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1108-11390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1108-113908
論文名稱
Title
明代筆記中理想士人典型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ideal scholars model in Ming dynasty essa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1-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2-01
關鍵字
Keywords
筆記、理想士人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44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4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理想人格的士子,不僅為當代的貢獻極其巨大,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其德行典範亦是為民族精神的遺產。本文欲由筆記中探討明代理想士人的典型,以及在明代特殊的政治環境中,其相應之道,並了解部份士人的走向及所表現的生命形態。而我們以一般士人為研究的主要對象,就必須對士人的仕宦環境背景有所瞭解。故本文第二章便先從明代士人的仕宦生活及其價值觀,作一總括性的探討。第三章至第五章,由個人描述的的方式,分別從明代的前、中、後期各舉出一位為時代立下風範的典型人物,其探討的方式乃由三人在正史中的史實記載談起,作一個人傳記式的研究。再由本文研究的主角-明代筆記中,檢索出這幾位人物的言行記載,突顯其人格特質,及堪為典型之風範,其中包括前期楊士奇的精明幹練與寬厚正直,中期于謙的清廉公正與忠貞愛國,晚期楊廷和的慎謀能斷與擇善固執。並與第一部份所敘的正史史實互相比較,讓其呈顯出該時期某一士人群體的超然德行。第六章筆者從晚明的山人文化,做一士人理想人格的反面典型探討。從筆記中記載去闡述晚明士人無恥行徑,用以反襯前者德行及情操之可貴。第七章的結論,乃將前五章的研究成果-由整個明代的整體士風論,以及個別士子的仕宦行為探討,到一個朝代斷代的分析,做一完整結果的闡述。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明代筆記中理想士人典型之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範圍.........................................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範圍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局限.................. 5
一、研究的方法....................................................... 5
二、研究的局限...................................................... 7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7
一、筆記................................................ 7
二、士人.............................................. 9
第二章 明代士人的仕宦.......................... 11
第一節 明代的仕宦背景............................ 11
一、士人與仕宦的歷史考察............................ 11
二、明代制度的影響........................... 17
第二節 明代筆記中所呈現的仕宦生涯與價值觀.... 34
一、明代初期士人的隱逸與入仕............ 34
二、明代中期士人的忠正與墮落..........................43
三、晚明士人的政治苦悶與歸隱放達..................51
第三節 小結 ..........................57
第三章 寬厚侃直的治世能臣-以楊士奇為例.....59
第一節 楊士奇的仕宦生涯..........................59
一、輔佐東宮時期..........................59
二、仁宣宗時期..........................60
三、英宗時期..........................62
第二節 明代筆記中楊士奇的特質與風範..........................64
一、運籌帷幄,精明幹練..........................64
二、寬厚待人,正直孝友..........................68
第三節 由「楊稷案」看楊士奇的歷史評價......................70
一、筆記小說中的「楊稷案」..........................70
二、楊士奇寬厚性格上的缺失..........................73
第四節 小 結..........................75
第四章 廉介公正的忠貞烈士-以于謙為例.....................77
第一節 于謙的仕宦生涯..........................77
一、千錘萬擊出深山..........................77
二、烈火焚身若等閒..........................79
三、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81
第二節 筆記小說中于謙的情操與風骨..........................82
一、兩袖清風、公正不阿..........................82
二、愛國憂民、捨生取義..........................85
第三節 由筆記看于謙悲劇的原因與影響..........................88
一、儒家傳統與君主專制的衝突..........................88
二、明代中期士人的絕望..........................90
第四節 小 結..........................92
第五章 擇善固執的改革推手-以楊廷和為例........ 95
第一節 楊廷和的仕宦生涯..........................95
一、改革朝政時期..........................95
二、「大禮議」時期..........................98
第二節 筆記小說中楊廷和的人格和作為........................100
一、審情度勢,慎謀能斷..........................100
二、勇於規箴,擇善固執..........................103
第三節 由筆記小說看楊廷和悲劇的原因和影響........106
一、閣權與皇權的衝突 ..........................106
二、嘉靖以降士風的丕變..........................109
第四節 小 結..........................111
第六章 理想士人入仕的反面典型-山人文化................113
第一節 晚明山人文化..........................113
一、山人的稱謂及其淵源..........................113
二、筆記中晚明山人的行為特徵..........................120
第二節 由山人文化看晚明士風的改變..........................127
一、參禪問佛..........................128
