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2104-09445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2104-094459
論文名稱
Title
動詞「往」語法化歷程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1-0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2-02
關鍵字
Keywords
虛化、往、語意變化、語法化、位移動詞
semantic bleaching, semantic change, grammaticalization, movement verb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83 次,被下載 538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8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384 times.
中文摘要
歷來學者的研究有關位移動詞的研究,也多集中於補語和助詞系統。但在現代漢語中,「往」的主要用法是和處所詞組組成介詞短語,表示動作方向。是表動作方向的介詞。而現代漢語中幾乎所有的介詞都是由動詞變化而來的,而該介詞的用法和常用句式和源生的動詞的關係非常密切,因此,單語的語法化並不只是詞本身結構或語義的歷時變化,而是整個語言系統的一種自我調整。一個動詞的語法化,必然受到原動詞系統和介詞系統的影響,也必然要引起原動詞系統和介詞系統的調整和變化。
為了釐清「往」的變化歷程,本文中將透過歷時語料的觀察分析,以求準確描寫「往」的語法化過程。其中主要的議題有三:「往」的介詞用法出現在什麼時期?「往」本身語意出現何種變化而導致介詞用法出現?而「往」的變化和漢語其他動詞與介詞的發展,可能存在什麼關係?
針對上述議題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貳、參章為「往」的歷時變化分析,在此兩章中,重點在分析古漢語到現代漢語時期,「往」的各種句式變化,第肆章重點在「往」的語意變化與語法化的歷程,第五章則探討「去、向」對「往」語法化可能造成的影響。
本文研究結果發現位移動詞「往」後接處所詞的句式出現於中古漢語時期,而到近代漢語初期時,此句式又可後接位移動詞組,因而造成兩個位移動詞語意競爭,同時,後接處所詞組範圍的擴大和語意的變化也致使「往」的語意虛化,最後,導致「往」語法化為介詞。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一、 語料分期與來源 2
二、 研究方法 5
第三節 文獻探討 6
一、 語法化的相關研究 7
二、 漢語介詞語法化的歷時研究 15
三、 「往」語法化歷程的相關研究 18
第貳章 先秦到隋代「往」的歷時變化過程 21
第一節 「往」在先秦到西漢時期的使用情形 21
一、 單獨用法 21
二、 連動結構用法 22
三、 先秦到西漢「往」的句法特點 25
第二節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往」的使用情形 27
一、 連動結構的多元化 27
二、 往+V+PL 29
三、 往+PL(+VP) 30
四、 VP+往+PL 32
五、 中古漢語「往」的句法特點 32
第三節 隋代《佛本行集經》中「往」的使用情形 35
一、 往+VP(+PL) 36
二、 往+P+PL 38
三、 往+PL(+VP) 39
四、 《佛本行集經》中「往」的句法特點 40
第四節 小結 41
一、 「往」單獨用法消失 41
二、 「往+VP」和「VP+往」的比例懸殊 42
三、 「往+V/P+PL」結構的變化 42
四、 出現「往」和處所詞搭配的結構 42
五、 處所詞組語意的發展 43
第參章 唐代以後「往」的歷時變化過程 44
第一節 「往」在唐五代時間的使用情形 45
一、 部分連動用法逐漸消失 45
二、 往+VP 47
三、 往+PL 48
四、 VP+往+PL 49
五、 往+PL (+而) +VP 51
六、 唐五代時期「往」的句法特點 54
第二節 宋元時期「往」的使用情形 56
一、 往+VP 56
二、 往+PL 57
三、 往+PL+VP 57
四、 宋元時期「往」的句法特點 60
第三節 明清時期「往」的使用情形 61
一、 往+VP和VP+往 61
二、 往+PL 62
三、 往+PL+VP 63
四、 處所詞組表動作發展的趨向 66
五、 明清時期「往」的句法特點 67
第四節 現代漢語「往」的使用情形 68
一、 往+PL 68
二、 往+PL+VP 69
三、 處所詞組表示動作發展的趨向 70
四、 處所詞組表示專業領域 71
五、 現代漢語「往」的句法特點 72
第五節 小結 73
一、 「往+VP」和「VP+往」句式消失 73
二、 「往+PL」後接位移動詞組 73
三、 後接動詞組出現時態變化 74
四、 處所詞組成份語意的擴充 74
第肆章 「往」的語意變化與語法化歷程研究 76
第一節 各種句式的歷時發展 76
第二節 位移動詞的事件結構 81
一、 位移動詞的基本事件結構 81
二、 古代漢語時期位移動詞的事件語意 83
第三節 「往」的認知語意變化歷程 86
一、 「往」後接動詞組事件語意的變化 86
二、 「往」後接處所詞組語意的變化 88
三、 小結 93
第四節 動詞「往」的語法化歷程 94
一、 語意競爭造成功能變化 94
二、 由目標義擴大為方向義 94
三、 動詞「往」語法化的歷程 95
四、 「VP+往」句式發展的限制 97
第五節 小結 99
第伍章 影響「往」語法化的外在因素 102
第一節 位移動詞「去」和「往」的競爭 103
第二節 方向介詞「向」對「往」語法化的推動 106
第三節 位移動詞語法化研究的新方向 109
參考書目 111


圖 表 目 次
表(一) 西漢以前「往」的分佈與出現頻率 25
表(二) 東漢魏晉南北朝「往」的分佈與出現頻率 33
表(三) 《佛本行集經》「往」的分佈與出現頻率 40
表(四) 唐五代時期「往」的分佈與出現頻率 54
表(五) 宋元時期「往」的分佈與出現頻率 60
表(六) 明清時期「往」的分佈與出現頻率 67
表(七) 古漢語「往」單獨用法的分佈與出現頻率 76
表(八) 古漢語「往+VP」句式的分佈和與出現頻率 77
表(九) 古漢語「往+PL」句式的分佈與出現頻率 79
表(十) 古漢語「往+PL+VP」句式的分佈與出現頻率 80
表(十一) 漢語介詞語意功能分類表 103
表(十二) 中古漢語以前「去」的語料統計 105


圖(一) J. Bybee, R. Perkins和W. Pagliuca語法化機制作用圖 11
圖(二) 古漢語「往」單獨用法的出現頻率圖 77
圖(三) 古漢語「往+VP」句式的出現頻率圖 78
圖(四) 古漢語「往+PL」句式的出現頻率圖 79
圖(五) 古漢語「往+PL+VP」句式的出現頻率圖 80
圖(六) 位移事件的基本語意圖示 82
圖(七) 古代漢語動詞「來」的語意圖示 83
圖(八) 古代漢語動詞「去」的語意圖示 84
圖(九) 古代漢語動詞「往」的語意圖示 85
