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29107-10445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29107-104459
論文名稱
Title
非營利組織公共價值之研究 -以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高雄仁愛之家為例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12-2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1-29
關鍵字
Keywords
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非營利組織、V.C.S、公共價值
public valu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V.C.S. Strategic Triangle, Integrated Frame of public affair Managemen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0 次,被下載 283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832 times.
中文摘要
非營利組織管理已成為熱門研究領域,其中策略管理概念也被廣泛運用,然而非營利組織的產出多半無法精確地透過貨幣化計算來呈現營運績效的優劣,另一方面SWOT等企業使用的策略分析工具,強調內外部環境與競爭優勢分析的理念對於非營利組織以實現公共價值為目的概念有一定的差異。為了能夠更有效地評估其營運績效,本研究以Mark H. Moore (2003 )年提出「V.C.S.策略三角」,與汪明生(2005)研擬之「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的觀點,強調非營利組織可以適用公共價值作為策略管理標的。探討台灣地區非營利組織社福機構導入「V.C.S.策略三角」分析,過程發現提升營運績效的可能措施。
本研究以「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高雄仁愛之家」為例。 採用面對面的結構訪談方式針對個案的董事、顧問、諮詢委員、內部高階主管、外部公部門官員及顧客為訪談對象,進行訪談。分析訪談對象對其組織文化價值觀、組織服務能量在投入人力、資金和設備時是否因應社會價值及內外部環境的支持等是否能營造未來績效是可期望的。以今日工作經驗形塑明日的組織文化和能力,所以非營利組織機構在短、中、長程規劃和策略管理上,應保有一種公共價值的願景(vision)。結論如下:
1.社會的能力能讓人們的福祉發展得更好,以制度化的設計保障福祉較差的人們,讓困境不會永遠持續;剥奪不會是生命歷程中永久的現象。將幸運者與不幸者、生產者與依賴者、年輕者與年老者,凝聚一起,構成社會穩定的基石,邁向凝聚性的社會福利。
2.非營利社福機構多元化經營之重新定位,它已不再只是傳統的服務性救助,而是生活品質價值的呈現與公共價值的創造。
3.非營利社福機構能夠以混合式福利經濟提升社會福利供給效率、服務供給較有彈性和生活品質的提升。避免如普及式福利國家的政府財務預算危機。
4.非營利社福機構的角色和功能,需要以策略性觀點規劃之,在策略性規劃的內涵,必須包括「價值」「能量」及「支持」等三大關鍵構面,引導機構未來的走向和定位。

關鍵字:非營利組織、V.C.S.策略三角、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公共價值
Abstract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management has recently been a popular study field, to which the concept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has been also broadly applied. Notwithstanding it is nearly impossible for NPOs to calculate their outcomes accurately by evaluating 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in monetary terms. The business world utilizes SWOT, the strategic analysis tool, to emphasize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at is however different form the nonprofit world which focuses on achieving public valu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evaluate NPOs’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is study adopted the points of view of Mark H. Moore’s (2003) V.C.S. Strategic Triangle and Ming-Shen Wang’s (2005) Integrated Frame of Public Affair Management to manifest that public value could be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bject for NPOs. By discussing the introduction of V.C.S Strategic Triangle to the NPOs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intended to discover the possible measures to improv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This study takes the Kaohsiung Jen-Ai,s Home (KHJA) as a case example. The board members, consultants, committee members, and executives of the KHJA, officials of pubic sector, and clients were vis-a-vis interviewed based on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The goal of conducting the interviews was to discover whether the interviewees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future performance when they put in labor power, finance, and facilities due to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value, and capacity. In other words, whether they responded to the social value and the support from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shaped futur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capacity based on today’s working experience; and remained the vision for public value in organizational short-term, midterm, and long-term plan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
Research results: 1. social capacity could create people’s well-being—institutional design protects the people in need and ceases the plight; deprived situation would not be permanent. Bringing fortunate people and unfortunates, suppliers and dependents, as well as the young and the old people together would establish a stable social foundation for cohesive social welfare. 2. Re-positioning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as multi-service NPOs which are not only for traditional service of help but also the expression of the value of living quality and creation of public value. 3.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could increase the supply efficiency, service flexibility and living quality with the model of mixed welfare economy, and avoid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welfare states. 4.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have to be planned in a view of strategy including three key components—“value”, “capacity’, and “support” to guide the NPOs’ future position and direction.

