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13108-17075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13108-170757
論文名稱
Title
市場作為認知過程:金融媒體與知識的社會偏向
Markets as Cognitive Processes: the Social Bias of Financial medium and Knowledg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1-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2-13
關鍵字
Keywords
散戶、股市專家、偏見、金融媒體、鑲嵌、經濟社會學、世俗專家
Experts of the stock market, Financial medium, Embeddedness, Economic Sociology, Vernacular experts, Dispersed players, Bia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06 次,被下載 260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0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606 times.
中文摘要
假使今日的資訊傳輸突然中斷,對股市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恰如McLuhan所言,媒體擴延伸我們的知覺,連結了市場與社會,以致行動的考量不自覺地超越當下情境。有別於經濟學假定理性經濟人挖掘所有資訊,股價隨機且無法預測;市場機遇絕非隨機分布,卻一再顯露結構特徵。行為財務學修正假說,設想偏見而非理性主導市場行為,卻忽略形成偏見的實際原因人們的實際行動往往沒什麼絕對規律-既然人們的行動會盡量納入各種考量,一旦市場情境改變,人們的行動邏輯也會跟著改變。因此,本文的分析對象不再是人口變項的組合,而是直接面對市場情境變化,在特殊的歷史脈絡與社會條件下成為「散戶」的行動者。
本文採檔案分析、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等質性方法蒐集資料,詮釋性的掌握市場情境的動態過程以及導引人們行動的結構。研究文獻預示了包含股市在內的直接金融市場的普遍特徵在於高速的知識生產與消費,並指出媒體科技與金融知識之間存在某種傾向 (tendency)。透過檔案文獻的分析發現,媒體科技在維護並促進效率的正當性脈絡中緩步完備,受到政策導引成為市場與社會的介面。然而,市場情境未如政策預期,反而與市場的結構特徵─對話 (conversations)─交錯而進一步分化以及稱之為「世俗專家 (vernacular experts)」的詮釋者。
線型學派的知識移植由來已久,卻直等到市場情境、社會經濟條件與媒體科技發生巨變並穩定成結構特徵之後,才真正與地方脈絡鑲嵌。1980 年代中期以後的市場情境─追隨主力─直接為線型學派的知識以及世俗專家的展演與支配提供文化上的接合點。1996 年以後歷經市場泡沫、投顧亂源與產業轉型的台灣社會,象徵著科學理性的評價系統隨外資券商逐漸與台灣股市和社會鑲嵌。
市場情境再度轉變,媒體實踐、市場假定與價值取向所構成的偏見也產生再度的分化與轉變。透過訪談資料的分析,包括過往難以存在的基本面信仰者,建立八種行動類型。根據「媒體形成偏見」的假設,探討行動者的市場實踐如何透過非市場的媒體實踐再生產。相較於認為市場的資訊結構是一種時間結構的觀點,我提出空間擴張與尺度轉移等來自STS 的概念。這不意味著能動性的無限延伸,而僅意味著媒體藉由實踐延續了結構安排的合理性,如今我們都在參與尺度轉移的遊戲。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與背景 1
一、研究緣起 1
二、研究背景與目的 2
第二節、相關文獻與研究問題 6
一、財務學:隨機與偏差的世界? 6
二、金融市場與媒體研究 8
(一) 行為財務的觀點繼承 8
(二) 資訊網絡與媒體偏向 10
三、金融市場的社會學研究 12
(一) 市場網絡與交易文化 12
(二) 市場的技術與知識社會學 16
(三) 資訊-知識與社會結構 19
四、主要觀點與研究問題 2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23
一、文獻與次級資料蒐集 23
二、田野觀察與訪談 24
第四節 章節安排結構與說明 27
第二章 台灣股市的制度轉型與技術變遷 28
第一節 國家與造市 29
一、四大公司與地方市場:1949∼1961 29
(一) 工業與土地的理念矛盾 29
(二) 黑板行情與電話網絡 31
二、集中市場的建立:1962∼ 33
(一) 制度化的萌芽 33
(二) 郎中幫的場內對話網絡 34
(三) 吃客戶的場內交易網絡 36
三、市場行情的視覺化:1972~ 38
(一) 電動揭示與廣播:三分鐘的差距 38
(二) 電動行情揭示板:三十秒的差距 40
第二節 台灣股市的結構轉型:1981~1990 42
一、金錢遊戲的社會經濟基礎 42
二、股市泡沫化與外資進入:1991~ 45
(一) 市場的自由化與開放 45
(二) 建立「避險」市場 46
三、會計與財報系統的制度化 47
第三節 「後」行情揭示板年代 49
一、行情揭示系統的社會化 49
二、大眾媒體的浮現 52
三、市場的周邊科技 55
第四節 本章小結 58
第三章 世俗專家與知識的社會建構60
第一節 耳語市場的基礎建構 62
一、社會關係作為進入市場的軌道 62
二、對話作為消息流通的媒體 64
三、投資知識的移轉與挪用 66
(一) 知識普及的社會基礎 66
(二) 實用取向的投資報刊 70
