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12109-15300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12109-153001
論文名稱
Title
我國金融改革政策之評析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7-0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2-12
關鍵字
Keywords
第二次金融改革、資料包絡分析法、技術效率、純粹技術效率、規模效率、金融改革、第一次金融改革
scale efficiency, pure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Financial Reform, the first phase of Financial Reform, the second phase of Financial Reform,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8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我國自1980年代開始,經濟起飛與各項經社指標突飛猛進,帶動金融環境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使得台灣金融體系相較之下顯得過時。鑑於當時市場活絡的氛圍與國際潮流,推動金融改革的條件亦已臻成熟,政府分別採取了兩個層面的改革方向:解除金融管制、放寬金融體系自由化,以引入競爭,活化金融機構,增進金融機構之效率。政府透過逐步開放新設票券、壽險公司與銀行、允許信用合作社改制為商業銀行、全面開放銀行承作票券業務、逐步開放外資投資我國股市、逐步開放外資銀行在台灣的經營範圍等行動,逐步推動金融自由化。

金融體系自由化中重要的一環─開放新銀行設立,使得在民國80年代有十六家新銀行被獲准成立(1991年7月3日財政部核准15家新銀行設立,翌年6月再核准一家)。然而金融機構大幅增加的結果,使得一些新設銀行被質疑沒有必要被開放設立(如國民黨營的寶華銀行的設立即遭人非議是過度開放)。且在金融機構逐步開放且擁有更多的決策自由時,台灣金融市場規模的有限與金融產業間的競爭壓縮了獲利空間,迫使金融機構為維持市場佔有率,在經營範圍內紛紛採取近似的策略,如大幅放寬授信標準等。而這造成了在放寬授信標準以多放款上的惡性競爭。此外,缺乏有效金融監理的環境,也導致政治人物在放款標準寬鬆的金融環境下將與自身關係密切的行庫當成提款機,進行超貸,甚至掏空銀行資產。

大幅放寬授信標準的結果,在景氣復甦緩慢、亞洲金融風暴後企業違約情形與房地產價格滑落,導致資產品質惡化,抵押品品質多屬不良資產的隱憂之下,促使金融機構提列高額的呆帳,此舉又更進一步地侵蝕獲利能力,使得金融機構經營日形困難。更雪上加霜的是,金融機構在當時除了銀行同業間的競爭外,證券業與票券業都提供了企業多元的籌資管道(直接金融),因此企業放款需求的減少促使金融機構擴展消費性放款以增加利潤,舉凡汽車貸款、信用卡循環信用餘額與購屋住宅房貸等,都呈現明顯成長。是故,金融機構放款結構改變,在企業放款萎縮而消費性放款盛行的趨勢中,金融機構的經營危機逐漸浮現。抵押資產品質不良、金融機構低率削價的貸放款策略、授信品質低落等狀況,在國內外政經環境、金融產業經營環與金融機構本身管理政策三者相互影響下,自1992年起逾期放款的問題逐年攀升,基層金融機構逾放比率攀升的問題造成了「本土性金融風暴」的產生。

基於上述背景與動機,故本文希望籍由文獻探討、資料蒐集與利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表現研究結果,冀以提供政府主管機關或「金融控股公司」決策者與欲設立「金融控股公司」之銀行一些參考意見,更希望透過二次金改決策建立完整的金融體制與效率提升。
Abstract
After our country joins WTO, will face the strong capital competition press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large-scale financial institution, and after foreign businessman's bank has grand capital, the industry manages completely dark, in the face of so strong impact country the financial market fluctuates and aggravates, has increased the operation pressure of the domestic banking, too. How to transform this pressure into helping hand, utilize aquistion and merger to consider complementarily , lower costs then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it is really the question which the banking of Taiwan needs to face at present.

Domestic aquistion and merger case or makes up the financial domain that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has already affected 14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in Taiwan to reform with the operation pattern jointly at present, but thes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can reach the value expected and comprehensive result which is greater than two of one plus one (Synergy). The goal needs checking and tests directly.

