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13108-15014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13108-150141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大陸銀行體制的改革路徑
The Reform Path of China's banking syste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1-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2-13
關鍵字
Keywords
銀行體制、制度變遷、改革路徑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9 次,被下載 252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528 times.
中文摘要
中國政府如何進行銀行體制改革?當中改革方針與政策措施為何有所轉變,以及對銀行產業經營行為的影響?本研究主要在探究中國大陸銀行體制的改革路徑。藉由諾斯制度變遷理論的修正,建立銀行體制變遷的分析架構,來檢視改革開放後,銀行體制改革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中國銀行產業始終為中國政府解決環境問題的政策工具。因而中國銀行體制呈現隨機式改革路徑的發展,導致中國政府疲於應付銀行體制雙重失靈的衝擊。對此,不僅可以讓讀者知道中國大陸銀行體制的改革路徑如何發展之外,並可據以推演中國政府未來將如何推動銀行體制改革。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謝辭 Ⅰ
摘要 Ⅲ
目次 Ⅳ
圖次 Ⅵ
表次 Ⅶ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15
第四節 研究架構、流程與章節安排 18
第貳章 分析架構 20
第一節 制度變遷理論 20
第二節 中國政府對銀行體制變遷的推動 27
第三節 中國銀行產業經營型態 35
第四節 銀行體制變遷架構的建立 39
第參章 1978年至1993年銀行體制的改革路徑 46
第一節 中國大陸銀行改革其內外部環境問題 47
第二節 中國政府對銀行改革的認知與推動 55
第三節 銀行體制改革的轉變與影響 68
第肆章 1993年至2006年銀行體制的改革路徑 75
第一節 中國大陸銀行改革其內外部環境問題 76
第二節 中國政府對銀行改革的認知與推動 83
第三節 銀行體制改革的轉變與影響 92
第伍章 結論 9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9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3
一、中文文獻 103
二、英文文獻 11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丁仁方和王慶輝編著,政府與企業。台北:空大,2001年。
大衛.古德曼,中國最後強人。台北:財訓,1997年。
王夢奎、林兆木和郭樹清著,新時期我國的宏觀調控。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王曙光,金融自由化與經濟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台北:時報出版社,2001年。
年。
朱浩民,大陸金融制度與市場。台北:三民,2002年。
何帆,傳統計畫體制的起源、演進和衰弱。天津:南開大學,2003年。
吳敬璉,改革我們正在過大關。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 : 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祕密。台北:麥格羅希
爾,2005年。
謝衛、何德旭和李健主編,改革•增長•商業銀行。北京:中國金融,1995年。
吳曉求、趙錫軍和瞿強等著,中國金融體制改革(1983-2004):歷史回顧與路徑
分析-市場主導與銀行主導金融體系在中國的一種比較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
學出版社,2006年。
孟建華,中國貨幣政策的選擇與發展。北京:中國金融,2006年。
帕金斯著,陳志標編譯,走向21世紀 : 中國經濟的現狀、問題和前景。江蘇:
人民,1992年。
何德旭主編,中國金融服務理論前沿(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年。
林文郎,亞洲金融風暴。高雄:中山大學經濟研究所,1999年。
殷夢波和李金聲主編,中國金融理論發展研究。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0年。
耿慶武,中國不平衡經濟發展。台北:喜馬拉雅,2004年。
馬立誠和凌志軍,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台北:天下遠見,1998年。
高長,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台北:五南,2002年。
國際經濟研究所,樂為良和黃裕美譯,重估中國崛起。台北:聯經,2006年。
張旭,金融深化、經濟轉軌與銀行穩定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台北:聯經,2001年。
陳金龍,貨幣流通之規律。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83年。
