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7112-00403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7112-004037
論文名稱
Title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奏讞書》研究
A Study of Zou yan shu, Unearthed from Zhangjiashan Han Dynasty Tomb 247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4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12-2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2-07
關鍵字
Keywords
案例滙編、奏讞書、秦漢史、秦漢簡、二年律令、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
Laws of the 2nd Year, Qin and Han history, Qin and Han bamboo strips, Tomb 247 at Zhang Jia Shan, Zou Yan Shu, case studi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0 次,被下載 162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624 times.
中文摘要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奏讞書》研究
﹝摘要﹞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湖北江陵M247出土了228枚的議罪案例滙編《奏讞書》後(及526枚的《二年律令》),史料所未及備載的秦至漢初司法審理內容,終於公諸於世。自1985年起,整理小組、李學勤和彭浩兩位先生,分別於《文物》介紹及公布簡文內容,海內外學者便多紛紛投入相關研究。2008年武漢大學簡帛中心,利用紅外線照射(及參考蔡萬進先生的釋文修訂和學界研究成果),使漫渙不清之簡文,多能得到釐清或修訂,這便使得《奏讞書》之研究,突破了更多困境;今人對秦、漢時期與先秦司法制度之分野,也因此而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唯學界對此二十二則案例進行全盤梳理的數量並不多,於是相關的法律術語、《奏讞書》中司法文書的撰述流程、漢初滙編此二十二則案例之原因、由二十二則案例可認識到秦、漢時期的司法原則,及釀成冤假錯案的諸多關鍵等,便因此而有著一些可供探究的空間。筆者於是在學界的研究基礎上,除了對二十二則案例進行全盤梳理,也對「奏讞書」三字的題名、司法術語、司法流程、審理結果,及釀成冤假錯案的原因等,逐一進行細部探究。在逐一的探究過程中,筆者終於理出,漢初整理者滙編《奏讞書》之目的,乃是為教育執法官吏,只能「一決於法」以進行一切司法流程。從最初的接獲報案、中途的緝捕審理、相關診驗,以至最終的判決等,任一流程若未確鑿遵循「一決於法」,均易流於審理失誤。此外,《奏讞書》中的文書撰寫,也和縣至廷尉的司法行政流程密切關聯,透過對二十二則案例的文書梳理,也能初步地反映出,由縣至廷尉,各行政層級司法審理的若干運作流程。
Abstract
From December 1983 to January 1984, 228 bamboo strips were unearthed in M247 at Jiangling, Hubei. These strips contained a collection of criminal cases called Zou Yan Shu, as well as 526 strips containing Laws of the 2nd Year. This discovery effectively patched a gap in judicature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Qin to the Han. Beginning in 1985, a research group, Li Xueqin, and Peng Hao, began publishing the content of these strips in Wenwu. Soon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began researching the strips. In 2008, the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 Center at Wuhan University used infrared imaging (as well as referencing Cai Wanjin’s revisions of the text and the research of other scholars) to make sense of a very muddled text. This also brought about many breakthroughs in research on the Zou Yan Shu. Now scholars understand much more concerning judicature during the Qin-Han period and how it differed from that of pre-Qin times. Despite this, few scholars have attemp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22 cases found in this work. There is much research to be done on legal terminology in the text, the judiciary writing process in Zou Yan Shu, the reasons for compiling these 22 cases, knowledge of judiciary principles during Qin-Han gained from these cases, and several keys to unjust, falsified, and mistaken cases.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utilized prior understanding of the scholarly community to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all 22 cases and to explicate the meaning of the title Zou Yan Shu, judiciary terminology, the judiciary process, adjudicatory results, and reasons for the unjust, falsified, and mistaken cases.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purpose for this compilation was to educate law-enforcement officials and portrays the message that from receiving the initial report to apprehending and trying the criminal to gathering evidence to issuing the final judgment, if the principle “all is decided by the law” is not strictly adhered to then mistakes are easily made. In addition, the way documents are written in Zhou Yan Shu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judiciary process from the county-level all the way to the Commandant of Justice, revealing how this process worked at the various level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壹、前言-------------------------------------------------------------------------(1)
