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17106-16235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17106-162352
論文名稱
Title
排灣族原住民部落階級結構的演變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Paiwan tribe traditional social rank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4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1-1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2-17
關鍵字
Keywords
頭目、演變、階級結構、原住民、排灣族、平民
common people., Tribal chief, cultural development, tribal rank structure, native people, Paiwan trib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2 次,被下載 1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7 times.
中文摘要
排灣族原住民部落階級結構的演變

中文摘要

排灣族原住民是一個階級結構非常完整的民族,從現在的三地鄉以至於牡丹鄉,直至日據時期各部落都還保有完整的部落型階級結構,在國民政府未實施遷村前的原鄉地區,過著物資缺乏、生活清苦的自給自足社會,但部落的自信心及凝聚力卻是非常鞏固的民族,雖有日據時期的駐在所監控其動向,然而部落對頭目的服從及尊重卻未受動搖,日本政府仍然視為管理排灣族的一大隱憂,相對的是吸納為管理助力上的重要角色。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對於排灣族的認知缺乏,等同視之為大陸的少數民族,從中國人最重視的家族姓氏之賜予可以得到印證,短短的三個月內通令全島恢復漢姓的情況之下,急救章的像發救濟品一樣的,粗略的給每一個家庭漢姓。這種不重視族群尊嚴的施政心態,導致了排灣族在1987年解嚴之前幾乎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的認知全部喪失,以致於族群的榮耀消失殆盡,身為排灣族的認同只剩形體上的自己與其他族群長像不同。1987年至1996年排灣族在整個台灣社會風起雲湧的追求完全「民主自由」運動下,排灣族開始從消失42年的文化中找尋蛛絲馬跡的「排灣族群意識」,這追尋的過程宛如尋找失喪40多年的親人般,雖有血緣的濃情,但缺少了長期生活的共同記憶,在一次的相聚縱然花費更大的努力,也只能彌補整個缺憾中的一小部分,因此筆者從1945年開始區分各個階段來分析排灣族的階級結構,在國家政策及社會影響衝擊下帶來的變遷。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文獻考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架構,將論文的研究方向做一敘述。第二章是排灣族階級結構的原貌,針對階級結構的根源、階級結構的運作、階級結構變化的過程,說明排灣族在外來政權干涉其部落政權前,頭目是如何在自己所屬的領域內行使權力及治理部落之過程。第三章說明1945至1950年戰後政府政權在台灣穩固時期施行之政策,對排灣族階級結構的影響如「同化政策」的定調、全新的階級認知植入「地方自治」實施、國家管理山地的政策。第四章1950至19987年台灣全面發展經濟的時期,排灣族在政府的與主流社會全面互動中,政府誘使遷村帶來貴族階級否定、外來宗教傳入否定袓靈祭儀、工業化使大量的原住民勞動人口遷居都市使家團瓦解。第五章1987至2005年民主政治逐漸落實的年代,排灣族在從一味的追求物質的富裕與累積中,思考身為排灣族的族群意識,省思排灣族文化價值的復興,因此宗親大會的相繼成立、社區文化發展協會的推行文化活動、階級文化展演與階級結構的強化。
從以上的探討與研究中發現排灣族在各時期中雖然受政府政策的影響及主流社會的衝擊之下,仍然保留了排灣文化中最精髓的部份,就是以長嗣制度為基礎而形成的階級結構文化,這樣的核心觀念使排灣族的各家族皆以長嗣為中心形成階級結構的團體。長嗣家族的榮耀,關係著整個家族血脈的發展,餘嗣不僅在榮典上予以尊重,必要時在物資上予以援助,而長嗣在義務上賦有主持餘嗣「生命禮俗(祭儀)」之舉行及救助急難家族成員的責任,因此排灣族的階級結構從實質上擁有部落權力的主導,演變成精神上的領導。


關鍵字:排灣族、原住民、階級結構、演變、頭目、平民
Abstract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Paiwan tribe traditional social ranks


Abstract

The Paiwan tribe, a native people in Taiwan, has a perfect traditional social rank. They have maintained their primitive, original tribal ranks in every tribe in Ping-tung county since the Japanese era till now in Taiwan. Before the primitive tribes were forced to move into level ground—new villages arranged by government, they lived a self-contained and self-sufficient lifestyle, poor and in lack of sources. However, their self-confidence, force of condense in their tribes are very steadily. Under being kept sight of their tribal tendency by Japanese, the common people in tribes always obey and respect their chief—tribal leader, without being affected by the governor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d to face the big secret worries about how to control the conditions, than tried to persuade them to work as an attendant to manage their people.