第二節 市場偏見的(非)真實信仰 73
一、線型學派流行的條件 73
二、內圈行動者的圖形再現 75
(一) 大眾媒體的角色 75
(二) 人際詞彙的非人確證 77
(三) 不確定狀態下的信仰 79
三、媒體與知識的契合 81
(一) 實用性與經濟考量 81
(二) 媒體的類型學 84
第三節 線型-影響力觀點的擴散 87
一、股市投資與經濟文化 87
二、股市專業的社會起源 91
(一) 學術專業與市場專業 91
(二) 世俗專家哪裡來? 93
三、世俗知識/專家的社會條件 96
(一) 經濟限制的社會後果? 96
(二) 社會限制與經濟行動 100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03
第四章 偏見構造的市場空間104
第一節 市場價值的線索 106
一、線型-影響力信仰者 106
(一) 再現「市場的再現」 106
(二) 線型的地方脈絡 108
二、影響力-籌碼面的追隨者 110
(一) 主力的再現 110
(二) 成為追隨者 112
三、模組化的線型信仰者 114
(一) 線型信仰的改宗 114
(二) 交易哲學的契合 115
(三) 計量交易的實踐 117
第二節 經濟價值的證據 120
一、 物質-基本面的價值界定者 120
(一) 資訊的輸出-入程序 120
(二) 成敗決定細節 121
二、 基本面偏見的散戶 123
(一) 避世的基本面信仰者 123
(二) 基本面的追隨者 125
(三) 分歧:假性-內線追隨者 129
第三節 市場的時-空再生產 132
一、偏見:價值與信仰的媒體實踐 132
(一) 地方敘事的再生產 132
(二) 科學理性的鑲嵌 135
(三) 非市場生活的市場實踐 138
二、市場的空間構造 140
(一) 行動類型的綜合比較 140
(二) From the Scale to the Parameters 142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47
第五章 結論 148
一、本文總結與研究發現 148
二、回歸媒體的社會理論 151
三、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153
參考文獻 15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英文部分
Abolafia, M. (2001). Making market: Opportunism and restraint on wall street (2 e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ker, W. (1984).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national securities marke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9(4), 775-811.
Burt, R. (2001). The social capital of structural holes. In M. Guillen, R. Collins, P. England & M. Meyer (Eds.), New directions in economic sociology (pp.201-247). New York: Russel Sage Foundation.
Castells, M. (2001). The internet galaxy: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net, business, and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rk, G., Thrift, N., & Tickell, A. (2004). Performing finance: The industry, the media and its ima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11(2),289-310.
Davis, A. (2005). Media effects and the active elite audience. A study of communications in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3), 303-326.
Davis, A. (2006). Media effects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rational audience: Lessons from the financial markets.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8(4), 603-625.
Giddens, A.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ranovetter, M.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 481-510.
Knorr-Cetina, K. (2004). Capturing markets? A review essay on harrison white on producer markets. Socio-Economic Review, 2, 137-148.
Knorr-Cetina, K. (2006). The market.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23(2-3), 551-556.
