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6107-21342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6107-213422
論文名稱
Title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Study on The Phonetic System of Bing Yin Lian Sheng Zi Xue Ji Yao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2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1-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2-06
關鍵字
Keywords
字學集要、洪武正韻、紹興方言、吳語、近代音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1 次,被下載 173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732 times.
中文摘要
明.毛曾、陶承學所輯《併音連聲字學集要》(1561)一書,原列有27條助紐,並承襲《洪武正韻》(1375)22部、76韻的架構。歷來的研究也因此多著重在助紐字的討論,忽略了韻母的價值。本文首先掌握全書所有音節的收字情形,找出聲母、韻母和中古音之間的對應關係,同時根據反切上、下字的系聯結果整理成音節表,作為研究的始點。其次,以編者籍貫地吳語紹興方言為基礎,結合同時代、同性質相關韻書、韻圖的比較,建立《字學集要》音系為28 聲類、40韻類,進而構擬音值。
本文歸納《字學集要》聲母特點有:一、全濁聲母的保存;二、中古奉微合流;三、中古莊系歸精系;四、中古從邪崇合流、船禪日合流;五、中古泥疑細音合流、洪音對立;六、中古匣以云合流。韻母特點則有:一、開齊合撮四呼的形成;二、合口、撮口韻的縮減;三、舌尖元音的產生;四、三個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的保存;五、中古江宕二攝合流、梗曾二攝合流等。這些現象,再加上《字學集要》內部個別音節的歸併情況,或能符合現代吳語方言的語音特徵,或能說明吳語方言語音歷史的演變過程。然而即使此書包含不少方音的成分,但在某些方面仍受《洪武正韻》極深的影響,屬於複合音系。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字學集要》研究概況……………………………………3
第二節 《字學集要》音註體例……………………………………7
第三節 本文使用相關材料簡介…………………………………11
(一)韻書…………………………………………………………11
(二)吳語方言-紹興……………………………………………12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16
第一節 前 言………………………………………………………16
(一)凡例…………………………………………………………16
(二)歸字原則……………………………………………………17
第二節 陰聲韻尾韻母—零韻尾…………………………………19
1茲子四/2知禮計…………………………………………………20
3胡古故……………………………………………………………27
4於呂據……………………………………………………………30
5何可臥……………………………………………………………33
6-1加下駕/6-2瓜瓦化……………………………………………36
7遮野夜……………………………………………………………41
第三節 陰聲韻尾韻母—元音韻尾………………………………44
8回委對……………………………………………………………45
9-1來亥代/9-2皆買懈/9-3乖柺怪………………………………48
10招了弔…………………………………………………………55
11-1刀老到/11-2交巧教…………………………………………57
12-1侯口候/12-2尤九救…………………………………………62
第四節 陽聲韻尾韻母—舌尖鼻音韻尾(附舌尖塞音韻尾)……67
13-1延典甸列/13-2淵遠願月……………………………………68
14-1閑簡晏八/14-2還睆患滑……………………………………72
15-1寒旱幹葛/15-2官管玩活……………………………………77
16-1痕很恨麧/16-2人忍刃質/16-3昆本困沒/16-4云吻運勿…82
第五節 陽聲韻尾韻母—舌根鼻音韻尾(附舌根塞音韻尾)……92
17-1容勇用玉/17-2紅孔貢六……………………………………93
18-1郎朗浪各/18-2良兩亮約/18-3光廣桄郭…………………98
19-1庚等鄧格/19-2京郢正歷/19-3觥礦橫獲/19-4營迥詠狊…104
第六節 陽聲韻尾韻母—雙唇鼻音韻尾(附雙唇塞音韻尾)……114
20廉檢念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古籍
丁 度等,1039,《集韻》(述古堂影宋抄本),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影印)。
毛 曾、陶承學輯,1561,《併音連聲字學集要》(明萬曆二年周恪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
毛 曾、陶承學輯,1561,《併音連聲字學集要》(明萬曆二年周恪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209冊),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影印)。
李亨特總裁、平 恕等修,《浙江省紹興府志》(清乾隆五十七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書局(1975影印)。
周德清,1324,《中原音韻》,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影印)。
紀 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影印)。
陳彭年等,1008,《廣韻》(張氏重刊澤存堂藏本),台北:黎明文化有限公司(1974影印)。
章 黼,1481,《重刊併音連聲韻學集成》(明萬曆六年維揚資政左室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208冊),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影印)。
焦 竑,《國朝獻徵錄》,(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影印)。
樂韶鳳等,1375,《洪武正韻》,(楊家駱主編,《永樂大典前編上》),台北:世界書局(1977影印)。


二、專論
丁 鋒,2001,《同文備考音系》,福岡:川島弘文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
王 力,1980,《漢語史稿(重排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影印)。
王松木,2000,《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王福堂,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修訂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2003,《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8,《江蘇省志.方言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何大安,1987,《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李 榮,1952,《切韻音系》,北京:鼎文書局。
李新魁,1983,《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李新魁、麥 耘,1993,《韻學古籍述要》,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李珍華、周長楫編纂,1999,《漢字古今音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李如龍,2001a,《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2001b,《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平和,1975,《明代等韻學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邵榮芬,1981,《中原雅音研究》,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林慶勳、竺家寧,1989,《古音學入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高本漢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1940,《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再版)。
耿振生,1992a,《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浙江省桐廬縣縣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方言調查組著,1992,《桐廬方言志》,北京:語文出版社。
