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8110-09435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8110-094356
論文名稱
Title
解構西化迷思:後殖民論述下的房地產網頁廣告
Deconstructing western myth: Real estate website advertising within post-colonial discours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9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6-2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2-08
關鍵字
Keywords
後殖民、符號學、質性、廣告
Post-colonial, Semiology, Qualitative, Advertisi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06 次,被下載 3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0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0 times.
中文摘要
廣告在現代社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僅具體地影響商業的發展,在抽象地影響著文化的形塑。房地產網頁廣告是一種媒體訊息,同時也是媒體的命脈,廣告主大量的資金投入也使房地產比其他廣告主有較廣泛的曝光量,而文本中的訊息夾帶著不同的文化價值,透過各種媒體的大量曝光,具備形塑特有文化的力量。然而民眾開始養成喝STARBUCKS、看西洋電影、穿NIKE、學英文、關心美國股市起伏的習慣,與廣告的作用息息相關。西方化、現代化固然為科技、政治帶來進步,但卻潛藏著自我文化淡沒與認同消逝的隱憂。

本研究旨在解構房地產網頁廣告中所形塑的西化迷思,爬梳潛藏在西化迷思當中的社會文化意涵,並透過廣告文本的符號學分析,解讀西方如何被塑造成優越的一方,如何建立階級化的社會關係。此外,更進一步從後殖民的視角觀察本國自製房地產廣告卻大量運用西方符號的弔詭情形,並解構廣告文本中符號的組織運作過程,探討文本中如何將自我本土文化排拒在外,甚至以西方為尊,進而模仿,進行自我殖民化的過程。因此本研究從建設公司的眾多建案中,以西化指標和網頁內容豐富度作為標準,蒐集選取適於分析的20則樣本,進行符號學分析,試圖從符號的出現、組合、排列等分析廣告中所蘊藏的意義。

本研究有兩個主要的發現,其一是房地產網頁廣告中將西方建構成為優越的、理想的和人人嚮往的,甚至將西方視為成功與幸福的代名詞。例如:「聖誕夜請來看孩子們表演英語話劇、來喝英式下午茶。」這樣的符號將西方的午茶文化、西方節日、西方幼教方式拉進生活脈絡中,並呈現這樣生活方式是人們習以為常的,將西方的文化與價值自然而然的內化進入人們的生活當中。其二是房地產網頁廣告呈現自我邊緣化、殖民化的情形,例如:「三峽老街、巴洛克式建築。」三峽老街的紅磚建築原是東方建築的象徵,但廣告卻強調圓弧拱門的外型,將具傳統象徵的三峽老街再現為西化的建築,呈現出自我邊緣化的情形。

最後,重新檢視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其一,廣告文本中大量出現西方的符號,雖然面對全球交融的文化場域,但東方的缺席與噤聲的確存在於文本的呈現中。因此,建議房地產的廣告產製者,應增加東方符號的運用,並且是從東方文化脈絡的中組織符號的運用,減弱自我殖民的現象。其二,針對閱讀文本的民眾,在觀看房地產網頁廣告文本時,應該保有解構與批判的能力,從文本發現扭曲的再現,喚起對東方主體性的再思考。
Abstract
Advertis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ern society. It influence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concretely, but also sharpness of culture abstractly. The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of real estate is a communication of media industry, and a financial origin of media industry as well. The great investment to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from real estate client will obtain more exposure. However, there are many specific values in the advertising text, and the values will shape culture and habitus in the wake of advertising exposure. Following that, people start to drink STARBUCKS, watch the western movie, put on thee NIKE shoes, learn English and concern the stock market in U.S.A. by being educated from advertising. Wester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bring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but they could be able to fade away culture identity.

The main point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construct and exposure the western myth that is disguised in real estate advertising text, and to decode how the western is constructed to be an superiority and connect with hierarchical society. Furthermore, by observing a great deal western signs in real estate advertising, this research also analyzed the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of signs to realize the process of self-culture exclusion and self-colonization from the post-colonial point of view. The research method is qualitative semiology analysis. This research gathered twenty samples from numerous real estate advertising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index and manifold content, in order to reveal the underlying meaning by analyzing the selection, composition and arrangement of sign.