In 1945, the Chinese government ruled the Taiwan islands after World War II. Since the new ruler came from mainland China didn’t have any awareness about the tribal culture in Paiwan primitive society, they regarded them as one kind of barbarian tribe came from China in ancient time.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conditions in a muddle within three months, they forced the native people in every tribal to accept the Chinese surname given by governor. Due to such kind of discriminative attitude against the tribal dignity, the native people were led to lose their traditional class consciousness and native identification to their original society until the declaration martial law ended in 1987.

From 1987 to 1996, the new movement of asking human rights – democracy and freedom like a rising wind and scudding clouds in whole islands. Consequently, the Paiwan tribe was also getting awareness to rebuild their primitive culture, Paiwan tribe consciousness, which had lost for forty-two years. The process of searching movement seems like looking for their relatives who had parted for more than forty years. Though they had their same blood relationship, they had lost the same life experiences for such a long time. Therefore, they could only make up for a few part even they tried to do their best effort. Thus, I’ll try to analysis the phases of structural movement of Paiwan tribe traditional social ranks and the affections under the national policy, social background during these years.

Chapter one includes the preface for introduction, the purposes of research, the study of bibliography, the ranges of the research, the methods and structures of the research to present the aspects of this paper.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original class forms, system of work, processes of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Paiwan tribe traditional social ranks to explain how the tribal chiefs manage their people, rule their tribal affairs in their territory before the external governor interrupted their principles of primitive society. Chapter three describes how the Taiwan external government new movement “the policy of national assimilation” affected the tribal chiefs to control or manage their social orders and how the immigrants new idea “communalism” works and what the government policy about managing the preservative land for tribal people is. Chapter four states what is the negative results of the traditional tribal ranks and ancestor sacrificial rites under the governor’s plan control of their tribal resident movement and the external religions during the all-rounde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tribal society and current society from 1950 to 1987—the phases of developing entire economics in Taiwan. Chapter five emphasizes on how the tribal people examined their own feelings and motives, thought deeply themselves critically from 1987 to 2005. Because of accepting the frame of democracy and being conscious of accumulation wealth help them to promote their cultural revives. Then every tribe and village founds one after another its relative groups, community culture associations, and shows their trials of class strength while holding their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y to strengthen their traditional awareness of class nature.

Above all, we found that Taiwan tribes still maintained their essence of culture without being stoke down by the attack of the current social concepts and polices of government in every stage. That is, the system of firstborn inheritor is the basis of the ranks structure in Paiwan tribes till now. The firstborn inheritor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all relatives, certainly the other younger brothers and sisters not only give their respect to the original family but also offer all necessary helps to honor their original family. The firstborn inheritor also has the duty to hold the life rite for the relatives and give them supports in any emergency situations. Now, the real leading role and the ownership in traditional Paiwan tribe ranks society has changed into the leadership in spirit.



