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29104-09322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29104-093227
論文名稱
Title
宋詩中松的文化意涵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12-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1-29
關鍵字
Keywords
集體潛意識、文化意涵、意境、神話、人論、意象、符號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5 次,被下載 813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135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所論述的觀點,以卡西勒的《人論》為架構,企圖在紛亂的哲學中循一系統之言,達到以下幾點目標:
一、從多元的角度看人的存在價值及人的多貌性。
二、雖然生活本身是變動不定的,但是生活的真正價值則應當從一個不容變動的永恆秩序中尋找,這種秩序性的統一觀,放諸四海應皆準,此文以宋人為例,希望透過今人的眼光呼應先人的哲理思惟。
三、人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找尋意義價值,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試著找出自己與宇宙的完全平衡焦點,並且不會受外部的力量所擾亂宋詩處於輝煌燦爛的唐詩之後,宋詩人的求新求變,無論內容題材、創作理念或審美意識上,都有新創的表現,因此在詩歌史上有一定的歷史地位 。並且從清厲鶚《宋詩紀事》一書,可知宋詩人數目眾多,詩人的篇作數量也多 。本文中所要探討的方向為:
一、從宋詩的風格中,搜尋其發展在文化上的獨特性、傳承性、共通性。
二、宋文人強烈「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自覺,在文化上會產生什麼樣的新撞擊。
三、本文不以詠松詩為題,其目的希望將重心擺在「人」的人文意涵表現,藉由宋詩的材料,從中搜羅松的各種意象探出人的真實心理層面。
世間無處不見的象徵,是人類自然地表現人、物或概念等複雜事務的意象,並傳達其訊息媒介。生生不息的象徵語言不僅是人類文化的衍生物,更是至今人類還能保持其強勁的生命力的主因。象徵時時影響著我們的情緒與精神活動,當我們探秘象徵世界語言時,事實上有就是對人類本性的追本溯源。
人類透過各種不同系統的符號形式,來進行傳遞訊息與溝通交流。所以象徵符號應也適用來表述人類內心的心理活動與精神世界。人的內心世界有一些感受是人類不願意直接表述出來的,所以也透過象徵意象來表達自身心理與精神上更深層次的直覺反應。自然界處處與人息息相關,對自然界的感知最直接、最深刻,人與自然界的動植物皆可融為一體。本文藉由對松的探討,也希望應證中國文人熱愛山水、孺幕自然之情,是可溯源出內心最原始的情感寄託。
而樹是自然界最具生命力的象徵之一,是生命的具體表現,它將宇宙中的天空、大地與水這三個基本成分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同時,樹被普遍看做是世界之軸,宇宙即是以它為中心組成了一個有序的整體。神話認為樹是超自然的物種,傾注了許多神靈賦予給它的創造力,也存在著對樹崇拜的文化傳統,一些樹種的象徵寓意也因此具有了共同性的指標。比如常綠之樹代表長壽與永恆,而落葉樹則是再生的象徵,這兩種樹木加在一起,即表示男人女人之結合保證了人類生命的延續。此外,某些特定意義的樹種,又因為文化傳統的不同而被賦予了各自特殊的寓意。中國人習慣在陵墓與寺廟周圍種樹,他們認為死者的精神與神靈都寄居在樹中,這樣可以對寺廟與陵墓保護作用。
人與自然的結合,構築出屬於文化的領域。對於理解人類文化形式都是符號形式。因此,我們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animal symbolicum),也可說明人的獨特之處,理解對人開放的新路是通向文化之路。 綜合出符號化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於代表性的特徵,並且人類文化的全部發展都依賴於這些條件。
卡西勒的哲學,亦「人學」而已。人性之所以為人的本性所在,也是人與其他動物之本質差異的關鍵。從符號來定義本性,將人之「本質」界定為符號的動物,突顯了人與其他動物之根本差別,故為人之本性。 人因符號能力的運用,揚棄了直接而本能的動物的反應方式,以一種深思熟慮的應對方式,面對外在世界的生存挑戰。建立了人在宇宙中應有之分位。
詩人透過他獨特感性的情思、理智的哲思,讓松的生命意義隨著詩人的感覺起舞,不同的詩人有著不同的詮釋,讓松的意涵產生了多元性,若再加上不同朝代、不同文體,那多元的面貌更是繽紛。令讀者好奇的就是單純的植物如何有著多采的姿態,詩人運用語言文字符號展開創新的意義,也就是說人是創造符號的動物,事實上也藉著符號的意義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不同詩人的審美觀,相對反應出松的美感世界是多元的。也就是說詩人給予松多義多元的美感,隨著詩人主觀的情感,將豐富的感情投射在松的姿態中,美的產生事實上呼應了詩人心中的世界。綜合言之,探出以下的論述:
一、人因不同的生活背景、有著不同的想法、思考模式,在看似紊亂複雜的多層多元思惟,卻有著共同的一脈道理。藉由「松」的文化意涵,從中尋求人的價值意義。
二、卡西勒在《人論》中希望將問題的焦點集中在人是什麼的中心課題,進行文化哲學的反省 。從卡西勒對人與文化的符號哲學探討中,領略到人存在的真正意義與文化的根本方向和理想。本文以宋詩為範圍,勾勒中松從神話觀、歷史觀、語言觀、美學觀等等角度,一一呈現出松的各項多元文化面貌。
卡西勒哲學基本公式為 :
人----運用符號----創造文化