陳金龍,當前中共金融改革之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85年。
陳德昇,中南海政經動向。台北:永業,1992年。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2003年。
許光泰主編,世貿組織與兩岸發展。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3年。
彭興韵,金融發展的路徑依賴與金融自由化。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渡邊利夫和小島朋之,劉雪卿譯,毛澤東與鄧小平。台北:大展出版社,1995
年。
陳一諮、李少民和于大海等著,中國大陸的改革與發展。台北:桂冠,1991年。
楊中美,朱鎔基傳。台北:時報,1998年。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1997年。
劉聰衡、謝明瑞編著,金融制度與管理。台北:空大,西元1986年。
劉鴻儒,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上卷)。北京:中國金融,2000年。
蔡瑋,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台北:風雲論壇,2000年。
鄭永年,朱鎔基新政-中國改革的新模式。美國:八方文化,1999年。
鄭竹園,大陸經濟改革的進程及影響-台灣模式與大陸現代化。台北:聯經,1986
年。
鄭昭明,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1997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1993年。
魯凡之,中國經濟發展論。台北:南方出版社,1988年。
魏艾等著,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市場轉型。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Anthony Saunders,郭照榮和沈中華譯,金融機構管理。台北:華泰出版社 ,2001
年。
Daniel Burstein、Arne de Keijzer,應小端、黃秀媛譯,巨龍:中國對全球政經濟的
影響。台北:黎明圖書,1999年。
Douglass C. North,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臺北:時報文化,1994
年。
Eric G. Furubotn and Rudolf Richter,嚴愛靜主譯,制度與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
之貢獻。臺北:五南,2001年。
Kenneth Lieberthal,楊淑娟譯,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台北:國立編譯,1988
年。
Martin Mayer,溫蒂雅譯,大銀行家 : 現代金融體系的變遷與挑戰。台北:商業
週刊,1999年。
Robert Gilpin,陳怡仲,張晉閣,許孝慈譯,全球政治經濟-掌握國際經濟秩序。台北:
桂冠,2004年。

(二)期刊論文
方山,”大陸城市農民工貧困問題,”中國大陸研究,第11期(1999年11月):
頁33-42。
王鶴松,”大陸銀行業的現況與未來改革方向,” 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8期
(2004年8月):頁1-8。
王鶴松,”中國大陸銀行體系的改革與金融開放-兼述兩岸金融交流的發展方
向,” 臺灣經濟金融月刊 ,第8期(2003年8月):頁27-41。
王鶴松,”中國大陸銀行體系的改革與金融開放-兼述兩岸金融交流的發展方
向,” 臺灣經濟金融月刊 ,第8期(2003年8月):頁27-41。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組,”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回顧與
展望,”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2000年,NO.C2000005。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組,”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回顧與
展望”,2000年,NO.C2000005。
尼爾.格雷爾里和斯拖伊安.塔涅夫著,趙紅軍和黃燁青譯,”中國民營企業的
融資問題,”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6期(2001年):頁51-55。
江振昌,”大陸城鎮下崗職工的貧困問題,”中國大陸研究,第12期(1998
年12月):頁7-21。
江振昌,”欠薪問題與近期大陸工潮-集體行為觀點,”中國大陸研究,第9
期(2000年9月):頁81-102。
吳敬璉,”經濟學家、經濟學與中國改革,”經濟研究,第2期(2004年)。
李西成和沈道震,”中國大陸金融改革的立法精神與經濟考量,”遠景季刊,第
2期(2001年4月):頁47-95。
李佳貞,”大陸銀行體系現況及外資銀行在大陸之發展:兼論國內銀行赴大陸發
展之機會,” 經濟研究,第3期(2002年3月):頁191-211。
沈聯濤、肖耿和王沅,” 中國金融改革與產權基礎設施,”視角,第2期,(2004
年10月):頁18-23。
林文斌,”中國大陸銀行體制變遷市場社會主義及之後,”中國大陸研究,第
11期(2001年11月):頁67-94。
楊雅慧和龍嘯天,”兩岸金融深化之比較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5期(2003
