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13108-04085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13108-040852
論文名稱
Title
後冷戰時代中國的柔性權力分析和北京申奧個案研究
The Analysis of China's Soft Power in the Post Cold War Era and The Case Study of Beijing's Biding for Olympic Gam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7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1-2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2-13
關鍵字
Keywords
和平崛起、國家形象、建構主義、北京申奧、柔性權力
Soft Power, Beijing Biding for Olympic Game, Constructivism, Peaceful Rise, State Imag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4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冷戰之後中國柔性權力的演變以及解釋中國申辦奧運成敗的原因。近年來,中國因經濟發展而快速崛起,為了避免其他國家對其崛起產生恐懼,引起不必要的抵制,所以中國不斷強調自己的發展策略是一種和平導向,以謀求一個更利於己的國際環境。因此我們對中國的了解不應僅限於軍事與經濟,對於中國運用柔性權力的知識與其複雜的外交關係之間的關聯更應加速研究。
根據奈伊的主張,一個國家的柔性權力資源主要包括文化、政治價值觀、外交政策。藉著這些資源設定議題與創造吸引力,以達到同化的目的。此外奈伊也認為資訊革命導致國際傳播資訊充斥,世人的注意力成為寶貴資源;加上大眾對政府的宣傳更有戒心,因此國家和非國家行動者合作成為一個可行的選項,不僅有助於吸引民眾注意力及加大可信度,更能為國家創造一個有利的形象,以施行其柔性權力。
不過筆者發現儘管東西方學者雖對吸引力可達成外交目標有共識,但對該種權力的內涵則有不同的看法,致使測量與評估各國柔性權力成為一種困難。為解決測量柔性權力的問題,筆者先建構一個轉換能力概念,其中制度與傳播科技為轉換能力的重要指標,此分析架構對國家和非國家行動者都適用。透過案例的補充,筆者試圖證明中國的柔性權力之所以提升主要歸因於制度的改革和傳播能力的增強。
至於解釋中國為何申辦奧運及申奧成敗的原因,筆者則主張應該從國際奧委會的柔性權力形成的機制加以了解,而不應只比較北京兩次申辦條件的差異,因為每屆奧運主辦城市的遴選都是一個全新的賽局,但是國際奧委會柔性權力形成機制卻不會改變。筆者強調國家與非國家行動者在施展柔性權力時,物質性條件必不可少,它是支撐制度與媒體的基礎。而中國在1993年正面臨政治繼承人選不確定與經濟過熱兩項挑戰,其中任何一項因素均可能隨時損害國際奧會賴以生存的奧運經濟。上述兩項挑戰實為北京當年申辦失敗的主因,卻被過去的研究者因為過於強調中國人權議題所忽略。
Abstract
My dissert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changing of China’s soft power and tries to explain the reasons why Beijing loses its biding for Olympic Games in 1993.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have transformed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Today China is already a country of rising power. In order to keep maintaining a peacefu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hina has learnt to use soft issues to serve its national interests. Because changing China’s image and undermining the scenario of a China threat were vital to Beijing and crucial to the future of its foreign policy, the analysis concerning China’s rise should not focus entirely on the economic and military power. It is better for us to aim at filling that gap in knowledge about China’s soft power and its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diplomacy.
According to Joseph Nye, soft power is attracting force derived mainly from intangible resources such as national culture, political values, and its foreign policies. It is the ability to get what you want through attraction rather than coercion or payments. Nye states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led to a dramatic reduction in the cost of processing and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The result is an explosion of information which leads to scarcity of attention. Therefore, attention becomes the scarce resource. Nye also finds that publics have become more wary and sensitized about propaganda. Governments are often mistrusted. Therefore, Nye suggests that governments to work with non-state actors, such as NGOs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However, there are a lot of arguments about how to measure the soft power of a country or a private actor. Since converting resources into realized power in the sense of obtaining desired outcomes requires well-designed strategies and skillful leadership, I state that soft power results from the structural forces and media technology in the system. Through development of the analysis structure of soft power, including media technology, institutio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I examine several cases to prove that China is gradually enhancing its international position by means of changing its institutions and reinforcing i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Today, special events are more than just well-known athletic competitions and cultural performances.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s an important non-state actor with charm and soft power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I use three chapters to deal with the topic that Beijing bided for 2000 and 2008 Olympic Game. My argument is that the issues of Deng Xiaoping’s successor and overheated economic problem leaded to China’s lost in biding for the Olympic Game in 1993.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的形成………………………………………………..7
第三節 文獻探討………………………………………………………………11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31
第五節 章節安排………………………………………………………………39

