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2108-20111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2108-201112
論文名稱
Title
臺灣社會階級與族群認同、統獨傾向之關係研究
Social class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6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1-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2-02
關鍵字
Keywords
羅吉斯迴歸、國家認同、社會階級
social class, national identity, logistic regress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5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相同社會階級會有相似的認同,本研究運用羅吉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討論社會階級對族群認同、統獨傾向之影響。本研究設定社會階級面向的「籍貫」、「教育程度」、「收入」與「自評社會階級」四個變項對「族群認同」和「統獨傾向」兩依變項,透過羅吉斯迴歸的機率計算,得到:籍貫為本省閩南人、低教育程度、低收入者對「族群認同─強調自己是臺灣人」的機率較高,若籍貫為大陸各省人、高教育程度、高收入者對「族群認同─強調自己是臺灣人」的機率較低;籍貫為本省客家人、低教育程度者「獨立傾向」機率較高,若籍貫為大陸各省人、高教育程度者則具「統一傾向」機率較高。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社會階級 7
第二節 國家認同、族群認同、統獨傾向 12
第三節 社會階級與族群認同、統獨傾向的關係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變數設定、界定與編碼 25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對象 27
第三節 分析架構 27
第四節 研究假設 28
第五節 研究方法 29
第四章 分析結果 30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 30
第二節 「族群認同─是否強調臺灣人傾向」之羅吉斯迴歸分析 34
第三節 「統獨傾向」的羅吉斯迴歸分析 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0
第一節 分析結果摘要 50
第二節 結論 52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56
參考文獻 5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王英津,2004,國家統一模式研究,臺北:博陽文化,頁18。
王雲五,1999,社會科學大辭典:社會學(第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朱新民,2005,〈綜合討論〉收於施正鋒(編)《台灣國家認同》,臺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頁204-207。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楊智文化。
江宜樺,1998,當前臺灣國家認同論文論述之反省,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9期,頁163-220。
江宜樺,2001,〈新國家運動下的臺灣認同〉收於林佳龍與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案關係》,臺北:新自然主義,頁181-216。
何金銘,2006,統計分析方法 ─ SPSS軟體的輔助分析,台南:台灣復文興業,頁285-318。
李筱峰,1995,台灣,我的選擇!:國家認同的轉折,台北:玉山。
李茂興、徐偉傑譯,Ferrante, J.著,1998,社會學:全球性的觀點,臺北:弘智文化。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收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系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頁:27-51。
吳乃德,1996,〈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臺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收於徐火炎(編)臺灣族群政治專題,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臺北:月旦。
吳乃德,1997,〈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收於游盈龍(編)《民主鞏固或崩潰》,臺北:月旦,頁15-31。
吳乃德、林佳龍,1989,〈中產階級與民主改革:現實或神話?─重建中產階級和民主化的關係〉收於蕭新煌(編)《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圖書,頁219-220。
吳玉山,2001,兩案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中國事務,4:87。
吳叡人譯,Benedict Anderson 著,1999,想像的共和國: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台北:時報。(原出版年1991)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頁6-18。
林佳龍,2001,〈臺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收於林佳龍與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臺北:新自然主義,頁217-266。
林建煌,2000,行銷管理,臺北:智勝文化。
邱諾勇、許夢芸譯,Jeff Lewis著,2006,文化研究的基礎,臺北:韋伯文化。
柯勝文譯,Dye, T. R.著,2000,權力與社會,臺北:桂冠。
紀舜傑,2005,〈認同的力量─政治力與非政治力的作用〉收於施正鋒(編)《台灣國家認同》,臺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頁63-80。
施正鋒,1997,〈臺灣的族群政治〉收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頁73-108。
施正鋒,2003,台灣民族主義,臺北:前衛出版社,頁18-21。
施正鋒,2005,台灣國家認同,臺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徐火炎,1996,臺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臺灣政治學刊,創刊號。
徐火炎,2002,臺灣政黨版圖的重劃:民進黨、國民黨與親民黨的「民基」比較,東吳政治學報,第14期,頁83-134。
高格孚,2004,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臺北;允晨文化。
張華葆,1987,社會階層,臺北:三民書局。
陸洛譯,Michael Argyle著,1997,社會階層心理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黃鎮荃,1980,社會互助與階級鬥爭,台北:黎明文化。
楊泰順,2005,〈族群關係與國家建構〉收於施正鋒(編)《台灣國家認同》,臺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頁22-25。
葉啟政,1989,〈台灣「中產階級」的文化迷思〉收於蕭新煌(編)《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圖書,頁104。
趙建民、劉文斌,2005,〈從中華民國到中華民國(臺灣)─自制度面解釋國家認同問題〉收於施正鋒(編)《台灣國家認同》,臺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頁120-122。
蔡石山,2007,曾士榮、陳進盛譯,李登輝與台灣的國家認同,臺北:前衛出版社。
蔡英文,1997,認同與政治:一種理性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6月,頁51-83。
蔡淑玲,1989,〈中產階級的分化與認同〉收於蕭新煌(編)《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圖書,頁77-79。
蕭新煌,2000,新臺灣人的心:國家認同的新圖像,臺北:月旦出版社。
瞿海源,1989,〈評論〉收於蕭新煌(編)《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圖書,頁89。
顏建發,2005,〈「一中化」與「去一中化」之間的博鬥〉收於施正鋒(編)《台灣國家認同》,臺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頁151-153。
譚天譯,Jeremy Seabrook著,2002,階級:揭穿社會標籤迷思,台北:書林。
總統府新聞稿a,2004/12/16副總統參加第十屆中國信託CSIS圓桌會議,總統府新聞稿,http://www.president.gov.tw,擷取於95/12/30。
總統府新聞稿b,2004/11/7總統出席台灣教授協會十四週年慶致詞,總統府新聞稿,http://www.president.gov.tw,擷取於95/12/30。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 1960. The American Voters. New York: John Wiley.
Hobsbawn, E. J. 1990.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ellner, E.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ww.
Duncan, O. D. 1968.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Problems in Measurement of Trend. Ch.13 in Indicator of Social Change, edited by Eleanore Bernert Sheldon and Wilbert E. Moore.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Weber, M. 1958. Class, Status, and Party,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5.186.173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5.186.17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