Key words: Paiwan tribe, native people , tribal rank structure, cultural development , Tribal chief, common peopl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排灣族原住民部落階級結構的演變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文獻檢討、、、、、、、、、、、、、、、、、、、、、、、5
第四節 研究範圍、、、、、、、、、、、、、、、、、、、、、、、14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15
第一項、研究方法、、、、、、、、、、、、、、、、、、、、、15
第二項、研究架構、、、、、、、、、、、、、、、、、、、、、18
第六節 章節安排、、、、、、、、、、、、、、、、、、、、、、、20
第二章 排灣族原住民階級結構的原貌、、、、、、、、、、、、、、、、23
第一節 排灣族簡介與階級的構成、、、、、、、、、、、、、、、、23
第一項、排灣族分佈簡介、、、、、、、、、、、、、、、、、、、23
第二項、階級結構的形成、、、、、、、、、、、、、、、、、、、25
第二節 階級結構制度的定義、層級與限制、、、、、、、、、、、、、29
第一項、階級結構的定義、、、、、、、、、、、、、、、、、、、29
第二項、階級結構的層級、、、、、、、、、、、、、、、、、、、30
第三項、階級結構的限制、、、、、、、、、、、、、、、、、、、31
第三節 階級的繼承與流動、、、、、、、、、、、、、、、、、、、、32
第三章 戰後政府政策對排灣族階級結構的影響、、、、、、、、、、、、、37
第一節 同化政策的定調、、、、、、、、、、、、、、、、、、、、、37
第一項、從教育面著手、、、、、、、、、、、、、、、、、、、、37
第二項、賜予漢姓歸化、、、、、、、、、、、、、、、、、、、、44
第二節 全新的階級認知植入「地方自治實施」、、、、、、、、、、、64
第一項、部落與主流社會的權力聯結、、、、、、、、、、、、、、64
第二項、地方自治促使階級結構調適、、、、、、、、、、、、、、68
第三項、選舉模式對階級結構意識的依賴、、、、、、、、、、、、70
第四項、排灣族頭目投入選舉的現象、、、、、、、、、、、、、、78
第三節 土地支配權的落空、、、、、、、、、、、、、、、、、、、、83
第一項、戰後政府對台灣土地的政策、、、、、、、、、、、、、、83
第二項、排灣族部領域機制與土地關係、、、、、、、、、、、、、84
第三項、政府對山地保留地管理政策、、、、、、、、、、、、、、90
第四項、土地私有後對階級結構的影響、、、、、、、、、、、、、92
第四章 排灣族與主流社會全面互動、、、、、、、、、、、、、、、、、、95
第一節 遷村帶來階級結構的否定、、、、、、、、、、、、、、、、、95
第一項、促使遷村自然原因、、、、、、、、、、、、、、、、、、95
第二項、國家政權主導遷村、、、、、、、、、、、、、、、、、、96
第三項、遷村對於階級結構影響、、、、、、、、、、、、、、、、111
第二節 外來宗教否定祖靈、、、、、、、、、、、、、、、、、、、114
第一項、天主教在排灣族傳教簡述及對階級結構的影響、、、、、114
第一目、天主教在排灣族傳教簡述、、、、、、、、、、、、114
第二目、天主教傳教的現況與變遷、、、、、、、、、、、、117
第二項、基督教長老教會在排灣族傳教簡述及對階級結構的影響、125
第一目、基督教長老教會在排灣族傳教簡述、、、、、、、、126
第二目、基督長老教會對排灣族認同的影響、、、、、、、、130
第三節 工業化家團瓦解 、、、、、、、、、、、、、、、、、、、132
第一項、部落與主流社會經濟銜接、、、、、、、、、、、、、、132
第二項、工業化致使階段性的調適、、、、、、、、、、、、、、、133
第三項、遷居都市對階級結構影響、、、、、、、、、、、、、、140
第五章 階級結構文化的覺醒、、、、、、、、、、、、、、、、、、、、147
第一節 各宗親大會相繼成立、、、、、、、、、、、、、、、、、、、147
第一項、捨部落架構擴展至類似君主國親屬關係、、、、、、、、148
第二項、宗親會成立有助於家族階級結構的維繫、、、、、、、、155
第二節 「社區發展文化協會」的推行與文化活動、、、、、、、、、、156
第一項、「社區總體營造」在原住民部落成立背景、、、、、、、、156
第二項、「社區發展協會」對部落祭儀復興的功能、、、、、、、、159第三節 階級文化展演與階級結構的強化、、、、、、、、、、、、、、161
第一項、階級結構豐富了傳統婚禮的儀式、、、、、、、、、、、、162
第二項、部落收獲祭展現對文化的向心力、、、、、、、、、、、、163
第三項、五年祭堅固階級結構的永續長存、、、、、、、、、、、、172
第六章 結論、、、、、、、、、、、、、、、、、、、、、、、、、、、18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81
第二節 結論、、、、、、、、、、、、、、、、、、、、、、、、、193
參考書目、、、、、、、、、、、、、、、、、、、、、、、、、、、、、196
附錄
一、排灣族階級結構的演變在傳統部份的訪問紀綠、、、、、、、、、、202
