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9110-03394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9110-033947
論文名稱
Title
《人間》雜誌本土議題中的影像與書寫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Reportage of Local Issues in "Human" Magazi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1-2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2-09
關鍵字
Keywords
陳映真、人間、紀實攝影、報導文學、第三世界、再現、國族認同
representation, Chen Ying-che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Human Magazine, reportag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1 次,被下載 319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194 times.
中文摘要
陳映真以其前衛的眼光,與悲憫的情懷,崇高的理想關注著對岸中國,珍惜著台灣這片土地,他一生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表現在文學創作上,除了動人的小說,更有《人間》這本足稱典範的文化性刊物。
首部結合紀實攝影與報導文學的《人間》,以關注社會底層的弱勢族群、台灣環境生態議題、民主化社會運動與政治運動為主軸,台灣做為第三世界國家的思想是支撐這本雜誌的理論核心,他期待透過關心社會的小人物、反帝、反殖民、反封建的主張,建構其烏托邦式的社會主義國度,建構帶有左翼思想的民族認同觀點。
本論文以再現理論為主要研究方法,從分析陳映真人文關懷建構的開始,對照西方紀實攝影的典範,歸納出《人間》雜誌所建立的影像典範要素,並探討攝影者與被攝者之間的權利位置。其次分章討論《人間》涵攝的人權、環保、社會政治運動三大議題,分析三大議題所探究的對象,以及在議題上所帶有的影像意涵。最後試圖歸納出貫串《人間》雜誌的核心思想,對照陳映真一生堅持的理念,進而釐清陳映真龐雜而深刻的思想理路。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人間》雜誌本土議題中的影像與書寫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0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02
第二節 研究方法……………………………………………………………………006
第三節 文獻探討……………………………………………………………………010

第二章 《人間》:紀實影像結合報導文學的典範……………………………………………019
第一節 陳映真人文關懷理念的形成………………………………………………019
一、馬列主義的薰陶……………………………………………………………020
二、社會改革的匯流……………………………………………………………022
三、紀實攝影的啟發……………………………………………………………025
第二節 《人間》雜誌人文理念的建構……………………………………………028
一、從愛出發的深度影像報導…………………………………………………029
二、反映現實,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031
三、放眼中國,回歸鄉土本位…………………………………………………035
第三節 《人間》雜誌之紀實影像典範……………………………………………036
一、紀實攝影的再現與他者問題………………………………………………039
二、西方紀實攝影的典範………………………………………………………047
三、《人間》雜誌的典範要素………………………………………………… 055

第三章 《人間》雜誌的人權關懷議題…………………………………………………………063
第一節 蘊含左翼批判的《人間》…………………………………………………064
一、《人間》的教化載道作用………………………………………………… 064
二、強勢與弱勢族群之間的對立………………………………………………066
第二節 《人間》雜誌的人權關懷議題類型………………………………………068
一、原住民的瘖瘂吶喊…………………………………………………………068
二、小人物的生命回響……………………………………………………069
三、失落的勞動者………………………………………………………………072
四、未來人間……………………………………………………………………075
第三節 人權關懷議題在《人間》所呈現的影像意義……………………………081
一、突破人道主義濫情的他者凝視……………………………………………081
二、底層人民的聲音與影像的再現……………………………………………085
三、保留了無名小卒的個體性與獨特性………………………………………089
小 結…………………………………………………………………………………094

第四章 《人間》雜誌的自然環保議題…………………………………………………………095
第一節 《人間》與自然書寫的定位………………………………………………096
一、自然寫作的初期發展………………………………………………………097
二、《人間》自然議題作為自然書寫中的環保文學………………………… 100
第二節 《人間》的環保議題分類…………………………………………………103
一、河海水源汙染………………………………………………………………103
二、核能公害……………………………………………………………………104
三、山林土地問題………………………………………………………………105
第三節 紀實影像在《人間》自然議題報導中的意涵……………………………106
一、紀實影像可輔助文字報導作為在場的證據………………………………108
二、紀實影像是低傷害的介入工具……………………………………………111
三、紀實影像提供了文字報導看不見的視點…………………………………114
小 結…………………………………………………………………………………117

