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9106-14272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9106-142728
論文名稱
Title
丁耀亢戲曲傳承與創新之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1-2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2-09
關鍵字
Keywords
戲曲、砌末、遊仙、鳴鳳記、桃花扇、赤松記、傳承、創新、蚺蛇膽、表忠記、西湖扇、赤松遊、化人遊、丁耀亢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50 次,被下載 377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5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779 times.
中文摘要
明末清初之際,正值易代鼎革、戰亂頻仍的動蕩時代,而此一時期傳奇戲曲之發展亦進入鼎盛時期,許多文人學士投入戲曲創作的領域,不僅使戲曲作品在數量上甚為可觀,題材的運用也呈現豐富多樣的變化,而其藝術技巧更漸趨於成熟的發展。然在此新舊朝代更替之際,江山易主、家國覆亡的傷痛震憾了劇作家們的心靈,這種慘痛的情緒不可避免地亦反映在戲曲的創作中,因此清初不少戲曲作品便帶有明清易祚所引發的悲涼哀嘆之感,這種悲涼的黍離哀嘆,主要來自於劇作家們對於歷史興亡的悲劇性體驗。丁耀亢即是身處於此家國劇烈變動之際的劇作家,其傳奇劇作,通過劇中的人物、情節,滲透於作品之中,不僅寄寓了作者的情志思想,亦生動豐富地展現出當時文人一些重要的精神側面及其心理體驗。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乃依丁耀亢現存四部戲曲作品之創作年代先後依次討論。第一章〈丁耀亢生平及其著作考述〉,總述丁耀亢之生平經歷,並對其戲曲、小說、詩、文等著作做一概要介紹。第二章〈論《化人遊》荒誕虛幻之藝術手法與度世寓言之比興寄託〉,分析劇中所架構之「汗漫離奇」的虛幻空間,及古今人物同遊所象徵之意義,並探討人物在穿越現實與虛幻的度脫歷程中的超越與提升,與全劇以此獨特之遊仙詩篇的形式撰作戲曲作品所寄寓之深意。第三章〈從《赤松記》與《赤松遊》論張良形象之轉變與寄託意涵〉,首先略述作為《赤松記》與《赤松遊》二劇主要題材之張良本事,進而分析採用相同題材之《赤松記》、《赤松遊》二劇,在情節內容方面的舖陳與剪裁,在敘述重心相異的情形下,如何塑造人物的性格心態與人生抉擇之轉變,及其相異的形象轉變所寄託之意涵。第四章〈借題詩扇敘離合──比較《西湖扇》與《桃花扇》〉,本章比較在題材內容及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的《西湖扇》、《桃花扇》二劇,先敘述二劇題材反映之時代背景,由於二劇皆以詩扇作為連繫全劇之關鍵,故次節分析二劇如何運用詩扇舖陳戲劇結構,並進一步探討詩扇在二劇中的象徵意義。第五章〈論《表忠記》修編《鳴鳳記》的歷史意義與思想旨趣〉,由於《表忠記》乃奉旨修編之劇作,因而本章首先敘述其改編《鳴鳳記》之背景,次而分析《表忠記》對於《鳴鳳記》有所傳承與重新修編之內容,繼之探討《表忠記》如何選擇不同之敘述觀點,與二劇在不同的敘述觀點之下所造成的相異之藝術效果與思想旨趣。

本論文各章節之安排,並非分別從題材內容、藝術技巧與主題思想等方面對丁耀亢現存四部戲曲作品進行綜合分析,也非只就單一劇本進行平面式的探討,而是採縱向的,以文學傳承與創新的角度切入,將其他相關的劇作如《張子房圯橋進履》、《赤松記》、《鳴鳳記》、《桃花扇》一併含括進來進行析論與比較,希望透過如此的觀照,可以更具體地突顯出丁耀亢現存四部作品對於前人劇作的傳承、轉化與再開創的企圖。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緒 論 1
第一章 丁耀亢生平著作考述 9
第一節 生平記述 9
第二節 著作考述 23
第二章 論《化人遊》荒誕虛幻之藝術手法與比興寄託 35
第一節 汗漫離奇之幻想世界 38
一 時間意象呈顯之意義 39
二 空間意象呈顯之意義 40
第二節 今古同聚之異變狂遊 43
第三節 穿越現實與虛幻的度脫歷程 48
一 肉體軀殼的死亡與再生 49
二 精神層次的超越與提升 51
第四節 度世寓言之比興寄託 54
第三章 從《赤松記》與《赤松遊》論張良形象之轉變與寄託意涵 59
第一節 張良本事 60
第二節 「任俠復仇」與「忍讓謀略」性格心態之轉變 65
一 《張子房圯橋進履》雜劇 66
二 《赤松記》與《赤松遊》傳奇 70
第三節 「積極謀略」與「消極避世」人生抉擇之轉變 75
第四節 《赤松遊》之寄託與意涵 82
第四章 借題詩扇敘離合──比較《西湖扇》與《桃花扇》 89
第一節 題材反應時代背景 91
第二節 詩扇舖陳戲劇結構 93
一 詩扇於情節中的運用 94
二 詩扇導向悲喜不同的結局 100
第三節 砌末象徵主題意義 103
第五章 論《表忠記》修編《鳴鳳記》的敘述觀點與思想旨趣 111
第一節 《表忠記》改編《鳴鳳記》的背景 113
第二節 《表忠記》對《鳴鳳記》情節之傳承與修編 117
一 整齣承襲 118
二 沿用本事而改作 121
三 剪裁與增飾 125
第三節 《表忠記》與《鳴鳳記》敘述觀點之比較 127
第四節 《表忠記》與《鳴鳳記》思想旨趣之比較 133
結 論──傳承與創新 139
一 題材內容 139
二 藝術技巧 142
三 思想旨趣 145
參考書目 15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劇 本
丁耀亢:《化人遊》。《古本戲曲叢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清順治野鶴齋刊本影印。
丁耀亢:《赤松遊》。《古本戲曲叢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清順治刊本影印。
丁耀亢:《西湖扇》。《古本戲曲叢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清康熙重刊本影印。
