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6106-17332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6106-173321
論文名稱
Title
偏誤分析與國中作文教學個案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1-1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2-06
關鍵字
Keywords
作文教學、語法、作文、偏誤、偏誤分析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45 次,被下載 400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4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000 times.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語文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最基本的一個環節,語文學科也是一切學科的基石,不論人文學科如歷史、地理,或是科學領域學科如自然、數學等,都必須奠基於語文學習之上。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出現偏誤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教師與學生都必須正視偏誤的存在。教師更須進一步分析學生語文學習上的偏誤,調整教學方法並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語言表達,如此,偏誤才能發揮其正面的價值,學生也才能在試誤中逐漸進步。
我們從課堂教學活動、教學資源、學生參考資料及作文研究方向等面向,檢視現今台灣地區的作文教學,發現實際教學與學生真正需求是有落差的,教師們努力地使用各種教材及教學法教導學生寫作技巧,期望藉此提升學生整體的作文能力,但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學生可能連完整寫出句子都有困難,遑論進入優美文章的境界。基於讓更多學生能實際加強作文能力,讓教師對國語文程度中下的學生的作文教學能更有方向,我們從作文最基本的層面「文句」著手,利用外語教學中偏誤分析的概念,將學生作文的偏誤現象進行全面的檢討,依照語言的性質區分國語成分偏誤及方言成分偏誤兩個部分。
我們認為如果把語文比喻成建築物,詞語就像是建築材料,語法就像是建築物的結構,建築物的型態如何,取決於建築的材料及建築的結構兩大部分,語文建築物的型態亦相仿,語言表達的優劣,亦取決於材料---詞語,及結構---語法。因此詞語與語法這二個部分在作文教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而語文累積及使用的基本順序也是從詞到句,亦即從造句的最小單位---詞,進入語文使用的單位---句子,直至聯句成章,基於使語法教學融入作文教學這個概念,我們將偏誤類型以語法成分的形式來劃分,所以不論是國語成分的偏誤、方言成分的偏誤,我們都以詞語、句法的概念進行分析,並提出教學建議。
我們將國語成分詞語偏誤分出實詞及虛詞兩類,單句偏誤分出句子成分偏誤、附加成分及連帶成分偏誤、句式偏誤三類,複句偏誤分為關聯詞偏誤、分句偏誤兩類,分類之後再進行偏誤類型統計。方言成分詞語偏誤分為實詞及虛詞兩類,語法偏誤分為構詞、補語、句型三類,分類後挑出14種句型編成「文句接受度問卷」,並藉由國中國文教師的文句接受度問卷的結果,對各句型提出批改建議。最後,根據本研究的偏誤統計與分析的結果分年級提出作文教學建議。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台灣地區作文教學現況…………………………………………………...2
第二節 作文偏誤分析的重要性………………………………………...................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偏誤分析研究……………………………………………………………..15
第一節 語言偏誤研究……………………………………………….....................15
第二節 國語成分作文偏誤研究…………………………………………………...22
第三節 方言成分作文偏誤研究…………………………………………………...33
第三章 國中作文國語成分偏誤分析………………………………......................45
第一節 詞彙偏誤分析……………………………………………….....................46
一、實詞偏誤分析…………………………………………………………...46
(一)共同語素干擾………………………………………………………....46
(二)近義詞群混淆…………………………………………………………48
二、虛詞偏誤分析…………………………………………………………...49
(一)副詞偏誤……………………………………………………………..50
(二)介詞偏誤……………………………………………………………..52
(三)連詞偏誤……………………………………………………………..53
(四)助詞偏誤……………………………………………………………..55
第二節 單句偏誤分析………………………………………………....................59
一、句子成分偏誤分析……………………………………………………....59
(一)主語偏誤……………………………………………………………..59
(二)謂語偏誤……………………………………………………………..61
二、附加成分、連帶成分偏誤分析…………………………………………...63
(一)動賓搭配不當……………………………….………………………...63
(二)補語搭配不當……………………………….………………………...64
(三)狀語搭配不當……………………………….……………………….65
(四)定語搭配不當……………………………….……………………….65
(五)語序失當…………………………………….…………....................66
三、句式偏誤分析………………………………………………………….67
(一)特殊句式結構失當………………………………………...................67
(二)同類句式干擾………………………………………………………..70
第三節 複句偏誤分析…………………………………………………………...72
