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1118-12142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1118-121420
論文名稱
Title
教師專業能力與中等師培課程學用落差情形之覺知─實習生及現職教師的觀點
Perceptions on Teacher’s Education Profession Competency and Talent Mismatch: Comparing Views from Teacher-students and Teacher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6-08-2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8-03-01
關鍵字
Keywords
學用落差、教師能力、中等師資培育課程
teacher’s profession competency, curriculum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 and talent mismatch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2 次,被下載 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從實習生以及現職教師的觀點,探討對於一位稱職教師應具備之專業能力,以及針對過往所修習之師培課程幫助程度之比較,以瞭解各變項間是否存在一定之差異程度與相關性。本研究是採用調查研究法,以南部地區之現職教師以及兩所不同師培體制之實習生為研究對象,其針對現職教師部分,共回收206份有效問卷,實習生則共回收191份有效問卷,其中分別為太陽師範大學為150份,而福爾摩沙大學則為41份。最後,將回收受試者所填答之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式,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對於知覺稱職教師應具備之能力以及課程幫助程度,在不同性別、身分、領
域、師培制度、行政經驗之有無是有部分顯著的差異。
二、必選修課程之幫助程度,在不同身分是具有顯著差異;而在不同師培制度則
是較無顯著差異
此外,本研究針對分析結果及結論,提出各項建議,以供教育相關單位、各師培中心以及未來後續研究者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views from teacher-students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on teacher’s education profession competency, and the usefulness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college. The method was survey research.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206 teachers, and 191 teacher-students from two different teacher cultivation systems. Data was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Main findings were summed as follows:
1. Teachers and teacher-students perceptions on teacher’s education profession competency, and the curriculum for helping level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on gender, status, subjects, teacher cultivation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
2. The teacher’s education class have difference on status; bu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on two kinds of teacher cultivation systems.
In addition, the study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s, this research also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uthorities,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教師專業能力--------------------------- 8
第二節 師資培育課程-------------------------- 22
第三節 師範與一般大學體制之開設課程---------- 30
第四節 知覺教師能力重要性與師培課程之對應---- 30
第五節 中學教師學用落差之探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8
第四節 研究步驟流程-------------------------- 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3
第一節 兩所不同師培體系之課程開設------------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背景與分析-------------------- 46
第三節 不同個人背景在教師能力重要性知覺之差異性分析48
第四節 必選修課程知覺幫助程度之分析----------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研究結果------------------------------ 69
第二節 建議---------------------------------- 72
參考文獻----------------------------------------- 75
壹、中文部分--------------------------------- 75
貳、英文部分--------------------------------- 83
附錄一 問卷-------------------------------------- 8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湯家偉、曾友貞(2017)。從教師專業能力內涵與師資培育課程之落差論臺灣推
動專業標準本位師資培育之困境。教育研究月刊,273, 34-47。
黃麗鴻、李新鄉(2007)。新舊實習制度國小實習教師自我知覺專業能力之比較
研究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217-246。
郭淑芳(2014)。新世代專業教師的省思與前瞻。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
7(1),47-70。
呂秀蓮(2015)。提升教師專業自主能力從上游師資培育使用課綱開始。臺灣教
育評論月刊,4(5),118-122。
簡茂發等人(1997)。師資培育: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育研究資訊,
5(3),1-13。
邱義川(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柯安南(2005)。國小教師專業能力知覺與自我效能感之研究--教師資格檢定觀
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張淑娟(2009)。不同教師資格檢定制度對初任教師專業能力影響之研究─以臺
北縣市公立高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市。
紀惠英、范熾文(2013)。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與專業發展:知識經濟的觀點,
學校行政雙月刊,85,190-207。
吳奇榮(2007)。不同師資培育制度對國小教師專業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邱于真(2015)。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精進中學教師專業能力之省思。臺灣教育
評論月刊,4(4),51-53。
蔡英姝(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翁素敏(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盧姿里(2006)。不同師資培育體系背景之初任國中小教師教育專業表現之比較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蟻惠尹(2009)。我國師資培育評鑑對師培中心辦學績效影響之研究─以中等師
資類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柏秀(2009)。1945-2002 年台灣中等學校師資培育課程史-以教育專業課
