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15105-12004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15105-120042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影視工業發展暨兩岸影視交流:兼論對台灣演藝界及從業人員之影響
China's Media Development and Cross-Strait media exchange: Their Impact on Taiwan's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nd Performing Artist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0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1-2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2-15
關鍵字
Keywords
集團化、文化工業、論述、文化霸權、影視交流、國族認同
media exchange, cultural hegemony, discourse, conglomeratization, culture industry, national identi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4 次,被下載 3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2 times.
中文摘要
中 文 摘 要
隨著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及經濟起飛,中國正向世界大國之路邁進。媒體工業進行產業化及市場化的改造,並加速集團化及全球化的步伐,已經成為中國重要國家戰略之一。其目標,一方面要提高中國在全球發言的份量,對抗歐美先進國家跨國媒體對中國傳媒產業市場的覬覦;另一方面,也要壓縮台灣在國際輿論上生存的空間,並將台灣影視工業在華人世界中逐漸邊緣化。
於此同時,兩岸正積極進行中的文化及影視交流,在影視產業的發展上此消彼長,影視業者及演藝人員為了尋求出路,並展開所謂在大中國市場的佈局,紛紛西進大陸,其結果造成台灣影視工業的資金、人才及技術的失血輸出。而中國透過影視交流政策及法規的層層限制,策略上「引資金而不引節目」,一則防堵台製影視節目產品登陸播出和台灣媒體頻道在中國的落地;二則透過廣大市場機會和誘因,向台灣演藝人員及專業人才招手,赴中國大陸尋找商機和表演機會,企圖以兩面手法達成對台灣輸出文化霸權和進行統一論述的目的。
換言之,由於中國影視工業崛起,再透過兩岸影視交流的平台,更加速台灣影視工業的式微。而蘿蔔和棍子的策略運用,藝人被逼配合對岸,在公共場合表達對特定政治議題和國族認同的論述,影響國內民眾的視聽。本論文透過文獻分析及深度訪談,並根據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紀登斯和岡罕的文化工業理論、傅科的論述理論及中外學者安德森和張茂桂等有關於國族認同的觀點,來探討台灣影視工業受中國傳媒產業崛起的排擠效應,及演藝人員在國族認同上所受的影響。
研究發現,演藝人員在公共場合的論述與其內心真正的想法有相當的落差,渠等在國族認同上的傾向與特徵,也充分反映了台灣過去歷史的烙印、五十多年黨國教育的薰陶、台灣民主化進程、及對大陸制度社會面的落差之體認等交織複雜的結果,因此藝人的國族認同尚未因西進發展而產生明顯偏離的現象。然而如果影視交流繼續積極推進,而台灣影視工業仍一蹶不振,演藝人員最終必將以在大陸追求永續發展打算,則轉而擁抱大中國的國族認同並呼應兩岸統一的意識型態,也是時間早晚的事。
關鍵字:
文化霸權 cultural hegemony
文化工業 culture industry
集團化 conglomeratization
影視交流 media exchange, audiovisual exchange
論述 discourse
國族認同 national identity
Abstract
Abstract
Reform, liberalization, and economic takeoff have propelled China toward becoming a major world power. Media industrialization and market orientation, combined with the growing pace of conglomera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re now an important national strategy for Beijing. One of its objectives is to gain a dominant voic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hile holding its own against leading European and American transnational media that are already eyeing China’s media industry. Another objective is to suppress Taiwan’s voice in the world arena and gradually marginalize Taiwan’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ies in the ethnic Chinese community.
Even while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re actively engaged in cultural and media exchanges, Taiwan has experienced a slowdown as China picks up pace in audiovisual media development. Taiwanese businesses and performing artists have been forced to take a strategic approach in seeking a future in China’s market. This has resulted in an outflow of capital, human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that has hurt Taiwan’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ies. China, on its part, has strategically “attracted funding while keeping out programs” through media exchange policies and legal restrictions. It has blocked the broadcast of Taiwanese TV productions on local channels as well as the reception of Taiwan’s TV channels. Additionally, it has used its huge market potential as bait to lure Taiwanese performing artists and media professionals to seek commercial and performing opportunitie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rait. Through this two-pronged approach, China is trying to establish cultural hegemony over Taiwan with its media exports while pushing for unification.
In other words, China’s rapidly expanding audiovisual industry and the platform for cross-strait media exchange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windling of Taiwan’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ies. China’s carrot-and-stick strategy has compelled Taiwanese artists to cooperate and openly express views on specific political and national identity issues, thereby influencing viewers and listeners in Taiwan. This thesis explores how China’s swiftly growing media industry has marginalized Taiwan’s audiovisual media and influenced the national identity concept of Taiwanese performing artists. For this purpos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documents are analyzed and in-depth interviews conducted. The thesis take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hat incorporates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hegemony espoused by Antonio Gramsci, the theory of culture industry advocated by Anthony Giddens and Nicholas Garnham, the role of discourse proposed by Michel Foucault, and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dentity expounded by Benedict Anderson and Jhang Mao-guei.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a large gap between publicly expressed views and genuine standpoints of Taiwanese performing artists. Their positions on national identity clearly reflect a complex effect resulting from indelible impressions of Taiwan’s history, education under the 50-year rule by the Kuomintang, Taiwan’s democratic achievements, and realization that China adopts a very different social system. The study has not found a perceptible change in the national identity concept of Taiwanese artists seeking a future on the western shore of the Strait. Nonetheless, should cross-strait media exchange expand and Taiwan’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ies continue to weaken, Taiwanese artists will ultimately seek a sustainable future in China. Sooner or later, they will identify with China and embrace Beijing’s ideological stand on cross-strait unification.