一、關聯詞偏誤分析………………………………………………………..72
(一)語義偏誤…………………………………………………………….72
(二)結構偏誤…………………………………………………………….75
二、分句偏誤分析…………………………………………………………..77
(一)分句遺漏…………………………………………………………….77
(二)分句殘缺…………………………………………………………….78
第四節 偏誤統計………………………………………………………………..81
一、詞語的部分…………………………………………………………….82
二、單句的部分…………………………………………………………….85
三、複句的部分…………………………………………………………….86
第四章 國中作文方言成分偏誤分析…………………………………………….90
第一節 受方言影響的詞彙……………………………………………………….90
一、實詞……………………………………………………........................91
(一)名詞…………………………………………………........................91
(二)量詞……………………………………………………....................91
(三)動詞………………………………………………………………....92
(四)形容詞…………………………………………………………….....94
二、虛詞…………………………………………………………………....96
(一)副詞…………………………………………………………………96
(二)助詞/助動詞…………………………………………………………98
第二節 受方言影響的語法…………………………………………………….101
一、構詞……………………………………………………....................101
(一)V+看看…………………………………………………………….101
(二)用+V+的…………………………………………………………...102
二、補語………………………………………………………………....103
(一)「說」作補語標誌.………………………………………………....103
(二)V+到……………………………………………………………….104
(三)V+到+補語…………………………………………………………105
三、句型…………………………………………………………………106
(一)正反問句…………………………………………………………..106
(二)比較句…………………………………………………..................107
(三)特殊動詞謂語句…………………………………………………....108
第三節 方言成分文句接受度分析………………………………………………108
一、問卷調查與回收成果…………………………………….....................111
二、句型接受度比較………………………………………………………114
(一)接受度高的類型……………………………………………………116
(二)接受度低的類型……………………………………………………122
第五章 國中作文偏誤分析與教學建議………………………………………..127
第一節 國中作文常見的詞語偏誤及其教學……………………………………..127
第二節 國中作文常見的句法偏誤及其教學……………………………………..132
第三節 國中作文常見方言成分偏誤及其批改原則…………………....................136
參考書目………………………………………………………………………….140
附錄一 近三十年作文研究方向彙整表…………………………..…………….146
附錄二 國中生作文文句接受度問卷調查………………………………………152
附錄三 國中作文偏誤文句..……………………………………………………..157

圖表目次
圖2-1 國中作文偏誤類型…………………………….…………………..................31
表2-1 作文方言遷移現象與台灣國語特點的對照表(詞語)…………………………39
表2-2 作文方言遷移現象與台灣國語特點的對照表(語法)…………………………42
表3-1 國中作文國語成分偏誤統計總表…………………………………...................81
表3-2 國中作文國語成分詞語偏誤統計表…………………………………………...82
表3-3 國中作文實詞偏誤統計表…………………………………………………….83
表3-4 國中作文虛詞偏誤統計表…………………………………………………….84
表3-5 國中作文單句偏誤統計表…………………………………………………….85
表3-6 國中作文語法成分偏誤統計表……………………………………..................86
表3-7 國中作文複句偏誤統計表…………………………………………………….87
表3-8 國中作文關聯詞偏誤統計表…………………………………….....................87
表3-9 國中作文分句偏誤統計表……………………………………………………88
表4-1 方言成分文句接受度統計表…………………………………………………115
表4-2 「V+看看」句型接受度……………………………………………………...116
表4-3 量詞「台」接受度…………………………………………………………..117
表4-4 正反問句接受度…………………………….………………………………117
表4-5 「在+V」句型接受度……………………….……………………………….118
表4-6 「都」字句接受度………………………………………………………….119
表4-6 「都」字句接受度………………………………………………………….119
表4-8 「有」字句接受度………………………………………………………….120
表4-9 「用2」句型接受度………………………………………………………..121
表4-10 「不一定」句型接受度……………………………………………………122
表4-11量詞「支」接受度…………………………………………………………122
表4-12 比較句接受度…………………………………………………..................123
表4-13 「說」字句接受度………………………………………………………...124
表4-14 「用1」句型接受度………………………………………………………125
表4-15 「給」字句接受度………………………………………………………..12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參考資料(依句首筆畫順序排列)
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教研室,1997,《語法初階》,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仇志群、范登堡,1994,<台灣語言現狀的初步研究>,《中國語文》241:245-261。
