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28113-23571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28113-235716
論文名稱
Title
《半生緣》敘事藝術研究
A Narrative Study of Eighteen Spring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3-01-1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3-01-28
關鍵字
Keywords
張愛玲、半生緣、敘事學、小說
Eighteen Springs, Narrative Study, Eileen Chang, Novel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73 次,被下載 91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7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911 times.
中文摘要
《半生緣》的特色是描寫細膩、意象豐富,人物形象分明,特別在諷刺人性的層面,對人性的洞察極為深刻,也有悲劇的社會現實反映,展現出張氏的獨特蒼涼風格。近年來研究較多的主題為對張愛玲小說中的人物研究,而專以敘事學角度來全面賞析《半生緣》的則是闕如。本文即是嘗試以敘事學的角度來分析文本的敘述手段、結構原則,從不同的面向來欣賞對《半生緣》的多樣風貌,發掘其敘事藝術的價值。
《半生緣》全篇主要以非聚焦型的視角來觀察整個故事,偶爾出現內聚焦型、外聚焦型視角。敘述者主要是以異敘述者的姿態隱身於文本之中,符合「自然而然敘述者」及「客觀敘述者」的類型,偶爾出現「干預敘述者」。在時序的運用上採取線型時間運動的方式進行。時限方面含括五種類型:等述、概述、擴述、省略、靜述皆安排適宜。「敘述一次發生一次的事件」是《半生緣》最常出現的敘述頻率,用以完整的敘述出故事情節。全書大多是使用直接引語的話語模式,因此比較能接近人物的話語和思想。書中的非敘事性話語充滿發人省思的言論。故事的序列連結以鏈狀形式為主,以順時敘述的方式推展。各序列間會插入其他序列,以順時方式呈現,有時以倒敘逆時的方式推移。序列依據時間連接與因果連接兩種承續原則組合成情節,因果關係的多樣貌便形成內容的豐富性。
《半生緣》中人物眾多,但焦點集中在幾位年輕男女,這些人物皆有自己獨特鮮明的個性及想法,因此筆者將從特性論的觀點來分析《半生緣》中的人物,分為圓形人物及扁平人物。故事著重情節的發展與人物的活動描述,環境的部份屬於從屬的地位,對社會背景的敘述較少,但可以看出當時部份的風土民情、人際關係及職場現象等,自然現象與物質產品有較多詳細而精心的敘述與安排。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論文審定書…………………………………………………………………………...………i
摘要…………………………………………………………………………………..………ii
目次………………………………………………………………………………….………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3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第四節 章節安排………………………………………………………….…….…………5
第二章 相關研究之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學位論文…………………………………………………………….………….…7
第二節 單篇論文…………………………………………………………………………16
第三節 相關專書…………………………………………………………………………22
第三章 敘述模式分析……………………………………………………………...…30
第一節 視角…………………………………………………………………………...….30
第二節 敘述者……………………………………………………………………………43
第三節 敘事時間……………………………………………………….……….………..51
第四節 話語模式…………………………………………………….……….….……….75
第五節 非敘事性話語……………………………………………….………….………..85
第四章 故事結構模式…………………………………………….……….. ………..100
第一節 情節………………………………………….…………………..…...……….....101
第二節 人物…………………………………………………………….……… ……….120
第三節 環境…………………………………………….……… ……………………….132
第五章 結論…………………………………..…………….……………….… …….....147
參考書目…………………………………………………………….……………………..15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張愛玲作品(以下依出版日期由古至今排序)
張愛玲:《半生緣》,臺北:皇冠出版社,1969年3月初版,1991年典藏初版,1999年典藏十七刷。
張愛玲:《十八春》,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年4月。
張愛玲:《張愛玲文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2月。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4月。
張愛玲:《惘然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4月。
張愛玲:《張看》,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月。
張愛玲:《餘韻》,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
張愛玲:《對照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

二、評論專書(以下依出版日期由古至今排序)
王拓:《張愛玲與宋江》,臺中: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67年3月初版。
水晶:《拋磚記》,臺北:三民出版社,1969年7月初版,1970.12再版。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市 : 大地出版,1974年。
余斌:《張愛玲傳》,臺北:晨星出版社,1977 年3月初版。
高全之:《當代中國小說論評》,臺北市:幼獅出版,1978年。
張健:《張愛玲的小說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7月。
鄭樹森:《張愛玲的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89年03月初版。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夏志清/劉紹銘:《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1年11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臺北市 : 麥田出版,1994年。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10月,2版3刷。
胡辛:《最後的貴族》,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局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3月。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 : 時報文化,1995年。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臺北:東大圖書,1996年2月再版。
張健:《張愛玲新論》,臺北:書泉出版,1996年。
水晶:《張愛玲未完:解讀張愛玲的作品》,臺北市 : 大地出版,1996年12月。
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臺北市:三民出版,1997年。
鍾慧玲:《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市 : 里仁出版,1997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1998年10月。
吳燕娜:《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臺北縣板橋市 : 稻鄉出版,1999年。
楊澤:《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麥田出版,1999年10月。
任茹文,王艷:《沉香屑裡的舊事:張愛玲傳》,嘉義市:千聿企業出版,2002年11月。
蔡登山:《傳奇未完張愛玲》,臺北市 : 天下遠見出版, 2003年。
高全之:《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3年3月。
水晶:《替張愛玲補妝》,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5月。
李歐梵:《蒼涼與事故:張愛玲的啟示》,臺北市:臺灣商務總代理,2006年。 
嚴紀華:《看張.張看:參差對照張愛玲》,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7年。
劉紹銘:《張愛玲的文字世界》,臺北市 : 九歌出版,2007年。