第二章 理論回顧與分析架構………………………………………………………43
第一節 主要理論回顧…………………………………………………………43
第二節 柔性權力理論的修正與分析架構……………………………………63
第三節 個案選擇說明…………………………………………………………84

第三章 中國柔性權力的施展與影響………………………………………………90
第一節 文化魅力的前鋒-孔子學院…………………….……………………..90
第二節 對外宣傳-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變革...…………..……..……..100
第三節 中國的文化制度改革……..………….……………………………...106
第四節 展現大國財力的公共外交-中非合作論壇………….………………119

第四章 奧運與中國………………………………………………………………..129
第一節 國際奧會的組成與運作……………………………………………..130
第二節 中國參與國際奧會的經驗…………………………………………..140
第三節 體育與中國的民族自救……………………………………………..146
第四節 奧運會主辦城市的遴選制度………………………………………..151

第五章 2000年奧運主辦城市的遴選……………………………………….……155
第一節 1993年的國際結構………………….………………………………156
第二節 北京與雪梨的申辦與競爭…………………………………………..164
第三節 1993年中國的國內因素………………………………………….....173

第六章 2008年主辦城市的遴選……………………………………………….....179
第一節 2001年的國際結構.….……………………………………………...179
第二節 北京、巴黎與多倫多的申辦與競爭…….……………………….….185
第三節 2001年關鍵因素分析…………..…………………………………...203
第四節 傳播內容的吸引力-北京申奧影片分析..…………………………...209

第七章 柔性權力與中國的和平崛起…………………………..…………………220
第一節 和平崛起到和平發展…………………………………………..……220
第二節 中國國際形象的改善……………………………………………..…224
第三節 中國民族自信心的成長………………………………………..……229
第四節 國際制度對中國國內政策的影響…………………………….…….233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架構的創新……………………………………………………..242
第二節 研究發現……………………………………………………………..245
第三節 國際文化與國際規範………………………………………………..248
第四節 北京奧運對中國的影響……………………………………………..251