丁耀亢:《新編楊椒山表忠蚺蛇膽》。《古本戲曲叢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順治刊本影印。
孔尚任撰;吳梅、李詳校正:《桃花扇》。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煖紅室彙刻傳奇影印。
李文蔚:《張子房圯橋進履》。《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第15冊。出版地不詳:商務印書館,1958年。
《新刻全像點板張子房赤松記》。明金陵唐氏刻本。收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北京:商務印書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鳴鳳記》。收入延保全評注:《六十種曲評注》第4冊。長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


◎ 古 籍(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傳奇彙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
丁耀亢:《逍遙遊》。《四庫禁燬叢刊•集部》第18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清順治刻本,據北京圖書館館藏影印。
丁耀亢撰;李增坡主編、張清吉點校:《丁耀亢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士禎:《池北偶談》。《叢書集成續編•子部》第90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據說鈴影印。
王士禎:《感舊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7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十七年(1751)刻本影印。
王國維:《曲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王晫:《今世說》。《叢書集成初編》第282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粵雅堂叢書本排印。
司馬光撰;胡三省注:《資治通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中華書局,1978年。
平步青:《小棲霞說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9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列禦寇著,張湛注:《列子•周穆王》。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朱權:《太和正音譜》。《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3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呂天成:《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6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李漁著,江巨榮、盧壽榮校注:《閒情偶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沈佳:《明儒言行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祁彪佳:《遠山堂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6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姚燮:《今樂考證》。《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10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洪楩編,譚正璧校注:《清平山堂話本》。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宮懋讓等修,李文藻等纂:《諸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據清乾隆29年刊本影印。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張廷玉等撰,鄭天挺點校:《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張貞:〈丁野鶴先生行歷圖記〉。《渠亭山人半部稿》。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刊本。
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清代傳記叢刊》第21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梁廷柟:《曲話》。《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8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笠閣漁翁;《笠閣批評舊戲目》。《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7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陳康祺撰,晉石點校:《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焦循:《劇說》。《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8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無名氏:《仙傳拾遺》。《舊小說乙集•六》。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14年。