程為核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張素靜(2005)。中等學校教師專業知能與修習師資職前教育專業課程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俊廷(2013)臺灣中學師資培育「教育專業課程」之懸缺-從實習師資生之觀
點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邱淑娟、陳文彥(2015)。由能力建立觀點分析臺北市提升教學力之策略。教育
理論與實踐學刊,32,43-70。
張素貞、李俊湖(2014)。面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教學有效學習的教師
專業成長方案規劃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7(1),1-22。
教育部(2011)。師資培育統計年報:100 年版。臺北臺:教育部。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臺北市:教
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臺北臺:教育部。
楊智穎(2013)。前瞻學校本位的師資培育課程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
100-103。
鍾宜君(2016)。一般大學中等師資培育機構實習教師困境及其因應策略(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楊忠斌(2013)。師資培育職前課程不需要教育哲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
(11),62-64。
鄭淵全(2012)。師資培育評鑑之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3),26-28。
符碧真(2000),師資培育制度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70 ,24-28。
簡梅瑩、潘文福(2012)。師資培育學系發展補教事業經營人力之個案研究。師
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5(2),89-110。
陳易芬(2008)。國小實習教師之實習經驗與對師資培育課程之建議。教育理論
與實踐學刊,18,1-37。
陳易芬(2009)。國小師資培育課程對職前教師關切事項的影響。教育理論與實
踐學刊,19,63-93。
陳易芬(2011)。職前教師對師資培育課程與教學的看法與建議。彰化師大教育
學報,20,21-46。
莊朝勝、謝武成(2009)。師培心聲:一位師培中心主任的心情告白。學校行政
雙月刊,64,176-192。
林靖文(2014)。從入學到就業:高等技職教育學用落差之研究-以科大烘焙管
理職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江馨以(2011)。從課桌到講桌:師資職前教育專業課程對教師專業能力培育之
探討-以高職餐旅群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高雄市。
戴伯芬(2015)。學用落差的論述分析與敘事―《聯合報》、《中國時報》與《蘋
果日報》之比較。傳播研究與實踐,5(2),53-78。
李佳茂(2002)。國民中小學教師網路教學能力量表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歐鈺婷(2015)。新娘秘書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經
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基隆市。
陳淑樺(2013)。師資培育學生學習歷程及其滿意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謝文全(2012)。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李月萍(2014)。小琉球教師海洋育專業能力自我知覺與知覺重要程度之調查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陳新霖(2014)。高等教育學務人員專業能力指標建構與實證調查研究(未出版
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麗雲、徐銘璟(2015)。芬蘭師資培育制度特色及其對臺灣師資培育之啟示。
教育實踐與研究,28(1),167-206。
王欣茹(2002)。花蓮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
博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瑛霞(2012)。「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之師資培育課程設計暨效果評估
─以高中職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梁福鎮(2010)。當前德國師資培育政策與改革方案研究。教育科學期刊,
9(1),107-125。
教育部(2005)。師資培育相關法規宣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九十四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九十五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中心議題柒-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
彭逸芳(2013)。融合教育的曙光~國小普通班教師面對特殊需求學生之新思維。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3),65-67。
王素芸(2009)。協同教學的意義、特質與類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
55-80。
白亦方(2010)。美國優質師資培育的底蘊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3),
21-38。
陳昭曄(2000)。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思考之研究-師範大學與教育學程畢業生之
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美娟(2000)。國民小學教師職前教育階段教育實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莊佩真(2001)。學前教師教學思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高雄市。
蔡瑞君(2002)。傾聽我們的聲音—三位國小教師的自我生涯歷程敘說分析(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高熏芳、王慧鈴(2001)。師資培育機構與中小學教育伙伴關係之初探。師資培
育與就業輔導處,52:2,76-91。
高又淑(2015)。教師於學校組織中所面對的道德衝突與選擇。慈濟大學教育研
究學刊,12,103-130。
楊深坑、歐用生、王秋絨和湯維玲(1994)。各國實習教師制度比較。臺北市:
師大書苑。
楊筑雅(2005)。教師角色認同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實習教師與初任教師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炳煌(1987)。教育問題透視。臺北:文景書局。
楊深坑、歐用生、王秋絨、湯維玲、劉文惠(1992)。我國實習教師制度之規劃
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34,頁143-177。
王聖閔(2015)。投資人力資本、消弭學用落差。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8(4),
52-28。
王保進、王麗芬(1999)。師資培育機構自我評鑑現況與改進途徑分析。暨大學
報,3(2),13-42。
高薰芳(2004)。師資培育評鑑的反省:一些尚待探討的實務與研究課題。教育
資料集刊,29,359-380。
陳保生(2007)。國小課後安親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美伶(2013)。台南市國中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葉嬋娟(2012)。社區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余維道(2007)。台灣戶外冒險教育活動領導者的專業能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鄭有志(2010)。體育專業背景國中校長生涯轉換歷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淑娟(2000)。家庭教育中心專職人員專業知能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婉琇(2015)。國民小學教師甄選制度與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以新北市國民
