側衛機與中共空軍」。全球防衛雜誌,第185期,頁42。7
何文。1996。「世紀展新局—中共新型戰機發展」。全球防衛雜誌,第141期,頁47–48。
宋學文。1999。「從美日新防衛指針與新三不政策探討台灣對中共的安全策略」。國際與戰略研究,第1卷第4期,頁25–39。
李捷芸。1992。「美空軍波斯灣戰後檢討」。全球防衛雜誌,第98期,頁51。
林宗毅。1984。「國共海軍戰力之比較–國共海軍建制及武器配備」。透視國共軍力,第1期,頁32。
林宗達。2000。「中共與北韓對亞太地區飛彈威脅評述」。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期,頁54–55。
林長盛。1998。「中共潛艦的發展與戰力」。全球防衛雜誌,第165期,頁61–2。
高昌林、楊起全合著。2001。「1998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特點分析」。中國科技論壇,第87期,頁41。
孫福生。1994。「戰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的演變與發展」。外交學院學報,4月號,頁9–15。
奚啟新。1989。「首次發射返回是衛星–中國國防科技大事記之四」。瞭望,第31期,頁19–20。
高雄柏。2000。「改變空優的戰機—Su–27戰機」。尖端科技,第186期,頁28–35。
唐威遐。1998。「中共海軍潛艦戰力發展概況」。中共研究,第32卷第5期,頁77。
陳永康。2000。「論走向遠洋的中共海軍」。中共研究,第34卷第12期,頁102。
陳建德。1987。「中共空軍戰術打擊部隊」。全球防衛雜誌,第37期,頁97–99。
陳富生。2000。「美國舖路爪雷達將落戶台灣」。航天,第121期,頁5。
梅林。1999。「中共超級計算機的發展與運用」。中共研究,第33巻第5期,頁80。
梅林。2000。「中共巡航飛彈的研發與部署(上)」。中共研究,第34卷第9期,頁88。
梅林。2000。「中共巡航飛彈的研發與部署(下)」。中共研究,第34卷第10期,頁80–89
舒孝煌。1997。「報告班長愛國者入列」。全球防衛雜誌,第151期,頁16–17。
傅明珍。1994。「早期預警系統新發展」。全球防衛雜誌,第113期,頁28–29。
黃大舟。1992。「波灣戰爭反彈道飛彈作戰之檢討」。全球防衛雜誌,第94期,頁54。
張立德。1999。「中共彈道/巡弋飛彈暨二砲部隊」。尖端科技,第174期,頁35。
粵儒。1999。「終極截殺—戰區彈道飛彈管制」。全球防衛雜誌,第174期,頁81。
楊中美。2000。「中共空軍戰略方針的演變形成」。中共研究,第34卷第10期,頁98。
楊念祖。1999。「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中國大陸研究,第42巻第10期,頁90–92。
趙雲山。1996。「中共之戰術導彈」。中共研究,第30卷第12期,頁111。
遠林。1996。「中共導彈與台灣反制能力」。廣角鏡,第286期,頁37–38。
廖文中。1994。「中共躍向遠洋海軍戰略」。中共研究,第28卷12期,頁50。
廖文中。2000。「中共二十一世紀海軍戰略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中共研究,第34卷6期,頁69。
劉建民。1999。「評美國新世紀國家安全戰略」。現代軍事,第271期,頁27。
鄧小平。1993。「在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鄧小平文選,第3卷,頁127–128。
戴崇倫。1992。「中共海軍–潛艇篇」。全球防衛雜誌,第93期,頁29。
戴萬欽。1996。「對俄羅斯中國政策的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2期,頁65–72。
蕭雨生。1997。「雄鷹利爪-Su–30MK2向量推力戰鬥機」。全球防衛雜誌,第152期,頁63。
蕭雨生。1998。「鷹擊九天—中共新世代主力戰機發展最新近況」。全球防衛雜誌,第146期,頁39–40。
蘇武。2001。「由珠海航空展看俄、中軍事合作前景」。全球防衛雜誌,第198期,頁18。
3.學位論文
李啟世。1988。「中共國防工業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論文。
4.中文報紙
丁樹範。「中共殺手鐧部隊威嚇大於動武」。中央日報,1996年8月12日,第10版。
王吟月。「中共試射新巡弋飛彈」。聯合報,2004年9月21日,第A13版。
王平宇。「復航,臺航關係溫度計」。自由時報,2004年9月2日,第9版。
王平宇。「李傑將晤星國國防部長」。自由時報,2004年7月12日,第2版。
王麗娟。「武士刀出鞘,日改變安全政策」。聯合報,2004年11月12日,第A2版。
亓榮義。「中共增設M族導彈逾350枚」。中國時報,2001年8月29日,第5版。
「中共擴充空降部隊兵力—三個傘兵旅提升為師級」。中央日報,1993年9 月30日,第7版。
「中共殲七SF戰機曝光」。中央日報,1998年11月28日,第8版。
「中共陳舊軍火改名換漆招商」。聯合報,1998年11月30日,第13版。
方天賜。「盤算黑瞎子島交易」。聯合報,2004年11月3日,第A14版。
平可夫。「中共空軍已裝預警機」。聯合報,1993年11月29日,第10版。
平可夫。「美日台反潛聯盟形成」,聯合報,2004年11月20日,第A3版。
「以中預警機軍售案終止」。中央日報,2001年5月12日,第11版。
「台灣無衛星戰力大打折扣」。自由時報,1995年10月27日,第3版。