二、棄儒就賈..........................130
三、行樂縱欲..........................133
第三節 小 結..........................136
第七章 結語 ..........................139
第一節 主題的展現..........................139
第二節 未來的展望..........................140
參考文獻..........................14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依出版年代先後次序排列)
一、筆記
明.謝肇淛,《五雜俎》,〔《筆記小說大觀》八編第六冊〕,臺北:新興書局,1975年
明.鄭曉,《今言》,〔《筆記小說大觀》十八編三冊〕,臺北:新興書局,1977年
明.葉子奇,《草木子》,〔《筆記小說大觀》十五編七冊〕,臺北:新興書局,1977年
明.陳洪謨,《繼世紀聞》,〔《筆記小說大觀》十八編四冊〕,臺北:新興書局,1977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筆記小說大觀》十五編六冊〕,臺北:新興書局,1977年
清.王應奎,《柳南續筆》,〔《筆記小說大觀》十八編第七冊〕,臺北:新興書局,1977年
清.王士禎,《居易錄》,〔《筆記小說大觀》十五編第九冊〕,臺北:新興書局,1977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筆記小說大觀》十五編七冊〕,臺北:新興書局,1977年
明.黃瑜,《雙魂歲抄》,〔《筆記小說大觀》十四編二冊〕,臺北:新興書局,1977年
明.王世貞,《鳳州雜編》,〔《筆記小說大觀》十八編三冊〕,臺北:新興書局,1977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筆記小說大觀》十四編二冊〕,臺北:新興書局,1977年
明.劉若愚,《酌中志》,〔《筆記小說大觀》二十四編七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明.王圻《稗史匯編》,〔《筆記小說大觀》三編四至七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明.劉元卿,《賢奕編》,〔《筆記小說大觀》四編四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明.耿定向,《先進遺風》,〔《筆記小說大觀》四編五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明.申時行《召對錄》,〔《筆記小說大觀》四編六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清.黄協塤,《鋤經書舍零墨》,〔《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一編第八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二編第五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清.張岱,《明紀史闕》,臺北:學生書局,1978年
明.馮時可,《雨航雜錄》,〔《筆記小說大觀》四編第五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明.陳洪謨,《治世餘聞》,〔《筆記小說大觀》十七編二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明.袁袞,《世緯》,〔《筆記小說大觀》六編六冊〕,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六冊〕,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清.鈕琇,《斛賸續編》,〔《筆記小說大觀》三十編第五冊〕,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明.陳繼儒,《讀書鏡》,〔《筆記小說大觀》五編第四冊〕,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筆記小說大觀》五編第四冊〕,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明.陳宏緒,《寒夜錄》,〔《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七冊〕,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筆記小說大觀》五編第四冊〕,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明.王錡,《寓圃雜記》,〔《筆記小說大觀》三十編十冊〕,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筆記小說大觀》六編九冊〕,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明.袁中道,《遊居柿錄》,〔《筆記小說大觀》七編二冊〕,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明.何孟春,《餘冬序錄》,〔《筆記小說大觀》三十一編九冊〕,臺北:新興書局,1980年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筆記小說大觀》三十三編二冊〕,臺北:新興書局,1983年
明.焦竑,《玉堂叢語》,〔《筆記小說大觀》三十三編二冊〕,臺北:新興書局,1983年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筆記小說大觀》三十三編三冊〕,臺北:新興書局,1983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筆記小說大觀》三十三編一冊〕,臺北:新興書局,1983年
明.葉盛,《水東日記》,〔《筆記小說大觀》三十六編三冊〕,臺北:新興書局,1984年
明.于慎行,《穀山筆塵》,〔《筆記小說大觀》四十編九冊〕,臺北:新興書局,1985年
明.宋端儀,《立齋閒錄》,〔《筆記小說大觀》四十編二冊〕,臺北:新興書局,1985年
明.于慎行,《穀山筆塵》,〔《筆記小說大觀》四十編第九冊〕,臺北:新興書局,1985年
明.鄭曉,《吾學編》,(《叢書集成初編》280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屠隆《娑羅館逸稿》,(《叢書集成初編》228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莫世龍《筆塵》,(《叢書集成初編》26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黃佐,《革除遺事》,〔《筆記小說大觀》四十編一冊〕,臺北:新興書局,1985年
清.查繼佐,《罪惟錄》,〔《筆記小說大觀》四十五編一至四冊〕,臺北:新興書局,1987年
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筆記小說大觀》四十五編七至十冊〕,臺北:新興書局,1987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張瀚,《松窗夢語》,(《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北京:中國書店,1987年
明.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臺北:新文豐書局,1989年
二、其他古籍
黃彰健校勘,《明太祖實錄》,臺灣:中文出版社,(台灣史語所校印本),1962年
黃彰健校勘,《明英宗實錄》,臺灣:中文出版社,(台灣史語所校印本),1962年
黃彰健校勘,《明孝宗實錄》,臺灣:中文出版社,(台灣史語所校印本),1962年
黃彰健校勘,《明世宗實錄》,臺灣:中文出版社,(台灣史語所校印本),1962年
