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17105-19154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17105-191546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地方菁英之行事風格-從儒家與法治的價值觀來探析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1-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2-17
關鍵字
Keywords
法治價值、地方菁英、儒家文化、台灣、行事風格、調查研究
survey, local elites, Confucanism, Taiwan, rule of law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4 次,被下載 1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4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地方菁英之儒家觀念、法治觀念,以及其行事態度究竟是溫和行事亦是改革行事,並進一步對於台灣地方菁英的行事風格進行深入的探討。因此,本論文主要的重點將放在個人特質與文化觀念(儒家觀念、法治觀念)及個人態度行為之關係。菁英們個人到底是溫和行事或是改革行事,其基本上是否受到儒家觀念、法治觀念之影響,其個人之基本特質又有哪些特徵?
本文論特別感謝廖達琪教授提供「台灣地方菁英政治文化與決策影響力之研究」乙案之資料。本研究計畫為民主與地方統治(Democra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I)調查,由廖達琪,及密西根大學政治系的Samuel J. Eldersveld教授共同主持,並由「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贊助。縣市抽樣是根據區域、政黨主政、人口大小、窮富均衡等原則。台灣地區抽出的七縣市有基隆市、台南市、新竹縣、台中縣、嘉義縣、高雄縣、及花蓮縣。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菁英之儒家文化觀:大多數的菁英們皆認為儒家思想是重視倫常關係、維繫民心、保障社會秩序,且學歷愈高則愈認同。另一方面,多數的菁英們亦認為其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很深。然而在問及菁英們認為情感關係重要或法治重要?則菁英們的回答以重法治的略多於重情感。
二、地方精英之法治觀念:大多數的菁英們皆不認同強而有力的領袖較優良的法律更重要;亦不認同法官在審判重大案件時,應該接受行政機關的意見;且不認為地方領袖如果為了地方利益而違犯法律是可以原諒的;更不同意政府可以根據現行法規處罰該項法規通過前的人民行為。另外,則相當同意沒有任何狀況可以允許政府忽視憲法相關的條款。可見法治觀比人治觀更受到菁英們的菁睞,菁英們大多數的法治觀相當強,因而亦可說是「理性」多於「感性」。
三、地方菁英文化觀念類型:菁英之「法治觀念」之比例43.4%高於「儒家觀念」38.9%,而「儒法觀念並行」的比例有17.6%。男性菁英較偏向「法治觀念」,相對的女性菁英則較偏向「儒家觀念」,教育程度愈高、年齡愈低的的菁英皆向「法治觀念」的比例愈高。偏向儒文化觀比例最高的為國民黨的菁英,偏向「法家文化觀」的比例最高的為親民黨的菁英,而儒法文化觀並行比例最高的亦為民進黨的菁英,在職業方面主管級以上或具有專業之菁英較偏向法家文化觀,大陸各省市族群與有六成則偏向法家文化觀,而本省客家、本省閩南族群則比例參半;層級較高的菁英較偏向「法治觀念」;民代或社團代表較偏向情感面之儒家觀念;執法人員或政黨則較偏向法家文化觀。
四、地方菁英改革態度─溫和行事:菁英們對溫和派行事之看法,菁英們除了不同意為了避免民眾誤解,領導者不應揭露所有事實外,其餘對於一個好的地方領導者,應避免做出導致地方分裂的事,即使這些事對地方很重要以及地方領袖需修正其作法以維持共識等都是持「同意」的觀念為多,可見持溫和派的菁英可謂多數。學歷愈低的菁英則愈偏向「溫和派」。
五、地方菁英改革態度─改革行事:菁英們對改革派行事之看法,菁英們除了不同意領導者最主要的是堅持自己的信念,即使因此和選民的期待有所差距外,其餘對於對一個領導人來說,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好而不在乎是否得罪人及民選的領導者必須以人民最佳利益考量來採取行動,即使該行動不受歡迎等都是持「同意」的觀念為多。
六、地方菁英改革態度之─溫和行事、改革行事:菁英之改革態度分佈上,「溫和行事」之比例37.1%高於「改革行事」28.8%,而歸類於「溫和改革並行」的比例有34.1%。
七、地方菁英之行事風格:持儒家文化觀的菁英的確與持法治觀的菁英思維上差異甚大,愈是偏向儒家文化觀的菁英,則其愈不偏向持法治觀,相同的愈是偏向法治觀的菁英則愈不持有儒家文化觀。另外,偏向儒家文化觀的菁英在行事風格上以溫和處事為多,而偏向法治觀的菁英則處事較為激進與改革。若綜合觀念取向及改革態度,將地方菁英的類型分為五類,稱為行事風格的話,「法治概念儒家行事」比例最高(27.6%)其次為「儒法概念溫和行事」比例為(25.5%)、「儒家概念溫和行事」(18.1%)、「法治概念改革行事」(15.8%)、「儒家概念改革行事」(13.0%),顯示地方菁英是以「法治概念儒家行事」、「儒法概念溫和行事」居半。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第四節 統計分析方法與章節安排
第五節 研究限制
第二章 地方菁英之儒家觀念、法治觀念
第一節 地方菁英之儒家觀念
第二節 地方菁英之法治觀念
第三節 地方菁英之儒家觀念、法治觀念
第三章 地方菁英之改革態度
第一節 地方菁英改革態度─溫和行事
第二節 地方菁英改革態度─改革行事
第三節 地方菁英改革態度之─溫和行事、改革行事
第四章 儒家文化觀念、法治價值觀念與改革態度
第一節 儒家文化觀念、法治價值觀念與改革態度