「台多種導彈威脅大陸」。文匯報,2001年4月18日,第6版。
伊銘。「中共積極建立外向型軍隊」。中央日報,2000年12月7日,第9版。
朱邦賢。「2003年軍火銷售老大,美第一,俄次之」。聯合報,2004年8月31日,第A14版。
朱邦賢。「南韓哈華語都是為錢途啦」,聯合報,2004年9月14日,第14版。
艾倫。「中共空軍戰力低落」。中央日報,2000年2月22日,第10版。
任潘文。「美國媒體:台灣海軍武器須更新」。自由時報,2000年2月26日,第3版。
「回到系統集成的角度談潛艦採購」。中國時報,2004年6月29日,第A2版。
吳明杰。「境外決戰阻敵彼岸」。中國時報,2004年7月3日,第5版。
吳明杰。「加油機有利境外打擊,空軍心動」。自由時報,2001年3月11日,第2版。
吳明杰。「兩岸電戰能力,互有高下」。自由時報,2001年10月29日,第4版。
呂昭隆。「中共戰略導彈實力排名世界前五大」。中國時報,1996年5月22日,第4版。
呂昭隆。「飛彈發射至命中只需七分鐘」。中國時報,1995年8月14日,第2版。
呂理珄。「韓戰若再爆,中共將援北韓」。聯合報,2004年10月6日,第A14版。
林保華。「中俄關係出現裂痕」。自由時報,2004年7月12日,第6版。
林中斌。「嚇阻美國佔領台灣」。自由時報,2004年10月5日,第6版。
林敬殷。「軍購特別預算表」。聯合報,2004年6月4日,第A4版。
「東山島軍演模擬打航母」。東方日報,2001年8月19日,第6版。
「空軍浙江建特大型地下機庫」。星島日報,2000年6月4日,第14版。
「美波音售我九架中運量直昇機」。自由時報,2000年1月7日,第1版。
高德溫。「中美爭奪沙國石油」。聯合報,2004年9月30日,第C1版。
許玉君。「東協加一自貿區施行後,我GDP將降0.15%」,聯合報,2004年12月1 日,第A13版。
許紹軒。「建構預警網,兩岸比高低」。自由時報,2004年10月20日,第3版。
許紹軒。「軍方坦承無力反制巡弋飛彈」。自由時報,2004年9月1日,第2版。
陸以正。「美會讓我發展中程飛彈嗎」。聯合報,2004年10月2日,第A15版。
曹郁芬。「美宣布對台一億五千萬美元軍售」。自由時報,1999年8月1日,第6版。
曹郁芬。「大批共機逼近中線挑釁」。自由時報,2004年10月22日,第1版。
曹郁芬。「兩紀德艦明秋提前返國」。自由時報,2004年10月29日,第3版。
郭武平。「出賣北方領土為石油炒短線」。聯合報,2004年10月25日,第A15版。
張茂森。「台海若開戰,日將援台抗中」。自由時報,2004年9月16日,第6版。
張茂森,「日美台應聯手對抗中國」,自由時報,2004年11月9日,第1版。
張茂森。「日本防衛計畫首度視中國為威脅」。自由時報,2004年9月16日, 第6版。
張茂森。「中國漢級潛艦入侵日領海」。自由時報,2004年11月11日,第1版。
陳世昌。「日強烈希望台灣問題和平解決」。聯合報,2004年3月16日,第A13版。
陳世昌。「美盼駐防日本下地島」。聯合報,2004年9月16日,第A13版。
彭顯鈞。「上海不是打不到,是不能說」。自由時報,2004年10月1日,第2版。
游太郎。「空軍將強化F–16境外戰力」。自由時報,2001年3月15日,第2版。
「華購俄五預警機年底簽約」。星島日報,2000年11月10日,第40版。
費雪。「中共飛彈戰略,亞洲各國應留意」。聯合報,1996年12月12日,第10版。
楊永明。「鄰國怕台灣破壞區域穩定」。聯合報,2004年9月30日,第A15版。
楊永明,「一旦衝突,中國不致開啟兩戰場」,聯合報,2004年11月9日,第A3版。
「傳中俄合製高速空對空飛彈」。中國時報,2000年1月4日,第14版。
「解放軍倡不接觸戰新策」。星島日報,1999年10月6日,第14版。
劉力仁。「復航,外交意義大於民航利益」。自由時報,2004年9月2日,第9版。
劉永祥。「陳唐山:星國,鼻屎大,ㄆㄛˊ中國ㄌㄢˇㄆㄚ」。聯合報,2004年9月28日,第A13版。
盧德允。「中共新火箭威脅台灣」。聯合報,2004年10月18日,第A13版。
盧德允。「中共新飛彈B611可威脅台灣」。聯合報,2004年11月1日,第A6版。
盧德允。「我研發武器,關鍵零組件遭某國查扣」。聯合報,2004年10月8日,第A4版。
盧德允。「大陸蘇愷廿七,十多架飛不起來」。聯合報,2000年11月8日,第13版。
盧德允。「中共簽購俄飛彈,保衛上海重慶」。聯合報,2004年9月1日,第A13版。
鄧丕雲。「中共採購預警機雷達系統將部署在台海」。聯合報,1996年8月6日,第A10版。
鍾堅。「從珠海航空展看中共制空戰力」。中央日報,1998年12月1日,第11版。
謝孟儒。「飛豹設計落伍試飛狀況頻傳」。中國時報,1999年10月8日,第14版。
羅添斌。「空軍電戰大隊,下月成軍」。自由時報,1999年12月26日,第4版。
5.網站
中國大陸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東亞各國外來投資統計」,http://www.idic.tier.org.tw/query/dbl_fdi2.asp東亞各國外來投資統計,2004年10月11日。
日本財務省。「東亞各國外來投資統計」。http://www.idic.tier.org.tw/query/dbl_fdi2.asp東亞各國外來投資統計,2004年10月11日。
台電。「有關低放射性廢料運往北韓處置現況」。http://www.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1/C0117100023/k4e.htm,2001年6月23日。
