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28103-15124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28103-151247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組織與功能變遷之分析:水的政治學
The Organization of Taiwan Kaohsiung Farm Irrigation Associ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Function Changing: The Politcs of Water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9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1-1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1-28
關鍵字
Keywords
選舉、多角化經營、水利會、政治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國家、高雄農田水利會
Diversifying Investments, Kaohsiung Farm Irrigation Association, election, economical function, Water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nation, society, political func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3 次,被下載 277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772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以「高雄農田水利會」為研究對象,藉由訪談與文獻回顧的方式,來觀察國家如何透過水利會這個農民團體,來與農村社會中的農民產生聯繫關係;而農村社會中的農民對於國家的統治又是如何反應?在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中,水利會有時為國家意志的代理人、政策的執行者,有時候又為農村社會中農民意見的整合者,這雙重的身分造成水利會具有公私的機能。所以一般以「似官非官、似民非民」的性格來形容水利會。
從水利會所屬工作站與農民之間的互動,可以看出國家為何要支配水利會?國家只要支配了水利會,即可透過水利會來控制農民,所以水利會就成為國家與農民之間的橋樑。至於國家支配水利會的作用何在?可以從水利會與農民之間的互動、及國家在灌溉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可看出國家支配水利會可達到經濟政治的功能。
水利會在經濟方面的功能,水利會存在的意義,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及農作物品質,以便改善農民生活水準,一切以服務農民為目的。在政治方面的功能,只要一到選舉期間,每個會水利會都會被歸為某派系,亦就是為水利會貼上有顏色的標籤。就拿「高雄農田水利會」來說,該會自台灣光復之後至今,一直被歸類為紅派。水利會組織體系嚴密、會員眾多,從本會之下設有管理處、工作站、水利小組、水利班、最下層為水利會之會員。在此完整組織體系下的水利會中,誰擔任會長,誰就能掌握龐大的農民力量,因此水利會在當前社會體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政治角色。所以水利會在政治上的功能還是以「選舉」為最重要。
所有的統治都需要一定的工具或手段來實現,國家亦不例外,國家因為掌握「分配社會資源的權力」與「會長的人事任免權」,所以才能統治水利會這個社會團體。換言之,水利會聽命於國家的統治,亦因為國家擁有以上兩種權力,國家才能透過水利會來執行其政策,甚至於來支配農民。
最後,本論文探討水利會未來發展的方向,水利會在面對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之際,農產業比重大幅下降,農田面積日益減少。另一方面,台灣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自由化的要求及規範下,農業遭受嚴重的衝擊。在這些情況下,以辦理農田水利為主要業務的農田水利會,勢必面臨極大的打擊。加上目前政府財政困難,水利會自己是否必須開闢一條光明之路--多角化經營。


Abstract
“Kaohsiung Farm Irrigation Association”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ing topic. By means of ways of interviewing and documents reviewing, to observe how does the farmers from farm society make communicating relation through this farmer, unit by the nation? And how is the reaction of farmers from farm society to the sovereign of the nation? In the relation of mutual action between nation and society, the Water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is sometime the agent of idea and the executive of policy of the nation, also sometimes the unifier of farmers, opinions in farm society. This dual status makes the Water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the governmental and private function. So the Water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is the unit of half-official and half-civil.
From the mutual action of association working station and farmers, we could find out why the nation to dominate this association. The farmers are controlled under the Water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and this Association will be the bridge between the nation and farmers. As to the function why the nation try to dominate the Water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we could see the function of economical politics to be reached from the mutual action between the Association and farmers and the role the nation acted in the irrigation system.
In the function of economical aspect, the Association meaning of existing is to promote the crop produ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crop to improve the living level of farmers to reach the purpose of service. In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aspect, the Association will be acted the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election event. For example of “Kaohsiung Farm Irrigation Association”, it has been classified as the Red Party since Taiwan Restoration.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of the Association is very tight and the member are numerous. The organization of this Association has the structure of Administration Dept., Working Station, Water Conservancy Team, Water Conservancy Section and basic members. Under the complete organization system, the chairman of this Association will control the huge power of the farmers, hence, the Water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is acted as the influential role of politics in the current society system. Anyway, the Association is still to be acted as the important role of “election” in the function of politics.
