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12112-23511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12112-235113
論文名稱
Title
《列仙傳》、《列異傳》神仙、鬼怪、方術研究
A study of Lie Xian Zhuan and Lie Yi Zhu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0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1-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2-12
關鍵字
Keywords
列仙傳、列異傳、自然崇拜、巫術、神仙觀、方仙道、魏晉志怪
Lie Yi Zhuan, Lie Xian Zhuan, witchcraft, The concept of god, worship of nature, Fangxian Tao, Wei-Jin Zhiguai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57 次,被下載 375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5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751 times.
中文摘要
《列仙傳》可作為仙傳類故事早期代表,從中可看到先秦至漢的神仙思想與方仙道活動。《列異傳》則為魏晉六朝志怪早期代表作,可看到漢至魏晉方術、巫術活動、靈冥世界觀、精怪變化、神鬼妖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第二章討論《列仙傳》、《列異傳》作者、成書年代、內容篇目。第三章討論成書背景,先秦至魏晉自然崇拜;巫師與方士之間地位的升降及方仙道如何盛行;先秦至漢神仙觀形成及方術活動;《列異傳》、《列仙傳》所涉及的方術的區別。第四章專論《列仙傳》中出現的方仙道方術流派及其修鍊的方術。第五章則討論《列異傳》中精怪、鬼魂類故事及厭勝之法,及人仙鬼妖之間的關係,產生異類姻緣及冥界觀,以及當時人們淫祀現象、俠義觀念等。希望藉由《列仙傳》、《列異傳》篇目的討論,可探究其與當時代背景之間的關係,及《列仙傳》與《列異傳》其中所涉及的方術的區別。
Abstract
Lie Xian Zhuan is representatives of the early story of Immortals class; Lie Yi Zhuan is Wei-Jin and South & North Dynasties‘s early Zhiguai's Novels. This thesis is focused on Research the books's author , Year of publication and table of contents ,discuss about the witchcraft from Pre-Qin Dynasty to the Wei Jin Dynasty. By research Lie Xian Zhuan and Lie Yi Zhuan 's contents, can prob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oth's background and witchcraf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步驟 ……………………………………………………… 1
第三節 前人研究文獻回顧 …………………………………………………… 3
第二章《列仙傳》與《列異傳》相關考證 ……………………………………… 7
第一節《列仙傳》作者及成書時代考證 ……………………………………… 7
第二節《列異傳》作者及成書時代考證 ……………………………………… 12
第三節《列仙傳》篇目考證 …………………………………………………… 18
第四節《列異傳》篇目考證 …………………………………………………… 19
第三章 先秦至魏晉神仙、鬼怪思想背景 ……………………………………… 27
第一節 先秦兩漢的自然崇拜 …………………………………………………27
第二節 先秦至魏晉巫術、方術溯源………………………………………… 36
第三節 先秦至漢「仙」觀念的發展及方術活動……………………………… 47
第四節 《列仙傳》、《列異傳》方術之別……………………………………… 54
第四章 《列仙傳》神仙方術探討 ……………………………………………… 57
第一節 《列仙傳》中的方術流派……………………………………………… 57
第二節 《列仙傳》中的服食方術 …………………………………………… 58
第三節 《列仙傳》中的辟穀方術 …………………………………………… 72
第四節 《列仙傳》中的導引、行氣方術 …………………………………… 79
第五節 《列仙傳》中的房中術 ……………………………………………… 86
第六節 《列仙傳》中的乘蹻方術 …………………………………………… 92
第七節 《列仙傳》中的使火方術 …………………………………………… 101
第八節 《列仙傳》仙鄉經歷成仙故事………………………………………… 111
第五章 《列異傳》故事類型討論 ……………………………………………… 115
第一節 《列異傳》精怪類故事 ……………………………………………… 115
第二節 《列異傳》中厭勝精怪之法 ………………………………………… 137
第三節 《列異傳》冥界類故事 ……………………………………………… 147
第四節 《列異傳》鬼魂類故事 ……………………………………………… 164
第五節 《列異傳》異類姻緣故事 …………………………………………… 169
第六節 《列異傳》房廟信仰與漢末至魏晉淫祀情況 ……………………… 174
第七節 《列異傳》俠義、復仇類故事 ………………………………………178
第六章 結論 ………………………………………………………………………187
第七章 引用書目 …………………………………………………………………19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古籍(按作者年代排序)

《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臺灣開明書局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周易》,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1年。
臺灣開明書局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毛詩》,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1年。臺灣開明書局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孟子》,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1年。
臺灣開明書局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周禮》,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1年。
臺灣開明書局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論語》,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1年。
臺灣開明書店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禮記》,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1年。《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周)左丘明著;臺灣開明書店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左傳》,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1年。
(周)荀況撰;李滌生著,《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第5刷。
(周)韓非撰;陳奇猷校注;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韓非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上海2刷。
(周) 列子;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戰國)呂不韋著;(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
《神農本草經》,北京:學苑出版社,1995年。
傅習任譯,《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11月10版。
白雲觀長春真人編纂,《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漢)戴德撰;高明註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漢)荀悦撰;(明)黃省曾注,《申鑒》,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漢)董仲舒撰;賴炎元註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十七卷》,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7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劉安撰;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漢)劉向撰;李劍雄譯註,《列仙傳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1刷。
(漢)于吉著;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3刷。
(漢)王充;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許愼撰;(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出版。
