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14108-14255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14108-142552
論文名稱
Title
外資汽車公司在中國的發展特色及管理模式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odel of the Multinational Automotive Companies in China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6-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2-14
關鍵字
Keywords
技術轉移、進入模式、汽車產業、跨國合資
Entry Strategy, Automotive Industry, Joint Venture, Technology Transfe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30 次,被下載 356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3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563 times.
中文摘要
2006年北京車展上,許多跨國車廠皆推出專門為中國用戶設計的車款。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跨國公司願意為了中國市場做出讓步。其實,中國汽車產業當中有許多值得探討的議題,為何有些車廠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才進入中國競爭?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又有哪些外商汽車公司到中國直接投資?為何中國市場受到跨國汽車集團的重視,不斷在中國增加投資?中國政府又是如何管理這些外商汽車公司呢?中國政府如何擬定汽車產業的競爭策略?跨國公司又將對中國的汽車產業造成何種影響?透過這些問題的驗證,本文認為跨國公司透過股權、組織及技術轉移的方式,擴大對合資汽車廠的控制;中國政府也透過保護政策,扶植大型汽車企業。
Abstract
The car exhibition in Beijing in 2006, man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design car style for the Chinese customers. Why would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y yield in the Chinese market? Why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just enter the Chinese market after China joins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H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manages these multinational automobile companies in China? How do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raft the competition strategy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What influence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y will cause to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of China?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strengthen the control to the joint venture in the ownership, organization and the technique transfer. Chinese government uses protectionism; prop up the large automobile enterpris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謝辭……………………………………………………………………….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表次…………………………………………………………….……………vii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2
第三節 研究方法……………………………………………………………..8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10

第二章 外資汽車公司在中國的發展………………………………13
第一節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跨國公司的投資行為…………………13
第二節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跨國公司的投資趨勢…………………36

第三章 跨國公司對合資公司的控制機制……………………61
第一節 跨國公司的股權控制方式……………………………………61
第二節 跨國公司對合資企業的組織控制……………………………..66
第三節 跨國公司在中國汽車產業的移轉控制方式……………………72

第四章 中國政府對汽車產業的管理………………………75
第一節 中國政府對本國汽車產業的保護措施………………………..75
第二節 中國政府對本國汽車產業的扶植政策………………………..87
第三節 中國政府對外國汽車公司的開放趨勢………………………..96


第五章 外資汽車公司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101
第一節 對中國汽車市場競爭的影響……………………..………….102
第二節 對中國汽車製造技術的影響………………………………...110

第六章 結論…………………………………………………….121
第一節 研究結果…………………………………..……………….121
第二節 研究建議…………………………………..…………….…126

附表
附表一………………………………………………………………130
附表二………………………………………………………………141

參考文獻………………………………………………………..15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書籍
(a) 年鑑
中國汽車工業年鑑:2000。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
中國汽車工業年鑑:2001。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年。
中國汽車工業年鑑:2002。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中國汽車工業年鑑:2003。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
中國汽車工業年鑑:2004。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年。
中國汽車工業年鑑:2005。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年。
中國統計年鑑:2003。北京:中國統計局,2003年。
中國統計年鑑:2004。北京:中國統計局,2004年。
中國統計年鑑:2005。北京:中國統計局,2005年。