二、排灣族階級結構的演變在公職人員部份的訪問紀綠、、、、、、、、205
三、排灣族階級結構的演變在政黨部份的訪問紀綠、、、、、、、、、、208
四、排灣族階級結構的演變在宗教部份的訪問紀綠、、、、、、、、、、211
五、排灣族頭目階級各種結婚儀式的過程、、、、、、、、、、、、、、214
六、1945至1996年台灣社會與排灣原住民相關之紀要 、、、、、、、、、230
七、排灣族傳統生命禮俗(祭儀)、、、、、、、、、、、、、、、、、244
八、丹林部落婚禮贈酒的儀禮、、、、、、、、、、、、、、、、、、、249
九、排灣族重要的生命祭儀成年禮、、、、、、、、、、、、、、252
十、屏東縣親山區各項統計數據及圖表 、、、、、、、、、、、、、、、257
十一:2005年屏東縣立來義完全中學所有排灣名學生、、、、、、、、、267
十二、排灣族固定的祭典時間、、、、、、、、、、、、、、、、、、、、267
表 次
表2─1:頭目權力的來源一覽表、、、、、、、、、、、、、、、、、、、27
表2─2:排灣族拉瓦爾族與布曹爾族、巴加羅加羅族取名姓氏的不同、、、33
表3─1:日本政府對於擁護日本政權的頭目在權力上的支持彚整表、、、、39
表3─2:各時期政權對原住民教育方式的比較、、、、、、、、、、、、、40
表3─3:1945年戰後排灣族地方政治生態分析架構、、、、、、、、、、、67
表3─4:部落階級結構與村長行體係的對照表、、、、、、、、、、、、、68
表3─5:泰武鄉歷屆鄉長當選人傳統階級結構背景表、、、、、、、、、、73
表3─6: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山地原住民來義鄉各投開票所開票結果統計表74
表3─7: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山地原住民來義鄉各投開票所開票結果統計表77
表3─8:排灣族在施行地方自治後的現象、、、、、、、、、、、、、、、79
表3─9:屏東縣95年12月三合一選舉排灣族三地、瑪家、泰武、來義、春日
鄉鄉長獲選階級背景、、、、、、、、、、、、、、、、、、、、81
表3─10:屏東縣排灣族三地、瑪家、泰武、來義、春日鄉地區曾擔任省議員及立法委員階級背景、、、、、、、、、、、、、、、、、、、、、83
表4─1:遷村的時間及頭目系統、、、、、、、、、、、、、、、、、、、92
表4─2:屏東泰武鄉戰後各部落遷村的原因狀況表、、、、、、、、、、、102
表4─3:屏東地區山地鄉原住民保留地段別明細表、、、、、、、、、、、108
表4─4:排灣族遷居都市對原居住部落感情影響、、、、、、、、、、、、135
表4─5:排灣族在各時期的聚落情形、、、、、、、、、、、、、、、、、141
表5─1:台灣社區政策回顧、、、、、、、、、、、、、、、、、、、、、157
表5─2:來義鄉丹林社區發展協會任務、、、、、、、、、、、、、、、、159
表5─3:古樓村第九屆五年祭祭祖大典籌備委員會、、、、、、、、、、、174
表6─1:排灣族頭目階級結構在日本、國民政府、基督教及原民會成立後的各階段的現況、、、、、、、、、、、、、、、、、、、、、、、、181


圖 次
圖1─1:排灣族頭目階級制度的架構圖、、、、、、、、、、、、、、、、19
圖1─2:頭目階級制度受外在影響下的架構、、、、、、、、、、、、、、20
圖1─3:章節安排、、、、、、、、、、、、、、、、、、、、、、、、、21
圖3─1:日本運用排灣族階級結構權力組織圖、、、、、、、、、、、、、38
圖3─2:排灣族傳統族名架構、、、、、、、、、、、、、、、、、、、、45
圖3─3:部落屬聯合頭目型聯姻所生子女的命名方式、、、、、、、、、、48
圖3─4:部落頭目與從屬頭目所生子女的命名方式、、、、、、、、、、、50
圖3─5:部落頭目與平民所生子女的命名方式,雙方皆為長嗣、、、、、、52圖3─6:非長嗣頭目與平民家長嗣結婚族所生子女的命名方式雙方皆為長嗣54
圖3─7:部落屬聯合頭目型聯姻所生子女漢名的命名方式,雙方為長嗣、、56
圖3─8:部落頭目與從屬頭目所生子女漢名的命名方式、、、、、、、、、58
圖3─9:部落頭目與平民家族所生子女的命名方式、、、、、、、、、、、60
圖3─10:位階地位較高女性與位階地位較低男性所生子女漢名的命名方式、62
圖3─11:位階地位較高女性與位階地位較低男性所生子女漢名的命名方式、63
圖3─12:排灣族傳統階級結構流動結構圖、、、、、、、、、、、、、、、71
圖3─13:排灣族候選人參選時的影響因素、、、、、、、、、、、、、、、82
圖3─14:排灣族部落配置圖、、、、、、、、、、、、、、、、、、、、、85
圖3─15:灣族頭目獲得土地流程圖、、、、、、、、、、、、、、、、、、87
圖3─16:排灣族原住民平民獲得耕作土地流程圖、、、、、、、、、、、、89
圖3─17:排灣族土地私有的流程圖、、、、、、、、、、、、、、、、、、94
圖4─1:屏東縣排灣族遷村前的主要部落分佈圖、、、、、、、、、、、、104
圖4─2:屏東地區山地鄉原住民保留地分佈圖、、、、、、、、、、、、、107
圖4─3:天主教會組織結構圖、、、、、、、、、、、、、、、、、、、、118
圖4─4:天主教傳教協進會組織架構圖、、、、、、、、、、、、、、、、121
圖4─5:天主教各分堂組織架構圖、、、、、、、、、、、、、、、、、、124
圖4─6:基督長老教會層級結構、、、、、、、、、、、、、、、、、、、128
圖5─1:邏發尼耀宗親組織架構圖、、、、、、、、、、、、、、、、、、152