套用此公式本文的結構如下:
宋詩人----運用松符號----創造文化意涵


四、人能主動自覺不斷自我反省的存有者,對生活的批判反省,一種改良自己生命的內在反省。讓每個人從日常生活反省出發,人民群眾也對自己個體存在方式的關懷與思索。
Abstrac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宋詩中松的文化意涵探究
引言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研究範圍
第三節研究方法
第二章溯源:中國文化下「松」的象徵意涵
第一節神話傳說中的松
第二節中國經典中的松
壹、《詩經》:不騫不崩,松柏之茂
貳、《楚辭》:風颯木蕭,石泉蔭松
參、《論語》:歲寒後凋,社稷長存
肆、《說文解字》:十八為公,從木是松
第三章宋詩中「松」的語意結構
第一節語意的探討
第二節詞性結構
第三節典故意象
第四章宋詩中「松」的審美觀照
第一節松的意象美
壹、崇高的意象:頂天立地挺拔傲岸
貳、陽剛的意象:封官封爵大夫松
參、死亡的意象:永恆不朽松柏墳

第二節松的意境美
壹、風中賞松 書寫松之逍遙美
貳、隱者愛松 詩人思維和諧美
第五章宋詩中「松」的人文思想
第一節儒家精神,揚棄悲哀:松柏天生獨,青青貫四時
第二節道家自然,感通萬物:偃蹇松逃世,翩仙鶴駕風
第三節佛家禪學,妙悟智慧:禪庭松色寒,石室苔痕古
第六章結論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壹、原典釋譯注疏部分(依作者姓氏筆劃先後順序排列)

干寶:《搜神記》,台灣: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初版。
毛子水註譯:《論語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72冊,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初版。
李宗侗註譯:《左傳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李時珍撰:《本草綱目》,台灣:鼎文出版社,1973年,初版。
吳之振等編:《宋詩鈔》,台灣:世界書局,1983年,初版。
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邵增樺註譯:《韓非子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屈萬里註譯:《新譯尚書讀本》,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袁珂譯注:《山海經》,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初版。
馬茂元主編:《楚辭》,台灣:文津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
馬持盈註譯:《詩經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俞(玉炎)編:《歷代詠物詩選》,台灣:清流,1975年,初版。
張景星:《宋詩別裁》,台灣:商務,1968年,初版。
許慎撰:《說文解字注》,台灣:黎明文化出版社,1974年,出版
康熙:《佩文齋詠物詩選》,查慎行等編錄,廣文出版社,初版。
管庭芬等編:《宋詩補鈔》,台灣:世界書局,1962年,初版。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熊公哲註譯:《左傳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貳、當代專述部分(依作者姓氏筆劃先後順序排列)