年9月): 頁55-79。
邱宏輝,”對中共金融改革之研析,”中共研究,(1994年7月)。
邱秀錦,”中國大陸高儲蓄率之謎,”經濟前瞻,第54期(1997年11月):
頁70-73。
洪德欽,”歐洲聯盟銀行監理體系之研究,”歐美研究,第4期(1994年12月):
頁819-895。
范錦明,”中國為何要加入WTO,”中國事務,第2期(2000年10月):頁73-81。
孫哲,”中國外交思想庫:參與決策的角色分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4年4月)):頁98-104。
徐滇慶,”WTO與國有金融體制改革,”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2000年,
NO.C2000014。
高長,”中國大陸城鎮勞動力就業問題之探討,”遠景季刊,第4期(2000年
10月):頁59-90。
陳伯志,”中國大陸金融改革之分析一九九八∼二00一年,”中國大陸研究
(2001年1月):頁1-32。
陳伯志,”中國大陸金融業發展趨勢與加入WTO之因應措施,”中國大陸研究,
第3期(2003年5、6月):頁31-61。
陳寧馨、余玉春和張巧玲,”199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工業國有企業負債比對企
業利潤影響之探析,”東亞研究,第1期(2006年1月):頁 87-132。
陶儀芬,”中國研究與比較政治經濟學的對話:以中國金融研究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1期(2004年3月):頁41-61。
傅豐誠,”大陸金融改革的方向與進展,”中共研究,第6期(2005年6月):
頁50-68。
游豐吉,”對大陸銀行體制改革之研究,”中共研究,第11期(1998年11月):
頁32-44。
黃智聰、歐陽宏,”世界各國對中國大陸直接投資決定因素之研究,”遠景基金
會季刊,第2期(2006年4月):頁139-178。
楊開煌,”中共「對台政策」解釋與評估-決策人物取向之研究,”東吳政治學
報,第7期(1997年):頁55-79。。
詹姆斯•勞倫斯遜和約瑟夫C.H.猜著,周豔輝摘譯,”中國金融改革的過去與未
來,”中國研究,第11期(2004年11月):頁37-40。
蔡瑋,”中共的決策模式及行為,”中共研究,第4期(1997年4月):頁99-111。
蔡慧美,”大陸財政補貼解析,” 經濟前瞻,第23期(1991年7月):頁72-76。
蕭冬連,”1979年國民經濟調整方針的提出與爭論-大轉折紀事之一,”黨史博覽,第10期(2004年10月):頁4-10。
魏艾和曾盛文,”中國大陸財政收支與經濟成長-因果關係的驗證,”中國大陸問題研究,第6期(2003年11、12月):頁137-162。
邊裕淵,” 中國大陸金融深化之研究,” 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期(2004年4
月):頁1-28。
邊裕淵,”「入世」對大陸金融的影響,” 中共研究,第2期(2002年2月 ):
頁102-113。

(三)網路資料
”2001年一季度中國人民銀行大事記,”中國銀行、證券、保險工作座談會,2001年1月17日。www.pbc.gov.cn/detail_frame.asp?col=250&id=56&keyword=&isFromDetail=1。(檢索日期:2008年1月13日)。
”中國銀監會申辯稱國有銀行不存在賤賣情況中國銀監會申辯稱國有銀行不存在賤賣情況,”華爾街日報,2005年12月06日。http://chinese.wsj.com/big5/20051206/bch085700.asp。(檢索日期:2005年12月06日)。
”中國工商銀行確定IPO發行價指導區間,”亞洲華爾街日報,2006年10月09日。http://chinese.wsj.com/big5/20061009/bch085700.asp。(檢索日期:2006年10月09日)。
”中國啟動金融風險應急體系,”商務週刊,2006年3月30日。
http://www.businesswatch.com.cn/Html/Fin/0633011165560505.html。(檢索日期:2007
年12月12日)。
”中國官方智庫調查,”南方週末,2007年10月11日。
http://news.sohu.com/s2007/zhiku/。(檢索日期:2007年12月12日)。
”中建工交四行欲涉足保險業 審批工作已在進行,”人民網,2005年12月14
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1040/3942822.html。(檢索日期:2008年1月
13日)。
艾李俊,“國務院銀監會央行開會 外資全線突入中資銀行?,”人民網,2003
年9月10日,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40/2081677.html。(檢索日期:
2006年10月25日)。
”李鵬姚依林聽取一月人民銀行分行行長會議彙報時指出:國家進行宏觀調控,銀行起著關鍵作用,” 人民日報,1988年1月22日。http://www.ripbc.com.cn/yjxxw/jinrongnianjian/page/1989/8901019.htm。(檢索日期:2007年12月2日)。
”地下金融造成宏觀調控政策失靈,”中國國家信息中心,2005年12月12日。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51212/14232191154.shtml。(檢索日期:2008年1月8
日)。
”要求加速開發上海和浦東 鄧小平:設計金融市場 向香港學習,”聯合報新聞
網,1991年3月9日。