(漢)劉向;王叔岷撰,《列仙傳校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4月初版。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漢)桓寬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北京第2刷。
(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北京第2版。
(漢)王逸章句;洪興祖補注,《楚辭》,臺北:世界書局,1936年3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吳)韋昭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3刷。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梁)蕭子顯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北魏)酈道元;陳橋驛著,《水經注校釋》,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後魏)賈思勰原著;繆啟愉校釋;繆桂龍參校,《齊民要術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年。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刷。
(北齊)魏收撰;西魏書;(清)謝啟昆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晉)葛洪;王明著,《抱朴子內篇校釋》,臺北市:里仁書局,1981年。
(晉)葛洪著;顧久譯注,《抱朴子內篇》,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初版一刷。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晉)葛洪著;李夢蘇主編,《神仙傳》,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年 6 月第 1 版。
(晉)干寶著;胡懷琛標點,《新校搜神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晉)陶潛;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中華書局,1981年1月。
(晉)崔豹著,《古今注》,板橋:藝文圖書公司,1966年。
(隋)姚察;(隋)謝炅;(唐)魏徵;(唐)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梁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虞世南撰,《北堂書鈔》,板橋:藝文圖書公司,1968年。
(唐)徐堅等撰,《初學記》,臺北:台灣商務,1983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6次印刷。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刷。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宋)唐愼微撰;(宋)曹孝忠校;(宋)寇宗奭衍義,《證類本草三十卷》,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蘇轍著;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五函》,板橋:藝文圖書公司,1965年。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黃奭輯,《遁甲開山圖》,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百部叢書集成》之《黃氏逸書考》本,1965年。(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欽定四庫全書》,浙江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清)余嘉錫著,《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第一版。
(淸)姚振宗撰,《隋書經籍志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二、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滿城漢墓報告》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王枝忠著,《漢魏六朝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青著,《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1998年8月初版一刷。
王國良著,《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
王孝廉著,《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5月。
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廟仰韶墓地(黃河水庫考古報告之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4月第一版。
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陳敏慧校閱,《金枝》,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朱天順著,《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朱自清;郭沫若;葉聖陶;吳昑編輯,《聞一多全集》三,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一刷。
江紹原著,《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余英時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3月23日。
吳曾祺編,《舊小說》,甲集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一版。
李宗侗著,《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
李零著,《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8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李劍國著,《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
李學勤著,《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硏究》下編,臺北:知書房出版集團,2004年。
杜正勝著,《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周次吉著,《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6月。
周策縱著,《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初版。
孟瑤著,《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板橋:稻鄉出版社,1999年1月。
林富士;傅飛嵐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古屍研究編輯委員會編,《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古屍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施又文著,《神農本草經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侯忠義著,《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侯忠義著,《漢魏六朝小說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 年3 月第一版。
胡新生著,《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次印刷。
(荷)高羅佩著,李零、郭曉惠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
徐震堮選注,《漢魏六朝小說選注》,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4月1日初版。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1990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刷。
康韻梅著,《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梁釗韜著,《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展》,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二,北京:三聯書店,1990年10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張彥周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歷史編,秦漢卷,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陳國符著,《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出版。
湖北省西漢研究小组;武忠弼主编,《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墓西漢古屍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湖北省博物館編,《隨縣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逯耀東著,《中國歷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湯炳正著,《楚辭類稿》,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