第二節 地方菁英的行事風格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研究變數與問卷題目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朱堅章等譯,Pickles, Dorothey著。1978。民主政治。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黃霍譯,Risieri, Frodizi等著。1984。價值是什麼-價值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余序譯,Russell, Bertrand 著。1982。權力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中國時報社論。「欣見集遊法將受憲法法庭審查」。中國時報,1997年11月4日,頁3。
石之瑜、凌煥銘。1997。「台灣民主化歷程中的賢人期待」,中亞季刊,第28卷第三期,頁124-140。
江炳倫。1973。「台灣地區人民政治文化與投票指向之調查研究」。中央研究院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委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研究。
江澤民。1997。「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
自立早報。「萬眾焦點」。1998年1月24日,頁2。
李炳南。1997。「四次修憲之研究一政黨政治過程與制度後果」。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學術研討會,台北:國民大會。12月15日。
沈明明。1993。「兩岸地方菁英的價值取向」。收於陳文俊主編。海峽兩岸地方政府與政治。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
林佳龍。1996。「Politics of Constitutional Choice in Taiwan」。台灣政治學會第三屆年會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12月14-15日。
林嘉誠,朱絃源編著。1990。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
俞容根。1992。儒家法思想通論。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胡佛 等。1978。「權力的價值取向:概念架構的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論叢,第27輯。
胡佛 等。1994。「台灣價值分歧的結構及對統獨立場與投票抉擇的影響」。民主化、政黨政治與選舉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7月8日。
胡佛、陳德禹、朱志宏。1980。「政治系統的權力價值取向及交互作用-內湖地區個案的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會研究報告。
胡鴻仁 等。1982。「新一代的政治領袖」。聯合月刊,6期,頁12-14。
孫文。1986。「民生主義」,見三民主義,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徐道鄰。1980。中國法制史論略。台北:正中書局。
袁頌西 等。1988。「台灣省縣市民選公職人員民主價值取向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研究報告。
袁頌西、李錫錕、郭秋永。1984。台灣地區政治參與之研究。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六十一) 。台北:中央研究院。
張德勝。1989。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郭秋永。1980。「政治科學中的價值問題:方法論上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文俊編。1996。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
陳明通。1994。「尋找派系與選民」。民主化、政黨政治與選舉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七月八日。
曾國祥 許家豪。2003。「前現代公民意識:台灣法治困境的保守主義解析」。收於 江宜樺、李強 主編,華人世界的現代國家結構。台北:商周出版社。
黃光國。1996。民粹亡國論。台北:商業週刊出版社。
黃照元。1997。「未來憲政的幾個方向」。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學術研討會,國民大會主辨,1997年12月15日。
楊國樞、 瞿海源。1975。中國“人”的現代觀--有關現代性的研究。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
楊國樞。1988。「中國人與自然、他人、自我的關係」,收於 文崇一,蕭新煌等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出版社,頁9-24。
葉明德。1996。「雙重首長制」。國科會政治學門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科會及政治大學政治系,頁253-272。
雷飛龍等。1984。「民國七十二年台灣地區增額立委選舉之人文區位研究」。政治學報,第20期o
廖達琪、沈明明。1998。「台海兩岸地方菁英比較」。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兩岸地方制度比較學術研討會。
廖達琪、楊日旭。1995。「台灣地方菁英政治文化及決策影響力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劃研究報告。編號:NSC82-0301-H110-035。
廖達琪。1996。「台灣、大陸地方菁英對於領導認知的比較—一個文化角度的分析」。國科會政治學門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科會及政治大學政治系,頁73-314。
