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29108-17343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29108-173435
論文名稱
Title
高雄市國小教師創新接受度與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內容及課程實施之研究
A Study of Teachers’ Acceptance of Innov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Alternative Learning Period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3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1-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1-29
關鍵字
Keywords
創新接受度、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內容、課程實施
Innovation, Alternative Learning Periods, Curriculum Cont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5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雄市國小教師創新接受度與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內容及課程實施情形,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在創新接受度、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內容及課程實施是否有差異,並探討創新接受度對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實施是否具有預測力。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進行之。以研究者自編之「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內容分析表」分析高雄市各國小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內容;以高雄市國小教師為研究母群體,共調查87所國小513名教師,問卷回收率為88%,有效樣本為452份。研究工具為「高雄市國小教師創新接受度與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內容及課程實施之調查問卷」,所得資料採敘述統計、複選題分析、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簡單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雄市國小教師的創新接受度需再提升
二、國小彈性學習節數的課程內容規劃情形
(一)各年級多能符合每週彈性學習節數以及彈性學習總節數的規定
(二)實際課程內容與教師認為應優先安排的內容有差異
(三)彈性學習節數中學校本位課程以「閱讀」最多
(四)「學生特質、需求與興趣」為規劃彈性學習節數優先考慮因素
(五)教師在彈性學習節數的教學方法、教材來源、評量項目/方式相當多元
(六)對學生最有幫助的項目為自我表達與溝通分享
三、國小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實施情形
(一)教師對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實施情形持肯定態度
(二)彈性學習節數中教師對課程理解與規劃情形反應良好
(三)教師對彈性學習節數的教學具參與度,且能與同事進行經驗交流與分享
(四)組織環境與領導者能適時給予支援,教育主管機關應給予教師更彈性的規劃與實施空間
四、性別、任教年資與學校規模在創新接受度上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任教年段對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內容規劃情形的差異性較大。
六、任教年資與學校規模在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實施情形上的看法有顯著差異
七、創新接受度對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實施情形具預測力
依據以上之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人員及未來研究提出幾項建議,做為參考之依據。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eachers’ Acceptance of Innovation (TAI), Curriculum Content (CC) of Alternative Learning Periods (ALP), an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CI) of ALP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if there were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AI, CC and CI. Furthermore, the predictability of TAI about CI was also discussed.
Analytic approach of the content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conducted. “Analytic Table of the Curriculum Content of ALP” originating with the researcher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curriculum content of ALP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The population was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including 513 teachers from 87 schools. There were 452 valid samples among 88% returned questionnaires. The instrument was “The Questionnaire of Teachers’ Acceptance of Innov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Alternative Learning Period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ultiple responses, Chi Square, Independent T-test, one-way ANOVA, and simple Multiple-Regression.
The main findings were:
1.The promotion of TAI was needed.
2.The curriculum content of ALP showed:
(1)The scheming of ALP met the regulations of ALP, both weekly and semiannual teaching hours in most grades.
(2)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and the curriculum that teachers expected first.
(3)The most popular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ALP was reading.
(4)Students’ characters, needs, and interests were prior to other factors when the curriculum in ALP was schemed out.
(5)Teachers adopted multiple manners in applying ALP teaching methods, finding teaching resources, and assessing students.
(6)The most helpful way for students was self-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sharing.
3.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ALP showed:
(1)Teachers hel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ALP.
(2)Teachers responded positively towards curriculum comprehension and implementation.
(3)Teachers were willing to involve the teaching in ALP, and they could exchange as well as share their experience with others.
(4)The environment and the leaders of organizations could provide support promptly.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y should offer more flexible space for teachers to scheme and implement ALP curriculum.
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acceptance of innovation because of the distinction of teachers’ genders, the teaching years and the school scales.
5.There were apparent dissimilarities in the viewpoints towards how to scheme the curriculum of ALP among teachers from various grades.
6.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opinions toward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LP among teachers with various teaching years and from the schools with diverse scales.