Knorr-Cetina, K., & Bruegger, U. (2002a). Global microstructures: The virtual societies of financial market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7(4),905-950.
Knorr-Cetina, K., & Bruegger, U. (2002b). Inhabiting technology: The global lifeform of financial markets. Current Sociology, 50(3), 389-405.
Knorr-Cetina, K., & Bruegger, U. (2003b). Th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of financial markets, Inside Financial Markets. Financial Knowledge and Interaction Patterns in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Constance, Germany.
Knorr-Cetina, K., & Schroeder, A. (2003a). From pipes to scopes: The flow architecture of financial markets. Distinktion(7), 7-23.
Knorr-Cetina, K., & Preda, A. (Eds.). (2005). The sociology of financial marke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cKenzie, D. (2002). Social connectivities in global financial market.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22, 83-101.
Mackenzie, D. (2003a). Costructing a market, performing theory- the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a financial derivatives exchan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9(1), 107-145.
MacKenzie, D. (2003b).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and the sociology of arbitrage. Economy and Society, 32(3), 349-380.
MacKenzie, D. (2005). Is economics performative? Option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erivatives markets, History of Economics Society. Tacoma,WA.
Muniesa, F. (2002). Reserved anonymity: On the use of telephones in the trading room, New York Conference on Social Studies of Finance.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Muniesa, F. (2006). Trading room telephone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unterparts (working pap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odolny, J. (1993). A status-based model of market competi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8(4), 829-872.
Podolny, J. (2001). Networks as pipes and prisms of the marke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7(1), 33-60.
Preda, A. (2001a). In the enchanted grove: Financial conversations and the marketplace in England and France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14(3), 277-307.
Preda, A. (2001b). The rise of the popular investor: Financial knowledge and investing in England and France, 1840-1880.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42(2), 205-232.
Preda, A. (2002). On ticks and tapes: Financial knowledge, communicative practic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n 19th century financial market, 2003 Annual Meeting. Atlanta Hilton Hotel: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Preda, A. (2004). Informative prices, rational investors: The emergence of the random walk hypothesis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science of financial investments".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36(2), 352-286.
Preda, A. (2007a). The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financial markets.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1(3), 506-533.
Preda, A. (2007b). Where do analysts come from? The case of financial chartism.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55(2), 40-64.
Sassen, S. (2005). The embeddedness of electronic markets: The case of global capital markets. In K. Knorr-Cetina & A. Preda (Eds.), The sociology of financial markets (pp. 17-37).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uster, T. (2003a). Fifty-fifty. Stock recommendations and stock prices. Effects and benefits of investment advicein the business media (working Paper No.03-01.). Leipzig: Leipzig University.
Schuster, T. (2003b). News events and price movements. Price effects of economic and non-economic publications in the news media (Working Paper No. 03-02). Leipzig: Leipzig University.
Schuster, T. (2003c). Meta-communication and market dynamics. Reflexive interactions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mass media (Working Paper No.03-03). Leipzig: Leipzig University.
Smith, C. (1981). The mind of the market: A study of stock market philosophies, their uses and implications. Totowa, N.J: Rowman and Littlefield.
Smith, C. (2003). Markets as definitional mechanism: A more radical sociological critique, Constance conference on social studies of finance. Konstanz, Germany.
Smith, C. (2007). Markets as definitional practices. 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32(1), 1-40.
Stalder, F. (1999).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bias of networks. In J. Bosma, P. Van Mourik Broekman & T. Byfield (Eds.), Readme! Ascii culture and the revenge of knowledge (pp. 104-110). NY: Autonomedia.
Stalder, F. (2001). Flows and nodes: The financial markets as new media environment. Converg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 7(3).
White, H. (1981). Where do markets come fro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7, 517-547.
Zukerman, E. (1999).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s: Securities analysts and illegitimacy discou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4(5), 1398-1438.
翻譯部分
Bernstein, P. (2001). Capital ideas: The improbable origins of modern wall street; 投資革命-華爾街理論起源 (李繁康, 鄧哲夫 & 李挺生, Trans.). 台北: 財訊.