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范增雄(2015)。新竹縣員警處理交通事故專業能力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
簡至宏(2014)。國軍憲兵警衛勤務工作適性分析-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臺北市。
楊仁國(2013)。專業能力與知覺價值對顧客流失之影響—以信任、顧客滿意度
為中介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健浩(1995)。我國啟智教育高職階段職業類科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朱筱雯(200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式薇(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李慧芬(2008)。高雄市國中教師角色壓力、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清滿(2014)。休閒潛水自覺專業能力、知覺風險與自發性行為之關係~以性
別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吳佩伊(2013)。韻律體操教練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祝瑛(2009)。台灣地區師資培育政策之檢討與展望。中等教育,60(3),8-20。
潘義祥、周宏室(2002)。國小教師體育教學關注之研究。體育學報,33,211-211。
蔡增家、徐劭昀(2014)。如何培養國際觀。國家文官學院,200,1-16。
許鶴耀(2012)。國內大學室內設計科系畢業生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錦瑤(2001)。兒童英語教師專業能力與專業訓練之研究--以台中市兒童英語
補習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許嘉玲(2006)。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專業評鑑指標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慶恭(2003)。新竹市國小級任教師輔導能力、輔導困擾、因應方式與改善措
施期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黃富揚(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小組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中興大學,臺中市。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4)。2014年臺灣校園霸凌狀況調查報告。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174
吳清山(2005)。師資培育發展的困境與突破。研習資訊,22(6),23-29。
吳清山(2006)。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1-31。
湯維玲(1998)。美國師資教育理論的發展—兼述80年代美國師資教育改革。臺
東師院學報,9, 61-90。
湯維玲(2005)。我國中小學教師師資培育理念探討與課程規劃之研究。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編號:NSC92-2413-H-153-012-FC),未出版。
郭玉霞(1992)。簡介美國師範教育發展的主要取向。臺灣教育,496,2-26。
陳麗華(1992)。美國師資教育的概念取向分析。臺灣教育,496,14-21。
馮莉雅(2007)。服務學習融入師資培育課程之探討。教育研究,15,179-187。
黃源河(2013)。美國小學師資培育制度與教育專業課程。載於楊思偉(主編),
各國小學師資培育制度與教育專業課程研究(1-29)。臺北市:五南圖書。
游淑玲(2001)。不同國小師資養成型態學生的教育專業認知與任教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曉青(2004)。國小師資生教育專業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
義大學,嘉義市。
李隆盛(2012)。加強供需校準縮短學用落差。臺灣經濟論衡,10(2),41-45。
楊智強(2013年3月29日)。高職學用落差大 立委:應大幅改革。台灣醒報,
https://tw.news.yahoo.com/高職學用落差大-立委-應大幅改革-115100147.html
黃雅琴(2013)。探討校外實習縮短學用落差的可能性-以技職院校生於觀
光旅館業實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羅聰欽(2013)。如何縮短學用落差,增強學生實務能力。取自
http://www.klcivs.kl.edu.tw/mediafile/1911004/news/6026/2013-9/42013-9-24-8-12-30-nf1.pdf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縮短學訓考用落差方案。2012,7月4日,取
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7214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9)。師資職前教育專業課程之研究計畫。
http://120.107.160.18/practice/html/story.html
鍾任琴、賴羿蓉(2003)。我國師資培育機構實施績效之評析。第三次地方教育
行政論壇會議手冊,107-113。國立暨南大學主辦。
楊百世(2000)。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復文書局。
沈志強(2003)。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生傳(1997),多元化師資培育制度下的教學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報告教育革新大型研究子計畫 XIV,(編號:NSC85–2745–H–017– 003R F6)。
黃嘉莉、王枝燦(2010年6月)。師資培育多元化下不同培育管道師資及其能力
養成之研究。「師資培育政策與專業實踐的反思」國際研討會。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
劉春榮(1997)。一般大學選修教育學程與師範校院學生對教育專業認知及其任
教意願研究。線上檢索日期: 2005年6月18日。國立教育資料館專案研究報告全文系統。網址:http://er.lib.ncyu.edu.tw/cgi-bin/er/browse.cgi
陳惠娟(2004)。國小教師永續教育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賴淑齡(2003)。國小社會科教師經濟專業知能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沈政良(2005)。外籍配偶教師專業知能與培訓需求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秀娟(2003)。師院畢業與師資班結業實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新竹師院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趙士瑩(2014)。國民中學兼任行政教師行政專業成長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
92,45-64。
陳寶山(2001)。新世紀的班級經營。課程與教學季刊,3(2),1~16。
吳珮君(2005)。學科型教室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國立政大附中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曾麗美(2005)。談普通班教師與特教教師之協同合作:一加一大於二。特教園
丁,27(2),51-56。
楊龍立(1991),中小學生在科學成就及對科學態度中性別差異的探討(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延興(2001)。從教師教學倫理談師資培育之革新。載於淡江大學教育學院舉
辦「新世紀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
康美文(2003)。新竹市國小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Duffe, L., & Aikenhead, G. (1992). Curriculum change, student evaluation, and
teacher practical knowledge. Science Education,76(5), 493-506.