Chris Jenks:《文化》,台北:巨流出版公司,1998年7月,一版。
David Fontana著 何盼盼譯:《象徵的名詞》,台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2003年7月,一版。
Joseph Campbell著 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上、下》,台灣:立緒文化出版社,1990年,初版。
卡西勒著 甘陽譯:《人論》,台灣: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2月,初版。
卡爾•榮格主編 龔卓軍義:《人及其象徵》,台灣:土緒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復文出版社,2000年,初版。
王立:《中國古典文學九大意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初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一刷
王柯平:《走向跨文化美學》,中國:中華書局,2002年,初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灣:聯經出版社,1986年10月,初版。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台灣:允晨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
木齋:《宋詩流變》,中國:京華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
古添洪:《記號詩學》,台灣:東大出版社,1984年,初版。
石訓 朱保書主編:《中國宋代文化》,中國: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初版。
石韶華:《宋代詠茶詩研究》,台灣: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9月,初版。
石韶華:《宋詩研究》,台灣:文津出版社,1996年,初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灣:漢京出版社,1984年,初版。
朱光潛:《詩與畫的界限》,台灣:蒲公英出版社,1986年,初版。
朱玲:《文學符號的審美文化闡釋》,大陸: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安其拉來特著:《色彩心理學》,台灣:北興出版社
成功大學中文系所主編《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文集》,台灣:成功大學,1995年,初版。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大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初版。
吉川幸次郎 鄭清茂譯:《宋詩概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初版。
伍至學::《人性與符號形式—卡西勒『人論』解讀》,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初版。
祁志祥:《中國美學的文化精神》,中國:上海文藝出版發行,1996年,初版。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初版。
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編委會:《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台灣:麗文文化出版社,1995年,初版。
吳在慶:《新編宋詩三百首》,中國: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初版。
吳承學:《中國古典風格學》,廣東:花城出版社,1993年,初版。
吳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詩學新解》,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初版。
李元洛:《詩美學》,台灣:東大出版社,1990年,初版。
李春青:《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中國:北京師範大學發行,2001年,初版。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灣:谷風出版社,1987年,初版。
李澤厚 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台灣:里仁出版社,1986年,初版。
杜松柏:《禪與詩》,台灣:明文出版社,1980年,初版。
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台灣:黎明出版社,1978年,初版。
林尹:《訓詁學概要》,台灣:正中書局,1972年,初版
林以亮:《詩與美感》,台灣:大林出版社,1982年,初版。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9月,台7版。
林書堯:《色彩學》,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初版。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台灣:駱駝出版社,1985年,初版。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台灣:洪範出版社,1987年,初版。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台灣:洪範出版社,1911年,初版。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四川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初版。
周慶華:《中國符號學》,台灣:揚智文化出版社,2000年,初版。
金性堯編:《宋詩三百首》,中國:王家出版社,1988年,初版。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灣:台灣開明書局,1978年,初版。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灣:台灣開明書局,1968年,初版。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中國: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1992年,初版。
柯慶明:《境界的探求》,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增訂第三版。
胡雲翼:《宋詩研究》,中國:巴蜀出版社,1993年,初版。
胡經之主編:《中國古典文藝學叢編》(一)~(四),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孫昌武:《詩與禪》,台灣:東大圖書出版社,1994年,初版。
孫欽善編:《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四川大學出版1991年,初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初版第十二刷。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89年,初版。
袁行霈等編:《中國詩學通論》,中國:安徽教育,1994年,初版。
夏邵碩:《古典詩詞學藝術探幽》,台灣: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七月,初版。
韋勒克、華倫著 王夢鷗、徐國衡譯《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初版
許總:《宋詩:以新變再造輝煌》,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初版。
彭邦楨:《詩的鑑賞》,台灣:台灣商務出版社,1977年,初版。
張晧:《中國美學範疇與傳統文化》,中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初版。
張法著:《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灣:淑馨出版社,1998年,初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台灣:洪葉文化出版社,1995年,初版。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以翻案詩、禽言詩、詩中有畫為例》,台灣,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初版。
張高評編:《宋詩綜論叢編》,台灣:麗文文化出版社,1993年,初版。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台灣:麗文文化出版社,1995年, 初版。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台灣:麗文文化出版社,1996年,初版。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台灣:麗文文化出版社,1997年,初版。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中國:中華出版社,1995年,初版。
張毅 孫學堂 史偉:《宋代文學研究》,中國:北京出版社,2001年,初版。
張海鷗:《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張高評編:《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台灣:成大出版組,2000年,初版。
