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30108-14232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30108-142321
論文名稱
Title
中共的天權之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8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1-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1-30
關鍵字
Keywords
太空戰略、航天、天權
Space Strategics, Aerospace, Space Powe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8 次,被下載 1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4 times.
中文摘要
 自1957年蘇聯發射全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後,隨著航太科技的發展,大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當人們越來越依賴衛星所帶來的功能時,太空也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爭取的要地,太空利益的爭奪已成為強權國家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至關重要的項目。因此,隨著18世紀的陸權論、19世紀的海權論、20世紀的空權論,21世紀登場的太空權即成為兵家必爭之所在。

 中共自1956年起即積極發展航天科技,歷經半世紀的努力,目前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有運輸人員至太空往返能力的國家,其航天工業的規模與技術皆具有一定的水準。目前正積極仿效美、俄等航太大國,投入巨額的經費與人力,加速發展其航天科技,其背後除具有軍事意義外,更期望藉由先進的航天工業達到發揚民族榮耀,提升國家總體競爭力等效果。

 本文從影響中共航天科技發展的環境因素、北京領導集團的戰略決策及中共航天體系等面向,探討中共發展航天工業的成因、歷史、航天能力及其影響,並提出本論文研究發現,確認爭取天權在中共國家戰略中之關鍵地位,以及爭取天權之能力與戰略等,以供爾後研究參考。
Abstract
 Since the Soviet Union launched its first satellite in 1957, the progress in space technology has drastically changed mankind's modus vivendi. As when nations grew more and more dependant upon the benefits brought about by the satellite technologies, space, however, became a new strategic realm where nations sought to master; consequently, contentions for national interests over this terra incognita between major global powers have evolved into a significan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ssue. Hence, as the previous military doctrines—such as eighteenth century land power doctrine, nineteenth century sea power doctrine, and air power doctri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erving as precedents, the emerging space power doctrine will undoubtedly dominat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power contenders' primary national interests as well as security concern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past half centur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endeavored the developments of it indigenous space technologies, and successfully positioned itself to be the third nation to have ever launched a manned space program; this manifestation also demonstrated the growing maturity and sophistic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s space technologies. Currently, in line with America's as well as Russia's ever-expanding budget dedicated to their respective space goals, China has thus far demonstrated its political will of not falling behind the trend. Aside from the military objectives attached to the developments of China's space programs, the socio-political gains accrued to Beijing as a result of its space programs' current and future success will ensure the Communist Party's long lasting goal of glorifying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elevating nation's international prestige.
 This present treatise inquires into firstly, the surrounding circumstances and strategic environments within which China's determination for developing its indigenous space program was fermented; secondly, the crucial role play of leaderships in Beijing in formulating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s space program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ritical elements that were imperative in China's quest to achieve its space objectives, the history behind the program, as well as its present day capabilities and geo-political implications. In sum, the research findings will demonstrate the growing and ever more significant role the space technologies are playing within the conclave of the modern day Chinese strategic making apparatu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概念界定•••••••••••••••3