It does not belong to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at home to spy on put the independent bank, in case of financial market saturation, the profit shrinks, the income reduces by a wide margin, the quality of the assets is not good, so that is it put rate is it wait for numerous unfavourable factor to remain high to exceed, how face assets hug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lay big bank create life their extremely, whether it is influenced that purpose calls it and manages the performance; Establish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purpose is it can reach category economy and purpose of the large-scale production to call separately.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focus on wanting to untie it under the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can really improve the bank and manage the performance and business efficiency of independent bank to establish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under the double pressure of the domestic trouble and foreign invasion and really not so good as finance holding company bank put.

Because of above-mentioned backgrounds and motives, so this text hope book probe into by document, materials collect and utilize materials not to make analytic approach of holding in place with a net(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displaying the result of study, it is by offering competent authorities or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policymaker to the government and wanting to set up some reference suggestions of bank of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摘 要----------------------------------------------------------------------------------------- I
目 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附 表-----------------------------------------------------------------------------------------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6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8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金融改革政策之探討------------------------------------------------------------ 11
第一節 第一次金融改革政策之分析--------------------------------------------- 11
第二節 第二次金融改革政策之分析--------------------------------------------- 31
第三章 文獻探討--------------------------------------------------------------------------- 58
第一節 文獻探討之範圍------------------------------------------------------------- 58
第二節 銀行經營效率之探討------------------------------------------------------ 58
第三節 銀行投入產出項之界定--------------------------------------------------- 61
第四節 銀行投入產出項之選取--------------------------------------------------- 63
第五節 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銀行經營效率之文獻探討--------------------- 65
第四章 銀行經營效率分析的研究方法------------------------------------------------- 70
第一節 DEA 模式基本觀念-------------------------------------------------------70
第二節 DEA的特性與限制------------------------------------------------------- 76
第三節 DEA使用程序------------------------------------------------------------- 78
第五章 實證分析---------------------------------------------------------------------------- 81
第一節 投入項與產出項之選取---------------------------------------------------- 81
第二節 國內銀行經營效率之實證分析------------------------------------------ 85
第六章 結論-------------------------------------------------------------------------------- 118
第一節 結論-------------------------------------------------------------------------- 118
第二節 建議-------------------------------------------------------------------------- 120
附表-------------------------------------------------------------------------------------------- 121
參考書目-------------------------------------------------------------------------------------- 129


表 目 錄
表1-1. 金控公司架構下之銀行表--------------------------------------------------------- 7
表1-2. 非金控架構下之獨立銀行表---------------------------------------------------- 7