貳、《奏讞書》的研究沿革簡述--------------------------------------------(3)
一、 簡文之公布及相關論文之研究-----------------------------------(3)
二、 專著--------------------------------------------------------------------(8)
三、 學位論文-------------------------------------------------------------(10)
參、本文的撰述內容簡述---------------------------------------------------(11)
第二章《奏讞書》之出土、寫定、取材及篇名解題---------------- (17)
壹、出土與編排----------------------------------------------------------------(17)
貳、寫定時間-------------------------------------------------------------------(18)
參、取材-------------------------------------------------------------------------(20)
肆、篇名解題-------------------------------------------------------------------(21)
一、學界之論說-------------------------------------------------------------(21)
二、段玉裁對讞義之詮釋-------------------------------------------------(32)
三、二十二則案例重新歸類----------------------------------------------(35)
伍、決事比集------------------------------------------------------------------(36)
陸、結語------------------------------------------------------------------------(38)

第三章 三大案例之一~奏讞案例---------------------------------------(41)
壹、 前言---------------------------------------------------------------------(41)
貳、 第一則「受致書為屯,去亡」案---------------------------------(41)
參、 第二則「楚時為奴,漢時是否為奴」案------------------------(53)
肆、 第三則「吏『以奸及匿黥舂罪』」案-----------------------------(59)
伍、 第四則「娶亡人為妻」案------------------------------------------(66)
陸、 第五則「拒捕賊傷人」案------------------------------------------(68)
柒、 第六則「錯告不孝」案---------------------------------------------(72)
捌、 第七則「受、行賕枉法」案---------------------------------------(75)
玖、 第八則「戍卒守塞失職」案---------------------------------------(78)
壹拾、 第九至十二則論處「為偽書」案例-----------------------------(79)
壹拾壹、第十三「則士吏賢收賄」案------------------------------------(85)
壹拾貳、結論------------------------------------------------------------------(86)

第四章《杜 女子甲和奸》案例分析------------------------------------(89)
壹、前言-------------------------------------------------------------------------(89)
貳、「和奸案」案發時間再議-----------------------------------------------(89)
參、「和奸案」的內容探析--------------------------------------------------(97)
肆、結語-------------------------------------------------------------------------(107)

第五章 三大案例之二~奏呈案例---------------------------------------(109)
壹、 前言-------------------------------------------------------------------------(109)
貳、第十四則「舍匿無名數案」--------------------------------------------(109)
參、第十五則「吏盜當刑毋得以爵減、免、贖」案--------------------(121)
肆、第十九則「史猶(猷)斷獄故事案」------------------------------------(125)
伍、第二十二則「得微難獄」事例案--------------------------------------(129)
陸、結語--------------------------------------------------------------------------(138)

第六章《柳下季斷獄》案例探論---------------------------------------------(139)
壹、前言-------------------------------------------------------------------------(139)
貳、 春秋時期的法治特色----------------------------------------------------(139)
一、成文法頒布之前,皆採議罪形式論罪-----------------------------(141)
二、春秋時期多依據違禮情況,而議計罪數--------------------------(147)
參、「柳案」簡文內容探析--------------------------------------------------(149)
一、柳下季的士師典範-----------------------------------------------------(150)
二、「異時魯法」的剖析----------------------------------------------------(151)
肆、禮法精神的再度復甦--------------------------------------------------(158)
伍、結語-------------------------------------(161)

第七章 三大案例之三~覆審案例之「淮陽守行縣掾新郪獄」
案--------------------------------------------------------------------(163)
壹、覆審-------------------------------------------------------------------------(163)
貳、錄囚-------------------------------------------------------------------------(166)
參、「公梁亭校長丙坐以頌 (繫)」解------------------------------------(168)
肆、結語-------------------------------------(182)

第八章 《黥城旦講乞鞫》案--------------------------------------------(185)
壹、前言-------------------------------------------------------------------------(185)