The Whole sovereign will be performed and realized by the particular tool or means. The nation is also not excepted. Because the nation controls the “power of allocating the social resource” and “personnel power of appointing & removing to the chairman”, the social qroup of this association could be under controllng. In other woeds, the Water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is under governing of the nation. and the nation policy could be performed even the farmers are dominated by the Association just because the above mentioned two powers and owned by the nation.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e Associat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The Water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will face the transferring industrial society from agricultural society.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ll be largely reduced and the farming area will also be gradually decreased. In another aspect, after entering the WTO and under the liberalized demanding, the agriculture will be suffered from the serious impact. Under these situations, the farm service of this Association will also face the terrible strike. Plus the current financial trouble of the government, the Water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has to find out its own bright way -- Diversifying Investment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及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考察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五節 研究架構 14
第六節 章節安排 17

第二章 水的政治經濟:農田水利會體制之評述
  第一節 農田水利事業之演進 21 
  第二節 農田水利會的組織型態 38
第三節 農田水利會的性格-法律地位 45
  第四節 農田水利會中央主管機關的輔導與監督 50
第五節 小結 57

第三章 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組織之變遷
  第一節 高雄州水利組合及高雄農田水利協會 64  
  第二節 台灣省高雄水利委員會 72
第三節 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及「健全農田水利會方案」 77
  第四節 「健全農田水利會方案」時期及其結束後 86
第五節 小結 93
    
第四章 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政治功能之變遷
  第一節 地方派系與台灣民主化 97
  第二節 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屬於紅派 105
第三節 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對地方派系的影響 116
  第四節 小結 123

第五章 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經濟功能之變遷
  第一節 農田水利會的功能 125   
  第二節 多角化經營之概述 127
第三節 多角化經營之個案 135
  第四節 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之多角化經營 144
  第五節 小結 159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69
第二節 期待與反省 17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丁仁方. 1999. 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出版社。5月初版。
---、王慶輝編著. 1997. 政府與企業。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月初版。
丁庭宇. 2000. 丁庭宇談挑戰與包容。台北:希代書版股份有限公司。12月初版。
王永慶. 1999. 台灣願景。台北:台灣日報社。6月初版。
王佳煌. 1998. 國家發展。台北:台灣書店。3月初版。
王振寰. 1996. 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9月初版。
王啟柱. 1994. 中國農業起源與發展:中國農業史初探(上、下冊)。台北:渤海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1月初版。
王崑義. 2001. 全球化與台灣:陳水扁時代的主權、人權與安全。台北:創世文化事業出版社。9月初版。
王逸舟. 1998. 國際政治析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6月初版。
王賢德主訪. 陳幕貞紀錄. 1999. 口述歷史盧榮祥先生訪問紀錄。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1月初版。
王寶鈴. 2002. 管理者Know How。台北:華文網集團風雲館。
王躍生. 1997. 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1月初版。
天下編輯. 1992. 土地。財團。選舉。台北:天下雜誌。12月初版。
----. 1994. 自省台灣。台北:天下雜誌。8月初版。
----. 1997. 變形蟲組織。台北:天下雜誌。5月初版。
----. 2002. 競爭中國:金礦,還是錢坑?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1月初版。
文崇一. 1899. 台灣社會的變遷與秩序-政治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1月初版。
尤清主編. 1995. 跨世紀台灣-人口、社會、產業與環境。台北:前衛出版社。3月初版。
----.1995. 跨世紀台灣-山川、海岸、森林與水資源。台北:前衛出版社。4月初版。
毛育剛主編. 1994. 台灣農業發展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5月初版。
日本文摘編譯中心編. 簡正聰、許志雄、黃琪玟、張杏如譯. 1988. 日本人看台灣政治發展。台北:故鄉出版有限公司。6月初版。
公孫策、唐湘龍、郭鴻益. 2001. 982劍客之見血封喉。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
  業股份有限公司。5月初版。
中央考核紀律委員會. 1973. 從現代政治思潮看政黨政治的運作。台北:中央文
物供應社。3月初版。
司馬春秋. 2001. 世紀首航的沉思。台北: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11月初版。
司徒達賢. 1998. 為管理定位。台北:天下雜誌。3月初版。