黃景略、吳夢麟、葉學明撰;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編,《喪葬陵墓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葉慶炳著,《漢魏六朝小說選》,臺北:弘道文化,1974年10月。
葉珠紅著,《絳雲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2月1日。
趙英山著,《書法新義》,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月1日再版。
劉釗著,《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03月31日。
蒙文通著,《蒙文通文集》第一卷,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蒲慕州著,《葬墓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觀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6月初版。
劉精誠著,《中國道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初版。
歐陽健著,《中國神怪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魯迅校錄,《古小說鈎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11月第1版。
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臺北:谷風出版社,出版年月未著錄。
魯迅著,《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蕭登福著,《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8月。
戴望舒著,《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謝明勳著,《六朝小說本事考索》,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1月20日初版。
顏慧琪撰,《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一刷。
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嚴建民著,《五十二病方注補譯》,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02月。
龔韻蘅著,《兩漢靈冥世界觀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4月一刷。

三、學位論文

全寅初著,《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9月。
沈曉柔,《化生.復蘇.成仙:古代中國面對死亡的三種態度》,成大歷史碩士論文,2009年1月。
張得歆著,《干將莫邪故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傅苡嫙,《六朝道教成仙服食觀研究:以志怪及仙傳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丁威仁,〈魏晉六朝房中術探微〉,第六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4月17、18日。
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安徽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小組,〈阜陽漢簡《萬物》〉,《文物》,第4期,1988年。
王元臣,〈泰山神信仰的源流淺說〉,《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4期,2005年12月。
王青,〈列仙傳成書年代考〉,《濱州學院學報》,第1期,2005年。
王青,〈西域冥府遊歷故事對中土的影響〉,《新疆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2004年3月。
王國良,〈韓憑夫婦故事的來源與流傳〉,《中外文學》,第8卷,第11期,臺北市:中外文學月刊社,1980年4月號。
池田溫,〈中國歷代墓券略考〉,《文物參考資料》,第7期,1958年。
坂出祥伸;高大倫譯,〈彭祖傳說的研究〉,《宗教学研究》,第4期,1994年。
李豐楙,〈六朝鏡劍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李隆獻,〈先秦至唐代鬼靈復仇事例的省察與詮釋〉,《文與哲》(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第16 期,2010年6月。
杜正勝,〈生死之間是聯繫還是斷裂?—中國人的生死觀〉,《當代》,1991年2月。
林富士,〈略論早期道教與房中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二分,2001年。
胡平生;韓自強,〈《萬物》說略〉,《文物》,第4期,1988年。
陜西省博物館文管會寫作小組,〈從西安南郊出土的醫藥文物看唐代醫藥的發展〉,《文物》,第6期,1972年。
耿鑑庭,〈西安南郊唐代窖藏里的醫藥文物〉,《文物》,第6期,1972年。
唐萍;劉喜蘭,〈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靈石崇拜情結〉,《甘肅高師學報》,第14卷第6期,2009年。
徐金芬,〈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情欲論述--從人與物魅的邂逅談起〉,《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八輯,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5月。
凍國棟,〈漢唐間伍伯淺釋〉,《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00年00期。
孫作雲,〈后羿傳說叢考〉《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徐志平,〈人化異類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轉〉,《臺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4年6月。
晁天義,〈登蹻巫術探源—兼論巫術與神話的關係〉,《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2年。
國光紅,〈關於古代的祈雨兼釋有關的幾個古文字〉,《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4年。
崔樂泉,〈伍伯略說〉,《體育文化導刊》,第6期,1989年。
張秉權,〈商代的祭祀與巫術〉,《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四十九本第三分,1978年。
張鍇生,〈我國古代氏族社會二次葬〉,《中原文物》,第1期,1999年。
曹紅亮,〈麻姑考辨〉,《宗教學研究》,2006卷1期,2006年3月。
郭萬青,〈《類篇》引《國語》例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2009年。
陳國符,〈《道藏經》中外丹黃白經訣出世朝代考〉,《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出版。
陳洪,〈列仙傳成書時代考〉,《文獻》,第1期,2007年。
陳夢家,〈古文字中商周祭祀〉,《燕京學報》,第19期,1936年6月。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20期,1936年12月。
陳怡伶,〈鬼與人的交涉—談《搜神記》中鬼故事類型及其意涵〉,《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九輯,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年5月。
黃永鋒,〈關於道教辟穀養生術的綜合考察〉,《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傅惜華,〈六朝志怪小說之存逸〉《漢學》第一輯,1944年9月。
湖南省博物館,〈新發現的長沙戰國楚墓帛畫〉,《文物》,第7期,1973年。
逯耀東,〈魏晉志異小說與史學的關係〉,《食貨月刊》(復刊)第12卷第4、5期,1982年8月。
葉慶炳,〈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
趙璞珊,〈《山海經》記載的藥物、疾病與巫醫—兼論《山海經》的著作時代〉,《山海經新探》,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編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趙興彬,〈燎祭考〉,《泰安師專學報》,第11卷第1期,1998年3月。
劉樂賢,〈睡地虎秦簡日書《詰咎篇》研究〉,《考古學報》,第4期,1993年。
蔡哲茂〈燭龍神話的研究--以現代天文學來印證〉,《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社會
(社會科學類)》第68期上册,1994年。
盧兆蔭,〈試論兩漢時期的玉衣〉,《考古》,第1期,1981年。
濮陽西水坡遺址考古隊,〈1988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掘簡報〉,《考古》,第12期,1989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病瘧故事研究〉,《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1998年8月。
魏燕利,〈東晉之前導引術存在的二重證據〉,《體育月刊》,第16卷第10期,2009年10月。
嚴懋垣,〈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書錄附考證〉,《文學年報》第六期,燕京大學國文學會出版,1940年11月出版。
顧農,〈關於《古小說鉤沉》下〉,《魯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1期。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