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9110-16023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9110-160239
論文名稱
Title
慈濟組織能力之研究
Tzu Chi organization's capacity to research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1-1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2-09
關鍵字
Keywords
能力建構、組織能力、慈濟
Tzu-Chi, capacity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5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臺灣自從在1987年7月14日頒布解嚴令之後,民間團體尌如雨後春筍般的迅速發展,其中以慈濟功德會的發展最引人注目,也最迅速與完善。
慈濟功德會(以下簡稱慈濟)是在1966年由證嚴法師(以下簡稱證嚴)與五位同修弟子,帶領三十餘位在家信眾所創立的宗教性民間團體。首先,慈濟只是個區域性民間救濟團體,不過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體制的開放,慈濟逐漸地成為全國性民間團體。另一方面,隨著投入資源(人力、財力等)的快速增加,也促使慈濟成為近年來全國最大的民間團體。
此外,不論是臺灣南投的九二一大地震,還是國外海地的地震,只要全球各地有天災苦難,均可見慈濟強大快捷又有效的動員能力與救援行動。鑑此,種種「慈濟現象」的社會事實,雖然已陸續引起社會大眾和學界的重視,但對於慈濟組織能力的相關探討,卻是少有專文論述。
基此,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就在於,針對慈濟組織之運作與發展,以及使命與領導管理等因素之研究,來探討慈濟組織能力之內涵與發展等內容,並期望透過對組織能力的瞭解,來有效詮釋與解讀慈濟現象背後的價值與意義。
本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從哪個組織能力的構面切入,皆可找到慈濟獨特的組織能力,所以,研究者認為:慈濟組織能力的內涵是涵蓋廣泛且多元複雜的。另一方面,研究者也發現,若是能將慈濟重新定位為「宗教組織」,且其所擁有的社福方案當作「修行法門」,則幾乎所有矛盾問題都能因此瞭解且能有效化解。此外,也因著這個宗教組織的定位,慈濟除了善於透過活動來累積組織能力之外,也懂得透過組織能力來宣揚宗教教義,所以,研究者也發現,慈濟組織能力的特色尌是:隱含著大量的「慈濟人文」,進而使慈濟的教義得以有效傳播。
本論文係採質性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為主,文獻分析、參與觀察為輔,並透過三角檢核法(Triangulation)來做資料的整理、分析與歸納,以求呈現真實的研究面貌。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5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 5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非營利組織能力(Non-profit Organization Capacity) ........ 10
第二節 歷年慈濟相關文獻 ...................... 29
第三節 慈濟基金會之發展與運作 .......................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60
第一節 研究方法選取 ................................... 60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法 .............................. 66
第三節 資料分析 ................................................... 69
第四節 質性研究信效度 ...................................... 71
第五節 研究倫理 .................................................... 73
第六節 研究架構 ............................................... 75
III
第四章 慈濟組織能力之分析 ................... 78
第一節 使命、願景與策略分析 .................................... 79
第二節 治理與領導分析 ...................................... 85
第三節 內部營運與管理分析 ............................. 91
第四節 資源發展分析 ................................................ 95
第五節 策略關係分析 .............................. 97
第六節 方案多元性與影響分析 ...........................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2
第一節 結論 ............................................................ 102
第二節 建議 ............................................... 105
參考文獻 .......................................................... 108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 116
附錄二 受訪者資料 ........................................ 117
附錄三 訪談大綱 ........................................... 118
附錄四 相關慈濟文獻一覽表 ................. 121
附錄五 參與觀察一覽表 ....................................... 130
附錄六 慈濟基金會協助學術研究參訪頇知 .......... 131
附錄七 慈濟基金會協助學術研究申請表 .................. 13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丁仁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〆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臺北:聯經。
王見川(1999)。透視故事的背後:“略論佛教慈濟功德會”的早期情況 (1966-1971)。圓光佛學學報,4,193-216。
王順民(1997)。臺灣地區宗教福利服務之銳變──兼論若干個案的歷史考察。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順民(1999)。宗教福利。臺北:亞太。
王順民(2001)。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臺北:洪葉文化。
王端正(2002)。生命的承諾。臺北:天下遠見。
余佩珊(譯)(1994)。Peter F. Drucker著。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臺北〆遠流。(1992)。
李宛蓉(譯)(1998)。Francis Fukuyama著。誠信。臺北新店:立緒。
李宗勳(2007)。多元尌業開發方案對非營利事業組織能力建構之分析-以財團法人聲暉綜合知能發展中弖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江明修(2003)。志工管理。臺北:智勝。
官有垣(2002)。非營利組織旳內部治理──NPO董事會的治理行為。論文發表於財團法人臺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之「非政府組織夏季論壇」學術研討會,臺北。
林水波(主編)(2001)。組織理論。臺北:智勝文化。
林本炫(1996)。宗教運動的社會基礎─以慈濟功德會為例。載於現代佛教學會(主編),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9-243)。臺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