邵宗海. 2001. 邵宗海千金難買心體會。台北:希代書版股份有限公司。7月初版。
古川勝著. 陳榮周譯. 2001.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台北:前衛出版社。5
  月初版。
石之瑜、黃競涓. 2001. 當代政治學的新範疇-文化、性別、民族。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月初版。
丘昌泰. 1999. 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8月
初版。
---. 2001. 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3月初版。
田弘茂著. 李晴暉、丁連財譯. 1992. 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
  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4月初版。
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 1995. 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6月初版。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 1999. 台灣地區水資源史學術研討會實錄。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6月初版。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 2000. 台灣地區水資源史第一、二、三、四、五、六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2月初版。
台灣勞工陣線. 1999. 新國有政策-台灣民營化政策總批判。台北:勞動者雜誌社。2月初版。
朱志宏. 1995. 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月二版。
朱雲漢、包宗和主編. 2000. 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6月初版。
---、黃德福. 1997. 建立台灣的政治經濟新秩序。台北:業強出版社。4月初版。
朱燕華、張維安. 2001. 經濟與社會-兩岸三的社會文化的分析。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5月初版。
朱鎮明. 1996. 制度、官僚、與政策過程-分析政府運作的概念性架構。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5月初版。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 2000. 政府再造運動。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月初版。
何思因、吳玉山主編. 2000. 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 Political science: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台北:中國政治學會。12月初版。
何榮幸. 2001. 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0月初版。
何增科. 2000. 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8月初版。
呂亞力、吳乃德. 2000. 民主理論選讀。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9月二版。
呂政達. 1995. 謝長廷-人生這條路。台北:大村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9月初版。
沈宗瑞. 2001. 國家與社會:中華民國的經驗分析。台北:韋伯文化出版事業出版社。12月初版。
李文朗. 1993. 福利社會的省思。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5月初版。
---. 1999. 台灣民主化的極限。台北:中正書局。8月初版。
李允傑. 1999. 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9月二版。
李永展. 2000. 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月初版。
李明軒、陳雅慧、盧智芳等著. 2002. WTO與兩岸競合。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1月初版。
李英明. 2001. 全球化的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2月初版。
李登輝、中島嶺雄著. 駱文森、楊明珠譯. 2000. 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1月初版。
李登輝. 1980. 台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8月初版。
---. 1996. 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月初版。
---. 1999. 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5月初版。
李達. 1989. 台灣地方派系。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1月初版。
李路路、李漢林. 2000. 中國的單位組織:資源、權力與交換。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4月初版。
李煥. 1996. 透視政黨政治。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2月初
  版。
李瑟. 1990. 制度追趕成長。台北:天下雜誌。5月二版。
李憲榮. 2001. 比較政治學。台北:前衛出版社。2月初版。
李鴻禧編. 1988. 政治地殼變動。台北:敦理出版社。3月初版。
余致力. 2002. 民意與公共政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月初版。
余陳月瑛. 1996. 余陳月瑛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9月初版。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編著. 1996. 行政學(一、二)。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月初版。
吳英明. 1996. 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都市發展與公私部門聯合開發。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月初版。
---、林德昌. 2001. 非政府組織。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3月初版。
吳春成. 2001. e世代的主張-實踐台灣民意的最大公約數。台北:星定石出版有限公司。4月初版。
吳祖揚總編輯. 1997. 水利五十年紀念專輯。台北:台灣省政府水利處。8月初版。
吳國光. 1987. 自由化、制度化、民主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5月初版。
吳惠林. 1995. 自由經濟大師神髓錄。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1月初版。
---. 1997. 民主、自由、市場。台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4月初版。
---. 2000. 經濟學的天空。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3月修正四版。
林水波. 1999. 政府再造。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9月初版。
林火旺. 1998. 羅爾斯正義論。台北:台灣書店。3月初版。