方麗娜,1993,<文法在國小作文教學上的運用>,《八十一學年度國小作文寫字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王艾彔,1994,<語用標準:句子正誤的終級標準>,《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
王萬清,1994,<認知觀點之寫作歷程與寫作教學>,《初等教育學報》第7期。
王義明,2001,<言語錯誤的價值>,《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
史式,1979,《漢語成語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全功,貴仁,1992,《改病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朱我芯,1993,<「給」字在現代國語中受閩南語的影響>,《僑光學報》年10月。
艾偉,1965,《國語問題》,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吳又熙,1994,《應用語言學理論—及其在外語教學上的功能研究》,中正書局出版。
呂叔湘,1983,《現代漢語八百詞》,香港:商務印書館2月版。
李裕德,1982,《怎樣改病句》,北京:北京出版社6月版。
杜淑貞,1997,《小學生寫作知識的理論與實踐》,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汪麗炎,2001,《漢語檢測》,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6月版。
狄昌運編,1996,《怎樣說得對?——日本人漢語學習中常見語法錯誤辨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月版。
肖溪強,2001,<略論偏誤分析的基本原則>,《語言文字應用》。
邢福義,1998,<漢語語法教學與測試的若干問題〉,《(澳門)理工學報》8月。
邢福義,2001,<表達正誤與三性原則>,《語言文字學》第7期。
佟慧君,1986,《外國人學漢語病句分析》,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8月版。
周何主編,2000,《國語活用辭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周國光、王葆華,2001,《兒童句式發展研究和語言習得理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5月版。
邵敬敏,2001,《現代漢語通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金錫謨,1995,《語病求醫——文章語病的評析與修改》,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月版。
侯學超,1998,《現代漢語虛詞辭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姚榮松,1987,<語法在小學華語教學活動中的角色>,《華文世界》第46期。
姚榮松,1989,<「華語文與方言」對比分析(之四)>,《華文世界》9月。
姚榮松,2000,<論台灣閩南方言詞進入國語詞彙的過程>,《記年陳伯元教授榮譽退休學術研討會》。
胡倩華,2001,<台灣國語語法研究——以國中生作文為例>,《2001年全國語言學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孫麗翎,1988,《國小兒童作文常犯錯誤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祝新華,1996,<中國學生作文能力測評研究>,《初等教育學報》第6卷第1、2期。
高更生,1984,《現代漢語》下冊,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高葆泰,1981,《語法修辭六講》,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張文鋒,2002,<語病與邏輯>,《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月。
張成秋,1983,<作文談病之二——作文中常見的缺點>,《國教世紀》8月。
張志公,1999,《漢語語法常識》,三聯(香港)書店有限公司。
張志公,劉蘭英,孫全洲主編,1990,《語法與修辭》,新學識出版社。
張郇慧,1995,<從語言習得及語言學習看華語文師資的培訓>,《華文世界》6月。
張超,2000,<如何使作文語言富有文采>,《語文教學通訊》21—22期。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復文圖書出版社2月。
張新仁,1994,<寫作的心理歷程>,《教育文粹》5月。
張嘉真,1997,《說話與作文教學》,台北:富春文化6月版。
曹逢甫,1991,<正字標記,從何貼起--標準國語的重新釐定此其時矣>,《國文天地》7卷6期。
曹逢甫、鄭縈,1995,<談閩南語「有」的五種用法及其間的觀係>,《中國語文研究》,頁155-167。
許世瑛,1979,《中國文法講話》,台灣開明書店出版。
郭秀芬,2002,《高屏地區國小三年級學童作文受閩南語影響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小荷,1996,<跟副詞「也」有關的偏誤分析>,《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
陳月紅,1996,<語感、語料與語文教學>,《中國語文通訊》12月。
陳月紅,2003,<方言地區學生中文寫作的母語負遷移現象分析>,《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冊語文分析組》,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陳秀真,2003,《對外華語教學中級日籍學生語法偏誤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
陳法今,1987,《實用語法例說》,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6月版。