黃文暘:《曲海總目提要》。臺北:新興書局,1985年。
黃文暘撰,董康校訂:《曲海總目提要》。《筆記小說大觀》25編,第8~10冊。臺北:新興書局,1985年。
楊恩壽:《詞餘叢話》。《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9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楊繼盛:〈請誅賊臣嚴嵩疏〉。高明總編纂:《明文彙》。臺北:臺灣書店,1958年。
楊繼盛:《楊忠愍公集》。《叢書集成續編》第117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葛洪:《神仙傳》。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劉向:《列仙傳》。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鄭賢:《古今人物論》。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清代傳記叢刊》第20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鍾兆華:《元刊全相平話五種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鍾嗣成:《錄鬼簿》。《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2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魏徵:《隋書•經籍志》。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嚴有禧纂修:《萊州府志》。清乾隆庚申(1740)年刊本。
顧廣圻校:《韓非子》。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


◎ 近人著作(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么書儀:《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于曼玲:《中國古典戲曲小說研究索引》。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山東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4年。
王季烈:《孤本元明雜劇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王彬:《清代禁書總述》。北京:中國書店,1999年。
王紹曾:《山東文獻書目》。濟南:齊魯書社,1993。
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李惠綿:《戲曲要籍解題》。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李增坡主編:《丁耀亢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豐楙:《憂與遊:劉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河北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資料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資料室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索引(1949~1966)》。香港:三聯書店,1980年。
青木正兒著,王古廬譯:《中國近世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元人雜劇概說》。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
俞為民:《李漁閒情偶寄曲論研究》。揚州: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孫楷第:《戲曲小說書錄解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孫殿起:《清代禁書知見錄》。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袁行雲:《清人詩集敘錄》第1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張清吉:《丁耀亢年譜》。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許祥麟:《中國鬼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黃炫國:《明代嘉靖隆慶時期三大傳奇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楊建文:《中國古典悲劇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8年。
葉永芳:《鳴鳳記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雷夢辰:《清代禁書彙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廖玉蕙:《細說桃花扇─思想與情愛》。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板社,2000年。