林全主編. 1995. 台灣公共經濟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4月初版。
林佳龍、邱澤奇主編. 1999. 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談。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9月初版。
林佳龍、鄭永年主編. 2001. 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談。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4月初版。
林柏維. 2001. 台灣的社會變遷。台北:寰達設計印刷公司。2月初版。
林濁水. 1991. 統治神話的終結。台北:前衛出版社。10初版。
林嘉誠. 1991. 伊斯頓 David Easton。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9月初版。
周文賢、張以文. 1996. 企業多角化整體規劃程序-理論架構與實務運作。台北:華泰書局。11月初版。
周育仁. 1993. 政治與經濟之關係-台灣經驗與其理論意涵。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9月初版。
周添城、林志誠. 1999. 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機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2月初版。
周陽山主編. 1991. 當代政治心靈:當代政治思想家。台北:正中書局。9月初版。
---. 1997. 憲政與民主。台北:台灣書局。5月初版。 
服部民夫著. 李明峻譯. 1994. 韓國人脈與政治文化。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0月初版。
明居正、高朗主編. 2001. 憲政體制新走向。台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8月初版。
金耀基、朱雲漢、薛化元、郭正亮、王甫昌、李丁讚. 1998. 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8月初版。
洪榮昭. 1995. 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哈佛企業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6月初版。
洪謙德. 1997. 馬克思。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0月初版。
胡元梓、薛曉源主編. 2001. 全球化與中國。台北:創世文化事業出版社。10月初版。
胡幼慧. 2000.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3月初版。
胡忠信. 1999. 活在啟示錄的邊緣。台北:唐山出版社。10月初版。
---. 2002. 現代君王論。台北:知本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8月初版。
胡祖慶. 2001. 比較政府與政治-從比觀點看台灣政治困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1月初版。
南方朔. 1994. 台灣政治的深層批判。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4月初版。
---. 2001. 除摩與昇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4月初版。
若林正丈著. 洪金珠、許佩賢譯. 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7月初版。
-----.賴香吟譯. 1998. 蔣經國與李登輝。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2月初版。
界屋太一著. 呂美女、吳國禎譯. 1999.組織的盛衰:從歷史看企業再生。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4月初版。
施威全. 1996. 地方派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2月初版。
姜新立. 1997. 分析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理論典範的反思。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0月初版。
徐永明、黃紀. 2001. 政治分析的層次。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9月初版。
徐正光、蕭新煌. 1996. 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月初版。
徐淵濤. 2000. 替李登輝卸妝。台北:方言實業有限公司。1月初版。
---. 2001. 日本浪人-岩里政男/再替李登輝卸妝。台北:方言實業有限公司。9月初版。
夏珍. 1998. 許信良的政治世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6月初版。
--. 1999. 造反的年代-2000年總統大選世紀爭逐。台北: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7月初版。
--. 2000. 日落國民黨。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5月初版。
夏道平. 1989. 經濟自由的思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月初版。
---. 1995. 自由經濟家的思與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1月初版。
島山滋男著. 陳錦華譯. 1994. 怎麼做好行政管理。台北:方智出版社有限公司。11月初版。
酒井亨著. 王淑華、鄭伊玲、李宏澤譯. 2001. 台灣新論。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0月初版。
倪炎元. 1995. 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1月初版。
---. 2001. 別笨了,問題在政治!。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4月初版。
高安邦. 1997. 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8月初版。
高希均、李誠. 1991. 台灣經驗四十年(1949-1989)。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月初版。
高雄農田水利會會誌編輯委員會. 1997. 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會誌。高雄: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3月初版。
郭正亮. 1998. 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5月初版。
---. 2000. 郭正亮-新政治出發。台北:高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5月
  初版。
---. 2001.政治突圍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7月初版。
郭定宇主編. 鄒景雯整理. 2001. 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5月初版。
張文亮. 2001. 台灣的水。台北:文經出版社。10月初版。
張世賢、陳恆鈞. 1997. 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9月
初版。
張昆山、黃政雄. 1996. 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合報社。3月初版。
張亞中. 2002. 開放政治市場:全球治理台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6月