張敬文:《唐詩詩詞研究》,台灣:台灣商務出版社,1980年,初版。
張伯偉:《禪與詩學》,台灣:揚智文化出版社,1995年,初版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台灣:麗文文化出版社,1995年,初版。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大陸:中華出版社,1995年,初版。
張思齊:《宋代詩學》,大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初版。
莫礪鋒:《推陳出新的宋詩》,中國: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初版。
陳一舟:<中國古代的詠物詩理論>:《中國文藝思想史論叢》第三輯 ,中國:北京大學出版,1988年6月,初版。
陳從周,《美學與藝術》,台灣:木鐸出版社,1985年初版。
陳偉:《崇高論:對一種美學範疇和美學型態的歷史考察》,台灣:學林出版社,1992年,初版。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心理分析學》,台灣: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
常國武 孫望:《宋代文化史》,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台灣:學生出版社,1989年,初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灣:明倫書局,1974年,初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3年,初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2年,初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2年,初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考據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1年,初版。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初版。
黃永武:<詠物詩的評價標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一集, 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初版。
黃永武 張高評編著:《宋詩論文選輯》(一)(二),台灣:復文出版社,1988年,初版。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灣:洪範出版社,1986年,初版。
黃永武:《詠物詩的評價標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一集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初版。
黃美玲:《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台灣:文津出版社,1998年,初版。
黃啟方:《宋代詩文縱談》,台灣: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年,初版。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台灣:洪範出版社,1986年,四版。
程偉禮 鄭雪蘭:《人類心智成長的史詩:卡希爾 人論 》,中國: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初版。
曾棗莊:《三蘇研究》,北京,巴署書社出版,1999年。
曾棗莊:《唐宋文學研究》,中國:巴蜀書社,1999年,初版。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灣:文津出版社,1987年,初版。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灣:丹青出版社,1987年,初版。
馮繼魁:《唐宋詩詞典故趣聞》,中國: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初版。
彭邦楨:《詩的鑑賞》,台灣:商務出版社,1977年,初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灣:中華出版社,1992年,初版。
葉秀山:《美的哲學》,台灣:五南出版社,1993年,初版。
葉朗:《中國美學史》,台灣:文津出版社,1996年,初版。
楊俊峰:《圖騰崇拜文化》,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2000年1月,初版。
楊鴻烈:《中國詩學大綱》,台灣:台灣商務,1976年,初版。
楊慶存:《黃庭堅與宋代文化》,中國: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靳之林:《生命之樹與中國民間民俗藝術》,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趙仁珪:《宋詩縱橫》,中國:中華書局社,1994年,初版。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宋代文學與思想》,台灣:學生出版社,1989年,初版
趙齊平:《宋詩臆說》,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初版。
趙天儀,《美學與語言》,台灣:三民出版社,1978年初版。
趙義山:《君子的風範:松竹梅蘭》,台灣:雙笛國際事務出版社,1998年,初版。
賴慶芳:《南宋詠梅詞研究》,台灣: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初版。
蔡英俊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抒情的世界》,台灣:聯經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初版。
蔡英俊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意象的流變》,台灣,聯經出版社,1982年,初版。
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台灣: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初版。
潘富俊:《楚辭植物圖鑑》,台灣: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初版。
潘富俊:《唐詩植物圖鑑》,台灣: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初版。
黎活仁:《宋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台灣:大安出版社,2001年,初版。
黎活仁:《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中國:大安出版社,2001年,初版。
蔣述卓:《宋代文藝理論集成》,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初版。
鄧仕樑:《唐宋詩風:詩歌的傳統與新變》,台灣:台灣書局,1998年,初版。
劉若愚:《中國詩學》,台灣:幼獅出版社,1977年,初版。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台灣:聯經出版社,1981年,初版。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灣:聯經出版社,1986年,初版。
劉揚忠 王兆鵬 劉尊明 編:《宋代文化研究年鑒》 1997-1999,中國:武漢出版社,2001年,初版。
劉懷榮:《中國古典詩學原型研究》,台灣:文津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年11月,初版。
糕夢庵:《宋代人物與風氣》,台灣:商務出版社,1970年,初版。
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台灣: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台灣,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
駱玉明主編:《中國詩學》,中國:東方出版社,1999年,初版。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台灣:台大出版社,1998年,初版。
戴文和:《唐詩宋詞之爭研究》,台灣: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初版。
魏怡:《詩歌鑑賞入門》,台灣:國文天地雜誌社發行, 1989年,初版。
魏道儒:《宋代禪宗文化》,中國:中洲古籍出版社,1979年,初版。
簡政珍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理論》,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5月,初版。
韓民青:《當代哲學人類學》,中國: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初版。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台灣:學生出版社,1978年,初版。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灣:學生出版社,1992年,初版。
龔鵬程:《文化、文學與美學》,台灣:時報文化出版社,1988年,初版。