圖(十) 古代漢語動詞「如、適、之」的語意圖示 86
圖(十一) 中古漢語動詞「往」的語意圖示 89
圖(十二) 「往」表「位移方向」的語意圖示 91
圖(十三) 「往」的語法化歷程圖 9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語料文獻:
[周]左丘明著《國語》1983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周]管仲撰 [唐]房玄齡注《管子》 1983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周]韓非撰 [清]王先慎注《韓非子集解》 1991 臺北:華正書局。
[西漢]司馬遷撰 [南朝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史記》
  1977 臺北:鼎文書局。
[西漢]董仲舒撰 賴炎元註釋《春秋繁露今註今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 1987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西漢]劉安撰 [東漢]高誘注《淮南子》 1981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西漢]劉向撰 盧元駿註譯 陳貽鈺訂正《說苑》 1988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 1990 臺北:?堣砲X版社。
[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般若部 第8卷。
[東漢]安世高譯《佛說太子慕魄經》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本緣部 第3卷。
[東漢]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本緣部 第3卷。
[東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清]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 1986 臺北:鼎文書局。
[東漢]趙岐注 [北宋]孫奭疏《孟子註疏》 1955 臺北:藝文印書館。
[東漢]曇果、康孟詳譯《中本起經》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本緣部 第4卷。
[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本緣部 第3卷。
[吳]支謙譯《義足經》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本緣部 第4卷。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德光太子經》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本緣部 第3卷。
[晉]郭象注 [唐]成玄英疏 [唐]陸德明釋文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 1997 臺北:華正書局。
[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史傳部 第50卷。
[東晉]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阿含部 第2卷。
[姚秦]竺佛念譯 《出曜經》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本緣部 第4卷。
[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長阿含經》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阿含部 第1卷。
[北涼]曇無讖譯《悲華經》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本緣部 第3卷。
[南宋]劉義慶著 [南梁]劉孝標注 余嘉錫箋疏 《世說新語箋疏》 1993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元魏]慧覺等譯 《賢愚經》 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本緣部 第4卷。
[北齊]顏之推撰 王利器集解 《顏氏家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第一版。
[蕭齊]求那毗地譯 《百喻經》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本緣部 第4卷。
[隋]闍那崛多譯 《佛本行集經》 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本緣部 第3卷。
[唐]圓仁撰顧承甫、何泉達點校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1986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張鷟著《遊仙窟》收錄於《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彙編─唐五代卷》 劉堅、蔣紹愚主編 1990 北京:商務印書館。
[唐]裴休集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8卷。
[唐]裴休集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8卷。
[唐]義淨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史傳部 第51卷。
[唐]慧然集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7卷。
[南唐]釋靜、釋筠編撰《祖堂集》 1996 長沙:嶽麓書社。
[宋]才良等編 《法演禪師語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7卷。
[宋]仁勇等編 《楊岐方會和尚語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7卷。
[宋]文素編 《如淨和尚語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8卷。
[宋]正覺古,[元]行秀評唱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8卷。
[宋]守堅集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7卷。
