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6107-10423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6107-104230
論文名稱
Title
李登輝時期台灣對大陸經貿政策之研究(1988~2000)
The Study of Taiwan’s Economic and Trade Policies to Mainland China in Lee Teng-hui Periods (1988~2000)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1-1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2-06
關鍵字
Keywords
整合理論、互賴理論、經貿政策
The economic and trade policies, Integration Theory, Interdependency Theor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17 次,被下載 86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1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64 times.
中文摘要
李登輝於其主政年間,對台灣所造成的影響其實很大。
而兩岸互動則自1988年後進入了一個多變的格局,台海兩岸雖在各階段的政治互動上呈現疏離的狀態,但在經貿、社會、 文化之低階政治中,卻又呈現出熱絡狀態的氛圍。在回顧解釋兩岸經貿關係的諸多理論中,本文乃試圖以西方的互賴理論、整合理論分析台海兩岸經貿政策的互動與影響,並試圖探究兩岸整合的因素與發展情況。文中可能會涉及到較為敏感的政治議題,然而,這在一個政經不可分離的國家,應是無可避免的,因為政經本為一體。而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兩岸在整合的過程中分裂成「統」與「獨」的兩股力量,在政治整合上,面臨了多重選擇;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非政治領域的程度則已朝向深度整合。換言之,本文以經貿互動對兩岸整合的情況提出解釋,並作出系統性的整理,以建構出背後的邏輯思維。最後,我們將試圖從研究過程的結果中,找出台灣日後在對大陸經貿政策之制定中,其所應扮演的角色與因應之道,以為日後的建議與方針!
Abstract
During Lee Teng-hui’s administration, Lee Teng-hui actually made great influences on Taiwan. After 1988, two sides have entered one changeable pattern, although Taiwan Straits two sides present the estranged state on being interdynamic in every politics of stage. But in the low steps politics , such as the politics of economy and trade, society, culture to demonstrate the atmosphere of the hot twine state. In reviewing a great deal of theories of explaining the trade relationship of two sides, the paper is attempting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and influence of economic and trade policies of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with western Independence Theory、Integration Theory. However, the paper may involve comparatively sensitive politics in the article. But as we know that it should be unavoidable that a piece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this country can’t be separated because the political economy is originally an organic whole. As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we can find that the two sid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split into the interconnected system ' of we and ' alone ' strength, exactly close in politics , has faced alternatives; The degree in non- political fields , such as economy , society , culture , have already moved towards the depth and have been combined. In other words, this paper proposes explaining the situation that how two sides combine with the economy and trade interaction, and it also make systemic arrangement to construct build logical thinking. Finally, we will attempt to find out the formula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trade policy in the mainland in the future from the processes and results of studying which playing the part of role and way to make the suggestion and policy in the futur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途徑 09
第二章 理論探討
理論探討 15
第三章 1988~1991年台灣對大陸的經貿政策
第一節 制定經貿政策的背景概述 37
第二節 經貿政策的具體內涵 42
第三節 經貿政策的影響評析 49
第四章 1992~1996年台灣對大陸的經貿政策
第一節 制定經貿政策的背景概述 58
第二節 經貿政策的具體內涵 63