參考書目…………………………………………………………………………....253

附件一…………………………………………………………………………..…..26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書籍
朱金平,中國打開奧運之門。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
朱景鵬,國際組織管理-全球化與區域化之觀點。台北:聯經出版,2004年。
李超宗,新馬克思主義思潮。台北:桂冠圖書,1989年。
李金銓,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英明,文化意識型態的危機:蘇聯、東歐、中共的轉變。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
李超宗,新馬克思主義思潮。台北:桂冠圖書,1989年。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文化,1985年。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2002年。
吳文忠,中國體育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
吳經國、曾意芳,奧運場外的競技-吳經國的五環誓約。台北:天下文化,2001年。
吳思華,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林靈宏,消費者行為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
施愛國,傲慢與偏見-東方主義與美國的中國威脅論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袁正清,國際政治理論的社會學轉向:建構主義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殷海光,“中國現代化的問題,”金耀基主編,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
馬立誠、凌志軍,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台北:天下文化,1998年。
凌德祥,走向世界的漢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陳勁,歐盟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許義雄,中國近代學校體育(下)。台北:師大書苑,1999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張裕亮,變遷中的中國大陸報業制度圖像。台北:晶典文化,2006年。
張曉明、胡惠林、張建剛,2001-2002年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總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程紹同,”現代奧運會主辦城市申辦模式分析,”程紹同主編,運動政策與事業經營管理研究。台北:師大書苑,2003年。
董輔礽,改革與發展-論大轉變中的中國經濟。香港:華南經濟新聞出版,1995年。
劉淇,北京奧運經濟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劉繼南,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陶儀芬,”中國大陸政治景氣循環的合理化,”袁易、嚴震生、彭慧鑾合編,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4年。
蕭全正,政治與經濟的整合。高雄:基礎文化,2006年。
盧子健,中國對外關係轉變。香港:金陵出版社,1985年。
戴偉謙,體育文史的新領域。台北:師大書苑,2006年。
毛思迪(Steven W. Mosher),李威儀譯,中國新霸權(Hegemon)。台北:土緒出版,2001年。
厄爾•貝比(Earl Babbie)著,李美華、孔祥明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時英出版,2004年。
甘迺迪(Paul Kenndy)著,王保存、陳景彪譯,世界強權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
伯格(John Berger)著,戴行钺譯,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年。
尼克森(Howard L. Nixon)、佛雷(James H. Frey)著,王宗吉譯,運動社會學(A Sociolory of Sport)。台北:紅葉文化,2000年。
皮菲佛(Jeffery Pfeffer)、薩冷尼克(Gerald R. Salancik)著,俞慧芸譯注,組織的外部控制:資源依賴的觀點(The external control oforganization: a resources dependence perspective)。台北:聯經出版,2007年。
米勒(Toby Miller)和尤帝斯(George Yudice)著,蔣淑貞、馮建三譯,文化政策(Cultural Policy)。台北:巨流圖書,2006年。
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米若耶夫(Nicholas Mirzoeff)著,陳云云譯,視覺文化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台北:韋伯文化,2004年。
李克(Rick Harbaugh),”論中國的高儲蓄率,”袁易、嚴震生、彭慧鑾合編,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4年。
克拉克(Toby Clark)著,吳霈恩譯。藝術與宣傳(Art and Propaganda)。台北;遠流出版,2003年。
阿蒙(Gabriel A. Almond)、包威爾(G. Bingham Powell, Jr.)著,曹沛霖譯,比較政治學(Comparative Politics)。台北:五南圖書,1991年。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西方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台北:聯經出版,1997年。
林區貝克(Mark Irving Lichbach)、魯克曼納(Alan S. Zuckerman)著,蘇子橋譯,比較政治-理性、文化與結構(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台北:五南,2005年。
波特(Michael E. Porter)著,李明軒、邱如美譯,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台北:天下文化,1996年。
柯司特(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黃麗玲譯,認同的力量(The Power of Identity)。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
柏格爾(Arthur Asa Berger)著,黃新生譯,媒介分析方法(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台北:遠流出版,1992年。
派翠克•泰勒(Patrick Tyler)著,聯合報編譯組譯,中美交鋒(A Great Wall: Six Presidents and China)。台北:聯經出版,2000年。
科特勒(Philip Kotler),羅漢等譯,科特勒申探大亞洲:人潮、金潮與地方改造(Marketing Asian Place)。台北:商智文化,2002年。