Keywords:
cultural hegemony
culture industry
conglomeratization
media exchange, audiovisual exchange
exposition
national identit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動機源起     1
第二節:研究目的及問題 2
第三節:定義 2
第四節:研究方法 4
第五節:研究理論 6
第六節:研究架構 22
第七節:研究限制 24

第二章:台灣與中國影視工業的消長 26
第一節:台灣影視工業的現況 26
第二節:中國影視工業集團化 33
第三節:中國廣電產業的國際化 43
第四節:中國廣電影視產業的發展遠景 50

第三章:兩岸影視交流的政策、規範與現狀 53
第一節:中國兩岸影視交流的策略與相關規範 53
第二節:台灣影視交流的原則與規定 68
第三節:兩岸影視產業及從業人員實際交流現況 74

第四章:研究發現 88
第一節:演藝人員西進的原因 88
第二節:中國對台灣影視工業的文化霸權 94
第三節:演藝人員在政治議題和國族認同上的論述 103
第四節:演藝人員政治立場及國族認同之特徵與趨勢 108
第五節:台灣影視界在大陸發展的機會與限制 116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台灣影視產業面臨中國文化工業和文化霸權的雙重壓力 123
第二節:演藝人員政治論述與國族認同的現況與未來 125
第三節:振興本土影視工業為第一要務 126
第四節:政府應調整兩岸影視交流政策 131
第五節:結語 132

參考書目 134

圖表目次

圖1-1:研究架構圖   23
圖2-1:1996─2002年中國電視節目播出量統計圖 51

表2-1:1997─2003年 台灣唱片銷售量一覽表 29
表2-2:台灣唱片產值之亞洲和世界排名一欄表 30
表2-3:1997 - 2003 盜版唱片比率一覽表 30
表2-4:國產電影片近十三年來產量比較一覽表 32
表2-5:中國最早的省級廣播電視集團構成 39
表3-1:新聞局核發電影從業人員登記證數量 76
表3-2:台北市首輪院線映演近三年國產影片、香港大陸影片暨其他外片之
票房及百分比 82
表4-1 封殺阿妹事件簿 102