黃彰健校勘,《明神宗實錄》,臺灣:中文出版社,(台灣史語所校印本),1962年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四部備要》子部)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
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四部備要》經部)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
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四部備要》經部)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
明.于謙,《于肅愍公集》,板橋:藝文印書館,1971年
宋.邢昺疏,《孝經注疏》,(《四部備要》經部)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
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四部備要》經部)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中國學術名著》第五輯)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禮記》,(《四部備要》經部)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
漢.司馬遷,《史記》,(二十五史1)臺北:開明書局,1974年
漢.班固,《漢書》,(二十五史1)臺北:開明書局,1974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二十五史2)臺北:開明書局,1974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卷一三九列傳六四,(二十五史5)臺北:開明書局,1974年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二十五史5)臺北:開明書局,1974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二十五史9)臺北:開明書局,1974年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四部備要》集部)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
清.顧炎武,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四部備要》子部)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
明.黃儒炳,《續南雍志》,臺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1976年
唐.王維,《王右丞集箋注》,臺北:河洛圖書公司,1975年
明.談遷,《國榷》,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明.張岱,《明紀史闕》,臺北:學生書局,1978年
宋.朱熹,《朱文公集》,(四部叢刊)臺北:商務書局,1979年
晉.葛洪,《抱朴子》,(增訂中國學術名著第一輯),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明.陳登原,《國史舊聞》第三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明.李贄《初潭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2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78),臺北:商務書局,1983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88),臺北:商務書局,1983年
吳寬,《家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55)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明.徐紘,《明名臣琬琰錄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53)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明.楊榮,《楊文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40)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清.孫葆田等撰,《山東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39),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元.楊維楨,《東維子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21),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清.沈翼機,《浙江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24),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明.楊士奇,《東里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38),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明.楊榮,《楊文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40)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明.歸有光《震川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89)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明.沈鯉,《亦玉堂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88),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明.楊士奇,《東里別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39)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明.陸深,《儼山外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85)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明.楊士奇,《東里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39)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清.儲大文,《山西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30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真德秀注,《中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00),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明.