初版。
張明貴. 2000. 從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西洋傳統政治思想。台北:桂冠圖書股
  份有限公司。11月初版。
張研田. 1982. 農企業的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5月初版。
張茂桂. 2000. 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業強出版社。6月初版。
張苙雲. 2000. 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2月初版。
張清芳. 2000. 解散國民黨-終結台灣人心靈夢魔。台北:木棉國際事業有限公司。2月初版。
張曼琳. 2000. 透析跨世紀成功領導學(政治篇)。台北:九儀出版社。2月初版。
張維安. 2001. 台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1
月初版。
張靜主編. 1998. 國家與社會。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2月初版。
張麟徵. 2000. 歧路上的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3月初版。
莊輝濤. 1998. 重建民主理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9月初版。
寇維勇、陳浩. 1985. 透視黨內派系。台北:海王印刷廠。3月初版。
許士軍. 2001. 許士軍為你讀管理好書。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8月初版。
許介鱗. 1997. 政黨政治的秩序與倫理。台北:業強出版社。4月初版。
許信良. 1995. 新興民族(The Rising People)。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3月初版。
許南雄. 1993. 行政學概論。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7月初版。
許國賢. 2001. 財產與政治:政治理論論文集。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6月初版。
---. 2001. 倫理政治論-一個民主時代的反思。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0月初版。

陳介玄. 1994. 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3月初版。
---. 1995. 貨幣網絡與生活結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1月初版。
---. 1997. 地方社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3月初版。
---. 1998. 台灣產業的社會學研究-轉型中的中小企業。台北:聯經出版公司。6月初版。
---. 2001. 班底與老闆-台灣企業組織能力之發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4月初版。
陳文俊. 1996. 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及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6月初版。
陳文德. 1997. 綠色南國-余政憲的高雄憲政經營。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月初版。
陳生民. 1998. 台汽再造-台灣五十年來公營事業轉型民營化典範。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8月初版。
陳玉璽. 1995. 台灣的依附型發展。台北:人間出版社。4月初版。
陳東升. 1995. 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圖書。4月初版。
陳孟師、林忠正、朱敬一、張清溪、施俊吉、劉錦添. 1992. 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月三版。
陳明通. 1995.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0月初版。
陳明通、鄭永年主編. 1998. 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月初版。
陳品. 2001. 陳文茜的真情世界。台北:沛來出版社。11月初版。
陳茂雄. 1997. 百合家園。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0月初版。
陳浩、寇維勇. 1985. 透視黨內派系。台北:聯豐書報社。4月初版。
陳添壽. 1996. 台灣政經發展策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3月初版。
陳菊. 1993. 黑牢嫁?菕虼怞U台灣女子的愛與戰鬥。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2月初版。
陳陽德. 1987. 轉變中的台灣地方政治。台北:洞察出版社。1月初版。
陳毓鈞. 2001. 半個民主先生李登輝。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2月二版。
陳翠蓮. 1995. 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9月初版。
陳寶良. 1998. 中國的社與會。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6月初版。
盛杏湲. 1986. 國民黨與黨外中央後援會選舉競爭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1月初版。
黃文雄. 2000. 台灣人的價值觀。台北:前衛出版社。2月初版。
黃光國. 1997. 民粹亡台論。台北: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9月二版。
---. 2001. 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月初版。
黃俊傑. 1991. 農復會與台灣經驗。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6月初版。
---. 1991.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史料彙編。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6月初版。
---. 1994. 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高雄: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4
  月初版。
黃楹進. 2001. 黑手大革命。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5月初版。
黃煌雄、張清溪、黃世鑫主編. 2000. 還財於民-國民黨黨產何去何從?台北:
  商周出版。7月初版。
黃福鎮. 2001. 大高雄風土誌。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月初版。
黃雯娟. 1998. 宜蘭縣水利發展史。宜蘭:宜蘭縣政府。7月初版。
黃嘉樹、 程瑞. 2001. 台灣政治與選舉文化。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1月初版。
黃榮護主編. 1999. 公共管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4月二版。
黃錦堂. 1998. 地方自治法治化問題之研究。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月初版。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1994. 彭明敏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0月初版。