第三節 經貿政策的影響評析 67
第五章 1997~2000年台灣對大陸的經貿政策
第一節 制定經貿政策的背景概述 73
第二節 經貿政策的具體內涵 76
第三節 經貿政策的影響評析 78
第六章 大陸因應政策之評述
第一節 兩岸貿易市場機制與政策走向 85
第二節 大陸回應政策之評析 95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7
第二節 政策上的建議 111

附錄一 116
附表一: 台灣對大陸的經貿政策(1988~2000) 116
附表二: 台灣對大陸的經貿政策(1988~2000) 132
附錄二: 李登輝執政時期(1988~2000)大事紀 146
參考文獻 15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壹.中文部份
一.政府出版品
大陸投資指南(1989),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前瞻」雜誌出版。
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1994),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
兩岸經濟年報—中華民國80年(1994),台北:行政院陸委會。
兩岸經貿白皮書(1996),台北:行政院經濟部編印。

二.專書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1998),探索台海經貿脈動,台北:中華徵信所。
于宗先、王金利(2003),一隻看得見的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于宗先(1993),蛻變中的台灣經濟,台北:三民書局。
尹啟銘(2004),台灣經濟轉捩時刻,台北:商周出版社。
王思粵(1986),中共出口制度之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王逸舟(1999),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皓昱(1997),歐洲合眾國-歐洲政治統合理想之實踐,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編委會(1995),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石齊平(1995),對話前的思考:兩岸中國的思維革命,台北:工商時報。
史芳銘(2000),大陸投資實用法規—投資篇,台北:漢邦管理顧問公司
共黨問題研究編輯委員會(1993),中共對我統戰活動輯要,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包宗和(1991),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台北:三民書局。
朱雲漢、包宗和(2000),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朱張碧珠(1992),國際關係,台北:三民書局。
李非(2003),海峽兩岸經濟一體論,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非(1994),海峽兩岸經貿關係,北京:對外貿易教出版社。
何清漣(2003),中國的陷阱,台北:台灣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
宋鎮照(1999),台海兩岸與東南亞—三角政經關係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登輝(1999),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劍閣(2005),歷史的契機,台北: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呂榮海(1994),兩岸財經法規之簡要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林昱君(1994),台灣對外與對大陸的產業內貿易比較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林昱君(1989),「兩岸貿易十年回顧」,中共經濟改革與兩岸貿易,台北:中國大陸研究所。
林志鴻(1995),經濟未來學,台北:書華出版。
吳玉山(1994),「兩岸關係的變化與前景:經濟合作、政治疏離」,許慶復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台北:正中書局。
長谷川慶太郎、中嶋嶺雄(2001),後李登輝時代風雲,台北:台灣先智出版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
林武郎(1999),兩岸投資環境之比較評估,台北:經建會總計處。
洪丁福(1994),德國的分裂與統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邱毅(1998),海峽兩岸風雲起:經貿大棋局,台北:海峽學術出版。
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出版。
邵宗海(1994),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華泰書局發行。
高長(1997),兩岸經貿關係之探索,台北:天一圖書。
高希均、李誠、林祖嘉(1992),台灣突破:兩岸經貿追蹤,,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高長、傅豐成(2000),大陸台商企業經營當地化及對台灣之意涵,台北:中華經濟
研究院。
高希均、林祖嘉、林文玲、許彩雪等合著(1992),台商經驗:投資大陸的現場報導,
台北:天下文化出版,p.53~55。
高孔廉(1994),兩岸經貿現況與展望,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高孔廉(1992),政府大陸經貿政策—現況與未來,台北:行政院陸委會。
高孔廉(1993),「兩岸經貿現況與展望」,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黃天中、張五岳
編著),台北:五南出版社。
高長、黃智聰(1995),「台商大陸投資與兩岸貿易關係之探討」,廖光生主編,兩
岸經貿互動的隱憂與生機,台北:允晨文化。
高長、嚴宗大(1992),「台商在大陸投資企業營運情況之調查分析」,中華民國企
業經理協進會與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大陸投資企業經營實務研討會,台北:
中華經濟研究院。
高尚全(1993),中國經濟制度的創新,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英九(1992),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陸委會。