附 錄
附錄1:中國影視傳播事業暨影藝人員與境外交流相關法規一覽表 141
附錄2:台灣影視傳播事業暨影藝人員與大陸交流相關法規一覽表 142
附錄3:近十年台灣與中國合拍戲劇節目一覽表 144
附錄4:台灣演藝人員近年中國發展事蹟表 147
附錄5:深度訪談實錄 164
附錄6:訪談內容摘要一覽表 277
附錄7:國族認同問卷統計表 29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壹、中文書籍
l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出版社,1997年。
l 古瑞維茲(Michael Gurevitch)著,唐維敏等譯,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
l 台北市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台灣廣播電視節目供應事業開展大陸市場之研究。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4年6月。
l 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
l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
l 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文化,2001年。
l 約爾(James Joll)著,毛韻澤譯,葛蘭西。台北:桂冠,1992。
l 徐賁,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l 泰勒等(Lisa Taylor / Adrew Willis)著,簡妙如、簡中祥、林婉蓉、張貝雯、林智惟 譯,大眾傳播媒體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9。
l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
l 梅奎爾(J. G. Merquior)著,陳瑞麟譯,傅柯。台北:桂冠,1998。
l 華特斯(Malcolm Waters)著,徐偉傑譯,全球化。台北市:弘智文化,2000。

貳、專書論文輯
l 方孝謙,「全球化衝擊下大陸台商的認同問題」,世貿組織與兩岸發展,許光泰主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6月。
l 張茂桂,「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族群與民族主義,施正峰編,台北:前衛出版社,2003年。
l 張茂桂,「台灣歷史上的族群關係-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台灣史蹟研習會講義彙編,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編,1996年2月。

參、期刊資料
l 文娟,「2000年中國電視新格局」,南方電視學刊(廣州),第2期,2001年3月,頁56-60。
l 吳玉山,「兩岸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四期, 2001年4月,頁71-89。
l 吳玉山,「兩岸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四期,2001年4月,頁88-89。
l 李方平,「盜版軟體猖狂 魔咒何時能破」,新台灣新聞周刊(台北),第440期,2004年8月28日。
l 韋旭,「大陸打飛彈藝人『免著驚』」,投資中國月刊(台北),第廿六期,1996年4月。
l 陳大軍,「淺析我國廣播電視産業發展趨勢」,南方電視學刊(廣州),第2期,2001年3月,頁66-69。
l 堯風,「迎接中國電視體制的偉大變革」,現代傳播(北京),第1期,2001年,頁17-25。
l 趙月枝,「利益公衆、民主與歐美廣播電視的市場化」,新聞與傳播研究(北京),第2期,1998年2月,頁25-44。
l 劍飛,「集團化:中國電視在困惑與希望中前行(上)」,南方電視學刊(廣州),第二期,2001年3月,頁4-9。
l 劍飛,「集團化:中國電視在困惑與希望中前行(上/下)」,南方電視學刊(廣州),第二�三期,2001年3月,頁4-9/2001年5月,頁8-11。
l 蔡明燁,「國家主義、國家認同與台灣」,出版觀察(台北),11月號,2002年,頁52-55。