(b) 中、英文專書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董事會戰略委員會課題組,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
大前硏一(Kenichi Ohmae)著;李宛蓉譯, 民族國家的終結:區域經濟的興起。 臺北縣新店市:立緖文化,1996。
方甲主編,產業結構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王俊豪,政府規制經濟學導論。商務印書館,2001。
王緝慈等著,創新的空間一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史東明著,核心能力論一構築企業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史清琪、尚勇著,中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江小涓, 經濟轉軌時期的產業政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江小涓,中國的外資經濟—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貢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何世耕,汽車工業的戰略抉擇。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89年。
吳建偉,國際間產業竟爭與市場容量。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9。
吳家興著,韓國的經濟發展與政策。臺北市:臺灣商務,2005。
宋泄明,中國產業結構高級化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李曉鐘,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一一理論與實證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汪斌,全球化浪潮中當代產業結構的國際化研究—以國際區域為新切入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汪斌,國際區域產業結構分析導論— 一個一般理論及其對中國的應用分析。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1。
汪濤,競爭的演進:從對抗的競爭到合作的競爭。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狄昂照、吳明錄、韓松、李正平,國際競爭力。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
拓墣產業硏究所作, 顚覆雁行理論:透視亞洲重要國家產業競爭力。臺北市:拓墣科技,2006。
波特(Michael E. Porter)著,李明軒、邱如美合譯,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7月20日。
波特(Michael E. Porter)著;李明軒,邱如美合譯,競爭優勢。 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金陪等,競爭力經濟學。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
金暗,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一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倪梁琦,產業集聚論,商務印書館,2004。
夏大慰、史東輝和張磊,汽車工業:技術進步與產業組織。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夏大慰著,面對新經濟時代的產業經濟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徐作聖、邱奕嘉、鄭志強著, 產業經營與創新政策。臺北市:全華科技,2003。
殷醒民,中國工業與技術發展。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3。
紐曼(W. Lawrene Neuman)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ive approaches)。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
張仁琪等,中國人的轎車夢。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7。
張占斌,比較優勢—中國汽車產業的政策、模式、戰略。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張金昌,國際競爭力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莫童等, 加入世貿意味著什麼一影響中國經濟的22個問題。上海:中國城市出版社,1999年
陳正澄, 成長或消失─產業的管理經濟分析。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
陳清泰、劉世錦、馮飛一, 迎接中國汽車社會前景、問題、政策。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傅豐誠、蔡慧美,大陸汽車暨零組件工業的發展及我方因應策略。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3。
彭麗紅,企業競爭力—理論和實證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渡邊真純,2000年的中國自動車產業。東京:日本評論社,1996。
程振彪, WTO與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研究,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程振彪,探索中國汽車自主開發和自主品牌創建之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楊丹輝,全球競爭—FDI與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楊蕙馨,企業的進入退出與產業組織政策—以汽車製造業和耐用消費品製造業為例。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0。
路風,封凱棟著,發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汽車工業的政策選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蓋文啟,新網路:區域經濟發展新思維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裴長洪,利用外資與產業競爭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趙英, 中國產業政策實證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劉世錦、馮飛,中國產業發展研究。華夏出版社,2001。
劉世錦等, 中國「十五」產業發展大思路, 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餘永定,中國“入世”研究報告— 進入WTO的中國產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餘永定等,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蘇東水主編,產業經濟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David A. Aaker,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New York : Wiley, 1992.
Eli F. Heckscher, Bertil Ohlin. translated, 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Harry Flam and M. June Flanders. Heckscher-Ohlin trade theory,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1991。
Harold Koontz, Cyril O'Donnell, Heinz Weihrich, Essentials of management. New York : McGraw-Hill, 1982.
Krugaman P. , Geography and Trade. Cambridge, M A.: MIT Press. 1991
M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 Free Press , 1985.
Schumpeter, Joseph Alois, 1883-1950, introduction by Richard Swedberg ,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c1992, 1994.
T. Sproat, Case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 Japan, Boston : Division of Research,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1980.
2. 期刊、論文
文明, “論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的體制根源,”當代財經,2000年3月。
王大衛, “汽車工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中國汽車市場,2001 年第2期。
王今,胡衛國, “2000-2003年我國汽車產業集群現象的實證研究,”汽車工業研 究,2005年第3期。