Darling-Hammond, L., Wise, A., & Kline, S. (1995). A license to teach: Building a
profession for 21st century school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Hong, J. C., Horng, J. S., Lin, C. L., & ChanLin, L. J. (2008). Competency disparity
betwee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nd in-service teaching requirement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8(1), 4-20.
Korthagen, F. A. (2004). In search of the essence of a good teacher: Toward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i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
77-97.
Magno, C. (2013). Standards of Teacher Competence on Student Assessment in the
Philippines. The Assessment Handbook, 10, 41-53.
Liakopoulou, M. (2011).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teachers: Which qualities,
attitudes, skills and knowledge contribute to a teacher’s
effective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1(21),
66-78.
Lysaght, R. M., & Altschuld, J. W. (2000). Beyond initial certification: the assessment
and maintenance of competency in professions.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23(1), 95-104.
Keeley, J., Smith, D., & Buskist, W. (2006). The Teacher Behavior Checklist: Factor
analysis of its utility for evaluating teaching. Teaching of Psychology, 33, 84-9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7). APA guidelines for the undergraduate
psychology major. Washington, DC: Author. Retrieved from
www.apa.org/ed/resources.html

Dunn, D. S., McCarthy, M. A., Baker, S., Halonen, J. S., & Hill, G. W. (2007). Quality
benchmarks in undergraduate psychology program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2,
650-670.
Buskist, W., Carlson, J. F., Christopher, A. N., Prieto, L., & Smith, R. A. (2008).
Models and Exemplars of Scholarship in the Teaching of Psychology. Teaching
Of Psychology, 35, 267-277.
Bernstein, D., Addison, W. E., Altman, C., Hollister, D., Komarraju, M., Prieto, L., &
Shore, C. (2010). Toward a scientist-educator model of teaching psychology. In
D. F. Halpern (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psychology: A blueprint for the
future of the discipline (pp. 29-4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Keeley, J., Furr, R. M., Buskist, W. (2010). Differentiating psycholog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using the teacher behavior checklist. Teaching of
Psychology, 37, 16-20.
Svinivki, M., & Mckeachie, W. J. (2011). McKeachie’s teaching tips: Strategies,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13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1). Principles for qualit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psychology. Washington, DC: Author.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education/undergrad/principles.aspx
Buskist, W., & Benassi, V. A. (Eds. 2012). Effectiv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actics for the new professoriate. Los Angeles, CA: Sage.
Grocia, J. E., Alsudairi, M. A. T., & Buskist, W. (Eds.). (2012). Handbook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Los Angeles, CA: Sage.
Unesco, I. C. T. (2011).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Pari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Kite, M. et al. (2012). Presidential taskforce on diversity education. Office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Psych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teachpsych.org/diversity/ptde/index.php
Steiner, L. (2010). Using Competency-Based Evaluation to Drive Teacher Excellence:
Lessons from Singapore. Building an Opportunity Culture for America's
Teachers. Public Impact.
Bertschy, F., Künzli, C., & Lehmann, M. (2013). Teachers’ competenci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offer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5(12), 5067-5080.
Beeby, C. E.(1966).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isner, E. W. (1985).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 New York : Macmillan.
McClelland, D. 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1), 1-14.
Mirabile, R.J., (1997). Everything You Want To Know About Competency Modeling, Training & Development, 73-77.
Parry, (1996) The quest of competences: competency studies can help you make HR decision, but the results are only as good as the study, Training, 48-56.