表2-1. 我國金融管制解除之過程--------------------------------------------------------13
表2-2. 我國金融自由化之歷程-----------------------------------------------------------14
表2-3. 1995年至2002年我國金融機構逾放比率------------------------------------17
表2-4. 金融六法之簡介--------------------------------------------------------------------22
表2-5. 本國銀行歷年來實際轉銷呆帳金額--------------------------------------------24
表2-6. 2002年至2006年我國金融機構逾放比率------------------------------------25
表2-7. 本國銀行備抵呆帳覆蓋率--------------------------------------------------------26
表2-8. 金融重建基金運作結果-----------------------------------------------------------27
表2-9.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與其規模統計-----------------------------------------------28
表2-10.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29
表2-11. 我國金融機構市占率(二次金改前)---------------------------------------------41
表2-12. 我國公股金行市占率(二次金改後)---------------------------------------------42
表2-13. 我國銀行整併情形(二次金改後) -----------------------------------------------43
表4-1. BCC模式的三種規模報酬-------------------------------------------------------74
表5-1. 投入與產出相關係數表-----------------------------------------------------------83
表5-2. DEAP 2.1軟體變數暨其定義-----------------------------------------------------84
表5-3. 2002年國內銀行整體效率排序表-----------------------------------------------86
表5-4. 2002年不具整體效率之銀行各種效率表--------------------------------------88
表5-5. 2002年金控與非金控銀行各種效率表-----------------------------------------89
表5-6. 2002年金控銀行與非金控銀行投入項可改善空間表-----------------------91
表5-7. 2002年金控銀行與非金控銀行產出項可改善空間表-----------------------92
表5-8. 2003年國內銀行整體效率排序表-----------------------------------------------94
表5-9. 2003年不具整體效率之銀行各種效率表-------------------------------------95
表5-10. 2003年金控與非金控銀行各種效率表---------------------------------------96
表5-11. 2003年金控銀行與非金控銀行投入項可改善空間表---------------------98
表5-12. 2003年金控銀行與非金控銀行產出項可改善空間表---------------------99
表5-13. 2004年國內銀行整體效率排序表--------------------------------------------101
表5-14. 2004年不具整體效率之銀行各種效率表-----------------------------------103
表5-15. 2004年金控與非金控銀行各種效率表--------------------------------------104
表5-16. 2004年金控銀行與非金控銀行投入項可改善空間表--------------------106
表5-17. 2004年金控銀行與非金控銀行產出項可改善空間表--------------------107
表5-18. 2005年國內銀行整體效率排序表--------------------------------------------108
表5-19. 2005年不具整體效率之銀行各種效率表-----------------------------------110
表5-20. 2005年金控與非金控銀行各種效率表--------------------------------------111
表5-21. 2005年金控銀行與非金控銀行投入項可改善空間表--------------------113
表5-22. 2005年金控銀行與非金控銀行產出項可改善空間表--------------------114
表5-23. 2002-2005年金控與非金控銀行各種效率表-------------------------------115
表5-24. 2002-2005年金控與非金控銀行整體效率最佳前三名排行表----------117
表5-25. 2002-2005年金控與非金控銀行整體效率最差前三名排行表----------117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 9

附 表
附表1. 2002年金控銀行與非金控銀行各種效率表---------------------------------121
附表2. 2003年金控銀行與非金控銀行各種效率表---------------------------------123
附表3. 2004年金控銀行與非金控銀行各種效率表---------------------------------125
附表4. 2005年金控銀行與非金控銀行各種效率表---------------------------------12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丁克華。2005。「由金融自由化談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經濟日報,2005年12月18日,C7版。
中央銀行。「本國銀行營運績效季報」。http://www.cbc.gov.tw/。
于宗先、王金利。2003。《一隻看得見的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台北:聯經出版。
王時齊。2002。「金融逾放 扁:2年內降至 5%以下」。聯合報,2002年8月21日,2版。
王美惠、黃台心。2005。「考慮技術與配置無效率下的銀行業規模與多元經濟分析」。東吳經濟商學學報,2005,第五十期,頁1至44,http://www.scu.edu.tw/business/pdf/No.50/EB-940901.pdf。
王鶴松。2005。「金融危機與金融改革」。台北: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
王繽瑩。1998。「銀行業經營績效的評估」。東吳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彥永。2003。「知識經濟體系下政府協助產業創新之研究-以業界開發產業技術計畫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有德。2006。「金控玩死金改,金害!」。新新聞,2006年10月26日,第1025期。
李紀珠。2005。「駁『平議行政院與立委的金改辯論』社論之曲解與不當」。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FM/094/FM-C-094-224.htm。
李榮謙。1997。貨幣銀行學。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五版。
