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6102-16101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6102-161015
論文名稱
Title
性別,政治與媒體: 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7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2-01-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2-02-06
關鍵字
Keywords
女性參政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95 次,被下載 1216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9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2162 times.
中文摘要
在性別角色的社會化、性別刻板印象的型塑,乃至社會對女性的不平等對待,大眾傳播媒體可說是其中的重要機制。媒體往往把女性的角色,侷限於家庭領域或較不重要的社會群體中;再加上大部分既存的政治、經濟、社會體制中,具有發言位置的高決策者都是男性,因此女性很難、也很少以消息來源的角色出現在硬性新聞當中。而在2000年總統大選之後,新政府實踐了選前所提出的採用四分之一女性閣員的承諾,任用了九名女性擔任十個重要的內閣職位,其中並包括了如內政部、交通部、陸委會等以往被視為符合男性特質的領域。而本研究所關心的正是,當女性有機會成為政府重要部門的決策者,並因此成為重要的消息來源時,媒體會以何種方式呈現她們。
本研究根據研究問題,在文獻探討的部分從性別、政治與媒體三個面向來探討彼此之間的關係。首先從女性主義的研究觀點,討論以男性為主流的學術研究中所存在著的盲點,並提出女性主義者對傳統的傳播與政治研究的批判,進而以女性主義的觀點重新定義何謂「政治」。接著歸納出媒體再現女性政治人物的主要方式,並從框架競爭的觀點發現媒體往往以符合主流價值觀---父權意識形態---的方式再現女性。
研究方法上所採用的是質化的文本分析,根據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從2000年總統大選之後(2000年3月18日至2000年9月17日)為期半年間的41篇與九位女性閣員相關的報導中,歸結出在報紙新聞中有四種再現女性政治人物的方式,分別是:一、女性的政治地位來自其對男性權勢的依附;二、對女性政務官的期許符合性別刻板印象;三、即使處於公領域,其私領域仍為關注焦點。並舉出其中28則具代表性的報導,利用符號學分析方法透視符號所代表的外延意義與內含意義,最後再從社會結構與當前政治情況剖析新聞文本與外在結構之間的辯證關係。

本研究結果不但歸結出了台灣媒體再現女性政治的方式,也從媒體的再現機制中發現在新聞的產製過程中,父權意識型態不斷的從「對『新聞』的定義」、「媒體工作者」到「新聞室外部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等各層面影響新聞文本的再現方式。即使女性內閣人數的比例大幅提昇,間接的挑戰了以男性為主體的政治、社會意識型態,媒體仍發揮其調停的作用,把社會中的新變動改變成可被主流意識型態所接受的形式。因此我們可以歸結出,在性別、政治與媒體的關係中,媒體所扮演的是維繫父系霸權優勢的重要機制。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壹、台灣女性參政的歷程……………………………………………3
貳、性別、政治與媒體…………………………………………………6
參、研究問題…………………………………………………………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壹、女性主義研究觀點的必要性………………………………………9
貳、政治學中的女性主義觀點………………………………………11
參、媒體所再現的性別與政治………………………………………14
肆、意識型態理論……………………………………………………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6
壹、質化研究之文本分析……………………………………………26
貳、符號學分析的概念……………………………………………27
參、文本分析方法……………………………………………………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3
壹、女性的政治地位來自其對男性權勢的依附……………………33
貳、對女性政治人物的期許符合性別刻板印象……………………38
參、即使處於公領域的女性政治人物,其私領域仍為關注的焦點…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6
壹、研究發現與討論………………………………………56
貳、相關研究建議…………………………………………62
參考文獻 ………………………………………………………………65
附錄 ………………………………………………………………7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原書Tong. R. Feminist Though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刁曼蓬、游常山(1997)。〈「第一」大報,金子打造?--三大報經營爭霸戰〉,《天下雜誌》,194:60-78。
《中國時報》(2000年4月24日)。〈葉菊蘭:建立透明機制 堅持該堅持的事〉。
方孝謙(1996)。〈形象廣告「台灣魚」的符號學分析:聚合、組合及其應用〉,《新聞學研究》,52:149-165。
王怡君(1999)。《女性參政者之角色認同與政策議題--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候選人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舒俐(2001年12月31日)。〈大眾媒體與兩性平等〉。
http:// www.guide.edu.tw/data/activity_design_part2_01/
石之瑜(1994)。〈女性主義的政治學方法論〉,《婦女與兩性學刊》,5:185-205。
白曉紅譯(1987)。《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原書Weedon C. 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石文炳、咼昇軍(2000年3月8日)。〈婦女政策大方送 三雄猛開支票〉,《民 視新聞網》。http://www.ftvn.com.tw/news/20000308/000308160012.htm/