第三節 文獻探討•••••••••••••••7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12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5
第六節 章節安排••••••••••••••16
第二章 影響中共天權的環境因素•••••••17
第一節 國家安全的威脅•••••••••••18
第二節 美、蘇的科技轉移••••••••••24
第三節 戰爭型態的改變•••••••••••28
第四節 中共的科技、經濟實力••••••••35
第五節 意識形態的氛圍•••••••••••45
第六節 小節••••••••••••••••49
第三章 航天戰略的發展與決策••••••••51
第一節 毛澤東時期•••••••••••••51
第二節 鄧小平時期•••••••••••••65
第三節 江澤民、胡錦濤時期•••••••••77
第四節 小結••••••••••••••••91
第四章 中共的航天體系•••••••••••98
第一節 航天組織的編成•••••••••••98
第二節 地面基地設施•••••••••••105
第三節 運載火箭的發展••••••••••114
第四節 人造衛星的發展••••••••••127
第五節 載人航天的發展••••••••••168
第六節 小節•••••••••••••••174
第五章 中共發展天權的影響••••••••177
第一節 政治方面之影響••••••••••177
第二節 經濟方面之影響••••••••••189
第三節 軍事方面之影響••••••••••198
第四節 科技方面之影響••••••••••208
第五節 社會心理方面之影響••••••••212
第六節 小節•••••••••••••••216
第六章 結論•••••••••••••••218
第一節 研究發現•••••••••••••218
第二節 未來發展•••••••••••••226
第三節 發展限制•••••••••••••229
第四節 對我國的影響•••••••••••236
第五節 未來研究方向•••••••••••23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1.Andre Beaufre著,鈕先鍾譯,戰略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9月。
2.Alan S. Engel編,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Ideogies and Modern Politics)。台北:桂冠圖書,1985年4月。
3.Alivin and Heidi Toffler著,傅凌譯,新戰爭論(War and Anti-War: Survival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11月。
4.Bill Owens、Edward Offley著,曾祥穎譯,軍事事務革命:移除戰爭之霧(Lifting The Fog of War)。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3月。
5.Bernard Cole、Paul Godwin,”先進軍事科技與人民解放軍,” Larry M. Wortzel編,吳奇達譯,21世紀台海兩岸的軍隊(The Chinede Armed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9月。
6.Carl von Clausewitz著、Roger Ashley Leonard編,鈕先鍾譯,戰爭論精華(A Short Guide To Clausewitz On War)。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11月。
7.Carl von Clausewitz著,楊南芳等譯,戰爭論(Vom Kriege)。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年4月。
8.C. Frankfort-Nachmias、David Nachmias著,潘明宏、陳志瑋譯,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韋伯文化,2003年2月。
9.Dana J. Johnson、Scott Pace、C. Bryan Gabbard著,徐忠勇譯,太空:國力的新選擇(Space: Emerging Options for National Power)。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2月。
10.Derker Layder著,簡守邦譯,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Sociological Practice: Linking Theory and Social Research)。台北:韋伯文化,2002年1月。
11.David Easton著,王浦劬譯,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台北:桂冠圖書,1992年5月。
12.David Shambaugh著,高一中譯,現代化中共軍力-進展、問題與前景(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4月。
13.Evan A. Feigenbaum著,余佳玲、方淑惠譯,中共科技先驅-從核子時代到資訊時代的國家安全與戰略競爭(China’s Techno-Warriors : National Security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from the Nuclear to the Information Age)。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年5月。
14.Erica Strecker Downs、Phillip C. Saunders,”合法性與民族主義的限制:中共與釣魚台列嶼,”Michael E. Brown、Owen R. Cote、Sean M. Lynn-Jones、Steven E. Miller編,李育慈、黃俊彥譯,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10月。
15.J.F.C Fuller著,鈕先鐘譯,西洋世界軍事史卷一、卷二(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ir Influence On History)。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3月。
16.Jack Spencer著,楊紫涵、高一中譯,彈道飛彈威脅手冊(The Ballistic Missile Threat)。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5月。
17.Jeffery R. Barnett,吳惠民譯,未來戰爭-2010年航太作戰之評估(Future War:An Assessment of Aerospace Campaigns in 2010)。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10月。
18.K.J. Holsti著,李偉成、譚溯澄譯,國際政治分析架構(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台北:幼獅文化,1988年5月。