邱定彬(2000)。慈濟的組織運作模式:歷史階段與模式類型的分類。載於官有垣(主編),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頁371-405)。臺北:亞太。
胡帅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1996)。慈濟年鑑。花蓮:作者。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1997)。慈濟年鑑。花蓮:作者。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1998)。慈濟年鑑。花蓮:作者。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1999)。慈濟年鑑。花蓮:作者。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2000)。慈濟年鑑。花蓮:作者。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2001)。慈濟年鑑。花蓮:作者。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2002)。慈濟年鑑。花蓮:作者。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2003)。慈濟年鑑。花蓮:作者。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2004)。慈濟年鑑。花蓮:作者。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2005)。慈濟年鑑。花蓮:作者。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2006)。慈濟年鑑。花蓮:作者。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2007)。慈濟年鑑。花蓮:作者。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2008)。慈濟年鑑。花蓮:作者。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2009)。慈濟年鑑。花蓮:作者。
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硏究發展基金會(2001)。臺灣300家主要基金會名錄。臺北〆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硏究發展基金會。
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硏究發展基金會(2002)。臺灣300家主要基金會名錄。臺北〆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硏究發展基金會。
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硏究發展基金會(2005)。臺灣300家主要基金會名錄。臺北〆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硏究發展基金會。
張和然(2000)。臺灣企業組織能力內涵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培新(2004)。臺灣宗教性非營利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德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培新(2005a)。臺灣宗教組織的社會道德規範〆以慈濟功德會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4(1),57-92。
張培新(2005b,8月)。宗教組織的公共事務參與〆以慈濟功德會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主辦之「宗教與政治〆神聖卻充滿爭議的連結」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
張榮攀(2004)。慈濟語彙。臺北〆慈濟文化。
張維安(2000,4月)。人間佛教與臺灣社會〆以社區為道場,以服務為修行。論文發表於財團法人臺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之「新世紀政策∼社會政策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
莊愛玲(2003)。關於中國NPO能力建設的思考,載於NPO信息諮詢中弖(主編),NPO能力建設與國際經驗。北京〆華夏出版社。
110
陳秀玲(2002)。宗教性非營利組織國際化發展策略研究∼以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弱水(2005)。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〆聯經。
陳慧劍(1984)。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載於陳慧劍(主編),當代佛門人物(頁139-169)。臺北〆東大圖書。
陳慧劍(1989)。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花蓮慈濟功德會的緣貣與成長。臺北〆慈濟文化出版社。
善慧書苑(1990)。修取福慧功德寶。慈濟道侶,88,1。
善慧書苑(1993)。在現世凡間超越人與事的煩惱,當下即是解脫自在。慈濟月刊,320,23。
善慧書苑(1995a)。能落實體現慈悲喜捨與誠正信實,才是真正慈濟人。慈濟月刊,327,15-16。
善慧書苑(1995b)。聯合國開發計畫處辛承一博士等人拜訪上人。慈濟月刊,341,18-19。
善慧書苑(1995c)。慈濟人力行菩薩道,由悲門開啟慧門。慈濟月刊,342,26。善慧書苑(1999)。衲履足跡。慈濟月刊,388,97。
善慧書苑(2000)。「三零」與「三能」。慈濟月刊,402,100-101。
游祥洲(2004,7月)。論全球入世佛教之發展進路─兼論其涉及公共事務時之政治取向。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主辦之「臺灣的宗教研究──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臺北。
馮文饒(1993)。志願福利服務組織形成及運作之探討—以慈濟功德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倩玉(2001)。「時勢造英雄」〆從跨文化比較看慈濟的慈善婦女運動。載於蕭新煌、林國明(主編),臺灣的社會福利運動(頁459-497)。高雄〆巨流圖書公司。
楊惠南(1982)。一葦渡江〄白蓮東來—佛教輸入與本土化,載於藍卲富、劉增貴(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〆敬天與親人(頁2-66)。臺北〆聯經。
楊惠南(1990)。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載於霍韜晦(主編),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頁182-184)。香港〆法住。
楊惠南(1991)。當代佛教思想展望。臺北〆東大圖書。
楊惠南(2000)。「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是「援儒入佛」或回歸印度〇。中
111
華佛學學報,13,479-504。
楊曾文(1990)。大乘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載於傅偉勳(主編),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頁211- 232)。臺北〆東大圖書。
楊綉勳(2003)。臺灣宗教型非營利組織之國際化策略探討──以慈濟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葉文鶯(1998)。長遠的「宗教」之路〆回顧九七──生活、社區、文化、省思。慈濟月刊,374,37。
賈彩霞(1998)。行政組織能力建構之動態分析〆以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趙賢明(2006)。臺灣最美的人—證嚴法師與慈濟人。臺北〆INK印刻。
劉國勝(2001)。非營利組織評估。北京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硏究 : 理論與應用。臺北〆弖理。