王今、侯嵐、張穎, “產業集群的識別方法及實證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 第11期。
王今等, “我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研究,”汽車工業研究,2005年第2期,頁19-23。
王步芳, “世界各大主流經濟學派產業集群理論綜述,”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年第1期。
王昌林等, “我國主要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方法,” 北京統計,2001,7頁36-37。
王彥森, “中國汽車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可行性研究,”上海汽車,2004年第7期。
王軍, “現代西方產業組織理論述評,”經濟學家,1996年第5期。
史清琪等, “國外產業國際竟爭力評價理論與方法,”宏觀經濟研究,2001,頁27-31。
平新喬、魏軍鋒, “中國汽車工業的市場規模和企業數量研究,”經濟研究,2001.。
石榮麗, “浙江省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發展策略研究,”經濟論壇,2004年第 10 期 。
任若恩, “關於中國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的進一步研究,” 經濟研究,1998年2月。
任劍婷、韓太祥,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與技術溢出,上海大學學報,Vo.13 No.3,2006年。
何元貴, “入世後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特徵分析,” 汽車工業研究,2006年第1期,頁11-16。
何婷婷、劉志迎, “我國客車產業的產業組織分析,”商用汽車,2005年第12期。
何應昆, “跨國並購對東道國產業競爭力的影響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
吳向鵬, “產業集群:個文獻綜述,當代財經,2003年第9期。
吳向鵬, “產業集群路論研究及其進展,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吳利學、魏後凱, “產業集群理論的最新進展及理論前沿,”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宋炳坤, “中國汽車工業產業聚集的理論與實證分析,”上海汽車,2004年第 3 期。
宋維傑、高秀蘭, “瀋陽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群發展因素分析,”遼寧經濟統計,2004年第6期。
宋濤、賀暉, “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區位因素分析,” 黑龍江對外經貿,2004年第5期。
巫雲鵬, “中國汽車工業翻身看今朝,” 大陸台商經貿網,產業與市場,1994年9月。
李海艦, “跨國公司進入及其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 中國工業經濟,2003.5。
李興文、肖鵬, “實施技術跨越戰略,提高汽車產業自主創新能力,” 上海汽車,2006年6月。
狄昂照, “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5年第5期。
肖澤磊、黃明知, “我國汽車產業區域競爭力測算研究,”科技和產業,2004年第 8期。
佘明龍, “產業集群理論綜述,”蘭州商學學報,2005年第6期。
周星、付英, “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探究,”科研管理,Vol.21 No.3,2000,頁29-34。
周紅梅、何葦杭, “產業集群與汽車工業的區域競爭優勢,”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2004年第10期。
林季紅, “汽車業跨國公司的全球竟爭態勢,” 南開管理評論,2004年7月,頁51-57。
林波, “汽車產業集群勢在必行,”科技潮,2005年第1期。
林毅夫,李永軍, “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管理世界,2003.5。
洪銀興, “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一一兼論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理論的缺陷,”經濟研究,1997. 6。
洪銀興,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經濟學動態,2002.12。
紀慰華, “論上海汽車產業集群的現狀及發展,”世界地理研究,2004年第3期。
胡安生,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模式研究,” 汽車工業研究,2006年3月。
胡安生,馮夏勇, “我國汽車產業集群發展研究(下)。” 汽車情報,2004年第26期。
胡安生,馮夏勇, “我國汽車產業集群發展研究(上),” 汽車情報,2004年第25期。
胡安生,馮夏勇, “我國汽車產業集群發展研究,”中國機電工業,2004年第6期。
胡安生、馮夏勇, “中國汽車產業集群研究,” 汽車工業研究,2004年第12期。
胡軍, “汽車經濟在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胡樹華等, “為了民族利益,請給汽車工業開路,”中國汽車市場,2001 年第1期。
孫倩、陳俊芳, “中國汽車產業價值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生產力研究,2005年第6期。
孫遇春、金麒、蘇東水, “加入WTO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頁1-9。
秦遠建, “中國汽車產業集約化發展戰略,” 汽車工業研究,2003年第8期。
郝雲宏, “中國汽車工業國際競爭力分析,”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3頁4-9。
馬永紅等, “中國汽車工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模型,”科技和產業,2005.1。
馬曉河, “中國汽車產業的對外開放與發展,” 改革,2005.9,頁5-12。
高長、史惠慈, “大陸加入WTO對其經濟之影響,”遠景季刊,2000年第1卷第1期,頁139∼169。
張乃平, “中國汽車產業技術創新,” 武漢理工大學,2003。
張小蒂等, “影響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的主要因素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8。
張占斌,資本短缺、融資管道與中國汽車產業資本政策,經濟體制改革,2003年第5期。
張旭明、李輝, “中國汽車工業的產業集群研究,” 汽車工業研究,2004年第 6 期。
張亞斌等, “中國汽車工業的競爭力及其國際比較,”財經理論與實踐,2004年第1期,頁97-109。
張房有, “產業集群與廣州汽車工業,”汽車工業研究,2004年第1期。
張明、蔣學偉, “面臨全球化的中國汽車產業,” 汽車工業研究,2001年第11期,頁12-18。
張海洋、劉海雲, “外資溢出效應與競爭效應對中國工業部門的影響,”國際貿易問題,2004年3月。
張淑靜, “產業集群內涵、構成要素及識別研究,”生產力研究,2005年第7期。
張琦等, “我國重點產業競爭力:測度與分析,” 改革,2005年第11期,頁27-3。
曹建海,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汽車產業發展,” 管理世界,2003年第4期。
符正平,”新竟爭經濟學及其啟示一評波特競爭優勢理論,”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郭克莎, “工業化新時期新興主導產業的選擇,”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2期。
郭克莎,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市場與經濟技術條件分析,” 管理世界,2001年第2期,頁102-111。
郭克莎,“中國工業發展戰略及政策的選擇,”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陳阿興、趙波, “試析我國汽車產業規模結構效率,” 北方經貿,2002 年第1期。
陳建國等, “跨國汽車公司在華戰略調整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 宏觀經濟研究,2004.1,頁79-85。
陳為東,魏後凱等, “外商在華直接投資動機與區位因索分析,”汽車情報,2003年第11期。
陳漓高, “汽車業跨國公司在我國的擴張與我國發展汽車自主技術的對策,” 南開經濟研究,2005年第2期,頁 45-55。
陸幼桃, “加入WTO進口汽車及跨國汽車公司對我國汽車產業的影響分析,” 汽車工業研究,2002年第8期,頁13-18。
湯俊、胡樹華,汽車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研究,汽車工業研究,2006年6期。
陽創、錢平凡, “地域分故制約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汽車工業研究,2004第6期。
馮麗雲, “論企業的定價目標,”價格理論與實踐。2001年第10期。
馮豔飛,樊智銳, “技術創新是自主開發的必由之路,” 汽車工業研究.,2003 年第6期。
黃水靈, “用產業集群理論提升我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力,”北京汽車,2004年第3期。
幹春暉, “我國轎車工業的產業組織分析,” 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3期。
楊公朴、王玉、朱舟、王薔、李太勇, “中國汽車產業安全性研究,” 財經研究,第26卷第1期,2006年1月。