趙景深,張增元:《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趙景深主編,邵曾祺編著:《元明雜劇總目考略》。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劉文新:《「錄鬼簿」中歷史探源》。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年。
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史》。收錄《鄭振鐸全集》第九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香港炎黃國際出版社,1999年。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羅錦堂:《現存元人雜劇本事考》。臺北:中國文化,1959年。
嚴敦易:《元劇斟疑》。上海:中華書局,1960年。


◎ 專書之一章(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孔繁信:〈丁野鶴戲曲創作簡論〉。李增坡主編:《丁耀亢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頁203~218。
王璦玲:〈明末清初歷史劇之歷史意識與視界呈現〉。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頁189~300。
石玲:〈丁耀亢〉。胡世厚,鄧紹基主編:《中國古代戲曲家評傳》。鄭州:中州股籍出版社,1992年。頁488~497。
石玲:〈丁耀亢劇作論〉。李增坡主編:《丁耀亢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頁219~252。
李豐楙:〈神仙與謫凡:元代度脫劇的主題及其時代意義〉。《文學、文化與世變: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頁237~272。
周貽白:〈丁耀亢《蚺蛇膽》〉。收入《周貽白戲劇論文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頁300~304。
茅盾:〈關於歷史和歷史劇〉。《茅盾評論文集》下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頁189。
孫玉明:〈丁耀亢其人其事〉。吉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編:《金瓶梅藝術世界》。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307~318。
容世誠:〈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容世誠:《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頁223~262。
徐扶明:〈《鳴鳳記》非王世貞作〉。徐扶明:《元明清戲曲探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頁76。
陳美林、吳秀華:〈試論丁耀亢的戲劇創作〉。李增坡主編:《丁耀亢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頁183~195。
陳慶浩:〈「海內焚書禁識丁」──丁耀亢生平及其著作〉。李豐懋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頁351~394。
黃霖:〈略談丁耀亢的戲劇觀〉。李增坡主編:《丁耀亢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頁196~202。
葉長海:〈一部繫之桃花扇底的亡國痛史〉。常丹琦編:《名家論名劇》。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229~247。
趙幼民:〈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文學評論》第五集。臺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8年6月。頁153~196。
趙幼民:〈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下〉。《文學評論》第六集。臺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80年5月。頁169~217。


◎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丁洪哲:〈論歷史劇之人物塑造〉。《復興崗學報》42,1989年12月。頁361~378。
孔繁信:〈略論丁野鶴的戲曲創作〉。《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頁98~102。
王仲孚:〈鼓蕩秦漢風雲的張良〉。《中央月刊》第9卷第3期,1977年1月。頁113~117。
王怡仁:〈歷史劇的美學方法〉。《歷史月刊》174,2002年7月。頁96~99。
王怡仁:〈歷史劇的迷思〉。《歷史月刊》151,2000年8月。頁128~132。
王昊:〈古代戲曲道具功能簡論〉。《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1997年。頁526~530。
王昊:〈讀「史記.留侯世家」──管窺中國「老年政治」傳統〉。《中國文化月刊》263,2002年2月。頁124~127。
王保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國魂》620,1997年7月,頁74~77。
王瑾:〈丁耀亢思想略論〉。《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5期,2003年5月。頁20~23。