Two results have found from this research. Firstly, real estate website advertising rebuilds that west is superior, ideal and aspirational, and regards west as pronoun of success and happiness. For example, “Watch child English drama at Christmas, Have a tea time break.” The advertising brings the western holidays, western way of education and western tea time culture into the context of life to naturalize western culture and value into daily life. Secondly, real estate website advertising represents self-colonization. For example, “The San Sia old street, Baroque architecture.” The San Sia old street that is made of red brick is symbol of Eastern architecture. But, the advertising lay emphasis on the arch configuration to represent the San Sia old street as a kind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After reviewing the analysis, this research declared two suggestions. The first, real estate advertising producer should increase the amount of the eastern sign, meanwhile, use eastern sign within eastern cultural context as well, in order to weaken self –colonization. The second, audiences should have an ability to deconstruct and criticize real estate advertising to dig underlying meaning and reveal hierarchical representation, and also awake rethinking of eastern subjec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摘要 5
第一章 緒論 13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3
第二節 研究背景 14
一、廣告在台灣社會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14
二、房地產廣告的相關研究 16
三、西化在台灣社會中的重要性 16
四、廣告西方化的相關研究回顧 18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第一節 網頁廣告 22
一、網頁廣告的定義 22
二、網頁廣告的媒介特性 23
第二節 廣告與文化、社會的關係 25
一、廣告文本中的意義流動 26
二、廣告文本中的消費主義 29
三、廣告文本中的社會關係 31
四、廣告文本中的意識形態 33
第三節 西化迷思與後殖民主義 37
一、媒體再現中的西化迷思 37
二、他者體系的建立與後殖民主義 38
三、自我殖民—他者化的社會實踐 40
四、逆寫策略—後殖民閱讀與書寫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 44
第一節 符號學分析 44
第二節 樣本的選取 53

第四章 資料分析 57
第一節 西方神話的塑造 58
一、 優越的西方、人人嚮往的西方 58
二、理想的西化生活 64
三、地位的象徵、成功的代名詞 70
四、幸福的所在 75
第二節 自我殖民的現象分析 79
一、西方優越�東方隱晦的不平等關係 79
二、西方優越的常識建構 80
三、學舌—邊緣者的自我書寫 82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反省 84
第一節 結論 84
一、房地產網頁廣告中呈現西方優越�東方隱晦的對立關係 84
二、房地產網頁廣告存在自我邊緣化、自我殖民的現象 86
第二節 建議 87
一、建商的改寫契機與民眾的批判閱讀 87
二、未來研究的建議 87
第三節 反省 88

參考文獻 89
中文書面部份 89
中文網路部份 92
英文部份 9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書面部份