范重平主編(1990),新時期對台工作,北京:華藝出版社。
郭岳(1993),兩岸關係展望,台北:永然文化出版社。
莊芳華(1995),解構李登輝,台北:前衛出版社。
連戰(2004),改變,才有希望,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郭瑞華(1999),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共黨問題研究中
心。
陳春山(1994),兩岸經貿政策解讀,台北:月旦出版。
陳東璧(1992),大陸涉台經貿法律問題之研究,台北:海峽交流基金會。
陳德昇(1992),中南海政經動向,台北:永業出版社,頁243。
陳德昇(1994),「中共現階段對台政策分析—兼評對台政策白皮書」,兩岸政經互
動:政策解讀與運作分析,台北:永業出版社。
陳宏(2004),解讀台灣問題,北京:新世界出版社,頁90。
曹俊漢(1991),國家政策與兩案發展,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張炎憲⋯等(2004),李登輝先生與台灣民主化,台北:玉山社出版社。
陳彬(2003),大陸內需與邊貿,台北:商訊文化。
張慧英(2000),李登輝:1988~2000 執政12 年,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張榮豐(1991),「對中國大陸的經貿政策」,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趙春山主編),
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張五岳(1999),「分裂國家模式之探討」,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
山主編)。
張五岳(1994),「中共對台政策之持續與變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中國
大陸(江振昌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張維邦(2000),「歐洲整合五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從舒曼計畫談起」,認識歐洲。
童振源(2003),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台北:生智文化出版。
黃昆輝,(1993),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行政院陸委會。
董瑞麒(1993),「中共對台經貿政策的可能動向」,兩岸關係展望,台北:永然文化
出版社。
楊開煌(1991),「兩岸政治談的可能性、方式及其評估」,台北:民主基金會主辦
「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研討會。
楊亞菲(2000),「台灣對祖國大陸貿易與投資走向分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2(6),中國期刊網。
趙文衡(2003),台灣崛起 從停滯到高飛的經濟躍升,台北:御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趙崗(1995),邁向21 世紀的兩岸關係,台北:時報出版社。
廖光生(1995),兩岸經貿互動的隱憂與生機,台北:允晨文化。
鄭竹園(2000),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關係,台北:聯經出版社。
鄭竹園(1987),台灣海峽兩岸的經濟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
蔡學儀(2003),兩岸經貿之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新文京開發。
劉孟俊,台灣與美日產業內貿易決定因素之探討,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魏艾(1993),兩岸關係展望,台北:永然文化出版社。
魏艾(1996),八年來兩岸交流與展望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學大陸所主辦。
顏聲毅(2001),「認同中華文化,發經貿合作」,台北:亞台情勢與兩岸關係學術研
討會。
嚴宗大(1982),中共出口貿易的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三.碩博士論文
王致堯 (2001), 中國意識在台灣社會政治發展過程中之角色分析,台北:私立文
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毛孟超(2003),台灣對大陸經貿政策演變之研究—從「戒急用忍」到「積極開放,
有效管理」,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克敏(1997),中國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經濟關係之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佳菲(2002),從整合理論看兩岸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
論文。
李宏碩(1994),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研究,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
李德昉 (1998),台灣對大陸經貿政策之研究—以政治經濟學觀點分析,台北:淡
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榮輝(1993),我國大陸經貿政策執行之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
所碩士論文。
林欣翰(2001),兩岸經貿往來對台灣經濟安全之影響,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
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書霈(2003),兩岸政治關係對兩岸經貿交流之影響,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
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志強(1995),台商赴大陸投資與兩岸貿易互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
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泓緒(2002),企業進入海外市場時機影響績效之研究--
以台商對大陸直接投資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