于謙,《忠肅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4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世貞,《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52),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明.楊廷和,《楊文忠三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28),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北周.庚信,《庚子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64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王勃,《王子安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65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紀昀、永瑢等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88),臺北:臺灣商明.顧炎武,《亭林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叢書集成初編》76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
韋昭注,《國語》,(《叢書集成初編》368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陸楫,《蒹葭堂雜著摘抄》,(《叢書集成初編》292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務書局,1985年
明.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灣:三民書局,1985年
明•李贄,《續藏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88年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明代傳記叢刊》011,學林類),臺北市:明文書局,1991年
明.焦竑,《獻征錄》,(《明代傳記叢刊》110,綜錄類),臺北市:明文書局,1991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出版社,1991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張萱《西園聞見錄》,(《明代傳記叢刊》123,綜錄類),臺北市:明文書局,1991年
明.朱元璋,《大誥三編》,(《續修四庫全書》86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黃汝亨,《寓林集》,(《續修四庫全書》136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袁中道,《珂雪齋近集》,(《續修四庫全書》137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張覆祥,《楊園先生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165冊),臺北:莊嚴文化,1997年
汪道昆,《太函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17冊),臺北:莊嚴文化,1997年
清.張覆祥,《楊園先生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165冊),臺北:莊嚴文化,1997年
明.陳所蘊,《竹素堂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72冊),臺北:莊嚴文化,1997年
三、今人專書
杜乃濟,《明代內閣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臺北:學生書局,1977年
林麗月,《明代的國子監生》,臺北:私立東吳大學,1978年
謝國禎,《明末清初的學風》,臺北:仲信出版社,1980年
張榮林,《明代文官選任之研究》,臺北:登文書局,1983年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中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鈴木大拙,《禪與生活》,臺北:志文出版社,1984年
劉葉秋,《古典小說筆記論叢》,南京大學出版,1985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著,《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李焯然,《明史散論》,臺北:允晨出版社,1987年
鄭克晟,《明代政爭探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
懷效鋒,《嘉靖專制政治與法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周陽山,《知識份子與中國》,臺北:時報出版社,1990年
吳智和,《明代的儒學教官》臺北:臺灣學生,1991 年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臺北:聯經,1992年
陳飛,《歷史的苦澀:舉子的命運》,臺北:雲龍書局,1993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
夏咸淳,《晚明世風與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尹選波,《中國明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尹選波,《中國明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費振鐘,《江南士風與江蘇文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譚天星,《明代內閣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龔顯宗,《明清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 : 東方出版社,1997年
何冠彪,《生與死 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
王炎平,《槐花黃,舉子忙:科舉與士林風氣》,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苗 壯,《筆記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黃明光,《明代科舉制度制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費振鐘,《墮落時代》,臺北縣新店市 : 立緒文化出版 2002年
四、學術論文
簡錦松,《明代中期文壇與文學思想研究 自成化至嘉靖中期(一四六五-一五四四)》,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87年
呂迺基,《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87年