彭瑞金. 1995. 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9月初版。
彭懷恩. 1990. 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4月初版。
---. 1994. 台灣政黨政治。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5月初版。
---. 1997. 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10月初版。
---. 1997. 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11月初版。
---. 2000. 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6月初版。
彭懷真. 2001. 最近有點煩 ABOUT男人心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7月初版。
---. 2002. 拼戰權力職場。台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3月初版。
森田明著. 鄭樑生譯. 1996. 清代水利社會史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9月初版。
游盈隆. 1995. 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0月初版。
---. 1997. 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0月初版。
楊泰順編著. 1991. 政黨政治與台灣民主化。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11月初版。
---. 1991. 選舉。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9月初版。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 1998.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冊)。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6月初版。
葛永光. 1999. 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8月初版。
溫世仁. 2001. 看見未來。台北: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11月初版。
鄒景雯整理. 2001. 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 。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6月初版。
葉啟政主編. 1991. 當代西方思想先河-十九世紀的思想家。台北:正中書局。9月初版。
---主編. 2000. 當代社會思想巨擘:當代社會思想家。台北:正中書局。11月初版。
詹中原等編著. 1999. 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6月初版。
廖忠俊. 1997. 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2月初版。
---. 2000. 台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月初版。
趙永茂. 1998. 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9月二版。
---. 1998. 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兼論台灣地方政府的變革方向。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9月二版。
趙莒玲. 1998. 台灣開發故事南部地區。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1月初版。
嘉南農田水利會七十年史編輯委員會. 1992. 台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七十年史(上、下冊)。台南:台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9月初版。
鄭清寶. 1999. 新第三選擇-民進黨執政與民主鞏固。台北:柏新科技有限公司。5月初版。
鄭聲. 1995. 警告民進黨-邁向執政的十五道關卡。台北:日臻出版社。11月初版。
蔡明惠. 1998. 台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月初版。
蔡蕙如、施逸筠. 2001. 顧客是永遠的戀人。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7月初版。
蔡璧煌、陳俊明. 2000. 轉型與發展-邁向新世紀的台灣。台北:國家發展研究院。11月初版。
歐陽勖、黃仁德主編. 1994. 台灣經濟發展總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2月初版。
劉仁傑. 1999. 分工網絡-剖析台灣工具機產業競爭力的奧秘。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1月初版。
劉明德. 1998. 重構台灣縣市政府組織。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0月初版。
劉堯. 2001. 搞關係-人生處處有商機。台北:方舟出版社。11月初版。
劉憶如、王文宇、黃玉霖. 2000. BOT三贏策略。台北:商鼎財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1月初版。
豬口孝著. 劉黎兒譯.1992.國家與社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4月初版。
---著. 賴郁君譯. 1995. 日本經濟大國的政治運作。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5月初版。
蕭全政. 1994. 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的基礎理論。台北:桂冠圖書。10月二版。
---. 1997. 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業強出版社。4月初版。
蕭新煌. 1987. 台灣問題。台北:海王印刷廠。11月初版。
---. 1995. 敬告中華民國-給跨世紀台灣良心的諍言。台北:日臻出版。11月初版。
---. 1999. 好社會-浩劫後的台灣願景。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2月初版。
---. 2002. 新台灣人的心-國家認同的新圖像。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1月初版。
---. 2002. 新世紀的沉思-政黨輪替前後的觀察與建言。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月初版。
聯合報言論部. 2000. 黑白集(6)。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月初版。
聯合報言論部. 2000. 黑白集(7)。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8月初版。
聯合報言論部. 2001. 黑白集(8)。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月初版。
聯合報言論部. 2001. 黑白集(9)。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8月初版。
聯合報言論部. 2002. 黑白集(10)。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月初版。
鍾年晃. 2001. 失落的民進黨。台北:商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5月初版。