肆、報刊資料
l 人民日報海外版,「台灣同胞到大連」,2004年1月15日。
l 大公報,「內地合製片政策更開放」,香港: 2003年1月16日。
l 工商時報(社論),「華文市場的迷思」,O2版焦點新聞,2004年10月9日,。
l 工商時報,「台灣藝人 大陸影視產業覓春天」,2004年1月27日。
l 中央通訊社,「禁播張惠妹歌曲中共官員一問三不知」,2000年5月24日。
l 中央通訊社,「土耳其報紙報導說大陸為搖滾歌后張惠妹瘋狂」, 2001年1月5日。
l 中央通訊社,「中天與東森都與大陸中央電視台合作中秋節目」,2001年9月30日。
l 中央通訊社,「北京申奧成功但唱片業指赴大陸演出仍有限制」,2001年7月14日。
l 中央通訊社,「中共封殺張惠妹與警告挺扁台商心態相同」 2000年5月23日。
l 中央通訊社,「陸春節晚會請角將不再遷就台港藝人」2001年2月20日。
l 中時晚報,「救國片,林佳龍處女秀」, 2004年11月25日。
l 中國時報,「盤古樂團留泰 尋求政治庇護」, C2版,2004年3月6日。
l 中國時報,「文匯報引述權威人士:沒有封殺令」, D3版,2004年6月16日。
l 中國時報,「大陸傳封殺新加坡籍藝人」,D6巨星派對,2004年9月15日。
l 中國時報,「同樣表演對岸酬勞高出台灣十倍」,D2娛樂大事,2004年6月14日。
l 中國時報,「林佳龍:2010年電視全面數位化」,B2版財經要聞,2004年11月9日。
l 中國時報,「楊佩佩的新天地飛簷走壁江南去」, 93年3月8日。
l 中國時報,「政治歸政治,音樂是我的生命」, D1�今日最IN ,2004年.8月7日。
l 中國時報,「 楊光友籲網友冷靜」, D3/FANS看過來,2004年6月15日。
l 中國時報,「吳宗憲、胡瓜聲援」, D3版,2004年.6月15日。
l 中國時報,「好悶!沒想到四年前的包袱緊纏不放,張惠妹睡不著抱著吉他對狗哭」,D3版,2004年6月16日。
l 中國通訊社,「誰是中國二十五年改革中的最大受益者?」, 2003年12月18日。
l 台灣日報,孫慶餘,「被誤解的『台灣認同』」,4版,2002年11月7日。
l 台灣日報,「張菲挺阿妹網站留言聲援,表示阿妹不是政治人物表演不該說停就停」, 13版,2004年6月.16日。
l 民生報,「阿妹可望再登大陸中央台」,93年8月11日。
l 民生報,「最壞的已經過去了」, C3版,2004年7月15日。
l 民生報,「原來大陸封殺的是--陳昇!」,C1版,2 004年.6月.21日。
l 民生報,「王應祥:給台灣片商一大生機」,2004年7月5日。
l 民生報,「第四台頻道元旦大搬風」, A1版/焦點新聞,2004年12月10日。
l 民生報,「難耐相思苦 黑人飛上海」,2004年9月3日。
l 民生報,「『文化苦旅』搬上螢幕 劉德凱考慮自導自演」,2004年9月6日。
l 民生報,「吳奇隆 馬婭舒五年內不婚」,2004年8月22日。
l 民生報,「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昨天聲援張惠妹」,2004年8月7日。
l 民生報,「李崗:輔導金定位不清楚」,2004年9月4日。
l 民生報,「伍佰當社長 暗爽在心頭」,2004年6月30日。
l 民生報,「漫畫劇 大陸哈台台灣哈日」,2004年8月23日。
l 民生報,「小旦剛冒芽 急著要西進」,2004年8月25日。
l 民生報,「江宏恩挑戰陳昭榮三立一哥寶座」, C2版,2004年.6月18日。
l 民生報,「 陳美鳳:可以來演大陸妹啦,秦楊:刺激台灣藝人更用功」,C2版,2004年7月5日。
l 東森綜合報導,「2008首支中國奧運歌曲李宗盛操刀擔重任」,2004年3月16日。
l 星報,「六月在大陸便宜賣」,2004年3月15日。
l 星報,「封殺危機四伏 大S通行無阻」,2004月6月22日。
l 中共新華社經貿資訊,「好來塢大片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最大贏家」,2003年12月05日。
l 聯合早報(新加坡),「阿扁害慘了阿妹」,2000年6月1日。
l 聯合報,「明星代言台灣品牌大陸嗆紅」,2004年1月28日。
l 聯合報,「田麗登陸 新戲挑戰扮舞伎」,2004年8月30日。
l 聯合報,「張天霖登陸 先拍廣告暖身」,2004年9月1日。
l 蘋果日報,「心情降谷底 杭州搞自閉,阿妹封殺夜埋首創作」, C2版�娛樂中心,93年6月15日。
l 蘋果日報,「本土藝人求生存 建議文化保護政策」,2004年9月25日。
l 蘋果日報,「天后上中央台釋善意」,93年8月2日。
l 蘋果日報,「蘇有朋:『綠』標籤發酵蘇有朋:政治表演兩回事」,C5版,2004年6月30日。
l 蘋果日報,「華視辦國慶找日韓兵團 大牌紛紛婉拒本土藝人當家」, 2004年09月25日。
l 蘋果日報,「張小燕開砲:放過阿妹吧」,2004年.8月13日。
l 蘋果日報,「莫文蔚送禮 貧童爭合影」,2004年8月27日。
l 蘋果日報,「陶喆出席否認大小眼 連續兩年婉拒金曲獎」,2004年9月5日。
l 蘋果日報,「新歌諷刺李登輝不怕當活靶,羅大佑:總統就職耍猴戲」,C7版,2004年5月21日。
l 蘋果日報,王力宏上海首唱 阿妹坐檯,2004年06月11日。