貳、乞鞫制度-------------------------------------------------------------------(185)
參、「黥城旦講乞鞫案」內容探析-----------------------------------------(189)
肆、訴訟制度之蠡測----------------------------------------------------------(204)
伍、「黥城旦講案」之結構分析--------------------------------------------(209)
陸、結語-------------------------------------------------------------------------(210)

第九章 《獄簿》案例分析-----------------------------------------------(213)
壹、前言-------------------------------------------------------------------------(213)
貳、「獄簿」內容大要--------------------------------------------------------(213)
參、蒼梧守竈之探討----------------------------------------------------------(219)
肆、攸縣之地域----------------------------------------------------------------(223)
伍、攸縣縣令獲罪縱囚的原因----------------------------------------------(225)
陸、秦及漢初之際縱囚罪刑責演繹----------------------------------------(228)
柒、嶽麓書院藏秦簡所見管理新黔首之辦法----------------------------(229)
捌、結語-------------------------------------------------------------------------(231)

第十章 結論-----------------------------------------------------------------(23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引用書目
一、簡牘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漢簡甲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謝桂華、李均明、朱 國等編:《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李均明、何雙全合編:《散見簡牘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連雲港市博物館等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龍崗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 ﹝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編:《龍崗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二、古籍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海:世界書局,1935年。
【戰國】管仲:《管子》,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清】王鳴盛:《尚書後案》,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東漢】班 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東漢】鄭玄注:《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65年。
【南朝宋】范 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魏】王 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東漢】毛 亨傳、【漢】鄭 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東漢】趙 岐注、【宋】孫 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春秋】左丘明著、【晉】杜 預集解、﹝日﹞竹添光源會箋:《左傳會箋》,臺北:明達出版社,1965年。
【魏】何 晏集解、【宋】邢 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宋】徐天麟:《東漢會要》,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東漢】? 宏:《漢官舊儀》,《百部叢書集成》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唐】魏 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戰國】商 鞅著、【清】朱師轍解詁:《商君書解詁》,九龍: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4年。
【戰國】商 鞅著、【清】嚴萬里校:《商君書箋正》,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五代】劉 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戰國】墨 翟:《墨子》,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宋】王益之:《西漢年紀》,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東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戰國】韓 非:《韓非子》,臺北:成文書局,1980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戰國】荀 況:《荀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東漢】? 宏:《漢舊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東漢】許 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9月。
【戰國】商 鞅撰、蔣禮鴻錐指《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鄭 克著、楊奉琨校釋:《疑案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 年。
【東漢】鄭 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宋】林之奇:《尚書全解》,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2年。
【東漢】王 充撰、袁華忠等譯著:《論衡》,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清】陳 立撰、吳則虞校點:《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西晉】陳 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北齊】魏 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戰國】韓 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東漢】馬 融:《尚書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西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書局,2006年。
【清】周壽昌:《漢書注校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三、現代著作