參、工具書

上海辭書編輯委員會:《哲學大辭典.美學卷》,中國:上海辭書出版社,1911年,初版。
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大陸:中華書局,2000年6月,第一版
王世德:《美學辭典》,台灣:木鐸出版社,1987年,初版。
王向峰編:《文藝美學辭典》,中國,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初版。
王鐘陵:《中國詩詞曲藝術美學大百科》,中國:四川辭書出版,1992年,初版。
木鐸出版社編:《詩文典故辭典》,台灣:木鐸出版社,1987年,初版。
成复旺:《中國美學範疇辭典》,中國:中國人民大學,1995年,初版。
美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美學百科全書》,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1990年,初版。
高樹藩編撰:《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正中書局
范之麟主編:《全宋詞典故辭典》,大陸:湖北辭書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楊任之編著:《中國典故辭典》,台灣:五南出版社, 1999 年6月,一版。
唐圭章:《唐宋詩詞名篇鑒賞辭典》,台灣:新地文學出版社,1991年,初版。
陸尊梧、李志江主編:《歷代典故辭典》,建宏出版社
陳新璋編:《唐宋詠物詩鑑賞》,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二次印刷。顧俊:《詩文典故辭典》,木鐸出版社
繆鉞:《宋詩鑒賞辭典》,大陸:上海出版社,1987年,初版。

肆、期刊論文部分(依作者姓氏筆劃先後順序排列)