宋國誠(2004)。〈作為文化抵抗的傳播論述:關於傳播民主化的問題意識—一個後殖民
批評的觀點〉,發表於世新大學傳研所93學年度專題講座與演講。
網址:http://cc.shu.edu.tw/~gioc/download/940506speech.doc
宋國誠(2003)。《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伊德》。台北:擎松出版。
郭力昕(1992)。《新頻道—電視.傳播.大眾文化》。台北:久大文化。
湯宗泰、劉文良(2008)。《網路行銷》。台北:金禾資訊。
楊志弘(2000)。寬頻時代網路媒體發展之研究,台灣有限視訊寬頻發展協進會八十九年
度專案委託計畫研究報告。台北,士林。
吳光庭(2005)。《台灣當代建築現代性的發展歷程(一) 現代性試煉─以梁思成與盧毓駿
之作品論述為例》。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暨研究所研究報告
于桂芬(2003)。《西風東漸—中日攝取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商務。
陳柔縉(2005)。《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北:麥田。
黃新生譯(1992)。《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原書:Arthur Asa Berger.[1991].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
邱誌勇,許夢芸譯(2005),《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韋伯文化。(原書:Jeff
Lewis. [2002]. Cultural Studies: the basics.)
唐維敏(1998)。《英國文化研究》。台北:亞太。
許夢芸譯(2007)。《文化研究智典》。台北:韋伯文化。(原書:Chris
Barker.[2004].The Sage of Dictionary Culture of Studies.)
張君玫譯(2002)。《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原書:Storey, John.[1999].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台北:巨流。(原書: Robert, Bocock.[1993].
Consumption)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黎明。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
星野克美(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
翁秀琪(2004)。《台灣傳播學的想像》。台北:巨流。
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香港:城邦。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Fiske, J.[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孫秀蕙、馮建三(1995)。《廣告與文化》。台北:揚智文化。
陳瀅巧(2006)。《圖解文化研究》。台灣:易博士。
郭良文(2001)。《台灣的廣告發展》。台北:學富文化。
洪顯勝譯(1989)。《符號學要義》。台北:南方叢書。(原書:Roland Barthes.
[1989]. Elements of Semiology.)
李英明(2003)。《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台北,生智。
戴行銊譯(1994)。《藝術觀賞之道》。臺北:臺灣商務。(原書Berger John.〔1972〕.
Ways of Seeing.)
倪再沁(1991)。〈西方美術•臺灣製造 - 臺灣現代美術的批判〉。37-87。收錄於葉玉
靜主編,《臺灣美術中的臺灣意識-前90年代「臺灣美術」論戰選集》。臺北:
雄獅美術。
陳得文(2006)。〈弱勢者能發言嗎—以Spivak(史碧娃克)觀點看多元文化下外籍配偶子
女的教育〉。《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2,79-96。
洪貞玲、劉昌德(2004)。 〈線上全球公共領域?網路的潛能、實踐與限制〉。《資訊
社會研究》,6,341-364。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
57,85-111。
陳明珠(2008)。〈符號學研究的反身自省:返回符號體系的思考〉。《圖書資訊學研究
》,2,17-38。
吳幸玲(2008)。〈全球城市消費性地井的文化生產—以上海的住宅地景為例〉。《地理
學報》,52,31- 52。
蕭蘋、陳志賢(2008)。〈幸福家庭的房車:汽車廣告中所再現的理想家庭〉。《新聞學
研究》,96,45-86。
許如婷(2000)。〈球鞋類廣告﹕西方現代化情境的神話解構〉。《廣告學研究》,14,
53- 93。
郭肇立(2009)。〈戰後台灣的城市建築保存與公共領域〉。《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
學報」》,67,81-96。
郭建慧(2007)。〈根絕它者?後殖民論述下之台灣都市地景〉。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建築學報」》,61,135-149。
曾建基(1992)。〈環境因素與房地產價格及廣告關係之研究 〉。 文化大學國際企業所
碩士論文。
鄭運鴻 (1996)。〈空間文化形式的虛構之解構—對台灣地區代銷制度與房地產廣告之
批判性研究〉。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謝高生(2004)。〈房地產廣告代言人選用模式之研究〉。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所碩士論
文。
陳招束(1999)。《台灣廣告使用外國符碼之初探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
士論文。
王繹嘉(2006)。《「我」或「我們」?個人主義在台灣與美國雜誌廣告內容呈現之比
較》。中山大學傳播管理所碩士論文。
楊若儀(2008)。《網路媒體中美白論述之分析─以美容社群為例》。中山大學傳播管
理所碩士論文。
楊進福(2000)。《再讀跨國流行服飾廣告》。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誌勇(1999)。《消費藝術:電視廣告象徵符號的建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
所碩士論文。
張倩倪 (2006)。〈代言人類型對房地產廣告效果之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所
碩士論文。
謝坤霖 (2006)。〈從資源基礎觀點看企業轉型成功因素—以高雄房地產廣告代
銷業轉型建築開發業為例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林靜君 (2006)。〈房地產廣告企劃與設計的研究:以台北市青田街住宅案為例〉。 台
灣師範大學設計所碩士論文。
陳文泰 (1998)。〈 從現代化過程中探討臺灣建築論述的演變 〉。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
計所碩士論文。
張莉萍 (2001)。〈 休閒農場網站廣告分析 〉。 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中文網路部份

內政部營建署網站http://www.cpami.gov.tw/web/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423&Itemid=124
經濟日報/E1版/房產大勢
http://blog.housetube.tw/taiwan/archives/1047
房地產v.s網路五大趨勢,《住展雜誌》,第326期
http://mag.chinayes.com/MagazineBase/M71/1151/20080806161759321.shtml
韓志傑(2009),網路行銷進駐房地產廣告
http://www.brain.com.tw/Famous/FamousContent.aspx?ID=397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網站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html
實力媒體 ,調查報告:2008台灣媒體市場總體檢(上),動腦brain網站
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1911
2003-2007年台灣廣告量市場變化,星傳媒體
http://starcommedia.blogspot.com/2008/04/2003-2007.html
漢寶德,全球化就是西化,國策評論網站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C-090-227.htm
王鴻國, 余光中:快速大量的西化 讓中文變質,中央涉即時新聞
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806230112
張讓(2003),挑戰龍應台---中文好,為什麼那種重要, 中國時報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lonin/T9208081.htm
台灣人學英語的故事,婦女聯合網站電子報
http://www.womenweb.org.tw/MainWeb/Newsletter/NewsLetter_Show.asp?NewsLetter_ID=261
馮震宇,網路廣告之定義及查處等相關問題研析鑑定意見書,台北市政府訴願審議委員會
http://www.appeal.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ro?page=483626d2
2006年一月「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出爐
http://www.twnic.net.tw/NEWS/1037.html
MBA智庫百科
http://wiki.mbalib.com/wiki/消费异化
林思宇, 新聞記者要怎麼當?錢復:溫儉定慮,中央社
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905060255
陳倖嫚,穩定房地產有助經濟發展,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5/10/27/n1099488.htm
周桂田,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現代的弔詭,中央日報
http://www2.tku.edu.tw/~tddx/center/link/grobole_and_ginland.htm
多元文化教育電子報,2004
http://www.nhlue.edu.tw/~gimewww/epaper/9312/epaper9312.htm#person