圖5─2:阿拉依樣組織架構圖、、、、、、、、、、、、、、、、、、、、155
圖5─3:2000年8月泰武鄉在泰武村舉辦之豐年祭位置圖、、、、、、、、168
圖5─4:麻里巴狩獵祭大會手冊封面、、、、、、、、、、、、、、、、、169
圖5─5:麻里巴狩獵祭位置圖、、、、、、、、、、、、、、、、、、、、170
圖5─6:古樓部落五年祭祭配置圖、、、、、、、、、、、、、、、、、、17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7. 李壬癸,1997年3月,台彎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常民文化出版。
18. 李亦園,1982年4月初版,1992年2月第四次印行,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聯經出版。
19. 作者:Michael C. Howard,譯者:李茂興、藍美華,1997年9月,文化人類學,弘智文化出版。
20. 吳燕和,1993年4月,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台東太麻里溪流域的東排灣人,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21. 吳密察、陳板、楊長鎮,1999年12月,村史運動的萌芽,唐山出版。
阮昌銳,1994年2月,台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研究論文集,台灣省立博物館。
22. 張達敏,2002年6月,來義鄉天主教丹林聖保祿堂落成─大禮彌撒手冊,來義:來義鄉天主教傳協會。
23. 林道生,2003年10月,原住民神話與文化賞析,漢藝色研文化出版。
24 林建成,2002年5月,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藝術家出版。
25. 邱若龍,2001年7月,霧社事件─台灣原住民歷史漫畫,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26. 周德禎,2001年8月,排灣族教育,台北:五南出版。
27. 林耕漢,2002年11月,與山海共舞原住民,秋雨文化出版。
28. 施政鋒,1999年7月,台灣政治建構,前衛出版。
29. 胡家瑜、崔伊蘭,1998年11月,台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
30. 洪國勝,1998年,排灣族古樓村,高雄: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出版。
31. 佳平社區社區發展協會,2004年2月,泰武鄉佳平村部落史,屏東:屏東縣泰武鄉佳平社區發展協會出版。
32. 夏黎明、呂理政,2000年3月,族群、歷史與空間,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33 孫得雄,1992年6月,山胞輔導措施績效之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34. 孫大川,2000年4月,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聯合文學出版。
35. 高業榮,1997年6月,台灣原住民的藝術,台北:東華書局出版。
36. 高雄教區主教公署,1993年12月,高雄教區山地開教四十五週年特刊,高雄:高雄道明會。
37 高雄教區主教公署,1999年10月,天主教在台開教百四十年,高雄:高雄教區聖堂開創史特刊。
38 許慶復,1996年10月,地球村中的台灣,正中書局出版。
39. 許世楷、施正鋒、布興•大立,2001年9月,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旭昇出版。
40. 許功明、柯譯惠,1998年9月,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聯經出版。
41. 辛之助原著、南邵譯註,2002年9月,生蕃行腳,遠流出版。
42 陳奇祿,1992月初版,台灣土著民族文化研究,聯經出版。
43. 陳遠建,1986月,台灣三百年,戶外生活圖書出版。
44. 陳雨嵐,2004年,台灣的原著民排灣族,遠足文化出版。
45. 陳國鈞,1977年出版,86年11月四版,文化人類學,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46. 陳奇祿,1961年11月初版一刷,1996年5月初版四刷,台灣排灣族群木雕標本圖錄,南天書局出版。
47. 陳明欽,1995年3月,屏東:來義的傳統社會與文化發展。
48 陳明欽等,2003年12月,我的家─丹林社區 Calasiu,屏東:丹林村社區發展協會。
49. 張世賢、陳?痗v,2002年2月,比較政府,五南出版。
50. 張宏文,2000年3月,社會學,商鼎文化出版社。
51. 郭明亮、葉俊麟,2004年6月,一九三○年代的台灣,國家圖書館出版。