江婕寧。2003。「美國金融控股公司與非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之比較─DEA 之應用」。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中華。2004。「啟動二次金融改革」。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II,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8774。
史濟增。1973。「生產函數的理論發展」。經濟論文,第1 卷,頁231至267。
曲皓瑋。2007。「金融改革政策議題的文本論述分析:以2001-2006年《經濟日報》與《工商時報》社論為基礎」。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吳若詩。2003。「台灣金融控股公司下之銀行經營效率」。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政道。2000。「提昇資料包絡分析模式之區別能力-以銀行相對經營效率衡量為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thesis.lib.ncu.edu.tw/ETD-db/ETD-search-c/getfile?URN=87421003&filename=87421003.pdf。
吳桂華。1995。「銀行經營效率之探討與改進之研究」。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錦盛。2002。「國內銀行經營績效與智慧資本之探討」。中山大學經濟學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毓佳。2000。「台灣地區銀行經營績效之評估一DEA方法之應用」。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濟華。2008。組織效率與生產力評估資料包絡分析法。台北:前程管理出版社。
邱淑惠。2006。「科技大學學術單位經營績效評估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http://ethesys.lib.cyut.edu.tw/ETD-db/ETD-search/getfile?URN=etd-0823106-090813&filename=etd-0823106-090813.pdf。
林炳文。2001。「台灣地區商業銀行合併之效率分析」。風險管理學報,第三卷第一期,頁1至21,http://www.rmst.org.tw/jrm/3101.pdf。
林炳文。2001。「臺灣地區商業銀行合併之成本效率分析─隨機性邊界函數法與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比較」。2001海峽兩岸財經與商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7至34。
林炳文。2002。「臺灣地區商業銀行合併效率性之分析:資料包絡分析法的應用」。臺灣管理學刊,第1卷第2期,2002年2月,頁341至355,http://www.nchu.edu.tw/~BA/tmj%20download/1-2/1-2-8-Ping-wen%20Lin.PDF?'))window.location='http://www.nchu.edu.tw/~BA/TMJ/1-2/1-2-8-Ping-wen+Lin.PDF'、http://www.fin.nchu.edu.tw/03_research/content/senond/8Ping-wen%20Lin.PDF。
林唐裕。2003。「我國加油站經營管理績效分析」。http://www.tri.org.tw/research/impdf/498.pdf。
林銘鈺。2003。「台灣地區公營銀行民營化經營效率之研究─DEA方法之應用」。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和任。1997。「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技術與分配效率於台灣地區銀行業之運用」。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金管會銀行局統計室。2004。金融業務統計輯要,2004年9月。
洪坤清。2003。「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建制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志榮。2003。「本國銀行與外國銀行在台分行經營績效與智慧資本之比較分析」。中山大學經濟學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嘉瑜。2000。「亞洲金融風暴後各國金融改革政策及成效之分析」。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強、黃旭男、Toshiyuki Sueyoshi。2003。管理績效評估:資料包絡分析法。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許鈺珮、張錫介。2005。「金融控股公司法實施對台灣銀行業經營效率影響之分析」。金融風險管理季刊,2005,第一卷,第二期,頁33至56,http://www.jcic.org.tw/publish/2005Q205.pdf。
許振明、林雅玲。2007。「金控公司整併及金融財團的隱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particle-1495-2.html。
孫遜。2004 。資料包絡分析法一理論與應用,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郝充仁。2005。「台灣壽險業經營效率與規模之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二十四期,2005年12月,http://www2.tku.edu.tw/~tkjour/paper/chin/no24.htm。
陳中興。2005年。「後段班銀行 日子更難過」。自由時報,2005年3月28日。
陳永琦、傅祖壇。2003。「本國銀行合併之效益分析」,經濟研究,39: 2,2003,頁179至196,http://www.ntpu.edu.tw/econ/TEI/Ejournal/39.2/390202.pdf。
陳品宏。2004。「資訊科技投資對組織績效之關係研究」。臺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web.management.ntu.edu.tw/chinese/IM/theses/r92/R91725030.pdf。
陳秋月。2004。「從個案分析探討台灣金融業的應變圖強」。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金融組碩士論文。
陳嘉宏。1999。〈賴士葆︰不良企業借貸逾二千四百億〉。中國時報,1999年3月10日,3版。
陳順宇。1997。迴歸分析。台北:華泰書局。
陳意誠。2004。「金融整合趨勢下銀行經營策略之探討」。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凌雯。2005。「金控銀行與非金控銀行經營績效之探討」。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忠柱、吳振國。2006。「台灣區農會信用部經營效率評估:非意欲因素資料包絡分析法的應用」。東吳經濟商學學報,第五十二期,2006年3月,頁1至26,http://www.scu.edu.tw/business/pdf/No.52/EB-950301.pdf。
梁舒萍。2002。「我國近期金融改革政策對銀行業財富與風險移轉效果影響之研究」。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石柱、蕭幸金、譚雯華。2004。「以策略觀點探討新舊銀行之經營效率─結合平衡計分卡及資料包絡分析法」。當代會計,第5卷第2期,2004年11月,http://www.acc.tku.edu.tw/file/account_72/v5n2-3.pdf。
張世其、林哲鵬、盧孟欣。2007。「台灣TFT-LCD 產業經營效率動態分析之研究」。臺灣企業績效學刊,2007,Vol.1,No.1,頁27至52 ,http://www.ba.fcu.edu.tw/data/information/2.pdf。
