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29110-13320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29110-133208
論文名稱
Title
中產階級的概念、結構與變遷:以我國國民就業制度為例
The Conception, Structure and Change of Middle-Class :A Study of Public Employment Regime i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1-1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1-29
關鍵字
Keywords
社會力、全球化、社會改革、國民就業制度、中產階級
Social Reform, Social Forces, Globalization, Middle-Class, Public Employment Regim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0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從社會發展的歷程而言,中產階級具有穩定社會秩序發展及倡導理性改革的意涵。其中,勞動上的就業位置是決定階級結構與變遷的重要因素。土地改革及工業化的社會變遷,台灣的中產階級呈現高度的發展,但是隨著全球化的資本流動過程,勞動市場的就業位置開始趨向兩極化發展造成中產階級的危機與焦慮。
本研究以國民就業制度的角度,深入探討國家以行政權力積極促進勞動,透過厚實中產階級的社會改革,藉以消減階級間的衝突與對立。首先,對於台灣長期勞動市場的就業機會變遷進行觀察,厚實中產階級應重視個別化的就業問題,提供教育與職業訓練機會以降低長期失業。再者,短期促進就業方案的工具性操作,應同時考量長期性就業服務法制保障,透過依法行政的法律層級明定就業服務機關的權責、保障職業訓練及強化就業服務效能,達到積極勞動促進的目的。我們建議對社會階級的現代意義,應該正視中產階級在台灣社會中扮演的自主性與公共性角色,強調以其溫和求變的社會力支持社會改革避免衝突與矛盾,建立和諧互利的理想社會圖像。
Abstract
To the progr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middle-class has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the stable of social order develop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rational revolution. Among them, the location of labor is an important influential factor to the structure and change of classes. After the social change like industrialization and land reform, the middle-class in Taiwan appeared highly developed. However, with the circulation of the global capital, the employment position of labor markets had a division into two opposing extremes, which had cause the danger and anxiety among the middle-class.
In this study, we take the view point of public employment regime to discuss how the State using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to stimulate labor, and how did they enforce social reform from the middle-class to reduce the opposition and confliction among classes. First, we take an observation on the long term Taiwan employment situation transition. We found out tha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iddle-class, we should place importance on the individual employment problems to provide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training courses to reduce the long term unemployment. Second, we take the operation of the ‘short term employment promotion project’ for consideration. We realized that in order to positively promote labor. We should think over the ‘lawful long term employment service’ to enforce the employment service ability by ensuring the account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of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 by law; guarantee the occupation training; and enforce the ability of employment service department. Our suggestion is that, we should face squarely on the roles of Taiwan's middle-classes played on the autonomy and public sphere, and focus on the moderate social forces they had to avoid confliction and opposition to establish harmonious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societ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從2008施政報告談起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6
第四節 概念和名詞界定 13
第一項 中產階級的界定 13
第二項 何謂國民就業 16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7
第六節 研究架構與限制 18
第一項 研究架構 19
第二項 研究限制 21
第二章 階級與階級建構理論 23
第一節 社會階級理論的交互辯證 24
第一項 馬克思主義:生產工具的所有權界定階級關係 24
第二項 韋伯的社會階級觀:職業位置決定階級關係 27
第三項 社會資本論:資源網絡反映社會結構的階級關係 28
第四項 小結 31
第二節 史坦恩的社會階級論 33
第一項 史坦恩的生平與思想發展 33
第二項 國家的行政權實現社會改革 34
第三項 小結 36
第三節 勞動對階級的作用力 38
第一項 就業結構的分析模型 38
第二項 階級的鞏固和再生產 42
第三章 中產階級的建構 45
第一節 中產階級的概念 47
第二節 中產階級的社會意義 49
第一項 社會地位與權威 49
第二項 利他的公共性 50
第三項 文化霸權的限制 51
第三節 中產階級的變遷 53
第一項 經濟 54
第二項 教育 57
第三項 小結 60
第四章 我國勞動與階級的歷史發展 63
第一節 我國中產階級的歷史圖像 66
第一項 農業發展階段:1950年後的土地改革 69
第二項 工業化階段:1960年後的勞動結構轉型 72
第三項 服務業階段:1970年後的新資本世代 74
第二節 社會流動機會:「社會力」或「政治力」? 76
第三節 2008年後的勞動問題現況檢視 78
第五章 我國現行就業制度的效益分析 81
第一節 短期就業制度措施及內容 85
第一項 就業服務措施回顧 86
第二項 促進就業服務的方案內涵 90