文。
夏樂生(1996),中共現階段對台經貿政策之研究(1979~199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席代麟(1998),我國大陸經貿政策形成機制及政策演變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唐明輝(1995),中共對臺經貿政策(1979~1993),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
士論文。
郭至凱(2003),從區域經濟整合看台商在大陸的投資佈局,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
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鵬光(2000),李登輝時期大陸政策之研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
論文。
張惠玲(2002),歐盟「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之整合談判過程與台海兩岸協商經
驗之比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光裕(2004),互賴理論與台灣的大陸經貿政策之比較研究(1985~2003),桃園:國
防大學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群瑞(1995),由互賴理論看美墨經貿整合(1985~1992),台北:私立淡江大學美國
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開元(2006),台海兩岸政治關係之發展1991~2005 年:整合理論分析,高雄:國立
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7~28。
劉生仁(2002),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之研究(1979~2001)—整合理論觀點,台北:私立
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衛民(2001),主權爭議下之兩岸經貿政策(1990~2000)—戒急用忍政策之新制度
分析,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錢有道(1994),從互賴理論看戰後美加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
論文。
顏奇坪(2002),東協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整合理論的觀點,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期刊
丁樹範(1991),「從互賴理論看西方與中共的關係」,美國月刊,5(9),頁32~38。
王泰銓(2000 年12 月30 日),「兩岸經濟整合的限制因素」,台商張老師月刊,第32
期。
石之瑜(1991),「互賴的獨立自主:中共新現實主義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理論與政
策,5(2),頁72~82。
任克敏(1992),「亞太地區經濟統合的理論與展望」,台灣經濟金融月刊,28(11),頁
82, 75~83。
林昱君(1988),「台海兩岸經港轉口貿易回顧與潛在影響之研究」,台北: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專論,第144 號。
洪志清(1999a),「1979 年以來中共利用台資政策演進分析:兼論對兩岸關係的政策
涵義」,共黨問題研究25(8)。
兩岸經貿通訊35、36、40、45、47、49、50、54、55、57,台北:財團法人海峽交
流基金會。
兩岸經貿 (江西省港澳台經濟研究、江西財經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主編)11、13、
14。
投資中國月刊(1996 年2 月),台北,第24 期,頁19。
「海峽兩岸經貿往來近況評述」(1992),大陸情勢週報第1025 期,台北,頁4。
吳新興(1992),「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兼論民間交流的意義」,兩岸經貿關係之檢
討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8。
徐淑敏(2004),「互賴理論中「敏感性與脆弱性」概念應用於二岸互動關係的操作
化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5(4),頁189~217。
徐淑敏(1992),「從互賴理論探討兩岸統一問題」,共黨問題研究,18(7),頁18~25。
高長、徐東海(1996),「台商赴大陸投資的趨勢發展與面對『三通』的問題」,東亞
季刊,27(30),頁60。
陳其林(2002), 經濟發展與結構提升:「入世」後兩岸經貿的互動關係。遠景基金
會季刊3(4),頁141~142。
陳文郎(1989),「太平洋自由貿易區之蘊釀與展望」,經濟前瞻,14,頁90~91。
陳添枝(1990),「台灣和大陸產業是競爭或互補」,經濟前瞻,第19 號,頁132~133。
陳德昇(2002 年3 月30 日),「兩岸經濟整合設想與挑戰」。
陳博志(2002),「避免台灣被中國經濟發展邊緣的策略」,台灣:和平論壇。
曾怡仁、張惠玲(2000),「區域整合理論的發展」,問題與研究39(8),頁53~60。
童振源(2000)「, 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經濟與安全的交易」。遠景季刊,1(2),頁31~82。
童振源(2002),「兩岸經濟整合與台灣的國家安全顧慮」,頁41~58。
張亞中(2002)「, 全球化的台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遠景基金會季刊,3(1),頁27~66。
殷存毅、姜山(2002),「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兩岸經濟合作的理論視角與實踐程序」,
中國評論,第52 期。
張原卿(2003),「經濟互賴與國際互動:第三國貿易對政治衝突與合作的影響」,遠
景基金會季刊,4(3),頁59~104。
翁成受(1995),「台商投資大陸的現狀與遠景」,台灣研究季刊第一期,頁65~66。
楊蔭凱(1999 年10 月),「兩岸經貿互動下大陸台資的總體發展特徵與拓資策略」,
科技報導,中國期刊網。
蔡宏明(2002/.,21~23 日),「入世對兩岸四地經貿與互動架構的影響」,香港:入世後兩岸四地面對的新聞研討會論文。
劉祥熹,陳嘉福(2005),「兩岸經貿政策演變與投資之互動關係」,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Research,3(1).