”吳敬璉:我國銀行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銀行,”南方網,2005年3月30日。
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finance/hot/cjjiaodian/200503300287.htm。(檢索日期:2006年11月26日)。
沈鵬飛和王麗惠,”加入WTO對海峽兩岸金融產業之衝擊及交流新契機,”
http://www.chihlee.edu.tw/office/s100/thesis01/13.doc。
曾仁全,”金融風暴的負擔轉嫁 朱鎔基政策敗筆之二,” 大紀元,2004年3月2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4/2/3/n459715.htm。(檢索日期:2008年1月16日)。
胡楠,”趙紫陽最重要的助手:鮑彤,”華夏文摘,1992年3月27日。
http://www.cnd.org/HXWZ/CM92/cm9203d.gb.html。(檢索日期:2007年12月12日)。
胡鞍鋼,”披露中共決策機制演變歷程,”台灣新生報 ,2003年6月1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3/1/6/n262992.htm。(檢索日期:2007年12月12日)。
”胡錦濤:充分認識金融重要性 推動金融業健康發展,”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7年8月29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6188741.html。(檢索日期:2007年12月2日)。
張軍,”莫干山上的價格論戰,”經濟觀察報,2007年10月15日。
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28865。(檢索日期:2008年1月09日)。
陶儀芬,”政策制訂的研究取向:以中國財政金融制度變遷為例,”清華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2004年2月24日。
http://wayne.cs.nthu.edu.tw/~iosoc/discourse/index.php?searchstr=&Page=6。(檢索日
期:2007年11月11日)。
楊清林,“中國十大智庫首次公開集體亮相 可影響高層決策,” 中國新聞網,
2006年11月9日。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答記者問實錄,”星島環球網,2006年3月14日。http://www.singtaonet.com:82/feitures/06lh/focus/t20060314_163990.html。(檢索日期:2006年10月25日)。
”溫家寶:深化金融改革 促進金融業持續健康安全發展,”新華網, 2007年1
月20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3/01/content_5788935.htm。(檢索日期:2007年12月2日)。
” 溫家寶:深化國有銀行改革 加快農村金融改革,”中國網,2007年3月5日。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www.lianghui.org.cn/2007lianghui/2007-03/05/content_7905703.htm。(檢索日期:2008年1月16日)。
”發展股變臺前幕後 大幕剛剛拉開,”南方週末,2002年11月18日。
http://economy.big5.enorth.com.cn/system/2002/11/18/000455472.shtml。(檢索日期:
2007年12月12日)。
”銀行業巨頭:單偉建/敲開中國銀行業大門,” 經濟觀察報,2002年12月30
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21230/1114296285.shtml。(檢索日期:2007年
12月12日)。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答記者問實錄,”星島環球網,2006年3月14日。
http://www.singtaonet.com:82/feitures/06lh/focus/t20060314_163990.html。(檢索日期:
2006年10月25日)。
鄒藍,”中國智囊機構對政府管理決策過程的影響,”中國改革論壇網。
http://unpan1.un.org/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APCITY/UNPAN017712.pdf。(檢
索日期:2006年10月09日)。
錢穎一,”中國金融體制的改革與轉型,”當代中國研究,第1期(1994)。
http://www.chinayj.net/StubArticle.asp?issue=940104&total=40。本研究作者於2006年
11月6日查詢此網頁。

二、英文文獻
(一)專書
Barry J. Naughton, The Chinese economy – Transitions and Growth. Cambridge:MIT
Press, 2007.
Benton E. Gup and James W. Kolari , Commercial Banking –the Management of
Risk.Hoboken:J. Wiley, 2005.
Carol Lee Hamrin and Suisheng Zhao , Decision-Making in Deng's China : Perspectives From Insiders. New York:M.E. Sharpe, 1995.