19.Karas Thomas著,劉景熙譯,新高地-太空世紀戰爭的戰略及武器(The New High Ground: Systems and Weapons of Space Age War)。台北:國立編譯局,1986年。
20.Mark A. Stokes著,高一中譯,中共戰略現代化(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4月。
21.Mark A. Stokes,“解放軍與中共太空、飛彈發展:經驗與展望,”Laurie Burkitt、Andrew Scobell、Larry M. Wortzel編,李育慈譯,解放軍七十五周年之歷史教訓(The Lessons of History: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t 75)。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10月。
22.Michael Pillsbury著,高一中譯,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月。
23.Marc Creasini著,唐小威譯,戰爭的未來(The Future of War: The Face 21st-Century Warfa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4年12月。
24.Paul H. B. Godwin,”中共對美國彈導飛彈防禦的可能反應,”Alan D. Romberg編,尹元隆譯,中共與飛彈防禦:美中戰略關係(China and missile defense: managing U.S.-PRC strategic rel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12月。
25.Robert H. Scales著,王一鳴譯,未來戰爭文選(Future Warfa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4月。
26.Richard L. Kugler、Hans Binnendijk,”戰略的選定,”Hans Binnendijk主編,張台航譯,美國軍事轉型(Transforming America’s Militar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4年9月。
27.Richard A. Bitzinger,”中共在軍事上運用先進科技的成就與缺失,” Susan M. Puska編,吳奇達、高一中、黃俊彥譯,下下一代的共軍(Peopele’s Liberation Army After Nex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2月)。
28.Steve Metz著,謝凱蒂譯,二十一世紀的武裝衝突:資訊革命與後現代戰爭(Armed Conflic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Post-Modern Warfa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4月。
29.Wendy Frieman,”被低估的中共科技革命,” James R. Lilley、David Shambaugh編,翟文中譯,共軍的未來(China’s Military Face The Futu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8月)。
30.Zahmay M. Khalilzad著,吳福生譯,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戰略與軍事意涵(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10月。
31.丁樹範,”中國外交情勢-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丁樹範主編,中國大趨勢2003-2004。台北:新新聞文化,2004年4月。
32.王萬里著,美蘇關係研究。台北:黎明文化,1986年4月。
33.王良能著,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2000年2月。
34.王豔梅著,神舟內部報告-來自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11月。
35.王普豐、王堂英、陳維民編,現代軍事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1月。
36.丹青圖書編輯部,中共當代太空事業。台北:丹青圖書,1990年12月。
37.毛里和子,”中蘇同盟體制考1957-1959年的政治過程,”牛大勇、沈志華主編,冷戰與中國的週邊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5月。
38.毛澤東選輯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9月。
39.毛澤東選輯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
40.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年7月。
41.中共研究雜誌社,2004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4年6月。
42.中共研究雜誌社,2005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5年6月。
43.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年4月。
44.中國統計大全,台北:天下文化,1990年8月。
45.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國情報告-中國現況藍皮書。台北:達觀出版,2003年1月。
46.中共中央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47.中共中央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4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199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1992年9月。
4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1996。北京:中國統計出版,1996年9月。
5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200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2001年9月。
下略
二、期刊、論文
1.James Oberg、石左虎譯,”迎頭趕上的中國航天業,”世界科學(上海),2003年第11期(2003年11月):頁7-9。
2.一舟,”中國的GPS-北斗星導航定位系統,”中國水運(武漢),2005年第1期(2005年1月):頁45。
3.丁樹範,”全球化下的中國國防工業,”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22。
4.丁樹範,”市場因素與一九九○年代以後中國裝備體系之改革,”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1期(2005年3月):頁29-52。
5.丁樹範,”中共未來的軍備政策,”遠景季刊,第2卷第2期(2001年4月):頁1-27。
6.丁向陽,”構築航天人才高地,”中國人才(北京),2006年第3期(2006年2月):頁28-29。
7.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2001年2月):頁57-76。
8.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1期(2004年1月):頁105-124。