7.TAI is predicable towards CI of ALP.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to the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and further studie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摘要і
目次v
表次vіі
圖次іx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6
第三節待答問題7
第四節名詞釋義8
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文獻探討11
第一節創新接受度之意涵與相關研究11
第二節彈性學習節數相近理念之探討21
第三節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內容之探討8
第四節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實施之探討48
第五節彈性學習節數相關研究之探討56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68
第一節研究架構69
第二節研究假設71
第三節研究工具與對象73
第四節研究程序92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93
第一節創新接受度之敘述分析94
第二節彈性學習節數之課程內容分析101
第三節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實施情形之敘述分析123
第四節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創新接受度差異分析128
第五節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內容差異分析136
第六節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實施情形差異分析147
第七節創新接受度對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實施情形預測力分析162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建議164
第一節研究結論164
第二節建議17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73
英文部分179
附錄
附錄A高雄市各國小課程計畫彈性學習節數規劃表182
附錄B各校彈性學習節數課程規劃分析表(專家效度用)183
附錄C各校彈性學習節數中學校本位課程規劃分析表(專家效度用186
附錄D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內容分析表專家意見彙整表188
附錄E各校彈性學習節數課程規劃分析表(正式) 191
附錄F各校彈性學習節數中學校本位課程規劃分析表(正式)194
附錄G專家問卷196
附錄H調查問卷專家意見彙整表209
附錄I預試問卷213
附錄J 正式問卷22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王紅雷(2006)。我國”研究性學習”與日本”綜合學習時間”的比較分析。泰山學院學報,28(4),116-118。2008年1月26日取自中國期刊網。
王淑宜(2002)。水兒國小「彈性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
王樹欣、陳芳娟(2001)。教師如何編排彈性課表。翰林文教雜誌,20,65-70。
王郁文(2004)。南區國小初級資訊種子教師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堯興(2005)。國小資訊種子教師運用自由軟體融入教學關注階層、溝通媒介類型與教學創新接受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誌鴻(1999)。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創新接受度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明原(2000)。彈性做課程•希望樂無窮。師友,402,15-17。
田志順(2004)。南投縣國民小學彈性學習節數實施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第三期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臺北市:作者。
朱作仁(1994)。彈性制。載於顏慶祥,湯維玲(主編)教育百科辭典,(頁634)。臺北市:五南。
李子健、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李季湄(2001)。論綜合學習與綜合學習課程。教育發展研究(1),51-55。2008年1月26日取自中國期刊網。
李坤崇(2001)。國中學校課程計畫發展歷程解析-以南市後甲、安平國中,中縣四箴國中、北市格致國中為例。2007年4月10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edu_resource/04/07/4/A.DOC
李復惠(2001)。臺中市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健康教學範疇之認知與關注程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沈敏慧(2006)。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教師自我效能感、學校行政支援與創新接受度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淑卿(1995)。我國國民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生傳(1999)。九年一貫的社會學評析。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頁3-28)。臺北市:揚智。
林煌凱(2001)。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基(1992)。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的理念與作法。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中小學課程比較研究(頁67-83)。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德業(2004)。談九年一貫課程中「彈性學習節數」的規劃。2007年4月10日,取自http://host.lyjh.tyc.edu.tw/~ni
洪福財(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的小學教師角色。教育實習輔導,5(1),6-13。
施孟和(2001)。九年一貫課程學校總體課程計畫之評鑑─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高雄市:麗文。
徐諶(2000)。精心設計,打造最大彈性--高新建主任談彈性課程的運用。師友,402,5-10。
高新建(2002)。彈性學習節數的規劃與應用。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頁151-169)。臺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高雄市教育局(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課程計畫備查注意事項。2007年4月10日,取自http://sctnet.edu.tw/index.php。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要點。2007年4月10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6.php
許銘欽(2000)。永安國小的彈性課程規劃。教育研究,80,51-53。
許雅雲(2003)。國民小學彈性學習節數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芳懿(2002)。論九年一貫課程「彈性學習節數」的理念與運用。南縣國教,5,16-23。
許學政(2004)。從教師專業自主權談『輔導與管教』。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8。2007年4月10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htm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
陳美如(2006)。教師的課程理解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
陳嘉彌(1997a)。接受創新程度的理論與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1,36-48。
陳嘉彌(1997b)。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接受創新程度間之關係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5),45-62。
陳靜宜(2002)。彈性學習節數的規劃與應用∼以吳興國小為例。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頁178-189)。臺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慧淑(2003)。有關學校課程計畫中「彈性學習節數」的安排。2007年4月10日,取自http://sctnet.edu.tw/index.php。
陳浙雲(2007)。彈性學習節數課程規劃現況檢討-以臺北縣國民小學為例。2007年4月10日,取自http://share.tpc.edu.tw/neo/彈性學習節數課程規劃現況檢討.doc.