第五章 《人間》雜誌的社會運動與政治議題…………………………………………………119
第一節 《人間》式的國族認同史…………………………………………………122
一、關注反帝、反殖民、反封建的反抗運動…………………………………123
二、台灣做為第三世界國家的觀點……………………………………………127
第二節 《人間》雜誌的社會運動與政治議題類型………………………………132
一、戰後的民眾史………………………………………………………………132
二、台灣解放前後的尊嚴………………………………………………………134
三、老兵與軍人的無奈…………………………………………………………134
第三節 《人間》雜誌中社會運動與政治議題的影像意義………………………136
一、試圖以報導文學與紀實影像建構新的民眾史……………………………136
二、賦予被攝者新生命:成為歷史文本,活在影像中………………………140
小 結…………………………………………………………………………………142

第六章 結論:充滿左翼隱喻的影像再現與書寫………………………………………………145

參考書目與文獻……………………………………………………………………………………149

附 錄………………………………………………………………………………………………161
附錄一 第三章圖表…………………………………………………………………161
附錄二 第四章圖表…………………………………………………………………170
附錄三 第五章圖表…………………………………………………………………17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與文獻

研究文本:

陳映真主編:《人間》,台北:人間雜誌社,1- 47期,1985.11-1989.9。


參考書目(依照姓名筆劃序排列):

一、陳映真著述: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陳映真作品集5:鈴璫花》,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陳映真小說集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1。
───:《陳映真散文集1:父親》,台北:洪範書店,2004。
───編著:《左翼的復歸: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台北:人間出版社,2008。
───等著:《人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2009。
───:〈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收錄於魏天驄編著:《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78。
───:〈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陳映真作品集8:山》,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頁76-96。
───:〈以紀實文學結算台灣的「戰後」評藍博洲的《幌馬車之歌》〉《聯合文學》,8卷4期,1992.02,頁95-97。
───:〈台灣文學中的環境意識〉《聯合報》,1996.1.6,第34版。
───:〈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158期,1997.12,頁57-76。
───:〈台灣報導文學的歷程〉《聯合副刊》,2001.08.18-20,第37版。
───:〈對我而言的「第三世界」〉《批判連帶》,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2005,頁3-10。
───:〈回歸民眾、回歸生活、回歸現實〉,夏潮聯合會,2003.10.20,http://www.xiachao.org.tw/index.asp?act=page&repno=541
───:〈楊逵與臺灣報導文學〉,夏潮聯合會,2005.10.22,http://www.xiachao.org.tw/index.asp?act=page&repno=740

二、專書部分:

Arthur Rothstein,李文吉譯:《紀實攝影》,台北:遠流圖書公司,2004。
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社,1999。
Dave Yorath,匡釗,廉萍譯,《攝影》,台北:三聯出版公司,2002。
Elleke Boehmer,盛寧、韓敏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John Berger, Jean Mohr,張世倫譯:《另一種影像敍事》,台北:臉譜出版,2007。
Liz Wells等,鄭玉菁譯:《攝影學批判導讀》,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5。
Louis Althusser,杜章智譯:《列寧和哲學》,台北:遠流圖書公司,1989。
Mieke Bal,譚君強譯:《敍述學:敍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Monique Sicard,陳姿穎譯:《視覺工廠》,台北:城邦文化出版公司,2005。
Roland Barthes,徐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臺灣攝影出版社,1997。
Stuart Hall編著,徐亮、陸興華譯:《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Susan Sontag,黃翰荻譯:《論攝影》,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
────── ,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 等,吳瓊、杜予編:《上帝的眼睛:攝影的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Vilém Flusser,李文吉譯:《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
Walter Benjamin,許綺玲、林志明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Robert Capa,徐振鋒譯:《失焦:戰地攝影手記》,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編:《攝影與藝術──攝影學術論文集》,台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1997。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編:《臺灣攝影的轉向 : 跨世紀臺灣攝影的挑戰與應變 : 1998攝影學術專題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1998。
王德威:《眾聲喧嘩》,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
───:《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尹均生、楊如鵬:《報告文學縱橫談》,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影像研究•藝術思維》,台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7。
朱雙一:《百年台灣文學散點透視》,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
向陽、須文蔚編:《報導文學讀本》,台北:二魚文化,2002。
谷蒲孝雄編著,雷慧英譯:《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
李昱宏:《冷靜的暗房》,台北:書林出版公司,2008。
───:《灰色的隱喻:時間,機會、攝影與決定性的瞬間》,台北:田園出版公司,2009。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戰後篇》,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1999。
吳忠維:《揮手的姿勢──看•不見•張照堂》,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0。
林志明、蕭永盛編:《台灣現代美術大系:報導紀實攝影》,台北:文建會,2004。
林耀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88。
───、鄭明娳編:《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91。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
周慶華:《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台北:生智文化事業,1997。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
胡亞敏:《敍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莊靈編:《看見世紀光影 : 台灣攝影二十家1928-2006》,台北:台北市文藝促進協會,2006。
孫京濤:《紀實攝影──風格與探索》,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郭力昕:《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2007。
陳銘磻編:《台灣報導文學十家》,台北:業強出版社,2000。
───編:《現實的探索》,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0。
陳傳興:《憂鬱文件》,台北:雄獅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張文智:《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
張照堂:《影像的追尋: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台北:光華畫報雜誌社,1989。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2001。
戚嘉林:《台灣二二八大揭秘》,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
黃慧鳳:《台灣勞工文學》,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
黃翰荻:《台灣攝影隅照》,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出版公司,2001。
趙暇秋:《生命的思索與吶喊:陳映眞的小說氣象》,台北:人間出版社,2007。
蔡文祥編:《回首台灣百年幽光──台灣影像風格與攝影特質的轉變》,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蔡振念編:《台灣現代短篇小說精讀》(下),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
蔣載榮:《觀念攝影:影像的視覺心理剖析》,台北:雪嶺文化,2002。
鄭明娳編:《當代文學氣象》,台北:光復書局,1988。
───編:《當代臺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
───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1998。
劉春城:《台灣文學的兩個世界》,高雄:派色文化出版,1992。
關曉榮:《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三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
聶華苓:《三生三世》,台北:皇冠,2003。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出版公司,2004增訂版。
顧 錚:《城市表情:20世紀都市影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三、單篇報刊、期刊論文:

方孝謙:〈什麼是再現?跨學門觀點初探〉《新聞學研究》,60,1999,頁115-148。
王 谷、林進坤聯合採訪:〈報導文學的昨日、今日、明日〉《書評書目》,63期,1978.7,頁6-13。
王 信:〈報導攝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7.5.10,第12版。
王安憶:〈陳映真在《人間》〉《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會議論文集》,新竹:交通大學,2009.11.21-2,頁207-232。
王德威:〈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2000,頁65-84。
尹雪曼:〈從新聞觀點看報導文學〉《文學思潮》,3期,1979.1,頁81-83。
───:〈報導文學的寫作〉《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2卷5期,1989.5,頁58-66。
尼 洛:〈橋歸橋,路歸路(報導文學問題)〉《文學思潮》,3期,1979.1,頁93-95。
李喬:〈台灣(國家)的認同結構〉,收錄於《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頁201-22。
李瑞騰:〈從愛出發──近十年來台灣的報導文學〉《文藝復興》,158,1984.12,頁50-58。
───:〈尋找新的詮釋體系〉《聯合副刊》,1989.11.22,第25版。
何 欣:〈報導文學與文學創作〉《現代文學》,復刊5期,1978.10,頁7-22。
吳尚華:〈台灣當代環保文學鄒論〉《寫作》,1996.9,頁14-16。
吳明益:〈從孤獨的旅行者到多元的導覽者──自然寫作者劉克襄〉《幼獅文藝》,590,2003.02,頁28-29。
───:〈且讓我們蹚水過河:形構臺灣河流書寫�文學的可能性〉《東華人文學報》,9期,2006.07,頁177-214。
阮桃園:〈論散文創作和報導寫作的區隔:比較余秋雨《我拒絕說它美麗》與Willian Dalrymple《恆河之源──濕婆髮、聖何源》〉《東海中文學報》15期,2003.7,頁307-321。
林志明:〈紀實與報導攝影:紀錄性與文件性間的張力〉《美術論叢84》,2007.12,頁7-32。
林淇瀁:〈擊向左外野──論日治時期楊逵的報導文學理論與實踐〉《臺灣史料研究》,23號,2004.8,頁134-152。
林玲玲:〈典律的重建──臺灣文學與後殖民論述〉《黃埔學報》,53期,2007.10,頁41-64。
林家祥:〈台灣本土自然寫作中鮮明的土地〉《中外文學》,23:12,1995.5,頁68-71。
林進坤:〈報導文學的昨日、今日、明日〉《書評書目》,63期,1978.7,頁6-18。
林瑞明:〈目的與手段之別──試論黃春明與陳映真〉《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5期,1999.12,頁321-337。
林耀德:〈台灣報導文學的成長與危機〉《文訊》,29,1978.04,頁199-226。
南方朔:〈踽踽的老靈魂──陳映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11.20。
郝譽翔:〈末世的聖徒──閱讀陳映真〉《幼獅文藝》,552期,1999.12,頁44-47。
翁臺生口述;李凡訪問:〈報導文學的基礎與體認〉《書評書目》,63期,1978.7,頁16-18。
郭力昕:〈人道主義的「他者」凝視,與檢視人道主義攝影:閱讀台灣一九八○年代紀實攝影經典〉《美術論叢84》,2007.12,頁32-80。
許尤美:〈伊甸奏起的輓歌──從「人間」的報導文學看台灣生態環境〉《水筆仔》,3期,1997.9,頁22-44。
陳大為:〈從猛禽特寫探討自然寫作的讀者意識上、下〉《國文天地》,17:3=195,2001.08,頁59-63;17:4=196,2001.09,頁54-58。
陳玉峰:〈農村生態保育的若干省思與前瞻〉《台灣人文生態研究》,第一卷第一期,1997.11,頁149-161。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收錄於《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頁41-64。