[宋]妙源編 《虛堂和尚語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7卷。
[宋]侍者等編 《宏智禪師廣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8卷。
[宋]崇岳、了悟等編 《密菴和尚語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7卷。
[宋]楚圓集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7卷。
[宋]惠泉集 《黃龍慧南禪師語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7卷。
[宋]惟蓋竺編 《明覺禪師語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7卷。
[宋]紹隆等編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7卷。
[宋]普濟著《五燈會元》、蘇淵雷點校 1984 北京:中華書局。
[宋]楊億著《景德傳燈錄》 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史傳部 第51卷。
[宋]道謙編 《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7卷。
[宋]義遠編 《天童山景德寺如淨禪師續語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8卷。
[宋]重顯頌古、克勤評唱 《碧巖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8卷。
[宋]蘊聞編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諸宗部 第47卷。
[金]董解元撰《西廂記諸宮調》1955 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
[元]關漢卿著 吳曉鈴、單耀海、李國炎、劉堅編校《關漢卿戲曲集》 1958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清]九山書會編撰、錢南揚校注《張協狀元》 1979 北京:中華書局。
[韓]鄭光主編、梁伍鎮、[韓]鄭丞惠編《原本老乞大》 2002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明]蘭陵笑笑生著《繡像金瓶梅詞話》 1993 臺北:雪山圖書有限公司。
[清]曹雪芹、高鶚著 《紅樓夢校注》 馮其庸等校注 1984 臺北:?堣祚悝翩C
[清]孫詒讓 孫以楷點校《墨子閒詁》 1987 臺北:華正書局。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五代史平話》 1990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 1981 北京:中華書局。
廖珣英校注《劉知遠諸宮調》 1993 北京:中華書局。
寧希元校點《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 1988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劉堅 蔣紹愚
1992 《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彙編》宋代卷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2 《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彙編》唐五代卷 北京:商務印書館。
潘重規編《敦煌變文集新書》 1983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敦煌學研究會出版。
《全唐詩》 1979 北京:中華書局。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 1958 臺北:世界書局。
《朴通事諺解》 1978 臺北:聯經出版社。
* 中央研究院古漢語文獻語料庫 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
*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之漢籍全文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語言所籌備處。
* 《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 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

二、研究論著:
王力
1944 《中國語法理論》上、下冊 台灣: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1987。
1946 《漢語語法綱要》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
1958 《漢語史稿》 北京:中華書局。
1980 《古代漢語》修訂本 北京:中華書局。
1989 《漢語語法史》 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文杰
2000 《《六祖壇經》虛詞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錦慧
2002a 〈談趨向補語“來”與“去”的產生〉 《新竹師範學院學報》台灣:新竹師範學院。
2003b 〈從禪宗語錄看事態助詞「去」的用法與產生〉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太田辰夫
1958 《中國語歷史文法》蔣紹愚、徐昌華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1988 《漢語史通考》江藍生、白維國譯 大陸:重慶出版社1991。
石毓智
1995 〈時間的一維性對介詞衍生的影響〉 《中國語文》1995.1: 1-10。
2001 《漢語的語法化歷程─型態句法發展的動因和機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呂叔湘
1954 《漢語語法論文集》 收編於《呂叔湘文集》第二卷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 《現代漢語八百詞》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4。
1985 《近代漢語指代詞》 上海:學林出版社。
志村良志
1995 《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江藍生、白維國譯 北京:中華書局。
朱德熙.