徐通鏘,1997,《語言論》,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袁家驊,2001,《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海洋主編,1991,《中國語言學大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陳立中,2004,《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曹志耘,2002,《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游汝傑,1992,《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游汝傑,2001a,《吳語聲調的實驗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游汝傑,2004,《漢語方言學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董同龢,1979,《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詹伯慧,1981,《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1台初版)。
楊劍橋,1996,《漢語現代音韻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趙元任,1928,《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
趙蔭棠,1957,《等韻源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再版)。
壽永明編,2005,《紹興方言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蔣冰冰,2003,《吳語宣州片方言音韻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錢乃榮,1992,《當代吳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錢乃榮,2003,《北部吳語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錢曾怡,2002,《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法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
顏逸明,1994,《吳語概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顏逸明,2000,《浙南甌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羅常培,1982,《漢語音韻學導論》,台北:里仁書局。

三、期刊論文
丁 鋒,2005,〈一百年來紹興方言的語音演變〉,《吳語研究——第三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6-162,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丁 鋒,2006,〈《The Ningpo Syllabary》所附百年前吳語紹興方言字音〉,《日中.琉中對音資料ズプペ中國音韻史ソ綜合的研究》(平成14年度~平成17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第一分冊上卷:著述篇)43-67。
王福堂,1959,〈紹興話記音〉,《語言學論叢》3:73-126。
古屋昭弘,1995,〈韻書中所見吳音的性質〉,《新亞學術集刊第十一期:吳語研究》325-328,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平田直子,2003,〈北部吳語假攝開口三等章組字的語音演變〉,《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4-79,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吳子慧,1997,〈紹興方言本字考〉,《杭州大學學報》27.1:101-106。
竺家寧,1991,〈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韻母〉,《聲韻論叢》3:205-223。
金基石,1999,〈近代漢語唇音合口問題與朝鮮對音文獻的諺文注音〉,《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19-123。
林慶勳,2005,〈明清韻書韻圖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觀察〉,《聲韻論叢》14:91-111。
秋谷裕幸,1999,〈吳語太湖片文讀中所保存的官話江攝牙喉音古讀〉,《開篇》18:12-19,東京:好文出版。
秋谷裕幸,2003,〈吳語的深臻攝開口三等字和曾梗攝開口三四等字〉,《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14,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耿振生,1992b,〈論近代書面音系研究方法〉,《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語言文獻卷》355-364。
高龍奎,2004,〈論《韻學集成》的音系基礎〉,《德州學院學報》3:76-78。
許寶華,1997,〈中古陽聲韻類在現代吳語中的演變〉,《聲韻論叢》6:699-718。
張 琨,1982,〈漢語方言中聲母韻母之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1:57-77。
張 琨,1983,〈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1:3-74。
張 琨,1985,〈論吳語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2:215-260。
張 潔,1997,〈蕭山方言同音字匯〉,《方言》2:138-150。
張慶翔,2002,〈從吳語的濁輔音看清濁概念〉,《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08-112。
陶 寰,2003,〈吳語一等韻帶介音研究—以侯韻為例〉,《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21,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麥 耘,2004,〈漢語語音史上的 韻母〉,《音韻論叢》19-47,濟南:齊魯書社。
麥 耘,2005,〈對國際音標理解和使用的幾個問題〉,《方言》2:168-174。
游汝傑,1997,〈吳語的音韻特徵〉,《開篇》15:98-113,東京:好文出版。
游汝傑,2001b,〈吳語內部各片的音韻對立〉,《聲韻論叢》12:189-216。
游汝傑,2003,〈吳語內部各片的音韻對立〉,《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8,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楊耐思,1978,〈《韻學集成》所傳《中原雅音》〉(原載《中國語文》4),《近代漢語音論》46-50,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楊耐思,1981,〈近代漢語-m的轉化〉(原載《語言學論叢》7),《近代漢語音論》51-61,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楊耐思,1988,〈《中原音韻》音〉(原收入《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近代漢語音論》105-116,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楊耐思,1997,〈論元代漢語的開、合口〉,《近代漢語音論》188-191,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劍橋,2001,〈再論近代漢語脣音字的u介音〉,《聲韻論叢》11:109-122。
劉文錦,1931,〈《洪武正韻》聲類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2:331-373。
趙則玲、大西博子,1999,〈蕭山方言的若干內部差異〉,《方言》1:50-55。
寧忌浮,1998,〈《洪武正韻》支微齊灰分併考〉,《古漢語研究》3:3-8。
鄭再發,1965,〈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下):635-648。
鄭張尚芳,2005,〈吳語寒覃韻的 化歷程及分區意義〉,《吳語研究——第三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3-175,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魯國堯,1985,〈《南村輟耕錄》與元代吳方言〉,《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217-252,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龍宇純,1965,〈例外反切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上):331-373。
應裕康,1962,〈《洪武正韻》反切的研究〉,《政治大學學報》5:99-150。
應裕康,1970a,〈《洪武正韻》聲母音值之擬定〉,《中華學苑》6:1-3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應裕康,1970b,〈《洪武正韻》韻母音值之擬定〉,《許詩英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275-322,台北:淡江大學研究室。
薛才德,2005,〈吳語梗攝字和宕攝字的分合及類型〉,《吳語研究——第三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6-184,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羅常培,1931,〈敦煌寫本守溫韻學殘卷跋〉(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2),《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504-517,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