───:〈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讀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頁128-141。
陳昌明:〈人與土地:台灣自然寫作與社會變遷〉《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6,頁41-62。
陳淑卿:〈書寫原住民歷史災難──「倒風內海」的空間歷史與《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歷史空間〉《中外文學》,30:9=357,2002.02,頁57-85。
陳飛龍:〈論報導文學──兼談司馬遷的史記〉《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0期,1988,頁177-194。
陳建一:〈發現一個新的文學傳統──自然寫作〉《誠品閱讀》,1994.8,頁81-87。
曾美雲:〈自然與文學之間──試論劉克襄散文中的變與不變〉《語文學報》,14期,2007.12,頁263-320。
彭海瑩:〈心心念念在「人間」的陳映真〉《曲扭的鏡子》,台北:雅歌出版社,1987,頁31-8。
楊光記錄整理:〈逐漸建立一個自然寫作的傳統──李瑞騰專訪劉克襄〉《文訊》,96=134,2006.12,頁93-97。
黃年口述、李凡訪問〈報導文學的兩個層面〉《書評書目》,63,1978. 7,頁14。
詹宏志:〈「看見」是關心的開始:《人間》雜誌的誕生〉《天下雜誌》,54,1985.11,頁146-7。
須文蔚:〈報導文學在台灣,1949-1994〉《新聞學研究》,51,1995.07,頁121-42。
楊渡採訪,王妙如整理:〈從弱小者的觀點看世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0.1.24-5,37版。
───:〈主張即是一種思想〉《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0.1.27,37版。
張美陵:〈內�外,自我�他者〉《人像攝影學術論文集》,1996.12,頁67-82。
張照堂:〈光影與腳步──台灣寫實攝影的發展足跡〉《映像與時代》,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2.06,頁7-25。
張堂錡:〈體系化的探索、建構與可能──台灣報導文學理論研究綜述〉《政大中文學報》,5,2006.06,頁165-96。
蔡珠兒、朱恩伶、張娟芬採訪:〈人間燈火未熄〉《中國時報》,1993.5.14,第31版。
劉克襄:〈台灣的自然寫作初論(上、下)〉《聯合報》,1996.1.4-5,第34版。
劉依潔:〈從「人間」雜誌及其創始歷程探陳映真的人文理念〉《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8,2000.06,頁164-176。
───:〈陳映真在《人間》雜誌中所表現的媒體觀點與實踐方式〉《東吳中文研究集刊》,7,2000.06,頁151-170。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臺灣文學〉《中外文學》,34:10=406,2006.03,頁61-84。
劉毅夫:〈所謂報導文學〉《文學思潮》,3期,1979.1,頁75-78。
鄭 梓:〈二二八悲劇之序曲──戰後報告文學中的台灣「光復記」〉《台灣史料研究》,9期,1997.5,頁48-81。
鄭明娳:〈報導與文學的交軌──報導文學初論〉《第一屆科技整合研討會論文集》,1987.04。
賴佳琦:〈後革命作家的徬徨:陳映真座談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0.3.8,37版。
關曉榮:〈想念大陳、再現《人間》〉《文訊》287期,2009.9,頁70-3。
蕭義玲:〈一個知識論述的省察──對臺灣當代「自然寫作」定義與論述的反思〉《清華學報》,37:2 2007.12,頁491-533。
羅 奇:〈陳映真的堅持:由人間雜誌到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聯合報》,1999.9.20,41版。
鐘丁茂、徐雪麗:〈「生態殖民主義」vs.第三世界的「環境正義」〉《台灣生態人文研究》,第十卷第一期,2008.1,頁57-72。