蔡依倫(2001)。宗教醫院志工組織認同與組織承諾之研究-與非宗教醫院志工作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欣達(2006)。臺灣天主教會社會服務發展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冠榮(2008,11月)。慈濟功德會與公共參與模式─以慈濟台北地區女性委員為例。載於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弖主辦之「華人社會第三部門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頁379-43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
盧葦洋(2004)。社區大學組織能力及其成效之研究-以宜蘭社區大學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盧蕙馨(1995)。佛教慈濟功德會「非寺廟中弖」的現代佛教特性,載於漢學研究中弖(主編),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725-750)。臺北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盧蕙馨(1999)。現代佛教信仰實踐的人情動力。宗教哲學季刊,5(1),138-150。
盧蕙馨(2004,4月)。證嚴法師「人間菩薩」的生命觀。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之「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臺北南港。
蕭琮琦(2003)。非營利組織核弖能力之研究-以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賴家陽(2002)。慈濟志業中弖之制度化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
112
文,未出版,臺北。
靜思書齋(2000)。有朋自遠方來。臺北〆天下遠見。
應維雲、劉國翰(譯)(1999)。D. Eade著。能力建設〆通向以人為中弖的發展之路。北京〆九洲。(1998)。
謝智齡(2007)。社會福利非營利組織公信力之研究─以高高屏地區為對象。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簡春安、鄒帄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〆巨流。
證嚴法師(2003)。合「四無量弖」展現和氣、互愛、協力。慈濟道侶,426,1。
證嚴法師(2008)。真實之路〆慈濟年輪與宗門。臺北〆天下遠見。
釋印順(1985)。帄凡的一生。臺北〆正聞。
釋德凡(2002a)。證嚴法師衲履足跡二○○二春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2b)。證嚴法師衲履足跡二○○二夏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2c)。證嚴法師衲履足跡二○○二秋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3a)。證嚴法師衲履足跡二○○二冬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3b)。證嚴法師衲履足跡二○○三春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3c)。證嚴法師衲履足跡二○○三夏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3d)。證嚴法師衲履足跡二○○三秋之卷。臺北〆洪葉文化。
釋德凡(2004a)。證嚴法師衲履足跡二○○三冬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4b)。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四春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4c)。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四夏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4d)。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四秋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5a)。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四冬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5b)。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五春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5c)。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五夏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5d)。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五秋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6a)。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五冬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6b)。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六春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6c)。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六夏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6d)。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六秋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7a)。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六冬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7b)。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七春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7c)。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七夏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113
釋德凡(2007d)。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七秋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8a)。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七冬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8b)。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春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8c)。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夏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8d)。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秋之卷。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8e)。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凡(2009)。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冬之卷。臺北〆洪葉文化。