鍾振昇. 2000. 領導演講法。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月初版。
薄慶玖. 1998. 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9月三版。
簡炯仁. 1998. 高雄縣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6月初版。
龐建國. 1993. 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2月初版。
---. 1993. 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圖書公司。6月初版。
蘇永欽. 2001. 聯合政府:台灣民主體制的新選擇?台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1月初版。
---. 2001. 政黨重組: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台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5月初版。
---. 2001. 國會改革-台灣民主憲政的新境界?台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
  教基金會。10月初版。
蘇嘉宏. 1992. 派系模式與中共政治研究。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8月初版。
顧忠華主編. 2001. 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8月初版。
(二)論文
1.學位論文:
何振盛. 1989. 「戒嚴時期台灣地區的民主化與政治變遷--個發展途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錦淑. 1998. 「台灣糖業百年發展與變遷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淑娟. 1995. 「戰後台灣農田水利組織變遷歷程之研究(1945-1995)」。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苗蕙敏. 1991. 「台灣地區地方選舉中派系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七十八年屏東縣縣長選舉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雲萍. 1994. 「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嘉南大圳」。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永豪. 1997. 「台灣地方反對派系-高雄縣黑派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宗韓. 1994. 「戰後台灣原住民政策之分析:國家與社會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景雲. 1999. 「高雄縣地方派系政治研究-一個整合性觀點的提出」。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謀. 1994. 「中國國民黨之轉型-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基原. 1988. 「高雄縣地方派系結構及其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家宏. 1999. 「產業變遷對地方派系的影響-以高雄縣為個案」。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明達. 1999. 「地方國家初探-相關論述的比較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研究計劃報告:
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研究. 1996. 「農田水利會多角化經營可行性評估第一階段:農業用水移用補償制度建構」。財團法人曹公農業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計劃。
-------------. 1997. 「農田水利會多角化經營可行性評估」。財團法人曹公農業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計劃。
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1997,「維持台灣農田水利會功能研究之基本資料整理」。財團法人曹公農業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計劃。
------------. 1997. 「維持台灣農田水利會功能之研究」。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研究計劃。
------------. 1998. 「維持台灣農田水利會功能之檢討及評估與基本資料整理」。財團法人曹公農業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計劃。
------------. 1999. 「台灣農田水利會功能營運功能調整探討(一)」。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研究計劃。
------------. 2000. 「台灣農田水利會功能營運功能調整探討(二)」。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研究計劃。
 3.期刊:
丁仁方. 1999. 「統合化、半恃從結構、與台灣地方派系的轉型」。政治科學論叢,第十期,頁59-82。
何金銘. 1995. 「賄選現象與賄選效果:高雄市二屆委員選舉的個案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六期,頁109-144。
吳介民. 1998. 「中國鄉村快速工業化的制度動力:地方產權體制與非正式私有化」。台灣政治學刊,第三期,頁3-64。
陳恆鈞. 2001. 「政策制定者應用政策知識之困境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五期,頁132-177。
游盈隆. 1996. 「台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一期,頁41-84。
趙永茂. 1994. 「台灣地方自治發展中政治生態的轉變及其特質-一九八○年代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五期,頁99-120。
---. 1995. 「台灣地方精英的民主價值取向」。政治科學論叢,第六期,頁73-108。
---,1996,「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第七期,頁39-56。
---,1998,「地方政治生態與地方行政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第九期,頁305-328。
 4.其他:
水資源管理季刊(各期)。
農田水利雜誌(各期)。
農業工程學報(各期)。
經濟部水資源局永續發展簡訊(各期)。

二、外文部分
(一)書籍
Alan Isaak. 1987.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s.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Andrew Heywood. 1997. Politics. 1998.林文斌、劉兆隆譯. 政治學(上、下冊)。 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2月初版。
Anthony Giddens.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李康、李猛譯. 2002. 社會的構成。台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月初版。
Barry B. Hughes. 1998.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A Simon and Schuster Company.