盧倩儀(1997),「區域整合理論之比較與評析」,美歐季刊,12(1),頁34~35。
羅勃.柯漢和約瑟夫.奈依合著,趙春山譯(1986),「國際互賴與整合」葛林史汀等主
編,政治科學大全,卷八,國際政治學,台北:幼獅文化,頁473~474。
戴萬平、顧長永(2000),「從務實外交到全民外交:互賴理論的觀點」,理論與政
策,14(4),頁113~130。
五.報紙
人民日報(1988/7/7), 「國務院關於鼓勵台灣同胞投資的規定」,第2 版。
大公報(1991 年3 月28 日),「游德馨談兩岸直航」,第2 版,香港。
中共年報(1989 年3 月),1 版,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頁6-84 及6-85。
文匯報(1999 年8 月9 日),香港,版2。
中國時報(1990 年4 月30 日),「中共打王永慶牌不惜血本放手搏」,第3 版,台北。
中國時報,2001 年4 月2 日第9 版。
殷存毅(2002 年3 月28 日),「談台灣當局的消極與積極」,中新社。
廈門日報(1992 年7 月4 日),第4 版(轉引自李非書),頁158。
「外經貿部說明新設『對台經貿關係司原因』」(1989),重要敵情週報,第868 期。
「國台辦執行對台政策第一線單位」(1991 年8 月11 日),聯合報,第3 版,台北。
社論(1991 年12 月23 日),「國際經濟整合的宏觀分析」,台北:工商時報,第3 版。
社論(1992 年8 月13 日),「經濟部、陸委會決提案推動大中華經濟圈」,台北:工商
時報,第2 版
國務院(1994),「關於進一步發展海峽兩岸經濟關係若干問題的決定」,國發1994
第44 號文件。
聯合報(1993 年8 月5 日),「兩岸學術會議政治色彩降低」,第10 版,台北。
侯家駒(1993 年2 月10 號),「中華經濟圈形成的可能性」,台北:經濟日報,第二版。
姜殿銘、劉映仙(1992 年5 月27 日),「以務實的原則推動兩岸經貿發展」,台北:
工商時報,第2 版。
鄒至莊(1992 年7 月27~29 號), 「中國大陸和亞洲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整合」,台北:
工商時報,第3 版。
「扁籲台美日星簽貿易協定」,工商時報(2002 年5 月18 日),第3 版。
「認清中共為政治而犧牲經濟的意圖」,青年日報,1993 年5 月11 日,第2 版。
「殷宗文:中共圖在我國會培植代言人」,聯合報,1994 年7 月5 日,第2 版。
信報(2000 年4 月12 日),「中共將逐步加重打扁力道」,社論,香港。
董立坤(2002 年4 月21~23 日),「中國入世後兩岸四地的法律衝突」,香港:入世後
兩岸四地面的新問題研討會。
六.網路資源
高孔廉(2001),「修訂兩岸關係之條例」,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
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090-040.htm
吳榮義(2003),「香港回歸中國啟示」,經濟評論。
http://notes.tier.org.tw/TIER/ftv.nsf/0/b77bbd526538cc9048256d57000e3961?Open
Document
陳大鈞,後美伊戰爭時期我國外交政策的發展趨勢,
http://www.formosauniversity.org/modules/tutorials/index.php?op=viestutorial&tid=
38.
郭平坦、王海峰(2001 年4 月20 日),「從經濟的全球化看兩岸經濟整合的推動力
與排斥力」,華夏經緯網專稿。
Joshua Breitzer ,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 Security Blanket of International
Proportions, http://www-personal.unich.edu/rfann/breitzer.pdf.
經濟部網站:http://www.moea.gov.tw/meco/bce12.htm/、
http://www.moea.gov.tw/~meco/bce13.htm/
Stuart Philip, ”Theories of Integration” ,2000 年12 月
網址:www.bham.ac.uk/IGS/course/integ.htm。
貳.英文部份
Caporaso and Alan L.Pelowski, James A.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 Europe :
A Time-Series Quasi Experimental Analysi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5:2,June 1975,pp.421~422.
Chih-cheng, Lo. & Jih-wen ,Lin(1995),”Between Sovereignty and Security :A Mixed
Strategy Analysis of Current Cross-Strait Interaction ,”Issues &
Studies(March).
Cooper, Richard N. The Economics of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8),p.59.
