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16107-11063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16107-110633
論文名稱
Title
陳妙常與潘必正──話本〈張于湖傳〉、雜劇《女貞觀》與傳奇《玉簪記》
Miao-chang Chen and Pi-cheng Pan : Story of CHang-yu-hu, Nu-jen Tample, Drama of Yu-ts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1-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2-16
關鍵字
Keywords
陳妙常、潘必正、張于湖傳、女貞觀、玉簪記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1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明代寫陳妙常和潘必正的愛情故事者,有話本〈張于湖傳〉(或稱〈張于湖宿女貞觀記〉、〈張于湖宿女貞觀〉)、雜劇《張于湖誤宿女貞觀》,以及高濂《玉簪記》。
陳妙常和潘必正的愛情故事能在不同時代,被不同作者以不同文類或劇種一再敷演、流傳,必具有其內在價值:或是表露社會情態與價值觀、或是潛藏的哲思與真理。尤其明代在文學上、哲學上對「情」有較多的關注,有許多情愛或情慾的作品流傳世間。而陳妙常和潘必正的愛情故事,除了自主性的婚姻與當時的禮教傳統不合之外,女主角陳妙常為出家的道姑,身份特殊,其對情慾的追求,更具探討的價值。
基於此故,本論文遂以此故事為討論的資料,試圖藉著陳妙常和潘必正的故事,來考察明代的情、慾觀念對文學的影響,同時也藉文學藝術所表現的情慾觀念,來印證當時社會上對情、慾的態度。
本論文討論陳妙常與潘必正的愛情故事,以話本〈張于湖宿女貞觀記〉、雜劇《張于湖誤宿女貞觀》與傳奇《玉簪記》為考察對象,分別探討三者之主題、人物形象以及情節發展,再就此三者所呈現的共同點,探討所顯現的文化意義。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文獻檢討 2
三、研究範圍與方法 5
第一章 話本〈張于湖傳〉 7
第一節 情節 8
第二節 人物 12
第三節 主題 24
第二章 雜劇《張于湖誤宿女貞觀》 29
第一節 情節 29
第二節 人物 34
第三節 主題 48
第三章 傳奇《玉簪記》 51
第一節 情節 53
第二節 人物 64
第三節 主題 81
第四章 陳妙常與潘必正故事的文化意義 87
第一節 情慾問題 87
第二節 科舉功名 93
結語 97
參考文獻 9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以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一、古籍部分
王實甫等撰:《孤本元明雜劇》,台北:台灣商務,1977年。
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1958年。
何大掄:《[重刻增補]燕居筆記》,臺北: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1985年
余公仁:《燕居筆記》,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余象斗:《萬錦情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吳敬所:《國色天香》臺北:天一《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1985年。
李調元:《劇話》二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姚 燮:《今樂考證》,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1982年。
凌濛初:《南音三籟》,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善本戲曲叢刊》,1987年。
徐蜀編輯:《傳奇彙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
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台北:成文出版社《書目類編》,1978年。
高濂:《玉簪記》,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初集》,1954年。
高濂:《玉簪記》,北京:中華書局《六十種曲》本,1990年。
高濂:《玉簪記》,臺北:開明書局《六十種曲》本,1970年。
高濂:《重校玉簪記 二卷》,台北:天一出版社《全明傳奇.續編》1996年。
張思嚴:《詞林紀事》,台北:鼎文書局《歷代詩史長編》,1971年。
涵芬樓輯:《孤本元明雜劇一百四十四種》,上海:涵芬樓,1941年。
焦循:《劇說》,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1959年。
馮夢龍:《情史類略》,臺北: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 1985年。
趙世杰:《古今女史》二十卷,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攝製,2001年。
二、近代學者論著
Wilfred L. Guerin、Earle Labor、Lee Morgan、Jeanne c. Reesman、John R. Willinghan :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4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1999.
吳志達:明清文學史-明代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
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辛更儒:《張孝祥于湖先生年譜》(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 聯合出版,2003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3.05初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5年。
徐朔方:〈馮夢龍年譜〉,《晚明曲家年譜》,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高羅佩 R.H. van GULIK(荷)著,李零、郭曉惠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台北:桂冠,1991年。
戚世雋:《明代雜劇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陸樹侖:《馮夢龍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
鄭振鐸:《西諦書目》,台北:成文出版社《書目類編》,1978年。
鄭振鐸撰、吳曉鈴整理:《西諦書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二、期刊論文
〈牛津大學所藏有關臺灣的七首歌謠〉,《臺灣風物》第43卷第3期。
王建科:〈試論僧尼道姑情愛在中晚明戲曲小說中的文學表現〉,《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3年1月。
李中耀:〈論《玉簪記》的思想意義〉,《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1999年12月。
李漢賓:〈元雜劇裡的僧尼道士〉,《人文與社會學報》第四期,2004年6月。
高若蘭:〈初探宋代話本中僧尼形象塑造之意義〉,《斗中學報 》第一期,2006年03月。
陳美琳:〈試論雜劇《女貞觀》和傳奇《玉簪記》〉,《復興劇藝學刊》第九卷。1994年7月。
劉明:〈淺談《玉簪記》對《西廂記》的承繼與發展〉,福建《南平師專學報》第23卷3期,2004年7月。
鮑開愷:〈談談《玉簪記》的一頭一尾〉,《中國語文》557期,2003年11月。
韓昌雲:〈多情應笑我──訪岳美緹談《玉簪記》與《占花魁》〉,《表演藝術》第98期,2001年2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52.14.121.242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52.14.121.242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