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頁39~103。
朱萍:〈丁耀亢研究小史述略〉。《江淮論壇》2001年第1期,2001年2月。頁99~105。
何明娜、陳淑媛:〈從劇作與本事─-看「桃花扇」主要人物〉。《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3卷第6期,2003年4月。頁58~85。
吳振漢:〈王世貞「史乘考誤」所論嘉、隆之際史事考釋〉。《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7,1998年6月。頁65~92。
吳書蔭、薛若鄰:〈《寶劍記》、《浣紗記》、《鳴鳳記》與明代政治鬥爭〉。收入沈達人、顏長珂主編:《古典戲曲十講》。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8月。頁109~133。
吳淑鈿:〈超越與異化─「桃花扇」中李香君的藝術形象〉。《人文中國學報》9,2002年12月。頁83~104。
宋輝:〈最後一頁滄桑─從「桃花扇•人道」看孔尚任的悲劇意識〉。《國文天地》第8卷第3期,1992年8月。頁37~43。
李惠綿:〈論析元代佛教度脫劇─以佛教「度」與「解脫」概念為詮釋觀點〉。《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6期,2001年7月。頁271~316。
李焯然:〈從「鳴鳳記」談到嚴嵩的評價問題〉。《明史研究專刊》6,1983年6月。頁37~76。
李增波:〈「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綜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頁106~108。
沈敏:〈元明「度脫劇」異同辨〉。《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8卷第1期,2005年1月。頁58~63。
汪榮祖:〈桃花扇底送南明〉。《歷史月刊》182,2003年3月。頁28-32。
阮芝生:〈論留侯與三略〉,《食貨月刊》第11卷第2、3期,1981年5、6月。頁54~71。
周洪才:〈丁耀亢及其著作考論〉。《齊魯學刊》1996年第5期。頁17~19。
周啟志:〈「奸相」嚴嵩質疑 〉。《歷史月刊》186,2003年7月。頁86~93。
延保全:〈《鳴鳳記》作者考辨〉。《中華戲曲》第24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6月。頁88~104。
林立仁:〈論傳奇徵實風氣之興起──從「浣紗記」、「鳴鳳記」加以探討〉。《輔仁國文學報》11,1995年5月。頁165~204。
林宏安:〈桃花扇的相框結構─試論先聲、孤吟在全本桃花扇中的作用〉。《民俗曲藝》103,1996年9月。頁189-208。
林宗霖:〈歷史名劇桃花扇的創作過程〉。《藝文誌》137,1977年2月。頁55-58。
林素英:〈從「史記」論張良的生命智慧〉。《花蓮師院學報》10,2000年6月。頁231~247。
林聰舜:〈三種不同謀士的典型:張良、陳平、范增〉。《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1卷第11期,1988年11月。頁60~66。
姜龍昭:〈談「歷史劇」〉。《中國現代文學理論》3,1996年9月。頁386~399。
柳存仁:〈夏言•嚴嵩•徐階〉。《嶺南學報•復刊號》1,1999年10月。頁345~374。
胡健生:〈道具在中外藝術中的運用〉。《民族藝術研究》2001年第5期。頁50~55。
孫永和:〈清代戲劇家丁耀亢及其創作〉。《戲劇叢刊》1988年第6期。頁77~78。
徐泓:〈「明史紀事本末•嚴嵩用事」校讀:兼論其史源運用與選〉。《暨大學報》第1卷第1期,1997年3月。頁17~60,328。
徐貴振:〈孔尚任何以要用戲劇形式寫作《桃花扇》〉。《東南大學學報》第2卷第4期,2000年11月。頁76~81。
徐瑞嬪:〈孔尚任的歷史劇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40,1996年3月。頁545-660。
秦華生:〈丁耀亢劇作劇論初探〉。《戲曲研究》31,1989年。頁62~90。
秦學人:〈古典編劇美學的精辟概括─〈嘯臺偶著詞例〉淺析〉。《戲劇》1996年第2期。頁34~45。
郝詩仙、郭英德:〈丁耀亢生平及其劇作〉。《齊魯學刊》1989年第6期。頁55~61。
涂釋仁:〈談「留侯論」之「其意不在書」〉。《中國語文》第94卷第2期,2004年2月,頁65~69。
康逸藍:〈詠不盡興亡調──「長生殿」、「桃花扇」所透顯出的文化觀〉。《聯合文學》第7卷第8期,1991年6月。頁84~91。
張兵:〈丁耀亢研究的回顧與思考〉。《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4期,1997年10月。頁53~57。
張英基:〈齊魯古典戲曲概說〉。《淄博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頁51~55。
張軍德:〈《鳴鳳記》之創作年代初探〉。《文學遺產》1986年第6期,1986年12月。頁50~51。
莊耀郎:〈論「人物志」的英雄理論及英雄人物〉,《國文學報》25,1996年6月,頁49~75。
陳文新:〈《鳴鳳記》的雙重母題及其歷史認同〉。《戲曲研究》第58輯,2002年4月。頁218~230。
楊朝淵:〈「長生殿」與「桃花扇」戲曲結構之比較〉。《東吳中文研究集刊》6,1999年5月。頁51-72。
萬傑卿:〈漢留侯張良事功〉,《中原文獻》3:7,1971年7月,頁5~9。
葉論啟:〈留侯研究〉,《臺中商專學報》31,1999年6月,頁33~47。
詹士模:〈留侯與漢朝的建立〉,《嘉義農專學報》44,1996年2月,頁139~151。
詹石窗:〈明代的神仙道化劇考論〉。《道教學探索》第玖號,1995年12月。頁396~412。
廖玉蕙:〈「桃花扇」「罵筵」關目因襲性之研討〉。《東吳中文學報》2,1996年5月。頁251-274。
廖玉蕙:〈孔尚任「桃花扇」命意之探索〉。《東吳中文學報》1,1995年5月。頁287-310。