第三項 勞動制度的未來方向 93
第二節 就業服務法評析 94
第一項 就業服務法的政策背景 95
第二項 就業服務法的立法沿革 95
第三項 就業服務法的內涵及特徵 97
第四項 大法官解釋之影響 102
第三節 就業服務影響與效益分析 105
第一項 勞動促進與擴大就業的效果 107
第二項 就業服務的實證經驗 108
第三項 檢討與評析 113
第四項 國家治理與中產階級的回應 115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0
第一項 打造新勞動體制關係 120
第二項 機會與未來 121
參考文獻 123
附 錄 13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份:
政府出版品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97年短期促進就業方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98-101年促進就業方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就業市場情勢月報,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8),97年度業務報告,台北:勞委會職訓局
立法院法制局(2002),社會福利政策及立法,台北:立法院法制局。
王永慈(2008),我國所得分配變動及因應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之研究報告。
林昭吟(2007),我國促進就業措施對就業的影響分析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台北大學研究報告。
譯著書籍
Alex Callinicos著,簡守邦譯(2004),社會理論思想史導論,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
Anthony Giddens著,鄭武國譯(1999),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台北:聯經。
Authony Giddens,張家銘等譯,社會學,台北:唐山。
David Denney著,呂奕欣、鄭佩嵐譯(2009),面對風險社會,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
David Brooks著,徐子超譯(2001),BOBO族:新社會精英的崛起,台北:遠流。
David Halpern著,國立編譯館主譯(2008),社會資本,台北:巨流。
George Ritzer著,楊淑嬌譯(2003),當代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
Karl Marx and Friendrich Engles著,唐諾譯(2001),共產黨宣言:先知的文件,臺北 : 城邦文化。
Lin, Nan著,林祐聖、葉欣怡合譯(2005),社會資本,台北:弘智。
Lorenz von Stein著,張道義譯(2008),國家學體系:社會理論,台北:聯經。
Marshall Sahlins等著,許寶強、汪暉編(1999),發展的迷思,牛津出版社。
Tony Bilton等著,林子新等譯(2005),社會學,台北:學富。
William Ebenstein著,萬德羣譯(1968年),當代各種主義之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商務。
大前研一著,劉錦秀、江裕真譯(2006),M型社會,台北:商周。
門倉貴史著,龔婉如譯,(2008),窮忙族:新貧階級時代的來臨,台北:聯經。
中文書籍
王振寰、章英華(2005),凝聚台灣生命力,台北:巨流。
文崇一(1989),台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台北:東大。
朱柔若(1998),社會變遷中的勞工問題,台北:揚智。
李丁讚(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
李明政(1998),意識形態與社會政策,台北:洪葉。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范伯倫(2007),有閒階級論,台北:左岸文化出版。
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台北:巨流。
詹火生等編著(1998),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台北:空大。
蔡宏進(2004),台灣的人口與人力研究,台北:唐山。
蔡文輝(1989),比較社會學,台北:東大。
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
許嘉猷主編(1994),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歐美所。
陳誠(1961),台灣土地改革紀要,台北:中華書局。
陳定銘(2007),非營利組織、政府與社會企業:理論與實踐,台北:智勝文化。
謝國雄主編(2008),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
蕭新煌(1989),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
蘇國賢、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編(2008),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
瞿海源、王振寰(200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韓聖和(2006),再現台灣:土地改革1949~1953,台中:莎士比亞文化出版
期刊論文
王宏仁(1999),一九五零年代的台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1-35。
林南(2007),社會資本理論與研究簡介,社會科學論叢,1(1),1-32。
何明修(2004),文化、構框與社會運動,台灣社會學刊:33,157-199。
李健鴻(2008),差序治理體制與治理矛盾:台灣就業體制變革分析,台灣社會福利學刊,6(2),109-45。
徐世榮、蕭新煌(2001),臺灣土地改革再審視:一個「內因說」的嘗試,臺灣史研究,8(1),89-124。
張道義(2009),十九世紀德國國家法學者史坦恩:Lorenz von Stein 1815-1890,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38(2),187-233。
張道義、徐國慶(2007),國家生命與社會生活-梁啟超的國家理論,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5(2),75-120。
范蓓怡(2007),從高齡少子化社會探討台灣高齡者就業之必要性,該文收錄於內政部社區發展季刊,116(5),頁:156-174。
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60。
鐘秉正(2009),從社會法觀點看教育券相關措施-以社會促進為學理基礎,月旦法學,171,183-200。
蕭新煌(2007),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與中產階級問題,台灣民主季刊,4(4),143-150。
蕭新煌(1992),新中產階級與資本主義:台灣、美國與瑞典的初步比較,73-108。該文收錄於:許嘉猷主編(1994),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歐美所。
蘇國賢(2008),台灣所得分配與社會流動之長期趨勢,187-217。該文收錄於蘇國賢、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編(2008),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
顧忠華(2004),公共領域的社會基礎,收錄於李丁讚(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
蔡明璋、王宏仁(2005),農民、勞工與中產階級:流汗打拼為將來,該文收錄於王振寰、章英華(2005),凝聚台灣生命力,台北:巨流。
蔡明璋(2006),工作消失了嗎?台灣就業安全的長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8,89-107。