張信雄。2005。「台灣地區銀行經營績效與智慧資本績效之比較分析」。中山大學經濟學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原銘。2003。「金控架構下與非金控架構下之銀行效率分析」。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水美。2006。「台灣地區銀行產業發展之政經分析1945-2006」。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http://politics.soc.ntu.edu.tw/old/news/finalP92322003.pdf。
黃台心、陳盈秀。2005。「應用三階段估計法探討台灣地區銀行業經濟效率」。貨幣市場,第9卷第4期,2005年8月,http://www.tbfa.org.tw/forum/forum_main_0158.htm。
黃旭男。1993。「資料包絡分析法使用程序之研究及其在非營利組織效率評上之應用」。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童宗傑。2001。「台灣地區新銀行經營績效比較分析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etd.lib.nsysu.edu.tw/ETD-db/ETD-search-c/getfile?URN=etd-0828101-094956&filename=etd-0828101-094956.pdf。
馬泰成。2005。「產業結構與利潤:臺灣銀行市場的實證研究」。公平交易期刊,第13卷第3期,2005年7月,頁61至92。
劉懷立。1997。「台灣銀行體系成本函數實證分析─使用者成本法之應用」。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鄭秀玲、劉育碩。2000。「銀行規模、多角化程度與經營效率分析:資料包絡法之應用」。人文社會科學集刊,第12卷第1期,頁103至148,http://homepage.ntu.edu.tw/~ntuperc/docs/publication/2000_11_Jang.pdf。
賴英照。2002。「從金融立法看台灣金融業之發展」,www.tabf.org.tw/tw/news/910517-1.doc。
賴信諭。2002。「台灣銀行業技術效率之實證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忠。「企業淘汰賽 整合求生」,聯合新聞網網站,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1/2707131.shtml。
謝偉姝。2005。「二次金改 公股銀行 年底前變六家」。經濟日報,2005年3月22日,A3版。
謝銘元。2002。「政府、企業及銀行之間的關係─亞洲金融風暴後的台灣與南韓」。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薄喬萍。2005。績效評估之資料包絡分析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台灣證券交易所。2002。「歷年股票市場概況表年報」。http://www.tse.com.tw/ch/statistics/statistics_list.php?tm=07&stm=001。2002/03/12。行政院金管會銀行局統計室。金融業務統計輯要。2004年9月。
「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三年衝刺計畫─金融市場套案:第二章 金融市場背景分析」。行政院新聞局網站,http://eyvisit.ey.gov.tw/ct.asp?xItem=26277&ctNode=447&mp=1。
「本國銀行資產報酬率、淨值報酬率(96年2月)」。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http://www.fscey.gov.tw/news_detail2.aspx?icuitem=87240。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之緣起」。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http://www.fscey.gov.tw/ct.asp?xItem=196&ctNode=6&mp=2。
「自93年9月迄今已完成之併購案件(計23件)」。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www.fscey.gov.tw/competitive/4.1.193年9月迄今併購案件.doc。
「李進誠遭判刑10年 金管會:尊重司法判決」。中央社,2006年6月5日,http://tw.stock.yahoo.com/xp/20060606/49/I1906291183.html。
「吳副院長率同財經首長作二次金改政策說明」。行政院新聞局網站,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27229&ctNode=3907。
「法扶會痛批:金管會枉顧卡債族權益 逼人走上絕路!」。法律扶助基金會網站,http://www.laf.org.tw/tw/media/news_detail.php?LN_ID=21。
「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簡表(94年12月)」。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http://www.banking.gov.tw/public/data/boma/stat/abs/9412/10-1.xls。
「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簡表(95年12月)」。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http://www.banking.gov.tw/public/data/boma/stat/abs/9512/10-1.xls。
「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簡表(96年2月)」,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http://www.banking.gov.tw/public/data/boma/stat/abs/9602/10-1.xls。
「金融機構損益簡表(94年12月)」,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http://www.banking.gov.tw/public/data/boma/stat/abs/9412/10-2.xls。
「金融機構損益簡表(95年12月)」,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http://www.banking.gov.tw/public/data/boma/stat/abs/9512/10-2.xls。
「金融機構損益簡表(96年2月)」,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http://www.banking.gov.tw/public/data/boma/stat/abs/9602/10-2.xls。
「胡勝正接金管會 促檢討金融缺失」。公視,2007年1月30日,http://news.sina.com.tw/society/pts/tw/2007-01-30/215312326177.shtml。
「涉收賄護航業者 北檢起訴林忠正求刑十六年」。中央社,2007年2月14日,http://news.sina.com.tw/society/cna/tw/2007-02-14/130912352456.shtml。
「涉貪瀆 龔照勝求刑七年」。中華日報,2006年8月31日,http://www.cdnnews.com.tw/20060901/news/zyxw/733760002006083122070924.htm。
「推動金融改革不能昧於事實」。中國時報,2007年6月11日,http://tw.money.yahoo.com/money_news/070611/213/3q0e3.html。