Keywords: nonprofit organization, V.C.S. Strategic Triangle, Integrated Frame of public affair Management, public valu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1章 緒論 5
1.1 研究動機 6
1.1.1 關心社會救助議題 6
1.1.2 社福型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的未來發展 6
1.1.3 關心組織的未來發展,建構健全的財務機制 7
1.1.4 福利機構是否有積極性的創新策略模式 7
1.2 研究目的 7
1.3 研究範圍與障礙限制 8
1.3.1 研究範圍 8
1.3.2 研究障礙與限制 8
1.3.3 研究方法 9
第2章 文獻探討 13
2.1 非營利組織管理之的基礎 13
2.2 非營利組織董事會的治理制度與領導理論 14
2.2.1 董事會治理制度的特點 14
2.2.2 董事會的治理四項特性 14
2.2.3 董事會的基本職能 15
2.2.4 非營利組織董事會的領導理論 15
2.2.5 魅力領導理論 15
2.2.6 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的分析 17
2.2.7 小結 18
2.3 非營利組織公共價值: 18
2.3.1 非營利組織公共價值衡量 18
2.3.2 非營利組織衡量需求的問題 19
2.3.3 公共價值策略的概念 20
2.3.4 公共價值觀點,合法性與支持觀點,和運作能力觀點。 21
2.3.5 非營利組織的運作能力-價值鏈管理 23
2.3.6 小結 25
2.4 非營利組織與PAM整合參考架構之關係 25
2.4.1 非營利組織出現的緣由 25
2.4.2 非營利組織社福機構於社會面中扮演角色 26
2.4.3 建立公民社會之基礎 27
2.4.4 建立多元價值 27
2.4.5 非營利組織與經濟發展的相互影響 28
2.4.6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角色定位 31
第3章 以PAM架構對非營利組織社福機構的環境分析 33
3.1 案例本土非營利組織-社會福利歷史背景 33
3.1.1 非營利組織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仁愛之家整體概況 33
3.2以PAM架構分析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高雄仁愛之家現況 39
3.2.1條件面(載體)分析 39
3.2.3資訊、數據(傳播) 44
3.2.4 知識智識(教育) 46
3.2.5 道德、真理(辯證) 47
3.2.6 倫理、協和(節制) 50
3.3 現象面(主體)分析 52
3.3.1 經濟 54
3.3.2社會 55
3.3.3政治 56
3.3.4政府 57
3.3.5公共管理 57
3.3.6角色 58
第4章 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高雄仁愛之家公共價值(V.C.S.)階段分析 60
4.1第一階段(1921-1972) 61
4.1.1管理目標 61
4.1.2救濟事業發展時期執行過程 61
4.1.3 V.C.S.研究分析 62
4.1.4 V.C.S.分析說明 64
4.1.5 執行成效與V.C.S操作建議 65
4.2第二階段(1972-1989) 67
4.2.1管理目標 67
4.2.2老人安養服務事業推動期執行過程 67
4.2.3 V.C.S.研究分析: 67
4.2.4 V.C.S.分析說明: 69
4.2.5 執行成效與V.C.S.操作建議 70
4.3 第三階段(1990-2006) 71
4.3.1管理目標 71
4.3.2多元化經營事業經營時期執行過程 72
4.3.3 V.C.S.研究分析: 73
4.3.4 V.C.S.分析說明: 74
4.3.5 執行成效與V.C.S.操作建議 75
第5章 訪談分析 77
5.1受訪者資料概述 77
5.2訪談資料分析 78
5.2.1 分析公共價值(value) 78
5.2.2建構營運能量(capacity) 82
5.2.3擴展支持和授權(support) 8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3
6.1 結論 94
6.1.1組織再定義與公共價值 94
6.2 建議 97
6.3後續研究建議 9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中文部分 99
參考文獻 2西文部分 102
附錄
附錄 1 結構性訪談大綱 105
附錄 2 邀請函 106
附錄 3 A1 107
附錄 4 A2 111
附錄 5 A3 113
附錄 6 A4 116
附錄 7 A5 119
附錄 8 A6 122
附錄 9 A7 124
附錄 10 A8 127
附錄 11 A9 130
附錄 12 B1 132
附錄 13 B2 134
附錄 14 B3 135
附錄 15 B4 136
附錄 16 B5 137
附錄 17 B6 138
附錄 18 C1 140
附錄 19 D1 D2 D3 D4 D6 143
附錄 20 D5 144
附錄 21 D6 146
表目錄
表 2 1 魅力型領導者的關鍵特點 16
表 3 1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臺北仁濟院 33
表 3 2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桃園仁愛之家 35
表 3 3財團法人臺灣省私立台中仁愛之家 36
表 3 4財團法人臺灣省私立台中仁愛之家 36
表 3 5財團法人臺灣省私立台南仁愛之家 37
表 3 6公共事務管理整合架構條件面分析表 39
表 3 7本質面(本體)分析(1) 42
表 3 8公共事務管理整合架構現象面分析表 53
表 4 1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高雄仁愛之家營運階段時間表 60
表 4 2救濟事業發展時期階段之策略三角分析 63
表 4 3老人安養服務事業推動期階段之策略三角分析 68
表 4 4多角化經營事業經營時期期階段之策略三角分析 73
表 5 1訪問樣本 77
表 5 3政府修改法令 79
表 5 4專業團隊人力狀況 83
表 5 5玫瑰效應 84
表 5 6 94及95年案例研究著作成果 87
圖目錄
圖 1 1研究流程圖 12
圖 2 1策略三角 20
圖 2 2價值鏈管理 22
圖 2 3公共價值架構和執行評估管理 24
圖 2 4福利經濟向度 31
圖 3 1 關係理論 52
圖 5 1案例95年10月教育訓練評估分析為例 8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1中文部分
1.內政部統計處 (2002)。(社會福利統計數據),『全國社會福利會議』。
2.公文志 (2001)。社會資本與均衡路徑未定性。未出版,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3.文榮光(2004)。憂鬱、自殺的關係導向心理治療,台灣心理治療學會南區研習會。
4.毛壽龍 (2001)。政治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王中天 (2003)。社會資本: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五期