殷(Robert K. Yin)著,尚榮安譯,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Research)。台北:弘智文化,2001年。
郝思迪(K. J. Holsti)著,龔文周、何建台譯,國際政治解析的架構(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emework for Analysis)。台北:龍田出版社,1983年。
華茲(Kenneth N. Waltz),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台北:五南出版,1989年。
湯恩比(Arnold J.Toynbee)著,文明經受著考驗。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湯恩比(Arnold Toynbee)著,陳曉林譯,歷史研究(Study of History)。台北:桂冠出版社,1978年。
喬治諾夫(Vassil Girginov)、裴利(Jim Parry)著,許立宏譯,解讀奧林匹克運動會(The Olympic Games Explained)。台北:中華奧會,2004年。
萊斯特(Paul M. Lester)著,張霄亭、楊美雪譯,視覺傳播(Visual Communication Images with Messages)。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
喬維特(Garth S. Jowett)著,陳彥希、林嘉玫、張庭譽譯,宣傳與說服(Propaganda and Persuasion)。台北:韋伯文化,2003年。
陶意志(Karl W. Deutsch),李其泰譯,國際政治的解析(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幼獅文化,1989年。
費麗莫(Martha Finnemore)著,袁正清譯,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浙江:浙江人民大學,2000。
費德烈克(Howard H. Frederick)著,陳建安譯,全球傳播與國際關係(Global Communication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揚智文化,1999年。
雷默(Joshua Cooper Ramo)等著,沈曉雷譯,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裡的中國(China’s Image: The Country in the Eyes of Foreign Scholar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陸伯彬(Robert S. Ross)著,何大明譯,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策略(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
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著,張自學譯,國際政治學(Politics among Nations)。台北:幼獅文化,1984年。
鮑德威爾(David Bordwell)著,游惠貞譯,開創的電影語言-艾森斯坦的風格與詩(The Cinema of Eisenstein)。台北:遠流出版,1995年。
歐蒙特(Jacques Aumont)、梅莉(Michel Marie)著,吳珮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L’Analyse des Films)。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諾斯(Douglass C. North)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戴揚和卡茨(Daniel Dayan& Elihu Katz)著,麻爭旗譯,媒介事件(Media Events)。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0年。
韓碩熙(Sukhee Han),“信息革命:國際關係面臨新的挑戰,”21世紀:世界格局與大國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蘭普頓(David Lampton)著,計秋楓譯,同床異夢(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中文期刊
宋效峰,”試析中國和平堀起中的軟權力因素,”廣東行政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2005年6月):頁46-50。
宋國誠,”中共主辦2008奧運會對其綜合國力與兩岸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8期(2001年8月):頁1。
宋繼新,”論奧運對和平的追求-促進北京奧運穩定與中國和平崛起的研究,”體育與科學,第5期(2004年9月):頁43-46。
李迎春,”中國崛起之軟權力塑造戰略,”江南社會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2003年3月):頁7-12。
姜奇平,”軟實力的文化分析,”互聯網周刊(2004年8月9日):頁64-66。
范錦明,"中國為何加入WTO,”中國事務,第2期(2000年10月):頁72-81。
彭功軍,2008年中國北京申奧成功的理論思考,中國期刊網。
彭杰、童昭崗,”從社會心理層面論北京申奧成功的原因及其影響,”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5期(2003年10月):頁11-14。
郝建,唯漂亮主義-關於國家新形象的塑造。電影欣賞,(2004年):頁62-72:
徐秀軍,”後冷戰時代的國際軟力量競爭與中國選擇,”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05年):頁40-43。
陳琴嘯,”論軟實力與中國外交,”江南社會科學院學報,第7卷第2期(2005年6月):頁30-33。
楊雪燕、張娟,”90年代美國大報上的中國形象,”新聞與傳播,第6期(2003年):頁56。
張小明,”約瑟夫•奈的軟權力思想分析,”美國研究,第1期(2005年):頁20-36。
董小英、李其、師曾志等,”奧運會與國家形象:國外媒體對四個奧運舉辦城市的報導主題分析,”中國軟科學,第2期(2005年):頁1-9。
趙剛,”全球化時代的軟權力與文化安全策略,”國際論壇,第6卷第2期(2004年3月):頁1-4。
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1998年9月):頁71-87。
鄧顯超,”淺析三維棋局論和軟實力理論,”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4卷第9期(20003年9月):頁28-30。
劉德斌,”軟實力說的由來與發展,”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2004年7月):頁55-62。
蕭全政,“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22期(2004.年12月):頁1-29。
韓召穎,”公眾外交:美國對外政策的重要工具,”南開學報,第6期(2001年):頁
魏華,”對中共積極申辦公元兩千年奧運之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8期(1993年):頁67-79。
競逐,”奧運的政治惡鬥,”亞洲週刊,(1993年10月):頁14-17。
蘇明高,北京申奧成功的哲學思考,中國期刊網。