(一)專書
秦尚志:《中國法制史及法律思想史講話》,上海:世界書局,1943年。
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高 敏:《雲夢秦簡初探》,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高 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79年。
陳夢家:《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月。
高 敏:《秦漢史論集》,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年。
張晉藩:《中國法制史》,山西:群眾出版社,1982年。
曾運乾:《尚書正讀》,臺北:樂天書局,1982年。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年。
柳春藩:《秦漢封國食邑賜爵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
汪 ?:《唐代司法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年。
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陳 直:《居延漢簡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
吳闓生:《尚書大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
朱廷獻:《尚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日﹞堀毅:《秦漢法制史論考》,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
朱紹侯:《軍功爵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武樹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制通史─夏商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
薛英群:《居延漢簡通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年。
﹝日﹞大庭脩:《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秦永龍編著:《西周金文選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孔慶明:《秦漢法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楊志玖:《中國古代官制講座》,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謝瑞智注譯:《漢書刑法志》,臺北:千華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崔 敏:《中國古代刑與法》,北京:新華書局,1993年。
﹝美﹞宋格文:《天人之間:漢代的契約與國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
顧 實:《漢書藝文志講疏》,臺北:廣文書局,1995年。
陳 垣《史諱舉例》,福州:上海書店,1997年。
張建國:《兩漢魏晉法制簡說》,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王國維:《王國維論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武樹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鳥瞰》,北京:大象出版社,1997年。
﹝日﹞穗積陳重:《法律進化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
楊奉琨校譯《疑案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年。
瞿同祖:《瞿同祖法學論著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高 敏:《秦漢史探討》,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張晉藩等編:《中國法制通史》,北京:新華書局,1999年。
徐世虹:《中國法制通史─戰國秦漢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
汪桂海:《漢代官文書制度•官文書的製作與運行》,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與差異》,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國勝:〈雲夢龍崗簡襩考釋補正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摘要)〉,《龍崗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李學勤:〈雲夢龍崗木牘試釋〉,《龍崗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日﹞大庭脩:《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日﹞池田雄一:《《奏讞書》─中國古代的審判記錄》,刀水書房,2002年。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王 建:《中國古代避諱史》,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日﹞池田雄一編:《奏 書─中國古代?裁判記錄》,東京,刀水書房, 2002年。
曹旅寧:《秦律新探》,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均明:《古代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日﹞宮宅潔著、徐世虹譯:《中國法制史考證》丙編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李天虹:《居延漢簡簿籍分類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
﹝日﹞宮宅潔:《日本學者考證中國法制史重要成果選譯•通代先秦秦漢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韓兆琦:《史記箋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余嘉錫:《古書通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 敏:《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胡平生、李天虹:《長江流域出土簡牘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日﹞西?定生:《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黃廣進:〈再論子產鑄刑書事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第26卷,2005年第4期。
陳公柔:《先秦兩漢考古學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陳治國:《張家山漢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曹旅寧:《張家山漢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朱紅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集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閻曉君:《出土文獻與古代司法檢驗史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日﹞?谷至:《秦漢刑罰制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劉海年:《戰國秦代法管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三國時代出土文字資料?研究班:《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二年律令」譯注稿??》,《東方學報》,第78冊,2006年。