1982 《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石毓智、李訥
2001 《漢語的語法化歷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選編
1992 《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朴正九
1997 《漢語介詞研究》 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朴慶淑
1996 《講經變文與有關佛經介詞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樂士
1992a 〈《史記》語法特點研究─從《左傳》與《史記》的比較看《史記》語法的若干特點〉 《兩漢漢語研究》 程湘清主編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2b 〈元雜劇語法特點研究〉 《宋元明漢語研究》 程湘清主編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0 《世說新語》的語言特色——《世說新語》與《史記》名詞作狀語比較 《湖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vol.27 no6 p.26-41。
李英哲
1997 〈漢語歷時句法中的競爭演變和語言折衷〉 《湖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5 p39-43。
李 平
1986 〈《世說新語》和《百喻經》中的動補結構〉 《語言學論叢》14 p.129-157。
吳福祥
1996 《敦煌變文語法研究》 湖南:嶽麓書社。
沈家煊
1994 〈“語法化”研究綜觀〉 《外語教學與研究》4 。
1998 〈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 《當代語言學》試刊3:p.41-46。
林昭君
1998 《東漢佛典之介詞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碧香
2000 《祖堂集句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金昌吉
1996 《談動詞向介詞的虛化》 《漢語學習》1996.2:p.13-18。
1996 《漢語介詞和介詞短語》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范干良
1990 〈“向往朝”及相關的介詞〉《煙台大學學報》 1990.4:84-93。
祝敏徹
1996 《近代漢語句法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
唐鈺明、周錫復
1998 〈唐至清的 "被" 字句〉《中國語文》 1998.6:459-468。
孫良明
1994 《古代漢語語法變化研究》 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0 〈簡述漢文佛典對梵文語法的介紹及其對中國古代語法學發展的影響 (下)〉《古漢語研究》 2000.1:p.47-49
孫朝奮
1994 〈虛化論評介〉《國外語言學》1994.4:p.19-25。
孫鍚信
1992 《漢語歷史語法要略》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 〈語法化機制探賾〉 《紀念王力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
1996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烈炯、沈 陽
1998 〈題元理論與漢語配價問題〉 《當代語言學》(試刊)3:p1-21。
馬貝加
1999 〈處所介詞「向」的產生及其發展〉《語文研究》1999.1:p.43-47。
2002 《近代漢語介詞》 北京:中華書局。
曹廣順
1995 《近代漢語助詞》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7 〈試說近代漢語助詞產生和發展的若干因素〉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yntax》p.191-202 JCL monograph10。
梅祖麟
1980 〈三朝北盟會編裡的白話材料〉 《書目季刊》14:2 27-52。
1981 〈現代漢語完成貌句式和詞尾的來源〉 《語言研究》7:65-77。
1990 〈唐宋處置式的來源〉 《中國語文》1990.3:p.191-206 。
1991 〈從漢代的“動、殺” “動、死”來看動補結構的發展─兼論中古時期起詞的施受關係的中立化〉 《語言學論叢》第十六輯 頁112-136。。
1994 〈唐代、宋代共同語的語法和現代方言的語法〉 《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2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頁61~97。
1999 〈先秦兩漢的一種完成貌句式〉 《中國語文》1999.4:285-294。
張美蘭
2001 《近代漢語語言研究》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張振德、宋子然
1995 《世說新語語言研究》 成都:巴蜀書社。
張敏
1998 《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外詞短語》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張頳
2002 《漢語介詞詞組詞序的歷史演變》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張麗麗
2001 〈試論促使「將」「把」虛化的因素〉 《臺大文史哲學報》p.295-338 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
馮春田
1991 《近代漢語語法問題研究》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2 〈魏晉南北朝時期某些語法問題探究〉 收錄於《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p.341-364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0 《近代漢語語法研究》 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黃宣範
1977 Space, Time and the Semantic of Lai and Qu 《中國語言學會議論集》(台灣:學生書局 1983) p.55~66。
柳士鎮
1992 《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 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
陳衛蘭
1998 〈漢代連用動詞的語義特徵和語法貢獻〉《學術交流》1998.2:p.124-125。
湯廷池
1979 〈“來”與“去”的意義與用法〉 《國語語法研究論集》 台灣:學生書局 p.301-320。
趙長才
2000 《漢語述補結構的歷時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
趙豔芳
2002 《認知語言學概論》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楊伯峻、何樂士
1992 《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 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克定
1994 〈從《世說新語》、《搜神記》等書看魏晉時期動詞「來」、「去」語義表達和語法功能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p.240-275。
蔣冀騁 吳福祥
1997 《近代漢語綱要》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蔣紹愚