江素慧(1996)。《女性政治菁英之研究--以民進黨女性公職人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龍、高天生(2000年12月9日)。〈女性政務官表現亮麗〉,《新台灣新聞週刊》。http://iwebs.edirect168.com/main/html/newtaiwan/453.shtml/
李金銓(1981)。《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何世芳(2000年11月28日)。〈女性從政多顛簸,政治平權路迢遙〉,
《新台灣新聞週刊》。http://iwebs.edirect168.com/main/html/newtaiwan/417.shtml/
陳幼臻(2000年3月7日)。〈雙良承諾任用一半女性閣員〉,《中央社》。http://e2000.yam.com/p_shu/p_shu_s/200003/07/12032200.html/
周月英(1991)《解讀媒介中的女性意識》。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a(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
林芳玫b(1996)。〈媒體陽謀論---專業主義、菁英文化與商業力量對女性的三重歧視〉,謝臥龍(編)《兩性、文化與社會》,頁133-151。台北:心理。
林鶴玲(2001年12月31日)。〈政經、社會新聞中的女性形象〉。
http:// www.mediawatch.org.tw/project/read.asp? index=3/
俞智敏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柯永輝(1995)。〈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意涵(1992-1993)〉。張錦華等(著)《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上)》,頁69-192。台北:碩人。
紀欣(2000)。《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女書。
范婷(2001年12月31日)。〈媒介框架建構的「新台灣人論述」〉。http://ccs.nccu.edu.tw/db/ccs_99/99中華論文/B007.htm/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58:85-111。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徐孝慈(2000年6月16日)。〈立委要幫副總統找男朋友〉,《中國時報》,第五版。
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
翁秀琪等(1997)。《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
翁秀琪(1994)。〈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新聞學研究》,48:193-236。
翁秀琪(1992)。《傳播內容與社會變遷---以報紙對婦女運動的報導為例》。國科會專題計畫。
婦女新知基金會(2001年12月30日)。〈台灣女權報告証實性侵害十年成長兩倍〉。http://chinapla.virtualave.net/messages/2821.html
梁雙蓮、顧燕翎(1995)。〈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觀察〉,女性性學會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一九九五年》。台北:時報。
彭渰雯(1998)。《基層社區女性的參政與賦權:台北市現任女里長的參政經驗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昭媛(2000年6月16日)。〈性別歧視語言暴力不分黨派〉,《中國時報》。
張錦華(2001,12月31日)。〈女性主義與大眾傳播研究〉。
http://ccs.nccu.edu.tw/db/ccs98/98中華html/c10.htm/
張錦華(1997)。《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
張錦華等(1995a)。《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上)》。台北:碩人。
張錦華等譯(1995b)。《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
張懷文(1988)。〈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批評〉,《中國論壇》,299:33-37。
臧國仁(2001年12月31日)。〈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的理論觀點〉。
http://ccs.nccu.edu.tw/scripts/tornado/marker.exe?s=16&p=%BBN%B0%EA%A4%AF%2A%B4C%A4%B6%AE%D8%AC[&i=209/
鍾蔚文等(1995)。〈框架理論再探:以台大女研社A片事件為例〉,《傳播研究集刊》,第3集。
戴育賢(1994)。〈媒體如何報導種族〉,陳光興等譯《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頁383-412。台北:遠流。
戴育賢(2000)。〈重返公共領域:哈伯瑪斯、女性主義、羅逖、文化研究〉,《新聞學研究》,62:119-142。
蕭蘋、蘇振昇(2001)。〈台灣流行音樂中的愛情價值觀:1989-1998〉。中華傳播學會2001年論文集。
英文部分
Babad, E. Y. et al. (1983). The Social Self: GroupIinfluences on Persona Identity.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Benhabib, S.(2001, December, 31). From identity politics to social feminism: A plea for the nineties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uiuc.edu/EPS/PES-Yearbook/94_docs/BENHABIB.HTM/
Beck, D. B. (1998). The “F” word: How the media frame feminism. NWSA Journal, 10(1), 139-153.