張家山二四七號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
蔡萬進:《張家山漢《奏讞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清】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胡留元、馮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張 功:《秦漢逃亡犯罪研究》,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振宏:《歷史與思想》,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谷至:《秦漢刑罰制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王均平:《中國法制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
懷效鋒:《中國法制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
蔡萬進:〈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法律地位探析〉,《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7卷第2期,2007年。
早稻田大學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第5號,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2007年3月20日。
董平均:《出土秦律漢律所見封君食邑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日﹞永田英正:《居延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彭 浩、陳 偉、﹝日﹞工藤元男等主編:《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王煥林:《里耶秦簡校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年。
邢義田:《傳統中國法律的理念與實踐》,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
朱紅林:《張家山《二年律令》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高 恒:《秦漢簡牘中法制文書輯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朱紹侯:《軍功爵制考論》,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8年。
黃源盛:《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于省吾:《尚書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日﹞?山明:《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李 力:《張家山247號漢簡法律文獻研究及其述評》(1985•1─2008•12),東京都:東京外國語大學,2009年。
﹝日﹞?山明著、李力譯:《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楊 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邢義田:《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二)期刊論文
宋?五:〈漢文帝時期入粟受爵政策之探討〉,《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2期,1970年。
岐山縣文化館、龐懷清:〈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西周銅器窖穴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5期。
程 武:〈一篇重要的法律史文獻─讀 匜銘文札記〉,《文物》,1976年第5期。
唐 蘭:〈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銅器銘辭的譯主及注釋〉,《文物》,1976年第5期。
林甘泉:〈對西周土地關係的幾點新認識─讀岐山董家村出土銅器銘文〉,《文物》,1976年第5期。
盛 張:〈岐山新 匜若干問題探索〉,《文物》,1976年第6期。
徐蘋芳:〈居延考古發掘的新收獲〉,《文物》,1978年第1期。
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
甘肅居延考古隊簡冊整理小組:〈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責寇恩事〉,《文物》,1978年第1期。
甘肅居延考古隊簡冊整理小組:〈「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責寇恩事」釋文〉,《文物》,1978年第1期。
俞偉超:〈略釋漢代獄辭文例—一份治獄材料初探〉,《文物》,1978年第1期。
裘錫圭:〈新發現的居延漢簡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4 期。
初仕賓、蕭亢達:〈居延新簡《責寇恩事》的幾個問題〉,《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3期。
高 敏:〈《秦律》所反映的訴訟、審訊和量刑制度〉,《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3期。
林劍鳴:〈秦漢時代的丞相和御史─居延漢簡解讀筆記〉,《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
?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三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85年第1期。
彭 浩:〈《奏讞書》中秦代和東周時期的案例〉,《文物》,1985年第1期。
彭 浩:〈談《奏讞書》中秦代和東周時期的案例〉,《文物》,1985年第1期。
陳躍鈞、閻 頻:〈江陵張家山漢墓的年代及相關問題〉,《文物》,1985年第12期。
李均明:〈居延漢簡債務文書述略〉,《文物》,1986年第。
連劭名:〈西域木簡所見《漢律》中的「證不言請」罪〉,《文物》,1986年第11期。
李均明:〈居延漢簡債務文書述略〉,《文物》,1986年第11期。
李學勤:〈《奏讞書》解說(上)〉,《文物》,1993年第8期。
彭 浩:〈《奏讞書》解說(上)〉,《文物》,1993年第8期。
彭 浩:〈談《奏讞書》中的西漢案例〉,《文物》,1993年第8期。
楊劍虹:〈漢簡《奏讞書》所反映的三個問題〉,《江漢考古》,1994年第4期。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刑罰等序及相關問題〉,《華學》第6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
彭 浩:〈談《奏讞書》中秦代和東周的案例〉,《文物》,1995年第3期。
張建國:〈居延新漢簡「粟君債寇恩」民事訴訟個案研究〉,《中外法學》1996年第5期。
張建國:〈關於漢簡《奏讞書》的幾點研究及其他〉,《國學研究》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建國:〈漢簡《奏讞書》和秦漢刑事訴訟程序初探〉,《中外法學》,1997年第2期。
﹝日﹞小?茂稔:〈讀江陵張家山出土《奏讞書》劄記〉,《???•????歷史社會研究》第2號,1997年。
武樹臣:〈貴族精神與判例法傳統〉,《中外法學》,1998年第5期。
李開元:〈說南郡守強和醴陽令恢〉,《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2期。