6.天下雜誌(2005)。為什麼現在要信任。台北市天下雜誌:324期。
7.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50)。社會法令輯要(第3輯)。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編印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兼任教授 人的素質論文集,頁174-180。
8.司徒達賢 (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9.江明修(1995)。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的研究,『政治學報』,第25期,頁17-60
10.江明修(1998)。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1.江明修、梅高文(2001)。自律乎?他律乎?財團法人監督機制之省思,財團法人功能與監督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
12.江明修等(1999)。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頁145。
13.江明修等(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4.羊憶蓉(1999)。人的素質提升之重要性──建立在法治精神之上的多元主義。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兼任教授 人的素質論文集 ,頁174-180。
15.何友暉、陳淑娟、趙志裕:關係取向-為中國社會心理方法尋求答案。楊國樞、黄光國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1989)。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頁49-66,1991。
16.余佩珊譯 (1994)。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授學出版社。
17.呂德育(2003)。由公部門之管理觀點探討高雄市公有傳統市場導入VCS策略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8.李鍚鑫(2005)。以策略三角對偏遠離島公部門推動醫療專案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汪明生(2003)。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與兩岸大學MPA課程之結構分析,
公共事務評論,4(1),pp1-68。
20.汪明生(2006)。公共事務管理實用方法,台北,五南書局。
21.汪明生、戴雅明、胡以祥(2005)。多元社會下高雄招商策略認知與判斷研究-以實驗法對IIT與其他多屬性權重衡量模式之比較。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93-2416-H-110-008。
22.汪明生等譯(2004)。創造公共價值—政府的策略管理。未出版
23.官有垣編著(2000)。「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台北市:
亞太圖書。
24.官有垣編著(2004)。非營利組織董事會治理導論:非營利組織董事會的角色與功能
25.彼得.杜拉克(2005)。杜拉克談領導未來: 知識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譯者:范瑞薇)
26.林坤宏 (2004)。高雄市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7.柯林斯原著(2002)。齊若蘭譯 從A到A+ 台北:遠流出版社。
28.孫本初(1994)。非營利組織管理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登記有案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為對象。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研究。
29.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高雄仁愛之家1999年50週年紀念專刋。
30.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高雄仁愛之家2006年慈惠醫院年報。
31.高克孝(2006)從PAM架構探討高雄市警察機關在職教育訓練。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32.高登第譯(2000)。科特勒談行銷:如何創造、贏取並主宰市場,台北:遠流。
33.黄麗真(2000)。社會福利民營化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互動關係之探討:台灣與美國的比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4.梁偉康(1990)。社會福利機構行政管理與實踐。香港:集賢社。
35.陳弱水(1994.6.27)。關於華人社會文化現代化的幾點省思、台北「東亞現代化的困境與出路」國際會議論文集。
36.陳燕禎 (2004)。 政府與本土非營利組織關係之轉變-財團法人私立台北仁濟院歷史研究分析及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37.費若本(2006)。因為臺灣要繼續向前走,新新聞週刊,第1011期,p22。
38.馮燕 (2002)。社會福利非營利組織與自律規範的建立,兩岸四地社會福利學術研討。
39.馮燕(2000)。導論:非營利組織的定義、功能和發展(蕭新煌編著 巨流圖書公司2000)。
40.馮燕(2001)。從部門互動看非營利組織捐募的自律與他律規範,臺大社工學刊,4,203-242。
41.劉建軍(2003)。領導學原理-科學與藝術,上海:復旦大學版社。
42.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43.鄭讚源、黃瑞杉、林正達(2004)。 『照顧服務產業之初步評估:以雲林縣「非中低收入失能老人居家服務」方案為例』,第五屆非營利事業管理研討會,「非營事業產業化的發展與挑戰」,台北福華文教會館前瞻廳。
44.盧建旭(1996)。公共行政學的文獻回顧。國立空中大學行政學報第5期。
45.蕭元哲、馬群傑(2005)。多元社會下高雄地區行銷策略研究-公共事務整理整合參考架構觀點、公共事務評論。
46.蕭新煌 (1991)。我國文教基金會發展之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47.蕭新煌(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48.魏 玓(2006.9.15)。事實,更多的事實,中國時報,A15版。
49.顧忠華 (2000)。 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4,145-18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