楊宗錦、陳瑋玲, “長三角地區汽車產業集群發展研究,”市場論壇,2005第 5 期。
路風、封凱棟, “發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汽車工業的政策選擇,” 科學技術部調研室,2005年3月。
路風等, “本土創新、能力發展和競爭優勢一中國影音光碟播放機工業的發展及其對政府作用的政策含義,” 管理世界,2003.12。
鄒薇, “關於中國國際競爭力的實證測度與理論研究,”經濟評論,1999年5月。
雷鵬, “談北京汽車產業集群的發展,”蘭州學刊,2005年第2期。
廖衛文, “論我國輕型汽車的發展與市場前景,” 汽車研究與開發,1997年6期,頁5-9。
裴長洪,王鐳, “試論國際競爭力的理論概念與分析方法,”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4期,頁41-45。
趙威, “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中的區位因素,”開封大學學報,1999, Vol.13 No.3。
趙彥雲, “2002 年世界競爭力主流競爭要素與中國發展要點,” 宏觀經濟研究,2002年第10期。
趙娟, “我國汽車產業集中度分析,”天津汽車,2004年第3期。
劉世錦, “中國汽車產業的增長潛力與外部發展環境,” 機電資訊,2004年第9期。
劉世錦等, “加入WTO後的中國:調整、改革與競爭力的提升,”管理世界,2002.6。
劉志迎、周春花, “高技術產業聚群的經濟學分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年 第 4期。
劉志迎、陶愛萍, “高新技術產業規制問題的探討,”科學學研究,2003年第 3 期。
劉洪德, “中國汽車產業組織系統研究,” 哈爾濱工程大學,2004。
劉洪德、劉希宋, “技術進步在促進中國汽車工業發展中的作用探析,” 中國軟科學 ,2003年第 7期。
劉傳江、李雪, “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經濟評論,2001年第6期。
蔡舫等, “工業競爭力與比較優勢一WTO框架下提高我國工業競爭力的方,”.管理世界,2003年第二期。
錢平凡, “產業集群:速成中國汽車產業競爭力,”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4 年第 6期。
錢平凡, “產業集群促進了汽車工業的發展,” 汽車工業研究,2004第5期。
韓民春, “跨國汽車公司對我國轎車行業市場結構的影響,” 國際貿易問題,2004第5期。
韓林, “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走勢及對策,” 中國軍轉民,2005 。
藍慶新,王述英, “論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現狀與提高對策〞 經濟評論,2003。
豐志培, “汽車產業的關聯性分析,”汽車工業研究,2004年第9期。
豐志培、劉志迎, “我國轎車供求的影響因素分析,” 汽車工業研究,2005年第3期。
羅勇,張吉鵬, “產業集群效應與中小汽車企業集群發展,”汽車工業研究,2002 年 第 8期。
羅雲輝,何翔, “我國汽車工業國際競爭力水準分析,”汽車工業研究,2006。
A .N .M.Waheeduzzaman, "Competitiveness, human developmental inequality: a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in quirky", competitiveness Review, Vol.12 No.2, (2002): 233-241.
ALIT. Sadik, ALIA.Bolbol, "Capital flows, FDI, and technology spill over: evidence from A rab countries", World Development, Vol.29, No.12. (2001):121-132.
An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Spring.(1995).
Beata K .Smarzynska, "Does foreign direction vestment in 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 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923. (2002).
Blomstorm, M .and Pearson H ., "Foreign investment ands pill over efficiency innuendo developed economy: evidence from the Mexic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orld Development, 11, (1983). :493-501.
Brian J. Aitken and E. Harrison, " 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9 ,(1999):605-618.
Bruce Traill, Joao Gomesda Silva, " Measur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case of the European food industr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5 ,N o.2.(1996).
David Rayome, James C .Bake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er view
Dunning J .H., " International sizing Porter's diamon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33(1993):7-15.
Frank C.Lee, Jianmin Tang, "Productivity level s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Canadian and U.S. industr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2000).
Joe Tidd, Yasuhiko Izumimoto. Knowledge exchange and learning through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Technovation22.(2002):137-145.
Jefery W. Allen and Gordon M. Phillips. Corporate Equity Ownership,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Product Market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Dec.(2000):2795-2798.
J i-Ren Lee,Wei-Ru Chen, Chamg Kan. Determinants and performance impact of asymmetric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an empirical in vestigati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56. (2003):815- 828.
Kruga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9, (1991):183-199.
Lou Anne Barclay, Sidney J.G ray, "Upgrading the diamond of developing countires through inward FDI: the case off our MNEs in the in 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of Barb ado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41, 4. (2001).
M. Blomstrom, "Foreign in vestment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 The caseof Mexico."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35, (1986).:97 -110.
M. Blomstrom, and Ari Kokko,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Spill overs."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Vol.12 N o.3, (1998): 247-277.
Peter J. Buckley, Jeremy Clegg, Chengqi Wang, 2002." The impact of inward FDI on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3, 4, (2002).
Pien Wanga, Chow Hou Weea, Peck Hiong Koh. Control mechanisms, key personnel appointment, control and performance of Sino-Singaporean joint ventur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7(1998) : 351-356
Thomas, H., Pollock, T., Gorman, P. “Global Strategic Analyses: Frameworks and Approach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vol.13, No1, (1999).