崔永東:〈《王杖十簡》與《王杖詔書令冊》法律思想研究〉,《法學研究》,1999年第2期。
邢義田:〈漢代書佐、文書用語「它如某某」及「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責寇恩事」簡冊檔案的構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3分,1999年。
張伯元:〈《秦簡•法律答問》與秦代法律解釋〉,《華東政法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楊 建:〈奏讞書地名札記(四則)〉,《江漢考古》,2001年第4期。
李均明:〈漢簡所反映的關津制度〉,《歷史研究》,2002年第3期。
李均明:〈簡牘所反映的漢代訴訟關係〉,《文史》,2002年第3輯(總第60輯)。
高 敏:〈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漢律價值初探(筆談〉,《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3期,2002年5月。
楊師群:〈春秋時期法制進程考論〉,《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
李學勤:〈初讀里耶秦簡〉,《文物》,2003年第1期。
朱紹侯:〈從《二年律令》看漢初二十級軍功爵的價值─《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四〉,《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2期,2003年。
陳 偉:〈秦蒼梧、洞庭二郡芻論〉,《歷史研究》,2003年第5期。
朱紹侯:〈《奏讞書》新郪信案例爵制釋疑〉,《史學月刊》,2003年第12期。
姜建設:〈從《二年律令》看漢律對瀆職罪的處罰〉,《史學月刊》,2004年第1期。
譚?元:〈?家山漢簡《具律》看漢初「爵論」制度〉,《江漢考古》,2004年1期。
曾代偉、王平原:〈《蠻夷律》考略─從一樁疑案說起〉,《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王煥林:〈里耶秦簡釋地〉,《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3期。
陳蘇鎮:〈漢初王國制度考述〉,《中國史研究》,2004年3期。
劉向明:〈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所見漢初對官吏犯罪的懲處〉,《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2卷第4期,2004年。
楊宗兵:〈里耶秦簡縣「守」、「丞」、「守丞」同義說〉,《北方論叢》,2004年第6期。
臧知非:〈張家山漢簡所見漢初馬政及相關問題〉,《史林》,2004年第6期。
于振波:〈張家山漢簡中的「卿」〉,《文物》,2004年第8期。
于振波:〈從張家山漢簡看漢名田制與唐均田制之異同〉,《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5年。
臧知非:〈秦漢「傅籍」制度與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為中心〉,《人文雜志》,2005年第1期。
劉桂傳:〈大道今如矢 春風此更和———評《柳下惠研究》〉,《孔子研究》,2005年第3期。
黃廣進:〈再論子產鑄刑書事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第26卷,2005年第4期。
赦鐵川〈從多元立法權和司法權到一元立法權和司法權的轉折—春秋時期「鑄刑書」、「鑄刑鼎」辨析〉,《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黃廣進:〈再論子產鑄刑書事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第26卷第4期,2005年第4期。
黃一農:〈張家山漢墓竹簡《奏讞書》紀日干支小考〉,《考古》,2005年第10期。
徐少華:〈從出土文獻析楚秦洞庭、黔中、蒼梧諸郡縣的建置與地望〉,《考古》,2005年第11期。
彭 浩:〈漢代錄囚制度考論〉,《文博》,2006年第1期。
汪世榮:〈中國古代的判例研究:一個學術史的考察〉,《中國法學》,2006年第1期。
程政舉:〈漢代錄囚制度考論〉,《文博》,2006年第1期。
臧知非:〈漢初貨幣制度變革與經濟結構的變動--—兼談張家山漢簡《錢律》問題〉,《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蔣福亞:〈長沙走馬樓吳簡所見奴婢雜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程政舉:〈略論《奏讞書》所反映的秦漢「覆訊」制度〉,《法學評論》,2006年第2期。
蔡萬進:〈《奏讞書》與秦漢法律實際應用〉,《南都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6年。
曹旅寧:〈《津關令》考述〉,《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4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臧知非:〈漢初貨幣制度變革與經濟結構的變動--—兼談張家山漢簡《錢律》問題〉,《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2006年。
王 寧:〈也談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的頒行年代〉,《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3期,2006年。
劭 方:〈《晉書•刑法志》與漢《九章律》〉,《法學評論》,2007年第1期。
楊際平:〈秦漢戶籍管理制度研究〉,《中華文史論叢(第八十五輯)》,2007年1期。
李玉潔:〈春秋時期鄭國的成文法與「懸書」〉,《中州學刊》,2007年第1期。
程政舉:〈漢代拘捕制度考〉,《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蔡萬進:〈張家山漢簡《秦讞書》法律地位探析〉,《南都學壇》,2007年第2期。
朱繼平:〈漢初捕律探研─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捕律》研讀拾零〉,《江漢考古》,2007年第1期,2007年。
程政舉:〈張家山漢墓竹簡反映的乞鞫制度〉,《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
胡仁智:〈漢律中的司法官吏瀆職罪考評〉,《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7年。
李 力:〈張家山漢簡所見「隸臣妾」身份再研究─以〈二年律令〉和〈奏讞書〉為根據〉,《興大歷史學報》第十八期,2007年。
程政舉:〈《二年律令》所反映的漢代告訴制度〉,《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程政舉:〈張家山漢墓竹簡反映的乞鞫制度〉,《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
程政舉:〈《奏讞書》所反映的先秦及秦漢時期的循實情斷案原則〉,《法學論壇》,2007年第6期。
劉篤才:〈中國古代判例考論〉,《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鍾 煒、晏昌貴:〈楚秦洞庭蒼梧及源流演變〉,《江漢考古》,2008年第2期。
劉向明:〈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所見對漢初官吏犯罪的懲處〉,《嘉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2008年。
蔡萬進:〈秦「所取荊新地」與蒼梧郡設置〉,《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卷第5期,2008年9月。
趙科學:〈一個完整的復審程式範例——漢司法簡《奏讞書》研究之一〉, 《華夏考古》,2008年第3期。
蔡萬進:〈秦「所取荊新地」與蒼梧郡設置〉,《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卷第5期,2008年。