9.于登雲,” 中國小衛星-東方紅衛星的傳人,”現代軍事(北京),第2005年第4期(2005年4月):頁19-21。
10.王振東,”軍事事務革命對現代戰爭之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3期(2004年7月):頁98-129。
11.王蜀寧,“中共衛星發展對我軍事之影響,”國防雜誌,第18卷第5期(2002年11月):頁79-94。
12.王蜀翔,”長征系列發射載具,”全球防衛雜誌,108期(1993年8月):頁94-101。
13.王世科,”SAR雷達對台防空和反潛造成威脅,”全球防衛雜誌,第251期(2005年7月):頁11-13。
14.王國祥,”神箭從這里起飛,”中國航天(北京),第1999年10期(1999年10月):頁21-26。
15.王家勝,”中國通信衛星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航天(北京),2001第3期(2001年3月):頁9-17。
16.王禮?琚A”面向21世紀中國航天科技工業,”中國航天(北京),第1999年第10期(1999年10月):頁6-8。
17.王冬敏,”海灣戰爭中美軍情報保障工作特點初探,”情報雜誌(陝西),第19卷第1期(2000年1月):頁89-90。
18.王春芳、沈新榮,”貫徹江澤民科技強軍思想的思考,”現代軍事(北京),1998年第1期(1998年1月):頁34-36。
19.王健民、杜方,”神舟六號的另一種動力,”亞洲周刊(香港),第19卷43期(2005年10月):頁49-52。
20.王駿,”國家科技力研究:問題與方法,”中國科技論壇(北京),1997年第4期(1997年4月):頁35-36。
21.王大明、陳瑋,”轉變主體驅動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研管理(北京),第24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57-61。
22.王建銓,” 從神六飛天看中國特色的科技發展戰略,”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安徽),第16卷第1期(2006年1月):頁96-99。
23.中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航天科技集團著力培育一流人才,鑄造國際一流宇航公司,”中國航天(北京),2004年第1期(2004年1月),頁4-6。
24.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適應航天事業發展需要,構築高技能人才成長平臺,”中國人才(北京),2004年第1期(2004年1月):頁70-71。
25.平可夫,“中國軍隊強化「資訊戰」理論研究”,漢和防務評論(加拿大),2006年8月號(2006年8月):頁39-40。
26.白寶山、張穎,”論民族精神的政治價值,”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山東),第79期(2006年12月):頁24-26。
27.田芳,”亞太衛星通信公司與海爾攜手打造航天家電,”家電科技(北京),2004年第1期(2004年1月):頁23。
28.“北京科技大學開展載人航天精神教育,”北京教育高教版(北京),2003年第11期(2003年11月):頁36。
29.司馬杭仁,”月球能源離我們多遠,”中國航天(北京),第2006年第10期(2006年10月):頁26-27。
30.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75-108。。
31.朱聽昌、劉菁,”爭奪制天權-美國「高邊疆」戰略的發展歷程及其影響,”軍事歷史研究(上海),第2004年第3期(2004年9月):頁115-126。
32.朱海興,”重溫軍民結合方針,”航天工業管理(北京),1997年第12期(1997年12月):頁1-3。
33.朱增泉、左賽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決策實錄,”決策與信息(湖北),243期(2005年1月):頁76-80。
34.朱偉,”從神六發射看綜合國力的提升,”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北京),2005年第11期(2005年11月):頁3-4。
35.朱毅麟,“神舟五號的中國特色-直接採用多艙飛船且可「留軌利用」,”明報月刊(香港),第38卷11期(2003年11月):頁25-27。
36.成方林、馮林強、張翼飛,”北斗導航系統在海洋水文、氣象監測系統中的應用,”海洋技術(天津),第23卷第3期(2004年9月),頁73-76。
37.母仕民、李勇翔、常顯奇,”關於確立軍事指揮體制的探討與思考,”裝備技術指揮學院學報(北京),第14卷第4期(2003年8月):頁47-51。
38.“全面完成2004年任務,確保9箭10星發射成功,”航天工業管理(北京),2004年第1期(2004年1月):頁4-6。
39.沈松僑,”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兼論民族主義的兩個問題,”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3期(2002年12月):頁49-119。
40.沈有忠,“中共解放軍戰略與軍事裝備的現代化,”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頁32-50。
41.沈冀如,”航天事業造福於民,”黨建(北京),2003年第12期(2003年12月):頁16-17。
42.沈志華,”赫魯雪夫、毛澤東與中蘇未實現的軍事合作-關於遠東防空協定、長波電台及聯合艦隊問題的再討論,”中共黨史研究(北京),2002年第5期(2002年9月):頁32-43。
43.沈志華,”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戰略經濟意義,”國防科技工業(北京),2003年第11期(2003年11月):頁46-47。
44.李湘琪,”中共運用民族主義之策略分析-從近年仇日反美風波談起,”中共研究,第39卷8期(2005年8月):頁39-55。
45.李安景、王忠民,”透視中共航太發展及對我防衛作戰之影響,”空軍學術月刊,第582期(2005年5月):頁3-21。
46.李永泉、高成發,”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簡介,”江蘇測繪(江蘇),第24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11-12。
47.李俊鋒,”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與全球定位系統之比較分析,”北京測繪(北京),2007年第1期(2007年1月):頁57-59。
48.李大光、萬水獻,”爭奪制天權的基本特徵,”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北京),第14卷第6期(2003年12月),頁37-42。
49.李雪,”關於航天工業創新人才開發的思考,”中國航天(北京),2003年第8期(2003年8月):頁7-10。
50.李明強,”中國導彈與航天之父-錢學森,”質量與可靠性(北京),第97期(2002年1月):頁11-12。
下略
貳、外文部份
一、書籍
1.“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port to Congress Pursuant to the FY2000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2002.7).
2.Air Force Doctrine Center, AFDD 2-2 Space Operations, Maxwell AFB: Air Force Doctrine Center,2001.
3.Harvey Brian, China’s Space Program: from Concept to Manned Spaceflight,Chichester:Praxis Publishing Ltd,2004.