Bernstein, P. (2006). Against the god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 馴服風險:經營、理財與科學探索的先修課程 (張定綺, Trans.). 台北: 商周.
Bourdieu, P., & Wacquant, I. (1998).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 (李猛 & 李康, Trans.).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Castells, M. (200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網絡社會之崛起 (王志弘 & 夏鑄九等, Trans. 2 ed.). 台北: 唐山.
Collins, R., & Makowsky, M. (2006). The discovery of society; 發現社會之旅:西方社會學思想述評 (李霞, Trans. 5 ed.). 北京: 中華書局.
Dimaggio, P. (2006). Endogenizing animal spirit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collective response to uncertainty and risk; 內生的野獸精神-不確定性與風險的集體反應的社會學初探. In M. Guillen, R. Collins, P. England & M. Meyer (Eds.).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
Edwards, R. D., & Magee, J. (1998). 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 trends; 股價趨勢技術分析 (寰宇證券投資顧問公司, Trans.). 台北: 寰宇.
Fligstein, N. (2007). The architecture of markets- an economic sociology of twenty-first-century capitalist societies;市場的構造:21 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社會學 (鄭力軒, Trans.). 台北: 群學.
Geisst, C. (2006). 專文導讀 (魯樂中, Trans.). In 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 股票作手回憶錄(完整版). 台北: 寰宇.
Guillen, M. F., Collins, R., England, P., & Meyer, M. (Eds.). (2006). The new economic sociology: Developments in an emerging field; 新經濟社會學:一門新興學科的發展.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
Innis, H. (2003). Empire and communications; 帝國與傳播 (何道寬, Trans.).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
Kapferer, J.-N. (1992). Rumeurs; 謠言 (鄭若麟 & 邊芹, Trans.). 台北: 桂冠.
Kestener, L. (2004). Quantitative trading strategies: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quantitative techniques to create a winning trading program; 計量技術操盤策略(上). 台北: 寰宇.
Knorr-Cetina, K. (2001) The Manufacture of knowledge: An essay on the constructivist and contextual nature of science; 制造知識:建構主義與科學的與境性 (王善博等, Trans.). 北京: 東方.
Kurtzman, J. (1995). The death of money; 金錢之死 (呂錦珍, Trans.). 台北: 時報.
Latour, B. (2004). Give me a laboratory and I will raise the world; 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 (林宗德, Trans.). In 科技渴望社會, 台北: 群學.
Latour, B. (2005). Science in action: How to fo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 society.; 科學在行動:怎樣在社會中跟隨科學家和工程師 (劉文旋 & 鄭開,Trans.). 北京: 東方.
Lefèvre, E. (2006). 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 股票作手回憶錄(完整版)(魯樂中, Trans.). 台北: 寰宇.
Malkiel, B. G. (2004).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The time-tested strategy for successful investing; 漫步華爾街: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 (楊美齡,Trans.). 台北: 天下文化.
Mannheim, Karl (2007). Ideology and Utopia; 意識型態與烏托邦 (黎鳴 & 李書崇, Trans.). 北京: 商務.
McLuhan, M. (2006).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認識媒體:人的延伸 (鄭明萱, Trans.). 台北: 貓頭鷹.
McQuail, D. (2003).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特新大眾傳播理論 (陳芸芸 & 劉慧雯, Trans.). 台北: 韋伯文化.
Merton, R. K. (2002).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and;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范岱年, Trans.). 北京: 商務印書館.
Sassen, S. (2001).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and Tokyo; 全球城市:紐約、倫敦、東京 (周振華, Trans.).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
Shefrin, H. (2005). Beyond greed and fear: Understanding behavioral finance and the psychology of investing; 超越恐懼和貪婪--行為金融學與投資心理學詮釋 (賀學會, Trans.). 上海: 上海財經大學.
Shiller, R. (2000). Irrational exuberance; 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金融危機的挽救行動 (周翠如 & 齊思賢, Trans.). 台北: 時報.