陳建民,1976,《說和寫》,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版。
陳惠美,1995,<台灣閩南語的「有」、「無」句〉>《僑光學報》10月。
陳瑞衡、謝裕民,1980,《語病分析》,長沙:人民出版社出版。
陳滿銘,1994年,《作文教學指導》,台北:萬卷樓出版。
章熊,2000,<中學生寫作能力目標定位的初步設想>,《語文教學通訊》第1期。
章熊,2000,<中學生寫作能力的目標定位>,《語文教學通訊》第5期。
章熊,2001,<中學生的言語技能訓練(下)>,《語文教學通訊》22期。
章熊,2001,<中學生的言語技能訓練(上)>,《語文教學通訊》20期。
彭惠宣,1976,<國小學生語文表達能力低落及其補救之道>,《中國語文》223期, 1月。
曾心怡,2003,《當代台灣國語的句法結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雅文,2003,《國中學生作文病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游秀雲,1998,<從作文通病論大學作文教學之補救>,《銘傳學刊》7月。
湯廷池,1981,《語言學與語文教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4月版。
程美珍、李珠編,1997,《漢語病句辨析九百例》,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黃昆輝,1979,<國民小學國語文教學績效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1期, 6月。
黃宣範,1991,<普查四合院--台灣語言社會學的一些觀察>,《國文天地》7卷6期。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國營,1988,<台灣當代小說的詞彙語法特點>,《中國語文》204:194-201。
黃麗儀,1993,<對比分析中文及英文學生常犯之語法錯誤及其重要性>,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楊如雪,1998,《文法ABC》,台北:萬卷樓9月版。
楊挺,2000,<「時不我待」與「時不待我」>,《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第11期。
葉斐聲、徐通鏘,1993,《語言學綱要》,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葉聖陶,1980,《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葉德明,1991,<台灣化國語之現象與影響>,《華文世界》61期。
葉德明,1995,<社會變遷下的臺北國語與對外華語教學應運之道>,《教學科技與媒體》2月。
董季棠,<三個孿生兒—談「的」、「得」、「地」的離離合合>,《中國語文》475期。
董季棠,1989,<國語文法在國語教學上的用處>,《教師之友》4月。
趙元任,1994,《中國話的文法》,學生書局出版。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0,《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
劉寶珠,2002a,《作文運材教學設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寶珠,2002b,《習作新視窗》,台北:萬卷樓12月版。
劉蘭英、孫全洲主編,張志公校訂,1998,《語法與修辭》,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10月版。
蔡米凌,1997,《國小三年級學童作文句型結構之分析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嘉義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美智,2002,<由台灣國語的語法特點看共同與、方言中之互動>,《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學術國際研討會》。
鄭良偉,1989,<台語與台灣國語理的子句結構標誌「講」與「看」>,《第三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2》,台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
鄭良偉,1989,<台灣話與普通話的時態和時段>,提交柏克萊國際語言學研討會。
鄭良偉,1991,<主流派的融合與互動--從台灣當代小說的詞法看漢語語法的演變>,《國文天地》7卷6期。
鄭良偉,1992,<從台灣當代小說看臺灣華語語法演變>,《台灣風物》9月。
鄭良偉,1997,<台灣話、台灣華語和北京話的語法比較>,《臺、華語的接觸與同意語的互動》,遠流出版社。
鄭博真,1995,<台南市國民小學國語科作文教學現況的調查研究>,《國語文教育通訊》6月。
鄭博真,1999,<台灣地區寫作及其教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鄧守信,1986,<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魯健驥,1994,<外國人學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
賴秋樺,2001,<國中國文科文法、修辭教學研究——以九十年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練習題本為例>,《2001年全國語言學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賴慶雄,2003,《新型作文贏家》,螢火蟲出版社。
謝春聘,1995,<作文教學現況之檢討與改進建議>,《國文天地》5月。
謝菁玉、陳永禹,1995,<國語中的閩南語借詞對國語所產生的語義影響>,《第二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
魏靖峰,2000,《創意教學——國文篇》,台北:幼獅出版。
羅肇錦,1990,<台灣語言的過去、現在、未來>,《國文天地》5卷11期。
羅肇錦,1991,<鬧熱滾滾--大眾傳播語的分合>,《國文天地》7卷6期。
顧百里,1984,<非標準國語之訓練>,《第一屆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世界華文出版社。