3. 學位論文
王志鵬,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學術論文,2001年。
王連芬, “中國汽車產業競爭力研究,”吉林大學,2005年。
王龍, “中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 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楊忠,“跨國公司控制國際合資企業的機制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楊東進, “政府蔽蔭與自主品牌缺失——基于中國轎車產業的實證研究,”暨南大學;2006年。
熊瓊, “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與東道國外資政策調整,”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劉洪德, “中國汽車產業組織系統研究,”哈爾濱工程大學,2004年。
閻秉哲, “我國汽車產業技術政策探究,”東北大學,2005年。
羅元青, “產業組織結構與產業競爭力研究——基于汽車產業的實證分析,”西南財經大學,2006年。

4. 研究計畫報告
石育賢, “從國際大廠及系統First Tier廠商之經營佈局看我國車輛產業之發展策略,”經濟部產業技術資訊服務推廣計畫,2005,ITRIEK-0453-S404(94)。
洪士傑, “中國大陸汽車產業聚落興起對台灣汽車產業影響分析,” 經濟部產業技術資訊服務推廣計畫,2005,ITRIEK-0453-S410(94)。
戴志言, “台灣汽車產業進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之發展機會分析,” 經濟部產業技術資訊服務推廣計畫,2005,ITRIEK-0453-S411(94)。
戴志言, “全球化下兩岸汽車產業互動模式與競爭比較,” 經濟部產業技術資訊服務推廣計畫,2004,ITRIEK-0453-S310(93)。

