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10112-16150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10112-161507
論文名稱
Title
自環境管理(EM)與環境治理(IAD、PAM)至NEM—以國光石化為例
Fro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o New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ramework – A Case of Kuokuang Petrochemical Plan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8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1-1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2-10
關鍵字
Keywords
IAD、環境管理架構、國光石化、PAM、環境管理
PAM, Kuokuang petrochemical plant, IA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ramework,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78 次,被下載 228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7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284 times.
中文摘要
緣於環境課題高複雜度及多元價值觀的本質,化解環境課題需要全面的、完整的觀察與分析工具,而現行的環境管理理論架構囿於研究領域的發展或跨域整合的有限經驗,還不足以提供全面的、完整的觀察與分析工具。本研究將環境管理整合架構(EM)、體制分析與發展架構(IAD)、以及公共事務管理架構(PAM)等既有的三種與環境管理相關的理論架構,整合出新的環境管理理論架構,並以國光石化為案例,實際印證新環境管理理論架構的應用方法及分析能力。經本研究將三種理論架構分解、對照及重新整理之後,整合出「新環境管理整合架構(NEM)」,具備描述環境課題全貌、建構整體概念、浮現問題脈絡以及凸顯環境課題關鍵點的功能,初步提供未來觀察及討論各種環境課題的可能選項。本研究以新環境管理整合架構解析國光石化事件,經初步資料解析後,逐步篩選出問題脈絡,總結後指出影響國光石化事件發展與結果的四個關鍵因素分別為:公民社會的發展與轉型、政府體制的困境與突破、價值判斷造成的對立與化解、網路時代的衝擊與影響。
Abstract
Due to the high complexity and various values essence, environmental issues need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t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tools to find the resolving way. Curr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ramework cannot provide comprehensive and whole picture of the environment issues because of research area and limited experiences on the cross field integration. This research integrated 3 environment-related frameworks –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ramework (EM), Institution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AD), and Public Affair Management framework (PAM) - into a new integrated framework and use Kuokuang petrochemical plant event as the first case for theoretical identification. 3 original frameworks were analyzed, compared, recombined, and integrated into “New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ramework (NEM)” which has the functions of describing the whole picture, building overall idea, underling problems textures and revealing key points of environment issues and supposed to be a new possible option for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environment issues. According to NEM framework, Kuokuang petrochemical plant event was analyzed step by step, such as data interpreting, problems textures filtering and key points revealing. The 4 most important key points affect the development and results of the Kuokuang petrochemical plant event were: 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of civil society, limita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conflict and reconciling of the values judgment, and impact and influence of interne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 一 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章節安排……………………………………………………… 4
第 二 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環境課題……………………………………………………… 7
第二節 環境管理……………………………………………………… 10
第三節 環境治理與社會發展………………………………………… 15
第四節 整合性環境管理架構………………………………………… 21
第 三 章 研究理論架構………………………………………………… 25
第一節 EM理論架構………………………………………………… 25
第二節 IAD理論架構………………………………………………… 36
第三節 PAM理論架構………………………………………………… 56
第四節 三種理論架構之對照………………………………………… 68