學位論文
杜戎珄,”北京申奧經驗之研究,” 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2004年。
林中進,”申辦國際運動賽會成敗因素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2005年。
陳一誠,”中國南方外交戰略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2006年。
葉怡君,”國際體系轉型下中國與歐盟外交關係之發展與磨合,”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廖登山,”後冷戰時期中國軟權利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6年。
蔡昆宏,”中共大國外交政策的國家利益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2003年。

研討會論文
林佳龍、吳志中,”中共的國家戰略與對外政策:十六大後的觀察,”展望2003年兩岸正經發展研討會,高雄,2002年12月1日。
高永光,”北京申奧成功後中共對內與對外政策趨勢之探討,”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和平論壇「北京申奧成功\\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座談會,台北,2001年8月4日。
張顯超,”北京申奧成功後兩岸互動模式之研究,” 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和平論壇「北京申奧成功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座談會,台北,2001年8月4日。
張啟雄,”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中國代表權之爭-名分秩序論觀點的分析,”九十年度東南亞暨東北亞區域研究成果發表會(Ⅰ),台北,2002年3月13日。
張啟雄,”東方型國際秩序原理之型模建構與分析: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前後中國代表權之爭,”區域研究與社會科學的對話-對亞太研究未來方向的啟示國際研討會,台北,2002年4月30日至5月1日。
顏建發,”北京申奧成功後台灣的因應之道,” 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和平論壇「北京申奧成功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座談會,台北,2001年8月4日。

中文報紙
”中宣部對外宣傳作會議,”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7月21日,第四版。
白德華,中國時報,95年11月5日,A13版
熊昌成,”一面倒「全球欠中國人一次奧運」聲浪大,”中時晚報,2001年7月13日。
余杰,”中國足球在愚昧中狂歡,”中國時報,2002年6月5日,39版。
馬德睿,”寰宇一家奧運會,” 自由時報,2005年7月5日,版A12。

網站
工行佈局非洲張顯中國雄心,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路版,2007年10月26日,http://chinese.wsj.com/big5/20071026/ffe142545.asp?source=channel
中國大幅援助非洲,今年外交支出勁漲230億,星島環球網,2007年3月6日。
http://www.singtaonet.com:82/china/200703/t20070306_481963.html
“中國對媒體的控制稍有放寬,”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絡版,2004年4月9日。http://chinese.wsj.com/big5/20040409/chw135408.asp
北京陳述報告,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10713/516.html
巴黎陳述報告,搜狐體育網,http://sports.sohu.com/71/16/sports_news163321671.shtml
多倫多陳述報告,體育搜狐網,http://sports.sohu.com/93/22/sports_news163322293.shtml
呂娜,”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中國軟實力不斷上升,”中國網,2006年6月4日。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02/14/content_7828915.htm
辛言,”美聯社回函呂秀蓮,願審慎處理風波,”新紀元周刊,200年3月9日。http://www.epochweek.com/012/2822.htm
非洲記者:精采中國令人興奮,中非合作論壇網站,2006年4月14日。http://www.fmprc.gov.cn/zflt/chn/zt/jzyxb/t246351.htm
金元浦和章建剛,“文化資源與文化競爭力,”中國藝術設計聯盟網站(Arting365.com),2006年8月13日。http://www.arting365.com/vision/discourse/2006-08-13/content.1155478733d132715.html
吳宏志,“戰後台灣的經濟發展如何給大陸借鏡-以李國鼎為例,”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economy-03.asp
高毅,錢眼看風向,BBC中文網,2007年3月10日。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430000/newsid_6438100/6438107.stm
馬晶,”孔子學院外的較量,”新京報,2007年1月14日。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582/2007/01-14/031@235624.htm
孫廣相副部長在中非合作論壇後續行動通報及磋商會上的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的2001年2月6日的新聞稿,http://dz.china-embassy.org/chn/zt/zfhz/t11249.htm
郭瓊麗,”中國政府三個層次的新聞發佈體制基本建立,”南方網,2004年12月29日。
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412290399.htm
張秉軍,”海外親共媒體受中共領館指揮:北京對海外華人的統戰,”明慧網,2004年1月7日。http://minghui.ca/mh/articles/2004/1/7/64286.html
鄭永年,”中國軟實力悄然崛起,”新華網,2005年1月13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1/13/content_2454936_1.htm
劉強,”2010年全球建500所,孔子學院為何能建這麼快,”新華網,2007年12月13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12/13/content_7239721.htm
蔡素蓉,”呂:英文新書柔性國力,盼致贈胡錦濤,”大紀元網站,2006年5月19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6/5/19/n1323505.htm
蘇起,“軟實力+守勢國防=國安,” 國政評論,2006年1月24日。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5/NS-C-095-023.htm
龐中英,中國軟力量的內涵,新華網,2005年11月7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5-11/07/content_3745278.htm