蔡瑞明(2008),台灣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的研究:一個倒U字形的發展趨勢,收錄於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
蔡明砡(2002),行政院就業服務體整合問題之研析,該文收錄於立法院法制局出版,社會福利政策及立法,台北:立法院法制局,頁:3-16。
劉宜君、林昭吟、辛炳隆(2008),我國促進就業措施評估機制之探討─政策德菲法之應用,臺大社工學刊,18,43-88。
羅德芬、洪嘉瑜(2005),景氣波動下的再就業率,經濟論文叢刊,33(2),149-179。
洪嘉瑜、羅德芬(2008),台灣失業保險制度對失業期間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36(2),235-270。
學位論文
蕭亞譚(2009),台灣中產階級組織及其對階級文化形成的影響-以台北市扶輪社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董秉彰(2003),台灣南部地區中產階級公民文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研討會論文
蔡明璋(2008),階級已死?台灣的中產階級的價值與行為的特殊展現,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台灣社會學想像研討會。
網路資料
行政院,施政方針與報告,檢索網址:http://www.ey.gov.tw/lp.asp?ctNode=1014&CtUnit=15&BaseDSD=7&mp=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社會處,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檢索網址:http://www.ios.sinica.edu.tw/sc/cht/scDownload.php
立法院法律系統,就業服務法,檢索網址:http://lis.ly.gov.tw/lgcgi/lglaw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立法院公報,院會紀錄,第98卷,第22期,檢索網址:http://npl.ly.gov.tw/do/www/homePage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釋字第560號,檢索網址:http://www.judicial.gov.tw/
土地改革紀念館,三七五減租,檢索網址:http://www.landreform.org.tw/
行政院主計處,中國民國統計資訊網,檢索網址: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7144&ctNode=517
行政院振興經濟促進就業政策措施,檢索網址:http://www.ey.gov.tw/policy/1/index.html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法令查詢系統,檢索網址:http://laws.cla.gov.tw/Chi/FLAW/FLAWQRY01-1.asp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檢索網址:http://www.oecd.org/home/
電子書(2009),《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檢索網址:http://www.xiachao.org.tw/ccdb/data/Classics/ME/1886/EndPhil.html
聯合知識庫(2008),中文新聞資料庫平台,資料來源:國立中山大學電子資料庫系統,檢索網址:http://udndata.com/library/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2008),世界人權宣言,檢索網址:http://www.amnesty.tw/

西文部分:
Books
Baker,W.E.(1994).Networking Smart:How to Build Relationships for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Success,Singapore:McGraw-Hill,Inc.
Bell,Daniel (1976),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New York:Basic Books.
Castells,Manuel(1988),The Informational C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Economic Restructuring,and the Urban-Regional Process, Cambridge,MA:Blackwell.
Cheal,D.(1996),New Poverty:Families in Postmodern Society,London:Greenwood Press.
C. Wright Mills (2000),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bermas.(1970).Toward a Rational Society.Boston:Beacon.
Inglehart,R.(1997).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arl Marx, (1964) The German Ideology,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Moore,Barrington,Jr.(1978).Injustice:The Social Bases of Obedience and Revolt.White Plains:Sharpe.
Weber, Max.(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right, Erik Olin (1986) “What is middle about the middle class?”,ed. by John Roemer(ed), Analytical Marx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urnals
Karl Marx, (1964),”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ed. by Dirk Struik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pp.106-146.
Michael Burawoy,(2005).For Public Sociolog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0,pp.4-28.
Marsden,Peter V. and Jeanne S. Hurlbert.(1988).”Social Racial Resources and Mobility Outcomes: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Social Forces 66(4),pp.1038-1059.
OECD.(2000).OECE in Figures,Statistics on the Member Countries,Paris:OECD.
Smith,Michael R.(1999),Insecurity in the Labor Market:The Case of Canada Second World War.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4:193-224.
Wright, Erik Olin and Luca Peronne(1977).Marxist Class Categories and Income Inequalit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2:32-5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16.36.192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16.36.192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