4.Hershberg James G., Brothers in Arms-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1945-1963,New York:Stanford University,1998.
5.Hyatt James L. et al., Space Power 2010, Maxwell: Air Command and Staff College,1995.
6.Knorr Klaus, On The 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 of Outer space, presented at Reflections on Space: Its Implications fo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Academy,1964.
7.Larned Robert E., 1994 Air and Space Doctrine Symposium, Maxwell AFB: Air University Press,1994.
8.Lupton David E., On Space, A Space Power Doctrine ,Maxwell AFB: Air University Press,1988.
9.Murray Douglas J.、Viotti Paul R., The defense policies of nations : a comparative study,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
10.Patterson J. Barry, China’s Space Progra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Maxwell AFB: Air Wa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April 1995.
二、期刊、論文
1. “Congratulations, China-But a man in space must mean it no longer needs foreign aid,”The Economist(London),Vol. 369 No.8346(Oct,18 2003): 1.
2.“Great leap upward-china’s jump into space is more about deflecting attention from domestic discontents than impressing the outside word,”The Economist(London),Vol. 369, No. 8346(Oct.18 2003): 39-40.
3.“Ground control to Colonel Yang,”The Economist(London),Vol. 369, No. 8346(Oct.18 2003): 78-79.
4.Chen Yanping, “China’s Space Commercialization Effort,” Space Policy(Holland),Vol. 9, No. 1(Feb. 1993): 45-53.
5.Covault Craig, “China Seeks Cooperation, Airs New Space Strategy,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New York),Vol. 145, No. 16(Oct. 1996): 29-32.
6.Dellios Rosita, “China’s Space Program: A Strategic and Political Analysis,” Culture Mandala(Berkeley),Vol. 7, No. 1(December 2005): 1-15.
7.Gauthier Kathryn L., “China as Peer Competitor ? Trends in Nuclear Weapons, Space, and Information Warfare ,”Air War College Maxwell Paper, No.18(July 1999): 16.
8.Gray Colin S., “The Influence of Space Power upon History,”Comparative Strategy(Oxfordshire), Vol. 15, No. 4(Oct-Dec 1996): 293-308.
9.Hagt Eric,”China Space Program: the Quiet Revolution,”Defense Monitor(Washington D.C.),Vol. 34, No. 6(Nov-Dec 2005): 6.
10.Johnson-Freese Joan, “China’s Manned Space Program: Sun Tzu or Redux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New Port),Vol. 56, No. 3(Summer 2003): 51-71.
11.Johnson-Freese Joan, “China’s Manned Space Program: What is that all about?,” Harvard Asia Pacific Review(Cambridge Massachusetts), Vol. 6 No. 2(Fall 2002): 25-33.
12.Johnson-Freese Joan,”Space Wei QI: The Launch of Shenzhou V,”Naval War College Review(New port), Vol. 57, No. 2(Spring 2004): 121-145.
13.Lewis John Wilson、Di Hua,” China’s Ballistic Missile Programs-Technologies, Strategies, Goals,” International Security(MIT Press), Vol. 17, No. 2(Autumn 1992): 5-40.
14.Martel William C.、Yoshihara Toshi, “Averting a Sino-U.S. Space Race,”The Washington Quarterly(Cambridge Massachusetts), Vol. 26, No. 4(Autumn 2003): 19-35.
15.Normile Dennis、Yimin Ding,“Science Emerges From Shadows of China’s Space Program,” Science(Washington D.C.), Vol. 296, No. 5574(June 2002): 1788-1792.
16.Peter Teets B.,”National Security Sp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Air & Space Power Journal(Maxwell)Vol. 18, No. 2(Summer 2004): 4-8.
17.Seitz Frederick,” Science and Space Program,”Science(Washington D.C),Vol.152, No.3730(Jun 1966): 1719-1721.
18.Solomone Stacey, “China’s Space Program: the great leap upward,”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Oxfordshire),Vol. 15, No. 47(May 2006): 311-327.
19.Thompson David J. & Morris William R., “China in Space Civilian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Air War College Maxwell Paper(Maxwell),No. 24(August 2001):1-15.
20.Weng Johnathan,”China Satellite Launch Indiactes Rapid Progress,” Jane's Defense Weekly(Coulsdon),Vol. 44, No. 24(Jun. 13 2007): 25.
下略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44.199.225.221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44.199.225.22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