第 四 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74
第一節 研究方法……………………………………………………… 74
第二節 NEM理論架構測試…………………………………………… 7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78
第三節 預期成果……………………………………………………… 79
第 五 章 新環境管理整合架構………………………………………… 81
第一節 基本關係發展-環境管理概念……………………………… 81
第二節 EM與PAM…………………………………………………… 83
第三節 PAM與IAD…………………………………………………… 84
第四節 新環境管理整合架構(NEM)的形成與內容……………… 86
第五節 NEM重點說明………………………………………………… 90
第 六 章 國光石化事件………………………………………………… 97
第一節 國光石化事件梗概…………………………………………… 97
第二節 問題釐清……………………………………………………… 99
第三節 當事人界定…………………………………………………… 100
第四節 問題界定……………………………………………………… 102
第 七 章 以NEM理論架構初步解析國光石化……………………… 104
第一節 NEM主要變數分析………………………………………… 104
第二節 環境區塊分析………………………………………………… 106
第三節 場域區塊分析………………………………………………… 116
第四節 互動區塊分析………………………………………………… 140
第五節 評估區塊分析………………………………………………… 146
第 八 章 以NEM理論架構分析國光石化…………………………… 153
第一節 細項要素分析結果…………………………………………… 153
第二節 國光石化事件中正反雙方衝突的問題脈絡………………… 156
第三節 政府體制無法化解衝突的問題脈絡………………………… 162
第四節 NEM理論架構分析國光石化之事件關鍵點……………………… 169
第 九 章 結論…………………………………………………………… 174
第一節 研究限制……………………………………………………… 174
第二節 建議…………………………………………………………… 178
第三節 結論…………………………………………………………… 181
參考文獻……………………………………………………………………… 185
附錄…………………………………………………………………………… 192
附錄一:國光石化事件中政務官態度一覽表……………………………… 192
附錄二:彰化縣市及大城芳苑地區人民團體數量一覽表………………… 196
附錄三:立委對國光石化案立場一覽表…………………………………… 198
附錄四:立法院公報中立法委員與國光石化相關的發言節錄…………… 201
附錄五:兩任總統對國光石化案立場……………………………………… 222
附錄六:國光石化大事記…………………………………………………… 224
附錄七: 聯合報國光石化重要事件報導2006-2011……………………… 241
附錄八:國光石化案重大決策事項紀要…………………………………… 246
附錄九:環保聯盟歷年大事紀1987-2009………………………………… 254
附錄十:台灣環境運動史大事年表………………………………………… 260
附錄十一:深度訪談記錄…………………………………………………… 26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中文部分:
丁仁芳(民96)。公民社會與民主政治的相互建構—日本與台灣近年組織性公民社會發展之比較。台灣民主季刊,4(2),1-31。
王俊秀(2011)。環境變遷十年:永續台灣九年-看台灣永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十周年特別企劃,http://e-info.org.tw/node/65606。
天下雜誌編輯部(民85)。環境台灣。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社。
天下雜誌編輯部(民99年8月)。政府、企業和社會不能忘的數字。天下雜誌,453期,20。
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連署聲明書。http://protectsousachinensis.blogspot.com/p/blog-page_09.html。
陳坤賞(譯)(民94)。為ISO14000加分的環境經營管理(原作者:西鳩洋一、小野隆範、平林良人)。台北市:中衛發展中心。(原著出版年:2003)
李永展(民91)。跨世紀環境備忘錄。新竹市:建都文化。
李根政(2011)。環境變遷十年:國光撤案-公民運動再接再厲,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十周年特別企劃,http://e-info.org.tw/node/66190。
李鴻源(2011)。環境變遷十年:因應環境劇變 水電油價、政策過程、學術風氣都要變革,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十周年特別企劃,http://e-info.org.tw/node/66778。
朱淑娟(民100年2月)。揭發九大程序不正義。商業周刊,1212,56-66。
何明修(民92)。政治民主化與環境運動的制度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217-275。
余佩瑄(民99)。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地方治理之發展與轉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季蓉(民96)。地方派系、社會運動與環境治理:以八輕在雲、嘉設廠決策分析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文豪(2011)。環境變遷十年:找回庶民的環境詮釋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十周年特別企劃,http://e-info.org.tw/node/65914。
汪銘生(民81)。環境決策與管理。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子暉(2011)。國光石化之後,young-turks網站,http://groups.google.com/group/yotu/browse_thread/thread/732053a9fee82d55
林幸助(民100年1月)。台灣沿海濕地的匯碳生態服務。台灣生態,30,44-45。
林冠汝(民92)。治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專論。
林倖妃(民100年4月)。國光石化爭議:五大謬誤 殘害國土。天下雜誌,469,162-165。
林德昌(民93)。公民社會、民主政治與永續發展:台灣非政府組織的發展策略研究。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補助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台灣新報社。
林健三(民82)。環境規劃與管理。台北市:文笙書局。
吳濟華、屠世亮(譯)(民78)。環境規劃與決策(原作者:Leonard Ortolano)。台北市:金名圖書。(原著出版年:1988)