廖玉蕙:〈論歷史人物與戲劇人物的分野─以「桃花扇」中的李香君與楊龍友為例〉。《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15,1996年6月。頁83-112。
廖玉蕙:〈論歷史劇「桃花扇」的寫作手法〉。《歷史月刊》114,1997年7月。頁120-129。
熊道麟:〈從「史記」人物行跡探討孔子天命觀的生命主體創造價值--以項羽、張良、藺相如為例〉,《興大中文學報》14,2002年2月,頁123~150。
趙新:〈《丁耀亢全集》評介〉。《東岳論叢》1999年第5期,1999年5月。頁143。
趙新:〈野火吹不盡,春風吹又生─寫在《丁耀亢全集》出版發行之前〉。《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第4期。頁246~252。
劉美芳:〈「桃花扇」的構思與佈局 (上)〉,《文藝月刊》224,1988年2月。頁71-82。
劉美芳:〈「桃花扇」的構思與佈局 (下)〉,《文藝月刊》225,1988年3月。頁61-73。
劉萬青:〈從「鳴鳳記」折子戲劇本比較──論明傳奇舞臺表演藝術之重要〉。《健行學報》第19卷第1期,1999年12月。頁195~213。
鄭騫:〈善本傳奇十種提要〉。《燕京學報》第24期,1938年12月。頁127~157。
魯海:〈丁耀亢著述考〉。《山東圖書館季刊》1991年第1期。頁61~62。
錢子敬:〈留侯張良之研究〉,《黃埔月刊》274,1975年2月,頁16~17。
魏淑珠:〈孔尚任的扇裡乾坤〉。《中外文學》第26卷第9期,1988年2月。頁55~69。
魏靖峰:〈從「留侯世家」、「陳丞相世家」看張良與陳平〉,《中國語文》第59卷第6期,1986年12月。頁16~23。
蘇寰中:〈關於《鳴鳳記》的作者問題〉。《中山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頁82~85。


◎ 與丁耀亢著作相關之論文(非戲曲類)
王汎森:〈「人間腹笥多藏草,隔代安知悔立言」─丁野鶴與《續金瓶梅》〉。《中國文化》第12期,1995年12月。頁220~223。
王衍軍:〈從次濁入聲字的歸屬看《醒世姻緣傳》的作者問題〉。頁121~123。
王慧:〈山左詩人丁耀亢〉。《文史雜誌》2001年第5期,2001年9月。頁50~52。
王瑾:〈試論《續金瓶梅》的創作年代〉。《廣州大學學報》第2卷第9期,2003年9月。頁38~39,47。
王瑾:〈論《醒世姻緣傳》非丁耀亢所著〉。《廣州大學學報》第1卷第10期,2002年10月。頁30~35。
石玲:〈《續金瓶梅》的作期及其他〉。吉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編:《金瓶梅藝術世界》。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333~337。
安雙成:〈順康年間《續金瓶梅》作者丁耀亢受審案〉。《歷史檔案》2000年第2期。頁29~32。
余嘉錫:〈王覺斯題丁野鶴陸舫齋詩卷子跋〉。余嘉錫:《余嘉錫論學雜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頁631~635。
吳燕娜:〈《醒世姻緣傳》及其因果報應思想的彈性運用〉。《大陸雜誌》第98卷第3期,1999年3月。頁32~42。
李焱、池靜蓮:〈從差比句的比較看《醒世姻緣傳》的作者〉。《龍岩師專學報》第21卷第4期,2003年8月。頁43~44,50。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周洪才:〈關於丁耀亢佚詩集《問天亭放言》的幾個問題〉。《濟寧師專學報》第22卷第1期,2001年2月。頁27~28。
邵來文:〈試論《續金瓶梅》的哲學機鋒〉。《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2期。頁64~66。
胡衍南:〈「世情小說」大不同─論《續金瓶梅》對原書的悖離〉。《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5期,2003年6月。頁1~26。
胡曉真:〈《續金瓶梅》─丁耀亢閱讀《金瓶梅》〉。《中外文學》第23卷第10期,1995年3月。頁84~101。
孫玉明:〈《續金瓶梅》成書年代考〉。《社會科學輯刊》1996年第5期。頁131~135。
高桂惠:〈情慾變色─試論丁耀亢《續金瓶梅》的德色問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6年6月。頁163~184。
張弦生:〈從丁耀亢到丁惟寧─評《金瓶梅奧秘探索》〉。《東岳論叢》2001年第4期,2001年7月。頁144。
張崇琛:〈丁耀亢佚詩《問天亭放言》考論〉。《濟寧師專學報》第21卷第1期,2000年2月。頁32~36。
張清吉:《醒世姻緣傳新考》。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張維華:〈跋丁耀亢的《出劫紀略》和《問天亭放言》〉。《晚學齋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陳金陵:〈丁耀亢與《出劫紀略》〉。《文獻》1980年第1輯,1980年5月。頁166~171。
馮春田:〈西周生即丁耀亢─《醒世姻緣傳》輯著者證〉。《書目季刊》第32卷第2期,1998年9月。頁38~44。
黃霖:〈丁耀亢及其《續金瓶梅》〉。《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頁55~60。
趙華錫:〈談《續金瓶梅》作者丁耀亢〉。《濱州師專學報》第18卷第3期,2002年9月。頁29~30。
趙華錫:〈談《續金瓶梅》作者丁耀亢〉。《濱州師專學報》第18卷第3期。頁29~30。
歐陽建:〈陳忱、丁耀亢小說合論〉。《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2004年3月。頁63~71。
羅德榮:〈別一種審美意趣的追求─《續金瓶梅》審美價值探究〉。《南開學報》1997年第6期。頁36~42。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