Drezner, Daniel W. The Sanctions Paradox: Economic Statecraft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80~87.
Dennis Van Vranken , Hickey,1991.Will Inter-China Trade Change Taiwan or the
Mainland? ”Orbis 35:4(Fall:),pp530~531。
Dougherty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J, James E.r.,op.cit.,p.424.
Deutsch, Karl W.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J: Prentice Hall,1978).
Deutsch, Karl W ,et al,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p.5.
Deutsch, Karl W. Political Community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Problems of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Garden City N.Y.:Doubleday,1954),p.37.
Etzioni, Amitai .Political Unifi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eader and Force(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65),p.330.
Ernst B.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c1964) ,p.409。
Frankel, Joseph.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Theory and the Behavior of Sta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p.48.
Groom ,A.J.R. and Taylor, Pau.”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in Groom
and Taylor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unctionalism(New York:Crane,Russak,1975),p.2.
Grubel H.G.& Lloyd, P.J.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Macmillan Press Ltd.,London,
1975:P.K.M.Tharakan,”The Economics of Intra –Industry Trade: A Survey”,
Tharakan(ed. )Intra-Industry Trade, 1983,pp.1~34.
Haas, Ernst B.”The Study of RegionaIntegration:Reflecions on the Joy and Anguish of
Pretheorizi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XXIV:4,Autumn 1970,p.607.
Holsti, K.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Inc.,1977),p.244.
Hass, Emst B. The Uniting of Europ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p.16.
Hayward, Fred M.”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Between Studies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Integration: Som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ffort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24:4, Autumn 1970,p.920.
Hoffmann, Stanley.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Theory and Behavior of State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55.
Jr , James E.Daudherty & Robert L. Pfaltzgraff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Y.:Harper&Row Publishers,ed.,1981)
Jacob ,Philip E. and Teune, Henry.”The Integration Process Guidelines for Analysis of the
Bases of Political Community ” in Philip E. Jacob and James V. Toscano, eds.,
The Integration of Political Communities (Philadelphia: J.B. Lippincott
Co.,1964),p.4.
Johan Galtung. A Structural Theory of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5:4,1968,p.377.
Keohane, Robert O. & Nye, Joseph S .Power and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77),pp. 5~11.
Koehane , Robert O .& Nye, Jr, 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 Vol.77,No. 5,September/October
1998,pp.81~94。
Keohane, Robert O .and Nye , 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 Boston: Brown and Company,1977),11~12.
Keohane, Rober O.”Theory of World Politics: Structural Realism and Beyond, ”in
Robert O. Keohane, 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p24、p160,1990.)
Lindberg, Leon N.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p.6.
Mitrany, David. A Working Peace System(Chicago:Quadrangle Books,1966),p.97.
Nye, Joseph S. Pan- Africanism and East African Integra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p,54.
Pentland , Charles. International Theory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London :Faber and
Faber,1973),p.29.
Puchala , Donald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oday(New York: Dodd &Mead,1971),p,121.
Puchala , Donald J.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24:4,Autumn 1970,p.740.
Pfaltzgraff, Jr, James E Dougherty and Robert L.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81),p.419.
Rosecrance et.al, Richard.” Whither Interdependen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1”(Summer 1977),p.425~429。
Steve Cal Clark, Chan(1995).”The Mainland China-Taiwan Relationship: From
Confrontation to Interdependence? ”In Tun- jen Cheng, Chi Huang, &Samuel
S.G. Wu,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Spero, Joan E.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St.Martin
press,1990.
Taylor, Paul.”The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International Order: A
Defence ,”Political Studies,16:3,168,pp.393~410.
Tucker, Robert W.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 (New York:Basic Books,1977)p.97.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 Addison Wesley,1979).
Young, Oran R.” Interdependence in World Poli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24(Autumn
1969),p.726.
Yu-Shan, Wu (1995).”Economic Reform, Cross-Straits Rela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Linkage,” in Tun-jen Cheng ,Chi Huang &Samuel S.G. Wu,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