二、西文參考資料(依句首字母順序排列)
Corder , S. Pit.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5,161-170.
Corder, S.P. 1974. Error Analysis. In Allen, J. & Corder S. P (eds) The Edinburgh Cours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Vol 3.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rder, S.P. 1977. “Single code” and the source of the learners’ initial heuristic hypothesi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1-10.
Corder, S.P. 1981.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l , J. 2001,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Huang, S.-F.1982, On the “almost perfect” identify of speech and thought:Evidence from Chinese dialects. A paper presented at Fou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Chang, M.-H. 1998. The Discourse Functions of Taiwanese Kong in Relation to Its Grammaticalization.
Cheng, L .R. 1985. A comparison of Taiwanese, Taiwan Mandarin , and Peking Mandarin, Language . 61.2,352-377.
Cheng, Robert L. 1994. Lexical Diffusion in Syntactic Change: The Case of Taiwanese Aspect and Phase Markers. In Honor of William S.-Y. Wa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Change. 87-103. Taipei: Pyramid Press.
Huang, X.-H. 1995. A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Some Syntactic Variations in Taiwan Mandarin. MA thesis.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Kubler, C. C. 1979.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aiwan Mandarin and ‘Textbook Mandari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14.3,27-39.
Kubler, C. C.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Mandarin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Contact. Taipei: Student Book Co.
Ochs, E. (1979) Planned and unplanned discourse. In T. Givon (ed.)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12. Discourse and Semant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IRAL 3:209-231.
Selinker, L.M. Swain and G. Dumas, (1975). The Interlanguage hypothesis extended to children. Language Learning 25:139-91.
Tarone, E. (1982) Systematicity and attention in interlanguage. Language Learning 32:69-82.
Tarone, E. (1983) On the variability of interlanguage systems. Applied Linguistics 4/2:143-163.
Teng, S.-H. 1974. Verb Classification and its Pedagogical Extensions JCLTA. 9.2,84-92.
Teng, S.-H. 1979. Progressive Aspect in Chinese. Computer Analysis of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 11,1-12. Reprinted in S.-H.Teng(ed.) 1985. Readings in Chinese Transformational Syntax. Taipei: Crane Publishing Co.
Teng, S-H. 1980. The Semantics and Syntax of Modal Verbs in Amoy. JCLTA. 15.2,33-44.
Teng, S.-H. 1982. Disposal Structure in Amoy.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c Sinica 53.2,331-352.
Teng, S-H. 2002.Defining Taiwanese Mandarin. In D. So and G.. Jones(eds.)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Plurilingual Contexts 230-240. Brussels : VUB University Pr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