陳永瑢,《《皇明世說新語》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謝淑慎,《唐代士人的價值觀:以唐人小說為研究範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官廷森,《晚明世說體著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陳麗宇,《清中葉志怪類筆記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邵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生活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2000年
趙淑敏,《明代科舉命運觀之研究–以筆記小說為線索》,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五、期刊論文
邱錦昌,〈明代教育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5期,1982年,頁151-181
周續賡〈《歷代筆記選》前言〉《北京師範學院學報》1983年4期,頁67
李焯然,〈論東林黨爭與晚明政治〉,《明清史季刊》,卷1,1985年,頁63-76
傅榮珂,〈晚明政風與學風之探微〉,《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0卷5期,1987年5月,頁35-44
小川陽一,〈明代小說與善書〉,《漢學研究》,6卷1期,1988年,頁331-340
林麗月,〈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明代科舉區域配額問題的一些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0期,1992年,頁43-73。
顏廣文,〈明代觀政進士制度考略〉,《明清史》,1992年6期,頁3-8
包筠雅,〈明末清初的善書與社會意識型態變遷的關係〉,《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6期,1993年,頁30-40
王建光,〈明代學子的心態及其價值取向的歸宿〉,《史學月刊》,1994年第2期,頁37
胡繼瓊〈筆記與小說源流初探〉《貴州大學學報》,1997年2期,頁70-74
鄭利華,〈明代中葉吳中文人集團及其文化特征〉,《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卷02期,1997年4月,頁99-103
金文京,〈晚明山人之活動及其來源,《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1期,頁37-42
趙毅、劉國輝,〈略論明初三楊權勢與仁宣之治〉,《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頁28-34
周致元,〈明代鳳陽的皇陵〉,《東南文化》,1997年1期,頁55-60
桑國東. 徐舜堯.,〈明代吏員制淺探〉,《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期,1997年,頁71-74
張建文,〈淺論明代入監讀書和開科取士的得失〉,《東岳論叢》,1997年第3期,頁101-103
陳學文,〈略論于謙的悲劇歷史命運〉,《天中學刊》,13卷6期,1998年12月,頁82-84
鄒長青,〈明代庶吉士制度探微〉,《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4卷02期,1998年6月,頁68-74
詹家豪,〈明代國子監生歷事制度論述〉,《史學集刊》,1998年1期,頁33-38
王云,〈論明代的平民入仕〉,《齊魯學刊》,6期,1998年,頁124-129
蔡惠琴,〈明代中晚期(嘉靖——萬曆)士人科舉心態之探討——就《明代登科錄》的吏治觀論之〉,《輔仁歷史學報》,第9期,1998年,頁109-135
謝景芳,〈理論的崩潰与理想的幻滅——明代中后期的仕風与士風〉,《學習與探索》,01期,1998年,頁124-131
張興吉,〈鄉官與明代政治生活〉,《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1期,頁21-26
趙園,〈明清之際士人的「清議」批評〉,《開放時代》,02期,1999年,頁66-71
田澍,〈大禮議與楊廷和閣權的畸變〉,《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7卷1期,2000年1月,頁88-94
謝景芳〈致君堯舜與強權政治–論明代士大夫與專制皇權的衝突〉《學習與探索》2000年3期,頁121-127
陳寶良,〈晚明生員的棄巾之風及其山人化〉,《史學集刊》,第2期,2000年5月,頁34-39
龔鵬程,〈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文人階層〉,《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週年校慶特刊,2000年10月,頁294-295
王善飛,〈明代江南鄉紳與政治運動〉,《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卷6期,2000年11月,頁99-102
趙軼峰,〈山人與晚明社會〉,《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1期,頁8-16
劉曉東,〈明代士人本業治生論──兼論明代士人之經濟人格〉,《史學集刊》,03期,2001年,頁70-75
詹家豪,〈明代太學中的援例監生〉,《廣東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頁72-78
左東齡,〈論臺閣體與仁宣士風之關係〉,《湖南社會科學》,2002年2期,頁89-93
單學勇,〈論明代的薄俸制及其危害〉,《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頁41-44
郭培貴,〈論明代科舉制的發展及其消極影響〉,《內蒙古社會科學》,24卷5期,2003年5月,頁31-35
劉春玲,〈論晚明士風的嬗變〉,《陽山學刊》,16卷04期,2003年7月,頁25-28
王恩俊,〈隱士與明初政治〉,《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7卷1期,2004年1月,頁118-120
樓劍鋒,〈明清科舉制度衰亡原因探析〉,《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15期,2004年3期,頁79-80
柴志明,〈試論科舉文化熏陶下的明代文人〉,《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4卷3期,2004年5月,頁149-154
石麟,〈「士風与文學」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4卷06期,2004年9月,頁169
葛春蕃,〈明代知識分子与士風〉,《書屋》,2期,2004年,頁78-80
趙園,〈關于「士風」〉,《中國文化研究》,02期,2005年,頁1-13
張筱南,〈簡論元末明初士風轉變對詩文創作的影響〉,《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2卷2期,2005年3月,頁73-76
吳承學、李斌,〈隱逸與濟世-陳眉公與晚明的士風〉,《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頁68-81
李斌,〈晚明山人與晚明士風〉,《學術月刊》,38卷6月號,2006年6月,頁142-147
孫彩霞,〈試析楊廷和悲劇產生的原因〉,《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頁3-4
林立兵,〈于謙思想簡論〉,《文學語言學研究》,2007年4月號上旬刊,頁88-9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3.141.6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3.141.6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