陳政偉(2005)。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創新接受度與知識分享意願之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非資訊教師接受資訊知識分享意願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宛瑜(2001)。在教室層級的彈性課程中發展數學活動之教學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錫勳(2002)。彈性學習節數規劃實務。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頁171-177)。臺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張美雲(2002)。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終生學習能力與創新接受度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朝信(2003)。國小教師課程設計能力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如玉(2002)。國小教師彈性課程設計之探究-以一位國小教師在「彈性學習節數的設計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偉(2005)。課程創新與歷險:喧鬧之後再沈思-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與日本”綜合學習時間”之比較。比較教育研究(7),12-16。2008年1月26日,取自中國期刊網。
黃嘉勝(1994)。創新觀念接受度量表在教學科技研究上的運用。教學科技與媒體,15,31-36。
黃嘉勝(1995)九所師範學院美勞系(科)教師對使用教學媒體的創新觀念接受度、態度、及限制因素間之相關性研究。視聽教育學報(119),233-278。
黃嘉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臺北市:心理。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黃立源(2005)。東部國民中學「彈性學習節數」實施現況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珍(2006)。知識管理系統對教職員工創新接受度與科技接受度之相關研究—以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富源(2005)。九年一貫課程政策之回顧與前瞻--政策執行觀點。研習資訊,22(4)11-28。
楊洲松(2000)。後現代知識論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玉霞(2000)。彈性課表(美國)。載於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頁557-558)。臺北市:文景。
游鴻池、梁郁欣、蕭素鑾(2003)。實施彈性課表經驗分享。2007年4月17日,取自http://www.hdps.tp.edu.tw/2003/material/91edu/research/share/實施彈性課表經驗分享.doc
楊永芬(2005)。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接受傾向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接受程度之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市資訊重點學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興華(2006)。我國國家層級中小學課程實施影響因素之研究。課程與教學,19(1),33-50。
廖春文(2000)。淺談九年一貫課程彈性課程的應用。師友,402,10-14。
鄭文星(2001)。中區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實施「彈性學習時間」的問題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鄭茂春(2000)。彈性課程的建構關與教育原則。師友,400,26-28。
劉又嘉(2004)。澎湖縣國民小學彈性課程實施現況與問題之探討。臺南大學,2004)。
歐用生(1995)。教師成長與學習。臺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市:麗文。
歐用生(2005)。日本綜合學習課程之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8(2),1-24。
錢清泓(2001)。有地無位、有名無實?:九年一貫重大議題課程實施困境之探討。國教學報,13,1-17。
薛梨真(2001)。日本新課程的規劃與推動--兼論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載於林瑞榮等(主編),九年一貫課程新思維(頁57-74)。臺北市:翰林。
賴清標、楊銀興、侯世昌(2004)。九年一貫課程教改成效評估(國小部分)。臺中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顏銓志(2006)。臺北縣國小體育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創新接受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Rogers, E. M. (2006). 創新的擴散:為什麼有些好觀念丶好產品會一炮而紅,有些卻流行不起來?(唐錦超)。臺北市:遠流。(原著於2003出版)
Tushman,M. L. & O’Reilly, C. A. (1998). 勇於創新:組織的改造與重生(周旭華)。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於1996出版)


英文部分
Alkin, M. C. (1990). Curriculum evaluation models. In Walberg, H. J. & Haertel, G. D.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p. 166-168).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Arnett, B. (1993).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at future workst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eleTeaching '93 Conference, Trondheim, Norway.
Bargatzky, T. (1989). Innov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cultural system. In S.E. van der Leeuw & Torrence, R. (Eds.), What’s New? (pp. 16-32). Mass: Unwin Hyman Inc.
Brande, L. V. (1993). Flexible and distance learning.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Collis, B. (1995a). Telecommunication for teacher support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in New Zealand.
Collis, B. (1995b). Flexibility combinations TeleScopia Project Deliverable UT/DL1001/WP 1.6. Deutsche Telecom Generaldirektion, Bonn.
Fullan, M. & Pomfret, A. (1977).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7(1),335-97.
Goodlad, J. I. (1979). The scope of curriculum field. in Goodlad, J. I. et al.,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pp. 23-25) New York: McGraw-Hall.
Hurley, C. A. (2004). Fixed vs. Flexible Scheduling in School Library Media Centers: A Continuing Debate. (Report No. DEC2005). Library Media Connection, 23(3), 36.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717583)
Hurt, H. T., Joseph, K. & Cook, C. D. (1977). Scal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novativenes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4(1),58-65.
Leeuw, S.E. & Torrence, R.(1989). Introduction: What’s new about innovation? In S.E., Leeuw, S.E. & Torrence, R.(Eds.). What’s new? (pp. 1-15). Boston: UNWIN HYYMAN.
Leithwood, K.A.(Ed.) (1982). Implement Curriculum Innovation. In Leithwood(1982),243-67.
Loucks, S.F. & Lieberman, A. (1983).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English, F.W. (ed.) (pp. 126-41). Alexandria: ASCD.
McNeil, J. D. (1996). Curriculum: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Nichols, J. D., & Utesch, W. E. (1998). An Alternative Learning Program: Effects on Student Motivation and Self-Esteem. (Report No. CIJOCT1998).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1(5), 272-278.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563421)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1993)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3r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Parsons, C. (1987). The curriculum change game. London: Falmer Press.
Pratt, D.(1980). Curriculum:Design & Development. N.Y.: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ratt & Short. (1994). Curriculum management. In T. Husen, et al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UK: BDC Wheatons,Ltd.
Raywid (1994) Alternative schools. The State of the art Educational Leadership,52(1),26-31.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Rogers, E. M. & Shoemaker, F. F. (1971). Communication of innovations: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2n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ss, G. (2005). Will Flexible Learning Raise Student Achievement? Education Ecomonics, 13(3), 287-297.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691097)
Steinberg, E. R. (1989). Cognition and learner control: a literature review, 1977-1988. Journal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6(4), 117-121.
Shipman, M. D. & Bolam, D. W. (1974) .Inside a curriculm project:a case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change. Lodon:Methuen.
Snyder, J., Bolin, F., & Zumwalt, K. (1992).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P. W. Jackson (Eds.), Hand 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pp. 402-435). N. Y.: Macmillan.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2.162.179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2.162.179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