「銀行資產評估損失準備提列及逾期放款催收款呆帳處理辦法」。財政部國庫署網站,http://www.nta.gov.tw/law/reference2/4-25.doc。
「賴英照:政府應借重民間力量加強金檢」。中央社,2007年3月10日,http://news.sina.com.tw/finance/cna/tw/2007-03-10/191112389249.shtml。
「請珍惜祖先留給政府的財產」。自由時報,2006年8月30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ug/30/today-s1.htm。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 有關本署偵辦彰化銀行出售臺開公司股票予特定人,是否涉及不法乙案新聞稿」。法務部網站,2006年7月10日,http://www.tpc.moj.gov.tw/ct.asp?xItem=59340&ctNode=5309。


二、英文部分
Banker, R. D., A. Charnes and W. W. Cooper. 1984.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Vol. 30, No. 9, pp. 1078-1092.
Banker, R. D., A. Charnes, W. W. Cooper, J. Swarts, and D. Thomas. 1989.“An introduction to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with some of its models and their users,” Research in Government and Nonprofit Accounting, 5, pp. 125-163.
Berg, S. A., F. Forsund, F. Hialmarsson, and M. Suominen. 1993. “Banking Efficiency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7, 371-338 .
Berger, A. N., G. A. Hanweck, and D. B. Humphrey. 1987. “Competitive Viability in Banking: Scale, Scope and Product Mix Economie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 pp. 501-520.
Berger, A. N. and D. B. Humphrey. 1991. “The Dominance of Inefficiencies over Scale and Product Mix Economies in Banking,”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8,117-139.
Benston, G. J., A Hanweck and D. B. Humphrey.1982. “Scale Economies in Banking,”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4: 4, pp. 435-456.
Bhattacharyya, A., C. A. K. Lovel1 and P. Sahay. 1997. “The Impact of Liberalization on the Productive Efficiency of Indian Commercial Bank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 98, pp. 332-345.
Charnes, A., W. Cooper, and E. Rhodes. 1978.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Nuits,” European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6, pp. 229-243.
Chen, Tser-Yieth and Tsai-Lien Yeh(陳澤義、葉彩蓮). 2001. “A Measurement of Bank Efficiency, Ownership,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in Taiwan,”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 pp.95-109.
Elyasiani, E. and S. Mehdian. 1995. “The Comparative Efficiency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Large US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Pre-and Post-deregulation Eras,“ Applied Economics, Vol. 27, pp. 1069-1079.
Farrell, M. J. 1957.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Journal of Royal Society Society, Series A, General, 120-3, pp. 253-281.
Farrell, M. J. 1978.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 , pp. 251-281.
Grabowski, R., N. Rangan and R. Rezvanian. 1994. “The Effect of Deregulat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U.S. Banking Firms,”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 46, pp. 39-54.
Humphrey, D. B.. 1993. “Costs and Technical Change: Effects from Bank Deregulation,” The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4, No.1/2, pp. 9-34.
Kuo, Cheng-tian and Tzeng-jia Tsai. 1998. “Differential Impact of the Foreign Exchange Crisis on Taiwan, Japan, and South Korea.” Issues and Studies , 34, 11-12, pp. 144-180.
Miller, S. M. and A. G. Noulas. 1996.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Large Bank Production,”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 3, pp. 495-509 .
Oral, M., O. Kettani and R .Yolalan 1992. “An Empirical Study on Analyzing Productivity of Bank Branches,” IIE Transactions, Vol. 24, NO. 5, pp. 166-176.
Sherman, H. D. and F. Gold. 1985. ”Bank Branch Operating Efficiency: Evaluation Wit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9 , pp. 297-31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5.227.135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5.227.135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