Boyatzis, R. E. (1982). The Competence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1993). Competency at Work, New York :
John Wiely & Sons.
Reynolds, A., (1993), The Trainer’s Dictionary: HRD Terms, Abbreviations,
Acronyms, HRD Press.

Anonymous(n.d.)Global-Ready Teacher Competency Framework:Standards and indicators,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Project Syllabus (2011). Project syllabus. Retrieved from http://teachpsych.org/otrp/syllabi/index.php
Ark, T.V., Cator, K., & Schneider, C. (2014), Preparing teacher for deeper learning competency-based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Bernstein, D., Addison, W. E., Altman, C., Hollister, D., Komarraju, M., Prieto, L., & Shore, C. (2010). Toward a scientist-educator model of teaching psychology. In D. F. Halpern (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psychology: A blueprint for the future of the discipline, 29-4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1). Principles for qualit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psychology. Washington, DC: Author.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education/undergrad/principles.aspx
Feiman-Nemser, S.(1990). Teacher preparation: Structural and conceptual alternatives. In W. R. Houston, M. Haberman, & J. Sikula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212–233. New York, NY: Macmillan.
Bjarnadóttir, R. (2005). The struggle with own person. The personal aspect in teacher competence experienced by teacher students.
Liston, D. P., & Zeichner, K. M.(1991).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schooling. New York, NY: Routledge.
Leistyna, P. (2007). Corporate testing: Standards, profit, and the demise of public
sphere.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spring, 59-84.
Levine, A. (2005). Educating School Leaders: The Education Schools Project.
Retrieved from www.edschools.org.

Liedtke, M. (1997). Von der erneuerten Vorordnung der Unterrichtspflicht (1802) bis
1870. In: Liedtke, M. (Hrsg.). Handbuch der Geschichte des bayerischen
Bildungswesens,47‐58. Bad Heilbrunn/Obb.: Verlag Julius Klinkhardt.
Hummel, G. (1999): Schnittstelle Universität‐ Lehrerbildung fur das 21. Jahrhundert.
In: Schulz, D. & Wollersheim, H. W. (Hrsg.). Lehrerbildung in der öffentlichen Diskussio,119‐134. Dusseldorf: Luchterhand Verlag.
Terhart, E. (Hrsg.) (2000). Perspektiven der Lehrerbildung in Deutschland. Weinheim: Beltz Verlag.
Schmitt, R. (1994). Ausbildung fur die Grundschule. Frankfurt/M.: Suhrkamp Verlag.
Huchtermann, M. (1999). Hochschule 2000‐Erwartungen an eine kunftige
Lehrerbildung. In: Schula, D. & Wollersheim, H. W. (Hrsg.). Lehrerbildung in der öffentlichen Diskussion,107‐118. Dusseldorf: Luchterhand Verlag.
Huwendiek, V. (1999). Perspektiven und Probleme der Lehrerbildung aus der Sicht
der Seminare. In: Schulz, D. & Wollersheim, H.W. (Hrsg.). Lehrerbildung in der öffentlichen Diskussion,87‐118. Dusseldorf: Luchterhand Verlag.
Ostinelli, G. (2009). Teacher education in Italy, Germany, England, Sweden and Finland.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44(2), 291-308.
The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2010). Educ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13, 2010,from http://www.oph.fi/english/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2008 ).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7-2012 development plan. Retrieved December 26 ,2010, from http://www.minedu.fi/OPM/Julkaisut/ 00 / Koulutus_ja_tutkimus_ 00 _ 0 ._Kehittamisuunnitelma?lang=en
Simola, H. (2005). The Finnish miracle of PISA: 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remark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41(4), 455-470.

Mikkola, A., & Lahde, K. (2006). Final report of the teacher training development
programme.Retrieved October 24,2010 , from http://www.minedu.fi/OPM/Julkaisut/2006/Opettajankoulutus.html?lang=en&extra_locale=en
Rasmussen J., & Dorf H. (2010). Challenges to Nordic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Advancing Quality Cultur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Europe: Tensions and Opportunities,51-67
LaTurner, R. J.(2002). Academic Preparation and Commitment To Teach Math and
Scienc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8(6), 653-63.
Sokal, L., Smith, D.G. ,Mowat, H.(2003). Alternative Certification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Classroom Management. High School Journal, 86(3),8-16.
http://search.epnet.com/direct.asp?an=9261375&db=aph&lang=zh-tw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