樣本網頁
樣本編號1 http://www.housegogo.com.tw/h50/index.html
樣本編號2 http://www.housegogo.com.tw/h55/index.html
樣本編號3 http://www.housegogo.com.tw/H52/demo.htm
樣本編號4 http://www.futuretown.com.tw/main.html
樣本編號5 http://www.sanlight.com.tw/2002.htm
樣本編號6 http://www.sanlight.com.tw/2007.htm
樣本編號7 http://www.bigtown.com.tw/saleable/beverly/program.htm
樣本編號8 http://www.bigtown.com.tw/saleable/newyork/main.htm
樣本編號9 http://www.kingtown.com.tw/28cases/newyork/p3.htm
樣本編號10 http://www.sunty.com.tw/chateaux/index.html
樣本編號11 http://www.bknet.com.tw/s-allgo.asp
樣本編號12 http://uhome.open168.com/uhome.new.c303.20080627.castle.chu-chiang/01.html
樣本編號13 http://uhome.open168.com/uhome.new.c303.20080214.villa.chuchiang/
樣本編號14 http://www.shungkei.com.tw/case3/05.htm
樣本編號15 http://www.sotai.com.tw/Chinese/3_Projects/P6/JS2_home.asp
樣本編號16 http://www.jsl.com.tw/taibay/index.html
樣本編號17 http://www.jsl.com.tw/monaco/
樣本編號18 http://www.jsl.com.tw/River_Vision/index.html
樣本編號19 http://www.jsl.com.tw/bv/index.html
樣本編號20 http://www.jsl.com.tw/glory/index.html
英文部份

Kellner, D. (1995). Advertising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J. Downing, A. Mohammadi, & A. Serberny-Mohammadi (Eds.), Questioning the media (pp. 329-344), Thousand Oaks, CA : Sage.

Dirlik, A. (1997). The Postcolonial Aura: Third World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London: Westview Press.

Peirson-Smith, A (2000). 《Consuming Advertising: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through Fashion Advertising in Post-Colonial Hong-Kong》, Hong Kong Journals Online, Vol.12, 138-139.

Tsao, J. C. (1994). Advertising and culture values: A content analysis of advertising inTaiwan. Gazette, 53(1-2), 93-110.

Wang, Y. Y., Jaw, J. J., Pinkleton, B. E. & Morton, C. (1997). Toward the understanding of advertising appeals in Taiwanese magazine ads and its implications. Competitive Review. 7(1), 46-57.

Croteau D. & Hoynes W. (1999). Media/Society:Industries, Images, and Audience。

Meeker, M. (1997). The Internet Advertising Report, Morgan Stanley & Co.

Zeff, R. & Aronson, B. (1999). Advertising on the Internet, New York, NY: John Willy & Sons. Inc.

Katherine Frith(1997),”Undressing the Ad: Reading Culture in Advertising,”, Ch.1, NY:Peter Lang.

McCracken, G. (1988). Culture and Consumer: New Approaches to Symbolic Character of Consumer Goods and Activities. Bloomington & Indianapolt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Judith Williamson(1978), “The Currency of Signs,” in Decoding Advertisements:Ideology and Meaning in Advertisements, New York: Marion Boyer.

Sut Jhally. (1990). The Code of Advertising: Fetishism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Meaning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New York: Routledge.

William Leiss, Stephan Kline and Sut Jhally (1990).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Persons, Products and Images of Well-Being. London Routledge.

Robert Goldman (1992), “Advertising and Production of Commodity-Signs, ”in Reading Ads Socially, Ch2.

William M. O’Barr(1994),”Analyzing Social Ideology in Advertisements,” in Culture and the Ad: Exploring Otherness in the World of Ad, Ch.1, Boulder Westview Press.

Andrew Wernick(1991),”Advertising as Ideology,”in Promotional Culture: Advertising, Ideology and Symbolic Expression, Ch. 2, Newbury Park, CA: Sage.

Polly, R. W. (1986). The distorted mirror: Reflection on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advertis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5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6.18.48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6.18.48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