四、博、碩士論文:

王國安:《台灣後現代小說的發展──從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做文本觀察》,中山大學中文所博論,2009。
吳明益:《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論,2003。
陳巍仁:《台灣當代文學跨文類寫作現象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論,2007。
王悅雯:《〈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關曉榮的原住民攝影影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論,2005。
王涵智:《美國之道──Stephen Shore的公路攝影》,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碩論,2007。
吳信宏:《再現、認同、族群關係──以〈土地與靈魂〉、〈倒風內海〉、〈餘生〉為研究對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7。
吳薇儀:《兩岸當代報導文學比較研究(1976-2004)》,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2004。
季惠民:《台灣解嚴(一九八七)前後紀實攝影之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論,2005。
林士民:《攝影行為現象之研究:邁向攝影現象學研究的美學思考》,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論,2002。
林依依:《凝視的場景維克多柏根的攝影──文本(1976-1984)》,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論,2008。
高明德:《社會寫實與本土美術之銜接性》,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論,2000。
許振福:《人間報導•文學人間──〈人間〉雜誌及其影響研究》,台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論,2009。
陳 震:《原住民報導文學與原住民運動之聯繫──從公眾行動的角度探討報導文學的社會功能》,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論,2003。
陳佳琦:《再現他者與反思自我的焦慮:關曉榮的蘭嶼攝影》,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論,2002。
陳弘岱:《〈人間〉雜誌紀實攝影對台灣紀實攝影的影響》,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論,2006。
陳威宏:《台灣戰後出生第三代詩人(1965-1974)之都市書寫》,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2008。
曾彥晏:《敍事與記憶──藍博洲的報導類作品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論,2008。
曾萍萍:《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1
劉依潔:《〈人間〉雜誌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0。
劉畹芳:《「身體──空間」經驗的現象學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論,2002。
鄭秀婷:《陳映真的文學觀及其文學實踐》,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6。
簡宏璋:《論攝影圖像之多維度──攝影術、機具與數字世界交涉現象之反思》,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論,2005。
謝明芳:《當代台灣報導文學的興起與發展》,南華大學文學系研究所碩論,2003。
蕭淑玲:《台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5。

五、網路資料:

何榮幸:〈陳映真與「人間」的那個年代〉,中時網路電子報,2006.10.17,
http://editorland.chinatimes.com/ho/archive/2006/10/17/2623.html
吳嘉寶:〈報導攝影在台灣〉,視丘攝影學院,1998.2.26,
http://www.fotosoft.com.tw/book/papers/library-1-2003.htm
林志明:〈紀錄攝影與紀錄風格〉,台灣師範大學,2003,
http://www.ntnu.edu.tw/fna/arthistory/c_articals_f.htm
林佳蓁:〈人間雜誌:報導文學的搖籃〉,輔仁大學生命力新聞,2007.08.22,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5749
許育嘉:〈重新建立文化戰線的歷史武器──論台灣報導文學〉,夏潮聯合會,2002.06.26,http://www.xiachao.org.tw/?act=page&repno=292
張 正:〈報導文學的採訪�寫作�理論�實踐�思想性�藝術性�社會實踐〉,夏潮聯合會,2002.01.28,
http://www.xiachao.org.tw/i_f_page.asp?repno=162
張文中:〈《人間雜誌》:台灣左翼知識份子的追求和理想──陳映真訪談〉(上、下),2001.11.27,
http://www.ptt.cc/man/Wearefamily/D.933178513.A/M.1006797464.A.html
http://www.ptt.cc/man/Wearefamily/D.933178513.A/M.1006797585.A.html
張天雄:〈從戲劇看政治表演〉《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7,2005.05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7/47-14.htm
夏 楡:〈高信疆:講述「人間」的消息〉《南方周末》,1047期,2004.09.09,
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weekend/culture/200409100033.htm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