英文部分
書籍
Sydney 2000 Olympic Games Candidate File, 1993.
Beijing 2000 OlympicGames Candidate File, 1993.
Paris 2008 Olympic Games Candidate file, 2001.
Toronto 2008 Olympic Games Candidate file, 2001.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Candidate file, 2001.
Report of the IOC Evaluation Commission for the Games of the ⅩⅩⅨ Olympiad in 2008, Lausanne: IOC, 2001.
Berger, Arthur Asa.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0.
Carr, E.H.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New York: PALGRAVE, 2001.
d’Hooghe, Ingrid.“Public Diplomac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ed., by Jan Melisse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Ellul, Jacques. Propaganda. NY: Vintage Books, 1965.
Grossberg, Lawrence. MediaMaking: Mass Media in a Popular Cultu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8.
Johnsony, Janet Buttolph.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Washington, D.C.: CQ Press,1986.
Hobson, John M. The Stat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Keohane, Robert O. & Nye, 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Glenview: Scott Foresman, 1989.
Kurlantzick,Joshua. 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New He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Lampton, David M.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Los Ang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Morris, Andrew D. Marrow of the Nation. Los Ang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Nye, Joseph S.,J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Affairs, 2004.
Ramo, Joshua Cooper. The Beijing Consensus. 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er, 2004.
Ritchie, J.R. Brent. “Promoting Calgary through the Olympic: the Mega-event as a Strategy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in Social Marketing: Promoting the Causes of Public and Nonprofit Agencies. London: Allyn and Bacon, 1990.
Snyder, Richard C.& Bruck, H.W. and Sapin, Burton eds..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2.
Tomlinson, Alan and Young, Christopher. eds.. National Identity and Global Sports Events. New York: SUNY, 2006.
Wallace, W.. Sociologic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9.
Weber, Cynthia. Simulating Sovereignty: Intervention, the State and Symbolic Exchan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期刊
Bachman, David. “China in 1993: Dissolution, Frenzy, and/or Breakthrough?” Asian Survey, vol. 34, no. 1, Jan.(1994):30-40.
Emerson, Tony. “ Beijing Goes For Gold,” Newsweek, (September 27, 1993):
Hillenbrand, Barry “ Five-Ring Gamesmanship,” Time, (May 31, 1993):
Keohane, Robert O. & Nye, Joseph S. Jr.. “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 vol. 77, No. 5 (September/October 1998):81-94.
Kurlantzick, Joshua. “China’s Charm: Implications of Chinese Soft Power,” Policy Brief, no. 47(2006):1-8.
Matos, Pedro. Host Mega Sports Events: A Brief Assessment of Their Multidimensional Impacts:
Mesquita, Bruce Bueno de & Downs, George W.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Foreign Affairs, vol.84, no 6(2005): 77-86.
Persson, Christer. The Olympic Games Site Decision, Tourism Management, 23(2002):27-36.
Pollock, John C. “City Charecteristics and Coverage of China’s Bid to Host the Olympic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vol.18, Issue 3&4 (1997):1-14.
Waller, Wynne Pomeroy. Poll Trends: China and Human Rights,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59, No. 1, (Spring 1995): 133-143.
Wang, Hongying, “National Image Building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1, no1, (Mar. 2003):46-72.
Zheng, Bijian. “China’s “Peaceful Rise” to Great-Power Status,” Foreign Affairs, vol. 84, No. 5, (September/October 2005):18-24.
報紙
Longman, Jere. Beijing Must Wait, Worry, and Not Mess Up,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11,2001.
Nye, Joseph S. Jr., 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 Dec 29, 2005.

網站
Kyra Phillips, “ Bud Greenspan on China’s History, Future in Olympic Movement,” CNN.com, July 14, 200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91.211.66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91.211.66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