52. 鄒文海,1957年6月初版,1996年2月二十四版,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53. 基辛(R.Keesing)著、陳其南校訂、張恭啟、于嘉雲合譯,2000年9月,文化人類學,巨流圖書出版。
54. 排灣族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小組,1995年6月,國民小學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 排灣族 第一冊(試用本),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委員會出版。
55. 排灣族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小組,1995年6月,國民小學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 排灣族 第一冊教師手冊(試用本),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委員會出版。
56. 排灣族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小組,1995年6月,國民小學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 排灣族 第二冊教師手冊(試用本),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委員會出版。
57. 排灣族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小組,1995年6月,國民小學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 排灣族 第三冊教師手冊(試用本),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委員會出版。
58. 鈴木質原,1998年11月,台灣人風俗誌,武陵出版。
59. 黃森泉,2000年10月,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務,揚智文化出版。
60. 黃應貴,1993年5月,台灣土著文化社會研究論文集,聯經出版。
61 童春發,2001年12月,排灣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62 逹西烏拉彎、畢馬,2002年1月,台灣的原住民─排灣族,台原出版社。
63. 基督教拿撒勒人會丹林教會編輯委員,2004年8月,基督教拿撒勒人會丹林教會創立二十週年,屏東:基督教拿撒勒人會丹林教會出版。
64. 彭懷恩,200年6月,台灣政發展的反思,風雲論壇出版。
65. 趙永授,1997年2月初版,1998年9月再版,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 翰蘆圖書出版。
66. 經典雜誌,2002年11月,南島新世界,經典雜誌出版。
67 鈴木 質,王美晶譯,2000年5月,台灣原住民風俗,原民文化出版。
68. 簡榮聰,1995年10月,排灣族採訪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69. 楊南邵,1996年6月,台灣百年前的足跡,玉山社出版。
70. 階序與權力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6至8日,當代排灣族頭目權威的建構─以土坂村Patjalinuk頭目家為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71. 階序與權力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6至8日,台灣高地的政治體係:以布農人為例的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72. 鄭欽仁,1989年2月,生死、存亡年代的台灣,稻香出版。
73. 鄧相揚,2000年9月,邵族風釆,南投:交通部光觀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編印。
74. 童春發等人,1996年11月,高砂春秋─台灣原住民之文化藝術,立虹出版。
75. 蔡明哲等,2001年3月,台灣原住民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76. 潘英,1998年10月,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台原出版。
77. 潘立夫,1997年6月,排灣文明初探,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78. 賴宗裕等,2000年8月,都市住民族群與住宅問題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79. 龍冠海,1966年5月初版,1991年3月十三版,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80. 藤井志津枝,1997年5月,理蕃─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文英堂出版。