Sperandeo, V. (1997). Trader Vic--methods of a wall street master; 專業投機原理(余濟群, Trans.). 台北: 寰宇.
Swedberg, R. (2007). Principles of economic sociology; 經濟社會學原理 (周長城等, Trans.). 高雄: 巨流.
Taleb, N. N. (2001). 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in the markets and in life; 隨機的致富陷阱 (盛逢時, Trans.). 台北: 時報.
Vonnegut, K. (2007). Slaughterhouse-five; 第五號屠宰場 (洛夫, Trans.). 台北:麥田.
Weber, M. (2001).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于曉等, Trans.). 台北: 左岸.
Weber, M. (2005).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顧忠華, Trans.). 廣西: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中文部分
于宗先, & 王金利. (2005). 台灣金融體制之演變. 台北: 聯經.
江典善. (2002, 12). 你瞭解會計師嗎?. 稅務, 336, 35.
行政院新聞局. (2000). 中華民國出版年鑑. In 行政院新聞局 (Ed.): 行政院新聞局.
何義麟. (2000). 日治時期台灣廣播事業發展之過程. In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Eds.), 回顧老台灣、展望新故鄉:台灣社會文化學術變遷研討會論文集 (pp. 212-232). 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余鐵英. (2003). 台股短期走勢可被準確預測並且從中獲利:誰說市場是有效率的?. 朝陽學報(8), 237-262.
吳宗昇. (2005). 資訊-知識(I-K)與市場結構:台灣股市的社會學分析. 東海大學,台中.
吳泉源. (1993). 金融自由化的迷思:一個經濟社會學的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5.
吳德洋. (2005). 八敗人生:股市作手沉浮錄. 台北: 聚財網.
呂紹理. (1998). 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 台北: 遠流.
李伯岳. (1994). 我國期貨管理政策之研究與評析—兼論期貨市場之特性與功能.台北: 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
李育儒. (2004). 市場做為一種利益鬥爭的結構:外資在台灣股市的利益社會學分析. 東海大學, 台中.
李金銓. (2005). 大眾傳播理論. 台北: 三民.
李庸三, & 錢釧燈. (1997). 台灣地下經濟論文集. 台北: 聯經.
杜金龍. (2001). 基本分析在台灣股市應用的訣竅. 台北: 財訊.
卓向榮. (2005). 台灣專業財經報刊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型態分析:以《工商時報》
和《經濟日報》為例. 淡江大學, 台北.
周金福. (2005). 韓國hts 系統對台灣金融資訊市場之影響. 證交資料, 517.
林立人. (2004). 股市投資者對「財訊快報」使用與滿足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林泉源. (1982). 證券投資入門. 台北: 聯經.
邱景墩. (1996). 金錢與慾望:1980 年代台灣社會"金錢遊戲"社會心理試探. 台灣大學, 台北.
倪衍森, 鐘雨潼, & 王武德. (2006). 台灣證券市場內線交易嚴重嗎?以台灣公開資訊觀測站之資訊分析為例. 中華管理學報, 7(2), 89-100.
徐光乾. (1998). 閱聽受眾對財經媒體的使用動機與滿足之研究─以「財訊」月刊為例. 政治作戰學校, 台北.
徐靖志. (1999). 專家選股意見對股價的影響. 淡江人文社會學報, 4, 39-61.
翁秀琪. (2001). 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 台北: 三民.
張孟起. (1995). 鴻源風暴檔案--79 年台灣地下吸金怪獸鴻源的生與死. 台北:時報文化.
張雅芳. (2004). 電視財經節目與投顧分析師可信度之研究. 銘傳大學, 台北.
張齡松, & 羅俊. (1986). 股票操作學. 台北: 證券出版社.
許秉翔. (2002). 當前台灣住宅的代間移轉. 台灣大學, 台北.
陳君樺. (2005). 台灣財經雜誌封面故事及其敘事策略之分析:以商周、天下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 嘉義.
陳品先. (2004). Options and futures: 台灣期貨市場建構之金融地理學分析. 台灣大學, 台北.
彭光治. (2003). 股戲: 走過半世紀的台灣證券市場. 台北: 早安財經文化.
