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16111-10430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16111-104306
論文名稱
Title
施叔青小說中的遷移意識
The migration consciousness in Shi Shuqing’s novel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3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1-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2-16
關鍵字
Keywords
施叔青、遷移、英加登、行動元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3 次,被下載 1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5 times.
中文摘要
  施叔青五十年來寫作不輟,她的文學版圖自鹿港出發,遷移到紐約、移居香港,最後又歸鄉回到臺灣。施叔青1970年隨夫婿移居美國後,其生活不停在曼哈頓、香港和臺灣三個島之間流轉,她的小說一直以來,「遷移」是其作品中的主要意識及藝術價值,也是塑造施叔青寫作風格的重要因素。筆者試圖以羅曼•英加登所提出,文學作品的四個層次──語音層次、意群層次、再現客體層次、圖式化外觀層次,探究施叔青小說中的遷移意識。
  語音層次指文學作品最基礎的文字語音,而意群層次則是指文本句子和句群的意義,是作品傳達作品意義的層次,等同小說的「情節」。再現客體層次和圖式化層次,則有賴於讀者在意群層次的基礎上,參與作品,進而在意識中投射出文本的「氛圍」及「框架」,並體悟其中的藝術審美價值。筆者以英加登對文學作品的層次,做為分析施叔青小說的方法論架構,佐以格雷馬斯對小說人物行動元的理論,對施叔青的小說做文本分析。
  婚姻把施叔青帶到紐約,在這裡念了一個戲劇碩士,這兩年的美國經驗,讓施叔青觀察到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這個階段的小說,人物皆在離�返之間擺盪,有人渴望去西方找新生活;已經去的人又想回鄉,遷移造成的推力動盪,刻劃出歸返和出走的軌跡。
  十七年的香港生涯,奠定施叔青寫作的風格,在這移民者的匯聚之地,她挖掘到自己創作的寶藏。香港系列短篇小說,道出吃盡穿絕、上下交征利的景象,然而港人的心靈上空虛寂寞,讀者也歷歷在目。「香港三部曲」突破施叔青以往的格局,以長篇小說為香港寫史,殖民亦是遷移的子題之一,除了後殖民的文化議題外,施叔青寫出殖民權力的翻轉,以及因殖民的遷移,世間百相的荒謬所在。
  遷移了大半人生,施叔青回到臺灣,以「臺灣三部曲」詠嘆原鄉。香港的故事難寫,臺灣的歷史則更加破碎。從泉州移民鹿港的百姓出發,假男為女的乾旦許情身上,發現移民者的國族寓言,臺灣是移民者的故鄉。然而安寧之日不久,遙遠的清廷帝國轉為日本政權殖民,從山地人和佐久間總督的對峙,理解戰爭與文明的虛妄,讓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皆處於苦難之中。許情、橫山月姬的眼光皆是移民者,施叔青從外來者的眼睛,看臺灣歷史的輪廓,透過流動反覆吟詠的寫作策略、斷裂紛雜的史料掌故,小說寫出「遷移」是臺灣共同的記憶。
  本文從施叔青的生平出發,從她所居住過的紐約、香港、臺灣三個島嶼為切入點,試圖從作者、作品、讀者三個方面,分析施叔青的小說,認為「遷移」不但是她小說中的主要意識及藝術價值,更是推動施叔青堅持小說寫作的動能。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摘要 i
目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2
一、研究範圍 2
二、研究方法 6
第三節 施叔青小說作品研究概況 17
一、期刊論文 18
二、博碩士論文 18
第四節 論文的章節安排與架構 19
第二章 遷移到紐約 21
第一節 中西文化接觸──意群層次 21
一、跨國婚姻結合 23
二、中西文化的邊緣人 34
第二節 「離」和「返」的角力──再現客體層次 43
一、異國婚姻枷鎖 48
二、徘徊在中西文化之間 52
第三節 出走和歸返的軌跡──圖式化外觀層次 57
第三章 旅居住香港 61
第一節 華麗的仿擬──短篇意群層次 62
一、歸返不去的空虛靈魂 64
二、夾縫生存的彈丸之地 85
三、渡海追求更好的生活 93
四、遍尋不著的血脈根源 105
第二節 失根的混雜──短篇再現客體層次 109
一、物�性慾海浮沉 111
二、原鄉何處,根著何地 114
三、尋找自己真正面貌 116
四、邊陲小島的生存之道 119
五、哺餵難民�移民的香港 121
第三節 夾縫的歷史──長篇意群層次 128
一、移民�混血的港人 129
二、殖民者階級 137
三、上下交征利的香港 141
第四節 殖民權力翻轉──長篇再現客體層次 143
一、身體的意象 143
二、空間的意象 148
三、歷史的意象 150
四、香港長篇人物行動元模型 152
第五節 殖民遷移的荒謬──圖示化外觀層次 156
第四章 歸鄉回臺灣 159
第一節 《行過洛津》──走過歷史的碎片 159
一、清領時期洛津移民圖像──意群層次 160
二、身體與認同的遷移──再現客體層次 165
三、移民者的國族寓言──圖式化外觀層次 171
第二節 《風前塵埃》──戰爭與文明的虛妄 172
一、流血的山河──意群層次 172
二、文明與殖民的雙重壓迫──再現客體層次 184
三、只能是風前塵埃──圖示化外觀層次 194
第三節 《三世人》──臺灣人的認同遷移 195
一、尋找認同的臺灣人──意群層次 196
二、多元文化塑造的臺灣人──再現客體層次 199
三、遷移是臺灣的名字──圖示化外觀層次 203
第五章 結論 205
參考書目 21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A.J. Greimas(格雷馬斯)著,吳泓緲譯:《結構語義學:方法研究》(Sémantique structurale recherche de methodé 1966),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Edward W. Said (愛德華•薩依德)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Orientalism 1978),臺北:立緒文化,1999年。