Budgeon, S.,& Currie, D. H. (1995). From feminism to postfeminism: Women’s liberation in fashion magazines.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18(2), 173-186.
Crittenden, D. (2000, November 27). Sisterhood isn’t just powerful, it’s mean. Wall Street Journal(N.Y.), A.38.
Currie, D.(1994). ‘ Going green’ Mythologies of consumption in adolescent magazines. Youth & Society, 26(1), 92-117.
Dow, B. J. (1990). Hegemony, feminist criticism and the Mary Tyler Moore show. Critical Study in Mass Communication, 7, 261-274.
Frisken, A. (2000). Sex in politics: Victoria Woodhull as an American public woman, 1870-1876. Journal of Women’s History, 12(1), 89-111.
Gidengil, E., & Everitt, J. (2000). Filtering the female: television news coverage of the 1993 Canadian leaders’ debates. Women & Politics, 21(4), 105-131.
Gitlin, T.(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ll, S. (1980). Encoding/ Decoding. In Hall, S. et al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 Working Papers in Culture Studies (pp. 128-138). London: Hutchinson.
Hall, S. (1982).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 In M. Gurevitch et al (Eds.),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pp. 56-90). London: Methuen.
Jenkins, C. (2000). Kerry Chikarovski and the press. Hecate, 26(1), 82-90.
Janus, N. Z. (1977). Research on sex-roles in the mass media: Toward a critical approach. The Insurgent Sociologist, 7(3), Summer, 19-31.
Kahn, K. F. (1992). Does being male help?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candidate gender and campaign coverage on evaluation of U.S. senate candidat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54(2), May, 497-517.
Kahn, K. F., & Goldenburg, E. N. (1991a). The media: Obstacle or ally of feminis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5, 180-199.
Kahn, K. F., & Goldenburg, E. N. (1991b). Women candidates in the news: An examin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U.S. senate campaign coverage. The Annu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15, May, 104-113.
Kappeler, S. (1986). The Pornography of Represent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Lester-Roushanzamir, E. P., & Raman, U. (1999). The global village in Atlanta: A textual analysis of Olympic news coverage for children in 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6(4), 699-712.
McQuail, D. (1987).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3rd ed.). London: Sage.
Mohammadi, A.S., & Ross, K. (1996). Women MPs and the media: Representing the body politics. Parliamentary Affairs, 49(V), 103-115.
Perkins, T. E.(1979). Ideology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Pozner, J. L.(2001). Cosmetic coverage. Extra! , 14(2), 8-10.
Purnick, J. (2000, July 3). The tightrope women walk in public life. New York Times.
Randall, V. (1987). Women & Politic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2nd ed.). London: Macmillan Press.
Rhode, D. L. (1995). Media images, feminist issue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20(31), 685-709.
Robinson, G. J. (1978). Women, media access and social control. Women and The News, (pp.87-108). New York: Hastings House.
Ross, K. (1995). Gender and party politics: How the press reported the Labour leadership campaign, 1994. Media, Culture & Society, 17, 499-509.
Sapiro, V. (1998). Feminist studies and political science---and vice versa. Feminism and Politics (pp.67-89).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ucier, K. A.(1986). Healers and heartbreaker: Images of women and men in country music.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23(3), 147-165.
Seiter, E (1992). Semiotics, structuralism, and television. In C. A. Robert (Ed), 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pp.31-36). London: Routledge.
Seiter, E. (1987). Channel of Discourse.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Seiter, E. (1986). Stereotypes and the media: A re-evaluation. Journal Communication, 36(2), pp. 14-26.
Smith, K. B. (1997). When all’s fair: Signs of party in media coverage of female candidate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4, 71-82.
Sreberny-Mohammadi, A., & Ross, K. (1996). Women MPs and the media: Representing the body politic. Parliamentary Affairs, 49, 103-115.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NY: Free Press.
van Zoonen, L.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Sage.
van Zoonen, L. (1991). A tyranny of intimacy: Women, femininity and television news. In Dahlgren, P. et al (Eds.), Communication and Citizenship: Journalism And The Public Sphere (pp.217-235).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Yanni, D. A. (1990).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women as mediated by advertisin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14(1), 71-81.
From pipe dreams to pipelines. (2000). The Women’s Review of Books, XVII(10-11), 14-16.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