伍、碩士論文
l 田易蓮,兩岸電視劇由抗爭到交流的歷史社會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l 唐振軒,中共對台統一論述之建構:文化霸權、後殖民主義與知識領導權,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l 楊芙宜,民主化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從政治菁英論述到民眾態度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l 劉佳玲,香港/人的顯影拼貼:析論「家」與「身分認同」的香港電影論述,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陸、專題報告及政策文件
l 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關於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的若干意見, 2001年8月20日。
l 行政院財經會報,數位電視發展願景, 2004年11月8日。
l 行政院新聞局,台灣藝文界在中國大陸發展現況調查分析,2004年6月。
l 行政院新聞局國際處,中共國際媒體戰分析,2004年11月。
l 何吉森,中國大陸廣電產業發展狀況:中央電視台簡介,台北新聞局廣電處,2004年10月。
l 何吉森,中國大陸廣電產業發展狀況: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簡介,台北新聞局廣電處,2004年10月。
l 何吉森,中國大陸廣電產業發展狀況:集團化發展,台北新聞局廣電處,2004年10月。
l 何吉森,中國大陸廣電產業發展狀況:境外傳媒集團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台北新聞局廣電處,2004年10月。
l 李瑞斌(IFPI Taiwan秘書長),台灣唱片業近年的發展,台北新聞局出版處,2004年。
l 魚夫,中國媒體跨國合作簡介,廣播電台主持人研習會(台南),2004年8月。