Hans Robert Jauss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 1982),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琪譯:《差異與認同》(Identity and Difference 1997),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Mieke Bal(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述理論導讀(第二版)》(Narratology : Introduction to Theory of Nattative-Second Edition 199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 1998),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Rene, Wellk等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Literary Theory),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三版三刷。
Roman Ingarden(羅曼•英加登)著,張振輝譯:《論文學作品》(Pañstwowe Wydawnictwo Naukowe 1988),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Roman Ingarden(羅曼•英加登)著,陳燕谷、曉未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Cognition of literary work of art 1973),臺北:商鼎文化出版,1991年。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著:《否想香港》,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王賡武主編:〈歷史的轉折:殖民體系的建立和演進〉,《香港史新編(上冊)》,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
白舒榮:《自我完成,自我挑戰──施叔青評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出版,1997年。
施叔青:《約伯的末裔》,臺北:大林書店,1973年。
施叔青:《牛鈴聲響》,臺北:皇冠出版社,1975年。
施叔青:《常滿姨的一日》,臺北:景象出版社,1976年。
施叔青:《琉璃瓦》,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6年。
施叔青:《西方人看中國戲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年二版。
施叔青:《愫細怨》,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年。
施叔青:《韭菜命的人》,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年。
施叔青:《完美的丈夫》,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3年四版。
施叔青:《情探》,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四刷。
施叔青:《回家,真好》,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施叔青:《微醺彩妝》,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3年初版七刷。
施叔青:《行過洛津》,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七刷。
施叔青:《寂寞雲園》,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五刷。
施叔青:《驅魔》,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施叔青:《維多利亞俱樂部》,臺北:聯合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二版。
施叔青:《風前塵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施叔青:《三世人》,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1995年。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1995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廖正宏:《人口遷移》,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廖玉蕙:《走訪捕蝶人─赴美與文學耕耘者對話》,臺北:九歌文學書屋,2002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鴻義章主持:《「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太魯閣事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3年。
簡後聰:《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初版二刷。
藤井志津枝著:《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臺北:文英堂出版社,1997年。

二、期刊(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德威:〈從傳奇到志怪──評施叔青《韭菜命的人》〉,《聯合文學》54期,1989年4月,頁194-196。
王德威:〈殖民世界的性與政治──評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二《遍山洋紫荊》〉,《讀書人》11期,1996年1月,頁24-27。
羊子喬:〈從性別認同到土地認同──試析施叔青《行過洛津》的文化拼貼〉,《文學臺灣》62期,2007年4月,頁214-220。
李宜芳:〈施叔青的文學疆界〉,《明志學報》37卷1期,2005年6月,頁19-32。
沈冬青:〈香江過客半生緣──施叔青和她的香港〉,《幼獅文藝》486期,1994年6月,頁52-58。
周英雄:〈九七陰影下的英國殖民地俱樂部〉,《聯合文學》100期,1993年2月,頁100-101。
林欣誼整理:〈施叔青──對全人類的悲憫〉,《誠品好讀月報》86期,2008年4月,頁101-102。
林芳玫:〈地表的圖紋與身體的圖紋──《行過洛津》的身份地理學〉,《臺灣文學研究學報》5期,2007年10月,頁259-285。
林素芬整理:〈翩飛報春的彩蝶──作家施叔青專訪〉,《幼獅文藝》520期,1997年4月,頁65-74。
林翠芬:〈評施叔青的「琉璃瓦」〉,《雲林工專學報》10期,1991年5月,頁189-202。
林曉英:〈音樂文獻抑或藝術史小說──《行過洛津》〉,《臺灣音樂研究》2期,2006年4月,頁119-142。
