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7107-16154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7107-161547
論文名稱
Title
中日合群?日本知識界論爭「中國崛起」的近代源流
Are China and Japan gregarious? The Japanese academic circle how to regard China and face the controversy of “China as an emerging superpower” in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form modern times to now.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1-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2-07
關鍵字
Keywords
日本知識界、亞細亞主義、中國認識論、東亞、中國崛起、日中關係、日本
China's epistemology, Japan, Japan-China relation, Japanese academic circle, East Asia, China as an emerging superpower, Asiais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8 次,被下載 268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685 times.
中文摘要
近年來,「中國崛起」成為熱門的討論議題,而鄰近中國的日本也對此做出反應。然而,日、中兩國的關係並非單純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歷史上兩國都同樣受到儒家文化很深的影響,彼此有著交錯複雜的情感。本文主要是要探討日本是如何去看待中國這個經常像是同一個群體的成員,透過中國的參照可以找尋出日本自身的認同,也影響日本如何去看待亞洲的視野。本文的論述主體主要是從近代日本學者如何看中國整理起,再由這些學者背後的思想脈絡去推測當代日本面對「中國崛起」的視野,進一步再將當代日本學者對於中國問題的看法與前人相較,檢視其間思想脈絡是否相通或連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as an emerging superpower” becomes popular discussion issue, Japan as the neighboring country also makes response to this. However, Japan-China relation was not only the simple relations of country to country; two countries were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culture very deep in history, having the complicated emotion each other. This topic of this article is the Japan academic circle how to think and regard China in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form modern times to now. This article orders the Japanese scholars in modern times how to regard China in first, then using the train of thought to conjecture the visions that contemporary Japan face “China as an emerging superpower”. Finally, the author compares Japan academic circle how to regard China to find out those thought communicates or joins during that tim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頁1-22
第一節 研究背景...............................................................頁1-7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頁8-18
第三節 文獻回顧...........................................................頁19-2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頁20-22
第二章 近代日本的亞洲意識——概論亞細亞主義的源起與流變….........................................................................頁23-60
第一節 亞細亞主義的源起….......................................頁23-27
第二節 亞細亞主義的流變….......................................頁27-56
第三節 小結…...............................................................頁57-60
第三章 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頁61-86
第一節 近代以前日本的中國認識...............................頁62-68
第二節 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頁68-105
第三節 與日本分開但有能動性的中國....................頁105-107
第四節 小結…............................................................頁107-110
第四章 戰後日本的中國認識............................................頁111-150
第一節 戰後日本的轉變….........................................頁111-116
第二節 戰後日本的「中國研究」...............................頁116-136
第三節 東亞概念的轉變...........................................頁136-147
第四節 小結...............................................................頁148-150
第五章 中國崛起與中國學...............................................頁151-168
第一節 面對中國崛起的日本...................................頁151-154
第二節 缺乏理解「中國崛起」的視野.......................頁154-159
第三節 「中國崛起」對知識論的「威脅」...................頁159-162
第四節 還是「日本的」中國學?...............................頁162-168
參考書目..............................................................................頁169-17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份:
(一)專書著作
子安宣邦 著,趙京華 譯。2004。《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子安宣邦 著,陳瑋芬 譯。2004。《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小森陽一 著,陳多友 譯。2004。《天皇的玉音放送》。北京:三聯書店。
丸山真男 著,王中江 譯。2000。《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王屏 著。2004。《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希亮 著。2005。《戰後日本政界戰爭觀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 編。2003。《中國與日本的他者認識:中日學者的共同探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石曉軍 著。1992。《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石田一良 著,許極燉 譯。1989。《日本文化-歷史的展開與特徵》。上海:上海外語教育。
何思慎 著。1999。《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臺北:東大。
李永熾 著。1992。《日本近代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
李永熾 著。1999。《日本近代思想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步平、王希亮 著。2005。《日本右翼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依田憙家 著。1995。《日本通史》。臺北:揚智文化。