Brue Russett&Harvey Starr. 1981. World Politices. New York and Oxford:W.H. Freeman and Company.
David B. Truman.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Political interests and public opinion.張炳九譯. 1998. 政治過程-政治利益與輿論(上、下冊)。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月初版。
David Easton.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王浦劬等譯. 1992.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5月初版。
David Osborne&Ted Gaebler. Reinventing Government-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劉毓玲譯. 1993. 新政府運動。台北: 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1月初版。
E. A. Winckler&S. Greenhalgh. Contending Approaches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iwan.張苾蕪譯. 1999. 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台北:人間出版社。2月初版。
Elinor Ostrom. Larry Schroeder&Susan Wynne. 1993.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frastructure Policies in Perspective. Boulder. San Francisco and Oxford:Westview Press.
-------. 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余遜達、陳旭東譯. 2000. 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6月初版。
Elisabeth Noelle-Neumann. 1982. Offentliche Meinung:Die Entdeckung der Schweigespirale.翁秀琪、李東儒、李岱穎譯. 1994. 民意-沉默螺旋的發現之旅。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2月初版。
Gabriel A. Almond&Sidney Verba. 1989. The Civic Culture.張明樹譯. 1996.公民文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3月初版。
Grabam K. Wilson. 1990. Interest Group.王鐵生譯. 1993. 利益團體。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2月初版。
Henry Mintzberg. 1990. Leadership.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Ian Gough. 197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elfare State. Macmillan Press.
James C. Craig&Robert M. Grant. 1993. Strategic management. 小知堂編譯組譯. 1994. 策略管理。台北: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1月初版。
Joan Edelman Spero. 1990.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St. Martins Press.
Ken Booth&Steve Smith. I995. Internation Relations Theory Toda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Mancur Olson. 1971.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urice Duverger. 1973.Sociologic Politiqu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Michael Nicholson. 1998.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Concise Introduction. Macmillan Press TLD.
Michael Mcginnis.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毛壽龍譯. 2000.多中心治道與發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6月初版。
--------. Polycentricity and Local Public Economies. 毛壽龍譯. 2000. 多中心體制與地方公共經濟。上海:上海三聯書店。6月初版。
Peter F. Drucker. 1974. 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 李田樹譯. 2002. 杜拉克-管理的責任。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月初版。
-------. 1974. 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李芳齡、余美貞譯. 2002. 杜拉克-管理的實務。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月初版。
-------. 1974. 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李芳齡譯. 2002. 杜拉克-管理的使命。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月初版。
-------. 1986.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Peter F. Drucker and Zenith Publication.
-------. 2000. The Essential-Drucker on Management.李田樹譯. 2001. 杜拉克精選:管理篇。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9月初版。
-------. 2000. The Essential-Drucker on the Individual.陳琇玲譯. 2001. 杜拉克精選:個人篇。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9月初版。
------- . 2000. The Essential-Drucker on Society.黃秀媛譯. 2001.杜拉克精選:社會篇。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9月初版。
Robert A. Dahl. 1971. Polyarchy: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B. Denhardt. 1993. Theories of Public Organization.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Robert I. Dilenschneider. 1998. On Power.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Robert Gilpin.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O. Keohane. 2000. 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蘇長和、信強、何曜譯. 2001. 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5月初版。
Robert D. Putnam. 1992. 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amuel P. Huntington. 1997.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黃裕美譯. 1997.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9月初版。
---------. 1994.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ST Twentieth Century.劉軍寧譯. 1994. 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9月初版。
Skocpol Theda. 1978. State and Social Revolu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ve Smith. Ken Booth&Marysia Zalewski. 1996. International theory:positivism and beyond.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ge.
The Group of Lisbon. 1995. Limits to Competiti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rough its department The MIT Press.
Vincent Ostrom. 1989. The Intellectual Cri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uscaloosa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Weitzer Ronald. 1991. Transforming Settler State. Berkeley:J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5.74.5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5.74.5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