Charles Wolf, Jr., K.C. Yeh, Benjamin Zycher, Nicholas Eberstadt and Sung-Ho Lee, Fault
Lines in China’s Economic Terrain. Santa Monica:RAND, 2003.
David 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 New York:Alfred A.Knophf, 1971.
Douglass C. North,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James Riedel, Jing Jin and Jian Gao, How China Grows-Investment, Financce, and
Refor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John N. Drobak and John V. C. Nye , The Frontier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San Diego:Academic Press, 1997.
Kenneth Lieberthal and Michel Oksenberg ,Policy Making in China : 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Maxwell J. Fry, Charles A.E. Goodhart and Alvaro Almeida., Central Bank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Objectives, Activities and Independence. London:Routledge,1996.
Nicholas R. Lardy, China’s Unfinished Economic Reforms. 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8.
Robert J. Sternberg ,Cognitive psychology . Belmont:Thomson/Wadsworth, 2006.
Susan L. Shirk ,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Thomas G. Rawski and Loren Brandt, 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Williamson, O.E. Market and Hierarchy. New York: Free Press, 1975.



(二)期刊論文
Barry J. Naughton,“ China’s Financial Reform: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BRIE
Working Paper ,No.112(1998).
Barry J. Naughton,“China’s Economic Think Tanks:Their Changing Role in the 1990s,” The China Quarterly,vol. no.171(2002):625-635.
C. Mantzativos, Douglass C. North and Syed Shariq, “Learning,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vol. 2, no. 1(Jun., 2004):75-84.
Chen HAO,“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The
Chinese experience,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 17(2006):347-362.
Coase, R.,“The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Journal of Law&Economics, vol.4,
no.16(1937):386-405.
Coase, R.,“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3, no.1
(1960):1-44.
David Bachman, “Differing Visions of China’s Post-Mao Economy:The Ideas of Chen
Yun, Deng Xiaoping, and Zhao Ziyang, ”Asian Survey, vol.26, no.3(1986): 292-321.
EIU edited.“Banks,”Country Finance(2006):19.
EIU edited.“Finance,”ChinaHand(2006):5-79.
EIU edited.“ Trade,”ChinaHand(2007):5.
Ezra F. Vogel, “Chen Yun:His Lif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4, no.45(2005):741-759.
Hao Chen,“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The Chinese Experience,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 17,no.4(2006):347-362.
Minxin Pe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Banking Reforms i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7, no. 18(Mar., 1998):321-350.
Nicholas R. Lardy,“ When Will China’s Financial meet China’s Needs? ”
Conference on Policy Reform in China,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form(Stanford). Working Paper No.54,1999(Revised 2000),18-21.
Richard J. Herring and Anthony M. Santomero, “What Is Optimal Financial Regulation?,”Wharton School Center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orking Papers, No:00-34(2000).
Rudolf Richterru,“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Its Start, Its Meaning, Its
Prospects,”European Business Organization Law Review, vol. 6, no.2(2005):161-200.
Wendy Dobson and Anil K Kashyap,“ The contradiction in China gradualist banking
reforms, ”Brooking Papers, No.4(2006).
Williamson, O.E.,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aking Stock, Looking Ahead,”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38, no.3 (2000):595-613.
Ya-Hwei Yang,“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in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ssue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aiwan , June 3-4, 2004.
Yun, Deng Xiaoping, and Zhao Ziyang, ”Asian Survey, vol.26, no.3(1986):292-321.

(三)網路資料
Diana Farrell, Susan Lund, and Fabrice Morin,“ How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Could Benefit China,”The McKinsey Quarterly, 2006.
http://www.mckinseyquarterly.com/Economic_Studies/Productivity_Performance/How_financial-system_reform_could_benefit_China_1785?gp=1.(檢索日期:2008年1月13日)
Klaus Spremann & Sebastian Lang, “Foreign Banks Enter China,”Journal of
SwissCham China, 2006
http://www.alexandria.unisg.ch/EXPORT/PDF/Publication/37060.pdf。(檢索日期:2008
年1月13日)。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