郭昱瑩(民90)。政府機關績效評估探討。載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政府績效評估(161-174頁),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郭瑞坤(民96)。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究-以高雄市港口社區為例。公共事務評論,8(2),97-129。
黃維明、謝佩妏(譯)(民97)。看不見的力量:世界最大的運動正在發生,為什麼沒有人看見?(原作者:Paul Hawken)。台北縣:野人文化。(原著出版年:2007)
徐佳莉(民95年)。石化產業再掀波瀾-國光石化。產經資訊,41,21-26。
馬群傑、陳建寧、汪明生(民96)。多元社會下公眾參與地方發展之決策研議:互動管理之實證分析。政治科學論叢,31,39-86。
高永光(民96)。地方治理與地方民主。研習論壇月刊,74,1-6。
陳王琨(民90)。環境管理概論-環境教育與科技管理。台北市:高立圖書。
陳吉仲(民100年1月)。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的經濟分析。生態台灣,30,18-19。
陳明健(民92)。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理論基礎與本土案例分析。台北市:雙葉書廊。
陳敦源(民100)。政府就是「我們」:Web 2.0時代民主治理的希望或幻夢。研考雙月刊,35(4),23-35。
陳敦源(民100)。透明治理工具的虛幻與現實。台灣民主季刊,8(2),183-196。
陳曼麗(民100年6月)。由國光石化談國家環保政策。消費者報導,362,58-61。
陳蔭民、宋偉良(譯)(民93)。環境科學辭典(原作者:Jones G., Robertson, A., Foves J., Hollier G.)。台北市:城邦文化。(原著出版年:1990)
許雅惠(民98)。魚與熊掌:新移民婦女的社會資本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2),1-54。
湯京平(民99)。民主行政與永續發展:比較台灣與香港環境影響評估制度與運作。問題與研究,39(8),17-35。
湯京平(民90)。災難、官僚與民主:台灣九二一震災援救行政的政治與制度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1(1),67-98。
湯京平、呂嘉泓(民91)。永續發展與公共行政—從山美與里佳經驗談社區自治與「共享性資源」的管理。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4(2),261-287。
湯京平、邱崇原(民99)。專業與民主:台灣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運作與調適。公共行政學報,35,1-28。
黃正忠(2011)。環境變遷十年:匍匐前進的產業永續發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十周年特別企劃,http://e-info.org.tw/node/66485。
黃靖萱、林倖妃(民100年5月)。國光石化過不了 政府企業早有譜。天下雜誌,471,48-52。
黃源協、劉素珍(民98)。社會資本對台灣社區發展之政策意涵。行政暨政策學報,48,155-192。
詹順貴(民100年)。環保署決戰台灣環境。司法改革雜誌,84,64-66。
張仁福(民92)。環境科學導論。高雄市:復文。
張楊乾(2011)。環境變遷十年:綠色已成商機十年,你感受到了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十周年特別企劃,http://e-info.org.tw/node/66518。
楊賢智、李景錕、廖延梅(民90)。環境管理學。台北市:科技圖書。
楊憲宏(2011)。環境變遷十年:歷經大退步的十年,環運必須走自己的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十周年特別企劃,http://e-info.org.tw/node/65913。
經濟部工業局(2010)。國光石化相關議題之說明,經濟部工業局http://www.moeaidb.gov.tw/
葉俊榮(2011)。環境變遷十年:優質環境對話空間的流失與創造,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十周年特別企劃,http://e-info.org.tw/node/65807。
劉美妤(2011)。青年新遊戲對抗國家舊機器-反國光石化的文化行動,破(Pots Choice網站),http://www.pots.com.tw/node/8052
劉坤億(民98)。政府課責性與公共治理之探討。研考雙月刊,33(5),59-72。
管中祥(2011)。環境變遷十年:大眾媒體墮落—另類媒體護環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十周年特別企劃,http://e-info.org.tw/node/65998。
廖坤榮(民93)。台灣農會的社會資本形成與政策績效。政治科學論叢,22,181-220。
賴寧寧(民99年6月)。台灣天空浩劫。商業周刊,1179,92-111。
賴偉傑(2011)。環境變遷十年:積極搶佔「發展」與「分配」的務實論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十周年特別企劃,http://e-info.org.tw/node/66194。
樸玉(譯)(民93)。環境經濟學(原作者:宮本憲一)。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蔡嘉揚(民100年1月)。台灣石化產業的養雞場模型。生態台灣,30,32-35。
鍾京佑(民92)。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政治科學論叢,18,23-25。
魏千峰(民97)。解嚴後台灣人權之發展及其限制-兼比較亞洲人權。思與言,46(4),1-103。
蕭新煌(2011)。環境變遷十年:從失望、悲憤到最後希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十周年特別企劃,http://e-info.org.tw/node/65607。

2.英文部分:
Aligica, P. D.(2006). Institutional and stakeholder mapping: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Public Organize Rev,. 6, 79-90.
Bourdieu, P.(1997).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Halsey, A. H., H. Launder, P. Brown & A. Stuart Wells (Eds.), Education, 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pp. 46-5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mpsey, J.(2011). The politic of nature in British Columbia’s Great Bear Rainforest. Geoforum, 42, 211-221.