曾永政. (2007). 期貨操作不靠內線:程式交易打造富足生活. 台北: 聚財資訊.
曾昱達. (2002). 大眾媒體推薦資訊對股價之影響. 朝陽科技大學, 台中.
游子瑩. (2005). 財經專業性報紙政黨輪替前後之社論分析∼以工商時報與經濟日報之兩岸經貿議題為例.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花蓮.
楊凱成. (2003). 股市專家知識製造的社會學分析:解析基金經理人, 2003 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暨「邁向新世紀的公平社會-社會、風險與不平等」研討會. 政治大學: 台北.
廖茂成. (2001). 資產市場關聯性與財富效果-台灣股票市場與不動產市場之分析. 中山大學, 高雄.
裴元領. (2000). 台灣的日常生活結構─對1980-1998 年社會經濟史的考察. 台灣大學, 台北.
趙孝風. (2004). 隨機與造勢. 台北: 商周.
劉玉珍, 李怡宗, & 黃寶慧. (2004). 市場管理制度創新與行為財務學:資訊揭露制度設計的政策意涵. 證券暨期貨月刊, 22(4).
劉佩修. (2000). 財經專業報刊金融開放圖像--以《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為例,1990-1999. 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
劉貞芸. (2003). 報紙推薦資訊之實證研究-以經濟日報「每週精選潛力股」專欄為例. 淡江大學, 台北.
劉進慶. (1995). 台灣戰後經濟分析. 台北: 人間.
劉維新, & 林志遠. (2002). 披著羊皮的狼:中實戶的投機世界(一), 台灣社會學年會學術研討會—重返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 台中: 東海大學.
劉維新, & 林志遠. (2003). 中實戶的世界(二):社會網絡與市場資訊, 2003 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暨「邁向新世紀的公平社會-社會、風險與不平等」研討會. 台
北: 政治大學.
劉憶如, 楊朝成, 劉玉珍, 李賢源, 邱顯比, & 李存修. (1999). 證券市場─商管學域本土教材系列. 台北: 華泰文化.
潘鋕甲. (1983). 民營企業的發展. 台北: 聯經.
蔣國屏. (1991). 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之研究:1891-1991. 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
謝劍平. (2003). 現代投資學: 分析與管理. 台北: 智勝文化.
鍾雨潼. (2002). 台灣2002 年公開資訊觀測站重大訊息之資訊內涵分析, 2003 年兩岸管理科學暨經營決策學術研討會.

報章雜誌
刁明芳. (1982, 1001). 大企業為何不願股票上市?. 天下, 17.
刁明芳. (1983, 0701). 僑外資引進證券市場的前因後果. 天下, 26.
刁明芳, & 李瑟. (1984, 0301). 探究證券市場的病根. 天下, 34.
上週股市分析 三項特點. (1967, 0515). 聯合報, p. 2.
上週股市分析 全面回堅 升幅不小. (1969, 0623). 經濟日報, p. 4.
上週股市分析 狹盤起伏 狀似盤旋. (1971, 0301). 經濟日報, p. 4.
大戶出貨•股市洩氣. (1967, 0518). 徵信新聞, p. 6.
王遠弘. (1989, 1020). 股市「質變」面面觀 大戶減碼 改當中實戶 百分之七漲跌幅 造勢不容易. 經濟日報, p. 7.
朱新強. (1991, 0306). 配合外資投入我股市 電腦輔助交易派上場. 經濟日報, p.14.
行情盡在主力把酒言歡中 研究員被迫不務正業. (1989, 0803). 經濟日報, p. 10.
余俐俐. (1979, 0531). 家有餘錢怎麼辦?. 經濟日報, p. 11.
李志文. (1990, 0712). 淺論股市及匯市之一 --灰濛濛的預言 血淋淋的事實. 經濟日報, p. 3.
李佳諭. (1989, 0906). 取締股票明牌證管會擂戰鼓 股友社膽大妄為成眾矢之的. 經濟日報, p. 3.