廖達琪。1997。立法院衝突現象論衡。高雄,復文書局。
廖達琪。2001。「民主與地方政治:第二波台灣地方菁英之研究」。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委託研究,期中報告,頁1-62。
廖達琪、許家豪。2002。「總統擴權現象的探討-一個中西「法治」思想比較的觀點」。憲政體制與總統權力,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371-395。
趙永茂。1987。「台灣省基層政治精英之民主價值取向」。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趙永茂。1989。「台灣省基層政治菁英之民主價值取向」,社會科學論叢,第37輯。頁153-193。
趙永茂。1994。「台灣地方自治發展中政治生態的轉變及其特質-一九八O年代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5期,頁99-120。
趙永茂。1995。「台灣地方菁英的民主價值取向」。政治科學論叢,第6期,頁73-207。
趙永茂。2001。「台灣地方菁英的民主價值取向─1993年與2001年調查結果之比較分析」。「民主與地方統治:第二波台灣地方菁英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2月29日。
趙永茂。2002。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瀚蘆出版。

二、英文部分

Almond, G. and Verba Sidney. 1963. The Civil Cultu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hl, R. A. 1961. Who Governs?Democracy and Power in An American City. New Haven:Yale.
EiSenstadt, S.N. 1966. Modernization: Protest and Change. N.Y.:Prentice-Hall.
Eldersveld, Samuel J. and Stromberg Derksen. 1995. Local Elites in Western Democraci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rban Political Leaders in The U.S. Sweden, and The Netherlands. Colorado:Westvie W. Press.
Hayek,Friedrich .Von, 1960. The Constritution of Liberty,.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Key, V.O. 1961.“Public 0pinion and the Decay of Democracy.” The 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37(1961),pp,481-494.
Lasswell, Harold D., lerner Daniel and Rothwell Easton. 1952.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lites: An Introduction and Bibliography.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cMahon, Christopher. 1994. Authority and Democrac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1992. The Spectre of Democracy. London: Macmiillan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Ltd.
Milbrath, L.W. 1965.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icago: Rand McNally.
Nam Young Lee. 1983. “The Structure Of Democratic Belief System-An Analysis Of Politicai Culture in Korea.” Korea&World Affairs,vol. 7,No.4,(Winter,1983),pp.644-645
Pumam, R.D. 1976.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N.J.: Prentice Hall lnc.
Schwartz, Benjamin. 1985.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Somers, Margaret R. 1993. “Citizenship and the Place of the Public Sphere: Law community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58 (October),pp.587-620.
Walker, Jack L. 1966. “A Critique of the Elitist Theory of Democra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LX 2,(June),pp.285-29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8.200.66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8.200.66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