5. 報紙
王宇, “汽車出口:謹慎避開「火力點」發展中國家是重點,” 中國汽車報,2006年10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auto/2006-10/20/content_5226487.htm
王燦彬, “汽車業再次爆發爭「第一」之戰 數位遊戲我們該信誰,” 廣州日報,2007年01月22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auto/2007-01/22/content_5636174.htm
瓦晏成, “待解決四大謎題關注汽車產業集群總結篇,” 經濟參考報一汽車周刊, 2003年10月10日。
姜俏梅, “全球汽車業面臨變革 產業重心可能向亞洲轉移,新華網 2006年01月7日。http://auto.sina.com/news/2006-01-08/1311162152.shtml
章小星, “遵循「遊戲規則」汽車出口要慎選「福地」,”中國經濟時報,2006年11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auto/2006-11/16/content_5337677.htm
張毅, “五部門聯手設定準入門檻,汽車出口行業洗牌在即,” 人民日報,2007年01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auto/2007-01/10/content_5586091.htm
張小虞, “完善的服務貿易體系是汽車產業發展關鍵,” 中國汽車報,2006年12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auto/2006-12/15/content_5489775.htm
劉洪、班瑋, “通用汽車董事長稱中國車商應審慎進入美國市場,” 新華網,2007年01月09日。http://news.xinhuanet.com/auto/2007-01/09/content_5583990.htm
劉放, “中國人的「汽車外形」情結,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2006年11月24日。http://www.ftchinese.com/tc/story.jsp?id=001008081&pos=MID_HLB&pa1=0&pa2=2&pa3=005000104&loc=SPECIAL%20REPORT
劉放, “寶馬在中國「豪賭」?,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 2006年11月22日http://www.ftchinese.com/tc/story.jsp?id=001008025&pos=MID_HLB&pa1=1&pa2=2&pa3=005000104&loc=SPECIAL%20REPORT
繆俊, “中國市場能消化英式車嗎?,”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2006年11月29日。http://www.ftchinese.com/tc/story.jsp?id=001008155&pos=MID_HLB&pa1=1&pa2=0&pa3=005000104&loc=SPECIAL%20REPORT
葉之宇(Andrew Yeh), “中國汽車出口超過進口 ,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2005年12月6日。http://www.ftchinese.com/tc/story.jsp?id=001001970&pos=RELATED_STORIES&pa1=23&loc=STORY
葉之宇(Andrew Yeh), “全球輪胎制造商盯上中國 ,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2006年1月5日。http://www.ftchinese.com/tc/story.jsp?id=001002343&pos=RELATED_STORIES&pa1=21&loc=STORY
魏城, “中國的「豪華車文化」,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 2005年10月24日。http://www.ftchinese.com/tc/story.jsp?id=001001314&pos=RELATED_STORIES&pa1=26&loc=STORY
龔平,四城市打造中國汽車工業長江流域汽車走廊成形,”瀟湘晨報,2005年5月31日。