李剛. (1964, 0822). 證券 又一次大跌風 空頭瀕破產藉機施殺手 交易入正軌有四途可循. 聯合報, p. 14.
汪立旺. (1988, 0229). 證券投資顧問業「錢途」無限!. 經濟日報, p. 3.
股市春秋 行情播報 方式不一 盼能規定 統一報價. (1974, 0804). 經濟日報, p.7.
股票買賣學問大-缺乏理性難捉摸 蔡孔安談股經. (1979, 1213). 經濟日報, p. 9.
邱永漢. (1977, 10). 台灣的經濟與證券市場都在變化. 財訊, 6, 1.
金淼. (1976a, 0706). 投資證券開戶必須介紹人 人生地疏者覺得麻煩重重. 經濟日報, p. 10.
金淼. (1976b, 0104). 裝設電動行情顯示板效果好 費用負擔與技術細節待商榷.經濟日報, p. 6.
金淼. (1987, 0821). 股票投資新觀念119 股票線路圖上的「消息線索」. 經濟日報, p. 12.
冒險家的樂園 投機者的天國. (1955, 1219). 徵信新聞, p. 2.
孫英奇. (1989, 0501). 暗夜中的期貨. 天下, 96.
張貞松. (1965, 1204). 建立健全的證券市場. 經濟日報, p. 11.
梁炳球. (1989). 股市新寵投資人導師-證券分析師群英譜(一). 經濟日報, p. 27.
設立證券投資顧問 財部擬定管理規則 明定應採取股份有限公司型態 經新聞
局核准得發行刊物. (1983, 0407). 聯合報, p. 6.
陳能湧. (1974, 0105). 擴大並更新設備的 交易廳啟用了. 經濟日報, p. 7.
揭開股市內幕 系列之十一 投資機構資金多操作集中 與主力搭配拉威力驚人.(1988, 0110). 經濟日報, p. 7.
黃巧文. (1989, 0926). 保險業非「金融機構」?證管會竟如此認為. 經濟日報, p.4.
黃道清. (1987, 0309). 夜深人靜時 交易正熱絡. 經濟日報, p. 3.
廖豐榮. (1980, 1216). 專營經紀商生意一落千丈 不少客戶轉向兼營商. 經濟日報, p. 7.
熊驥. (1955, 0621). 証券交易與管理. 聯合報, p. 4.
台灣股票雜誌. (1980, 0419). 股價分析及預測. 台灣股票雜誌.
慶含. (1964, 0818). 證交午餐會 股市齊跌停. 徵信新聞, p. 4.
鄧邠. (1989, 0929). 「明牌」大玩文字魔術, p. 14.
聯合社論. (1955, 0722). 證券交易問題的根本. 聯合報, p. 2.
證券休市執主暗拋 股票跌風慘烈 政府當局亟應有效修正 俾免鄉下地主盲目吃虧 有診出課稅辦法有不合法處. (1955, 0915). 聯合報, p. 4.
證券組. (1988, 1113). 證券商如雨後春筍四處冒出 出人頭地首重提供資訊服務.經濟日報, p. 4.
證券經(1981, 0923).大戶進出動態分析, p.10
證券經 股在哪?堙H. (1978, 1024). 經濟日報, p. 10.
證券經 信任心的股價理論. (1973, 0525). 經濟日報, p. 10.
證券經 傳統的股價理論. (1973, 0524). 經濟日報, p. 9.
證券顧問業陷於「苦撐」 盼放寬業務範圍維持生計 證管會認業者應自律並步上正軌. (1986, 1215). 經濟日報, p. 7.
網路與線上資料庫
http://udndata.com/, 聯合知識庫
http://140.112.152.45/ttsweb/, 中國時報五十年全報影像資料庫
http://www.greatman.com.tw/wealthy.htm, 聯合百科電子資料庫---財訊31 年知識庫
http://www.tse.com.tw/ch/index.php, 台灣證券交易所
http://www.ris.gov.tw/docs/f4a-1.html, 內政部戶政司網頁
http://www.selaw.com.tw/, 證券暨法令判解查詢系統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