吳福成。「2001年北韓新市場商機浮現」。http://www.moea.gov.tw/~eocbook/masterna/8912/b3.htm,2000年12月15日。
陳世民。「中共對北韓還有影響力」。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2/IA–C–092–107.htm國政評論,2003年6月16日。
國貿局。「東亞各國外來投資統計」。http://www.idic.tier.org.tw/query/dbl_fdi2.asp東亞各國外來投資統計,2004年10月11日。
韓國產業資源部。「東亞各國外來投資統計」。http://www.idic.tier.org.tw/query/dbl_fdi2.asp東亞各國外來投資統計,2004年10月11日。

二、英文部分
1.書籍
Gerald Segal, Willian T. Tom.1988.Chinese Defense Policy.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John M. Hobson.2000.The Stat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mes Dougherty and Robert L. P faltzgraff, Jr.1981.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nd.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Kenneth N. Waltz.1979.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lifornia: Addisi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Robert Gilpin.1987.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ephen M. Walt.1987.The Origins of Alliances.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期刊論文
Barbara Starr.1990. “China considers carrier plans.” Jane’s Defense Weekly Vol.13, No.24: 1186.
Cortez A. Cooper.1998.Future PLA Ground Forces: Role, Doctrines, Capabilities, and Impact, The China Strategic Review Vol.Ι ΙΙ Issue1(Spring): 55.
“China pians progress while others look on.” Jane’s Defense Weekly Vol.29, No.7(1998): 22.
Donald E.1979. Nuechterlein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A Time for New Approaches.” Orbis Vol.23, No.1(Spring): 73–92.
David Shambaugh.1999.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at 50: Reform at Last.”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9: 66.
Jing-dong Yuan.1995. “China’s Defense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 For Asia-Pacific Secur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7, No.1(June): 68–69.
Micool Brook.2000. “Russian AAM shakes the region.” Asia-Pacific Defence Reporter Vol.XXXVI, No.3: 40–41.
“PLA airborne brigades become divisions.” Jane·s Defence Weekly Vol.20, No.14(October 1993): 2.
“Sino-Russia relations threaten US interests.”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Vol.13, No.2(2001): 54.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East Asia and Australasia.”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0-2001(2000): 194.
William Ashton.1995. “Chinese Bases in Burma-Fact or Fiction.”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Vol.7, No.2: 8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