Lex, “中國汽車市場需要理性 ,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2005年10月20日。http://www.ftchinese.com/tc/story.jsp?id=001001281&pos=RELATED_STORIES&pa1=27&loc=STORY
Lex, “中國汽車制造業前景堪憂 ,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2005年11月25日。
Lex, “投資中國汽車業應謹慎,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2007年4月25日。http://www.ftchinese.com/tc/story.jsp?id=001011020
Geoff Dyer, “汽車制造商在中國市場「搶道」 ,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2007年3月9日http://www.ftchinese.com/tc/story.jsp?id=001009966&pos=COVER_STORY#ContinueReading
Geoff Dyer, “上汽推遲對歐美出口自主品牌汽車,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2006年11月20日。http://www.ftchinese.com/tc/story.jsp?id=001007977&pos=RELATED_STORIES&pa1=6&loc=STORY#ContinueReading
Geoff Dyer,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向哪兒開? ,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2006年12月21日。http://www.ftchinese.com/tc/story.jsp?id=001008594&pos=RELATED_STORIES&pa1=3&loc=STORY
AFP、Jeff Haynes, “GM揭開全球汽車業新的「結盟」時代,”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06年7月19日。
Terry Kosdrosky, “小型美國公司欲將中國車引入美國,”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01年1月13日。
Wang Ming, “中國上市汽車公司06年淨利料增一倍,”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07年03月16日。http://chinese.wsj.com/big5/20070316/bch084957.asp
Gordon Fairclough, “中國汽車零部件公司駛入坦途,”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07年05月25日。http://chinese.wsj.com/big5/20070525/ahr112455.asp
Gordon Fairclough, “中國品牌何時擺脫模仿秀﹖,”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06年10月19日。http://chinese.wsj.com/big5/20061019/chw144927.asp
Jason Leow、Gordon Fairclough, “中國富人青睞豪華轎車,”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07年4月13日。http://chinese.wsj.com/big5/20070413/chw094110.asp
Jane Spencer, “中國環保活躍人士劍指污染企業,”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07年03月22日。http://chinese.wsj.com/big5/20070322/chw140142.asp
Gordon Fairclough, “中國轎車市場為利潤而戰,”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06年7月14日。http://chinese.wsj.com/big5/20060714/ahr115900.asp
Andrew Morse, “日本汽車零部件廠商掀起海外收購潮,”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06年12月7日。http://tw.f724.mail.yahoo.com/ym/ShowLetter?MsgId=2728_1353304_1796_1461_10600_0_46739_30231_4190737926&Idx=3&YY=85587&inc=25&order=down&sort=date&pos=0&view=&head=&box=Inbox
Joseph B. White, “全球汽車廠商逐鹿中國,”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06年11月20日。http://chinese.wsj.com/big5/20061120/chw160221.asp
Gordon Fairclough, “放眼亞洲 寄望中國 ,”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06年10月27日。http://chinese.wsj.com/big5/20061027/ffe165045.asp
Joseph B. White, “海外汽車商覬覦中國市場,”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06年11月21日。
Gordon Fairclough, “通用汽車在華養虎為患?,”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07年04月20日。http://chinese.wsj.com/big5/20070420/ffe150544.asp

5. 網站
中國汽車網 www.chinacars.com
丸川知雄, “速評!中國的自動車產業發展政策,”日本丸川研究室網站。2005年8月30日。
http://web.iss.u-tokyo.ac.jp
李希禮,“代表委員談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 腐敗是人民公敵” ,新華網,2004年3月15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legal/2004-03/15/content_1366511.htm
張心馨、詹進勝著, “全球運籌與供應鏈管理在台灣企業國際化整合發展之研究”,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2007年2月21日查詢。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8906/htm/sag6-1-a1.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綜合司, “關於199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綜合司,1995年2月28日。http://218.84.175.35:82/gate/big5/www.kashi.gov.cn/Infomatio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69
中國汽車行業分析報告,WWW.CEL.GOV.CN
滕伯樂, “中國汽車工業五十年回顧(上),”中國宏觀經濟資訊網,2005.8。
滕伯樂, “中國汽車工業五十年回顧(下),”中國宏觀經濟資訊網,2005.8。
張興業, “中國汽車產業集群的發展趨勢,”太平洋汽車網,2004年4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