二、期刊、學位論文
(一)中文期刊
1 山海文化雜誌社編輯,1995年10月,發展中的台灣原住民,台灣省原住
民文化園區,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
2 山海文化雙月刊,1995年11月,Vuvu之歌─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歌謠與藝術,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
3 山海文化雙月刊,1996年01月,在歐布諾伙尋找吃蛇的女人,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
4 山海文化雙月刊,1996年03月,與原住民立委有約,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
5 山海文化雙月刊,1996年05月,王爺的第三隻眼─潘小俠原住民攝影專輯,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
6 山海文化雙月刊,1996年07月號,南勢阿美的野蔬世界,台北:文化雜誌社出版。
7 山海文化雙月刊,1998年03月號,台灣原著民的聚落變遷,台北:文化雜誌社出版。
8 光華雜誌社編輯部,1995年2月,台灣原住民文化(二),台北:光華雜誌社出版。
9 光華雜誌社編輯部,1997年6月,台灣原住民文化(三),台北:光華雜誌社出版。
1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10月,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系列座談會實錄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
11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1年4月,「永續就業工程計畫」及申請範例,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編印。
12 屏東縣阿拉伊樣宗親文化發展協會籌備處,2004年6月,屏東縣阿拉伊樣宗親文化發展協會 族譜,屏東:屏東縣阿拉伊樣宗親文化發展協會籌備處編輯。
13 屏東縣邏發尼耀文化促進會成立大會籌備處,2001年8月,屏東縣邏發尼耀文化促進會成立大會手冊,屏東:屏東縣邏發尼耀文化促進會編輯。
(二)學位論文
1. 于仲誼,2002年6月,原住民土地權利─兼論當前台灣對原住民土地權益的保障,高雄: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2. 何信安,2002年7月,原住民政治參與研究─以泰武鄉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3. 馬賴、古麥,2004年6月,原住民族自治制度之形成要因及其願景形塑,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高德義,2004年5月,原住民自治的理論與實踐:以排灣族為例之探訪與策略規劃,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學研究所。
5. 張金生,2002年6月,新化─一個排灣族部落文化歷史。
6. 張朝琴,2002年6月,從民族平等觀點探究原住民的地位問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7. 梁煒智,2000年1月,百年來原住民族土地分配制度的變遷與國家法令,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陳竹上,看不見的權利:從民族主義 群族文化及殖民歷史反思原住民財產權在法治中的發展,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陳竹上,2002年6月,論我國原住民保留地之生態值及其永續發展方向,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劉曉萍,2002年7月,原住民人才培育的多元觀點─從一個神學院長的學習歷程談起,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潘春義,2002年1月,原住民的身份與選區劃分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簡芳菲,2002年,日治時期排灣族圖像雕刻的變遷─以警察圖像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00.26.35.111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00.26.35.11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