高 榮:〈張家山漢簡所見的亭及其吏員─秦漢亭制研究之三〉,《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5期,2008年。
李樹春、梁 瑞:〈《居延漢簡》中的戍吏經商、雇佣現象〉,《殷都學刊》, 2009年第1期。
陳松長:〈岳麓書院所藏秦簡綜述〉,《文物》,2009年第3期。
于振波:〈秦律令中的「新黔首」與「新地吏」〉,《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3 期。
王雲紅:〈論周公的「以德配天」思想〉,《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9年。
程政舉:〈漢代讞獄制度考論〉,《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2。
王彥輝:〈田嗇夫、田典考釋─對秦及漢初設置兩套基層管理基構的一點思考〉,《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三)單篇論文
王國維:〈殷周制度考〉,《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日﹞大庭脩:〈簡牘中?漢律令佚文〉,《秦漢法制史?研究》,日本:創文社,1982年。
武威縣博物館:〈武威新出王杖詔令冊〉,《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
﹝日﹞?山明:〈秦?判決制度?復元〉,《戰國時代出土文物?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5年。
汪 ?:《唐代司法制度:唐六典選注》,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年。
李均明:〈漢簡所見「行書」文書述略〉,《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1989年。
﹝日﹞永田英正著、謝新平譯:〈論新出居延漢簡中的若干冊書〉,《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
武樹臣、馬小紅:〈中國成文法的起源〉,《學習與探索》,1990年第6期。
秦永龍編著:〈 匜〉,《西周金文選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高 恒:〈漢簡中所見舉、劾、案驗文書輯釋〉,《簡帛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奴婢考〉,《國際牘學學會刊》第4號,台北:蘭臺書局,1993年。
高 恒:〈西漢王朝前期的法制改革〉,《秦漢法論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
羅鴻瑛:〈漢代奏讞制度考析〉,《現代法學》,1996年。
﹝日﹞?山明:〈爰書新探──兼論漢代的訴訟〉,《簡帛研究譯叢》,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陳 偉:〈《奏讞書》所見漢初「自占名書數」令〉,《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何勤華:〈穗積陳重和他的著作〉(序),﹝日﹞穗積陳重:《法律進化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會,1997年。
高 敏:〈釋「爰書」──讀秦、漢簡牘札記〉,《秦漢史探討》,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張建國:〈關於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的幾點研究及其他〉,《國學研究(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高 敏:〈釋「爰書」──讀秦、漢簡牘札記〉,《秦漢史探討》,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汪桂海:〈官文書的製作與運行〉,《漢代官文書制度》,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丁凌華:〈《唐律疏議》中「准五服制罪」原則的發展〉,《中國喪服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兆榮:〈「諸侯子」之解讀〉,《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李開元:〈「諸侯子」之解讀〉,《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于振波:〈秦漢法律與經濟發展〉,《秦漢法律與社會》,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徐祥民:〈略論春秋刑罰的特點〉,《法學研究》,2000年第3期。
高 恒:〈漢簡中所見舉、劾、案驗文書輯釋〉,《簡帛研究200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編:〈雲前龍崗簡牘考釋補正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摘要)〉,《龍崗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李學勤:〈雲夢龍崗木牘試釋〉,《龍崗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日﹞藤田高夫:〈秦漢罰金考〉,《簡帛研究200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日﹞大庭脩:《漢簡研究•武威出土的「王杖詔書、令」冊》(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裘錫圭:〈先秦古書中的錢幣名稱〉,《中國錢幣論文集》,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閻曉君:〈張家山漢簡《奏讞書》考釋(一)〉,《追尋中華古代文明的蹤跡:李學勤學術活動五十年紀念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 偉:〈張家山漢簡雜識〉,《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大學,2002年。
﹝日﹞池田溫:〈敦煌本判集三種〉,《中國法制史考證》丙編第2卷《日本學者考證中國法制史重要成果選譯•魏晉南北朝隋唐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日﹞宮宅潔著、徐世虹譯:〈秦漢時期的審判制度─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所見〉,《中國法制史考證》丙編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日﹞宮宅潔:〈秦漢時期的審判制度─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所見〉,《日本學者考證中國法制史重要成果選譯•通代先秦秦漢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余嘉錫:〈古書多造作故事〉,《古書通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學勤:〈《奏讞書》與秦漢銘文中的職官省稱〉,《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陳 爽:〈走馬樓吳簡所見奴婢戶籍及相關問題〉,《吳簡研究》第一輯 武漢:崇文書局,2004年。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行書律》考〉,《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二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金光:〈鄉官制度與鄉治〉,《秦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彭 浩:〈談《二年律令》中幾種律的分類與編連〉,《出土文獻研究》第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馬志冰:〈張家山漢簡《賊律》研究─兼與睡虎地秦簡及唐律比較〉,《沈家本與中國法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