柒、網路資料
l ETtoday 東森新聞,「蔡依林「見紅」上海演唱會「爆紅」」,2004年8月9日,http://www.ettoday.com/2004/06/13/11184-1643878.htm。
l ETtoday東森新聞,「韓劇大舉入侵 本土演員盼政府禁播 片商:請先反省台劇」,2004年9月24日,http://www.ettoday.com/2004/06/13/11184-1643878.htm。
l ETtoday東森新聞,「任賢齊兩岸通吃「笑傲江湖」「新楚留香」兩股旋風齊吹」, 2003年1月2日,http://www.ettoday.com/2004/06/13/11184-1643878.htm。
l ETtoday東森新聞,「天后命運大不同!阿妹落難 孫燕姿北京演唱大爆滿」,2004年6月13日,http://www.ettoday.com/2004/06/13/11184-1643878.htm。
l ETtoday東森新聞,「綠不綠沒關係!五月天上海順利開唱」,2004-6-14 0:27,http://www.ettoday.com/2004/06/13/11184-1643878.htm。
l PChome新聞,「中秋夜 胡瓜 吳宗憲上海主持晚會」,http://www.pchome.com.tw/,2004年9月28日。
l 大紀元,「不少台灣演員在大陸找到事業的春天」,2004年5月6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5/6/n85222.htm。
l 中央通訊社,「兩岸青年人因影劇歌聲結緣相互流行風」, 2002年3月7日,http://www.unn.com.cn/BIG5/channel24/172/1548/200109/11/104269.html。
l 中時電子報,「那廂北京月正圓胡瓜吳宗憲等 中央台齊歡唱」,台北報導,2004年9月28日,http://www.ctitv.com.tw/new/news/news02.html?id=13&cno=0&sno=98520。
l 中時電子報,「李泉懷念大腸麵線 張敬軒誇台灣空氣好乾淨!」2004年9月4日,http://www.hkhinsforum.com/bbs/topic.cgi?forum=3&topic=1373&show=0。
l 中國台灣網,「在名利場上經營理想-訪台灣影藝經紀人吳翊鳳」,2003年7月15日,http://big5.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2001021/A49337.html。
l 中國新聞社台灣短訊(北京),「兩岸合辦中秋節目在台開鏡」,2001年9月10日,http://www.unn.com.cn/BIG5/channel24/172/1548/200109/11/104269.html。
l 中國新聞社,劉長樂,「拉近全球華人間的距離,首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2003年9月12日,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29749/29753/2085753.html。
l 中國解放軍報網站,「割不斷的精神紐帶,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剪影」,2000年3月10日,http://www.pladaily.com.cn/item/twwt/old/h20000310_01.htm。
l 中國影視網(北京),小魚兒,「美麗的單車:王小帥的新作【十七歲的單車】」, 2001年9月28日,http://www.tvnet.com.cn/。
l 自由時報,「王力宏 阿妹都愛站在高崗上」,2004年8月17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4/8/17/n629727.htm。
l 自由時報,「台心台情震北京」,2003年10月26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3/10/26/n400079.htm。
l 亞洲新聞網,「支持政黨輪替反指徐乃麟立場太明顯」,2004年2月26日,http://www.cna.tv/index_gb.htm。
l 東方網-勞動報,「離別上海七個月蔡琴踏歌而來 恰好我意猶未盡」,2004年6月28日,http://ent.sina.com.cn/2004-06-28/0927429140.html。
l 金羊網,「胡瓜上海主持央視中秋晚會」,2004年9月25日,http://www.ycwb.com/gb/content/。
l 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電視「禮儀」與香港文化」, 2004年4月8日,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9807/jul_04.html。
l 娛樂信報(北京),「中年歌迷熱捧中年蔡琴 工體全場爆滿」,2003年12月13日,http://ent.sina.com.cn。
l 「第二屆東南勁爆音樂榜頒獎禮 群星雲集星光熠熠」, 2004年9月27日,http://ent.tom.com/1627/1641/2004927-99765.html。
l 多維新聞,「第四屆全球華語排行榜:周杰倫獨攬五項大獎」,2004年9月5日,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
l 陸曄、夏寧合著,「WTO背景下中國廣電業的市場重組:特徵與矛盾——以省級廣電集團爲例」,2002年8月30日,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2297。
l 媒體之聲,「亂麻如何快斬--聚焦廣電」, http://202.102.170.235/news/news0000003246_21_2001-4-7.htm。
l 媒體之聲,「2001,新媒體運動:國內外媒體集團火拼時代來臨」,http://202.102.170.235/news/news0000003246_21_2001-6-8.htm。
l 媒體之聲,「論組建電視集團」, http://202.102.170.235/news/news0000007554_21_2001-8-11.htm。
l 華夏經緯網,「投資定居看好上海,台灣名人兩岸來回飛」,2003年09月15日,http://www.huaxia.com/tw/sdbd/sh/00121155.html。
l 藍天電子報,「秦楊:不綠也不藍,我是彩色的!」,第59期,2003年10月2日,http://www.kmt.org.tw/epaper/Papers/921023/Paper.html。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237.24.82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237.24.82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