依田憙家 著,卞立強等 譯。1997。《日中兩國現代化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松本三之介 著,李冬君 譯。2005。《國權與民權的變奏—日本明治精神結構》。北京:東方出版社。
周佳榮 著。1985。《近代日本文化與思想》。香港:商務印書館。
南博 著,邱琡雯 譯。2003。《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臺北:立緒文化。
信夫清三郎 著,周啟乾 譯。1990。《日本近代政治史》第一卷。臺北:桂冠。
信夫清三郎 著,呂萬和等 譯。1990。《日本近代政治史 第三卷》。臺北:桂冠。
信夫清三郎 著,周啟乾 譯。1990。《日本近代政治史 第四卷》。臺北:桂冠。
胡令遠、徐靜波 編。2000。《近代以來中日文化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復旦大學日本硏究中心第九屆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財經出版社。
胡令遠、徐靜波 編。2003。《戰後日本的主要社會思潮與中日關係: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第十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財經大學。
家永三郎 著,何思慎 譯。2005。《戰爭責任》。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夏冰 著。1995。《日本如何面對中國》。香港:明鏡出版社。
徐中約 著。2002。《中國近代史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上下冊。
郭廷以 著。1986。《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
野村浩一 著,張學鋒 譯。1999。《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孫立祥 著。2004。《戰後日本右翼勢力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孫歌 著。2000。《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臺北:巨流。
孫歌 著。2005。《竹內好的悖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秀武 著。2004。《日本大正時期政治思潮與知識份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許介鱗 著。1990。《日本現代史》。臺北:三民書局。
黃文雄 著,李明宗 譯。2000。《中國與近代東亞》。臺北:草根出版。
黃自進 著。2001。《北一輝的革命情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85)。
黃自進 著。2001。《吉野作造對近代中國的認識與評價》,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5)。
福澤諭吉 著。北京編輯社 譯。1959。《文明論概略》。北京:商務印書館。
溝口雄三 著。林右崇 譯。2000。《作為「方法」的中國》。臺北:國立編譯館。
嚴紹璗 著。1993。《日本中國學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二、中文期刊文章(含網頁文章)
王屏,2003,〈論日本人「中國觀」的歷史變遷〉。日本學刊,第2期,頁33-47。
石之瑜,2006,〈回到亞洲?——日本認識中國崛起的思想基礎〉。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頁27-34。
朱雲鵬,2002,〈雁行理論是否仍適用於東亞發展〉,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TE/091/TE-B-091-007.htm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並木賴壽,1999,〈日本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動向〉。日本學論壇,第3期,頁16-20。
施平,2001,〈也論丸山真男的兩難之境——從《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代譯序說起〉。日本學刊,第1期,頁151-157。
柴田哲雄、淩維慈,1999,〈丸山真男及其日本思想論〉。日本學刊,第5期,頁141-147。
馬場公彥(陳都偉譯)2002,〈戰後日本論壇的中國觀變遷——從《世界》雜誌的相關報導中所看到的〉。開放時代,第5期,頁66-80。
馬場公彥,2004,〈後冷戰時期的「東亞」論述的視域——走向開放性區域主義的幾個嘗試〉,開放時代,第3期,頁72-88。
徐水生,2000,〈略論丸山真男的日本思想史研究〉。國外社會科學,第四期,頁59-62。
孫歌,2005,〈作為方法的日本〉。http://www.cul-studies.com 。
孫歌,2006,〈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台大政治系許遠東講座演講紀錄(曾倚萃整理)。《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第73期。
張萍,1998,〈日本的現代中國研究與現代中國學部—訪日本愛知大學加加美光行教授〉。世界漢學,第1期,頁87-93。
張崑將,2003,〈關於東亞的思考「方法」:以竹內好、溝口雄三與子安宣邦為中心〉。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259-288。
陳光興,2005,〈「亞洲」作為方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7期,頁139-218。
陳都偉,2005,〈丸山真男論的諸相——日本學術界對丸山真男的最新評述〉。世界哲學,2005年第5期,頁107-110。
盛邦和,2000,〈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日本亞洲主義〉。歷史研究,No.265,頁125-135。
盛邦和,2002,〈丸山真男:傳統演化與文化的現代化〉。日本學刊,第3期,頁110-122。
盛邦和,2005,〈日本亞洲主義與右翼思潮源流—兼對戚其章先生「商榷」的回應〉。歷史研究,第3期,頁129-192。
國分良成,2005,〈日本的當代中國研究:需要改進的四個矛盾〉。當代中國史研究,第12卷第3期,頁120-122。
戚其章,2004,〈日本大亞細亞主義探析—兼與盛邦和先生商榷〉。歷史研究,No.289,頁132-145。
趙建民、何思慎,2004,〈日本外交中有關中國或美國優先之爭論—兼論日、中、台新安全架構〉。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頁83-104。
福澤諭吉,1882,〈脫亞論〉。http://www.jca.apc.org/kyoukasyo_saiban/datua2.html (原載於明治15年3月15日的《時事時報》)。
楊寧一,2000,〈明治時期日本人的自我認識〉。歷史研究,No.265,頁116-124。
楊寧一、鄭麗平,2005,〈評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態史觀」〉。史學月刊,第8期,頁92-98。
溝口雄三,2004,〈作為「態度」的中國研究〉。讀書,第4期,頁27-37。
諸葛蔚東,2004,〈戰後日本知識界與中國〉。北京大學學報,第41卷第1期,頁92-100。
嚴紹璗,1999,〈20世紀日本人的中國觀〉,泰安教育學院岱宗學刊,第2期,頁37-46。
嚴紹璗,2005,〈戰後60年日本人的中國觀〉,日本研究,第3期,頁1-11。


三、英文參考資料
Calder, Kent E. 2006. “China and Japan's Simmering Rivalry,” Foreign Affairs, Vol. 85, Issue2, pp.129-139.
Green, Michael Jonathan. 2001. Japan’s Reluctant Realism:Foreign Policy Challenges in an Era Of Uncertain Power (New York : Palgrave).
Iriye, Akira. 1980. The Chinese and the Japanese: essays i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riye, Akira. 1990. “Chinese-Japanese Relations, 1945-90,” The China Quarterly, No.124, China and Japan: History, Trends and Prospects, 624-638.
Jansen Marius B. 1975. Japan and China: from war to peace, 1894-1972 (Chicago: Rand McNally College Pub)
Moody, Jr., Peter R. 1995.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nd Japan(Belmont, Calif. : Wadsworth Pub. Co.).
Tamaka , Stefan. 1993. Japans Orient: Reading Pasta into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of Pr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