黃仁二:〈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案例十七試釋〉,《出土文獻論文集》,臺中縣:高文出版社,2005年。
黃仁二:〈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案例三試釋兼論函谷關之地位〉,《出土文獻論文集》,臺中縣:高文出版社,2005年。
馬志冰:〈張家山漢簡《賊律》研究─兼與睡虎地秦簡及唐律比較〉,《沈家本與中國法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
陳公柔:〈居延出土漢律散簡釋義〉,《先秦兩漢考古學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曹旅寧:〈《奏讞書》考述〉,《張家山漢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是一部判例集〉,《法律文獻整理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岳慶平、張繼海:〈漢簡《奏讞書》中所見的古代城市〉,《長沙三國大暨百年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臧知非:〈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所見戰國秦漢主奴關係試析〉,《史學新論——祝賀朱紹侯先生八十華誕》,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趙曉耕:〈西周牧牛背誓訴訟案〉,《古案今品》,2006年。
劉海年:〈中國法制史概要〉,《戰國秦代法管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李振宏:〈漢代居延屯戍吏卒的經濟生活〉,《歷史與思想》,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李振宏:〈漢代屯戍生活山的古典人道精神〉,《歷史與思想》,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彭 浩:〈談《二年律令》87號簡的復原〉,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網,2006年。
張忠煒:〈讀《奏讞書》「春秋案例」三題〉,《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3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
﹝日﹞永田英正:〈評陳夢家「破城子為居延都尉府」說〉,《居延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施偉青:〈疑罪從有、輕罪重懲的刑法實踐與漢初社會─從《奏讞書》談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7年第2期。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規範人口管理的法律〉,《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德﹞陶 安:〈試探「斷獄」、「聽訟」與「訴訟」之別以漢代文書資料為中心〉,《理性與智慧:中國法律統再探討─中國法律史學會2007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珠海巿:政法大學,2007年11月12-13日。
刑義田:〈秦或西漢初和姦案中所見的親屬倫理關係(訂補本)——江陵張家山247號墓《奏讞書》簡180-196考論〉,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年6月28日。
陳治國:〈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杜瀘女子甲和奸」案年代探析〉,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年11月1日。
朱紹侯:〈漢初軍功爵制與秦代的不同〉,《軍功爵制考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朱紹侯:〈劉邦施行楚爵已有實證〉,《軍功爵制考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朱紹侯:〈從《奏讞書》看漢初軍功爵制的幾個問題〉,《軍功爵制考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李 力:〈《奏讞書》題名等諸問題之再研究〉,《簡帛研究2006》,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蔡宜靜:〈秦漢時期的人口控制─以《亡律》和《奏讞書》為例〉,《簡牘學報》第二十期,2008年。
黃源盛:〈董仲舒春秋折獄案例〉,《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陳夢竹、薛 嵩:〈《法經》論考〉,《法制與社會》,2009年。
﹝日﹞?山明:〈對李斯的審判〉,《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日﹞?山明著、李力譯:〈秦漢時代的刑事訴訟〉,《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王 冰:〈《奏讞書•淮陽守行縣掾新郪獄》涉爵釋文補正〉,《簡帛研究2008》,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邢義田:〈秦或西漢初和奸案中所見的親屬倫理關係─江陵張家山二四七號墓《奏讞書》簡180-196考論〉,《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邢義田:〈從「如故事」和「便宜從事」看漢代行政中的經常與權變〉,《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四)碩博士論文
何有祖:《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之《賊律》、《盜律》、《告律》、《捕律》、《復律》、《興律》、《徭律》諸章集釋》,武漢: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李天虹教授指導,2005年。
曾 加:《《張家山漢簡》法律思想研究》,西安市: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黃留珠教授指導,2005年。
黃錦前:《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之《置吏律》、《戶律》、《效律》、《傅律》、《置後律》、《爵律》校釋》,武漢: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陳偉教授指導,2005年。
趙科學:《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研究》,安徽:安徽大學歷史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劉信芳指導,2005年。
吳 昊:《《睡虎地秦簡》法律文化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劉志基教授指導,2006年。
楊利鋒:《秦漢連坐制度初探》,西安市: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黃留珠教授指導, 2006年。
陳?昌:《《二年律令》之西漢刑罰體系考》,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林明教授指導,2008年。
張銘:《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探微》,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源盛教授指導,2008年。
周美華:《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法律制度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許錟輝、鮑國順教授指導,2010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