1992 〈關於近代漢語研究的幾點想法〉收錄於《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論文集》p.243- 250(原載於《中國語文》1992年第6期)。
1994 《蔣紹愚自選集》 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4 《近代漢語研究概況》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a 〈抽象原則和臨摹原則在漢語語法史中的體現〉 《古漢語研究》1999.4:p.2-5。
1999b 〈漢語動結式產生的時代〉 《國學研究》1999.6:p.327-348。
董秀芳
1998 〈重新分析與 "所" 字功能的發展〉《古漢語研究》 1998.3:p.50-55。
解惠全
1987〈談實詞的虛化〉《語言研究論叢》 p.208-227。
詹秀惠
1973 《世說新語語法探究》 台北:學生書局。
1975 《南北朝著譯書四種語法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齊滬揚
1998 《現代漢語空間問題研究》 上海:學林出版社。
顧 陽
1994 〈論元結構理論介紹〉 《國外語言學》第1期。
趙元任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中國話的文法》丁邦新譯 台灣:學生書局 1994。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
1995 〈論誘發漢語辭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1995:3:p.161-169。
劉堅、江藍生、白維國、曹廣順
1992 《近代漢語虛詞研究》 北京:語文出版社。
劉麗川
1991 〈介詞 "向" 與 "嚮" 在近代漢語中的發展〉《深圳大學學報》(人文) 1991.1 :p.49-55。
劉承慧
1998 〈使成動詞的複合與定型──語料庫在歷史語法研究上的應用實例〉 漢語計量與計算研究圓桌會議。
1999 〈試論使成式的來源及其成因〉 《國學研究》第六卷 p.349-386。
2000 〈古漢語動詞的複合化與使成化〉 《漢學研究》第十八卷特刊 p.231-260。
2002 《漢語動補結構歷史發展》 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魏培泉
1993 〈古漢語介詞 "於" 的演變略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 本》 1993.4:717-786。
1994 〈古漢語被動式的發展與演變機制〉 《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1994.2 p.293-319。
1997 〈論古代漢語中幾種處置式在發展中的分與合〉 《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 1997.4:p.555-594。
2000a 〈說中古的使成結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p.807-856。
2000b 〈東漢魏晉南北朝在語法史上的地位〉 《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 p.199-230。
Bybee Joan, Perkins R., and Pagliuca W.
1994.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an Alice Yin Wa
2001. Iconicity in Chinese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ition. Vol.36:2 p.79-98.
2002. Syntactic Structure oh Chinese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30:1 p.16-38.
Claudi, Heine, Bernd, Ulrike and Friederike Hunnemeyer
1991. 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J. Hopper Paul
1991. "On Some Principles of Grammaticization." In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and Bernd Heine eds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Vol 1, 7-36.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6. “Some Recent Trends in Grammaticalizatio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5: 217-36.
J. Hopper, Paul, and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1993. Grammaticalizatio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rd, Carol
1993. Historical Change in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Li, Charles N., and Sandra S Thompson.
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iu Jian & Peyraube Alain
1994. History of Some Coordinative Conjunctions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22:2 p.179-201.
Law Paul
1996. A note on the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Cahier de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 Vol.25:2 p.199-233.
Peyraube Alain
1988. Syntatic Change in Chinese:on Grammaticalization Th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LIX-III p.617-152.
1999. Historical Change in Chinese Grammar.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Vol. 28, No.2: 177-226.
Ramat Anna Giacalone
1994. Iconicity in Grammaticalization Iconciity in Language p.119-140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R. Jackendoff,
1990 Semantic Structure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Tai James H-Y.
1985. 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 Iconicity in Syntax p.49-72.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Tsao Feng-fu
1986.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Section and Linguistics II p.653-677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