林邊:〈歷史的楓城,大家的楓城──評「琉璃瓦」〉,《書評書目》42期,1976年10月,頁71-75。
林耀德:〈在歷史的轉機地開闢小說和人生的出入境口──評施叔青「遍山洋紫荊」〉,《文訊》123期,1996年1月,頁14-15。
施叔青:〈我寫《維多利亞俱樂部》〉,《聯合文學》100期,1993年2月,頁98-99。
施叔青:〈長篇有如長期抗戰〉,《文訊》247期,2006年5月,頁50-53。
范銘如:〈年度小說總評──臺灣小說的五代同堂〉,《聯合文學》314期,2010年12月,頁24-28。
張淑麗:〈「蝴蝶,我的黃翅粉蝶,我的香港」:施叔青的《寂寞雲園》與她的蝴蝶之戀〉,《中外文學》344期,2001年1月,頁176-201。
張雪媃:〈原鄉何在──施叔青戲說蝴蝶王國〉,《當代》211期,2005年3期,124-143。
張瑞芬:〈遷徙到他方──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評論〉,《明道文藝》308期,2001年11月,頁12-15。
張瑞芬:〈行過歷史的紅氍──讀施叔青《行過洛津》〉,《文訊》219期,2004年1月,頁21-23。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0期,2005年6月,頁1-27。
張靜茹:〈殖民地的浮世繪──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系列中的人性物化現象〉,《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5期,1999年9月,頁402-426。
梅家玲:〈施叔青〈常滿姨的一日〉導讀〉,《文學臺灣》37期,2001年1月,頁82-85。
郭士行:〈屬性建構的書寫與政治隱喻──解讀《維多利亞俱樂部》〉,《中外文學》294期,1996年11月,頁55-69。
陳秀芳整理:〈如是我寫──與施叔青一席談〉,《幼獅文藝》256期,1974年4月,頁212-224。
陳祖彥整理:〈施叔青暢談寫作與生活〉,《幼獅文藝》430期,1989年10月,頁11-23。
陳凱筑:〈繭裡的流動──論施叔青「香港的故事」〉,《中臺學報》18卷4期,2007年6月,頁157-174。
陳燕遐:〈書寫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的香港故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2卷2期,1999年1月,頁91-117。
曾秀萍:〈扮裝臺灣:《行過洛津》的跨性別飄浪與國族寓言〉,《中外文學》430期,2010年9月,頁87-124。
黃千芬:〈女性跨時空對話:賞析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婦研縱橫》91期,2009年10月,頁87-92。
黃鳳鈴整理:〈與施叔青談閱讀與寫作──騷動與沉潛〉,《明道文藝》259期,1997年10月,頁16-20。
楊照:〈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千般故事〉,《聯合文學》135期,1996年1月,頁150-152。
廖律清整理:〈行過──訪問施叔青女士〉,《文訊》225期,2004年7月,頁135-139。
廖炳惠:〈「與污塵為伍的奇異種族」:身體、疆界與不純淨〉,《中外文學》315期,1998年8月,頁82-96。
廖炳惠:〈回歸與從良之間〉,《聯合文學》135期,1996年1月,頁148-160。
劉亮雅:〈施叔青《行過洛津》中的歷史書寫與鄉土想像〉,《中外文學》429期,2010年6月,頁9-41。
劉思坊:〈魅�媚相生──論施叔青與陳雪的瘋狂敘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5期,2009年1月,頁207-239。
潘秀宜:〈迷路的導遊──論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6期,2003年5月,頁68-85。
鄧鴻樹:〈當施叔青的水牛遇上歐威爾的大象──複製「射殺大象」的《遍山洋紫荊》〉,《當代》137期,1999年1月,頁136-140。
錢南秀:〈在鹿港發現歷史:施叔青《行過洛津》讀後〉,《聯合文學》254期,2005年12月,頁141-254。
簡瑛瑛整理:〈女性心靈的圖像:與施叔青對談文學�藝術與宗教〉,《中外文學》323期,1999年4月,頁119-137。。
關詩珮:〈從屬能否發言?──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收編過程〉,《二十一世紀》59期,2000年6月,頁105-113。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李宜芳:《臺灣當代施家朱家姐妹九○年代小說創作風貌》,佛光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辛延彥:《兩性角色與殖民論述──「香港三部曲」研究》,南華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美娟:《女性主體論述──臺灣現代女性小說的空間想像與身體書寫》,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姜怡如:《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洪靜儀:《施叔青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曹世耘:《小說《行過洛津》之互文性書寫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梁金群:《施叔青小說研究》,逢甲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莊嘉薰:《鹿港雙姝──施叔青與李昂的小說主題比較》,政治大學國文教學學位班碩士論文,2008年。
黃恩慈:《女子有行──論施叔青、鍾文音女遊書寫中的旅行結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楊慧鈴:《施叔青小說中的女性跨國遷移書寫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廖苙妘:《施叔青小說中香港故事研究》,南華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魏文瑜:《施叔青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魏伶砡:《孤島施叔青》,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5.185.19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5.185.19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