王光明:<詩歌意象論>,中國:福建論壇第七十五期,1993年4月。
王建生:<宋代詩歌>,中國:中國文化月刊,第128期,1990年6月。
王熙元:<陶淵明詩的和諧世界>,台灣:中外文學第五卷第二期,1976年7月
左其福:<論意象的文學化過程及其情感本質>,中國:中國韻文學刊,1996年第2期。
林文月:<從遊仙詩到山水詩>,台灣:中外文學第一卷第一期,1973年2月
周振甫:<談詠物詩的描繪和寄託>,中國:北方論叢,1979年第2期。
周寅賓:<論唐詩意象的心理特徵>,中國:中國韻文學刊,1995年第一期。
柯慶明:<試論幾首唐人絕句裡的時空意識與表現>,台灣:中外文學第二卷第1、2、3、4期,1973年7月。
袁若娟:<意象派詩歌與中國古代詩詞>,中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4年。
徐建華:<宋代詠物詩概述>,中國:文史知識,1991年第2期,頁14-18。
麻守中:<試論古代詠物詩>,中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3年第5期,頁73-79。
張小平:<物象與意象>,中國:文史知識,1993年第2期。
張仲謀:<「松竹梅」何時成三友>,中國:文學遺產,1988年第一期。
張晨:<中國詩畫與中國文化>,中國: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黃宣範:<評戴華山「語意學」>,台灣:中外文學第三卷第七期1974年12月。
黃宣範:<從語義學看文學>,台灣:中外文學第四卷第一期,1975年6月
黃永武:<古典詩中的桃與柳>,台灣:中外文學第六卷第三期,1977年8月。
黃永武:<詩歌對仗的美>,《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台灣:第二十一卷十一期。
黃永武:<詠物詩的評價標準>,《古典文學第一集》,1979年,初版。
黃永武:<談意象的浮現>,《幼獅文藝》,台灣:四十一卷四期,1975年,初版。
梅祖麟、高友工著 黃宣範譯:<唐詩的語義研究:隱喻與典故>,台灣:中外文學第四卷第七、八、九期,1976年2月
梅祖麟˙高友工 黃宣範譯:<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台灣:中外文學第四卷第七、八、九期,1976年2月
傅惠鈞:<詠物詩的語言運用>:華東修辭學會編:《修辭學研究》第4輯,中國: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年4月,初版
葉維廉:<中西美感意識的形成>,台灣:中外文學第三卷第七期,1974年12月。
潘麗珠:<試論古典詩歌中的對稱美>,《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台灣:第二十卷第八期。
劉佛林:<意象論>,中國:美學,1996年第五期。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台灣:中外文學第二卷第八、九期,1974年1、2月。
謝先模:<也談「松竹梅」三友>,中國:文學遺產 ,1989年第三期。

伍、碩博士論文部分(依作者姓氏筆劃先後順序排列)

文鈴蘭:《詩經中草木鳥獸意象表現之研究》,政大中研所1986年5月
文寬洙:《范成大田園詩研究》,政大中研所,1987年4月
石韶華:《宋代詠茶詩研究》,成大中研所,1995年6月
林天祥:《范成大山水田園詩研究》,成大史研所,1991年6月
林翠華:《形神理論與北宋題畫詩》,成大中研所,1997年5月
林湘華:《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成大中研所,1999年6月
季明華:《南宋詠史詩研究》,成大史研所,1993年7月
俞玄穆:《宋代詠花詞研究》,政大中研所,1986年5月
柳明熙:《蘇東坡詞所表現的心路歷程研究》,政大中研所博士,1988年7月
楊師雅惠:《兩宋文人書畫美學研究》,師大中研所博士,1992年5月
陳彩鈴:《南宋遺民詠物詩研究》,政大中研所,1985年5月
鄭雪花:《徐復觀美學思想研究》,成大中文所,1995年6月
鍾宇翡:《詠植物詩中吉祥觀初探》,成大中研所,1990年7月
戴麗霜:《北宋以文為詩詩風形成原因及其風格之研究》,政大中研所 1991年6月

陸、網路網站參考資料(依網站筆劃先後順序排列)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www.sinica.edu.tw/ ftms-bin/ftmsw3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NBINet http://nbinet.ncl.edu.tw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詩話典籍資料庫(暨南大學) http://www.cll.ncnu.edu.tw/hpoet/pindex.htm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NCL WWW http://www.ncl.edu.tw/c_ncl.html
網路展書讀(元智大學) http://cls.admin.yzu.edu.tw/HOME.HTM
整合式圖書目錄查詢系統(雲林科技大學) http://www.lib.yuntech.edu.tw/query/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