Hollander, A.E.M., & Staatsen, B.A.M.(2003). Health,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an epidem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urban development.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65, 53-62.
Imperial, M.T.(1999).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4, 449-65.
King, T.F.(1998). How the Archeologists stole culture: a gap in America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actice and how to fill i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18, 117-133.
McDonald, N. C.(2007). Travel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Evidence from Alameda County, California.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12, 53-63.
Margerum, R.D.(1999).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 foundations for successful practic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24, 151-166.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2005).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Synthesis.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Morrison-Saunders, A., Bailey, J.(1999). Exploring the EIA/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4 (3), 281-295.
Ostrom E.(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strom, E.(1999). Coping with tragedies of the common.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 493-535.
Ostrom, E.(2005). Doing institutional analysis digging deeper tha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In Menard C. & Shirley M. M.(Eds.), Handbook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pp. 819-848). Ostrom, E.(2007). 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 an assess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Paul, A. S.(Ed.),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p. 21-64). Process, 2nd ed. Boulder, Westview Press.
Ostrom, E.(2008). Frameworks and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8, 249-252.
Ostrom, E., (2009). Building trust to solve commons dilemmas: taking small steps to test an evolving 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 In: Levin, S. A. (Ed.), Games, Groups, and the Global Good, Springer Series in Game Theory, Springer Physica-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Rudd, M.A.(2004). 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and monitoring ecosystem-based fisheries management policy experiments. Ecological Economic, 48, 109-124.
Seidl, I. & Tisdell, C. A.(1999). Carrying capacity reconsidered: from Maltus’ population theory to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Economics, 31, 395-408.
Spoules-Jones M.(2005). The concept of contingency and scholarship of Elinor Ostrom on the common: Commentary on Tom Dietz’s “The Darwinian trope in the drama of the common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57, 231-235.
Steins, N. A. & Edward, V. M.(1997).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UK coastal fisheries: implications of overlapping regulations for fisheries management. Marine Policy, 21(6), 535-544.
Struglia, R. & Patricia L.W.(2002). The role of population projection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0, 13-23.
Svein, J.(2004). Institution in fisheries: what they are, what they do, and how they change. Marine Policy, 28, 137-149.
Wang, M.S., Fang J. K. & Bowen, W. M.(2000).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public sect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ire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25, 463-476.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