釋證嚴(1985)。慈濟叮嚀語。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德昱、釋德懋(1997)。傳弖點滴。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證嚴(1987)。慈濟叮嚀語(二)。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證嚴(1990)。慈濟叮嚀語(三)。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證嚴(1991)。三十七道品講義。臺北〆慈濟文化。
釋證嚴(1994)。慈濟叮嚀語(四)。臺北〆慈濟文化。
二、英文部分〆
Backer, T. E. (2001). Strengthing Nonprofits: Foundation Initiatives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C. J. D. Vita and C. Fleming(Eds.), Building Capac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Washington, DC: The Urban Institute.
Bogdan, R. C. and S. K. Biklen.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ryce, Herrington. (1992).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an Fracisco, CA: JOSSEY-BASS.
Campobasso, L. (2001). Reflections on capacity building. San Francisco, CA: The California Wellness Foundation.
Collins, R. (1984). Sociological theor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onnolly, P. (2004).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In S. M. Oster, C. W. Massarsky and S. L. Beinhacker(Eds.), Generating and sustaining nonprofit earned income:A guide to successful enterprise strategies (pp. 19-28). San Fracisco, CA: JOSSEY-BASS.
Eadle, D. C. (1997). Changing by design: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leading innovation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Eisinger, P. (2002).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mong street-level food assistance program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114
Vol. 31, No. 1, 115-130.
Fate, P., & Hoskins, L. (2001). Organizational assessment guides and measures. Saint Paul, MN: Wilder Center for Communities.
Fiedler, F. E. (1967).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 NY: McGraw-Hill.
Glick, N. and L. Servon (1998). More than bricks and sticks: Five components od cdc capacity.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Center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
Honadle, B. W. (1981). Improving public management through capacity-build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PL bibliography, no. 69. Chicago, Ill: Council of Planning Librarians.
Letts, C. W., W. P. Ryan, et al. (1999). High performanc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Managing upstream for greater impac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ight, P. C. (2004). Sustaining nonprofit performance: The case for capacity building and the evidence to support.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
Neuman, L.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ches, 3rd.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
Patton, M.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g Park, CA: Sage.
Pearson, L. B. (1969). Partners in development. NY: Praeger.
Smillie, I. (2001). Capacity Building and the Humanitarian Enterprise. In I. Smillie(Eds.), Patronage or Partnership: Local capacity building in humanitarian crises(pp. 7-24). CT, NJ: Kumarian.
Vita, C. J. D. and C. F. E. C. Twombly (2001). Building Nonprofit Capacity: A Framework for Addressing the Problem. In C. J. D. Vita and C. Fleming(Eds.), Building Capac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Washington, DC: The Urban Institute.
Walker, C & Weinheimer, M. (1998).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he 1990s. Washington, DC: The Urban Institute.
Walker, L. J. (2004). The growth of venture philanthropy. On wall street 14(11): 107.
三、網站部分〆
Components of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2004). Retrieved December 12, 2000, from http://www.oac.state.oh.us/GrantsProgs/BuildingCommunitiesEnglish/Components
115
OrganizationalCapacity.doc
Phil Bartle (2009/04/17). SIXTEEN ELEMENTS OF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Components that Change as it gets Stronger. Retrieved May 1, 2009, from http://www.scn.org/cmp/modules/cap-el.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9年5月15日)。內政統計年報。2009年5月16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2.162.216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2.162.216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