三、理論專書(以下依出版日期由古至今排序)
羅蘭•巴特著;張寅德譯:《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66年,1版1刷。
查特曼:《故事與話語》,美國:康奈爾大學出版社,1978年。
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2月。
瑞蒙・科南:《敘事虛構作品》,倫敦,梅休因,1983年版。
皮亞傑著;倪連生、王琳譯:《結構主義》,香港:商務印書館,1984年,1版。
伍爾芙著;瞿世鏡譯:《論小說與小說家》,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市:時報出版,1986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臺北市:聯經出版,1987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張寅德:《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布斯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版2刷。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臺北市:文史哲出版,1989年,初版。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7月,初版。
熱奈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初版。
施洛米絲˙雷蒙-凱南:《當代詩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
張雙英,黃景進:《當代文學理論》,臺北市:合森文化,1991年。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12月,初版。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1刷。
方袓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1月,1版1刷。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洪葉文化,1996年4月,初版1刷。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市,三民書局,1997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市: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版。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1版1刷。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1刷。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11月,1版2刷。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林鎮山:《臺灣小說與敘事學》,臺北市:前衛出版,2002年。
張健:《小說理論與作品分析》,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7月,1版1刷。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臺北市:五南出版,2003年。
周慶華:《文學理論》,臺北市:五南出版,2004年。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2版1刷。
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2版2刷。
大衛.洛吉(David Lodge):《小說的五十堂課》,臺北縣新店市 : 木馬文化出版,,2006年。
鄭樹森:《小說地圖:漫遊小說世界的三段路程》,臺北縣中和市:INK印刻出版, 2007年。
翁振盛:《敘事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社委員會出版,2010年。

四、學位論文(以下依出版日期由古至今排序)
林繡亭:《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蔡淑娟:《張愛玲小說的諷刺藝術》,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賴琇君:《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溫毓詩:《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沈文田:《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秋雯:《張愛玲小說在臺灣的接受現象》,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御蓓:《看孤鴻明滅:張愛玲生命創造之展現》,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朱雯彥:《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金小萍:《張愛玲及其《半生緣》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瓊慧:《張愛玲及其小說中母親形象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美華:《張愛玲小說的主要男性形象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蔡幸涓:《張愛玲小說的敘事策略》,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五、期刊單篇論文(以下依出版日期由古至今排序)
王拓:〈談張愛玲的半生緣〉,《青溪雜誌》,1971年,頁65-86 。
高全之:〈大我與小我 ─《十八春》《半生緣》的比對與定位〉,《當代月刊》,第165期,1986年5月。
水晶:〈雨過河源隔座看 ─ 張愛玲《半生緣》中雨的象徵〉,《聯合文學》,第7卷第7期,1991年5月。
詹悟:〈由張愛玲的《半生緣》觀其對人生的看法〉,《書評》,第33期,1991年8月。
蔣翔華:〈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手法─試析空間〉,《聯合文學》,第10卷第7期,1994年5月。
詹乃凡:〈問世間情為何物 ─比較《半生緣》與《幾度夕陽紅》〉,《明道文藝》,第11期,1994年11月。
周芬伶:〈愛之憂鬱 ─ 張愛玲《半生緣》的文學價值〉,《中國文化月刊》,第230期,1995年5月。
袁瓊瓊:〈張愛玲記〉,《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
李嘉、梁麗明:〈只是當時已惘然 ─ 談《十八春》和修改本《半生緣》〉,《廣西師院學報》,第4期,1996年3月。
周芬伶:〈張愛玲小說的女性敘述〉,《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里仁,1997年。
高全之:〈本是同根生─ 為《十八春》、《半生緣》追本溯源〉,《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3期,1999年3月。
林幸謙:〈《半生緣》再解讀 ─ 姐妹情誼的反動與女性衝突主題〉,《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3卷第1期,2000年3月。
王朝彥:〈讀張愛玲的《十八春》及《半生緣》〉,《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1年5月。
詹悟:〈張愛玲夢魘〉,《書評》,第55期,2001年12月。
張 麗:〈論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黃萍:〈高壓下的病變與瘋狂_張愛玲女性形象塑造心理分析〉,《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第20卷第四期,2003 年11月,頁83。
李玉蘭、曾耀農:〈張愛玲新論〉,《貴州大學學報》,第22卷第1期,2004年10月。
李新民:〈張愛玲筆下的月亮意象〉,《常州工學院學報》,第17期,2004年10月。
鄭悅:〈有情人難成眷屬,永結無愛婚姻 ──讀張愛玲的《半生緣》《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第4卷第4期,2004年11月。
黃雅莉:〈談張愛玲的〈愛〉的蒼涼與無奈〉,《國文天地》,第20卷第7期,2004年12月。
張廷山:〈評《半生緣》兼析張愛玲小說的審美特徵〉,《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第2期,2005年3月。
李新民:〈張愛玲小說的諷刺藝術〉,《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05年4月。
劉淑萍:〈論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意識〉,《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卷第2期,2005年6月。
郭雲:〈女性主義視野中的曼璐〉,《現代文學--淮海工學院文學院》,2005年。
鄭家鮮:〈最古老職業中的人性沉落 ─ 張愛玲《十八春》中的婚姻與人性沉淪關係解讀〉,《大理學院學報》,第4卷第6期,2005年11月。
鄭麗麗:〈張愛玲的敘事策略〉,《德州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6年4月。
李玲:〈張愛玲小說中的蒼涼意蘊〉,《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6卷第4期,2006年7月。
張嘉惠:〈《半生緣》之美感觀照〉,《高雄師大學報》,第二十三期,2007年,頁114。
王平:〈探析張愛玲小說中有意味的敘事藝術〉《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8 年,頁96。
余靜芳:〈試論半生緣的人物架構〉,《麗水學院學報》,第31卷第1期,2009年2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